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辛棄疾主要事跡(通用5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事跡吧,事跡是用于表揚先進、樹立典型,使廣大干部群眾見賢思齊,有所效仿,從而盡心竭力地做好本職工作而如實記載和反映工作、學習中涌現出來的先進集體、先進人物的優秀事跡的書面材料。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寫好事跡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辛棄疾主要事跡,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辛棄疾主要事跡 1
辛棄疾的個人簡介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墻鎮閘村)人。出生時山東已為金人所占,二十一歲時即參加抗金義軍。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追贈少師,謚忠敏。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由于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棄疾逝世,年68歲。
辛棄疾是南宋詞人、將領。作為南宋詞壇一代大家,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主要著作有《青玉案·元夕》《清平樂·村居》《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念奴嬌·賦雨巖》《一剪梅·中秋元月》《稼軒詞》等。
辛棄疾活捉叛徒
在完顏亮大舉南下的時候,北方和中原人民趁金朝后方空虛,紛紛起義。濟南府有一個農民叫耿京,也聚集了幾十個人舉行起義,先后攻占了萊蕪、泰安(都在今山東省)兩座縣城。耿京的隊伍很快就發展到二十幾萬人,成為各地起義軍中最大的一支隊伍。
投奔耿京起義軍的人,大多是在金朝統治者殘酷壓迫下的貧苦農民,也有一個愛國的知識分子,他就是辛棄疾。
辛棄疾是南宋時期杰出的文學家,濟南人。他出生的時候,家鄉已經淪陷在金朝統治者的手里。祖父辛贊雖然在金朝占領區里做過幾年地方官,但是心里卻一直向著宋朝。辛贊常常給小孫子講北宋滅亡的慘痛歷史,帶著辛棄疾登上高山,眺望祖國的大好河山,給辛棄疾留下很深的印象。
辛棄疾長大后,因為文才出眾,被金朝的濟南官府推薦到燕京去參加進士考試。臨走的時候,辛贊叮囑他在到燕京去的路上,注意沿路的地理形勢和金朝內部的政治情況。辛棄疾到了燕京,沒有考取進士,但是對祖父叮囑的事情倒很留心觀察。過了三年,他又到燕京去參加考試,對金朝內部的情況了解得更清楚了。
辛贊沒有能盼到南宋恢復中原就死了。辛棄疾決心繼承祖父的遺志。到了第二年,完顏亮發動南侵,二十二歲的辛棄疾眼看機會到來,就組織了一支兩千多人的起義隊伍,投奔耿京。
在耿京的起義隊伍里,像辛棄疾那樣有文才的人是少有的。耿京見他前來投奔,十分歡迎,派他負責起義軍的文書工作,掌管起義軍的'大印。
辛棄疾告訴耿京,在濟南附近有一支起義軍,首領是他熟悉的一個和尚,名叫義端,懂得兵法。耿京聽了很高興,就派辛棄疾去跟義端聯絡。不多幾天,義端就帶著隊伍參加了耿京的起義軍。
義端到了起義軍后,憑著老相識的關系,跟辛棄疾很接近,辛棄疾對義端也沒有懷疑。哪知義端不懷好意,一天晚上,趁辛棄疾不防備,偷走了他保管的起義軍大印,逃奔金軍。
耿京認為辛棄疾引進了奸細,大為發火,馬上要把辛棄疾處死。
辛棄疾懇切地說:“義端偷印逃跑,我當然應當負責。請您給我三天時間,讓我把義端抓回來。如果到了限期我不能把他抓到,愿意接受重刑。”
辛棄疾得到耿京同意,就快馬加鞭向金營追去,趕了一段路,果然追上了義端。辛棄疾抓住義端,那叛徒嚇得哆哆嗦嗦,跪在地上求饒。辛棄疾按捺不住心頭怒火,當場砍了義端的頭,把它拴在馬背上,回到耿京營里。
耿京不但不辦辛棄疾的罪,反而對他更加器重。
采石大戰之后,金兵被迫北撤。金世宗一面跟南宋講和,一面在北方使用招撫和鎮壓兩種手段,企圖瓦解北方抗金的義軍。耿京的義軍受到了嚴重威脅。
辛棄疾跟耿京說:“為了抗金,我們一定要和朝廷取得聯系,南北呼應;萬一我們在這里呆不住,也可以把人馬拉到南邊去。”
耿京接受了辛棄疾的意見,就派義軍總提領賈瑞做代表,到建康去見宋高宗。賈瑞是個不識字的武將,不懂得朝見禮節,要求耿京派辛棄疾跟他一起去。耿京同意了。
公元1162年,賈瑞、辛棄疾帶著十幾個隨從人員到了建康。宋高宗聽說山東義軍派人來歸附,十分高興,當天就在行官里召見他們。辛棄疾陪同賈瑞上朝,從容不迫地宣讀了他代義軍起草的奏章,報告北方義軍的抗金情況。
宋高宗立刻任命耿京為天平軍節度使,對賈瑞、辛棄疾也各封了一個官銜,要他們回去向耿京傳達。
賈瑞和辛棄疾完成了任務,高高興興地離開建康回去。不料,在經過海州(今江蘇連云港)的時候,聽到一個不幸的消息。原來,在他們離開義軍的那段時間,耿京被人殺害了。
殺害耿京的是個義軍的將領張安國。在金朝官府加緊他們的誘降活動以后,張安國為了貪圖金人的賞賜,勾結耿京手下另一個部將,趁耿京沒防備,闖進營帳把耿京殺了。張安國投奔金軍后,金朝把這個叛徒封為濟州(今山東巨野)的州官。義軍失去了首領,又不甘心跟張安國投降金軍,大多散伙走了。
辛棄疾聽到這個消息,又是痛心,又是氣憤,一定要除掉叛賊,為耿京報仇。他跟海州的守將一商量,就有不少將士自動要求跟辛棄疾去除奸。辛棄疾帶了五十名勇士,一起騎馬奔向濟州。
辛棄疾的隊伍到了濟州官府,叛徒張安國正在里面設宴請客,一聽是辛棄疾來了,有點心虛,但是一時還弄不清他們的來意,就吩咐兵士讓他們進來。
辛棄疾和同去的勇士闖進大廳,看見張安國跟一些叛將正在宴席上喝酒作樂,氣得眼都紅了。他們也不跟張安國說話,擁了上去,七手八腳把張安國捆綁起來,拉出衙門。等濟州兵士趕來的時候,他們已經把張安國縛在馬上。
濟州的兵士見了辛棄疾威嚴的神色,沒人敢動手。辛棄疾當場向兵士們宣布說:“朝廷大軍馬上就要來了。大家誰愿意抗金的,參加到我們隊伍里來吧!”
濟州的兵士多數原來跟過耿京,聽到辛棄疾一號召,有上萬人愿意跟他們走。辛棄疾立刻帶著義軍,押著叛徒,直奔南方。
辛棄疾把叛徒押到建康行營,南宋朝廷審清楚張安國的罪行,立刻把他砍頭示眾。
辛棄疾回到南方后,被派到江陰做官。他不顧自己職位低微,好幾次向朝廷提出抗金的主張,可惜都沒有被采納。后來,雖然做了幾任地方官,還創建過一支“飛虎軍”,但是始終沒有能夠實現他北伐中原的愿望。在他四十二歲那年,竟受朝廷官僚打擊,被迫退休。他一生寫下了許多反映他的豪放性格和愛國熱情的詞。他的詞在我國文學史上占很重要的地位。
就在辛棄疾南下那一年,宋高宗退位,由他的侄兒趙昚(音shèn)接替皇位,這就是宋孝宗。
辛棄疾的童年故事
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的少年時代,是在國運衰頹、兵禍連綿的情況下度過的。他剛滿十六歲,家鄉濟南就被金兵占領了。他目睹烽煙翻滾,山河破碎,仇恨的種子深深地埋藏在心間。
有一天,金人貴族中的一個中下級軍官完顏千戶耀武揚威地來到辛家,硬逼著辛棄疾的祖父辛贊用酒肉款待他。辛贊是個老實人,憋著一肚子氣,勉強擺了一座酒席。驕橫的完顏千戶幾杯酒下肚后,更加得意洋洋,竟當眾侮辱起敬酒的小僮來了。
這一來,年少氣盛的辛棄疾再也忍不住了。他“嗖”地從墻上抽出一把寶劍,“噔、噔、噔”幾步走到完顏千戶面前,激昂地說:“趁諸位酒酣耳熱,讓我舞劍給大家開心助興!”說罷,便揮劍起舞。只見他有時輕似燕子點水,有時重如泰山壓頂。舞到興頭上,劍人合而為一,只有劍光閃閃,不知人在何處。正在這時,忽聽辛棄疾猛喝一聲:“看劍!”一個大鵬展翅,寶劍直指完顏千戶的腦門。“啊!——”完顏千戶嚇得面如土色,“撲通”
一聲,連人帶椅仰倒在地,桌子上的杯盤叮當落地,打得粉碎。辛棄疾急忙收劍做了個干凈灑脫的收勢,說了聲“莽撞了!”從容地站立一旁。完顏千戶驚魂未定,還呆呆地坐在地上。等到奴仆們趕忙上前扶起,他才不得不尷尬地說出話來:“舞得好,好厲害的英武少年!”
辛棄疾主要事跡 2
辛棄疾個人介紹
辛棄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歷城人,南宋愛國詞人。其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屹然別立一宗”“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氣象論,亦有傍素波、干青云之概,寧后世齷齪小生所 可 擬耶?”其人“負管、樂之才”“一世之豪,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文學作品風格通常是作者人格的體現。揆諸辛棄疾生平事跡,“稼軒之詞豪”,乃其文武兼備角色、慷慨豪放性情所決定。
真英雄,雖萬千人吾往矣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民族氣節、英雄氣概,乃是辛棄疾一生底色。
出生之時,家鄉山東已為女真族金國占領,少小常隨“身在金營心在宋”的祖父辛贊“登高望遠,指畫山河,思投釁而起,以紓君父不共戴天之憤”。耳濡目染、家風熏陶,并見聞女真統治者的暴虐、淪陷區民不聊生的慘烈,遂立志驅逐外辱、報國雪恥。十四歲領金國鄉舉,并未選擇出仕,一直暗中蓄力,尋找反抗機會。二十二歲時,金主完顏亮帶兵南下攻宋,乃聚眾兩千余人,揭竿而起,并說服另一支起義軍首領義端,共同加入耿京的“忠義軍”,開啟“金戈鐵馬”、抗金復國的戰斗生涯。“喜談兵,棄疾間與之游”的義端,見利變節,私竊耿京帥印逃奔金軍。時任“忠義軍”掌書記的辛棄疾,主動請求捉拿叛將,“疾追獲之”,義端百般求饒,依然“斬其首歸報”。奉耿京之命南下聯系歸宋事宜期間,張安國受金國許以“濟州知府”誘惑,攛掇邵進等人作亂,殺害耿京而率眾降金。辛棄疾不顧眾寡懸殊,帶領五十名壯士,身先士卒沖入擁有五萬兵馬的金營,當眾綁縛叛徒張安國,星夜疾馳渡江,押解到臨安問斬。年方二十三歲,便能置生死于度外,勇闖虎穴,緝拿奸惡,并曉以大義,說服一萬余名被裹挾投降的將士重返抗金隊伍。與仇讎勢不兩立、“雖萬千人,吾往矣”的男兒血性,令人大為振奮,“壯聲英概,儒士為之興起!圣天子一見三嘆息”。
有謀略,縷析敵我短與長
在文恬武嬉、茍且偏安的南宋朝,辛棄疾無疑是卓有膽識的士大夫代表之一。主張“以氣為智勇”,因情制宜。篤信“夷狄之強暴不可久安于華夏”,不畏侵略者的強悍而矢志重振山河,攸關中原百姓的命運、國家和民族的存亡。其《美芹十論》《九議》,條分戰守之策,縷析敵我短長,既指責求和投降派的軟弱,又反對急于求成派的草率,“筆勢浩蕩,智略輻湊,有權書衡論之風”。《跋紹興辛巳親征詔草》直書:“始此詔出于紹興之初,可以無事仇之大恥。始此詔行于隆興之后,可以足不世之大功。今此詔與此虜俱存也,悲乎”。切齒高宗時秦檜冤殺岳飛等抗金將領、向金屈膝稱臣的恥辱;反思孝宗時因張浚之敗便一蹶不振、委屈求和的遺憾,世稱灼見。提倡士庶相偕,不論尊卑。在分析紹興后期北方義軍與南宋軍隊配合作戰失敗原因時,提出“鋤犁之民,寡謀而易聚,懼敗而輕敵,使之堅戰而持久則敗矣”,有缺乏遠見和韌勁的局限;士大夫“計深慮遠,非見王師則未肯輕發”,有瞻前顧后、優柔寡斷的'不足。尤其“未肯俯首聽命以為農夫下”,囿于尊卑之別,狹隘迂腐,直接導致士庶離析、功虧一簣。主動反省士大夫階層的弱點并自覺克服,誠然可貴。正基于這種見識,當初毅然加入北方義軍,甘居農民起義首領耿京麾下,并成功說服“稱天平節度使,節制山東、河北忠義軍馬”的耿京歸宋,共圖恢復大計。嘉泰四年,南宋準備發動“開禧北伐”,辛棄疾請求參與謀劃,因當權宰相韓侂胄虛與委蛇而無果。赴任鎮江途中,寫下后人譽為辛詞“壓卷之作”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敏銳意識到:大戰在即,“一片神鴉社鼓”足以放大準備粗疏的瑕疵;用人失妥,或許重蹈“元嘉草草”的覆轍。可惜“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其洞察之明、憂患之心、警誡之言,淹沒于當時急功近利的浪潮之中。次年,轟轟烈烈的“開禧北伐”以潰敗收場。
收失地,貫穿人生四十五載
“丹可磨而不可奪其色,蘭可燔而不可滅其馨,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金可銷而不可易其剛”。“歸正人”身份,始終難獲重用;妥協派主政,一生多受排擠;不慣“然然可可,萬事稱好”時病,往往倍顯孤獨。二十二歲南歸,六十八歲辭世,收復中原失地、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貫穿四十五載。前后二十余年放廢于林泉,盡管不無“千古李將軍,奪得胡兒馬。李蔡為人在下中,卻是封侯者”的憤懣、“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的落寞、“侂胄豈能用稼軒以立功名者乎?稼軒豈肯依侂胄以求富貴者乎”的失望,但刻骨未忘“西北有神州”“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時常盼望“西北洗胡沙”“平戎萬里”“整頓乾坤”“補天裂”。一旦覓得時機,更殫精竭慮。不乏《美芹十論》《九議》《阻江為險須藉兩淮疏》《請練民兵守淮疏》等克敵之策,常見遣諜至金偵察兵騎數量、屯戍地點、將帥姓名、帑廩位置等備戰之舉,更有組成“雄霸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飛虎軍等圖強之績。六十四歲之齡,“不以久閑為念,不以家事為懷,單車就道,風采凜然”,欣然上任紹興府知府和浙東安撫使,全力準備北伐。六十五歲時被宋寧宗召見,壯心未已,“陳用兵之利,乞付之元老大臣”,主動請纓擔當北伐大任……遺憾的是,空有滿腔民族恨、英雄血,最終未獲報國用武地。臨歿之際,心有不甘,仍大呼“殺賊!殺賊!”
秉仁義,號稼軒意在重農
滿懷憐民愛民之意,多有惠民利民之舉,充分體現辛棄疾的真實仁義。
女真貴族視占領區漢民如草芥,是辛棄疾舉義抗金的關鍵誘因;拯救北方同胞于水火,乃其恢復中原的主要動機。因此,南歸后,無論諫議主張,還是為政實踐,一直堅持“可以息民者息之,可以予民者予之”,把愛惜民力贏得民心作為實現北伐金國、統一河山的前提。任江西提點刑獄,奉命平定茶民暴動,受到朝廷獎勵,卻并不欣喜于馬到功成的政績。而是剖析朝廷為政之失,上疏:“夫民為國本,而貪吏迫使為盜……欲望陛下深思致盜之由,講求弭盜之術,無徒恃其有平盜之兵也。”鮮明指出“貪吏迫使”,百姓“嗷嗷困苦”、走投無路,才是“為盜”原因。六十四歲出任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奉旨預為北伐之事,但其到任后立刻奏陳“州縣害農之甚者,六事”,首先關注的并非征兵籌餉,而是痛惜民力。
上馬則殺敵,下馬則安民,辛棄疾不僅有破敵于疆場的勇猛,亦不乏勸耕于壟畝的經略。曾言“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南方多末作以病農,而兼并之患興,貧富斯不侔矣”,其自號稼軒,意在重農。仕宦生涯,皆獎掖農耕,抑制土地兼并,縮小貧富差距;實行寬征薄斂,減輕底層百姓負擔。觀其出任滁州知府的事跡,可見一斑。滁州地處偏僻、土壤貧瘠,且屢經兵禍災荒,城郭已蕩然為墟,百姓則編茅結葦,寄居于瓦礫之場,田土荒蕪,一片蕭條。他到任之后,全部豁免民戶此前欠繳課稅,減輕此后課稅定額,放寬征收期限,匯集流散之民,鼓勵力田稼穡。同時,興筑邸店客舍,吸引外地商賈到滁州置業經營。僅過年余,滁州景象即大為改觀:“人情愉愉,上下綏泰。樂生興事,民用富庶……荒陋之氣一洗而空”。
辛棄疾主要事跡 3
辛棄疾是南宋時期著名的愛國將領,同時更令他名垂青史的,則是他所寫的豪放詞。靖康之難后,中原大部分被金人所占領。
辛棄疾的`祖父為族人所累,未能隨宋室南下,出仕于金。辛棄疾因為父親早亡,幼年就隨祖父辛贊讀書。但辛贊”身在曹營心在漢”,無時不刻不忘祖國,每逢閑暇之余,就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這便使辛棄疾以后產生了濃烈的愛國思想。
后來,南宋被金國入侵,這期間北方爆發了大規模的抗金起義。辛棄疾也在濟南地區聚集了幾千人的隊伍準備抗金。南宋朝廷對辛棄疾的義軍贊賞有加,授予辛棄疾承務郎。
但是不幸的時,當辛棄疾南下時,義軍中的叛徒勾結金國,義軍被迫解散。辛棄疾得知后火冒三丈,帶領幾十名騎兵,長驅數百里,直闖叛徒老窩,將其生擒。
當時的辛棄疾年僅二十三歲,從此名聲大震。“壯聲英慨,儒士為之興起,圣天子一見三嘆息。”辛棄疾贏得了當時人們的廣泛贊譽,南宋朝廷也對他進行了提拔。
辛棄疾主要事跡 4
辛棄疾是南宋著名的愛國大詞人、文學家、軍事戰略家,其人在詞作上成就最高,為豪放派代表之一,與另一豪放派代表蘇軾并稱“蘇辛”。辛棄疾所作之詞,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斗精神,無愧為詞中之龍的稱號。
公元1140年,辛棄疾生于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字幼安,號稼軒。小的時候受學于亳州劉瞻,長大之后因為金兵的不斷南侵,感于山河破碎,辛棄疾于紹興三十一年參加了中原起義軍。初時辛棄疾在耿京手下做掌書記,奉表南歸。后因率領五十多人回殺叛徒張安國幾萬人大軍,并且還成功將叛徒擒拿回京交由南宋朝廷處置,從而名揚天下。
宋高宗感于其功績,任命其為右承務郎,任滿。改廣德軍通判,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乾道八年知滁州,淳熙元年辟江東安撫司參議官,遷倉部郎官,出為江西提點刑獄,調京西轉運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遷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后又召為大理少卿,出為湖北轉運副使,改湖南轉運副使。又改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遷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
辛棄疾雖然軍事謀略極高,并且具有極高的愛國主義情懷,但是在他任職為國之時,時常會受到他人彈劾,以至于后來有二十多年的時間是閑置在家的。他中年之時閑置在上饒帶湖稼軒莊園內,這才有了他稼軒的號。
在閑居的這一段時間內,是辛棄疾詞作創作的`巔峰時期,這一期間出現了許多優品佳作,大多都在抒發自己強烈的愛國之情和壯志難酬之感。
公元1230年,已經步入年老之列的辛棄疾再次被朝廷起復,先后任紹興知府、鎮江知府等職。可惜的是兩年之后,再次遭遇罷官,最終徒留滿腔憂憤之情。
回到家中的又兩年,已經六十八歲的辛棄疾,最終因病去世。據說當時已經身患重病,年老體衰的辛棄疾再次接到了朝廷旨意,任命他為樞密都承旨。然而身體的病弱,使得辛棄疾滿腔壯志不能實現,最終只能遺憾上奏請辭。
而最然人痛心悲哀的是,辛棄疾最終是因憂憤致病而卒,而在他死之前還念念不忘“殺賊!殺賊!”。其強烈的愛國思想和斗爭精神,是后世人需要學習的楷模。
辛棄疾去世之后,葬鉛山南十五里陽原山中,贈少師,謚號忠敏。認為死后的英名絕不是辛棄疾想要的,他想要而渴望的大概是在戰場上殺敵報國,哪怕馬革裹尸也絕不后悔。然而他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都閑居在家,最終壯志未酬便已身先死。
辛棄疾主要事跡 5
辛棄疾初來到南方時,對南宋朝廷的怯懦和畏縮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曾贊許過他的英勇行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現出想要恢復失地、報仇雪恥的銳氣,所以在他南宋任職的前一時期中,曾寫了不少有關抗金北伐的建議,如《美芹十論》《九議》等。盡管這些建議書在當時深受人們稱贊,廣為傳誦,但朝廷卻反應冷淡,只對辛棄疾在建議書中所表現出的實際才干很感興趣。
從乾道四年(1168年)年始,辛棄疾先后擔任過建康府通判、滁州知州、江西提刑等職,在平定了賴文政領導的茶商軍之后,又知江陵府兼荊湖北路安撫使,成為封疆大吏,后歷江西、湖南安撫使等職。頻頻的調動與升遷并沒有使辛棄疾感到滿足,他日夜渴望的是馳騁沙場,收復失地。但辛棄疾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著北伐的熱情,卻使他難以在官場上立足。另外,“歸正人”的尷尬身份也阻攔了他仕途的發展。 后來,辛棄疾因在地方上大刀闊斧地整頓、創置“飛虎軍”等事,妨礙了權貴們的.利益,淳熙八年(1181年)十一月被交章彈劾,以“用錢如泥沙,殺人如草芥”等罪名(臺臣王藺語),罷去所有職務。
早在淳熙七年(1180年)再知隆興府(今江西南昌)兼江西安撫使時,辛棄疾便擬在上饒建園林式的莊園,安置家人定居。淳熙八年(1181年)春,開工興建帶湖新居和莊園。他根據帶湖四周的地形地勢,親自設計了“高處建舍,低處辟田”的莊園格局,并對家人說:“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因此,他把帶湖莊園取名為“稼軒”,并以此自號“稼軒居士”。他也意識到自己“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論盜賊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歸隱的準備。在被罷官時,帶湖新居正好落成,辛棄疾回到上饒,開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閑居生活。此后二十年間,他大部分時間都在鄉閑居。
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辛棄疾的好友陳亮從故鄉浙江永康專程拜訪辛棄疾,兩人于鉛山長歌互答,稱第二次鵝湖之會(即辛陳之晤)。鵝湖之會后,辛棄疾又陸續出山兩次做官。在此期間,他還與鄭汝諧、楊民瞻、韓元吉等交往,或慷慨激昂,極論世事,或長歌相答,情意深長。同時,他還與朱熹建立了較深的友誼。
紹熙三年(1192年)至紹熙五年(1194年),辛棄疾出任福建提刑、福州知州、福建安撫使等職,其間一度歸朝任太府卿,又被劾罷官奉祠。 同年夏,辛棄疾回到上饒,住在瓢泉,動工建新居,經營瓢泉莊園,決意“便此地、結吾廬,待學淵明,更手種、門前五柳”。
慶元二年(1196年)夏,帶湖莊園失火,辛棄疾舉家移居鉛山(今江西鉛山東南)期思瓢泉。 辛棄疾在瓢泉過著游山逛水、飲酒賦詩、閑云野鶴的村居生活。瓢泉田園的恬靜和期思村民的質樸使辛棄疾深為所動,靈感翻飛而歌之,寫下了大量描寫瓢泉四時風光、世情民俗和園林風物、遣興抒懷的詩詞。
慶元四年(1198年),辛棄疾被授予主管沖佑觀之職。
【辛棄疾主要事跡】相關文章:
西江月辛棄疾主要內容09-15
李白主要的事跡09-20
王安石的主要事跡11-09
李白的主要事跡03-16
李白的主要事跡簡介10-14
永遇樂辛棄疾11-14
辛棄疾簡介05-20
辛棄疾名言09-30
辛棄疾的詩句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