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晏殊詞作鑒賞
賞析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晏殊詞作鑒賞,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是宋代詞人晏殊的代表作。此詞雖含傷春惜時之意,卻實為感慨抒懷之情,悼惜殘春,感傷年華的飛逝,又暗寓懷人之意。詞之上片綰合今昔,疊印時空,重在思昔;下片則巧借眼前景物,重在傷今。全詞語言圓轉流利,通俗曉暢,清麗自然,意蘊深沉,啟人神智,耐人尋味。
【原文】
浣溪沙⑴
一曲新詞酒一杯⑵,去年天氣舊亭臺⑶。夕陽西下幾時回⑷?
無可奈何花落去⑸,似曾相識燕歸來⑹。小園香徑獨徘徊⑺。
【注釋】
⑴浣溪沙: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后用為詞調。沙,一作“紗”。
⑵一曲新詞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長安道》詩意:“花枝缺入青樓開,艷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為詞是配合音樂唱的,故稱“曲”。新詞,剛填好的詞,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⑶去年天氣舊亭臺:是說天氣、亭臺都和去年一樣。此句化用五代鄭谷《和知己秋日傷懷》詩:“流水歌聲共不回,去年天氣舊池臺。”晏詞“亭臺”一本作“池臺”。去年天氣,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氣。舊亭臺,曾經到過的或熟悉的亭臺樓閣。舊,舊時。
⑷夕陽: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線落下。幾時回:什么時候回來。
⑸無可奈何:不得已,沒有辦法。
⑹似曾相識:好像曾經認識。形容見過的事物再度出現。后用作成語,即出自晏殊此句。燕歸來:燕子從南方飛回來。燕歸來,春中常景,在有意無意之間。
⑺小園香徑:花草芳香的小徑,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徑。因落花滿徑,幽香四溢,故云香徑。香徑,帶著幽香的園中小徑。獨:副詞,用于謂語前,表示“獨自”的意思。徘徊:來回走。
【白話譯文】
填曲新詞品嘗一杯美酒,時令氣候亭臺池榭依舊,西下的夕陽幾時才能回轉?無可奈何中百花再殘落,似曾相識的春燕又歸來,獨自在花香小徑里徘徊。
【賞析】
這是晏殊詞中最為膾炙人口的篇章。全詞抒發了悼惜殘春之情,表達了時光易逝,難以追挽的傷感。
起句“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寫對酒聽歌的現境。從復疊錯綜的句式、輕快流利的語調中可以體味出,詞人面對現境時,開始是懷著輕松喜悅的感情,帶著瀟灑安閑的意態的,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飲涵詠之樂。的確,作為安享尊榮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習于問津、也樂于問津的娛情遣興方式之一。
但邊聽邊飲,這現境卻又不期然而然地觸發對“去年”所歷類似境界的追憶:也是和“今年”一樣的暮春天氣,面對的也是和眼前一樣的樓臺亭閣,一樣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舊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覺到有的東西已經起了難以逆轉的變化,這便是悠悠流逝的歲月和與此相關的一系列人事。此句中正包蘊著一種景物依舊而人事全非的懷舊之感。在這種懷舊之感中又糅合著深婉的傷今之情。這樣,作者縱然襟懷沖澹,有些微微的傷感。
于是詞人從心底涌出這樣的喟嘆:“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西下,是眼前景。但詞人由此觸發的,卻是對美好景物情事的流連,對時光流逝的悵惘,以及對美好事物重現的微茫的希望。這是即景興感,但所感者實際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擴展到整個人生,其中不僅有感性活動,而且包含著某種哲理性的沉思。
夕陽西下,是無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東升再現,而時光的流逝、人事的變更,卻再也無法重復。細味“幾時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種企盼其返、卻又情知難返的紆細心態。
下篇仍以融情于景的筆法申發前意。“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兩句都是描寫春天的,妙在對仗工整。為天然奇偶句,此句工巧而渾成、流利而含蓄,聲韻和諧,寓意深婉,用虛字構成工整的對仗、唱嘆傳神方面表現出詞人的巧思深情,也是這首詞出名的原因。
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這一聯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時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雖然惋惜流連也無濟于事,所以說“無可奈何”,這一句承上“夕陽西下”;然而這暮春天氣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無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還有令人欣慰的重現,那翩翩歸來的燕子就像是去年曾此處安巢的舊時相識。這一句應上“幾時回”。花落、燕歸雖也是眼前景,但一經與“無可奈何”、“似曾相識”相聯系,它們的內涵便變得非常廣泛,意境非常深刻,帶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
惋惜與欣慰的交織中,蘊含著某種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
只不過這種重現畢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動地重現,它只是“似曾相識”罷了。滲透在句中的是一種混雜著眷戀和悵惆,既似沖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悵觸。唯其如此,此聯作者既用于此詞,又用于《示張寺丞王校勘》一詩。“小園香徑獨徘徊”,即是說他獨自一人在花間踱來踱去,心情無法平靜。這里傷春的感情勝于惜春的感情,含著淡淡的哀愁,情調是低沉的。
此詞之所以膾炙人口,廣為傳誦,其根本的原因于情中有思。詞中似乎于無意間描寫司空見慣的現象,卻有哲理的意味,啟迪人們從更高層次思索宇宙人生問題。詞中涉及到時間永恒而人生有限這樣深廣的意念,卻表現得十分含蓄。
名家點評
楊慎:“無可奈何”二語工麗,天然奇偶。 (《詞品》)
沈際飛: “無可奈何花落去”,律詩俊語也,然自是天成一段詞,著詩不得。(《草堂詩余正集》)
張宗橚:細玩“無可奈何”一聯,意致纏綿,語調諧婉,的是倚聲家語,若作七律,未免軟弱矣。 (《詞林紀事》)
【作者介紹】
晏殊(991-1055),北宋詞人。字同叔。撫州臨川(今南昌進賢)人。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進士出身,命為秘書省正字,官至右諫議大夫、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兵部尚書,封臨淄公,謚號元獻,世稱晏元獻。
晏殊歷任要職,更兼提拔后進,如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等,皆出其門。他以詞著于文壇,尤擅小令,風格含蓄宛麗,有《珠玉詞》。亦工詩善文,現存不多,大都以典雅華麗見長。
人物生平
早而夙慧
晏殊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是江南西路撫州臨川縣(至道三年改道為路,暫按路說)人。他從小聰明好學,七歲就能寫文章,有“神童”之稱。江南按撫張知白聽說晏殊的名聲后,于景德元年(1004年)將他以神童的身份推薦給朝廷。景德二年(1005年),晏殊與進士一千余人一同參加殿試,他神色不懼,很快完成答卷,受到宋真宗嘉賞,賜同進士出身。
據《續資治通鑒長編》,宰相寇準歧視江南人,想打壓晏殊,真宗說:“朝廷取士,惟才是求,四海一家,豈限遐邇?如前代張九齡輩,何嘗以僻陋而棄置耶?”(但《湘山野錄》記載寇準在應天府時,對晏殊極為贊賞,與該說不同)過了兩天,又要進行詩、賦、論的考試,晏殊上奏說:“臣十天前已經做過這些題,請用別的題來測試。”他的真誠與才華更受到真宗的贊賞,授其為秘書省正字,留在秘閣讀書。他學習勤奮,交友持重,得到直史館陳彭年的稱許。
景德三年(1006年),晏殊被召試于中書,事后轉任太常寺奉禮郎。
慎密得器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因真宗東封泰山,晏殊被調為光祿寺丞,再任集賢校理。因父親去世,他回到臨川服喪。服喪期未滿,就被召回任職,隨真宗前往太清宮祭祀。隨后奉詔編修寶訓,“同判太常禮院”。不久,因母親去世,他請求等服期結束后再任職,未被允許。后調太常寺丞。
天禧二年(1018年),真宗第六子趙受益被封為升王,晏殊被選為升王府的記室參軍,再遷為左正言、直史館。同年九月,趙受益被冊立為皇太子,改名趙禎,晏殊也遷升為戶部員外郎,兼太子舍人,賜金紫。不久后又任知制誥、判集賢院。許久后,相繼被調為翰林學士,充任景靈宮判官、太子左庶子,兼判太常寺、知禮儀院。真宗每次向晏殊征求意見,都是用方寸小字把所問的內容寫在小紙片上給他。晏殊把自己的建議寫好后,連同那個小紙片都裝在一起呈給真宗,真宗對他的謹慎嚴密很欣賞。
乾興元年(1022年),真宗駕崩,趙禎即位,即宋仁宗。仁宗少年嗣位,由嫡母劉太后聽政。宰相丁謂、樞密使曹利用想獨攬大權,朝臣議論紛紛,晏殊提出“垂簾聽政”的建議,這才使此事了結。事后,他得以升任右諫議大夫兼翰林侍讀學士,劉太后認為他是仁宗在東宮時的舊臣,便額外加恩,授官給事中、景靈宮副使,判吏部流內銓。后參與編修《真宗實錄》,并在崇政殿為仁宗講授《易》,進升為禮部侍郎、知審官院、郊禮儀仗使,再遷樞密副使,自禮部侍郎轉授刑部侍郎。
獲罪外貶
后因反對授幸臣張耆為樞密使,晏殊違反了劉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宮曾怒以朝笏撞折侍從的門牙,被御史彈劾,于天圣五年(1027年)以刑部侍郎貶知宣州,數月后改知應天府。任地方官時,他曾大辦學校,培養人才。
再入中樞
此后,晏殊再度獲召入朝,拜官御史中丞兼刑部侍郎。天圣七年(1029年)二月,改授兵部侍郎、資政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兼秘書監。仁宗特意賜他繡癋,用來表示特別的恩寵。此外,晏殊還奉命主持了天圣八年(1030年)禮部的貢舉。
明《唐宋名臣半身像冊》中的晏殊像及題字,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天圣九年(1031年),晏殊升任三司使。后第二次擔任樞密副使一職,尚未正式就職,又在明道元年(1032年)改拜參知政事(副相),加尚書左丞。
明道二年(1033年),劉太后將要拜謁太廟,有人建議她身穿袞冕前往。太后咨詢晏殊的意見,晏殊舉出《周官》后服一節加以諫阻。三月,太后逝世,仁宗親政。當初,晏殊曾受命撰寫仁宗生母李宸妃墓志文,里面說李宸妃只生了一個早夭的女兒。劉太后死后,仁宗得知生母的真相,同時向宰臣出示晏殊所撰志文,欲追究其責任,雖經宰相呂夷簡的勸解,晏殊仍被外放為禮部尚書、知江寧府,旋即改知亳州,后帶刑部尚書銜徙知陳州。后來,晏殊重新被召入朝,任刑部尚書兼御史中丞,第二次擔任三司使一職。
寶元元年(1038年),割據西北的黨項首領李元昊稱帝,建立西夏政權,并出兵陜西,戰事不利,邊情告急。晏殊分析形勢,奏陳四件加強軍備的要務:撤消內臣監軍,使統帥有權決定軍中大事;召募、訓練弓箭手,以備作戰之用;清理宮中長期積壓的財物,資助邊關軍餉;追回被各司侵占的物資,充實國庫。他的建議為仁宗所采納。
康定元年(1040年),晏殊被遷知樞密院事,同年九月加檢校太傅,正式擔任樞密使。后加拜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慶歷二年(1042年)三月,晏殊以刑部尚書、集賢殿大學士、樞密使加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正式成為宰相。
晚年生活
晏殊
慶歷四年(1044年)九月,晏殊遭諫臣孫甫、蔡襄彈劾,遂以工部尚書出知潁州。其罷相的罪狀包括在諫官反對歐陽修出為河北都轉運使時故意不許、調動官兵來修自己的府邸以及對西夏過于軟弱等,還可能有李宸妃墓志的舊賬及八王趙元儼臨終前對仁宗說晏殊“名在圖讖”等因素。后又以禮部尚書、刑部尚書相繼知陳州、許州等地。六十歲時,他以戶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出任永興軍(今陜西西安)節度使,充任一路都部署、安撫使。后調知河南府兼西京留守,轉拜兵部尚書,勛階進至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封臨淄公(食邑一萬二千戶,實封食邑三千七百戶)。
至和元年(1054年)六月,晏殊因病請求回開封府醫治,待痊愈后再出京供職。仁宗特意留下晏殊,讓他為自己講經釋義,每隔五日覲見仁宗一次,仍以宰相的規格相待。
至和二年(1055年)正月,晏殊病情加重,仁宗想前去探望。晏殊知道后,立刻派人代替自己上奏說:“臣老病在身,很快將痊愈了,不值得被陛下您擔心了。”正月二十八日(2月27日),晏殊病逝,享年六十五歲。仁宗雖然親自前去祭奠,但仍因沒能在他臥病時來看望感到遺憾,特別為他輟朝兩日;贈官為司空兼侍中,賜謚號“元獻”,并在晏殊碑文的首款篆寫了“舊學之碑”四個字。
主要影響
政治
晏殊
宋仁宗剛剛即位時,由其嫡母章獻明肅太后權掌國事,宰相丁謂、樞密使曹利用都想單獨見太后奏事,一時相持不下,晏殊挺身而出,建言太后垂簾聽政,丁、曹二人皆不得見。這一建議,對穩定當時的政局起了重要作用。
宋夏戰爭爆發后,晏殊時以同平章事兼樞密使,建議仁宗罷去監軍,不以陣圖授諸將,使諸將對敵時能隨機應變;他還建議整頓財賦制度。這些建議均被仁宗采納。
晏殊樂于獎掖人才,當世名士范仲淹、孔道輔、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門下;韓琦、歐陽修等皆經他栽培、薦引,都得到重用。又能識富弼、楊察于寒素之中,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們。晏殊執政時,范仲淹、韓琦、富弼皆受重用,時稱“至于臺閣,多一時之賢”。
文學
詞
晏殊自少好學,能詩善詞,晚年仍孜孜學習,不知疲倦,在文學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貢獻。而以詞的成就最為突出。晏殊的詞作,吸收了南唐“花間派”和馮延巳的典雅流麗詞風,開創北宋婉約詞風,馮煦《蒿庵論詞》稱之為“北宋倚聲家之初祖”,與歐陽修共“開江西一派”。中國古典詩詞專家葉嘉瑩認為,晏殊在詞史中地位主要是承先啟后,以名公巨卿的身份和大量的優秀詞作帶動了詞壇的繁榮,即“臨川(晏殊)珠玉繼陽春,更拓詞中意境新”。
一方面,晏殊詞大多為娛賓遣興、流連光景之作。晏詞有的描寫男歡女愛、春花秋月,有的抒寫傷春怨時、離情別恨,多有清新之辭、嫻雅之氣。其詞還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情感與人生體悟,具有士大夫的氣質,可謂由“伶工之詞”向“士大夫之詞”的過渡者。晏殊也是北宋專攻令詞并以此名世的第一人。
2012年中國郵政發行《宋詞》特種郵票中的晏殊《浣溪沙》
另一方面,晏殊詞風格溫潤秀潔,雍容典雅,語言清麗自然,音律婉轉和諧。他善于捕捉瞬間情景,即景傳情,構造纏綿悱惻的情詞,多有繼承南唐的風格和形式,尤其受到馮延巳詞風影響較大,學習馮詞的明麗與疏朗,脫去了花間派的脂粉氣,多所創新。劉熙載《藝概·詞曲概》云:“馮延巳詞,晏同叔得其俊,歐陽永叔得其深。”代表作有《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破陣子·燕子來時新社》。其“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浣溪沙》)、“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蝶戀花》)、“念蘭堂紅燭,心長焰短,向人垂淚”(《撼庭秋》)等佳句廣為流傳。近代學者王國維《人間詞話》認為“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就屬于“第一境界”。
詩文
晏殊的文章內容豐富,詞藻華麗,“為天下所宗”;他還創作了上萬首“閑雅有情思”的詩歌,其詩則有閑雅的意趣和多情的思緒。宋祁《筆記》載:“晏相國,今世之工為詩者也。末年見編集者乃過萬篇,唐人以來所未有。”
教育
晏殊任地方官時,極重視書院的發展。他大力扶持應天府書院,力邀范仲淹到書院講學,培養了大批人才。該書院(又稱“睢陽書院”)與白鹿洞、石鼓、岳麓合稱宋初四大書院。這是自五代以來,學校屢遭禁廢后,由晏殊開創大辦教育之先河。
慶歷三年(1043年)在宰相任上時,又與樞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導州、縣立學和改革教學內容,官學設教授。自此,京師至郡縣,都設有官學。這就是有名的“慶歷興學”。歐陽修說“自五代以來,天下學廢,興自公始”,并非虛譽。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晏殊詞作鑒賞】相關文章: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全文及鑒賞07-27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賞析09-11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閱讀答案06-27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翻譯及賞析01-27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晏殊詩詞賞析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