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魯迅解讀楊貴妃
大約在寫完歷史小說《不周山》(后改名《補天》)之后不久,魯迅便醞釀寫《楊貴妃》了,時間是1923年至1924年夏。 關于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在歷代詩詞歌曲中有諸多反映,其中白居易的《長恨歌》,是公認的名篇。這首長詩,敘述了唐玄宗、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劇―他們的愛情被自己釀成的叛亂斷送了。詩人著意渲染了馬嵬坡楊貴妃之死,給唐玄宗帶來的矛盾與痛苦的內心情感。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別之后。他在還都途中,舊地重游,又勾起了傷心的回憶;回宮后,白天睹物傷情,夜晚輾轉難眠,于是寄托于夢。“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魯迅憑借自己的歷史知識與文化思考,并參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對唐玄宗與楊貴妃愛情悲劇的傳統說法提出了質疑。
魯迅認為,以唐玄宗之明這,哪里會看不破安祿山與楊貴妃的關系?所以在“七月七日長生殿”上,唐玄宗只以來生為約,實際上他內心已經有點厭煩了,仿佛是在說:“我和你今生的愛情已經完了!”
說到馬嵬坡,魯迅更是認為歷代傳說之虛妄了。軍士們雖說要殺死楊貴妃,唐玄宗此時倘若對她還有情愫,憑他的權住,怎么不能保全她的性命呢?魯迅甚至大膽假設,此是,也許是玄宗授意軍士們去殺她的。
人到暮年愛懷舊。魯迅認為,玄宗到了晚年,回想起過去在宮內與楊貴妃淫逸行樂的情景,心里不免感傷與后悔。所以梧桐秋雨時,玄宗就生了一場大大的精神病。后來請來一住道士替他治病,道士用了催眠術,終于讓玄宗與楊貴妃在虛無縹緲的仙山上相會(“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
郁達夫聽了魯迅的敘說后,頗為激動,覺得“這實在是妙不可言的設想,若做出來,我相信一定可以為我們的小說界一生面”。遺憾的是魯迅沒有寫出來。
拓展:
楊貴妃與“貴妃雞”
“貴妃雞”是蘇州名菜。它的做法是選用肥嫩的童子雞翅膀與香菇、淡菜、嫩筍、青椒一起燜燒而成。貴妃雞的特點是菜色鮮艷,綠、乳黃、黑、白相配,令人賞心悅目,吃起來既嫩又鮮,香味撲鼻,是少有的佳肴。
貴妃雞,從名字就可以看得出來,它一定與哪一位貴妃有淵緣。事實也的確如此,原來,這位貴妃不是別人,正是那位“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楊玉環。
1200多年前,正是唐明皇李隆基在位期間。李隆基做皇帝之初,任用姚崇、宋景治理國家,使唐朝社會經濟發展到最高峰,史稱“開元盛世”。但到了晚年,唐明皇昏庸無比,唐朝又從發展的巔峰跌落下來。寵愛楊貴妃就是他晚年昏庸的重要表現。
楊玉環本是李隆基看中她之后,想方沒法娶了過來,封為貴妃。有了楊貴妃之后,唐明皇整日整夜與她尋歡作樂,把國家大事交給了李林甫、楊國忠等一幫奸人。
有一天,唐明皇又與楊貴妃飲酒對歌,弄得神魂顛倒。他喝醉之后,連呼“好酒呀,好酒!吃得痛快!”楊貴妃也癡迷神糊地叫道:“我要飛上天!”唐明皇因酒醉聽錯了,以為貴妃要吃“飛上天”,馬上讓太監命令御膳房做出來。聽了皇帝的圣諭,廚師們面面相覷;他們從來沒說過有“飛上天”這道菜。但皇帝金口玉言,他能說出來,你就得做出來。眾御廚們開動腦筋苦思冥想。有個廚師說,老鷹飛得高,大概就是“飛上天”吧!大家一聽,趕緊做了兩只紅燒老鷹。可一嘗才發現,鷹肉是酸的!于是廚子們重新開動腦筋。在廚師中有位蘇州的名廚,叫“蘇空頭”,他想到雞的肌胛肉最鮮嫩,把它拿來做“飛上天”肯定好吃。他把自己的想法對大家一說,眾人一聽,只好如此了。他們手忙腳亂地找來幾只童子雞,斬下它們的翅膀,與香菇、淡菜、筍片、青椒一起燜燒,“飛上天”就算做成了。大家一看此菜,色鮮味香,才定下心來。
太監將“飛上天”端到貴妃面前,酒已醒的貴妃頓時眼亮起來。唐明皇也嘗了嘗,連聲贊嘆,忙問太監是什么菜。太監趕忙說,這就是陛下剛才點的“飛上天”呀。唐明皇此時才想起酒醉時下過的圣旨,不免尷尬。這時,正津津有味地在品嘗“飛上天”的楊貴妃說:“此菜色艷、肉嫩、味香,都與我貴妃相似,干脆就叫它‘貴妃雞’吧!”唐明皇一聽,連聲稱好。
后來,蘇空頭告老還鄉,就把“貴妃雞”的燒制方法帶回蘇州,這道菜也就在蘇州地區世代流傳了。
楊貴妃是哪個朝代的
唐朝的。
楊玉環(公元719年-公元756年):號太真。[1] 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為唐代宮廷音樂家、舞蹈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后妃中鮮見,被后世譽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她先為唐玄宗兒子壽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公爹唐玄宗冊封為貴妃。天寶十五載(756年),安祿山發動叛亂,隨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經馬嵬驛,楊玉環于六月十四日,在馬嵬驛死于亂軍之中,香消玉殞。[5-6]
杜甫有《哀江頭》詩:“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游魂歸不得。清渭東流劍閣深,去住彼此無消息。人生有情淚沾臆,江花江草豈終極!”、白居易形容她“溫泉水滑洗凝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李白的《清平調》則說她"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皇后之謎
有一個疑問始終困擾著后世學人,那就是既然當時唐玄宗這么迷戀楊玉環,楊玉環卻為什么一直是個貴妃,而沒有成為皇后呢?
關于這個問題,史書上并沒有明確的記載,我們只能從有關記載中發現和挖掘線索,進行相關論證和推測。從史書記載中的蛛絲馬跡來看,唐玄宗之所以沒有冊封楊玉環為皇后,很可能與他得到楊玉環的卑下手段有關。
根據《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等史書記載,楊玉環原為唐玄宗的兒子壽王李瑁的王妃,唐玄宗是通過不正當的手段從兒子手中搶過來的。開元二十二年七月,李瑁與楊玉環一見鐘情,在武惠妃(李瑁之母)的再三請求下,唐玄宗下詔冊立楊玉環為壽王妃,婚后,兩人甜美異常,而這時唐玄宗并沒有見到楊玉環。
五年之后,唐玄宗才看見了楊玉環,并且一見之下便被楊玉環的姿色深深迷住了,而這時她已經嫁給壽王李瑁差不多五年了。但唐玄宗卻不管這么多,他設計了一番表面文章,先是打著孝順的旗號,說是要為自己的母親竇太后薦福,便下詔令楊玉環出家做道士,并賜道號“太真”,命令楊玉環搬出了壽王府,住進了太真宮。然后,他將大臣韋昭訓的女兒許配給壽王李瑁,并立為妃,以此來安撫壽王。五年之后楊玉環守戒期滿,唐玄宗便下詔讓楊玉環還俗,并接入宮中,正式冊封為貴妃,自己養了起來。
這件事情自然給壽王李瑁以深重的傷害,但搶走愛妃的是自己的父皇,自己只能敢怒不敢言。對此,唐朝詩人李商隱曾在詩歌《驪山有感·詠楊妃》中寫道:“驪岫飛泉泛暖香,九龍呵護玉蓮房,平明每幸長生殿,不從金輿惟壽王。”此詩說明了當時唐玄宗搶走兒媳婦后,壽王李瑁的郁悶和唐玄宗的尷尬,然而楊玉環實在是太漂亮了,唐玄宗為了得到她這一切都不顧了,由此也可見楊貴妃的迷人之處。另外,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開放的朝代,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各種外來風俗在大唐落地開花,封建倫理等級制度得到弱化,因此唐玄宗這樣做并沒有引來太大的反對。
但搶奪兒子王妃畢竟不是件光彩的事情,壽王李瑁雖然表面不敢說,暗地里肯定是耿耿于懷的,所以唐玄宗雖然極其寵愛楊貴妃,將所有的恩惠都施加到她身上,連她的親戚朋友都提拔為重要官員,由朝廷俸祿養起來,甚至于民間有了“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的風氣,但卻一直不肯加封她為皇后。一來是從兒子手中搶來的貴妃畢竟有違倫理,雖然其時風俗開化,但倫理長情的主體還是存在的,讓這么得來的婦人做了皇后顯然無法“母儀天下”。二來是如果封楊玉環為皇后,勢必將壽王李瑁心中壓抑的怒氣激發出來,到時候發生政變也很有可能。其三是楊貴妃得寵后仙及雞犬,她的兄妹親戚都得到了朝廷的重用,已經發展成一股龐大的政治力量,如果再封她為皇后,必將引起大臣的反對和權力的傾斜,這對維護穩定是很不利的,所以唐玄宗一直不肯封楊貴妃為皇后。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讓唐玄宗不能封楊貴妃為皇后,這就是楊貴妃跟隨唐玄宗后一直沒有子嗣。至于楊貴妃為什么沒有生育我們無從得知,但沒有兒子肯定是封她為皇后的一大障礙,因為古代冊立皇后是件非常重要的大事,要君臣參與,詔示天下,冊立的皇后必須是懿德懿容,能起到垂范萬眾、母儀天下的作用,她所生的兒子也將被立為太子,日后繼承大統。因此皇后與太子一般應當是母以子顯或是子以母顯的,但當時太子已立多年,而且成長正常,楊貴妃又遲遲沒能生個兒子出來,所以就沒有理由封她為皇后。如果霸王硬上弓,立楊貴妃為皇后,很可能引起太子、壽王李瑁甚至朝廷大臣的反對,發生宮廷政變,那樣就得不償失了,唐玄宗斷然不會去冒這個險。
楊貴妃雖然沒有成為皇后,但她享受的待遇規格早就是皇后的標準了。她一入宮便集“三千寵愛在一身”,民間還有“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傳說,可見楊貴妃地位之高,承運之深,宮中的儀體規制都是為她而設了。楊貴妃雖無皇后之名,但得皇后之實,而且比一般的皇后更受尊寵。楊貴妃也比較聰明,沒有反復請求唐玄宗立自己為皇后。既然已經達到了一個女人所達到的極致,得到了天子的萬千寵愛,何必還去在乎皇后的名號呢?她只需要發揮自己的美艷多才,把唐玄宗伺候得舒舒服服,便永遠都是實際意義上的皇后。
【魯迅解讀楊貴妃】相關文章:
魯迅《在酒樓上》解讀07-01
魯迅《祝福》解讀 (精選14篇)04-03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解讀12-14
楊貴妃與梅妃03-24
楊貴妃的一生07-21
關于楊貴妃的傳說故事03-24
歷史上的楊貴妃06-08
楊玉環(楊貴妃)的故事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