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兩首我愛這土地鄉愁課文優秀教學設計
從容說課
《詩兩首》之一的《我愛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詩中的“鳥”特地亮出“嘶啞的喉嚨”是悲壯的時代氛圍和“悲哀的詩人”(艾青自稱)所具有的特殊氣質、個性的深情流露。詩人借助鳥的形象抒發了深沉而真摯的愛國情感。詩中寫實和象征交織,描繪了土地、河流、風、黎明等鮮明意象來表達歌唱的豐富內涵。
《鄉愁》是臺灣詩人余光中眾多以鄉愁為主題詩篇中一曲情深意長、音調動人的戀歌。詩人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四種物象,并以時間的發展貫穿組合,概括了詩人深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
教讀本課,應充分注重朗讀訓練,規范學生誦讀過程當中的語氣、語調和停頓,在誦讀中體會詩歌的思想情感。擬采用整體感知、揣摩詩句、擴展評價的賞析方法。引導學生把握詩歌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達到提高朗讀技巧和詩歌欣賞水平的目的。在精彩賞析中,激發學生探究興趣、陶冶性情。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熟讀并背誦,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
2。 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能力目標
1。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2。體會詩歌中優美的意境,感受涌動著的激情。
3。把握詩歌的主題。提高閱讀和鑒賞詩歌的能力。
德育目標
體味詩歌抒發的戀土深情和思鄉愁緒,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
誦讀。理解詩歌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
教學難點
感受詩歌中涌動著的激情,把握詩歌主題。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通過感情誦讀,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認真體味詩歌蘊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賞法 如對詩歌意象和主題的解讀。
3。比較閱讀法 如將余光中與席慕蓉同類題材(抒寫鄉愁)詩歌進行比較。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投影儀、錄音機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我愛這土地》,把握詩中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愛國情感。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誰不愛自己的母親.誰不愛自己的祖國?穿越時空,只有一種感情能將民族的心聯系起來,那就是對祖國深深的愛戀。早在1938年,著名詩人艾青就眼含熱淚對祖國母親唱了一首深情的贊歌——《我愛這土地》。今天,我們——起去感受詩人澎湃著的靈魂。(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助讀 投影:
艾青和《我愛這土地》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他生長在農村,自幼為貧苦農婦哺養,對我們民族的主體——農民有著兒子般的深情。長大后的曲折經歷、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長為—個革命者。1929年赴法國留學,并開始詩歌創作。1932年回國,在獄中寫成詩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詩壇的地位。他的早期詩作多詛咒黑暗,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沉重憂郁,但對生活充滿希望與憧憬。他的抗戰時期的詩作,為覺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調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陽》《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詩作還有抒情長詩《光的贊歌》《古羅馬的大斗技場》等。 《我愛這土地》寫于抗日戰爭開始后的1938年,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 起抵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
三、感知、研習詩歌《我愛這土地》
l,教師深情地范背全詩。
2.學生自由誦讀。教師作誦讀提示:
這首詩無固定的節律,不押韻。它主要由句中停頓和句末停頓構成一定的節拍。誦讀時要著重體會由詩中感情起伏所構成的“內在節奏”。
示例:
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3.指定學生誦讀全詩,教師作簡要點評。
4,思考:詩歌是按怎樣的思路抒寫的?
教師引導學生概括后明確:
全詩以“假如”領起,用“嘶啞”形容鳥兒的歌喉。接著續寫出歌唱的內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轉寫鳥兒死后魂歸大地,最后轉由鳥的形象代之以詩人自身形象,直扦胸臆,托出了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心。
5。精彩研讀。
學生合作研討:
(1)詩人為何不用“珠圓玉潤”之類的詞而用“嘶啞”形容鳥兒唱的歌喉?從中你可體會到什么?
(2)鳥兒歌唱的內容中,“土地”“河流”“風”“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義。結合時代特征,說說它們有哪些象征意蘊?
(3)詩句“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詩歌的第二節與第一節有著怎樣的聯系?把第二節去掉,詩歌主題的表達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學生研討后回答,教師明確:
(1)詩人選用“嘶啞”一詞,就把杜鵑啼血般的奉獻者形象賦予了悲憤的愛國者,它充滿著因沉重的苦難和憂郁的負荷而生發的焦灼與浩嘆,傳遞著與時代同步的憂患濤情,所以用“嘶啞”一詞十分傳神。如果換用“珠圓玉潤”“動聽”等別的字眼,就不能使人體味到歌者經歷的坎坷、悲酸和對祖國、對土地、對人民執著的愛。
(2)上述一系列意象表達了歌唱的豐富內涵:暴風雨打擊著的土地,悲憤的河流,激怒的又,溫柔的黎明——隱喻了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和激怒,對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長了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的象征,“悲憤的河流”“激怒的風”可以看作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溫柔的黎明”預示著人民為之奮斗獻身的獨立自由的曙光,必將降臨于這片土地。
(3)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將自身融進大地,隱含了一種敢于犧牲自我之意。
(4)如果說第一節是對“愛土地(祖國)”主題的抒情性的鋪陳描述.第二節短小精悍的兩行則可看作是對主題的高度凝練的概括。去掉第二節,詩意則得不到提煉和強化。
6.學生熟讀背誦全詩。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土地”是艾青詩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著詩人對祖國——大地母親最深沉的愛。讀《我愛這土地》,我們感受著那個苦難年代,愛國知識分子對祖國的最真摯的愛的表白。這心聲,是歷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遠唱不盡的主題。
五、布置作業
閱讀艾青的《太陽》一詩,寫一篇評述性短文。
太 陽
從遠古的墓塋 當它來時,我聽見
從黑暗的年代 冬蟄的蟲蛹轉動于地下
從人類死亡之流的那邊
震驚沉睡的山脈 群眾在曠場上高聲說話
若水輪飛旋于沙丘之上 城市從遠方
太陽向我滾來…… 用電力與鋼鐵召喚它
它以難遮掩的光芒 于是我的心胸
使生命呼吸 被火焰之手撕開
使高樹繁枝向它舞蹈 陳腐的靈魂
使河流帶著狂歌奔向它去 擱棄在河畔
我乃有對于人類再生之確信
1937年春
(提示:這首詩寫于1937年春天。詩人那時剛從監獄中出來不久,正流浪在上海灘頭。苦難感和光明感交織在心里,成了艾青寫這首詩的情感基調。詩歌異常典型地體現了那些年月熱愛祖國、投身戰爭、謀求解放的熱血青年的時代思潮)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誦讀,體會《鄉愁》詩的意境和感情。賞析詩中遞進組合的四個意象,理解詩意由鄉愁到家國之思的升華。與席慕蓉的同題材詩進行比較閱讀。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
各學習小組推舉代表在班上宣讀,師生共同點評。
二、研習余光中《鄉愁》詩
1.誦讀,整體感知詩意。
(1)請學生默讀,熟悉詩歌內容。
教師提示余光中簡介:
投影:
余光中(1929~)當代詩人和詩評家。湖南衡陽人。現居臺灣。1946年考入廈門大學外文系。1948年發表第一首詩作,次年隨其他黨軍隊赴臺。1953年10月參加《創世紀》詩刊,致力于現代主義詩歌創作。主要作品有《鄉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詩集《靈河》《石室之死》等,詩論集《詩人之境》《詩的創作與鑒賞》等。其中《鄉愁》一詩,因為形象而深刻地抒發了游子思鄉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們的喜愛和贊賞。他的詩,兼取中國古典文學與外國現代文學之精神,創作手法新穎靈活,比喻奇特,描寫精神深刻,抒情細膩纏綿,一詠三嘆,含蓄雋永,意味深長,韻律優美,節奏感強。被尊為臺灣詩壇祭酒。他的詩論文章,視野開闊,富有開拓探索的犀利朝氣,強調作家的民族感和責任感,善于從語言的角度把握詩的品格和價值,自成一家。 |
(2)學生小聲試讀,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嘗試劃分詩的節奏和重音。
教師作誦讀提示:
《鄉愁》詩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結構上寓變化于統一,節與節、句與句比較整齊對稱,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整齊中有參差;二是音樂上營造出一種回旋往復、一唱三嘆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詞的重復和疊詞的運用,使全詩低回掩抑,如怨如訴,數量詞的運用,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美。這首詩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戀歌。
詩的節奏和重音劃分如下:
鄉 愁
小時候 后來啊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這頭 我/在外頭
母親/在那頭 母親/在里頭
長大后 而現在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大陸/在那頭
(3)配上著名音樂家馬思聰的《思鄉曲》,教師作示范朗讀。
思考:
“鄉愁”本是一種抽象的情感,但在《鄉愁》詩里,它轉化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作者是如何實現這一轉化的?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詩人巧妙地將“鄉愁”這種情感進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對應物。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里,“鄉愁”分別寄托在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等具體可感的對象上。這種技法.通常稱之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4)合作研討:
①詩人所抒寫的“鄉愁”是怎樣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加深、升華的?
②這四種對象前表修飾、限制的形容詞和數量詞有什么特點?它們共同突出了這四樣東西的什么特征?在詩中有什么表達效果?
③詩歌的第四節對詩意的拓展有怎樣的重要作用?
學生研討后回答,教師明確:
①“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
四個對象,分別是人生四個階段“鄉愁”的對應物。這四個階段分別是:小時候一長大后一后來一現在。
小時候,詩人少小離家,與母親書信往來,鄉愁寄托在小小的郵票上。長大后,為生活而奔波,與愛人聚聚離離,船票成了寄托鄉愁的媒介。到后來,—方矮矮的墳墓,將“我”與母親永遠分開了!而現在,一灣淺淺的海峽將“我”與祖國大陸隔開。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國之思。全詩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長長的余味。
②“一枚”“一張”“一方”“一灣”四個數量詞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四個形容詞都以一種看似輕描淡寫的方式,把鄉愁濃縮于四個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恰恰反襯出詩人內心深處濃烈的思鄉情感。
③如果去掉第四節,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鄉的詩;有了第四節,前三節就成了鋪墊,這一節又畫龍點睛,鄉愁的詩意升華為國愁和民愁了。
2.比較閱讀。
臺灣當代女詩人席慕蓉的《鄉愁》(詳見課本P5)也是抒寫鄉愁的,說說它與課文在表達上各有什么特點。
教師點撥:
這兩首詩有著相似的寫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陸,后來赴臺灣。
兩位詩人都鐘情于中國古典文化,承繼傳統文化中鄉愁的永恒主題寫出了新意。
不同之處在于,席慕蓉的故鄉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長大,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有機會踏上故鄉的土地。她只有在夢里,在詩中,寄托無限鄉愁。她的《鄉愁》,纏綿悱惻,分別寫故鄉月夜的笛聲、離別故鄉時心中模糊的悵惘、別后對故鄉的綿綿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異,也具有比較強的時代意義。但在思想深度的開掘上,這首《鄉愁》不如余光中的《鄉愁》那樣深刻。
3.語言運用。
余光中說鄉愁是“淺淺的海峽”,席慕蓉說是“沒有年輪的樹”,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門,你心中最惦記的是什么?請發揮想象,仿照課文,用漂亮的比喻句盡現你的感覺。
三、課堂練習
閱讀舒蘭(臺灣)的《鄉色酒》,完成題目。
三十年前 三十年后
你從柳樹梢頭望我 我從柳樹梢頭望你
我正年少 你是一杯鄉色酒
你圓 你滿
人也圃 鄉愁也滿
1.對詩中“你”“我”所指的對象及其關系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你”指故鄉,“我”指遠離家鄉的游子,詩中抒寫的是游子對家鄉的思念。
B.“你”指親人,“我”指遠離家鄉的人,詩中抒寫的是親人與“我”之間的思念。
C.“你”指情人,“我”指情人的另一方,詩中抒寫的是情人之間的互相思念。
D.“你”指月亮,“我”指遠離家鄉的游子,詩中抒寫的是游子對家鄉的思念。
2.對這首詩鑒賞不恰當的一項是……………………………………………………( )
A。 詩的上下兩節運用了對比藝術,將景與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表現了詩的主題。
B.全詩語言精練,感情真摯,比喻和象征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使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C.詩中運用第二人稱寫法,使詩歌帶有對話色彩,如同詩人在對著對方傾訴感情。
D.詩的句式長短交錯,上下兩節結構齊整,重章疊唱,在反復中使詩的主題得到升華。
參考答案:
1.D 2.D(不是重章疊句,也無反復)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鄉愁”是我國傳統文學歷久常新的主題,像唐代詩人李白的名作《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王灣《次北固山下》:“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崔顥《黃鶴樓》:“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余光中的首這《鄉愁》詩,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映射著中國古典詩詞的神韻和魅力。吟誦這深情的戀歌,我們掂量出了詩人思想中中國意識的分量。
五、布置作業
1.《鄉愁》中一個詩節就是一場凄美的離別,請設想自己是詩中的主角,寫一段文字把詩中離別的模糊補充清楚。
2.仿照題為《國魂》的新詩的第一節,分別以“長大后”和“而現在”為開頭,續寫第二節和第三節(每行詩的字數不加限定)。
國 魂
小時候
國魂是項上的紅領巾
我在紅旗下
烈士在心頭
參考答案:
1.略
2.長大后/國魂是冠軍領獎臺上運動員眼里的淚水/我在國歌聲中/運動員在陽光下面而現在/國魂是青年志愿者跋涉的雙腳/我在緊跟著/億萬人在行列中
【詩兩首我愛這土地鄉愁課文優秀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課文《詩兩首我愛這土地鄉愁》教案11-23
《詩兩首我愛這土地鄉愁》教案11-16
《詩兩首我愛這土地鄉愁》最新教案11-20
我愛這土地以及鄉愁詩兩首的課后同步練習03-20
《鄉愁詩兩首》優秀教學設計范文11-16
《鄉愁詩兩首》教學設計模板11-17
《鄉愁詩兩首》教學設計范文11-15
《鄉愁詩兩首》優秀教學實錄08-19
課文郭沫若詩兩首教學設計范文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