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小石潭記》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我們應該怎么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記》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1
【教學立意】
《小石潭記》是以寫景記游為主的一篇古代散文,它以移步易景的記游方式展示作者的心理感受及心理變化本課教學,應注重引導學生借助課前提示、書下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體會游記散文敘事寫景、抒情狀物相結合的特點;啟發學生通過品位語言,體會作者在此篇游記中所傳達的思想感情本文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在參加王叔文革新集團失敗被貶為永州司馬時所寫的《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全文以不足二百字的篇幅,生動描寫了人跡罕至的小石潭環境景物的清幽靜謐之美,抒發了作者貶謫后的孤凄悲涼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充滿了詩情畫意
【教學目標】
1.利用工具書疏通文意,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通過閱讀文章激發熱愛自然的情感,培養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通過反復誦讀,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點
2.仔細體會景物描寫的特點,感悟作者貶謫后的孤凄悲涼
【教學難點】
1.體會文章抓住景物的特征移步易景的寫法
2.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教學過程】
1.借助背景相關的《江雪》,導入文本
學生背誦柳宗元的詩《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分析指出這首詩中最能表現作者心境的是哪些字,并結合這首詩的意境說明原因?
(表現作者心境的是“孤”和“獨”兩個字在孤寂、冷清、高遠宏闊的背景下,詩中的'主人公在“釣寒江雪”,這就是詩人當年參與改革失敗被貶時的心情寫照前人說“遠在江湖礪心志,古來貶官多妙文”:柳宗元被貶永州做司馬期間也寫了諸多的優秀作品,代表作有《永州八記》等名篇本文是《永州八記》之一,這些作品中作者借景抒懷,與這首詩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2.指導學生閱讀初步把握文意:
(1)教者范讀,引領正音 (要求:學生在文中圈出易錯、難讀的字)
(2)學生自由朗讀,揣摩理解文意(讀出感興趣的內容,讀出疑惑問題)
(3)學生自主閱讀助讀提示:
①作者及隨行人員砍伐竹子的原因是什么?(清脆悅耳的水聲,帶來的內心的喜悅,向往是伐竹的動力)
②文章都描寫了哪些與小石潭相關的景物?(設計此題目的在于引導學生細致閱讀文本:抓住水、石、樹、魚、源、岸、環境等特點深入領會文意)
③作者在對哪些景物的觀察描摹上感受到了愉悅?(水聲、游魚)
④作者對本次游覽的總體感受怎樣?(用原文語句回答)(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2
【教學目的】
1、德育點:
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氣與堅韌。
2、知識點:
疏通文意,落實字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3、技能點:
理清課文的思路結構。
【教學重點】
疏通文意,落實字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理清課文的思路結構。
【設計理念】
1、走入文本,營造課堂品味文學美的氛圍;
2、啟迪思維,通過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風。
【教學時間】
一課時。
【課前預習】
要求學生利用工具書和文下注釋,解決初讀中遇到的疑難,合作疏通字詞句義。
1、給下列字詞注音:
A、篁竹( )清冽( )為坻( )
B、為嶼( )為嵁( )佁然( )
C、俶爾( )翕忽( )差互( )
D、寂寥( )悄愴( )幽邃( )
2、翻譯全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經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游記,合稱《永州八記》。上學期我們曾學過他寫的《黔之驢》,同學們猜猜看,這位作家是誰?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柳宗元的《永州八記》之一的《小石潭記》。(板書課題。)
一提起藝術呀,我們總覺得它特高雅,很高深但藝術也在我們身邊。其實我們接觸過很多形式的藝術,譬如音樂、美術、電視、電影、舞蹈對,別忘記了文學,我們語文課接觸到的文學作品也是藝術,藝術的形式真多,但藝術是相通的,為什么?──因為藝術都是抒寫人的內心情感的。今天我們就嘗試一下,用其它的藝術形式來解讀我們的文學作品。不知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體會:有時我們讀一篇好的作品時,從心靈深處就會響起一首曲,隱隱約約,腦海中會閃現相關的畫面,朦朧或者清晰?
二、整體感知
1、試讀。
2、悟情:
探究:通過試讀,你感悟到字里行間融入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他是想寄情山水,優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魚兒,的確讓他忘記了憂愁,但畢竟是短暫的,空寂的環境、冰涼的石頭,讓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明確后繼續試讀,盡可能把感情韻味讀出來。)
3、范讀:
播放中央電臺播音指導方明的朗誦。揣摩朗誦者在節奏、輕重、語氣上的處理。
4、仿讀:
探究:如果給朗誦配上音樂,你認為選擇怎樣的音樂?
──配古箏音樂,很緩很低的古箏樂曲
教師提供音樂背景,學生朗誦玩味。
──比較古典,有歡樂,但并不歡快。淡淡的喜,濃濃的愁,緩緩地流淌出抑郁哀怨。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態透過文字顯現出來了。音樂幫助我們解讀了文學作品的情感基調。
三、虛擬聚焦(慢慢的描)
活動設計:假如你就是一位錄像師,請你把文章展現的景物重現畫面、聲光,把文字符號轉化成可感知的視覺聽覺形象。
活動要求:自行設計,不必拘泥于課文的描述,可以拓展,進行潤色、加工。
小組活動:內部討論。(教師巡回。)
成果展示:由小組發言人語言展示錄制的設計和內容。
──《小石潭記》是一幅畫,濃郁的愁、清雅的景,融匯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畫。有水、石、樹、竹、魚、蔓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簡潔的文筆就把豐富的景給寫出,譬如,蒙絡搖綴四個字,就寫出了樹蔓的自然生長態勢,或茂盛、或自然,或靜態,或動態,給我們很大的想象空間。而且作者還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鳴佩環,那種由水聲帶來的快樂也躍然紙上。文中這種例子實在很多。
四、多角品讀(細細的理)
1、自主完成(投影顯示)下列問題:
⑴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請用譯文回答。
──隔著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樂起來。
⑵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一整塊石頭做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為坻、嶼、嵁、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⑶游魚和潭水有什么特點?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靠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石上,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游走了,往來很快。
⑷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著,寂靜寥落,沒有人家,使得心神凄涼,寒氣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⑸文中哪些句子寫了石?請說明理由。
──全石以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這些句子寫了石。(明寫)聞水聲,如鳴佩環其岸勢犬牙差互(暗寫)文中描繪的景物無不浸透著石的氣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說明這個潭的確是個石潭。如鳴佩環形容聲音嘹亮,說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優美形態。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魚影表現水的`清澈透明。犬牙差互不僅摹出了兩岸的形,而且描繪出了兩岸的神。凄神寒骨不盡是石的冰涼,不容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優傷、悲涼的心境。
⑹課文是按游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清說說本文寫作思路。
──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投影顯示)
2、教師提出各種專題,供五人學習小組選擇,并引導討論:
⑴濃郁的愁、清雅的景,怎樣融匯成了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畫。
⑵描寫的視角轉換(鏡頭與畫面)。
⑶文中的石與文章的命題立意。提示:注意暗寫。
⑷文中的水。
⑸文中動與靜的配合。
⑹文中對比與烘托的運用。
⑺短句與濃郁的愁、清雅的景(景與情)。
⑻文中樂與凄的關系。
⑼文中清含義。
⑽描繪的角度。
五、熟讀成誦
老師不是攝影師,只是從網上下載了一些相近的圖片,就讓我們在音樂中,在圖片的變換中,根據提示,試著背誦全文。
六、課堂小結
小石潭,人跡罕至,凄清幽靜。作者以簡練的文筆,按游覽觀察的順序,抓住景物特點生動細致地寫景狀物,文字充滿著詩情畫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他凄苦憂傷的感情。
柳宗元的游記就是這樣──借景抒情、寫景寓情、游蹤清晰。他的《永州八記》很值得一讀。
藝術就是這樣,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藝術絕不是難于接近的,不管哪一種形式,藝術是相通的,希望我們同學們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學等藝術的高雅。
七、課后訓練
《小石潭記》把一代失意的文人地心態顯現了出來。其實呀,中國文人太多這種遭遇了:懷才不遇,抱負難施,惟有借文學抒寫出來,柳宗元是一位,我們從文學作品中還了解其它人嗎?(李白、王安石、劉禹錫、辛棄疾、李商隱、韓愈、陸游)那是時代的悲劇啊!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們的筆,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灑脫、或大氣如果有興趣,大家可利用課外時間,對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從他們的作品中去走近他們內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氣與堅韌。解讀失意文人應是很有品味的事。請同學們課下搜集相關的作家作品,組成一幅歷史畫廊,凝成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課后反思】
教學中對教材有獨到的發現,是一種境界;教師在教學中若能點撥學生建立發現的意識,積聚發現的勇氣,學到發現的技能,則又是一種境界。教師除了引讀、講讀,還應特別注意教讀,特別注意教給學生學習的本領。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3
一、教材依據:
本教學設計的《小石潭記》一課是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26課,所用版本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第3版。本單元入選的課文都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國山水文學情景交融的特點。
二、設計思路:
1、教材分析: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游、游覽、返回的全過程,觀察入微,描摹細致,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形似寫景,實則寫心。作者在寫景中傳達出貶居生活中孤寂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2、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已在七年級學習了十多篇文言詩文,在八年級又系統的學習了三個單元的文言文,到第四個單元的文言文學習時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識積累,能借助注釋、工具書和一定的文言知識初步讀懂課文,對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也已具備了一定的能力。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不是很濃厚,在教學文言文時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指導思想:
課堂上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知識體系的主動建構者。心理學研究也表明:一節課中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間大約為二十分鐘,因此本課的設計以趣味為導入點,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實現知識的建構與重點、難點的突破。
4、設計理念:
語文教學應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本課的學習中通過營造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進行朗讀競賽幫助學生掃除字詞障礙,加強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實現知識的建構與重點、難點的突破,讓學生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不斷發展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產生繼續學習的欲望,最終養成自主積累的習慣,發展自主學習能力,潛移默化中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品味和文學素養。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柳宗元的經歷及作品常識,能借助工具書、注釋疏通文義,學習對自然景物入微的觀察、細致的描摹。
方法與途徑目標:通過營造氛圍激發興趣、進行朗讀競賽掃清字詞障礙,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突破重點、難點。
情感與評價目標:理解作者失意被貶,寄情山水得抑郁憂傷的感情;體會作者筆下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注重學生互評與教師評價。
現代教學手段運用:使用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重點:
1、疏通文義;
2、學習抓住景物特點寫景狀物的方法。
五、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
六、教學準備:
1、搜集資料、制作課件;
2、指導學生課前預習:
(1)收集有關作者及與《小石潭記》相關的資料。
(2)借助工具書、書下注釋,讀懂文章大意。
(3)整理出預習中解決不了的疑難字句。
(4)在閱讀和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將發現的問題整理到預習筆記上。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請你暫時忘掉周圍的一切,讓我們伴著《瀟湘水云》的古琴曲一起走近小石潭。一邊欣賞圖片中的美景,一邊展開想像的翅膀,漫步于青翠的山林間。看清亮透明的泉水歡快地流淌;聞野花淡淡的撲鼻而來的清香;聽各種鳥兒啁啾婉轉的鳴叫;陽光透過樹隙,暖暖地照在你的身上……
美麗的大自然是改變我們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們感覺有些疲倦,如果我們感覺心情有些煩悶,我們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們人類最好的朋友。今天我們來到的地方是永州的小石潭,那兒曾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去過的地方。被貶后的詩人為擺脫抑郁悲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間,有一天他來到了小石潭……
(設計意圖:創設幽深寧靜的意境,引導學生走近作者,走近作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請學生交流收集到的柳宗元的資料。學生交流后,教師評價、補充,多媒體呈現有關柳宗元的資料。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人,世稱柳河東。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聰慧好學,21歲中進士第。他與韓愈、劉禹錫是同事。永貞元年,柳宗元積極參與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活動,但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革新運動失敗,柳宗元被貶到永州,永州之貶,一貶就是十年。在這期間他寫下了《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游記》、《鈷鉧游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澗記》、《石渠記》、《小石城山記》)、《江雪》、《捕蛇者說》等大量詩文。柳宗元的散文與韓愈齊名,堪稱我國歷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記》已成為我國古代山水游記名作。這些山水游記,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郁的心情。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自主收集資料、整合資料的能力。通過對作者的生平介紹了解寫作背景,有利于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對難點的突破起到關鍵的作用。)
(三)整體感知、走近作品
1、教師示范朗讀課文,請同學們注意字音與斷句。
2、自讀課文,教師指導,要求:讀準字音,吐字清晰,聲音洪亮;讀出節奏,停頓正確;讀出語氣,讀出感情。
3、以大組為單位進行朗讀競賽,看看哪一組讀完整篇文章的人數最少。規則:出現朗讀聲音不宏亮、打絆子;字音、斷句不準確時換下一位同學接著朗讀,教師不發表意見,請其他組來評價。
(設計意圖:誦讀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務,教師通過示范朗讀和方法指導教會學生如何誦讀文言文。然后抓住中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進行朗讀競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快速、高效地掃清文字障礙,為理解文意與背誦打基礎。)
(四)小組合作,疏通文意
形式: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結合課下注釋疏通全文。圈點勾畫出疑難詞句,小組內質疑,記錄不能解決的難題。教師請小組的A、B、C、D類學生(異質分組:按學生語文基礎與理解能力差異分成四類)進行疑難文句的朗讀、翻譯、重點詞解析并且進行評價。教師點撥,強調重點字詞句。
(設計意圖:教會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而不是由老師灌輸。引導學生養成查工具書看課下注釋的習慣,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的習慣,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利用小組合作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新課標指出“評價學生閱讀文言文,重點在于考察學生記誦積累過程,考察他們能否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
對于A、B、C、D四類學生教師要胸有成竹,在每次分配任務時可有不同的側重點,以便及時反饋課堂學習的落實情況。學生互評的.形式不僅能夠讓他們體會到學習成功的喜悅,而且能夠加強他們合作的意識。這一環節在合作、互動中完成知識的建構與重點突破。)
(五)質疑探究、抓住特點
1、投影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1)本文寫景條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
(2)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們有什么特點?作者是怎樣寫的?
2、在學習小組內展開討論,小組代表總結發言。教師評價并板書明確,并對第二段重點品讀,嘗試背誦其中的佳句。
(設計意圖:本文是文言文游記中的佳作,作者對小石潭觀察入微,描摹細致,這兩個問題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去探究文章的寫作特點,感受小石潭的幽靜。)
(六)品味文章,對話作者
1、精讀感悟,體會以景寫情的寫法
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暢說優美景色給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自古以來,多少文人墨客對《小石潭記》稱贊不已,如果你也坐在潭邊,會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進柳宗元
面對如此優美景色,作者卻是如此憂傷,文中的哪一句體現了作者的感情呢?你能不能結合寫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憂郁從何而來呢?(可以從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
(設計意圖:新課標要求學生“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說出自己的體驗”,而且“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設計這個環節,要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通過對內容的分析,結合作者的背景資料來理解文中包含的情,這就是寓情于景,這樣達成突破文章的難點的目標。)
(七)暢談收獲、總結全文
教師可引導學生從以下方面談收獲:
1、這堂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方法?
2、通過對課文的分析及對作者的了解,你獲得了那些啟示?
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師做總結發言。
(設計意圖:新課標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設計這一環節是為了讓學生回顧本節課學習的要點,鞏固所學知識,并能結合生活進行思考。)
(八)我做導游,介紹美景
選擇文中自己最喜歡的一處景致,設計一段導游詞,允許發揮想象做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興致。
請4——5名學生為全班同學導游(時間允許的話可以多請幾位學生),評評誰的導演最棒。
(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能就適當的話題即席講話,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的說服力”,設計這一環節,既訓練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也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一舉多得。)
(九)課后回顧,舉一反三
1、根據寫作思路背誦課文;
2、課外你一定看過不少描寫景物的古詩文,試著把其中描寫山水的名句摘錄下來,并選擇一兩則加以賞析。
(設計意圖:記誦積累是文言文學習的重點,故設計第一題。設計第二題意在培養學生對優秀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和對祖國優美山水的審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這是一道拓展性的聯系題。)
附板書設計
板書在學生探究、討論的過程中逐步寫出。此板書設計將文章的寫作順序清晰地表現出來,能很好的幫助學生把握課文內容及寫作方法,并較好的理解作者情感。
發現小石潭: 聞其聲 見其形
小
潭中景物:水清(側面描寫)寫小石潭美景
石
柳 魚樂(動靜結合)寫魚兒活潑可愛
潭
宗 小潭源頭: 形象比喻 (寓情于景)
記
元 潭中氣氛: 幽靜 (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同游之人 抒孤寂悲涼之情
八、教學反思:
本課的學習注重以興趣為導入點,設計中處處彰顯學生的主體性,不管是朗讀競賽、小組合作、互相評價,還是對話作者、暢談收獲、我做導游等環節,都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及由淺入深的教學規律。教學中師生平等對話,共同探究,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得以充分發揮,學生品嘗到學習的快樂,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從整個教學過程看,真正做到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教師只是做了相應的點撥,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維,同時激發了他們質疑、辨疑的意識。
語文學習不能僅僅停留在課堂內,要注重課外的延伸,讓學生學以致用,拓寬對文章的理解。本設計的“課后回顧,舉一反三”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它將課內知識與課外知識有機結合起來,共同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4
一、教材分析
《小石潭記》是一篇文言文,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記”一貫的行文風格,觀察入微,描摹細致,肖其貌,傳其神。在柳宗元篇數不多的山水游記中,《小石潭記》以其高度的藝術技巧和藝術獨創性成為被歷代所傳誦的散文名篇。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通過三個學期的文言文學習,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文言知識,基本掌握了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能夠正確解釋重點詞語,翻譯重點句子,把握課文大意,了解作者情感。
三、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說明:本節課設計的內容是第二課時的內容。
四、教學目標(第二課時)
1、鞏固本課所學的重點文言詞句。
2、學習本文描摹細致、生動傳神的景物描寫。
3、正確理解作者的.情感。
4、幫助學生樹立豁達樂觀的人生觀。
五、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習本文描摹細致、生動傳神的景物描寫。
難點:理解作者的情感。
六、教法學法
教法: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多媒體輔助。
學法:朗讀、勾畫、批注、想象相結合,自主,合作,探究。
七、教學過程
(一)達標檢測
教師就第一課時所學的重點文言知識,檢查學生在字音、字義、句意及課文誦讀方面的情況,并加以鞏固。
(設計意圖:落實重點文言知識,全面及時地掌握學情,為本課時的學習打好基礎。)
(二)點撥構建
1、精讀課文,把握景物特征及作者的寫景技巧。
問題設置:
(1)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寫作順序。)
(2)讀課文1至3段,思考:文中主要寫了哪些景物?體現了景物的什么特點?運用了怎樣的寫景方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抓住景物特點,學習寫景方法。)
2、研讀課文,理解作者的情感。
問題設置:
第四段描寫了小石潭中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設計意圖:讓學生理解并學習情景交融的寫法。)
(三)合作探究
問題設置:
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后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教師啟發點撥。
(設計意圖:知人論世,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封建社會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內心。)
(四)拓展升華
與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進行比較閱讀。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樹立豁達樂觀的人生觀。)
課堂小結。
作業布置:
(1) 背誦全文。
(設計意圖:落實語文課標關于古文背誦的要求。)
(2) 展開想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本文第二自然段的景致。
(設計意圖:學以致用,訓練學生寫景的寫作能力。)
板書設計
小石潭記
柳宗元
景——幽深冷寂
情——孤凄悲涼
(情景交融)
教學評價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疏通文意,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通過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詞語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作者貶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4.體會文章按照游蹤移步換景和抓住景物的特征。
5.品味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的寫作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詞語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作者貶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3.體會文章按照游蹤移步換景和抓住景物的特征。
4.品味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的寫作特點。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新課導入
訪名山游大川實乃人生一大樂事,面對充滿詩情畫意的山山水水,我們總會心曠神怡、浮想聯翩,既能獲得美的享受,又常有許多感悟。然而有那么一位名人,面對秀麗奇特的自然風景,卻覺得“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不信?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小石潭記》,與他同游,去感受他那特有的心境。
二、資料助讀
柳宗元參與政治革新運動失敗后被貶到永州。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賞大自然風光來排遣內心的愁悶。他在永州發現了許多風景優美的地方,記下了其中的八處名勝,成為我國古典文學散文史上頗有名的《永州八記》。《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發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郁憂傷之情。他所寫的游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記”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掃清字詞障礙
1.聽老師范讀課文(或播放課文朗讀錄音),注意字音與停頓。給加點字注音。
清冽(liè)坻(chí)嵁(kān)佁(yǐ)俶(chù)
翕忽(xī)差互(cī)寂寥(liáo)悄愴(chuànɡ)幽邃(suì)
2.學生根據工具書、課本注釋,自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
3.質疑交流。
(1)將自主學習到的知識以小組為單位交流,組長負責本小組同學疏通文意,有不懂的先在小組內解決,解決不了的做好記號提出質疑。
(2)集體質疑,同學互助,教師點撥、強調重點詞語、句子。
(3)師生合作翻譯課文。
四、以搶答的形式進行課堂檢測
1.一詞多義。
以全石以為底(介詞,用)卷石底以出(表承接,“而”)以其境過清(連詞,因為)
為全石以為底(動詞,“作為”)為坻(動詞,“成為”)
清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詞,清澈)以其境過清(形容詞,凄清)
可潭中魚可百許頭(副詞,大約)不可知其源(助動詞,能夠)
差參差披拂(形容詞,長短不一)其岸勢犬牙差互(動詞,交錯)
2.翻譯。
(1)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低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2)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像蛇爬行那樣彎曲,或隱或現。
(3)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使人感到心境凄涼,寒氣徹骨,真是太寂靜幽深令人悲哀了。
3.判斷。
“若”“似”“如”都可以用來表示比喻,但有時不一定是表示比喻。試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句,哪些不是。
(1)聞水聲,如鳴珮環。(是)
(2)皆若空游無所依。(是)
(3)似與游者相樂。(不是)
五、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概括課文每段大意。
第2課時
一、復習導入
學生朗讀課文,概括課文每段大意。
第一段:寫發現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寫潭水清澈,游魚活潑。
第三段:寫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寫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記下與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二、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齊讀課文,思考:本文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
本文按游覽順序來寫,條理清晰。
2.學生分段朗讀課文,老師引導學生用精練的短語概括課文各部分內容。
發現小潭(聞聲→見形)
↓
潭中景物(水→石→樹→魚)
↓
小潭源流(溪身→岸勢)
↓
潭中氣氛(氣氛→感受)
3.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樣描寫潭水清澈的?
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來描寫潭水的清澈。通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不作一點抽象的說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正面寫到水,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
三、走進課文,品讀美點
問題探討:
1.小石潭的景色美不勝收,你讀了文章后頭腦中浮現出了哪些美麗的畫面?你能選擇一個景點和大家分享嗎?
示例:
(1)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
坻、嶼、嵁、巖,形狀各異,寫出了潭的奇特可愛。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三句描寫潭邊景物。“蒙、絡、搖、綴”觀察入微,刻畫精確。
(3)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特寫游魚,游魚空游無依,實則旁襯水清。
(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寫魚的情態。“佁然”“俶爾”“翕忽”寫得惟妙惟肖。“樂”字既是寫魚,也是寫人的心境。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明滅”,描寫溪水因岸勢曲折而時隱時現的狀態,寫得真切、形象。
(6)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凄”“寒”“悄愴”,寫出了作者獨特的.感受。
2.作者是如何運用多種技巧,細致描寫事物的?
(1)先聲奪人。如第一段,寫小石潭的出現,采用了先聲奪人的手法——“隔篁竹,聞水聲”,用“如鳴珮環”的比喻形容水聲悅耳,用“心樂之”的主觀感受調動讀者的興趣,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點,用比喻。寫潭的構造形態,緊緊抓住特點來寫,先挑出“全石以為底”,然后用比喻“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寫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狀,給讀者的印象非常鮮明突出。
(3)正面描寫。寫岸上景物,則采用了正面描寫的方法,“青”“翠”寫顏色,“蒙絡搖綴”寫形貌,“參差披拂”寫動態,寥寥數語,寫得宛如圖畫。
(4)正面、側面相呼應。第二段寫潭里的游魚,文字不多,卻極其精彩。“皆若空游無所依”一句,既正面寫出游魚的自由自在,又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對比描寫。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動”和“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能顯出魚的活潑。
(6)擬人。“似與游人相樂”,采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更把游魚的神情寫活了。
第3課時
一、復習導入
1.抽背課文。
2.作者在文中有哪幾種感情?
樂、憂。
二、資料助讀
柳宗元于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因擁護王叔文的改革,被貶為永州司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過對景物的具體描寫,抒發自己的不幸遭遇,成為后世寫作山水游記的楷模。此間共寫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記,后稱《永州八記》。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記》中作者這樣記述當時的心情:“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柳宗元貶官之后,為排解內心的憤懣之情,不避幽遠,伐竹取道,探山訪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異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澗紛至沓來,美不勝收。
三、品味《小石潭記》,與柳宗元對話
1.小石潭到底有哪些樂趣呢?(找出“樂”的句子)
(1)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
(2)似與游者相樂。
2.深入探究,走近柳宗元。“一切景語皆情語”,面對如此優美的景色,作者的心情卻是“悄愴幽邃”。你能結合寫作背景,說說你的理解嗎?
作者是被貶官到永州,不幸的遭遇令他感傷,本來想寄情于山水,遣散心中的郁悶,小石潭的美景使他驚嘆不已,流連其中,得到了不少樂趣,暫時忘記了心中的痛苦,可是小石潭風景雖美卻過于幽靜冷清,游玩的時間一長,寒氣透骨,難免觸景生情,不由得憶起了自己的坎坷命運,憂郁、悲涼的心情自然地流露出來。
3.兩組同學進行朗讀品味。(一組同學讀樂的片段,一組同學讀憂的片段)
4.與柳宗元對話,進一步體會以景寫情的寫法。以“柳宗元,我想對你說”為題與柳宗元對話,深入體會柳宗元當時悲涼的心境。
學生分組討論與柳宗元對話可以說些什么,怎樣說才是心靈上的交流。每組選代表當堂口頭作文,其他學生評價。老師給予引導鼓勵。
四、師生共同總結本課學習
1.教師總結:《小石潭記》是一首抑郁憂傷的古典樂曲,《小石潭記》是一幅寂靜清幽的圖畫,《小石潭記》是……(讓學生補充)
2.柳宗元懷才不遇的悲涼郁悶,透過文字顯現出來了。那么還有哪些中國文人用文字來書寫心中壯志難酬的情感?
李白——王安石——劉禹錫——辛棄疾——李商隱——韓愈——陸游……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們的筆,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灑脫、或大氣……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6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整體感知課文。
2、借助注釋及工具書理解課文內容,積累文言詞匯。(重點)
3、反復誦讀課文,理清文章寫作順序和描寫角度。(難點)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在第一單元我們學習了幾篇現代的游記,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文言游記《小石潭記》。柳宗元筆下的《黔之驢》大家還記得嗎?那么,他筆下的“小石潭”又是怎樣的風景呢?是否能勾起同學們前往一游的雅興呢?
二、自主預習
1、走近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山西河東郡(今山西省永濟縣),人稱“柳河東”。他生在長安,晚年被貶柳州,亦稱“柳柳州”。與韓愈并稱“韓柳”,著名的寓言有《三戒》(《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蝜蝂傳》等;傳記散文如《捕蛇者說》;山水游記以《永州八記》為代表。
2、寫作背景
本文是柳宗元著名的《永州八記》之一。柳宗元參加了王叔文的政治集團,力圖變革。變革失敗,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為了排遣郁悶,他搜奇覽勝,把青山綠水作為自己描繪的對象,寄托自己的情懷,人們把他在永州寫的八篇散文稱作“永州八記”。《小石潭記》是其中的第四篇,原文名為《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3、讀準下面加點字的字音。
篁竹(huáng) 佩環(pèi) 清冽(liè)
為坻(chí)為嶼(yǔ)為嵁(kān)
佁然(yǐ)幽邃(suì)俶爾遠逝(chù)
往來翕忽(xī)犬牙差互(cī)
4、理解加點詞義。
水尤清冽:寒冷。
皆若空游無所依:依托。
斗折蛇行:像北斗星一樣;像蛇一樣。
岸勢犬牙差互:交錯。
四面竹樹環合:環繞合抱。
5、閱讀課文,注意下列一詞多義現象。
(1)全石以為底 (用)
卷石底以出(相當于“而”)
以其境過清(因為)
(2)全石以為底(作為)
為坻,為嶼……(成為)
(3)水尤清冽(清澈)
以其境過清(冷清)
(4)潭中魚可百許頭(大約)
不可知其源(能夠)
三、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
1、依據游記線索,給文章劃分段落。
明確:第一段:寫潭,寫樹。
第二段:寫水,寫魚。
第三段:寫源頭,寫岸勢。
第四段:寫感受,抒憤懣。
第五段:綴述了同游者,屬游記的一般格式。
2、讀完本文,你能用簡要的語言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嗎?
明確:本文描繪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等景物,著意渲染了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氣氛,抒發了作者在寂寞處境中悲涼凄愴的心緒。
(二)理順序
通讀全文,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的?
明確:本文按游覽順序來描寫景物。先點明“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看見竹林,聽到水聲,便“伐竹取道”,見到小石潭。接著寫石潭的概貌,抓住石潭形狀的特點來描繪,著重寫石。再接著寫潭中之景,著意描寫魚和水,動靜結合,寫近處所見。然后寫溪流水源,寫遠望之景。最后寫潭上的氣氛,借景寫情,抒發了作者悄愴悲涼的心緒。
(三)理角度
課文寫水、寫木、寫石、寫魚……細膩生動,得益于作者多角度的描繪,你能說說作者是從哪些角度進行描繪的嗎?
明確:繪聲: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
繪色: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繪形:全石以為底,……為坻,為嶼,為嵁,為巖;
繪影: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
繪神: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四、板書設計
小石潭記潭石——異彩紛呈
潭水——聲悅水澈
潭源——曲折、多姿、神秘
潭境——清幽凄涼
五、課外拓展
課文前面寫“心樂之”,后面又寫“悄愴幽邃”,這“一樂一憂”似難相容,你能結合寫作背景,說說你的理解嗎?
示例:“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學習作者抓住特征,鮮明生動地寫景狀物的寫法。(重點)
2、理解點面結合、動靜結合手法的運用。(重點)
3、理解行文的照應和語言的樂感。(難點)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記中的名篇,歷來膾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樣寫景抒情的?他是怎樣借被遺棄于荒遠地區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心情的呢?讓我們一起探討。
二、自主預習
1、作者發現小石潭的經過是怎樣的?在這一過程中,作者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請找出來。
明確:循聲而至,砍竹成路,下見小潭;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
2、閱讀了這篇游記之后,你認為小石潭風景奇特在什么地方呢?
明確:潭石奇、潭水奇、潭源奇、潭境奇。
三、合作探究
(一)寫作手法探究
1、點面結合手法
作者寫潭石運用了點面結合的手法,你能具體分析一下嗎?
明確:“全石以為底”是面,“為坻,為嶼,為嵁,為巖”是點,由面到點,有序地體現了作者的感知。
2、動靜結合手法
作者寫游魚的時候運用了動靜結合的手法,你知道是如何運用的嗎?有什么作用?
明確:寫魚“影布石上,佁然不動”是靜,“俶爾遠逝,往來翕忽”是動,靜中有動,更顯環境的雅靜。
3、行文照應
課文行文的照應,既使全文結構緊湊,又令景物特征鮮明。行文照應有行蹤來去的.照應、方位上下的照應、景物分合的照應、環境明暗的照應,你能找出來哪些地方體現了這些照應嗎?
明確:①行蹤來去的照應:如“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是來,“乃記之而去”是去。
②方位上下的照應:如“下見小潭”間接表明作者位置在潭之上,“坐潭上”則直接表明作者的位置,一“下”一“上”,反復交代觀賞的視角,暗示潭的范圍之小。
③景物分合的照應:如“青樹翠蔓……參差披拂”是分寫樹,“四面竹樹環合”是合寫竹樹。
④環境明暗的照應:如:“隔篁竹,聞水聲”為暗,“伐竹取道,下見小潭……”為明。
4、虛實相生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似與游者相樂”運用了虛實相生的方法,你能說說哪是虛,哪是實嗎?
明確:表面純粹寫魚,其實也在寫水,魚歷歷在目,則水澄澈透明,魚為實,水為虛,以實寫虛,虛實相映成趣。
(二)語言探究
課文語言自由靈活,讀來“如鳴佩環”,極富音樂的美感,這種樂感的形成源于句子的整散相糅,長短交錯,試分析下面句子。
1、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
明確:“隔篁竹,聞水聲”是整齊的三字句,后接散句“如鳴佩環”,時整時散,整散相糅。
2、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明確:“坐潭上”是短句,“四面竹樹環合”是長句,“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是連續的四字句,勻稱而不呆板,節奏明快而又富于變化,讀起來起伏變化,流暢婉轉,顯示出語言的音韻美。
四、板書設計
小石潭記賞發現小潭—樂—潭中景物
思小潭源流—凄—潭中氣氛
五、課外拓展
大家已學過不少描寫景物的古代詩文,請試著寫出一首,并進行簡單地賞析。
示例:游園不值
【南宋】葉紹翁
應憐屐齒印蒼苔,
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
一枝紅杏出墻來。
賞析:這首詩描寫了作者游園不成,紅杏出墻的動人情景。不但表現了春天有著不能壓抑的生機,而且流露出作者對春天的喜愛之情。描寫出田園風光的幽靜安逸、舒適愜意。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7
【教學目的】
1、知識與能力:
⑴ 學習按照一定順序組織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的方法。
⑵ 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為在文中的用法。
⑶ 體會本文融情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藝術特色。
2、過程與方法:
⑴ 介紹作者背景,導入課文。
⑵ 主要采取朗誦法、問答法和點撥法學習本課。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造成作者憂傷苦悶的原因,對封建官場有一定認識。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1、重點:
⑴ 指導學生背誦課文。
⑵ 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
2、難點:
樹、石、水、魚的特點及對它們的準確描寫。
【教學突破】
這是中國古典文學的典范,教學時應該反復領讀、齊讀、提名讀。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了解與作品有關的史實。
2、學生準備:
預習課文,準確認讀課文下標注的字詞。
【教學方法】
點撥法。
【教學過程】
一、簡介作者,背景,解題
1、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韓流導入。
2、簡介作者,背景,解題: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學生賞讀課文
1、范讀課文,然后學生朗讀課文,圈出生字、生詞。
2、指導學生理解文章:
板書:
第一段:寫發現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寫潭水清澈,游魚活潑。
第三段:寫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寫作者對小潭總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記下與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3、課堂探究:
⑴ 文中哪些句子寫了石?請說明理由。
⑵ 文中哪些句子寫了水?請說明理由。
⑶ 文中的動與靜。
⑷ 文中的對比和烘托
⑸ 文中的景與情
4、教師點撥:
⑴ 文中描繪的景物無不浸透著石的氣息。全石以為底,卷石底以出說明潭的確是個石潭如鳴佩環形容聲音嘹亮,說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優美形態。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魚影表現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盡是石的冰涼,還含蓄地表達了作者憂傷、悲涼的心境。
⑵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似與游者相樂這句話正面寫出游魚的生動活潑,從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用形象的比喻,寫出了小溪的形狀。
⑶ 對比: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把怡然不動和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顯出魚的活潑。
三、作業
課后練習二。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8
一.教學目標
1.通曉文章大意并背誦全文。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3、學習細致地觀察生活和準確生動地描寫景物的方法。
二、教學重難點:
1.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2.學習細致地觀察生活和準確生動地描寫景物的方法。
三、作者介紹: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祖籍山西河東,人稱“柳河東”。晚年被貶柳州,亦稱“柳柳州”。曾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活動,任禮部員外郎。失敗后,被貶為永州司馬,遷柳州刺史。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賞大自然風光來排遣內心的愁悶。后死于柳州。他在永州發現了許多風景佳麗的地方,記下了其中的八處名勝,成為我國古典文學散文史上頗有名的《永州八記》。他和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兩個主要倡導者,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散文中,寓言小品、傳記散文、山水游記散文都很有名。寓言小品諷刺社會丑惡,語言犀利;傳記散文反映人民的悲慘生活,揭露尖銳的社會矛盾;山水游記散文描寫景物準確、生動、傳神,語言精美清麗。著有《柳河東集》《河東先生集》。
四、寫作背景介紹:
唐憲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作者因受以王叔遠為首的政治革新集團牽累,被貶為永州司馬。他到永州后,母親病故,王叔文被處死,自己也不斷受到統治者的誹謗和攻擊。當時他政治失意,心情郁悶。因此借游山玩水來排憂解悶,感覺自己政治抱負無法實現。游歷永州,風景奇特,成就了中國文學史上頗有名氣的《永州八記》,《小石潭記》是其中的第四篇。在游山玩水中,大自然的造化,使失意的柳宗元得到一絲短暫的快樂,然而始終都不能釋懷,失意的烏云始終壓在作者的頭頂,這種情緒在本課中得到了充分的流露。
五、體裁: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四、朗讀課文,正字音:
huánglièchíyǔkāncēncīfú
篁竹清冽為坻為嶼為嵁參差披拂
yíchùxīqiǎochuàngsuìgōngxuán
佁然俶爾翕忽悄愴幽邃龔古宗玄
六、理解課文大意:
1、重點實詞:
a清冽:清涼。冽,寒冷。
b“為坻”二句:坻,水中高地。嶼,小島。嵁,不平的巖石。巖,有石窟的巖石。
c“青樹”三句:蔓,蔓草。蒙絡,遮蔽纏繞。搖綴,搖動相連。披拂,被風吹動的樣子。
d依,依托。
e佁然:愣住的樣子。俶爾:忽然。逝,往,去。
f斗,像北斗星一樣。蛇行:像蛇爬行那樣彎曲。
g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齒那樣互相交錯。
h環合:環繞合抱。悄愴:寂靜得讓人感到憂傷。邃:深。
2、一詞多義:
以:
①全石以為底(介詞,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譯)
③以其境過清(介詞,表原因)
為:
①全石以為底(動詞,當“作為”講)
②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動詞,“成為”)
清:
①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詞,清澈)
②以其境過清(形容詞,冷清)
可:
①潭中魚可百許頭(副詞,大約)
②不可知其源(助動詞,能夠)
差:
①參差披拂(形容詞,長短不一)
②其岸勢犬牙差互(動詞,交錯)
3、翻譯課文:
①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譯:四周青蔥的樹木,碧綠的`藤蔓,樹蓋著藤,藤纏著樹,迎風搖動,互相連綴著,參差不齊,擺來飄去。
②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譯:彎彎曲曲的溪流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又像長蛇在爬行,雖或隱或現,也能看見。
③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譯:溪岸的地勢,就像狗的牙齒那樣互相交錯,不知道溪水的源頭在什么地方。
④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譯:寂靜冷落沒有來往的人,使人感到心神凄涼,寒氣透骨,憂愁悲傷的情感也更深了。
七、賞析課文:
1、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1段):總寫小石潭全貌。寫了竹、水、潭、石、樹等。
第二部分(2~3段):以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并寫到了小溪的走勢。
第2段:寫潭水清澈,游魚活潑。
第3段:寫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三部分(4段):寫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
第四部分(5段):記下與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2、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
明確:“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
3、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明確:“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
4、文中哪些句子寫了“水”?請說明理由。
明確:“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這句話正面寫出游魚的生動活潑,從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用形象的比喻,寫出了小溪的形狀。
5、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明確: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6、體會文中的“動”與“靜”
明確:
①游魚的“佁然不動”及“俶爾遠逝”表現了魚兒的生動活潑。
②寫小溪。就小溪本身來說,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說,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樣,這是流動的。用了這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
7、體會文中的“對比”和“烘托”
明確:
①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把“佁然不動”和“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顯出魚的活潑。
②作者用反襯的手法寫魚在潭中歷歷可數,使人感到像是“空”“無”,尤使水清之狀具有實感。
8、體會文中的“景”與“情”
明確: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環境結合起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對景物描繪中結合著作者自身的遭際,滲透著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懷。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與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強烈的比襯,有力反襯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脫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不滿。
9、體會文中的“鏡頭”與“畫面”
明確: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換形”的寫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光影片,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寫潭水、游魚,采用了“定點特寫”的寫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個字,就活靈活現地描繪出了潭水中游魚的美景。
八、主題:
這篇散文生動地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9
一、教學重點:
1.掌握文中實詞以及虛詞“以”“其”等詞的不同含義,疏通文意。
2. 學會按照游覽的先后順序描寫景物;理解第二段寫“魚”與寫“水”的關系。
二、教學難點:
文中所表現的“樂”與“凄”的關系。
三、教學過程:
【預習檢查】
1.生字詞(請學生上黑板注音)
篁huáng 洌liè 坻chí 嶼yǔ 嵁kān 參差cī
佁yǐ 俶chù 翕xī 悄qiǎo愴chuàng 邃suì
2.了解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曾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活動,任禮部員外郎。失敗后,被貶為永州司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賞大自然風光來排遣內心的愁悶。他在永州發現了許多風景秀麗的地方,記下了其中的八處名勝,成為我國古典文學散文史上非常有名的《永州八記》。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發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郁憂傷之情。他所寫的游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了解文體。“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目標展示】
1.掌握文中實詞以及虛詞“以”“其”等詞的不同含義,疏通文意。
2. 學會按照游覽的先后順序描寫景物;理解文中所表現的“樂”與“凄”的關系。
【新知研習】
1.你能正確、流利地閱讀這篇文章嗎?
學生朗讀課文,指導學生注意語音、語調、停頓,讀出文言情感。
2.你能疏通全文嗎?
生自主學習,借助工具書,解釋文中的重點字詞。(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自主完成字詞的解釋,最后由其中的.一個小組展示成果,其他小組糾正和補充)
(1)重點詞語
西行 心樂之 全石以為底
卷石底以出 百許頭 皆若空游無所依
日光下徹 俶爾 斗折蛇行
明滅可見 其岸勢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
寂寥無人 悄愴幽邃 佁然不動
乃記之而去 隸而從者
(2)特殊現象
①古今異義。
乃記之而去:古義(離開)今義(前往,到某處)
崔氏二小生 古義(年輕人) 今義(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②一詞多義。
全石以為底(介詞,用)
以 卷石底以出(相當于“而”,表承接,不譯)
以其境過清(因為)
清 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形容詞,清澈)
以其境過清(形容詞,冷清)
可 潭中魚可百許頭(副詞,大約)
不可知其源(助動詞,能夠)
(3)翻譯句子。
①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③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3.你能概括文章每一小節的主要內容嗎?
明確:第1節,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描繪小石潭的概貌。
第2節,寫潭水和游魚。 第3節,寫潭水的來源。
第4節,寫潭上四周景色給人的感覺。 第5節,記下同游者的姓名。
4.根據對課文內容的概括,請問作者寫景的順序是什么?
明確:以作者的游覽行蹤為順序。
5.寫景過程哪些詞、句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師提示:可以從動詞的角度談,可以從修辭的角度談,可從顏色的角度談,可以從聲音的角度,也可以從寫形狀的角度談、從情與景的角度談,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斗折蛇行”,用兩個比喻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小溪蜿蜒彎曲的樣子。
6.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明確:小石潭的全貌是: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的部分,有的翻卷過來露出水面;四周樹長得很茂密,高高低低,隨風飄搖;潭水很清,有魚兒游動。
7.文章第2段寫游魚與寫潭水之間有什么聯系?
明確:正面寫魚,側面寫水,寫魚突出水之清澈,寫水是緊扣文章的標題的。
【歸納總結】
小石潭,人跡罕至,凄清幽靜。作者以簡練的文筆,按游覽觀察的順序,抓住景物特點生動細致地描寫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寂。
【鞏固拓展】
想象描寫:
1.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預習指導】
在理解作者感情表達方面,你有什么疑惑?
四、板書設計
小石潭記
柳宗元
發現小石潭
潭水和游魚
潭水的來源
潭邊的感受
記錄同游者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10
[教學目的]
1. 學習按照一定順序組織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的方法。
2. 體會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藝術特色。
3. 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學重點]
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難點]
樹、石、水、魚特點及對它們的準確描寫。
[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教學過程]
1. 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韓流”導入。
2. 簡介作者,背景,解題。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曾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活動,任禮部員外郎。失敗后,被貶為永州司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賞大自然風光來排遣內心的愁悶。他在永粥發現了許多風景佳麗的地方,記下了其中的八處名勝,成為我國古典文學散文史上頗有名的《永州八記》。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發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郁憂傷之情。他所寫的游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3. 生初讀課文,圈出生字、生詞。
4. 師范讀課文,生輕聲跟讀,并補充。
參差 寂寥 搖綴 隸 愴
5. 師生共同疏通文意。
(1) 古今異義。
去:(古)離開 (今)前往,到某處
怡然:(古)靜止不動的樣子 (今)癡呆或深思的樣子
小生:(古)年輕人 (今)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2) 一詞多義
以:①全石以為底(介詞,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譯)
③以其境過清(介詞,表原因)
為:①全石以為底(動詞,當“作為”講)
②為坻,為嶼,為堪,為巖。(動詞,“成為”)
清: ①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詞,清澈)
②以其境過清(形容詞,冷清)
可:①潭中魚可百許頭(副詞,大約)
②不可知其源(助動詞,能夠)
差:①參差披拂(形容詞,長短不一)
②其岸勢犬牙差互(動詞,交錯)
(3) 翻譯
①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③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4) 判斷。“若”“似”“如”都可以用來打比喻,但有時不一定是打比喻。試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聞水聲,如鳴佩環。( ) ②皆若空游無所依。( )
③似與游者相樂。( ) ④天涯若比鄰。( )
[課堂練習]
1.讀,背。
2、翻譯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過程]
1. 齊讀課文,把握課文大意。
第一段:寫發現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寫潭水清澈,游魚活潑。
第三段:寫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寫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記下與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2. 賞讀課文。
(1) 文中哪些句子寫了“石”?請說明理由。
點撥:文中描繪的景物無不浸透著“石”的氣息。“全石以為底”,“卷石底以出”說明“潭”的的確是個“石潭”。“如鳴佩環”形容聲音嘹亮,說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優美形態。“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魚影表現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盡是石的冰涼,不容含蓄地表達了作者憂傷、悲涼的心境。
(2) 文中哪些句子寫了“水”?請說明理由。
點撥:“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chu而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這句話正面寫出游魚的生動活潑,從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用形象的比喻,寫出了小溪的形狀。
(3) 文中的“動”與“靜”
點撥:①游魚的“怡然不動”及“chu爾遠逝”表現了魚兒的生動活潑。 ②小溪。就小溪身來說,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說,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用了這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
(4) 文中的“對比”和“烘托”
點撥:①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把“怡然不動”和“chu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顯出魚的活潑。②作者用反襯的手法寫魚在潭中歷歷可數,使人感到像是“空”“無”,尤使水清之狀具有實感。
(5) 文中的“景”與“情”
點撥: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環境結合起來,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對景物描繪中結合著作者自身的遭際,滲透著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懷。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雖充滿了生機--“聞水聲,如鳴佩環”,但卻無人賞識,四周被竹圍抱,其幽清無聞與自己的遭遇相同,觸景傷情。作者離開國都長安來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習慣。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為了擺脫抑郁心情。此刻過于清冷的環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與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強烈的比襯,有力反襯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脫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不滿。
(6) 文中的“鏡頭”與“畫面”
點撥: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換形”的寫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風光影片,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寫潭水、游魚,采用了“定點特寫”的寫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個字,就活靈活現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魚的美景。
(7) 文中的寫景短句。
3. 精讀課文,鞏固。
(1) 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
(2)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3) 游魚和潭水有什么特點?
(4) 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5) 跟作者同游的好幾個人,為什么篇末才能將他們的姓名一一列出?
4. 總結全文。
[課堂練習]
1.課后習題
2、寫熟悉的某處景物,二三百字。
[板書設計]
略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11
學習目標:
1、 誦讀課文,掌握文意,積累常用文言詞語。
2、引導學生鞏固學習,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體會課文寫景特點,揣摩借景寫情的寫法,提高口語表達和寫作能力。
教學重點:
積累文言知識,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難點:
體會借景寫情的寫法。
一、導入:杜甫曾有詩云:“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可見,景與情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貶永州時曾寫過永州八記,寄情山水,落筆不俗,視角獨特,如一幅優美的山水畫展現在我們面前。今天,我們就一同欣賞他的八記之一———《小石潭記》。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檢查預習
1、請為下列加粗字注音: 如鳴佩( )環( ) 佁( )然不動 俶( )爾遠逝
參( )差( )披拂 往來翕( )忽 斗( )折蛇行
悄( )愴( )幽邃 犬牙差( )互 寂寥( )無人
2、《小石潭記》作者是 字 ,河東人,代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對當時文風的改革、散文的發展起過重大的推動作用。曾經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游記,合稱《永州八記》。他所寫的游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三、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誦讀課文,讀準字音,圈出生字、生詞。
2、齊讀課文,讀出感情。
四、小組合作,翻譯課文。并積累詞語。
1、小組交流,依托文本注解、工具書落實字音、詞義;教師巡視,師生交流。
2、 師生共同疏通文意,并積累以下的字、詞、句:
(1) 古今異義:
去: 古義( ) 今義( )怡然: 古義( ) 今義( )
小生: 古義( ) 今義( )
(2) 一詞多義 :
以:①全石以為底( ) 為:①全石以為底( ) ②卷石底以出( ) ②為坻,為嶼,( ) ③以其境過清( ) 清:①下見小潭,水尤清冽( ) 差:①參差披拂( ) ②以其境過清( ) ②其岸勢犬牙差互( )(3) 翻譯 :
①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② 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③ 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五、當堂檢測:判斷。“若”“似”“如”都可以用來打比喻,但有時不一定是打比喻。試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聞水聲,如鳴佩環。( ) ②皆若空游無所依。( ) ③似與游者相樂。 ( ) ④天涯若比鄰。 ( ) 六:補充 :除課下注解為還要掌握以下字詞的意義和用法
心樂之:以……為樂 以為:作為 以其境:因為 下澈:向下
同樂:快樂 皆若:都好象 西南:名詞作狀語,向西南
斗折蛇形:名詞作狀語,像斗一樣,像蛇那樣 去:離開
凄神寒骨:使動用法,使……感到凄涼,使……感到寒冷
七、作業:1.讀,背課文。2、翻譯課文。
教學及學習反思:
高要市第二中學初二級語文科第 周星期 導學案
主備人:梁偉成 審核人:覃 丹
學習人姓名: 班級:
課題:26. 《 小石潭記》第 2課時 課型: 精讀課文
學習目標:1、精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2、品味語言、體會情感。
學習重點:精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學習難點: 品味語言、體會情感。
一、復習導入:檢查背誦和重點詞句掌握情況。
二、細讀課文合作探究
1、齊讀課文,復述課文、把握課文大意。
2、課文是按游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清說說本文寫作思路。
發現小潭—— ___ —— __ —— ____ ——交代同游者
三、精讀課文,品析語言,體會情感。
1、在理解的基礎上用原文回答下面問題,比一比誰找的又快又準確,并說出理由。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 ________ 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 __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_________________
(3)游魚和潭水有什么特點? ______ ____ ___ ____
_____________ _
(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______ _ _________ _
_________ _____
2、作者以游蹤為序采用移步換形,依序寫景組織材料。寫小石潭,先寫“聲”( ),后寫“形”( ),寫潭中景物又先寫“近觀”( ),后寫“遠望”( ),最后概寫 ,引發 。
3、文中的“鏡頭”與“畫面”。 點撥:第一段,先聲奪人寫小石潭的出現,采用了先聲奪人的手法,如“隔篁竹,聞水聲”,用“如珮環”的比喻形容水聲悅耳,用“心樂之”的主觀感受啟動讀者的興趣,然后寫“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第二段寫潭的游魚,文字不多,卻極其精彩。“皆若空游無所依”一句,既正面寫出游魚的自由自在,又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4、文中的“對比”和“烘托” 點撥:①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把“怡然不動”和“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顯出魚的活潑。②作者用反襯的手法寫魚在潭中歷歷可數,使人感到像是“空”“無”,尤使水清之狀具有實感。
5、文中的“景”與“情”: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后面又寫“悄愴幽邃”,這“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結合寫作背景,作簡要說明。
四、拓展延伸 欣賞——《鈷鉧潭記》
得西山后八日[1],尋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鈷鉧潭[2],潭西二十五步,當湍而浚者為魚梁[3]。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樹。其石之突怒偃蹇[4],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其嵚然相累而下者[5],若牛馬之飲于溪;其沖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于山[6]。
[1]西山:在永州(今湖南零陵縣)城西五里。[2]鈷鉧:燙斗。因潭形似燙斗,故名鈷鉧潭。[3]浚:深。魚梁:阻水的壩,中間留有空缺,可放置捕魚的竹簍。[4]偃蹇(jiǎn簡):曲折起伏的樣子。[5]嵚(qīn欽)然:山石聳立的樣子。[6]羆(pí皮):熊的一種,體形比熊大,俗稱人熊。
五、當堂練習
1、課文按什么順序寫? 2、課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點? 3、作者對小石潭的整體感受是什么? 六、小結
小石潭,人跡罕至,凄清幽靜。作者以簡練的文筆,按游覽觀察的順序,抓住景物特點生動細致地寫景狀物,文字充滿著詩情畫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他凄苦憂傷的感情。
七、作業:完成練習冊同步習題.
教學及學習反思: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12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作家,曾經被貶到湖南永州,名叫司馬遷。在此期間,他寫了一批著名的山水游記,統稱為《永州八記》。他是劉宗元。今天我們學習的是《小詩壇記》,它是永州八記之一。
二世。作者簡介及風格介紹
教師發放書面材料如下: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厚,發源于河東(今山西永濟),又稱六河東。柳州又名柳州,因為它的官方歷史。他與韓愈共同倡導了唐代中國古代的“漢劉”運動。他參加了永振變法,失敗后被貶為永州司馬遷。柳宗元在遙遠的永州度過了整整十年,后來被貶到了更加荒涼的柳州。四年后,他的疾病無情地殺死了他,享年47歲。
柳宗元是一位對文體有全面認識的文學作家。他有許多不同的'風格和豐富的作品。他在散文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包括《六和東集》。山水游記是其中之一。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13
第六單元選的課文都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記“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從不同角度描繪了小石潭的各種景物,著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愴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貶官失意時的悲涼、凄愴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行、游覽、返回的全過程,描寫生動、細致,充滿詩情畫意。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的設定
根據新課標提出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等要求。結合本單元的教學和課文自身的特點,本篇文言文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學習對景物入微地觀察并抓住特點寫景,借景抒情的寫法;
3、理解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獨悲涼的心境;
4、通過對課文的品讀,感受祖國山河的美,提高對美的鑒賞能力;
本文個別語句晦澀,詞語活用現象較多,是學生理解課文的一大障礙,因而疏通文意、積累文言實詞、虛詞是本課的重點;由于年代久遠,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樂與憂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教學方法
羅素說過:被動地接受老師的智慧,這種習慣對一個人的未來生活是一種災難。新課標指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課堂上,我十分重視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以喚起他們的切身感受,激發他們質疑、辨疑的意識,在體驗學習與探究學習中整體把握課文,從而達到提升個人語文素養的目的。
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有:誦讀教學法、課前資料交流、開放式討論、提問法、練習法等。
教學對象分析
(一)學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兩個班,人數均在55人以上,且學生語文素質參差不齊,有一部分學生在課堂上樂于表達自己的閱讀體會,而另一部分學生則習慣于在課堂上保持言語沉默,甚至思維“休眠”,因此不斷激發學習興趣獲得成就感尤為重要。
(二)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于初中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通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熟練朗讀課文并能在課后背誦,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的學習。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為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采取師生互動的形式,與作者同游、與作者對話,體會課文抓住特點描寫景物、借景抒情的寫法,提高寫作能力;
4、人人都來當導游,寫寫導游詞并與同學、老師交流,提高寫作、口語表達能力。
課前預習
1、通讀課文,借助工具書給生字注音;
2、對照課文注釋與工具書,口頭翻譯課文,讀懂課文大意;并整理出預習中解決不了的疑難字詞;
3、利用網絡或書籍,收集有關柳宗元與《小石潭記》的資料。
對于文言文閱讀,新課標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能利用圖書館、網絡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之所以布置這樣的預習題目,它的好處在于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文
伴隨著一曲《高山流水》展現一組充滿大自然魅力的山間圖片,教師緩緩導入,
隨之課件展示課題。
這一環節的設計旨在通過圖片欣賞,引導學生感受自然美,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的導入語可以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二)、走進作者,了解寫作背景
1、請學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作家、作品的資料;
2、教師視學生交流的內容作補充(用多媒體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記”以及寫作的背景);如果學生交流能較好地完成這一環節,教師補充省略。
我設計這一環節,為下面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鋪墊。
(三)、走入《小石潭記》
1、朗讀課文
1)請一名學生朗讀,教師組織學生聽讀、評議,教師最后總結;
2)范讀,教師放伴有音樂的朗讀錄音并給予聽讀要求;
3)學生齊讀,然后男女學生朗讀比賽。
古人云:“三分詩七分讀”。文言文教學應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要達到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誦讀。我設計這一環節旨在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語氣語感,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
2、細讀課文、疏通文意
1)小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著重翻譯前四段,每人一段,將翻譯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字、詞或句記錄在本子上,準備在全班交流中提出來。
2)集體質疑
學生提出疑問,由學生幫助解決,教師點撥,同時引導學生劃出本課的重點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見的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教師進行歸類板書。(課件展示板書)
新課標要求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我設計這兩個環節,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在老師的指導下,掃清字詞障礙,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并積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見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和通假現象,培養學生依據文脈推斷詞義的能力。
3、當堂檢測
發放印好的練習,要求學生在五分鐘內完成,(練習內容有文學常識一題,重點實詞、虛詞共10個,2個句子翻譯),做好之后全班校對。
控制論告訴我們,“要實現有效控制”就必須“要有反饋”,而且反饋越及時越好。因此我設計課堂練習,既檢查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果,又獲得了信息反饋,有效地達到了教學相長。
(四)與柳宗元同游
1、再讀課文,理解課文抓住景物特征寫景的寫法
1)投影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①本文寫景條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們有什么特點?
2)自主閱讀3分鐘后,在學習小組內展開討論,小組代表總結發言。教師做定性評價并板書明確。
本文是文言文游記中的佳作,作者對小石潭觀察入微,描摹細致,我設計這兩個問題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去探究文章的寫作特點,感受小石潭的幽靜。
2、學做導游,介紹“小石潭”
1)選擇文中自己最喜歡的一處景,設計一段導游詞,允許發揮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興致。
2)請4——5名學生給全班同學導游(時間允許的話可以多請幾位學生)
新課標指出“能就適當的話題即席講話,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的說服力”,我設計這一環節,既訓練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也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一舉多得。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14
學習目標:
1、掌握重點詞語,背誦全文。
2、概括小石潭的特點,學習文章寫法。
3、感悟作者貶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學習重點:1、掌握重點詞語,背誦全文。
2概括小石潭的特點,學習文章寫法。
學習難點:體會作者貶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
(一)基礎達標
1.作者作品介紹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唐代河東(今山西運城)人,杰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后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東集》。因為他是河東人,人稱,又因終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宗元與同為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并稱“”。
2.文體、背景介紹
.關于文體
“”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寫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因擁護的改革,被貶為永州司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貶官之后,為排解內心的憤懣之情,常常不避幽遠,伐竹取道,探山訪水,并通過對景物的具體描寫,抒發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間共寫了八篇山水游記,后稱《》。
《小石潭記》是《》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發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郁憂傷之情。他所寫的游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3.字音、字形、詞語
自學提示一:請大聲讀課文,給加點字注音,并在空行處寫出本課你遇到的讀音障礙。
篁()竹清冽()為坻()為嶼()為嵁()佁()然
俶()爾翕()忽差()互寂寥()悄愴()幽邃()
自己還不會讀的字--------
自學提示二:
(1)結合課本注釋和其他工具書,解釋加點詞語的意思。
①水尤清冽()②潭中魚可百許頭()()
③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④以其境過清,小可久居()()
⑤明滅可見()⑥乃記之而去()()
(2)文言現象
①一詞多義
可:潭中魚可百許頭
明滅可見;不可久居
從: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隸而從者
清:水尤清冽
以其境過清
差:參差披拂
其岸勢犬牙差互
②詞類活用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
皆若空游無所依。空:
日光下澈。下:澈:
潭西南而望。西南:
斗折蛇行。斗:蛇:
其岸勢犬牙差互。犬牙:
凄神寒骨。凄:寒:
③古今異義。
去:
小生:
④特殊句式:
如鳴佩環
全石以為。
乃記之而去。
不會解釋的詞語
自學提示三:結合課本注釋和其他工具書,通譯全文,并注意重點句子的翻譯。
(1)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3)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6)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自己不會翻譯的句子:---------------------------------------
自學提示四:用“/”標出下面句子的朗讀節奏
①潭中魚可百許頭②其岸勢犬牙差互
(二)初讀感知
自學提示五:學生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課文是按游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請說說本文寫作思路。
二、合作探究
(一)研讀賞析
1圍繞小石潭,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么特點?寫景用了什么寫法?
2文章開頭寫“心樂之”,結尾又寫“悄愴幽邃”,前樂后憂怎樣理解?
(二)展示交流
以小組為單位選代表展示合作探究問題,師生共同探究,明確答案。
研讀第1題時,逐段分析文章內容,把握景物特點,學習移步換景法、動靜結合、正側面描寫相結合和借景抒情等寫法;研讀第2題,結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拓展延伸(內容必須包含一篇與課文相關的課外閱讀訓練)
閱讀選文,完成文后各題。
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數十步,合營溪②。兩岸悉皆怪石,敧③嵌④盤曲,不可名狀。清流觸石,洄懸激注。佳木異竹,垂陰相蔭。此溪若在山野,則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處;在人間,則可為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來,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悵然。
(節選元結《右溪記》)
〔注釋〕①道州:今湖南省道縣。唐時偏僻荒涼,元結曾在此為官。②合營溪:匯入營溪。③敧:傾斜。④嵌:凹陷(又作“張開”)。⑤逸民退士:遁世隱居的人。⑥置州:設置州郡。
(1)、文中描寫溪水的語句是。
(2)、解釋下面加橫線詞在句中的意思。
①南流數十步南:
②不可名狀名:
(3)、面對美景,作者為什么會產生“悵然”的情緒?(用原文回答)
四、布置作業
(一)、請不看課本和資料獨立完成課文背誦.
1.文中寫游魚靜態的句子是:
2.寫游魚動態的句子是:
3.描寫游玩時的凄涼感受的句子是:
4.跟《與朱元思書》一文中的“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寫出了水的清澈見底,透明可愛的句子是:
5.文中寫水聲清脆悅耳的語句:
6.文中側面描寫水清澈透明的語句:
7.寫潭中游魚動靜相宜、靈活有趣的語句:
8.描寫溪流曲折悠遠的語句:
(二)積累整理文言詞語。(重點詞語、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
五、板書設計
小石潭記
柳宗元
發現小潭:篁竹、青樹、藤蔓
景清潭中景物:潭水、游魚
小潭源流:溪身、岸勢抒發在寂寞處境中
的悲涼凄苦的情感
神凄--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1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作者、作品常識;熟練的誦讀課文,初步背誦課文。
2.能力目標
掌握重點字詞解釋和重點句的翻譯,整體把握文意。
3.情感目標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樂與憂。
二、教學要點
掌握重點字詞解釋和重點句的翻譯,結合描寫順序,整體把握文意。
三、教學難點
在內容分析和理解的基礎上,借助于“剝皮抽筋”手法,掌握本文的情感主旨。
四、教學流程
教學流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激情導入:
《江雪》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寫的一首絕句,在這首詩里寄托了詩人高潔孤傲執著不屈的崇高人格。
柳宗元曾經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他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游記,合稱《永州八記》。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永州八記》之一的《小石潭記》。這篇文章同樣體現了他獨立的人格以及不被理解的憤懣之情。初步了解文本。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導入本課
作者、作品及寫作背景簡介
1.關于作者:
柳宗元唐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世稱柳河東。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并稱“韓柳”。他參加過永貞革新,失敗后被貶為永州司馬,從此柳宗元在荒遠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貶到更為荒涼的柳州,四年后,病魔無情地奪去了他年僅四十七歲的生命。文稿由劉禹錫編為《柳河東集》。
2.關于作品:
柳宗元是一個“遍悟文體”的文學家,眾體兼長,作品豐富,以散文成就最大,有《柳河東集》。山水游記是柳宗元散文創作中最富藝術獨創性的一部分,有《永州八記》等留存,其中最負盛名的是《小石潭記》。
柳宗元的山水游記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為人稱道的《永州八記》是他被貶謫到永州以后寫的《始得西山宴游記》《鈷潭記》《鈷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
3.寫作背景
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后,時艱不可濟,唐祚難振興,謗毀兼至,貧病交加,老母病故,居處遭火,他滿懷憂懼之情,多藉山水以排遣。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異態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澗紛至沓來,美不勝收。《永州八記》就寫于此時。
4.解題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即山水游記。
了解作者的情況。
知人論世初讀文本
粗品文意(一)檢查預習
給下列加線的字注音。
篁竹(huáng)清洌(liè)
為坻(chí)珮環(pèi)
為堪(kān)佁然(yǐ)
俶爾(chù)翕忽(xī)
參差(cēncī)寂寥(liáo)
悄愴(qiǎo)幽邃(suì)
(二)學生大聲朗讀課文。
朗讀提示:
1.課文第一二段寫作者興致勃勃暢游小石潭,有全石帶來的好奇,有清澈的水流和飄忽不定的游魚所帶來的快樂,應讀得歡快些。
2.第三四五段寫小石潭周圍幽深冷寂的氛圍,應該讀得傷感些,低沉些。
(三)疏通文句,落實字詞。
翻譯文本(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感知、體悟并結合工具書翻譯、并分組討論結果,老師略加點撥形成學生個性化的理解,然后教師大屏幕出示翻譯,讓學生齊讀一遍)。
譯文:
從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樣子,隔著竹林,就能聽到水聲,好象掛在身上的玉珮、玉環相互碰撞的聲音,心里很是高興。于是砍了竹子,開出一條小路,順勢往下走便可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澈。整個潭底是一塊石頭,靠近岸邊,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嶼、嵁、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低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潭中游魚約有一百來條,都好象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靠似的。陽光直射潭底,把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象在與游人一起娛樂。
順著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樣彎曲,或隱或現,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勢象犬牙般交錯參差,無法看到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周有竹子和樹林圍繞著,靜悄悄的沒有人跡,使人感到心境凄涼,寒氣徹骨,真是太寂靜幽深了。由于這地方過于冷清,不能長時間地停留,于是就把當時的情景記下來便離去了。
同我一起游遠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作為隨從跟著我們來的,有兩個姓崔的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學生朗讀課文,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了解課文大意
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感知、體悟并結合工具書翻譯、并分組討論結果
再讀文本,積累文言知識
(四)疏通文意
1.提名翻譯。
2.朗讀PPT投影翻譯。
(五)文言知識梳理
1.重點實詞
(1)水尤清冽尤:格外。冽:涼
(2)卷石底以出卷:彎曲
(3)為坻坻:水中高地
(4)為嶼嶼:小島
(5)為嵁嵁:不平的巖石
(6)潭中魚可百許頭許:表示約數
(7)佁然不動佁然:呆呆的樣子
(8)俶爾遠逝俶爾:忽然
(9)往來翕忽翕忽:輕快敏捷的樣子
(10)犬牙差互差互:參差不齊
(11)悄愴幽邃悄愴:憂傷的樣子邃:深
2.詞類活用
(1)名詞用作狀語
①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原意為西方,在文中意思為向西。
②下見小潭
原意為下面,在文中意思為向下。
③皆若空游無所依
原意為空中,在文中意思為在空中。
④斗折蛇行
原意為北斗星,在文中意思為像北斗星那樣。
原意為蛇,在文中意思為像蛇那樣。
⑤其岸勢犬牙差互
原意為狗的牙齒,在文中意思為像狗的牙齒那樣。
(2)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凄神寒骨
愿意為凄涼,在文中意思為使……感到凄涼。
原意為寒冷,在文中意思為使……感到寒冷。
(3)形容詞用作動詞
似與游者相樂
原意為快樂,在文中意思為嬉戲,逗樂。
3.一詞多義
(1)清:以其境過清:凄清
水尤清冽:清澈
(2)可:潭中魚可百許頭:大約
不可久居:可以,能夠。
(3)從: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沿著
隸而從者:跟從
(4)游:皆若空游無所依:游泳,游動
同游者:游玩
聽讀課文
感受語言的美積累文言知識
學生小組討論,推舉代表作答。
學生思考、交流
學生齊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本大意、感受語言美
布置作業:1.背誦文章
2.指導學生完成課后作業小組合作:對文本進行評注式精讀和誦讀式精讀。找出語言要素,如修辭,共享學習成果。以書面形式上交學習成果,由小組長組織負責。(此課后作業是針對第二課時做準備)加強理解文本能力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11-14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05-17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03-09
[精選]《小石潭記》教學設計06-28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01-24
《小石潭記》的教學設計03-27
小石潭記教學獲獎設計04-17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與練習04-11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稿04-12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及反思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