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北宋詞作家晏殊的故事
晏殊,字同叔,江南西路撫州臨川縣人。中國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北宋詞作家晏殊的故事,歡迎分享!希望大家喜歡!
北宋詞作家晏殊的故事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我相信,這首調寄《浣溪紗》的小令,對于許多朋友來說,都不陌生。尤其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兩句,令人們千古傳誦,百讀不厭。
這首小令的作者是北宋前期重要的詞作家晏殊。北宋太宗淳化二年(991),晏殊生于撫州臨川(今屬江西省撫州市)。他從小就是一個既聰慧又誠實的孩子。七歲的時候,他已經認識好幾千字,還能寫出通順流暢的文章。
北宋真宗景德初年(1004),江南地區鬧旱災,朝廷派遣兩位官員分路巡視安撫江南。其中有一位官員叫張知白,他到江西撫州視察時,聽說臨川有一位叫晏殊的“神童”。北宋的都城在現今的河南開封,當時稱“東京”。臨川距離東京很遙遠,屬于窮鄉僻壤。臨川會有神童,張知白將信將疑,召來一試,果然名不虛傳。他回京復命時,順便報請朝廷特許晏殊不經過地方考試,直接進京參加會試。
景德二年(1005)五月的一天,年僅十四歲的晏殊來到東京,參加會試。他看到都城里街道縱橫,沿街店鋪鱗次櫛比,街道上車水馬龍,來往行人,摩肩接踵,一派繁榮景象,打心眼里高興。他白天游大相國寺,晚間逛州橋夜市,連日來遍游京師,興奮極了。而那些從全國各地進京趕考的成年舉子,不是投親靠友,就是租賃寺廟閑房,整日焚膏繼晷,溫書備考。
開考那天,從全國各地趕到京師參加會試的舉人,熙熙攘攘,有一千幾百號。晏殊按時趕到考場。他仔細觀察著,在這些舉人當中,絕大多數都是成年人,也有少數長出花白胡子的老年人,只有一個跟自己年齡相仿的少年,是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縣)舉子姜蓋。但跟這些大人們一起比試,他一點害怕的感覺也沒有。他那張充滿稚氣的臉上,仍舊跟往常一樣,帶著可愛的笑容。監考官一聲令下,試卷迅速發下來。晏殊接過試卷,先仔細地審題,然后凝神思考了片刻,便提起筆來沙沙沙地寫了起來。他答完試卷,又檢查一遍,就交上去。在他離開考場的時候,絕大多數考生還在那里用手托著下巴,冥思苦想哩。
考試結果,晏殊和姜蓋兩位少年舉子成績都很優秀。尤其是晏殊,援筆立成,意蘊豐富,詞藻優美。宋真宗非常賞識晏殊。可是,丞相寇準卻認為,晏殊是偏遠的江南人,想抑制晏殊,推薦姜蓋。宋真宗不贊成丞相寇準的意見,反駁說:“朝廷開科考試,只憑才能取士。四海本是一家,豈能以舉子生長地的遠近加以限制?唐朝張九齡是韶州曲江(今屬廣東省)人,朝廷并沒有因為他生長在邊遠的窮鄉僻壤而拋棄不用嘛!”于是,賜晏殊進士出身。晏殊初試順利通過了。
但是,初試錄取只是考取功名的第一步。按照規定,兩天以后還要進行更嚴格的殿試。所謂“殿試”,要在朝堂上舉行,是由皇帝親自出題、親自主持的考試。初試錄取的舉子們來到朝堂上,看見威嚴無比的皇帝,不少人緊張得直冒汗。可是,別看晏殊年齡小,他卻不緊張,神態自若,一如平常。輪到皇帝給晏殊出題了,皇帝讓晏殊寫一篇《長江賦》。晏殊一聽題目,心里暗暗發笑。原來他在家里時寫過《長江賦》,老師還給他做過詳細的點評。這時候,他想:“如果做這個題目,肯定比較容易,而且一定能寫得很好,但是這不能反映自己的真實水平。再說,對跟自己同時參加考試的舉子來說,有些不公平。應當怎么辦呢?”他那烏黑明亮的眼珠滴溜溜轉了幾下,很快拿定主意,如實地報告皇帝。他對皇帝說:“陛下,這個題目我已在下面做過了,您能不能重新為我再出一個題目?”晏殊的話,讓皇帝和在場的所有人都大吃一驚。考進士,是當時讀書人走上仕途的主要途徑。考中進士就取得了做官的資格,榮華富貴一下子全都到手;考不上進士就得回家繼續做平民百姓。當時,讀書人都把考進士看做是決定自己一生命運的關鍵,誰都想走好運,碰上個容易的題目,好一舉高中。有的人為了能考取進士,不惜重金賄賂考官竊取試題,也有的人千方百計取巧作弊。可像晏殊這樣,碰巧遇到自己練習過的題目,卻主動要求更易,這種事人們從來都沒見過,甚至也從來都沒聽說過。這就難怪皇帝跟在場的人都大吃一驚啦。
皇帝仔細端詳著這個誠實可愛的少年,打心眼里感到喜歡。他跟幾位陪考的大臣商量了一下,為晏殊重新命了題。新題目有詩、賦、論三道,晏殊依然很快答完交卷。皇帝接過晏殊的答卷,一邊看一邊連聲稱贊:“好,很好!真是品學兼優,難得,太難得!”
晏殊當官后,沒有辜負皇帝的期望,始終保持淸亷正直的作風。他官至宰相,注重興學,獎掖后進,范仲淹、歐陽修、韓琦等都受到過他的提攜。
人物生平
早而夙慧
晏殊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是江南西路撫州臨川縣(至道三年改道為路,暫按路說)人。他從小聰明好學,七歲就能寫文章,有“神童”之稱。江南按撫張知白聽說晏殊的名聲后,于景德元年(1004年)將他以神童的身份推薦給朝廷。景德二年(1005年),晏殊與進士一千余人一同參加殿試,他神色不懼,很快完成答卷,受到宋真宗嘉賞,賜同進士出身。
據《續資治通鑒長編》,宰相寇準歧視江南人,想打壓晏殊,真宗說:“朝廷取士,惟才是求,四海一家,豈限遐邇?如前代張九齡輩,何嘗以僻陋而棄置耶?”(但《湘山野錄》記載寇準在應天府時,對晏殊極為贊賞,與該說不同)過了兩天,又要進行詩、賦、論的考試,晏殊上奏說:“臣十天前已經做過這些題,請用別的題來測試。”他的真誠與才華更受到真宗的贊賞,授其為秘書省正字,留在秘閣讀書。他學習勤奮,交友持重,得到直史館陳彭年的稱許。
景德三年(1006年),晏殊被召試于中書,事后轉任太常寺奉禮郎。
慎密得器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因真宗東封泰山,晏殊被調為光祿寺丞,再任集賢校理。因父親去世,他回到臨川服喪。服喪期未滿,就被召回任職,隨真宗前往太清宮祭祀。隨后奉詔編修寶訓,“同判太常禮院”。不久,因母親去世,他請求等服期結束后再任職,未被允許。后調太常寺丞。
天禧二年(1018年),真宗第六子趙受益被封為升王,晏殊被選為升王府的記室參軍,再遷為左正言、直史館。同年九月,趙受益被冊立為皇太子,改名趙禎,晏殊也遷升為戶部員外郎,兼太子舍人,賜金紫。不久后又任知制誥、判集賢院。許久后,相繼被調為翰林學士,充任景靈宮判官、太子左庶子,兼判太常寺、知禮儀院。真宗每次向晏殊征求意見,都是用方寸小字把所問的內容寫在小紙片上給他。晏殊把自己的建議寫好后,連同那個小紙片都裝在一起呈給真宗,真宗對他的謹慎嚴密很欣賞。
乾興元年(1022年),真宗駕崩,趙禎即位,即宋仁宗。仁宗少年嗣位,由嫡母劉太后聽政。宰相丁謂、樞密使曹利用想獨攬大權,朝臣議論紛紛,晏殊提出“垂簾聽政”的建議,這才使此事了結。事后,他得以升任右諫議大夫兼翰林侍讀學士,劉太后認為他是仁宗在東宮時的舊臣,便額外加恩,授官給事中、景靈宮副使,判吏部流內銓。后參與編修《真宗實錄》,并在崇政殿為仁宗講授《易》,進升為禮部侍郎、知審官院、郊禮儀仗使,再遷樞密副使,自禮部侍郎轉授刑部侍郎。
獲罪外貶
后因反對授幸臣張耆為樞密使,晏殊違反了劉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宮曾怒以朝笏撞折侍從的門牙,被御史彈劾,于天圣五年(1027年)以刑部侍郎貶知宣州,數月后改知應天府。任地方官時,他曾大辦學校,培養人才。
再入中樞
此后,晏殊再度獲召入朝,拜官御史中丞兼刑部侍郎。天圣七年(1029年)二月,改授兵部侍郎、資政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兼秘書監。仁宗特意賜他繡癋,用來表示特別的恩寵。此外,晏殊還奉命主持了天圣八年(1030年)禮部的貢舉。
天圣九年(1031年),晏殊升任三司使。后第二次擔任樞密副使一職,尚未正式就職,又在明道元年(1032年)改拜參知政事(副相),加尚書左丞。
明道二年(1033年),劉太后將要拜謁太廟,有人建議她身穿袞冕前往。太后咨詢晏殊的意見,晏殊舉出《周官》后服一節加以諫阻。三月,太后逝世,仁宗親政。當初,晏殊曾受命撰寫仁宗生母李宸妃墓志文,里面說李宸妃只生了一個早夭的女兒。劉太后死后,仁宗得知生母的真相,同時向宰臣出示晏殊所撰志文,欲追究其責任,雖經宰相呂夷簡的勸解,晏殊仍被外放為禮部尚書、知江寧府,旋即改知亳州,后帶刑部尚書銜徙知陳州。后來,晏殊重新被召入朝,任刑部尚書兼御史中丞,第二次擔任三司使一職。
寶元元年(1038年),割據西北的黨項首領李元昊稱帝,建立西夏政權,并出兵陜西,戰事不利,邊情告急。晏殊分析形勢,奏陳四件加強軍備的要務:撤消內臣監軍,使統帥有權決定軍中大事;召募、訓練弓箭手,以備作戰之用;清理宮中長期積壓的財物,資助邊關軍餉;追回被各司侵占的物資,充實國庫。他的建議為仁宗所采納。
康定元年(1040年),晏殊被遷知樞密院事,同年九月加檢校太傅,正式擔任樞密使。后加拜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慶歷二年(1042年)三月,晏殊以刑部尚書、集賢殿大學士、樞密使加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正式成為宰相。
晚年生活
慶歷四年(1044年)九月,晏殊遭諫臣孫甫、蔡襄彈劾,遂以工部尚書出知潁州。其罷相的罪狀包括在諫官反對歐陽修出為河北都轉運使時故意不許、調動官兵來修自己的府邸以及對西夏過于軟弱等,還可能有李宸妃墓志的舊賬及八王趙元儼臨終前對仁宗說晏殊“名在圖讖”等因素。后又以禮部尚書、刑部尚書相繼知陳州、許州等地。六十歲時,他以戶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出任永興軍(今陜西西安)節度使,充任一路都部署、安撫使。后調知河南府兼西京留守,轉拜兵部尚書,勛階進至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封臨淄公(食邑一萬二千戶,實封食邑三千七百戶)。
至和元年(1054年)六月,晏殊因病請求回開封府醫治,待痊愈后再出京供職。仁宗特意留下晏殊,讓他為自己講經釋義,每隔五日覲見仁宗一次,仍以宰相的規格相待。
至和二年(1055年)正月,晏殊病情加重,仁宗想前去探望。晏殊知道后,立刻派人代替自己上奏說:“臣老病在身,很快將痊愈了,不值得被陛下您擔心了。”正月二十八日(2月27日),晏殊病逝,享年六十五歲。仁宗雖然親自前去祭奠,但仍因沒能在他臥病時來看望感到遺憾,特別為他輟朝兩日;贈官為司空兼侍中,賜謚號“元獻”,并在晏殊碑文的首款篆寫了“舊學之碑”四個字。
軼事典故
不敢越職
據晏殊自述,他在擔任知制誥時,曾被誤宣入禁宮內。當時宋真宗已經病重,出示一紙文書給晏殊,其中是除拜一些大臣的詔令。晏殊奏道:“臣是外制,不敢越職。”真宗點頭同意,召來翰林學士錢惟演(翰林學士被稱為內制,轄此事),晏殊又奏陳:“臣擔心此事泄露,請留宿在學士院。”到第二天早晨宣麻發往宮外,其內容與昨日所見大相庭徑,晏殊深感驚駭,但不敢向外人說。
質樸不拘
晏殊入朝時,正逢承平之際,天下無事,容許百官各擇勝景之處宴飲,士大夫們各自飲宴歡會,以至于市樓酒館,都大設帷帳提供宴飲游樂的方便。晏殊當時很窮,沒錢出門游玩宴飲,就在家與兄弟們講習詩書。一天皇宮中給太子選講官,宋真宗忽然御點晏殊上任。執政大臣不知為何,轉天上朝復命,真宗說:“最近聽說館閣大臣們都嬉游宴飲,一天到晚沉醉其中,只有晏殊與兄弟閉門讀書,這么謹慎忠厚的人,正可教習太子讀書。”晏殊上任后,有了面圣的機會,真宗當面告知任命他的原因,晏殊語言質樸不拘,說:“為臣我并非不喜歡宴游玩樂,只是家里貧窮沒有錢出去玩。臣如果有錢,也會去宴飲,只是因為沒錢出不了門。”真宗因此更欣賞他的誠實,眷寵日深。
晏殊做宰相時,女婿富弼做樞密副使,他便請求辭去所兼樞密使職務,宋仁宗沒有允許,他受到仁宗的信賴和恩遇達到如此地步。
為人剛簡
晏殊性格剛毅直率。有一次,一個盜賊潛入晏殊家行竊,被抓獲后,被晏殊施以搒擊,直到昏死后才將其送官,結果剛被扶到開封府門,盜賊便因傷重而死。他多次做州官,官吏和百姓對他急躁的性格很畏懼。
晏殊生活儉樸。盡管早已顯貴,卻仍保持清廉、簡樸的作風。
【北宋詞作家晏殊的故事】相關文章:
北宋晏殊蝶戀花賞析07-04
北宋晏殊蝶戀花原文10-08
晏殊晏幾道10-25
浣溪沙晏殊09-15
晏殊簡介05-20
《蝶戀花》晏殊01-31
蝶戀花晏殊05-31
晏殊的蝶戀花08-24
晏殊的《蝶戀花》06-06
晏殊的名句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