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的教學設計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題材內容不過是一些看來極其平凡的景物,語言沒有任何雕飾,沒有用一個典故,層次安排也完全是聽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卻有著詞人潛心的構思,淳厚的感情。下面是《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的教學設計,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
一、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句子里的關鍵詞語,能用自己的說吃每個句子的意思,了解這首詞所描寫的情景。
2、能借助圖畫,想像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感受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培養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時間
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題揭題,簡介作者
1、板書課題,交代:這是一首詞,“西江月”是詞牌,“夜行黃沙道中”是題目。
2、討論題意。
(1)你從課題上讀懂了什么?(夜,點明時間;行,點明事情;黃沙,點明地點。)
(2)用自己的話說出題意。(夜間行進在黃沙嶺的道路上。)
3、簡介作者。
4、辛棄疾,是我國南宋卓越的愛國詞人,出生時家鄉已被金人占據,一生堅決主張收復中原,統一中國。他曾造貶閑居江西上饒多年,對黃殺嶺較熟悉。
二、初讀課文,疏通字詞
1、要求輕聲朗讀課文,要求讀懂字音讀通句子。
2、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讀課文,正音。
(2)練讀。
(3)指名讀,師生評述是否正確、流利。
三、再讀課文,理解句意。
1、默讀課文,想一性每句話的意思,可借助字典理解新詞,實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2、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3、集體交流。
(1)指名說說詞語的意思。
驚鵲:鵲兒被驚醒。鳴蟬:蟬兒鳴叫。
社:社廟。溪橋:溪上的小橋。
(2)指名說已弄懂的句子意思。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月光十分明亮,鵲兒被驚醒了從樹枝上飛起,引起樹枝搖曳;半夜了清風吹拂,傳來聲聲蟬鳴。
七八個星外天,兩三點雨山前:遙遠的天邊閃爍著七八顆星星,黃沙嶺上下起了兩三點陣雨。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過去熟悉的在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在路轉溪橋后才忽然見到。
4、稻花香里書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1)指名說:誰“聽取蛙聲一片”?又是誰“稻花香里說豐年”?
(2)討論:這句話該如何解釋?
5、試把意思連起來說一遍。
四、齊讀課文。
五、作業
用鋼筆描紅,臨寫。
第二課時
一、復習
解釋帶點的詞語,再說說句子的意思。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二、精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指導朗讀
1、自由讀課文,想一想:
(1)詞中描寫的是什么季節的景象?
(2)詞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2、指明說。
(1)詞中描寫的是什么季節的景象?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夏季:鳴蟬、稻花香、蛙聲。)
(2)詞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樣的感情?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生活。)
3、指導朗讀。
(1)輕聲朗讀課文,用心體會作者感情,用“/”標出停頓處,用“.”標出重音。
(2)指名標出停頓及重音處,在不斷的朗讀、體會中,不斷地修改。
(3)按照停頓與重音的提示,練讀課文,指名讀,師生評議。
4、練背、指名背、齊背。
三、觀察圖畫,想像情景
1、看圖,指名說,你在圖上看到了什么?
2、回想課文,把作者聽到的、想到的、感覺到的補充進去。師生評議。
3、用一段話寫成短文。
四、總結課文
1、課文描寫的是什么?表達了什么?
2、你還有什么不懂的?
五、作業
1、默寫這首詞。
2、修改小短文。
拓展閱讀: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原文與賞析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注釋:
1黃沙:江西省上饒縣黃沙嶺鄉黃沙村。黃沙道:指的就是從該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黃沙嶺之間約20公里的鄉村道路,南宋時是一條直通上饒古城的比較繁華的官道,東到上饒,西通江西省鉛(音:鹽)山縣。
2“明月”句:蘇軾《次韻蔣穎叔》詩:“明月驚鵲未安枝。”
3別枝驚鵲:驚動喜鵲飛離樹枝。
4鳴蟬:蟬叫聲。
5舊時:往日。
6社林:土地廟附近的樹林。社,土地神廟。古時,村有社樹,為祀神處,故曰社林。
7見:同“現”。
8忽見:忽現,指小店忽然出現。
9西江月:詞牌名。
10橋:(有的版本為“頭”,小學語文義務教育人教版上為“橋”)
11見:通假字“見”念“現”
譯文:
天邊的明月升上了樹梢,驚飛了棲息在枝頭的喜鵲。清涼的晚風仿佛吹來了遠處的蟬叫聲。在稻谷的香氣里,人們談論著豐收的年景,耳邊傳來一陣陣青蛙的叫聲,好像在說著豐收年。天空中輕云漂浮,閃爍的星星時隱時現,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詩人急急從小橋過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廟附近樹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彎,茅店忽然出現在他的眼前。
賞析
這首詞寫的是在一個月色皎潔的夜晚,作者行走在江西上饒黃沙嶺途中所見到的鄉村景物及其感受。上闕寫夏夜景物,通過明月、驚鵲、清風、鳴蟬、稻花、蛙聲等景物,組成一幅農村仲夏月夜圖,十分優美動人。讀這幾句我們會深深感到作者觀察是那么細致入微:月光其所以能驚動烏鵲,不僅因烏鵲對光線敏感,側面說明枝頭的明暗發生了變化,原先是暗的地方變得亮了起來,而且暗示出月亮在移動,靜中現動。而蟬的叫聲除受鵲驚的影響外,又是與清風徐來相關聯,輕風搖動了樹枝,使一直靜靜地爬在上面的蟬也受驚了,它拽著長聲飛到遠處去了(也可能沒有飛)。寧靜的夜晚,突然間驚鵲離枝飛啼,蟬兒應聲而鳴,真是一支奇妙的小夜曲。可是作者似乎還不滿足,他又把另一個聲部引入這個二重唱,那是稻花香里的連成一片的蛙聲。以上鵲驚、蟬鳴、蛙聲,都是對聲響的描繪,是由人的聽覺感知的;稻花香則是嗅來的,是清風吹送到鼻孔的。這樣寫,完全符合夜間觀察事物的特點,盡管是朗月當空的仲夏夜,但還是聽覺、嗅覺更管用。這樣就讓讀者仿佛感受了四野朦朧的奇妙景象。清涼的南風送來了一陣陣的“稻花香”和一片熱鬧的蛙聲,像是在訴說豐收的年景一樣,作者把蛙擬人化了,寫蛙懂得“說豐年”,既生動地渲染了連蛙也為之歡唱的豐收年景,也映托出人逢豐年的喜悅。蘇軾《南國》詩寫道:“春疇雨過羅紈膩,夏隴風來餅餌香。”也是寫豐年的喜悅的,很有特色。相比之下,似乎這首《西江月》的表現手法更覺委婉、自然,因而給讀者的印象更加鮮明深刻。
下闋側重于夜行人感情的抒發。用天邊稀星和山前疏雨,預示夏夜陣雨將至的情景。南方每到夏天,常有所謂“過雨云”,并不需要整個天空布滿烏云,只要頭頂上有幾片云就可以下起雨來。“七八個星”和“兩三點雨”,構成了一種淡遠奇特的境界。但陣雨將臨,對行路人來說總有威脅,所以盡管只有“兩三點”,詩中人也會有焦急之感,從而加快腳步。詞面上沒有寫到“加快腳步”,這里我們依常情推測,但結尾兩句又告訴我們,這推測是正確的,“路轉溪橋”,那座舊時的茅店“忽現”眼前,使主人公變得坦然了。“忽見”二字很傳神,它把夜行人急尋不著而突然見到的驚喜神態全部表現出來了。下闋,作者沒有著意描繪行人的心理活動,是在寫景和敘事中暗示出來的,讓讀者品味出來的,這就是“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這首詞,上闋寫農村的夏夜,月白風清,送來陣陣稻花香味,處處蛙聲相應,一片豐年景象,它給夜行人帶來無限的喜悅。下闋寫天外疏星,山前飄雨,溪回路轉,茅店忽現。筆調靈活,輕快,構思渾樸、自然,反映出作者的愉快心情。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經典教學設計04-18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教學設計04-19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教學設計理念04-24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名師教學設計04-21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教學03-24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名師教學設計04-19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教學設計范本03-27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教學設計理念04-24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教學設計范例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