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蠻翻譯辛棄疾
詩詞是指以古體詩、近體詩和格律詞為代表的中國漢族傳統詩歌。亦是漢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認為,詩較為適合“言志”,而詞則更為適合“抒情”。下面是小編分享的菩薩蠻翻譯,歡迎閱讀!
【作品簡介】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由辛棄疾創作,被選入《宋詞三百首》。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辛棄疾任江西提點刑獄,駐節贛州,登郁孤臺而寫下這首詞。詞人先從眺望和聯想中,引起對往事的回想和對故土的思念。又以“青山”兩句,喻主和派為遮掩恢復之志的“青山”,但它擋不住北伐的呼聲。到最后,還是樂不思蜀的鷓鴣占了上風,此鷓鴣是影射最高統冶者。因此,最后詞人還是陷在哀愁中。全詞由江水起興,鷓鴣點睛,概括了人民抗敵決心不可阻擋但統治者卻大違人心的歷史事實。更多宋詞賞析文章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宋詞三百首》專欄。
【原文】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①》
作者:辛棄疾
郁孤臺②下清江③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④,可憐⑤無數山⑥。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⑦。江晚正愁余⑧,山深聞鷓鴣(zhè gū)⑨。
【翻譯】
郁孤臺下這贛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淚。我舉頭眺望西北的長安,可惜只見到無數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擋住,浩浩江水終究向東流去。江邊日晚我正滿懷憂愁,聽到深山傳來凄涼的鷓鴣聲。
【注釋】
①造口:即皂口,鎮名。在今江西省萬安縣西南60里處。
②郁孤臺:古臺名,在今江西贛州市西南的賀蘭山上,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數丈”而得名。
③清江:贛江與袁江合流處舊稱清江。
④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為漢唐故都。這里指淪于敵手的宋國都城汴梁。
⑤可憐:可惜。
⑥無數山:這里指投降派(也可理解為北方淪陷國土)。
⑦畢竟東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潮流不可阻擋。
⑧愁余:使我感到憂愁。(“余”也有寫作“予”)
⑨鷓鴣(zhè gū):鳥名,傳說它的叫聲是“行不得也哥哥”,啼聲異常凄苦。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賞析
辛棄疾的畢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復大宋江南的統一。他有將相之才而無從施展,不管何時何地,無論所見所聞,種種物象,都會激發他的報國之志和悲憤之情。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棄船登陸,逃往贛州。四十七年后,辛棄疾途經造口,想起從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憂傷滿懷。況且中原仍未收復,舉頭眺望,視線卻被青山遮斷;但浩浩蕩蕩的江水沖破重重阻礙,奔騰向前。這既是眼前實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強了他爭取最后勝利的信心。但一想到南歸后的遭遇,又愁上心頭,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鷓鴣啼聲,更使他愁上加愁。全詞一波三折,極盡回環宛曲之美;善于運用比興手法,筆筆言山水,處處有興寄。
創作背景
這首詞為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作者任江西提點刑獄,駐節贛州、途經造口時所作。關于此詞之發端,羅大經《鶴林玉露·辛幼安詞》條云:“蓋南渡之初,虜人追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還。幼安自此起興。”《宋史》高宗紀及后妃傳載,建炎三年(1129)八月 ,“會防秋迫,命劉寧止制置江浙,衛太后往洪州 ,騰康、劉玨權知三省樞密院事從行。閏八月,高宗亦離建康(今南京)赴浙西。時金兵分兩路大舉南侵,十月,西路金兵自黃州(今湖北黃岡)渡江,直奔洪州追隆祐太后。康、玨奉太后行次吉州,金人追急,太后乘舟夜行。”《三朝北盟會編》(建炎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載:“質明,至太和縣(去吉州八十里。《太和縣志》),又進至萬安縣(去太和一百里。《萬安縣志》),兵衛不滿百人,滕康、劉玨皆竄山谷中。金人追至太和縣,太后乃自萬安縣至皂口,舍舟而陸,遂幸虔州(去萬安凡二百四十里。《贛州府志》)。”《宋史·后妃傳》:“太后及潘妃以農夫肩輿而行。”《宋史·胡銓傳 》:“銓募鄉兵助官軍捍御金兵 ,太后得脫幸虔。”史書所記金兵追至太和,與羅氏所記追至造口稍有不合。但羅氏為南宋廬陵人,又曾任江西撫州軍事推官,其所記信實與否,尚不妨存疑。況且金兵既至太和,其前鋒追至南一百六十里之造口,也未始無此可能。無論金兵是否追至造口,隆祐太后被追至造口時情勢危急,以致舍舟以農夫肩輿而行,此是鐵案,史無異辭。尤要者,應知隆祐其人并建炎年間形勢。當北宋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汴擄徽欽二宗北去,北宋滅亡之際,隆祐以廢后幸免,垂簾聽政,迎立康王,是為高宗。有人請立皇太子,隆祐拒之。《宋史·后妃傳》記其言曰:“今強敵在外,我以婦人抱三歲小兒聽政,將何以令天下?”其告天下手詔曰:“雖舉族有北轅之恤,而敷天同左袒之心。”又曰:“漢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興;獻公之子九人,唯重耳之獨在。”《鶴林玉露·建炎登極》條云:“事詞的切,讀之感動,蓋中興之一助也 。”陳寅恪《論再生緣》亦謂:“維系人心,抵御外侮。”“所以為當時及后世所傳誦。”故史稱隆祐:“國有事變,必此人當之 。”建炎三年,西路金兵窮追隆祐,東路金兵則渡江陷建康、臨安,高宗被迫浮舟海上。此誠南宋政權出存亡危急之秋。故當作者身臨造口,懷想隆祐被追至此,“因此感興 ”,題詞于壁,實情理之所必然。羅氏所記大體可信,詞題六字即為本證。
淳熙二、三年間,辛棄疾任江西提點刑獄,經常巡回往復于湖南、江西等地。來到造口,俯瞰不舍晝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詞人的思緒也似這江水般波瀾起伏,綿延不絕,于是寫下了這首詞。
名家點評
明·卓人月:“忠憤之氣,拂拂指端。”(《詞統》卷五)
明·沈際飛:無數山水,無數悲憤。伊文公云:若朝廷賞罰明,此等人皆可用。(《草堂詩馀正集》卷一)
清·許昂霄《詞綜偶評》:此詞寓意,《鶴林玉露》言之最當。
清·周濟:借水怨山。(《宋四家詞選》)
清·陳廷焯:血淚淋漓,古今讓其獨步。結二語號呼痛哭,音節之悲,至今猶隱隱在耳。(《云韶集》卷五)
清·譚獻:(“西北”二句)宕逸中亦深煉。(《譚評詞辨》)
清·張德瀛:詞有與風詩意義相近者,自唐迄宋,前人鉅制,多寓微旨。如李太白“漢家陵闋”,《兔愛》傷時也。……辛稼軒“郁孤臺上”《燕燕》慨失偶也。……其它觸物牽緒,抽思入冥,漢、魏、齊、梁,托體而成。揆諸樂章,喁于勰聲,信凄心而咽魄,固難得而遍名矣。(《詞徵》卷一)
清·梁啟超:《菩薩蠻 》如此大聲鏜鞳,未曾有也。(《藝蘅館詞選》丙卷引)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堅決主張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采納,并遭到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于江西上饒、鉛山一帶。韓侂胄當政時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并稱為“蘇辛”。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菩薩蠻翻譯辛棄疾】相關文章:
菩薩蠻辛棄疾課件03-24
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全文及鑒賞07-01
辛棄疾菩薩蠻·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全文、注釋、翻譯和賞析_宋代04-17
王安石《菩薩蠻》01-31
溫庭筠《菩薩蠻》11-23
辛棄疾《菩薩蠻·送曹君之莊所》全文及鑒賞09-07
溫庭筠《菩薩蠻》賞析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