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蓉《美的導師》賞析
你是否喜歡席慕蓉的作品呢?關于席慕蓉《美的導師》要如何進行賞析?
孩子們的幼年,是一片寬闊的原野,你可以在上面任意栽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你也可以在原野上放一把野火,透過這團野火,孩子的世界會變得更多彩,更有生命力。孩子是你的,雖然他往后的歲月要靠他自己,但是,在這最初的幾年,在他依偎在你身旁的這幾年,他完全要靠你。靠你供給他所有的經驗、所有的知識、所有的有關美的記憶。
讓我們來做他的“美的導師”。
有很多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途徑,我們先從最容易,最直接的做起。就是:多帶他們接近大自然。
觀察兒童畫,我們可以發現,越年幼的孩子,對自然界的向往越大。他們作畫的題材雖然以小我為中心,但是,每一張圖上,總不會忘記加上一個太陽公公、一座山或者一朵小花。
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創作的泉源,孩子們有一顆敏銳易感的心,幼年時一切的記憶都會深深地留在心中。一天、兩天,一年、兩年,表面上也許看不出來有什么不一樣,不過,我可以向你保證,你的苦心和你的努力絕對不會白費。
至于如何培養這種接觸呢?我想,從嬰兒能夠出戶接受日光浴時便可開始了。當然,假如你相信胎教的話,那么,你可以開始得更早。假如家居在鄉下,或者近郊,那比較沒有問題,但是假如家居在鬧市里,做母親的就要稍微辛苦一點了。
……“心窮”!多么可怕的一件事。中國人很愛貼標語:“現在的兒童,就是將來的棟梁”。“兒童是民族的幼苗”。每個成人都會點頭稱是,并且也深信不疑。但是,卻沒有人,沒有多少人會注意到兒童的心靈的充實。沒有灌溉的幼苗會長得好嗎?
席慕容,女,臺灣著名詩人,散文家,畫家。蒙古族,全名穆倫席連勃,蒙文意為浩蕩大江河。祖籍內蒙古,1943年生于四川,幼年在香港度過,成長于臺灣。臺灣師范大學美術系畢業后,赴歐深造。1966年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于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專業畫家,曾多次舉辦個人藝術展,曾獲多項獎。
曾任臺灣新竹師范學院教授多年。代表作有《一個開花的樹》《七里香》《芊芊芳草》等。2002年受聘為內蒙古大學名譽教授。由其作詞的《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因其濃厚的思鄉之情,讓留在家鄉和漂泊在外的蒙古族兒女廣為傳唱。
從席慕容的作品里,讀者明白了一個道理:無論是生活里的任何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我們寫作的素材,只要我們用心去發現,去聆聽生活,生活會告訴你,你的生活,你的生命是有多么的精彩。只要我們用心感受,每一個生命都是多彩的。如果你覺得你的生活很枯燥,覺得你的生活千篇一律,沒什么值得記錄的,找不到寫作的素材,那么,請你去讀一讀席慕容的散文集,里面有瑣碎的生活細節,有柴米油鹽,有萍水相逢的行人,有風和日麗,也有陰雨綿綿。這些,在每個人的生活里都會有,但是我們把它們視為了責任,在讀者眼里,該是多么的無奈。但是她不是,在她眼里,它們都是讓她的生活充滿樂趣的必要元素,她珍惜這些,所以也樂于把他們都記下來。
一個學生的調色盒,很普通,和自己也沒什么關系,但是,從它,她卻看到了生命的延續,看到了父母對兒女的期望,看到了身為教師的責任。
一條每天都走的路,一路的桐花樹,有多少人每天在這里經過,來去匆匆,有多少人,注意到了它們的成長,有多少人注意到了它們為了那短暫的花期所做的努力,又有多少人注意到了,這么美的事物轉瞬即逝,又有多少人,在落花滿地的小路上,回頭看一眼它們,為它們的凋謝感到惋惜,甚至掉下一顆淚珠。
應該很少,我們都是那行色匆匆里的一份子。但是,席慕容卻為它們停下來了,她和它們一起等待,一起迎接最最燦爛的生命,和它們一起默默地接受生命的殘酷。
很多很多。這些都是生活,普普通通的生活,但是卻被大多數人忽略了。人們誤以為,生命是枯燥的。其實,人們都錯了,人們失去了觀察的心。
張愛玲的悲涼、三毛的自我,雖然都讓讀者很沉迷,可能是因為她們的生活離讀者太遠了吧,讀者這一輩子也不可能遇到,所以只能從她們的作品里去感受、去認識。但是席慕容不一樣,她讓讀者感覺到了從未有過的真實,在這個不應該悸動的季節,讀者的心悸動了。
作為一位女畫家、詩人,她有許多關于美術教育的真知灼見。比如從一些美育的小事著手:
1. 讓孩子更從容地面對這個美麗世界。
2. 一定要多與小兒散步,多接近大自然,與孩子一起做個欣賞者。
3. 給孩子一個完整的童年,是作為父母的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
4. 第一次給孩子買蠟筆,一定要買一盒36色的。
5. 兒童臥室要用調和的色彩。
6. 多培養孩子對色彩的敏銳感覺,學會大膽地用飽滿的色彩表達或表現完整的內心世界。
7. 美術課的真正內容,應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在創作或欣賞的過程中,獲得內心的歡愉和自由的感受。
8. 美就是一種真實,自然與寬容的'生活態度而已,從這個意義上講,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是美學家。
9. 從小培養孩子的美育和品位,以及良好的信仰。
席慕容在《美術教育》一文中,明確地指出,其實美并不是一幅單純的畫兒,上美術課也不是只是畫畫兒這么一種單調的方法。美術教育的真正目標是讓孩子擁有一顆柔軟而敏感的心,透過這顆心她才能充滿自信地走進這個世界,領略和欣賞生活中種種奇妙有趣和美麗的現象。美術課的真正內容,其實應該是如何在老師的引導下,讓孩子通過創作或欣賞的過程在內心產生歡愉和自由的感受,而最重要的一點是,使全班孩子沒有一個是犧牲者。因為,讓身體健康的活著,和心理健康是每個孩子應有的權利。
讀席慕容的散文有一種暖意,仿佛紙間會真的散發出優雅的梔子花香味,仿佛有陣陣微風從發間吹過,仿佛暖暖的陽光正從頭頂懶散地斜射下來。讀著席慕容在不同的歲月寫下的文字,會有不同的感覺。她的思想在一點一點地沉淀,最終被釀成一壇上等的好酒。就在不經意間,酒香淡淡地散發出來,醉倒了讀者的心。
席慕蓉散文作品中最大的特色有兩大方面,一是對花卉的描述,二是顏色的詞匯使用。在于“花”的描述上,各種花都能入文,其中又以荷花與她的關系最為密切。因為席慕容本身是畫家的身份,在顏色的運用上,自然比較于其他作家貼切,形成她的一種特色。其意象有大半是建筑在顏色的使用上,呈現給讀者的文章,不再只是死板平面的文字,而是一幅幅立體畫面。將所要傳達的抽象意念,明確且清晰的意象化,使得讀者在閱讀作品時,非常容易進入席慕容所要表達的情緒之中。
席慕容的蒙古族名為穆倫席連勃。她是蒙古族王族之后。雖然并沒有在內蒙古草原生長,但她卻是在一個傳統的蒙古族家庭中成長的,5歲以前的席慕容還會講一口蒙古語。生于重慶的席慕容,少時由于處在動蕩不安的戰亂年代,一直隨父母輾轉重慶、上海、南京,最后到了臺灣。《古詩十九首》是席慕容接觸到的第一本詩歌讀物,里面有許多寄托鄉愁的詩句,如“思鄉令人老,歲月忽已晚”。從此,淡淡的鄉愁與思念故鄉的情緒與席慕容結緣。席慕容便在日記上,通過寫詩來平衡內心世界,鄉愁成了她內心世界的一個深深的烙印與情結。作為一位畫家、詩人,席慕容把自己的鄉愁寫在了詩里,畫在了畫上。
在她的許多作品里都包含著對家鄉的思念之情,甚至在作品底色上都能看到草原大漠的影子。一片沙漠上,一棵樹留下它長長的影子,那是在故鄉才能看到的場景,而席慕容在從未去過家鄉時就畫下了這樣的油畫。
【席慕蓉《美的導師》賞析】相關文章:
席慕蓉《鄉愁》賞析11-14
《我》席慕蓉賞析06-14
席慕蓉《抉擇》賞析12-01
席慕蓉鄉愁賞析11-29
席慕蓉《送別》賞析12-23
席慕蓉《雨后》賞析05-17
席慕蓉詩歌《鄉愁》賞析10-31
鄉愁席慕蓉賞析短文10-22
席慕蓉最美的詩歌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