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第四卦蒙
易經中的第四卦蒙講述的是什么呢?而我們唯有不斷的學習,才能體會到《蒙》卦向我們闡述了古老而樸素的教育和學習的思想。下面是小編分享的易經中的第四卦蒙,歡迎閱讀!
蒙卦下坎上艮,艮為山為止,坎為水為險,水去向不定,所以稱蒙。人出生以后,尚處愚昧狀態,需要進行教育、培養,最終由蒙到明,故曰“亨”。事物發展的初級階段,就像尚未開蒙的兒童一樣,必多蒙昧,因此需要“啟蒙”。
蒙昧之時,應當因循“啟蒙”之道,培養純正無邪的品質,既嚴厲,又適度;既專一,又包容。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果行育德”的目的。在變化越來越快的21世紀,每個人既有的知識和技能很容易過時,因此要“不斷充電”。花在學習上的投資是明智的。
許多人以為,學習只是青少年時代的事情,只有學校才是學習的場所,自己已經是成年人,并且早已走向社會了,因而再沒有必要進行學習,除非為了取得文憑。
這種看法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其實是不對的。在學校里自然要學習,難道走出校門就不必再學了嗎?學校里學的那些東西,就已經夠用了嗎?
古人說:“活到老,學到老。”
其實,學校里學的東西是十分有限的。工作中、生活中需要的相當多的知識和技能,課本上都沒有,老師也沒有教給我們,這些東西完全要靠我們在實踐中邊學邊摸索。
可以說,如果我們不繼續學習,我們就無法取得生活和工作需要的知識,無法使自己適應急逮變化的時代,我們不僅不能搞好本職工作,反而有被時代淘汰的危險。
有些人走出學校投身社會后。往往不再重視學習,似乎頭腦里面裝下的東西已經夠多了,再學會脹破腦袋。
殊不知,學校里學到的只是一些基礎知識,數量也十分有限,離實際需要還差得很遠。
特別是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只有以更大的熱情,如饑似渴地學習、學習、再學習,才能使自己豐富和深刻起來,才能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整體素質,以便更好地投身到工作和事業中。
據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調查,半數的勞工技能在1至5年內就會變得一無所用;而以前這段技能的淘汰期是7至14年。特別是在工程界,畢業10年后所學還能派上用場的不足1/4。
因此,學習已變成隨時隨地地必要選擇。
一位著名的教育專家指出:年輕時,究竟懂得多少并不重要,只要懂得學習,就會獲得足夠的知識。
近年來,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服務項目層出不窮,就業能力的要求隨著技術進步的加速也在不斷變化著,標準的提高,使得技術發展的要求與人們實際工作能力之間出現了差距,由此產生了一種相當普遍的社會現象:一方面失業在增加,另一方面又有許多工作崗位找不到合適的就業者;一方面爭搶人才的大戰異常激烈,另一方面又有大批在崗者被迫離開崗位。伴隨著知識經濟的來臨,企業對勞動力不再只是數量需求,更重要的是對其質量有了新的標準和需求。強化知識更新,樹立“終身受教育”的觀念已成為時代的呼喚。
據有關部門統計,經過培訓的失業、下崗人員,再就業率一般都在60%~90%之間。北京曾對50多個企業的下崗職工進行調查,未經過培訓再就業成功率僅為5%~15%,現在,的確有不少下崗職工急于求職,而忽視了參加培訓學習,更新知識;有的甚至認為自己有一技之長,無須再“充電”,換哪個門庭都能干。殊不知,“終身職業”時代正在逐步消失,“終身教育”時代正大踏步向我們走來。實踐證明,每當一種新的技術代替原來技術的時候,總要創造出新的就業崗位,乃至新的行業,如果我們的認識還僅僅停留在“一招鮮”上,就只能成為市場競爭的“棄兒”。
學校里獲取的教育僅僅是一個開端,其價值主要在于訓練思維并使其適應以后的學習和應用。一般說來,別人傳授給我們的知識遠不如通過自己的勤奮和堅韌所得的知識深刻久遠。靠勞動得來的.知識將成為一筆完全屬于自己的財富。它更為活潑生動,持久不衰,永駐心田,而這恰恰是僅靠被動接受別人的教誨所無法企及的。這種自學方式不僅需要才能,更能培養才能。一個問題的有效解決有助于探求其他問題的答案;而這樣,知識也就轉化成為才能。無須設備,無須書本,無須老師,也無須按部就班的學習,自己積極的努力就是唯一的關鍵所在。
開啟蒙昧以果敢的行為來培育品德《蒙》卦里的《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意思是:山下流出泉水,象征蒙昧的開啟,君子以果敢的行為來培育品德。
何謂“果敢”?當機立斷,行動堅決。前為“果”,后為“敢”,“果敢”是一種行為方式,也是一種精神品質。
“果敢”的反面是“猶疑”,機會來臨時猶豫不決,決定之后又疑神疑鬼;果敢的人一往無前,猶疑的人瞻前顧后;果敢的人抱定“不成功,也要嘗試一番”的決心,猶疑的人背著“患得患失”的包袱。
西方有一句諺語,叫做:“閃電決不會在同一地方落兩次。”比喻機會決不會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反復出現。中國也有句古話,叫做:“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勸喻世人珍惜每一次機會。機會對于每一個人都是均等的。所不同的是,聰明的人能夠發現機會,果斷的人能夠抓住機會,勇敢的人能把握機會變成成功;而愚昧的人總是不能發現機會,遲疑的人總會坐失良機,怯懦的人則不敢將機會變成勝利的果實。
果敢型性格的人辦事成功率高,因為他有魄力,敢說別人不敢說的話,敢做別人不敢做的事。這就是其超群之處,正是這個超群之處使他贏得機遇。
《易經》一向重視對智慧的運用和對分寸的把握。這啟示我們,決斷并非一意孤行的“盲斷”,也非逞一時之快的“妄斷”,更非一手遮天的“專斷”——決斷除了要有客觀的“事實”根據,見解高超的預見性眼光外,同時更要有決心與魄力。那么,在生活中該怎樣培養果敢、決斷的性格呢?
(1)要認識到英明的決斷是抓住機會的保障。
凡是“成功”立業者,在其人生的旅途中,很少有能一步登天的。他們依靠機智和過人的眼光,在充滿困頓與挫折、失敗的環境中做出扭轉乾坤的決定,終于柳暗花明,攀登上事業的頂峰。
據說,機會之神全身赤裸裸、滑溜溜的很不容易抓住,只是他光禿禿的頭上有一小撮頭發,人們僅能在它轉身的瞬間,即時抓住它的頭發,才能把它留下。
其實,上天并未特別眷顧那些抓住機會之神的幸運者,只不過他們用心良苦,一再對問題苦思對策,因而參悟玄機,獲得機會之神的青睞。
(2)必須有自己獨到的見識。
一般而言,生活和工作中所面臨的問題都是“多元”的;單純的問題或是例行公事,只要有相當的常識與經驗,就可駕輕就熟、妥善地加以處理。至于錯綜復雜、牽涉較廣的問題,除了要具備專業知識的素養外,更要有整體性的策略性思考;既不能被眼前的壓力所懾服,又不被利害關系所迷惑,而要秉持公平、客觀的態度,做應有的理性分析。因此,有自己獨到的“見識”相當重要。
(3)必須有過人的見解和魄力。
人的見識愈高愈遠,就會有曲高和寡的現象。尤其是一般人常滿足于現狀,陶醉于既有成就的美夢中,任何太激進的做法都會被視為“異端”,遭到反對。這時若要力排眾議,斷然掃除“人為”的障礙,就必須具有膽識和實踐能力。
(4)立場超然,當局不迷。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中國社會尤其講究人情關系;一個人若是擺脫不了人情的包圍,而身陷人事漩渦時,決斷則常有偏差。
我們常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意指當事人因得失心太重,無法凌空冷眼旁觀,以致失去“平常心”的素養。既已患得患失,自然無法從“高處、大處、遠處”等層面來做決策,“目光如豆”的人,怎會有令人佩服的明快判斷呢?決策者要以大局為重,若能放棄私心,以第三者的客觀立場來看事情,處事自能了無牽掛,決策必然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