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周易》與漢賦的關系
《周易》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對古代文學的創作有著很大的影響。以下是小編分享的《周易》與漢賦的關系,歡迎大家閱讀!
一、漢賦研究
對于漢賦的研究,在九十年代之前一直是處在文學研究的邊緣。在八十年代中期由朱其鎧主編的《中國文學史二百四十題》中,僅從漢賦發展的三個主要階段――形成期、興盛期和轉變期,針對各時期出現的賦體特色,作以簡略探討,甚至為漢大賦戴上一頂“為適應統治階級政治需要而產生”的帽子,忽略了漢賦作為一種文學本體的自身發展作用。直到九十年代,學術界對于漢賦的研究才越來越重視。在褚斌杰的《中國古代文體概論》中,開始比較系統地闡述漢賦的源頭,賦體的分類、體制特點和流變,比較全面而客觀地介紹了漢賦的發展情況。
九十年代之后,學術界對于漢賦的研究才正式地走進繁盛時期。從九十年代以來,學術界關于漢賦的研究大體可以歸為三類:
第一,漢賦與文化的研究。如曹建國的《讖緯與漢代的賦學批評》,探究了漢代讖緯文化與漢賦文學批評的關系。張松輝的《先秦兩漢道家與文學》,分別從道家文化對漢賦思想的影響,漢賦中神仙意象,道家對漢賦藝術形式的影響,以及道家人物創作漢賦四個方面進行了研究。昝風華的《漢代風俗文化與漢代文學》,他分別從漢代風俗文化,漢代游藝風俗,漢代建筑風俗,漢代地域風俗四個方面闡述其對漢賦創作的影響。再如鄭明章博士的論文《漢代文化視角下的漢賦研究》,全面闡述了漢代經學、讖緯及儒家詩教傳統與漢賦之間的關系。劉慧晏在《漢賦文化特質簡論》中把漢賦還原到漢代文化背景下進行考察和分析,分別從漢賦與漢代政治、漢代帝王,漢賦與漢代經學、漢人論賦等方面做了考察探究。許結的《漢賦祀典與帝國宗教》,詳細了論證了漢賦中的祭祀與宗教文化。還有劉昆庸的《漢賦山林描寫的文化心理》,徐云敏的《漢賦與漢代建筑文化》等,分別著眼于漢賦中的山林和建筑,闡述了漢賦文學之意象與漢代文化之間的淵源關系。這些都是側重于漢代社會文化對于漢賦創作的影響。
第二,漢賦中的多角度“意象”研究。如易聞曉在《文藝研究》上發表的《漢賦“憑虛”論》,選中了漢賦中的“憑虛”作以闡述探究。侯文學發表的《屈宋作品的山水審美取向及其對漢賦的影響》,摘取了山水審美這個角度,探究其對漢賦的影響。楊庭的《漢賦中女性題材作品研究》,則是挑選女性形象作為研究漢賦的突破口。孔德明的《漢賦的生產與消費》,從漢代經濟學的角度對漢賦進行研究。張芳溢的《全漢賦音樂史料初步整理與研究》,則是從音樂的角度對漢賦進行探究。貢小妹的《漢賦中的建筑美》,從體量美,空間美,形體美和雕飾美四個方面作以探究。郭滿的《漢賦地名疏證》,側重對漢賦中出現的大量的地名,作以整理。還有許多學者對漢賦分別從多角度展開系統的研究,比如漢賦的語言文字,賦體文分類及結構特征等等,此處不再一一列舉。
第三,漢賦與經學的研究。龔克昌先生曾在《學者論賦》中說:“在兩漢時期,《五經》地位極高,成為法定教科書,朝政指南。因而通經的往往可以做官,所以學經的人極多,經學盛極一時”。從漢武帝為博士置弟子,推廣“天下郡國皆立學館”(《漢書・儒林傳》),到昭帝、宣帝、元帝的增補經學弟子,憑借經學而走進仕途、飛黃騰達成為當世之風。枚皋、揚雄、蔡邕等一大批漢賦家深受這種社會風潮影響,《五經》成為兩漢士子必修之課。因此,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兩漢時期的經學發展對于漢賦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目前學術界對于經學與漢賦的關系研究成果頗豐。
二、漢賦與經學關系研究
目前,對于漢賦與經學淵源關系的研究,國內外學者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果,然比較而言,還顯得相對薄弱。兩漢時期的經學發展非常迅速,對漢賦的創作產生很大影響。明代著名文學家謝榛在《四溟詩話》中說:“漢人作賦,必讀萬卷書,以養胸次,又必精于六書,識所從來,自能作用。”清代文宗阮元也認為:“綜兩京文賦之家,莫不洞悉經史,鉆研六書”。
劉慧晏在《漢賦與漢代經學》中所說的:“從漢武帝到章帝,經學始終主導著漢代人意識形態,被封為國教。辭賦之人都是文人,因此深受經學影響。如董仲舒,班固等人,本身就是名震經學界的經學家。經學中的大一統的觀念,天人感應觀念,君權神授觀念,陰陽五行觀念等,作為漢代官方思想,在漢賦中得到了積極傳播和濃重的渲染。”這幾個觀念嚴格來講,都可以歸屬于《周易》的范疇。
許多學者系統地研究了漢代經學與漢賦之間關系。然而,大多數學者是把經學當做一個整體的概念,比較籠統的探究了漢賦與經學相輔相成的密切關系。如劉松來先生在《兩漢經學與中國文學》中闡述了“漢代賦體文學流變與經學的關系”,“漢大賦的話語方式與經學語境之關聯”,“經學衰微與賦的文體升華”等方面,內容豐富,援引了大量漢賦資料來佐證觀點。郭令原先生在《先秦兩漢文學流變研究》中,論述了《詩經》對漢賦的影響,分別從“題材和主題的影響”,“雅頌創作對漢賦的影響”,“《詩經》句意在賦中的運用”,“楚騷對漢賦的影響”等方面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論述。對于漢賦與經學的關系研究,還有馮良方的《漢賦、經學與文學自覺》,王洪泉的《經學視野中的兩漢賦論》等等,以上這些學者都是整體地角度闡述“六經”對于漢賦創作的影響。對于“六經”分開與漢賦關系的研究,即單獨探究某一經學對于漢賦的影響,相對而言比較薄弱。如許結、王思豪的《漢賦用<詩>的文學傳統》,李桂榮與鄭明璋的《論經學對漢賦題材的催動》,金前文的《漢賦與漢代<詩經>學》,陳曦的《漢賦引<詩>考論》,肖賽璐的《西漢賦引<詩>考論》等,都主要著眼于漢賦與《詩經》的淵源關系。也有部分學者探究了《禮經》、《春秋》、《楚辭》與漢賦的淵源關系,然對于《周易》與漢賦的關系研究,卻少有人涉足。目前,在本人搜集范圍之內,僅見唯一一篇明確闡述《周易》與漢賦之間淵源關系的文章,即是張濤教授2001年在《周易研究》上發表的《漢賦與易學》。然其僅擇選了賈誼、揚雄、班固、張衡等幾個人的作品作以探討,難免就會有很大的局限性。另外,在談及漢賦中反映出的易學思想時,只簡略的提到了幾位漢賦家作品中宇宙觀,未能從宏觀的角度來審視《周易》思想對于漢賦創作的全方位影響。
綜上可見,目前學術界對于漢賦的研究可以說汗牛充棟,但是對于漢賦與《周易》之淵源關系的范疇,還存在非常大的開拓空間。之所以產生這樣的情況,與兩漢時期讖緯迷信的泛濫有著很大關系。眾多研究學者不愿涉足這段繁雜的領域,特別是曾經被視為迷信范疇的《易經》。因此,系統展開《周易》思想對漢賦創作影響的研究,深度挖掘出漢賦創作與《周易》之淵源關系,在目前的學術界是一塊人跡罕至的沃土!
【《周易》與漢賦的關系】相關文章:
象棋與《周易》05-12
《周易》的思想07-21
唐詩宋詞元曲漢賦集錦08-23
《周易》的養生思想07-23
周易的地位與意義11-07
《周易》管理思想06-09
地球的運動與《周易》04-19
朱自清談《周易》07-31
如何學習周易08-24
讀《周易》經典語句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