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下冊《鄉愁》教學實錄
一、導入環節
在導入時,我設問題,采用說話訓練的形式導入,而且說話的內容與課文進行對比,這樣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理解課文抒發的感情與運用的表現手法。過程如下:
師:假設有一天你要離開家鄉、親人、甚至祖國到異地去學習、工作,你會有什么樣的感受?請用語言表述出來。
生:會想家。
師:怎么想?你能試著用語言表述出來嗎?
學生在下面小聲地討論起來,然后陸續地舉起手來。
生1:會在夜里望著星星,想著家人。
生2:會在獨自閑逛時感到孤獨無依,那就是想家。
生3:會在遇到困難時想到爸爸、媽媽,要有他們就沒事了。
學生們都笑了。
師:同學們說得都非常好,都是從自己的感受出發的,那么,今天我們來和詩人余光中比較一下,看一看詩人的思鄉之情的抒發和我們有什么不同。
二、整體感知環節
讓學生通過朗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并明確相應學法,這樣才能為下面的問題的解決作好鋪墊。過程如下:
師:猜一下題目“鄉愁”的意思?
生:(齊聲說)思念家鄉的愁緒。
師:猜得非常準。詩人余光中是臺灣著名詩人,但祖籍卻在大陸,也出生在大陸,后來由于某種原因離開了家鄉去了臺灣,在臺灣,詩人也時刻思念家鄉。下面自己讀《鄉愁》。了解一下詩的大意。
生1:課文抒發了作者思念家鄉之情。
生2:課文表現了作者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愿望。
生3:課文還有愛國之情。
師:幾名同學的觀點放在一起就非常準確了。那么怎么分析這首詩歌呢?想一想我們以前分析詩歌用到了什么方法?
生:(齊聲說)一個基礎,四個步驟。
師:誰給解釋一下“一個基礎,四個步驟”的含義?
生:以朗讀為基礎,了解大意,體會意境,體會手法,體味語言。
師:好,這一節課我們就以此方法來賞析余光中的《鄉愁》。
三、賞析環節
這一環節即用“朗讀為基礎,了解大意,體會意境,體會手法,體味語言”的四個步驟來賞析詩歌。在分梯度進行朗讀。具體過程分四部分:
第一步 朗讀詩歌,明確詩歌所抒發的思想感情
師:大聲朗讀課文,要求不高,只要讀準字音和停頓,讀兩遍。
(學生按要求讀課文)
師:強調一下,課文抒發了什么感情?
生:抒發了思念家鄉,盼望祖國早日統一之情。
第二步 以新的要求讀詩體會詩歌的意境
師:解決了第一個問題,明確了課文抒發的思想感情,下面我們再讀課文,讀的時候有了新的要求,要求讀出感情。
(學生按教師的要求再讀課文,師生作點評。)
師:詩共分四節,齊讀第一節,思考第一節寫了什么時期的鄉愁?
生:(齊聲說)小時候。
師:“小時候”詩人的“鄉愁”是什么?
生:一枚小小的郵票。
師:“這頭”指什么?“那頭”指什么?
生:“這頭”指異地,“那頭”指故鄉。
師:“異地”能否再說得具體點?
生:“異地”指的是詩人小時候到外讀書的地方。
師:那么詩人為什么說“小時候鄉愁是一枚郵票呢?”
(學生熱烈地討論)
生:因為詩人想家,經常往家中寄信,所以說“鄉愁”是“郵票”。
師:理解得不錯,在異地求學的詩人孤獨、想家,想念自己的母親,和母親經常書信來往,所以才把“鄉愁”比喻為“郵票”。這是“小時候”的“鄉愁”。下面我們看看長大后,為生活驅遣的作者奔走他鄉,此時的鄉愁寄情什么?
生:(齊說)一張窄窄的船票。
師:為什么寄情于一張窄窄的船票?
生1:思念新娘。
師:最好說成是新婚妻子。
生2: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外,還增加了對新婚妻子的思念之情。
師:對,說得對。作者的鄉愁只能靠來往于異地與家鄉的船只來排遣,所以作者說“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不管是“小時候”還是“長大后”,鄉愁都
有寄托和排遣。到后來,時空的隔離再也得不到溝通,是什么把“我”與母親永遠的隔開了?
生:一方矮矮的墳墓。
生:(搶著說)死。
師:兩種說法是一個意思,只不過一個說的是外在形式,另一個說的是實質內容。那么“后來”詩人的鄉愁之情更加重了,悲劇氣氛更強了,所以這一段在讀的時候聲音要舒緩、低沉、誰愿意為大家讀一下?
兩名學生讀第三節,教師點評。
師:聽老師讀第三節,然后你們閉上眼睛想象一下詩中所描繪的意境。
(老師讀第三節,學生閉上眼睛體味詩的意境。)
生1:我想到的是一位老人站在母親的墳前。
生2:我想到的是一位老人立于母親的墳前,墳的周圍是枯黃的草和秋天的黃葉,不時一陣陣風吹過,吹動老人的頭發,老人兩只手下垂,神情肅穆,一動不動地站立著。
師:詩人的詩寫的真是不錯,而同學們更是想象豐富,都能體會到詩的意境。那么我們看最后一節,看看現在作者的“鄉愁”是什么?這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變化?
(學生討論,然后回答)
生1:現在“鄉愁”是一方淺淺的“海峽”,作者由思念家鄉、親人之情變為盼望祖國統一的愛國之情。
生2:感情有了升華,由思念家鄉變為愛國,盼望祖國統一之情。
師:的確,到此,作者的感情達到了高潮。
第三步 以更高的要求讀詩歌,歸納詩歌的表現手法
師:經過剛才的分析,我們對詩應該有新的理解和感悟,尤其是詩中感情的變化,那么帶著新的理解和感悟,我們再讀兩遍詩,注意把詩中的感情變化讀出來。然后討論歸納課文的表現手法。
(學生出聲朗讀詩歌,教師點評然后分小組討論課文的表現手法。)
生1:我發現詩采用的是時間順序,有明顯的詞語,“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在”。
生2:抒情也是層層推進的,最后一節,抒情達到了高潮,抒發愛國之情。
生3:我認為,應歸納以時間變化,層層推進感情。
師:可不可以?
生:(齊聲說)可以。
師:還有其它的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嗎?
生:我認為每一節都采用了比喻,這應該算一種手法,每一節都把鄉愁比作具體的事物。
師:說得對極了,那么我們歸納,這首詩采用了比喻的手法,那么這種手法有什么好處呢?
生(討論):使抽象的鄉愁顯得更加具體、可感。
第四步 再讀詩歌,體會語言的特點。
教師放錄音,學生模仿錄音讀詩歌,要求聲音洪亮,讀準字音、停頓、讀出感情,并注意每一節、第一句的變化。學生朗讀,教師點評。
師:體會一下詩的語言有何特點?
(學生討論,然后回答。)
生1:語言形象、含蓄、精練,如“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形象、精練地寫出了小時候詩人對家鄉、母親的思念。
生2:象這樣的句子還有如“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和“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三句。
生3:語言節奏感強,如“小小的郵票”中的“小小的”和下面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四個詞讀起來上口。
師:說得都不錯,詩的語言特點我們歸納為形象、含蓄、精練、節奏感強。那么再讀詩的時候,就不僅注意每一節、每一句的變化,更要注意每一個字的讀法,我們讀一遍,試一試。
學生練習讀詩
四、小結環節
為了更好的明確本節課的知識,所以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收獲和體會,并布置好寫詩的任務。
齊讀詩歌,找學生歸納總結。
生:采用“一個基礎,四個步驟”解決了四個問題,一是詩歌抒發了思念家鄉和盼望祖國早日統一之情;二是詩的意境的體會;三是詩的比喻手法的運用;四是體會語言的特點。
師:詩歌展開就是幾個比喻句,簡單不簡單?
生:(齊說)簡單。
師:寫幾個比喻句,你會不會?把比喻句寫成詩的形式,你會不會?
生:會。
師:那好,今天回去之后我們每人都去寫一首小詩,然后有時
間開一個“詩友會”,互相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行不行?
生:行。
自我解讀
一、轉變觀念,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我在講《鄉愁》時一直以此為依據,注意學生的主體地位的體現。講《鄉愁》時,我注意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都能動起來,都能夠誦讀,都能夠說點什么。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二、針對詩歌理解難這一問題,我注意化難為易
首先,在導入新課時化難為易。我采用說話訓練的形式導入新課并設置了這一內容,“想像一下以后當你離開家鄉后的內心感覺,并用語言表達出來”。之所以這樣設置是想在最初就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與課文中表現鄉愁的方法作比較,以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中運用的表現手法,來促進自身的寫作或說話。
其次,明確教學目標和學法,化難為易。我覺得有時明確教學目標,確實是形式,但這篇課文卻很有必要明確教學目標。因為詩歌內容較多較雜,明確了教學目標,學生在學習中就有了側重點,而且明確目標后我又追問了這么一句話,“要達到這個目標,要運用什么方法?”學生自然地回答用閱讀詩歌的方法。因為,在講這單元之前,我和學生學習了關于新詩的相關知識,并簡單歸納了相應的學法,也就是交給學生解決問題的鑰匙。有了方法,有了思路,學生解決問題就容易多了。
再次,通過朗讀化難為易。朗讀是學習新詩的基礎,在課堂中我組織學生以齊讀、散讀、指名朗讀多種形式讀詩,一首詩都讀六、七遍,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在反復的朗讀中,學生對知識理解起來就更輕松。這一問題以下還要提到,所以在這簡單說一下。
最后,在一些細節上注意化難為易。在問題的設置上我注意化難為易。讓學生體會意境時,我這樣問,“學完了這一節,在你頭腦中會浮現什么畫面?”這樣學生回答起來比較輕松。在布置作業上我也注意化難為易。我不是直接讓學生寫小詩,而是問“詩歌展開就是幾個比喻句簡單不簡單?寫幾個比喻句你會不會?”學生能很輕松的回答,緊接著我又追問,“把比喻句寫成詩的形式你會不會?”,用這樣的語言來表述詩的寫作學生就容易接受得多了。
三、針對詩歌內容雜又多的特點,我注意一線貫之,體現朗讀的基礎作用。
詩歌的內容比較龐雜、繁瑣,怎樣處理這一問題,我覺得用朗讀最好。因為朗讀是分析新詩的基礎,朗讀可以使我們更好地理解詩歌內容,進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所以在學習詩歌之前,我要求誦讀詩歌,賞析詩歌之時也是邊讀邊解決問題的,用朗讀一線把要解決的問題穿起來,整體感強。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誦讀訓練作為一個整體,在這一節課是分梯度進行的。在賞析之前,我只要求學生讀準字音、重音和停頓;在把握詩歌抒發的感情后,我對學生朗讀多加了感情上的要求;賞析完詩歌之后,再讀時,我要求學生注意每一節,每一句的變化,進而朗讀;在體會了語言特點后,我僅強調了每一個字的變化,到此,朗讀才達到最完滿的狀態。這樣分梯度地進行朗讀訓練,就可以使繁瑣內容一體化。
四、針對七年級學生的特點,我注意培養學生能力,教給學生方法。
七年級的學生,思想活躍,有一定的分析領悟能力,只要加以正確引導就能自己解決問題。所以我在這節課上注重了能力的培養,方法的教給。能力的培養側重于誦讀、領悟、自學能力的培養。誦讀能力就不用再提了。領悟能力培養體現在學生對詩歌意境的體會上,我設置不同問題,引導學生體會意境。
在這節課中我覺得我的作用只在于啟發、引導學生賞析詩歌。讓學生們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解決問題才是根本和關鍵。相反,對學生學法培養也很值得一提。常見的自學討論法、朗讀法,還有自己歸納的用來解決問題的閱讀新詩的方法。我覺得有了這些方法,在以后的學習中學生們就能夠自己賞析新詩,這就是我教學中所要達到的又一個重要的目的,即教給學生學法。
以上是我講《鄉愁》的一點想法。總的來說學生在上課中表現得比我預想的要好,積極性較高,能正確地理解和賞析課文的內容。這一點使我認識到了我在以前的教學中不敢放手學生,對他們沒有信心是錯誤的,學生都有潛力,都有能力。
【七年級語文下冊《鄉愁》教學實錄】相關文章:
《鄉愁》語文教學實錄02-27
《鄉愁》教學實錄素材03-03
有關《鄉愁》教學實錄03-03
《鄉愁》教學實錄范本02-28
鄉愁的教學實錄02-28
《鄉愁》的教學實錄04-13
名師教學鄉愁教學實錄02-27
鄉愁的詳細教學實錄02-27
鄉愁課堂教學實錄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