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周易》易經簡介
由伏羲制卦,文王繫辭,孔子作十翼。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易經的內容最早只是記載大自然、天文和氣象等的變化,古代帝王作為施政之用,百姓用為占卜事象。至孔子作傳,始為哲理的書,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亦稱為《羲經》、《周易》。
《周易》易經簡介
周者,周人也;易者,變易,簡易,不易也,周人所作之《易》也。《周易》,乃群經之首。古代占筮之書及其解說,后被列入儒家經典。《周易》包括《經》、《傳》兩部分。《經》有時稱為《易經》或《古經》,是在專門從事卜筮的巫史們長期經驗和記錄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傳》是戰國時人對《經》的解釋說明,又稱《易傳》。《易經》部分分六十四卦,《易傳》分為七種十篇,漢代學者稱之為“十翼”,“翼”即副翼經文之意。
古代典籍,夏曰《連山》、商曰《歸藏》、周曰《周易》。
《周易》是中國哲學思想的淵藪,奠定了中國哲學的一些基本范疇,如“陰陽”,對中國人影響功莫大焉。至今,上至鴻儒碩學,皓首窮經;下至街頭卜者,研讀謀生,無不奉為圭臬,淺人淺解之,深人深究之,也算是十三經中最深奧、最神秘的書了。所以,作為中國人,不可以不讀《周易》!
成書背景
中國早期社會由于生產力低下,科學不發達,先民們對于自然現象、社會現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現象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因而產生了對神的崇拜,認為在事物背后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神的存在,支配著世間一切。當人們屢遭天災人禍,就萌發出借助神意預知突如其來的橫禍和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后果的欲望,以達到趨利避害的目的。在長期的實踐中發明了種種溝通人神的預測方法,其中最能體現神意的《周易》就是在這種條件下產生的。
春秋時期,官學開始逐漸演變為民間私學。易學前后相因,遞變發展,百家之學興,易學乃隨之發生分化。自孔子贊易以后,《周易》被儒門奉為儒門圣典,六經之首。儒門之外,有兩支易學與儒門易并列發展:一為舊勢力仍存在的筮術易;另一為老子的道家易,易學開始分為三支。
《四庫全書總目》將易學歷史的源流變遷,分為“兩派六宗”。兩派,就是象數學派和義理學派;六宗,一為占卜宗,二為禨祥宗,三為造化宗,四為老莊宗,五為儒理宗,六為史事宗。
《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易經通釋:
易的釋義四種:
1、上日下月為易,
2、如蜥蜴變化為易;
3、化繁就簡為易;
4、金烏,大日,生命。
經的釋義三個:
1、通“徑”字,路徑;
2、經典;
3、方法。
綜合起來,易經的作用就是指導人們深入觀察自然界的各種現象,認識天地、陰陽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科學奧秘,充分把握天時、地利、人和之際遇,在比較好的環境中實現人生的最大價值。
易經實際上涉及了六項內容:科學、數學、邏輯學、哲學、修行學、占卜學。因此,它成為道教、儒教、陰陽術數的經典,三教在各自領域內對其有不同的理解和應用。
后漢鄭玄在《易贊》中將“易”定義為:簡易、變易、不易。
分宮卦象次序歌
乾為天,天風姤,天山遁,天地否,風地觀,山地剝,火地晉,火天大有。
坎為水,水澤節,水雷屯,水火既濟,澤火革,雷火豐,地火明夷,地水師。
艮為山,山火賁,山天大畜,山澤損,火澤睽,天澤履,風澤中孚,風山漸。
震為雷,雷地豫,雷水解,雷風恒;地風升,水風井,澤風大過,澤雷隨。
巽為風,風天小畜,風火家人,風雷益,天雷無妄,火雷噬嗑,山雷頤,山風蠱。
離為火,火山旅,火風鼎,火水未濟,山水蒙,風水渙,天水訟,天火同人。
坤為地,地雷復,地澤臨,地天泰,雷天大壯,澤天夬,水天需,水地比。
兌為澤,澤水困,澤地萃,澤山咸,水山蹇,地山謙,雷山小過,雷澤歸妹。
上下經卦名次序歌
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兮噬嗑賁,
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三十備。
咸恒遁兮及大壯,晉與明夷家人睽,
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繼,
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兮中孚至,
小過既濟兼未濟,是為下經三十四。
上下經卦變歌
訟自遁變泰歸妹,否從漸來隨三位。
首困噬嗑未濟兼,蠱三變賁井既濟。
噬嗑六五本益生,賁原于損既濟會。
無妄訟來大畜需,咸旅恒豐皆疑似。
晉從觀更暌有三,離與中孚家人系。
蹇利西南小過來,解升二卦相為贅。
鼎由巽變漸渙旅,渙自漸來終于是。
宇宙萬物,時刻變化,人事亦如此,故曰“變易”;
大宇宙之變化,井然有序,循環不已,有規律可循;小宇宙人之命運,同具法則性,故曰“不易”;
正因有“不易”之法則,即能了解宇宙天地法則,可以遵循;同樣,小宇宙人的動向,亦能預知,并可規范,故曰“簡易”。
【《周易》易經簡介】相關文章:
易經全文的簡介08-27
易經的奧秘:易經與家庭09-14
易經的智慧之《易經》與命運08-14
象棋與《周易》05-12
易經與風水09-17
易經的歷史09-04
易經入門07-25
解讀易經05-31
感悟《易經》06-08
什么是易經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