《鄉愁》教案設計(通用11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快來參考教案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鄉愁》教案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鄉愁》教案設計 篇1
全詩共四節,以時空的變化為序貫穿全文,詩人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出四個意向: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形成了四個比喻句,將飄渺抽象難以捕捉的鄉思愁緒變為具體可感的形象。少小離家,只能用一封情真意切的書信來表達對故鄉、對家人的思念;新婚燕爾,離別令人傷感,只有用“一張窄窄的船票”架起鵲橋,使離別變為重逢;后來母親謝世,“一方矮矮的墳墓”使我與母親永遠相隔兩個世界。而今,最傷感的“鄉愁”竟是這“一彎淺淺的海峽”,數十年的人為相隔,使“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那是一種怎樣刻骨銘心的思念![本詩寫于1972年,當時的大陸與臺灣幾乎隔絕]
詩歌充分地運用了比喻,對比,反復、反襯等修辭手法。含蓄,委婉地把思念故國的情懷表達得淋漓盡致,深切自然。希望回歸,盼望祖國統一的信念同執著難消的鄉愁揉和在一起,更加深了詩的藝術感召力。
在形式上,這首詩體現了詩歌的結構美與音樂美。《鄉愁》共四節,每節四行每節均衡對稱。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互相變化,具有參差之美。音樂美,主要體現在回環往復,一詠三嘆的美的旋律上,又加上疊詞的運用,低回婉轉,如泣如訴,感人肺腑。
整首詩猶如一支柔美而滿含憂傷的“思鄉曲”,也是一曲為祖國,為親人獻上的深情而美麗的戀歌,帶有濃重的抒情意味。詩歌所創造的意境沉郁而幽遠;運用的語言新奇而樸實;表達的感情強烈而深沉。
教學目的:
1、 學習作者巧妙的比喻形象的寫法。
2、 學習作者用具體形象的事物表現抽象的概念的寫法。
3、 提高學生賞析詩歌的能力,體會作者強烈的思鄉,思國的感情。
4、 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渴望統一的美好愿望。
教學重難點:
1、 理解《鄉愁》通過新奇而形象的比喻表達感情的寫法。
2、 注意詩人思想感情的升華和各種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
能力訓練點:
1、搜集有關表達思鄉感情的詩,詞,曲或現代散文,體會思鄉愁緒。
2、仿照《鄉愁》詩中比喻的句式,運用博喻的形式,描寫一種事物,表達一種感情。
教學思路:
1、 運用思鄉歌曲導入,創設情境,營造氣氛。
2、 引導聯系學過的詩、詞、曲或散文,體會自古以來人們的思鄉愁緒。
3、 引導學生賞析詩的意境,體會作者新奇比喻的用意及含義。
4、 引導學生學會朗讀詩歌,給詩歌劃分停頓,標記重音,把握語調,并配樂朗讀,體會作者感情。
5、 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感受,設想自己是一位久居臺灣的游子,體會作者的思鄉及思國的愁緒,體會海外華人的戀根情緒。
6、 拓展閱讀余光中的《鄉愁四韻》,散文《冬季到臺北來看雨》。進一步體會海外華人渴望祖國統一的熱切希望。
7、 仿照詩歌說出或寫出幾句“詩”運用博喻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感情。
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討論談話法
學法設計:朗讀、聯想,想象;聯系實際各抒己見;對比閱讀;仿寫詩歌。
教學過程:
一、課前播放思鄉歌曲,創設情境:[多媒體畫面]
導言:同學們,一年一度的元旦即將來臨,每當這時,遠居海外的游子會是怎樣的心情?[學生回答] 誰能用一句詩來表達?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
“游子思鄉”是中國詩歌一個永恒的話題,那么,請同學們回顧你曾經學過或讀過的作品,說出有關描寫鄉愁的詩,詞,曲。[學生各抒己見]
有關作品:
1、馬致遠的曲:《天凈沙. 秋思》
“ 枯藤老樹昏鴉,…….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李煜的詞《虞美人》、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相見歡》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3、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4、賀知章的《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5、李白的《靜夜思》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6、崔顥的《黃鶴樓》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揮不走的鄉愁,牽動著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頭在一夜間!風流少帥張學良,困居臺灣幾十年,有多少離愁別恨,客死他鄉,團聚夢難圓?多少年來,由于歷史的原因,臺灣人民與大陸兩地相隔,飽受相思之苦,因而對鄉愁有著其他任何時代不可比擬的深刻的理解。其的鄉愁詩也是異彩分呈。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鄉愁》
二、簡介作者,了解寫作背景:[幻燈片]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現居臺灣。當代詩人和詩評家,1946年考入廈門大學外文系。1948年發表第一首詩作,次年隨軍隊赴臺。1953年10月參加《創世紀》詩刊,致力于現代詩創作。主要詩作《鄉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詩集有《靈河》、《余光中詩選》。他的.詩兼取中國古典文學與外國現代文學之精神,創作手法新穎靈活,比喻奇特,描寫精細,抒情纏綿,含蓄雋永。其鄉愁詩別具特色,有很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意味深長。
這首詩寫于1972年,當時,大陸與臺灣互不往來,幾乎隔絕。[鼓勵同學們向老一輩、歷史老師請教或查閱資料了解當時的情況]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 全班同學自由朗讀,認真體會詩的內涵,討論朗讀的技巧。
思考討論以下問題:[幻燈片]
① 這首詩表達怎樣的思緒?應該用怎樣的語調去讀?[學生體會,討論]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的刻骨銘心的思鄉之愁,應該用深沉,哀婉的語調來朗讀。
② 每首詩的節奏以及重音如何把握?[學生討論,試讀,體會]
2、訓練朗讀:
①指定一名同學試讀,其他同學認真聽,注意剛才強調的有關問題
②齊讀,男、女分讀,師生對讀,于反復朗讀中體會詩的意境和內涵。
四、賞析全詩:
老師配樂范讀全詩,請同學們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思考討論:[幻燈片]
①全詩以什么為順序貫穿全詩?
全詩以時空的變化為線索,以個人的經歷貫穿全詩。
②這首詩運用了哪些形象來表現鄉愁?詩中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效果?有什么深刻含義?
詩人將不可捕捉的抽象的鄉愁描寫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使鄉愁有了寄托,變得具體可感,形象生動感人。
小時侯外出求學,“小小的郵票”,使我可以用家信來寄托著作者對母親,對故鄉綿綿的思念;
長大后,出外謀生,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思念,“窄窄的船票”能使我來往于大陸和臺灣之間,了卻我的無盡的牽掛。
后來,“一方矮矮的墳墓,使我與母親永遠生死相隔,永生無緣再見,也許,在母親臨死時還滿含熱淚盼望著團圓!
現在,“一彎淺淺的海峽”使多少骨肉同胞兩地相隔,日夜思念!詩人將個人的悲歡與偉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感情撩人愁思。暗含了渴望親人團聚,祖國統一的強烈愿望。
全詩運用新奇的比喻,從紛繁的世事與曠遠的時空中,提煉出四個意象。除此而外,還運用了對比,反復,反襯的修辭手法,將游子思鄉的愁緒寫得具體可感,如泣如訴,哀怨動人。前三節猶如洶涌而進的波濤,最后一節轟然匯成全詩的九級大浪,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達到高潮。正如詩人所說:“縱的是歷史感,橫的是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詩人的鄉愁詩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了以往任何時代可比擬廣度與深度。
③拓展討論:
鄉愁是凝重的,詩中為何卻說“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
作者正語反出,以一種輕描淡寫使鄉愁濃縮于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上,反襯出鄉愁的濃烈。托物寄情,表達綿綿不盡的鄉愁。含蓄委婉,而又深沉哀怨。
④整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你有什么感受?[各抒己見]
表達了作者渴望親人團聚,祖國統一的強烈愿望。
2、拓展延伸討論:[幻燈片] [學生各抒己見]
①假如當時你的親人有在臺灣的,你的感受如何?
②假如你是一位臺灣同胞,面對香港收復,澳門回歸,你會有什么感受?
③就我國目前的現狀,你有什么看法?
五、拓展練習:
1、 對比閱讀:學生作品《鄉愁》[自制幻燈片]
2、 拓展閱讀有關余光中的詩句《舟子的悲歌》,《鄉愁四韻》[其二]
六、布置作業:[幻燈片]
1、 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2、 仿照本詩的托物寄情的手法,以“母愛”為題,發揮想象,巧設比喻
寫一首小詩。
3、 拓展閱讀:
①余光中的《鄉愁四韻》體會詩人的感情。
②閱讀散文,《冬季到臺北來看雨》體會海外游子的心情。[印發材料]
《鄉愁》教案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進一步掌握現代詩的閱讀方法與技巧,提高閱讀水平。學習借物抒情的寫法。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反復誦讀,體會作者深沉的思鄉之情和愛國情懷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維護祖國統一的思想意識。教學重點:
1、朗讀,把握節奏,重音,體會詩歌的意境與情感。
2、探討詩歌的主題。
3、品味詩歌的感情,學習抒發抽象情感的方法。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進入情景,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
深層理解文本,理解本詩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現的具體含義。
教具安排:ppt教學課件
教學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播放思鄉歌曲,創設情境:
導言:同學們,每到周五,你們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將來你遠離故鄉,遠離親人,在遙遠的異地工作生活,最容易產生一種什么感情?
(思鄉之情)
“游子思鄉”是中國詩歌一個永恒的話題,自古以來有多少文人騷客抒發過這種美好的情愫。那么,請同學們回顧你曾經學過或讀過的作品,說出有關描寫鄉愁的詩,詞,曲。
是啊!游子思鄉,故土難忘。抹不去的相思,揮不走的鄉愁,牽動著多少游子的`心!風流少帥張學良,困居臺灣幾十年,有多少離愁別恨,客死他鄉,團聚夢難圓?多少年來,由于歷史的原因,臺灣人民與大陸兩地相隔,飽受相思之苦,因而對鄉愁有著其他任何時代不可比擬的深刻的理解。其鄉愁詩也是異彩分呈。
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鄉愁》。
二、分析本詩的寫作特點。
1、比喻新奇,把這種難以言盡的抽象的鄉愁寄托在四個具體形象上。(借物抒情)
2、結構整齊,且成功運用反復手法(鄉愁是在這頭在那頭)和疊音詞(小小的,窄窄的),使詩歌富有音樂美,好讀易背。
《鄉愁》教案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品味詩歌語言,了解詩人的情感。
2、了解詩歌的寫作順序和感情線索。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2、反復誦讀,使學生掌握誦讀詩歌的要領和技巧。
3、提高學生欣賞詩歌的能力。
情感目標:
使學生增強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學習,以報效祖國。
【學習重點難點】
1、反復誦讀詩歌,體會詩人對祖國真摯的熱愛之情。
2、體會詩的意境,培養學生閱讀鑒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方法】
本課教學的指導方針是“以讀代講”,即通過誦讀體會詩意。共分為四個步驟:
1、深情地朗讀;
2、細膩地品讀;
3、優美地解讀;
4、豐富地聯讀。
【教學時數】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自主*探究*探究
(一)大聲地朗讀這首詩,注意朗讀時的節奏、重音和感情,并試著做標記。
(二)這首《鄉愁》詩,“借助時空的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結合詩的內容,寫出“時”、“空”在文中的體現。
(三)這首詩中,作者用了哪些形象來表現鄉愁?在筆記本中抄下這些比喻句。
(四)這首詩除了在整體上具有“結構美”和“音樂美”,在細節上也有許多細致精妙的地方。請你任選一個角度,用這樣的句式寫話:“余光中的《鄉愁》詩美在……例如……”。能寫幾句寫幾句。
[示例]余光中的《鄉愁》詩美在整齊劃一的結構上。例如:全詩的四節詩的每一節都分四行,相對應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數相同。
(五)詩歌的語言簡潔凝煉,但卻能傳達出豐富動人的意境。這首詩的每一節都構成了一幅獨特的畫面,下面是老師對第一節詩所表現出來的'畫面的解讀。讀一讀,然后模仿著寫寫看(一組的同學寫第二節,二組的同學寫第三節,三組的同學寫第四節;寫有余力的同學可全寫)。
[示例]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解讀]
“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燈火映照著他那雙濕潤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瀉。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貼著一枚小小的郵票。信封上,是他母親的名字。——他給母親寫些什么呢?
是敘說離家求學的艱辛,還是追憶兒時盤恒母親膝頭的親密?是傾述‘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懷,還是應答母親日日村頭槐樹下的翹盼?……
他還在恭敬地粘貼著。他粘貼的哪里僅是郵票,他粘貼的是母子身處兩地遙相思念的親情!他郵寄的又哪里僅僅是信,他郵寄的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拳拳赤子之心!
誰說‘少年不識愁滋味’,這正是一個少年——如煙如夢的鄉愁啊!”
(六)請你從古詩詞中查找幾句抒寫鄉愁的詩句,并注明作者及題目。讀一讀,背下來。
(七)把自己閱讀過程中發現的問題記在筆記本上,在小組內探究交流。
《鄉愁》教案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本詩運用形象化手法所表現意象的具體含義。
2、學習現代詩歌的朗誦技巧,較有感情的朗誦本詩。
能力目標:
抓住意象體會豐富的想象所創造的意境,培養學生閱讀鑒賞詩歌的能力。積累思鄉的對聯。
情感目標:
體味字里行間散發著濃濃的鄉愁,激發學生更加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
朗讀詩歌,感悟詩歌主題,深化愛家鄉愛祖國的意識。
教學難點:
體會詩的意象,培養學生閱讀鑒賞詩歌的能力。
一、導入
他,一首詩,道出了兩岸共同的心聲;他,多次往返海峽,卻始終難圓故鄉夢;他,一段陳詞,成就故鄉無盡的佳話和榮耀。
他是誰呀?(鄉愁詩人——余光中)
是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鄉愁》,一起走進詩人那濃情似霧的鄉愁世界,一起來傾聽詩人內心的呼喚。
二、教學過程
在以往學習詩歌的課堂上,老師說過,學習詩歌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呀?(朗讀)
是的,古人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而且,朗讀時解讀詩歌的. 敲門磚。我們只有對詩歌進行反復誦讀,才能真正走進詩歌的藝術殿堂。
1、自由讀(強調:在讀的時候,揣摩一下怎樣才能讀好。)
2、齊讀
覺得自己讀得好嗎?
錄音好在哪里?(強調:語速要慢,感情是憂郁的,節奏要放慢)
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錄音的朗讀,看看哪些方面需要改進的。
3、個別讀。
一首詩只有讀出來,生命才算完成,朗讀者要象演奏家一樣,把詩歌的潛在生命激發出來,這樣能吸引人,打動人。
通過剛剛的朗讀,從中你讀出了什么呢?(詩人融于詩歌中的濃濃思鄉之情)
為什么詩人會有如此濃重的鄉愁呢?這與詩人的人生經歷是分不開的。
正是因為這樣的經歷,才讓余光中在接受大陸記者的采訪時,脫口而出
讓我們再次跟著錄音朗讀,體會詩中的鄉愁。
通過朗讀,我們可以體會到詩人在漫長的生活經歷中,對故鄉綿綿思念一直縈繞在心間,讓他悵惘嘆息。那么,詩歌中那些詞可以看出。
(如: 小時候 長大后 后來啊 而現在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四個人生階段。詩人以時間的變化來組詩,四個時間序詞也即概括了詩人的整個人生,也就是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掉頭一去是風吹黑發,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
小小 窄窄 矮矮 淺淺 疊詞,以事物的輕小襯托鄉愁的濃重
郵票 船票 墳墓 海峽 物化鄉愁,使其具體可感。)
愁緒在詩中彌漫,讀來似乎可意會而不可言傳。鄉愁本來就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那么詩人又是如何通過具體可感的事物來表達呢?
(郵票 船票 墳墓 海峽)
四個不同的人生階段,作者分別選取了最能表達鄉愁的對應物——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那么這些意象分別表達的是怎樣的鄉愁呢?
所以,作者在選取這四個意象時賦予了它們獨特的內涵,你覺得它們之間有無共同點呢?
(都顯示著分離,漂泊,訣別,可望而不可即的離別情緒)
那么,真的都一樣嗎?在情感的歸屬上沒有什么不同嗎?
(由個人——國家)
是的,余光中曾說過:
在漫長的時光中,詩人的鄉愁不僅僅是簡單的思家戀鄉,更是慢慢升華,成為對祖國的深深的愛戀,這份愛國情懷,深入詩人骨髓:
這是一份多么深沉的思念,多么刻骨的愛啊!
讓我們攜帶著詩人的這份情,再來齊讀全詩,感受詩歌中的濃濃鄉愁。
三、總結
板書:
讀(詩歌)──賞(意境 )──悟(情感)
《鄉愁》教案設計 篇5
一、導入新課
(課前播放歌曲《鄉愁》)
同學們,剛才我們聽到的歌曲是根據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的《鄉愁》譜曲改編的。他寫的《鄉愁》讓他紅遍了海峽兩岸,享譽華人世界。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鄉愁》,去感受詩人那濃濃的情思,去體會這首詩的獨特魅力。(板書:鄉愁余光中)
二、一唱三嘆訴鄉愁
請大家齊聲朗讀一遍.想想詩中哪些離別觸動了他的鄉愁?他的鄉愁具體指什么?
師:從同學們的發言中,我們初步感受到余光中先生對親人對家鄉的思念之情,那么我們該用怎樣的語氣來讀呢?生:用深沉的語調,舒緩的語速來讀
師:下面請同學們自由讀一遍,感受詩人對親人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哪位同學來朗讀一下余光中的《鄉愁》?
師提醒:注意“這頭和那頭”,“啊”讀作“ya”。這幾個字的讀音可以在課本上批注一下。指導學生放慢語速。
師:這兩個同學越讀越越有感覺,??讀詩就應當透過文字讀出其中所蘊涵的感情。雖然這首詩只有四個小節,短短的十六行,但是,我們讀的時候會發現,這首詩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
生:結構相似,有些句子重復------師:這就是我們曾經在《詩經》學過的重章疊句,這樣的句式表現詩人反復詠唱和纏綿無盡的感情。
師:下面我們分角色來朗讀,第一組讀第一小節,第二組讀第二小節,第三組讀第三小節,全班讀第四小節。讓我們用聲音來傳達出不同人生階段的四種感情
師:從剛才的朗讀中,我們還發現了什么順序?
師:是的,詩人是按時間順來寫的,詩人一生的鄉愁就濃縮在這四個時間里了。隨著時間的變化作者思鄉的情緒越來越濃,越來越厚。
師:隨著時間的推移,作者鄉愁的'情感逐漸變濃、變重、變強,最后由故鄉之思上升到家國之情。前面三小節寫的是過去的的鄉愁,那么與現在的鄉愁是什么關系呢?
生說:詩人由小家到大家,前面三小節個人的故鄉之思是為了襯托他的思想愛國之情。
三、巧借意向訴鄉愁
師:同學們,鄉愁本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詩文中又是通過哪些獨特的詞語來抒發這種感情的呢?
生:“郵票”、“船票”、“墳墓”、“海峽”、表達了不同時期的濃濃的鄉愁。師:我們把詩歌中寄托了作者主觀情感的具體事物稱作“意象”。(板書:意象)
師:這四個意象分別表達了他對母親、新娘、母親和大陸的感情。請四個同學來分別讀一讀這四小節。
師:在他們的朗讀中,我們感受到了作者人生不同階段那濃濃的鄉愁。這其中最沉痛最感人的鄉愁出現在第三小節,讓我們來讀一讀,品一品其中深沉的感情。(生齊讀)師:這個小節的結尾和其他三小節在用詞上有一個變化,同學們發現了沒有?生2:這個小節和其他小節不同的是把“這頭”、“那頭”換成了“外頭”、“里頭”。師:那“外頭”和“里頭”的距離有多遠呢?
師:“生死兩隔的距離”,讓我們想象一下,母親在矮矮的墳墓里靜靜地長眠,外面站著泣不成聲的詩人。我想這世界上最痛苦的滋味,最遙遠的距離,最永久的悔恨,莫過于這樣近在咫尺,卻陰陽兩隔了。
我們課前都認真聆聽了由毛阿敏演唱的《鄉愁》。大家或許不知道,當時毛阿敏在錄這首歌時,錄了兩次都沒有成功,原因是每當她唱到“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時就痛哭不止,沒辦法往下錄。當時毛阿敏的母親剛去世不久,她唱到此處,感同身受,情不能自已,所以不得不停下來。我們應該從這個幕后故事中明白: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和創作背景,設身處地地體察、品味語言,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才能真正讀懂一首詩。
那么我們怎么通過“外頭”和“里頭”這兩個詞語,把母子陰陽兩隔的悲痛情感讀出來呢?請同學們自己先試一試,看看能不能把握好。
師:這位學生讀得很動情,效果非常好,說明她已經走進了詩人的內心,而這正是品味現代詩歌需要達到的境界。老師建議大家在讀這兩句的時候把語速放緩,讀出停頓,想象著詩人在墓前慢慢回憶母子共處時光的情景,重讀“我”、“母親”、“里頭”,把“外”和“里”拖長,把作者心頭的沉痛之感表達出來。(生齊讀)
師:我們在讀這一小節的時候,還要特別注意讀出一個“呵”。這個小小的語氣詞,通過這個“呵”,我們可以想象出詩人放電影般追念自己和母親共處時的溫暖,還有母親去世后的無限唏噓、黯然神傷的悲涼。朗讀時,可以先吸一口氣,再把它慢慢吐出來,誰來試一試。(生讀)
師:這位同學對詩歌停頓、節奏、重音、語氣的處理不錯,從她的朗讀中,我們感受到先生對母親啼血般的愛。那么是怎樣的人生經歷讓她對母親懷著如此熾烈的深情呢?
余光中的重大人生經歷。
1928年,10月21日(重陽節)生于南京。
1937年,9歲,日寇的鐵蹄踐踏南京,他隨著母親逃亡,輾轉蘇州、上海,經香港、越南、昆明到重慶。1947年,19歲,考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后轉入廈門大學外文系。
1958年,30歲,赴美國進修。這一年,他的母親孫秀君女士在臺北去世。
1971年,43歲,在臺北寫出《鄉愁》。此時,他已離開大陸滿20年,而母親也已經去世13年了。
1992年,64歲,離開大陸已經整整43年后第一次訪問北京,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掉頭一去是風吹黑發,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
師:從上面的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出,余光中最最摯愛的母親,不僅給予他生命,更在那戰火紛飛的年月用自己瘦小的身軀悉心呵護孩子的成長。更難能可貴的是,在那樣一個戰亂的年代,這位母親還千方百計地支持他求學。如今,孩子功成名就,想要盡心竭力地報答親恩,可母親就在那矮矮的墳墓里頭再也聽不到孩子的呼喚了。此情此景,怎能不讓先生痛斷肝腸呢?帶著“子欲養而親不待”這種永遠的悔,詩人余光中寫了很多詩來懷念他的母親。老師找了兩首詩,讓我們朗讀一下,用心去感受詩人這種鄉愁的沉痛。(播放配樂,教師讀《天國地府》生讀《今生今世》。)
師:通過剛才我們對詩歌第三節的反復深入的品讀,大家都感悟到“墳墓”一詞中濃濃的深情。其實“郵票”、“船票”、“海峽”這三個意向也包含著深情,因為詩歌就是借助意向來表達感情的。
四、妙用疊詞訴鄉愁
師:那么除了借助,作者還使用了哪些獨特的詞語來表達他濃濃的鄉愁呢?生:“小小的”等
師:這幾個詞在形式上有一個重復,這就叫做——疊詞。(板書:疊詞)
師:我國古典詩歌,特別是《詩經》,大量運用疊詞,為什么要運用疊詞呢?我們來做個比較,男讀左邊,女讀右邊。鄉愁是一枚小郵票——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鄉愁是一張窄船票——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鄉愁是一方矮墳墓——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鄉愁是一灣淺海峽——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師:比較一下,為什么用疊詞?生:用疊詞比一個字讀起來聲音拖長啦!
師:一個字,又疊了同一個字,讀起來聲音自然要拖長,而鄉愁的深情也就隨著聲音的拖長變得綿延、彌漫開來了。我們慢慢地來讀這些疊詞,就仿佛聆聽著詩人內心的嘆息,悠遠、綿長,有獨特的味道。
生:運用疊詞,感情變深,加重了。生:第三聲的字疊起來
師:上聲字疊起來,就會讓人回環曲折,低回婉轉,恰恰把作者作者那種百轉千回,揮之不去的濃濃鄉愁表達出來。
師:一層疊一層,層層疊疊,鄉愁自然隨著感情的疊加變濃加重,下面我們就重點來品味第四小節。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這頭,這淺淺的海峽到底有多淺呢?
補充:臺灣海峽長38千米,寬19千米,平均深度100米,這么深的海峽卻說“淺淺的”,矛盾嗎?
生:“淺淺”的海峽反襯出鄉愁之深,對祖國的眷戀之深。)
師:海峽是淺淺的,可是它卻成了詩人返回大陸看一看的巨大阻隔。“淺淺”這個詞恰好表達出作者有家不能回的沉痛感。1949年離開大陸,1972年寫這首詩,23年不能踏入故土一步,那種感覺,那種滋味,向誰傾訴,又有誰能體會得到呢?在這個時候讓我們一起把第四節再讀一遍。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說海峽淺淺,鄉愁深深;墳墓矮矮,鄉愁高高;船票窄窄,鄉愁寬寬;郵票小小,鄉愁大大。這其實就是運用了以小見大的手法。(板書以小見大)
師:這四個簡簡單單的疊詞,把詩人鄉愁的濃重,綿長和百轉不回表達出來,難怪有人說余光中是聽覺的詩,音樂的詩。還有哪些詞語觸動了你的心靈?預設三還有對詩中的詞有新的發現?生:一枚、一張等
師:詩人選擇這獨特的數量詞,把大世界,大情感融于方寸之間以“一枚”等之小,反襯了內心深處鄉愁之重。
五:總結拓展
通過剛才的反復品讀,我們發現從“郵票”這些飽蘸深情的意向,到“矮矮”那些低回婉轉的疊詞,從“小時候”“長大后”這濃縮悲歡離合的漂泊人生,再到“外頭”“里頭”之間遙不可及的生死距離。這些獨特的詞語無不寄托了詩人那血濃于水的的鄉愁深情。鄉愁本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作者卻能巧借意向,妙用疊詞,以小見大,一唱三嘆,化抽象為具體,讓這首詩風靡全球。
余光中說:“我慶幸自己離開大陸時已經21歲,我受過傳統的《四書》、《五經》的教育,也受到過五四新文學的熏陶,中華文化已植根在心中。”“如果鄉愁只是有純粹的距離而沒有滄桑,這種鄉愁是單薄的。”
現實無法穿越,但詩歌是自由的。他在詩歌里寫那段歷史,那段文化,寫自己的回家夢,這里,老師另找了他的一首詩。(鏈接《春天,遂想起》)
其實,在那么我們能不能也拿起手中的筆寫一寫呢?
《鄉愁》教案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通過抄寫詩作,感知詩行、詩節等作品外觀特征;
2.通過誦讀詩作,體驗這首詩回環往復的聲韻特色;
3.通過替換喻體,探究本詩運用的表達手法和效果。
【課前準備】
復印余光中《鄉愁》手跡及40歲左右青年照(本詩寫于作者43歲時),制作PPT。(手跡和照片見百花文藝出版社《余光中集》第一卷、第五卷書前照片頁)
印發本課學習單。
【教學過程】
一、導入詩歌
PPT投影余光中《鄉愁》手稿,導入新課,簡介余光中及其創作手稿。
讓學生照著手稿把詩歌抄寫在筆記本上。
抄好后,要求輕聲讀一讀,用筆勾畫出最能打動自己的詩句。
二、讀詩之外觀
觀察學生是“橫抄”還是“豎抄”,借此點出現代詩歌“詩行”和“詩節”的概念,明確詩行和詩節是現代詩歌重要的表達手段。
明確:這首詩一共4小節,共16行。外觀布局排列整齊,一行行、一節節排列下來,給人爽朗之感。
三、讀詩之聲韻
齊讀詩歌,邊讀邊感受,說說這首詩在聲韻上有什么特點。
(學生一般回答是押韻。辨析何為押韻——韻母相同的字。)
明確:此詩并不押韻。
追問:此詩并不像常見詩歌那樣采用押韻的方式,但為什么讀起來會有如押韻一樣的、和諧順暢的聲韻效果?
(教師帶領學生勾畫詩歌每小節相同的句式以及重復的詩句,圈出表明時間的詞: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在。)
明確:這首詩音律上的特點是回環往復。正因如此,讀起來有一種回環上升、層層推進、和諧悅耳、一唱三嘆的音韻美感。
學生再讀。
(教師用領“讀”的方式,加以辨析,由形到聲,聲入心通,帶領學生不斷深入作品。)
四、讀詩之手法
(一)請學生分享初讀時勾畫出的打動自己的詩句。
學生勾畫圈點集中在每一節第二句,還有“這頭、那頭”“外頭、里頭”等處。
(二)重點品讀四個比喻句
PPT展示四個比喻句(略)
1.展開想象,說說對這四句詩的理解,并體會其中蘊含的感情。
明確:四個比喻句分別表達了對母親的想念、對新娘的思慕、對親人的思念、對故鄉祖國的深沉的愛意。
2.四個比喻前后順序上的安排有什么講究。
明確:步步擴大,層層深入,節節升華。
3.聯系詩中的“這頭”“那頭”“里頭”“外頭”,體會這些詞語給人怎樣的感受。
明確:“這頭”“那頭”“外頭”“里頭”的用詞拓寬了空間,詩人在這樣的時空環境中阻隔,時空迢遙,可望而不可即,痛苦思念。鄉愁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剪不斷理還亂的感情的泥石流,但是作者用四個比喻,讓這種復雜的復調的情感具象化,化抽象為具體,表達自己的鄉愁。鄉愁是對母親的思念,是對妻子的思念,是對逝去的親人的思念,是希望臺灣早日和祖國團圓的熱切期盼。讀完全詩,我們受到感動。
五、讀詩之意象
意象是詩歌中寄寓了詩人主觀情感的事物,一般都是名詞性的具體事物。這四個比喻句的喻體——“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就是意象。
(一)用其他的.事物來替換詩中原來的喻體,仿寫一個新的比喻句(詩中其他語句可以稍做變化)。
教師示范:小時候/鄉愁是一封薄薄的家書/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分組活動:每個小組負責一個小節,仿寫一個小節中的比喻句。
(學生仿寫;教師巡視,及時判斷,指出其正誤優劣,相機指導;全班交流。)
示例:
小時候/鄉愁是一輛舊舊的自行車/我在后頭/母親在前頭
長大后/鄉愁是一根短短的電話線/我在這頭/親人在那頭
后來啊/鄉愁是一場舊舊的電影/我在外頭/記憶在里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張薄薄的照片/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不恰當的示例:
小時候/鄉愁是一張長長的信紙/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點撥:“長長的”不符合原詩意象前修飾語的語境。
長大后/鄉愁是一封薄薄的信封/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點撥:“信封”與原詩第一節“郵票”重復,沒有顯示原作不同生命階段意象選擇的獨特性和個性化。
后來啊/鄉愁是一張黑白的遺照/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點撥:過于直白,讓讀者一覽無余,不夠含蓄。可以換成“鄉愁是一個小小的鏡框”。
(二)組織學生討論將改寫與原作做細致比較,引導學生感受體會原詩寫作中遣詞造句的創造、意象選擇的精美、分寸把握的匠心。
小結:原作意象選擇得精美圓熟,鮮明突出。意象前修飾語對意象的反襯,形成情感表達的張力: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作者把意象寫得小巧精致,那份濃濃的鄉愁卻在小小的意象中自然流露。郵票小小,思念深深;船票窄窄,情愫長長;墳墓矮矮,痛苦無窮。尤其是淺淺的海峽,讀到“淺淺”二字,我們似乎瞬間感受到了來自詩歌的一種虹吸,一種糾纏,一種撕裂,讀到了許許多多的審美快意,這就是詩歌的張力。
(三)背誦詩歌。
六、布置課后作業
1、閱讀余光中《鄉愁四韻》《民歌》,運用本課學到的知識加以賞析。
2、模仿《鄉愁》的格式,在下列題目中任選一個,寫一首三段構成的詩歌。
選擇題目:“友誼”“青春”
PPT:
【友誼示例】
小時候/友誼是一顆甜甜的糖果(面包、餅干)/我吃這頭/好友吃那頭
長大后/友誼是一本輕輕的書冊/我看這頭/老師看那頭
后來呀/友誼是一串小小的數字/我在這頭/同學在電話那頭
【青春示例】
小時候/青春是一張五彩的畫卷/我在外頭/向往在里頭
長大后/青春是一段長長的旅途/我在這頭/理想在那頭
后來啊/青春是一張斑駁的照片/我在里頭/淚滴在外頭
《鄉愁》教案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詩歌和文學的基本常識。
2、理解、欣賞兩首詩歌的優美意境和豐富含義。
3、了解現代詩歌的語言要求:節奏鮮明、音韻和諧。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1、鄉愁是中國詩歌一個歷久常新的普遍的主題,這其中不乏千古傳誦的名篇,同學們最熟悉的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靜夜思》,就表達了這樣一種思鄉之情。
齊讀《靜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詩人身在羈旅中,夜不成寐,看見床前明月光輝,疑是地上的秋霜,于是抬頭看月,由此想到“千里共明月”的詩句,就思念起故鄉來。月色引發了人們深沉的思鄉之情,因此成為后世詩歌表現思鄉的主要意象。
總結:《靜夜思》唐代格律詩(近體詩)五絕(形式)
思鄉(內容)
《鄉愁》現代自由詩(形式)
鄉愁(內容)
2、文學常識:
1)現代詩的基本特征:
詩歌的本質是抒情的,要有真誠、摯烈的感情,才能發揮想象力,只有當詩人的胸襟情懷確實能與時代潮流以及廣大人民的喜怒哀樂息息相通時,才能得到廣大讀者的共鳴。
詩歌的形象刻畫需要高度的凝練和集中,現代詩尤其重視這一點。(舒婷《致橡樹》:橡樹、木棉、凌霄花等意象象征具有不同愛情觀的人,表達新時代的愛情觀。)
詩歌還講究語言的音樂性,現代詩雖沒有嚴格的格律規范,但也要求既有自由變化,又有內在的和諧。
2)余光中簡介:
余光中可以說是一個“以現代文學運動為軸心的扛鼎詩人”。從現代詩的創作和影響來說,目前臺灣詩人還很少有人超過他。并且,他還是臺灣文壇上影響深遠的散文家、評論家、翻譯家。
他是50年代臺灣掀起的現代詩運動中“藍星”社團的發起者,他不僅以豐富的作品,還以新古典主義批評理論,推動了臺灣現代詩最初的發展和后來的分化。他的現代詩影響很大,風格變化多樣,著有《蓮的形象》、《敲打樂》、《白玉苦瓜》、《夢與地理》等十幾部詩集。
余光中是一位銳進的詩人,他從傳統詩的格律束縛中掙扎出來,又回到傳統的繼承之中,他掀起反叛五四新詩的旗幟,又從自由詩中吸取營養。他的不少詩作,有著深沉的懷念祖國的感情和強烈的民族意識,《鄉愁》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教學設想:導入過程以介紹現代詩與古體詩區別為重點,目的是:一,學生通過回憶古人思鄉佳作,形成一定的感性認識;二,借助對《靜夜思》的簡單分析,使學生對詩歌的意象、意境的把握有初步的認識;三、明確現代詩的一些概念,為后面的教學過程作準備。)
二、朗讀全詩:
詩歌是富于抒情的文學樣式,我們要通過朗讀體會它的節奏美感。
(先請同學領讀,再全班朗讀)
1、讀準節奏
2、體會情感節奏
(朗讀中揣摩作者情感,并通過朗讀的輕重緩急和聲調的`抑揚頓挫表達出來)
3、體會節奏美感
(教學設想:詩歌是富于抒情的文學樣式,新詩尤其如此,它感情奔放,掙脫了舊體詩嚴格的格律枷鎖,雖無固定格式,不講究語言外在格律,卻有內在旋律與和諧的節奏,通過朗讀理解節奏美感,是理解這首詩的敲門磚。)
三、分析全詩:
1、提示:
意境指作品中描寫某種事物所達到的藝術境界,它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和諧統一的結果。如我們說到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大家馬上就能想到落寞單調的秋景和作者心中凄涼斷腸的情懷,情由景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這便是詩的意境。那么,這個意境我們是如何領悟到的呢?主要是通過這詩中的具體可感的形象領悟到的,如枯藤、老樹、昏鴉……都讓我們感受到了凄涼、落寞的氣息。這些把情感化為可以感知的形象符號、情感的客觀對應物就是意象。因此,要領悟詩歌的意境美,要從尋找意象入手。
請同學們找出詩中的主要意象
詩中主要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板書)
2、這些意象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這些意象前的形容詞怎么理解?請同學們討論并概括。(板書)
詩人從親歷的生活中選取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物象來寄寓情感,這種取象看似平常,卻蘊涵飽滿的詩情:
郵票(小)——母子深情(綿長)
船票(窄)——夫妻恩愛(厚重)
墳墓(矮)——生死悲痛(巨大)
海峽(淺)——思鄉哀愁(綿綿無盡)
總結:
這首詩成功在于它有新穎意象,區別于一些詩歌意象的單一陳舊。以往有些詩歌的意象要么沿用約定俗成的穩定意象,如柳(送別),月(思念),這樣難免落入窠臼;要么意象較為單一,有時雖有多個意象,但由于特征差別不明顯,難免有堆砌繁雜之嫌。
因此在意象的提煉上,這首詩具有單純之美。鄉愁,本來是大家所普遍體驗卻難以捕捉的情緒,如果找不到與之對應的獨特的美的意象來表達,那將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墮入抽象化的空泛。《鄉愁》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都是現代生活的實景,它們是單純的,卻明朗、集中、強烈,新得真切,新得奇特。
它們又是豐富的,作者使用了“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等形容詞。郵票雖小,牽系綿長母子情,船票雖窄,負載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墳墓載不下巨大的悲痛,淺淺的海峽阻礙了無盡的鄉思,落筆雖小,卻詩情飽滿。這就是詩的內在張力,使全詩含蓄、飽滿,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僅僅四個單純的意象,就使上述那些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躍然紙上,作者功力可見一斑。
3、這些意象所反映的感情與主旨“鄉愁”之間如何有機聯系?
(1)圍繞主旨——并列(板書)
(2)時序延伸——遞進
詩歌結構上采用了并列的方式,緊緊圍繞“鄉愁”這一主旨,因而詩歌包含的母子別、新婚別、生死別、故鄉別等內容,既在客觀上具有獨立性,能使讀者體驗諸多不同的愁滋味,又有緊密的內在聯系,表現出一個人生旅途的廣袤空間。
(2)意象組合上并不單純采用并列方式,而是還分別展示了“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在”這樣延伸的時序,使詩的情緒呈現出層層遞進的態勢,這種意象的遞進融進了作者漂泊生涯的邈遠時間。
幼兒時念母情濃,年輕時戀妻情重,與母親的死別更把人生的哀愁推向高峰,但不論生離還是死別,都比不過鄉愁更為深廣,隨著年齡增長,人生理智逐漸成熟,終于達到從一己親情到對祖國故土熱愛之情的飛躍升華
《鄉愁》教案設計 篇8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習現代詩誦讀的基本技巧,把握節奏、重音,感情
2、理解詩人以獨特的意象抒思鄉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時空變化來推進抒情的特色。
過程與方法
1、加強誦讀,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情感。
2、自由探討詩歌深刻的主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味作者所表達的鄉愁,增強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二、重點
1、學習現代詩的誦讀技巧,學會節奏、重音、感情
2、深層理解文本,理解本詩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現的具體含義。
三、難點
引導學生進入情景,把握其內在感情基調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
五、教學儀器:多媒體
六、教學方法:讀品結合,自主合作探究
七、教學程序:
(一)、導入:回憶學過的詩句導入課文
(二)、賞愁
1、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可見,朗讀是解讀詩歌的敲門磚。根據你學習詩歌的'經驗,誦讀詩歌要注意什么?
(感情、語速、節奏、重音)
2、聽范讀,感受和明確詩歌的惡感請基調和語速。
(感情基調:深沉哀傷語速:舒緩稍慢)
3、齊讀課文,讀準字音,把握基調和語速。
4、明確節奏和重音。
5、朗讀課文,把握節奏、重音。
(三)、品愁
1、鄉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種情感,詩人是通過什么具體的事物來形象表達這種鄉愁的?
(明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這種寫作手法是什么?
(明確:托物寄情)
2、詩人按照什么順序來寫的?請找出體現順序的詞語。
(明確:小時侯、長大后、后來、現在)
(把握結構順序)
3、小組討論,合作探究:說鄉愁故事,品鄉愁情感。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分別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走進文本,深層把握)
4、揭示詩歌主旨,聯系現實滲透德育。
5、美讀鄉愁詩。(再次通過誦讀體會深沉情感)
6、背誦詩歌,
(四)、抒愁
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積累說一句帶愁字或抒發愁意的詩詞名句。(積累,探究)
(五)、課外練筆
請用一句話、一首詩、一幅對聯來表達我們自己的鄉愁。
(課外拓展與運用)
(六)、總結
播放佟鐵鑫《鄉愁》音樂,結束課文。
附:板書設計
鄉愁
小時侯
(母子離愁)
郵票
↑
現在海峽←→船票長大后
(思歸憂愁)(夫妻別愁)
↓
墳墓
(喪母哀愁)
后來
托物寄情
《鄉愁》教案設計 篇9
一、教材簡析
鄉愁,是中國詩歌歷久常新的主題。閱讀此詩,首先呈現給讀者的是四幅鮮明而又具體的生活畫面。同時,讀者可以感受作者濃郁而又強列的感情,詩人的鄉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說出來的,而是通過聯想、想象,用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等形象表現鄉愁,抒發對故土深深的思念之情。作者把對母親、妻子、祖國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爐,表達出渴望親人團聚、國家統一的強烈愿望。
二、設計理念
1、在教學環節的命名上體現詩意。“走近余光中——讀《鄉愁》,感覺詩的音樂美——品《鄉愁》,體會詩的情感美——說‘鄉愁’,展現詩的神韻美”。
2、在教學語言上體現詩意。課堂上,盡量去掉不必要的口頭禪,多用散文化的`語言,使教學語言呈現出一種美感。
3、在朗讀中體現詩意。這節課,我設計了四次朗讀,每一次朗讀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讀,要求聲音響亮,讀得字正腔圓;第二次讀,要求把握節奏,讀得抑揚頓挫;第三次讀,要求把握情感基調,充滿深情地讀。第四次讀是美讀,分男女聲部來讀。這樣的朗讀,是小步輕邁,使朗讀技巧及情感能層層遞進,讓學生在朗讀中一步步感受詩意。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對詩歌層次的分析,體會作品的結構美
2、通過對詩歌詞語的分析,感受作品的語言美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詩歌深情的朗誦,欣賞作品的音樂美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對詩歌線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教學重點:通過對詩歌深情的朗誦,欣賞作品的音樂美
教學難點:通過對詩歌線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鄉愁》教案設計 篇10
一:訓練重點
詩歌賞析能力的訓練
二:課時安排
1、課時:一節課
2、課型:比較·品味課
三:預習要求
1:查字典、詞典,掃清文字障礙
2:查閱有關作者的資料,了解背景
四:教學主要過程
教學板塊之一:通讀,了解詩歌大意
1:結合對預習的檢查,讓學生通讀本詩
教師介紹作者及時代背景。
2:了解大意,請同學談談自己對詩歌的理解
3:教師點撥:
兩首同題“鄉愁”詩,真是一種愁情兩首歌。不同的風格,不同的旋律,吟詠著同一個主題——這就是思鄉情意,別鄉愁緒,道盡游子懷戀故土情。
教學板塊之二:練讀,品味詩歌的意蘊
1:全班活動,教師指導兩詩的朗讀技巧
教師指導:要把一首詩歌讀好,必須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注意音的修飾、調的把握、速的調控、情的滲透、節奏的明晰,在對詩歌意象想象的基礎上,把自己所形成的情思發之于聲,見諸于音。
(依據圖表,進行朗讀練習)
2:同學朗讀練習,在朗讀的過程中品味詩的意蘊
教學板塊之三:誦讀,用聲音表現詩歌的'情感
1:個人讀,同學品評優劣得失
2:分組讀,全班齊讀,共同感受詩歌的意蘊
教學板塊之四:比較賞析,獲得豐富的感受
1:比較兩詩,加深理解
先用圖表事例,要求學生討論作答。(大屏幕顯示)
教師進一步簡明分析
1.余光中的《鄉愁》
(一):詩人以時間的變化組詩:
小時候一長大后一后來一現在,四個人生階段;
(二):詩人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特征:
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后的夫妻分離——后來的母子死別(這是一種特殊的“分離”)——現在的游子與大陸的分離。
(三):表達鄉愁的對應物:
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后的船票—一后來的墳墓—一現在的海峽。
這樣我們看到這首詩構思的巧妙,四節詩以時空的隔離與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一層層加深。
這首詩的形式美非常突出:一是結構上寓變化于統一,節與節、句與句均衡對稱,但整齊中又有參差,長句與短句互相變化錯落,體現了自由詩的特點;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詞的重復和疊詞的運用,在音樂上造成一種回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給全詩營造了一種低回悵惘的基調。
2.席慕蓉的《鄉愁》
(一):三節詩大致按時間的先后順序來寫:
第一節對故鄉月夜笛聲的描寫,有喜悅,有憂愁;
第二節寫離別故鄉時心中模糊的悵惘;
第三節寫離別后對故鄉綿綿無期的思念。
三節詩,三個畫面,意境深遠,被籠罩在鄉愁的悵惘中不能自已;鄉愁在心中永遠揮之不去。詩作到此,戛然而止,一縷鄉愁卻傳給了讀者。
在思想意蘊深度的開掘上,席詩不如余詩主題有明顯的升華。
2:吟詠朗誦,反復品味
依據詩中的具象物,自己運用想象、聯想,加深對詩歌情感的理解。
3:以情作線,當堂背誦
教學板塊之五:拓展閱讀,增進理解
(大屏幕顯示)
《聲聲慢》宋·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宋·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黃鶴樓》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鳳凰臺》唐·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五:課堂小結
詩歌語言淺顯,重在體味其中的意蘊。通過比較,加深理解。
[板書設計]
利用大屏幕顯示,作為板書。
[創意說明]
全詩語言精粹,句式靈活,結構整齊。看起來清爽怡人。這樣的美文,不讀難悟作者構思之巧、選詞之精、情感之豐,不讀,難以領略詩歌意蘊之厚、音韻之美。
于是就以朗讀訓練為主來進行這節課的教學。
以朗讀來組織教學,五個教學板塊思路層層推進,要求步步攀升,體現出訓練目標的單純性;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僅有幾處簡潔的指導和精粹的點評,學生占有充足的時間.可以習得朗讀的技巧;本設計淡薄了對詩歌構思、主題、哲理的深入分析,淡化了對字、詞、句、修辭的顯性積累,以讀代講,以讀帶思,體現了詩歌需要“歌”的特點。
詩本淺顯,講之再三,不過了了;況且,詩言志抒情,非一言半語可道明;故作“比較”的設計,冀以在比較中讓學生多思、多品。
于是就冠以閱讀·比較課。
利用多媒體進行授課。詩以配樂朗誦作為示范,以散文《鄉愁》的MTV作為導語和背景音樂;利用大屏幕投影作為板書。充分利用視聽手段為教學服務,對學生進行多種感官的信息傳輸。
《鄉愁》教案設計 篇11
二、熟習課文,指導朗讀。
1.學生試讀這首詩。
2.放《席慕蓉詩歌朗誦》磁帶,指導學生正確朗讀,在反復朗讀中體味、感悟詩的意境和情感:詩的節奏和舌音劃分如下:
鄉 愁
席慕蓉
故鄉的歌/是-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
仿佛/霧里的/揮手別離
別離后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三、分析、解讀課文。
1.詩中運用廠哪些形象來表現抽象的鄉愁?
明確:月夜的笛聲、霧里的揮手別離和沒有年輪的樹這三種形象采表現鄉愁。
2.第一節對故鄉月夜笛聲的描寫營造了怎樣的氛圍,飽含著詩人何種情愫?
明確:營造出-種緩慢低回凄清的氛圍,指出故鄉的生活在詩人心中的感覺,“看月亮,思故鄉”,表明自己的故鄉情結。
3.第二節寫故鄉的面貌,詩人連用了兩個虛實結會的比喻。請問哪個比喻是虛,哪個是實?它們是怎樣組合起來的?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明確:故鄉的面貌-一模糊的悵恫--霧里的.揮手別離
(虛) (虛) (實)
詩人首先以虛寫虛,把故鄉的面貌比喻成一種模糊的悵憫,并參進了通感手法,寫出了詩人離別故鄉后悵惘的心情。然后詩人又以實注虛,把故鄉的“面貌”和“悵惘”的心情比作“霧里的揮手別離”這-非常具有畫面感、形象性的場景,突出自己離別故鄉時的依依不舍。比喻獨特新穎,意蘊豐富。
4.第三節的比喻有什么特征?有何表達效果?
明確:這是一個富有創造性的比喻。現實中并沒有永不老去的沒有年輪的樹,詩人用這種不可能的事情來作比,只是為了說明:鄉愁在心中永遠揮之不去,與己同在。這是詩歌藝術中“無理有情”的手法。充分表達了自己的思鄉之情。
【《鄉愁》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鄉愁》的教案設計03-24
鄉愁教案設計思路03-27
鄉愁課堂教案設計03-28
《鄉愁》教案設計稿04-12
鄉愁優秀教案設計03-28
鄉愁最新教案設計03-28
初中語文鄉愁教案設計03-26
余光中的鄉愁教案設計03-26
余光中《鄉愁》優秀教案設計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