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古詩15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詩了吧,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古詩的類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游子吟古詩,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游子吟古詩1
今天,我讀了孟郊寫的《游子吟》。
這首詩描寫了母親為將要遠游的孩子趕制衣服,表達了孩子要對父母有孝心。
在學校,老師就好像我們的媽媽,關心我們的學習和生活。深夜,我仿佛看見,老師還在燈下為我們批改作業,我們已經睡了,她還要為明天的上課內容而準備。
我一定要努力學習,來報答老師的“三春暉”。
游子吟古詩2
游子吟
唐代·顧況
故櫪思疲馬,故巢思迷禽。浮云蔽我鄉,躑躅游子吟。
游子悲久滯,浮云郁東岑。客堂無絲桐,落葉如秋霖。
艱哉遠游子,所以悲滯淫。一為浮云詞,憤塞誰能禁。
馳暉百年內,惟愿展所欽。胡為不歸歟,坐使年病侵。
未老霜繞鬢,非狂火燒心。太行何艱哉,北斗不可斟。
夜晴星河出,耿耿辰與參。佳人夐青天,尺素重于金。
泬寥群動異,眇默諸境森。苔衣上閑階,蜻蛚催寒砧。
立身計幾誤,道險無容針。三年不還家,萬里遺錦衾。
夢魂無重阻,離憂因古今。胡為不歸歟,孤負丘中琴。
腰下是何物,牽纏曠登尋。朝與名山期,夕宿楚水陰。
楚水殊演漾,名山杳嶇嶔。客從洞庭來,婉孌瀟湘深。
橘柚在南國,鴻雁遺秋音。下有碧草洲,上有青橘林。
引燭窺洞穴,凌波睥天琛。蒲荷影參差,鳧鶴雛淋涔。
浩歌惜芳杜,散發輕華簪。胡為不歸歟,淚下沾衣襟。
鳶飛戾霄漢,螻蟻制鱔鱘。赫赫大圣朝,日月光照臨。
圣主雖啟迪,奇人分堙沉。層城發云韶,玉府鏘球琳。
鹿鳴志豐草,況復虞人箴。
游子吟古詩3
懷念母親的古詩 《游子吟》由語文小編整理并分享,歡迎老師同學們閱讀。如果對你有幫助,請繼續支持語文網,并提出您的寶貴建議,小編會盡最大的努力給大家收集最好最實用的文章!
游子吟
唐·孟郊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注釋】
1、吟:吟誦。
2、游子:出門遠游的人。本詩中指孟郊
3、臨:將要。
4、意恐:擔心。
5、歸:回來,回家。
6、言:說
7、寸草:萱草。萱草(花)是我國傳統的母親花,相對于西方的康乃馨。
8、寸草心:以萱草(花)來表達子女的孝心。
9、三春暉: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個月。舊稱農歷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溫暖、和煦的陽光照耀著我們。
【翻譯】
慈祥的母親手里把著針線,為即將遠游的孩子趕制新衣。
臨行時她忙著縫兒子遠征的衣服,又擔心孩子此去難得回歸。
誰能說像萱草的那點孝心,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
【賞析】
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然而對于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游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于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此詩描寫的就是這種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卻是詩人深沉的內心情感。
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用“線”與“衣”兩件極常見的東西將“慈母”與“游子”緊緊聯系在一起,寫出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通過慈母為游子趕 制出門衣服的動作和心理的刻畫,深化這種骨肉之情。母親千針萬線“密密縫”是因為怕兒子“遲遲”難歸。偉大的母愛正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自然地流露出來。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飾,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作者直抒胸臆,對母愛作盡情的謳歌。這兩句采用傳統的比興手法:兒女像區區小草,母愛如春天陽光。兒女怎能報答母愛于萬一呢?懸絕的對比,形象的比喻,寄托著赤子對慈母發自肺腑的愛。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蘇軾《讀孟郊詩》)。這首詩,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味的濃郁醇美。
這首詩藝術地再現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來贏得了無數讀者強烈的共鳴。直到清朝,溧陽有兩位詩人又吟出了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縈我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足見此詩給后人的深刻印象。
【作者介紹】
孟郊,(751~814),唐代詩人。字東野。漢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東臨邑東北),先世居洛陽(今屬河南)。唐代著名詩人。現存詩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詩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詩囚”之稱,又與賈島齊名,人稱“郊寒島瘦”。元和九年,在閿鄉(今河南靈寶)因病去世。張籍私謚為貞曜先生。
游子吟古詩4
夜暮降臨了,村莊里的人都回自己家休息了,只有孟郊家的燈還亮著,孟聞的母親正在為即將遠出的兒子做準備。
母親一會兒為兒子裝點干糧,一會兒往兒子的葫蘆里裝水,一會兒再裝點盤纏。母親看見孟郊的衣服已經破了,就撥亮油燈,拿出針和線,準備縫。
突然,孟郊從屋子里走出來,把母親手中的針和線搶過來說:“娘,您已經勞累了一天了不要再縫了,快回屋睡吧。”說著,就扶母親進了屋。
夜已經很深了,伸手不見五指。母親聽孟郊屋里沒有動靜,就把油燈再次點燃,把衣服拿過來,一針一線細細地縫著。母親看扣子松了,就把它縫得牢牢的,母親看衣服破了個洞,就拿來一塊顏色差不多的布小心翼翼地縫在那個破洞上,她一不小心,把手扎破了,流了很多的血。由于天快亮了,母親顧不上疼痛,又拿起針線縫了起來。
母親想:兒子這次出去,不知什么時候回來,我得細細地縫,把衣服縫結實了,好讓他多穿些日子。”
天亮了,孟郊走出來,發現母親一夜沒睡為他縫補衣服,當他看到母親手上的血以及縫好的衣服時,感動得流下了熱淚。孟郊心想:我們兒女好比是小草,永遠報答不了陽光的哺育之情,當兒女的也永遠報答不了母親給予的恩情,母愛是多么偉大呀!”
游子吟古詩5
游子吟
唐樂府·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譯文1】
慈母做著手里的針線活,為將要出遠門的兒子縫制衣服。外出的行裝,縫得密密實實,怕的是兒子短期內回不來,在外地沒有人給他縫補。誰能說細嫩的小草能夠報答得了春天的陽光給它的恩情呢?孩子們同樣無法報答母親的恩惠呀!
【譯文2】
慈祥的母親手里把著針線。 為將遠游的孩子趕制新衣。臨行她忙著縫得嚴嚴實實, 是耽心孩子此去難得回歸。誰能說象小草的那點孝心, 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
【譯文3】
茲母用手中的線,縫好了出門遠行的兒子身上的衣服。她在兒子臨行時密密麻麻地縫了一針又一針,心上怕的是獨生子遲遲不回家。誰說小草的嫩莖,能夠報答春天陽光的恩德。
【詩意1】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詩中親切真淳地吟頌了偉大的人性美——母愛。詩的開頭兩句,所寫的人是母與子,所寫的物是線與衣,然而卻點出了母子相依 為命的骨肉之情。中間兩句集中寫慈母的動作和意態,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深篤之 情。雖無言語,也無淚水,卻充溢著愛的純情,扣人心弦,催人淚下。最后兩句是前 四句的升華,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熾烈的情懷,對于春日般的母愛,小草似 的兒女,怎能報答于萬一呢?
全詩無華麗的詞藻,亦無巧琢雕飾,于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飽含著濃 郁醇美的詩味,情真意切,千百年來撥動多少讀者的心弦,引起萬千游子的共鳴。
【詩意2】
這首詩表現的是偉大的母愛。
母親對兒女的關心愛護是無微不至的,詩人選取了一個看似平常而飽含深情的臨行縫衣的場景,不僅寫出慈母為將出遠門的兒子細針密線縫制衣服的動作情態,顯得十分真切感人,而且寫出了母親的內心世界。她之所以要細針密線,縫得那么結結實實,原來是擔心兒子遲遲不能回來。面對樸素而偉大的母愛,詩人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特意用反問句設問:“誰說小草的一點綠意,能報答得了整個春天太陽的光輝呢?”意在說明如寸草之心的兒女,無論如何也難以報答像春天陽光那廣博而溫暖的母愛。比喻新奇形象,韻味深長。
【賞析】
孟郊早年漂泊無依,一生貧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詩人自然不把這樣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于山水吟詠,公務則有所廢弛,縣令就只給他半俸。此篇題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當是他居官溧陽時的作品。詩中親切而真淳地吟頌了一種普通而偉大的人性美——母愛,因而引起了無數讀者的共鳴,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
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然而對于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游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于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此詩描寫的就是這種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卻是詩人深沉的內心情感。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實為兩個詞組,而不是兩句句子,這樣寫就從人到物,突出了兩件最普通的東西,寫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緊接兩句寫出人的動作和意態,把筆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時此刻,老母一針一線,針針線線都是這樣的細密,是怕兒子遲遲難歸,故而要把衣衫縫制得更為結實一點兒罷。其實,老人的內心何嘗不是切盼兒子早些平安歸來呢!慈母的一片深篤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細微的地方流露出來。樸素自然,親切感人。這里既沒有言語,也沒有眼淚,然而一片愛的純情從這普通常見的場景中充溢而出,撥動了每一個讀者的心弦,催人淚下,喚起普天下兒女們親切的聯想和深摯的憶念。
最后兩句,以當事者的直覺,翻出進一層的深意:“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誰言”有些刊本作“誰知”和“誰將”,其實按詩意還是作“誰言”好。詩人出以反問,意味尤為深長。這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通俗形象的比興,加以懸絕的對比,寄托了赤子熾烈的情意:對于春天陽光般厚博的母愛,小小的萱草花表達的孝心怎么報答得了呢。真有“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之意,感情是那樣淳厚真摯。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蘇軾《讀孟郊詩》)。這首詩,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味的濃郁醇美。全詩最后用一雙關句,寫出兒子對母親的深情。
全詩無華麗的詞藻,亦無巧琢雕飾,于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飽含著濃郁醇美的詩味,情真意切,千百年來撥動多少讀者的心弦,引起萬千游子的共鳴。此詩寫在溧陽,到了清代,有兩位溧陽人又吟出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尚縈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可見《游子吟》留給人們的深刻印象,是歷久而不衰的。
游子吟古詩6
《游子吟》一首詩是我國唐代詩人孟郊所作。這首詩語言質樸簡潔、感情細膩深厚,通俗易懂,歷來被人們所廣泛傳誦。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句;豐富古詩積累。了解詩歌大意,體會母親對兒子的慈愛以及兒子對慈母的孝心,感受詩人熱愛母親的真摯感情。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行有感情的朗誦、背誦訓練,教學中滲透了“母愛子孝”的人文思想,使得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實現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一、激發學生的投入感和參與感
課始,精心設計和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將寫作背景娓娓道來,隨之配樂配畫感情朗讀,使教學活動一開始就充滿一種體驗的喜悅,激發學生的投入感和參與感。繼而學生在音樂聲中解讀詩句、觀察畫面、想象寫話。在這個過程中,教學內容和各種教學媒體中含蓄潛在的形象在學生頭腦中浮動起來,生發開去,促使學生將自己原有的生命體驗和新鮮材料相結合,產生一種新的體驗。
二、師生交流,創設和諧、融洽的情境
人人直面所有學習成果,交流就成了欣賞與被欣賞的過程。師生之間以學習成果為中介,產生交流和對話的欲望,無論是津津有味地誦讀同學的作品,還是聲情并茂地介紹自己的成果,抑或是教師發自內心的賞識,充滿美好的情趣和氛圍。師生在這種和諧、融洽的情境中享受表達和聆聽的喜悅,更進一步加深心靈的體驗。
三、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加深學生的文化涵養
詩歌的語言是一種臻于精粹的藝術,是從形式到表達都充溢著濃郁的人文精神的語言。“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之所以流傳千古,不僅得益于它的音韻美,更因為其中包含著的對慈母的頌揚,已成為人類具有共性的最高境界的情感體味,而且不同的讀者結合自身的經歷賦予了它獨特的內涵。以上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旨在通過作品,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加深學生的文化涵養,豐富學生的精神體驗。學生在生動具體的形象感受中所培養起來的人文精神,在他們今后的人生經歷中發揮的作用,將會更加持久更加內在。
游子吟古詩7
活動目標:
1、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初步理解詩歌含義。
2、感受古詩語言的精煉與節奏之美。
3、感受母愛的無私與偉大,教育幼兒要體諒媽媽的艱辛不
易,要學會關心媽媽,知道回報媽媽的養育之恩。
活動準備: 掛圖一幅、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一、出示掛圖,仔細觀察。
1、幼兒觀察畫面上人物的動作、表情及背景,說說圖上的
人物有誰?他們分別在干什么?他們是什么關系?(媽媽和兒子)
2、請幼兒說一說畫面意思。
3、說一說:如果你是畫中的兒子,你想怎樣表達對這位媽
媽的感激之情,你想對這位媽媽說什么話呢?
4、師:告訴幼兒畫中的兒子是唐代詩人孟郊,簡單介紹詩
人孟郊及古詩《游子吟》。
5、誰知道這首詩呢?如果有幼兒知道,請他朗誦給大家聽,
如果沒有幼兒知道,教師放慢語速,以較低沉的聲音朗誦,盡可能表現出母愛的無私與偉大。
二、學習朗誦古詩。
1、出示古詩掛圖。
2、幼兒看圖跟隨教師朗誦古詩,注意朗誦的語速稍微慢些,
要表現出母親的艱辛。
3、幼兒個別朗誦古詩。
4、集體朗誦。
三、理解詩意。
1、提問: 讀了古詩你有什么不理解的或者有什么問題想問
老師?(幼兒問老師回答)
2、幫助幼兒逐句理解古詩字、句的含義,重點解釋幼兒不
能準確理解的詩句特別是詩的后兩句,幼兒理解部分由幼兒來講。
四、感知故事寓意。
1、讓幼兒說一說媽媽是怎樣關心愛護自己的,你打算怎樣
回報媽媽呢?
2、師:母愛是偉大而無私的,媽媽是那樣的艱辛與不易,
她時刻無微不至的關心愛護著你們,小朋友們要體諒媽媽,做一個懂事聽話的'好孩子,知道報答媽媽,好好學習以優異的成績來回報自己的媽媽。
五、結束:讓我們再次朗誦這首詩,歌頌天下偉大而無私的母愛。
游子吟古詩8
《游子吟》是我國唐代詩人孟郊的作品。這首詩語言質樸、簡潔,感情細膩深厚,表達了詩人對母親深深地愛和感激之情,立意深遠,通俗易懂。谷建芬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在歌聲中感受古人的文采和蘊含其中的道理,用心用情編織了一曲依依不舍、飽含深情的“母子愛歌”。
在此課教學時,我先從唐詩開始,有唐詩引出歌曲《讀唐詩》,先讓學生在欣賞的同時,一方面更深刻地 了解唐詩,引出課題《游子吟》,另一方面,讓學生第一次接觸卡農式地讀歌詞,為后面學完歌曲更好地表現歌曲做準備。但是由于《讀唐詩》這首歌有點長,顯得這個環節時間有點長,如果對歌曲進行剪輯,去除反復部分,效果應該會更好。
在學歌教學中,我始終把”情”放在首位,從模唱、到學譜,再到唱詞,處處都注重學生情感的投入。在教學中,我先從歌詞內容入手,讓學生模仿母親縫衣服的感人情境,讓學生在模仿的同時,感受歌曲的意境。接著又由縫的動作引出旋律的線條,從模唱到唱譜,一切都很順利,學生能夠把歌曲中的情感哼唱出來。整個環節似乎比較順暢。在唱詞環節,我讓學生自己跟琴輕唱,在唱的同時,發現難點和不足,等改正了節奏、音高等難點后,我又再三強調了歌曲中所蘊含的“感恩、感激、與感謝”,并引導學生如何唱好最后兩句。學生在我的不斷強調中能基本表達出歌曲的情感。但回想整個環節,似乎都只有我一個人在講,偶爾讓學生將幾個關鍵詞重復一遍,再無其他了,整個環節顯得有點枯燥,試想一下,如果在這個環節中,我先讓學生有感情的按節奏讀一讀歌詞,再用示范的方式讓學生聆聽,比較,或許,學習效果會事半功倍,課堂形式也會更為豐富。正是由于這個環節花了太多的時間,以至于后面對歌曲的拓展環節,一半學生唱,一半學生卡農式地誦讀有點顯得有點急。學生能讀對,卻不能讀得很完美,最后的展現似乎與我想要的有一點差距。
在本課的教學中,情感是影響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無論在哪門學科的教學中,情感的教學,都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情感不僅是實現教學目的和任務的手段,也是教學的目的之一。而人的情感不僅是由遺傳和成熟決定的,而主要是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出來的,人的情感發展植根于教學活動之中。音樂是聲音的藝術,但更是情感的藝術。在本課中,我在教會歌曲的同時,更是著力于學生“游子”感情的體驗,將“情”融于音樂,在音樂中體驗“情”,這也是我本課的教學教學目標之一,在實現這個目標上,我對本節課還是比較滿意的。
以上是本人對此節課的點點思考,許多細節,還需在以后的教學上中不斷完善、提高。
游子吟古詩9
⑴吟:吟誦。⑵游子:出門遠游的人。即作者自己。
⑶臨:將要。⑷意恐:擔心。歸:回來,回家。
⑸言:說。寸草:萱草。萱草(花)是中國傳統的母親花,相對于西方的康乃馨。寸草心:以萱草(花)來表達子女的孝心。
⑹三春暉: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個月。舊稱農歷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溫暖、和煦的陽光照耀著我們。
慈祥的母親手里把著針線,為即將遠游的孩子趕制新衣。臨行時她忙著縫兒子遠征的衣服,又擔心孩子此去很久都難得回來。誰能說像萱草的那點孝心,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
創作背景:
孟郊早年漂泊無依,一生貧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結束了長年的漂泊流離生活,便將母親接來住。這首詩就寫于此時。詩人自然不把這樣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于山水吟詠,公務則有所廢弛,縣令就只給他半俸。此篇題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當是他居官溧陽時的作品。詩中親切而真淳地吟頌了一種普通而偉大的人性美--母愛,因而引起了無數讀者的共鳴,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
詩人仕途失意,飽嘗了世態炎涼,此時愈覺親情之可貴,于是寫出這首發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頌母之詩。慈母的一片深情,是在瑣瑣碎碎點點滴滴的生活中表現出來的。擔心兒子遲遲難歸,所以針針線線,細細密密,將愛心與牽掛一針一線縫在游子的衣衫之上。
詩詞鑒賞
全詩無華麗的詞藻,亦無巧琢雕飾,于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飽含著濃郁醇美的詩味,情真意切,千百年來撥動多少讀者的心弦,引起萬千游子的共鳴。
孟郊一生貧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詩人自然不把這樣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詠,公務則有所廢弛,縣令就只給他半俸。本篇題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當是他居官溧陽時的作品。詩中親切而真淳地吟頌了一種普通而偉大的人性美——母愛,因而引起了無數讀者的共鳴,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這真切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然而對于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游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于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此詩描寫的就是這種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卻是詩人深沉的內心情感。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實際上是兩個詞組,而不是兩個句子,這樣寫就從人到物,突出了兩件最普通的東西,寫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緊接兩句寫出人的動作和意態,把筆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時此刻,老母一針一線,針針線線都是這樣的細密,是怕兒子遲遲難歸,故而要把衣衫縫制得更為結實一點兒罷。其實,老人的內心何嘗不是切盼兒子早些平安歸來呢!慈母的一片深篤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細微的地方流露出來。樸素自然,親切感人。這里既沒有言語,也沒有眼淚,然而一片愛的純情從這普通常見的場景中充溢而出,撥動了每一個讀者的心弦,催人淚下,喚起普天下兒女們親切的聯想和深摯的憶念。
最后兩句,以當事者的直覺,翻出進一層的深意:“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誰言”有些刊本作“誰知”和“誰將”,其實按詩意還是作“誰言”好。詩人出以反問,意味尤為深長。這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通俗形象的比興,加以懸絕的對比,寄托了赤子熾烈的情意:對于春天陽光般厚博的母愛,區區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于萬一呢。真有“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之意,感情是那樣淳厚真摯。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蘇軾《讀孟郊詩》)。這首詩,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味的濃郁醇美。
此詩寫在溧陽,到了清康熙年間,有兩位溧陽人又吟出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尚縈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可見《游子吟》留給人們的深刻印象,是歷久而不衰的。
游子吟古詩10
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賞析】
孟郊,字東野,751一814,湖州武康人。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勻才得到一個潭陽縣尉的卑微之職。詩人自然不把這樣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于山水吟詠,會務則有所廢弛,縣令就只給他半俸。《游子吟》,這是一首樂府詩,更是一首歌頌偉大母愛之作。此詩則是當時之作,親切而其淳地吟了一種普通而偉大的人生美——母愛,因而引起了無數讀者的共鳴,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
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然而對于孟郊這位常顛沛流淳,居無定所的游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于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此詩寫的正是這樣的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都是詩人深沉的內心情感。開頭兩句實際上是兩個短語而不是兩個句子,這樣寫就從人到物,突出了兩件最普通的東西,寫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緊接兩句寫出人的動作和意態,把筆墨集中在慈母身上。行前的此時此刻,老母一針一線。針針線線都是這樣的細密,是怕兒子遲遲難歸,故而要把衣衫縫得更為結實一點兒罷。其實,老人的內心何嘗不是切盼兒子早點些平安歸來呢!慈母的一片深罵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細微的地方流露出來,樸素自然,親切感人。這里既沒有語言,也沒有眼淚,然而一片愛的純情從這普通常見的場景中充溢而出,撥動了每一個讀者的心弦,催人淚下,喚起著天下兒女們親切的聯想和深摯的憶念。
最后二句以當事者的直覺翻出進一層的深意。詩人的反問句,意味尤為深長。這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通俗形象的比興,加以懸絕的對比,寄托了赤子熾熱的情意,對于春天陽光般厚悵的母愛。區區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于萬一呢。真有“欲報之行,昊天罔極”之意,感情淳厚真摯。
這是一首母愛的贊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此詩清新流暢,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的濃郁醇美。
游子吟古詩11
游子吟
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唐詩三百首,樂府,贊頌,母愛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慈母用手中的針線,為遠行的兒子趕制身上的衣衫。
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
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注釋
⑴游子:古代稱遠游旅居的人。吟:詩體名稱。
⑵游子:指詩人自己,以及各個離鄉的游子。
⑶臨:將要。
⑷意恐:擔心。歸:回來,回家。
⑸誰言:一作“難將”。言:說。寸草:小草。這里比喻子女。心:語義雙關,既指草木的莖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⑹報得:報答。三春暉:春天燦爛的陽光,指慈母之恩。三春:舊稱農歷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合稱三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溫暖、和煦的陽光照耀著子女。
參考資料:
1、彭定求 等 .全唐詩(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926 .
2、于海娣 等 .唐詩鑒賞大全集 .北京 :中國華僑出版社 ,20xx :301-302 .
譯文及注釋二
譯文
慈祥的母親手里把著針線。 為將遠游的孩子趕制新衣。
臨行她忙著縫得嚴嚴實實, 是耽心孩子此去難得回歸。
誰能說像小草的那點孝心, 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
注釋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暉: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和煦的陽光。
創作背景
《游子吟》寫在溧陽。此詩題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無依,一生貧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結束了長年的漂泊流離生活,便將母親接來住。詩人仕途失意,飽嘗了世態炎涼,此時愈覺親情之可貴,于是寫出這首發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頌母之詩。
賞析
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然而對于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游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于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此詩描寫的就是這種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卻是詩人深沉的內心情感。
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用“線”與“衣”兩件極常見的東西將“慈母”與“游子”緊緊聯系在一起,寫出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通過慈母為游子趕 制出門衣服的動作和心理的刻畫,深化這種骨肉之情。母親千針萬線“密密縫”是因為怕兒子“遲遲”難歸。偉大的母愛正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自然地流露出來。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飾,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作者直抒胸臆,對母愛作盡情的謳歌。這兩句采用傳統的比興手法:兒女像區區小草,母愛如春天陽光。兒女怎能報答母愛于萬一呢?懸絕的對比,形象的比喻,寄托著赤子對慈母發自肺腑的愛。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蘇軾《讀孟郊詩》)。這首詩,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味的濃郁醇美。
這首詩藝術地再現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來贏得了無數讀者強烈的共鳴。直到清朝,溧陽有兩位詩人又吟出了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縈我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足見此詩給后人的深刻印象。
名家點評
《唐詩品匯》:劉云:全是托興,終之悠然。不言之感,復非睍睆寒泉之比。千古之下,猶不忘淡,詩之尤不朽者。
《唐詩歸》:鐘云:仁孝之言,自然風雅。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親在遠游者難讀。顧璘曰:所謂雅音,此等是也。
《唐風懷》:南村曰:二語婉至多風,使人子讀之,愛慕油然自生,覺“昊天罔極”尚屬理語(末二句下)。
《唐風定》:仁孝藹藹,萬古如新。
《載酒園詩話又編》:貞元、元和間,詩道始雜,類各立門戶。孟東野為最高深,如“慈母手中線……”,真是《六經》鼓吹,當與退之《拘幽操》同為全唐第一。
《寒瘦集》:此詩從苦吟中得來,故辭不煩而意盡,務外者觀之,翻似不經意。
《柳亭詩話》:孟東野“慈母手中線”一首,言有盡而意無窮,足與李公垂“鋤禾日當午”并傳。
《唐詩別裁》:即“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意,與昌黎之“臣罪當誅,天王圣明”同有千古。
游子吟古詩12
教學目標
1借助拼音認識7個生字,會寫6個字。交流識字方法。
2從詩中受到啟發,學習感受母親的愛,并學習關心自己的母親,在家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3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課文,感受古詩語言的精練,喜歡讀古詩。
教學準備
學生:觀察母親的言行,感受母親對兒女的愛。
教師:生字卡片,朗讀錄音,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好媽媽》多媒體課件。
教學重、難點
學習生詞,朗讀并背誦古詩,感受母親對兒女的關愛,能關愛自己的父母。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欣賞歌曲,引出課題
1小朋友們,今天老師帶來大家非常熟悉的歌,你們想不想聽呢放《世上只有媽媽好》。
師:是的,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的愛就是母愛,的確,這份愛讓我們刻骨銘心,不盡感激。
2揭示課題:今天,老師和小朋友們一起學習唐代詩人孟郊寫的一首歌頌母愛的詩《游子吟》。(板書:游子吟)
游子:古人把離家在外的人叫“游子”。“吟”是詩歌的一種形式。
二、合作學習,初讀古詩
師:請孩子們自由地讀古詩。
1生借助拼音讀準字音,初讀古詩。
2學習小組長拿卡片,讓其他同學讀。同學間相互糾正字音的落實情況。
3抽生讀古詩。師相機范讀。
三、再讀古詩,讀出韻味
1學生自讀古詩。師:在讀中,大家一定明白了不少問題,愿意互相說一說嗎(可以同桌講,也可以小組說,誰認為自己說得好還可以站起來說。)
2自己在哪些地方不懂,提出來。體會“寸草心”“三春暉”。
四、觀察圖景,感悟古詩
1學習“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多媒體課件展示:夜深了,油燈下,母親還在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
(1)師:你看到了什么(母親燈下縫衣服)
(2)母親此時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呢(學生自由表達,從多方面感知母親對兒子的愛)
(3)說說你對詩句的理解。
2學習“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多媒體課件展示。
靜景:陽光下,路邊生機勃勃的小草。
動景:第二天清早,太陽出來了,母親把孟郊送到村外。
師:第二天清早,太陽出來了,母親把孟郊送到村外,此時,母親會說些什么呢孟郊的感受是什么呢(學生自由說)師:孟郊撫摸著身上的衣服,注視著那又細又密的針腳,心里想,母親的慈愛,不就像這春天里太陽的光輝嗎沐浴著陽光的小草,無論怎樣都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啊!(板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師:在這里,作者把母親對自己的恩情和太陽對春草的恩情相比,表達了作者對母愛難以回報的感嘆,讓我們把對父母的愧疚,對父母的熱愛融入自己的朗讀中。
五、讀議釋疑,體會古詩
1學生齊讀古詩。
2選擇你喜歡的方式讀這首詩,看誰讀得最好。(找伙伴讀、找老師讀、自己讀、男女生對讀、表演讀。)
3老師有一位朋友,他非常喜歡這首詩,還配了音樂,你們想聽聽嗎再次投映圖景,播放課文配樂的朗讀錄音,讓學生與詩人的感情產生共鳴,真正體會慈母對兒女的深情,激發孩子們對母親的熱愛之情。
4老師從你的語言和動作中感受到了你們就是孟郊,誰來吟詠這首詩(指名吟詩)你覺得他吟得怎么樣
5看著同學們吟得這樣好,老師也想讀一讀,好嗎讀完后給我評評。
六、自學古詩,再現創新
師:孩子們,你們真棒!這首詩用簡潔直白的語言,給我們展示了慈母不辭辛苦,為臨行的孩兒飛針走線的細節,讓我們感受到了母親對兒子的無限關心和愛護。這樣的母親怎不值得我們深情贊頌你的媽媽關心你嗎怎樣關心的呢(學生自由說)
師:既然你的媽媽那么關心你,那么愛你,你該怎樣對待你媽媽呢(學生自由說)
多媒體課件:播放歌曲《好媽媽》,再現圖景(雨天接“我”回家,深夜送“我”上醫院;媽媽下班累了,“我”端上熱茶,給媽媽揉肩……)
七、指導書寫
1教師在田字格里范寫一遍生字(提示:注意筆畫筆順)。
2師:“歸”、“臨”分別是由哪兩部分組成的呢(感知左右結構的字)
3師:“密”、“游”由哪些部分組成(感知上中下、左中右結構的字)“遲”呢(半包圍結構的字)
4口頭擴詞練習。
八、課堂練習
1抄寫生字。
2朗讀、背誦古詩。
九、課外延伸拓展
1把這首詩的意思講給爸爸、媽媽聽。
2嘗試讀一讀另一首詩。
晨起縫破衣
鄭 燮
晨起縫破衣,針線不成行。
母年七十四,眼昏手又僵。
裝綿苦欲厚,用線苦欲長。
線長衣縫緊,綿厚耐雪霜。
裝成令兒暖,母衣單薄涼。
不衣逆母情,衣之情內傷。
游子吟古詩13
母愛是無私的,偉大的。古往今來,人們用各種方式來贊美和歌頌母愛。尤其是我國的古詩中,這樣的詩句更是不勝枚舉。我最喜歡唐代詩人孟郊的那首膾炙人口的《游子吟》。每每讀起它,都有一種別樣的情愫在心中涌動。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首詩在我剛回說話時,媽媽就教我讀,一遍又一遍,次數多了,雖然不解其意,但也可以背下來了。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它的理解也日益深刻,心里更是多了一份對母親的感激之情。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慈母飛針走線,為兒子縫制遠行的衣裳。想一想,縫制一件衣服,在如今這個科技發達的時代里,還不是一件相當容易的 事嗎?甚至可以去大商場里任意挑選稱心的名牌衣物。但在那個古老的年代里,沒有縫紉機,只能靠一針一線縫制出來。那一針一線里,包含了多少母愛啊!想到這兒,我多想深情地對母親說:“媽媽,您辛苦了!”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臨別的時候,老母親在昏暗的油燈下一針一線縫得細密均勻,擔心游子歸來遲晚,縫制不牢破綻難勘。作為子女,我想:在我遠行的時候,身上穿著母親細細縫制的衣服,不管風吃雨打,霜寒露重,自己心里仍然暖暖的,依然感覺母親一直在我身邊;不論大雪紛飛還是寒風呼嘯,心里總會有一份溫馨和感激。此時此刻,我多想再一次深情地對母親說:“媽媽,您辛苦了!”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句話才是這首詩的精髓之處。細微的小草,如何報答春天的陽光給予它的溫暖?作為兒女,怎能報答的了母親的生養哺育之恩呢?細微的小草,如果沒有春雨的滋潤,陽光的呵護,就不會在漫漫寒冬之后破土而出,給大地帶來勃勃生機。如果沒有母親懷胎十月的辛苦,我們又從何而來?如果沒有母親那甘甜的乳汁哺育我們,我們怎么充饑?怎樣成長?沒有母親的鼓勵和支持,我們如何走出失敗的陰影,勇往直前?讓我們對母親充滿感激,充滿愛,去報答母親的生養之恩,哺育之情,盡管這份情,這份愛永遠也回報不完,亦或說根本就無法回報。但我仍然要大聲對母親說:“媽媽,辛苦了!媽媽,我愛您!”
游子吟古詩14
一個早春的晚上,一位年邁的老母親正在為她那即將遠行的兒子縫補衣服,她借用著那微弱的燭光照耀著她的針頭,她笑瞇瞇地望著針頭,用那細小的縫衣線對著針眼串了進去,她的雙膝上放的是兒子那身當官時穿的官袍,雖然已經破舊不堪,但母親每一針每一線都縫補得十分密集,因為兒子常年在外做官,衣服破了無人縫補,所以怕衣服穿得時間短、破得快。兒子深情地望著母親,一會兒拿針在頭皮上蹭蹭,那靈巧的雙手縫補著破舊的衣服,滿面紅光地微笑著,滿面的皺紋也舒展開來。兒子看著書,不知不覺地流下了兩行滾燙的熱淚,怎么擦都擦不干凈。
窗外的寒風,仍然是那么的猛烈。樹枝被刮得啪啪作響,窗紙忽里忽外,幾乎破敗不堪,就連燭火也忽明忽滅,腿和腳依然被凍得生疼,這讓母親怎能放心呢?
母親縫補完了衣服,就開始為兒子收拾行裝。老媽媽還不時地回過頭來,深情地對兒子說:“兒啊,記得當官的時候別總惦記家里,要當一名好官,多替老百姓著想,多替老百姓辦實事,要經常關心自己的身體。好啦,天也不早了,早點休息吧,明天早晨還要趕路呢。”兒子看見了母親為他縫補的衣服和以前一樣,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這哪是母親縫的衣服啊,明明是母親一顆慈愛的心啊!母親的手十分靈巧,針腳沒有一點縫補的跡象,真的難為了她老人家了。
天剛蒙蒙亮,兒子就要出發了。臨行時,深情地母親說:“娘啊,孩兒一定會謹記您的教誨。待我功成名就之時,一定會回來報答您老人家的!”母親拉著兒子手,心疼地說:“兒啊,你在那邊無依無靠的,能堅持的了么?要多……”兒子仰天長嘆:“哎!到底誰能說得清,我們做兒女的,那小草一樣的細微的孝心,能報答得了母親那陽光般的溫暖恩情呢?”母親望著兒子那遠去的背影,深深地嘆了一口氣,只怨兒子回來的時間太短了,要是再長一點兒,那該有多好啊!但是,在母親的眼里,沒有流露出一絲的憂傷,因為兒子已經努力地當上了地方官。
兒子一邊走,一邊流著眼淚,耳旁時時縈繞著母親對他的諄諄教導——做好人,當好官。
游子吟古詩15
母親,一個多么偉大而溫馨的名字。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當我讀《游子吟》之時,便不由得想起我的母親。每逢放學回家,我的心情就很激動,恨不得長出一雙翅膀,立刻飛到家中,因為家里有母親迎接我的笑容,有母親為我做的好吃的。每當讀到“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時,我的心也在思考,母親對子女的恩德能報答的完嗎?自從我降生在這個世界上,母親就照顧我的衣食住行。冬天,怕我凍著,千方百計地讓我穿暖:每次吃飯,總要關切地詢問吃飽了嗎,還合口味嗎……
天下的母親一樣偉大。母親在孩子的心中總是最慈愛的、最美的。《游子吟》雖然是一首短短的詩文,但是,它所體現出來的卻是母親對孩子的深切關愛。
讀完這首詩,我想到了自己的行為。和母親頂嘴是我最大的壞毛病,我很后悔。想到這些,想到母親那些無微不至的關懷,我總是無地自容。
通過解讀《游子吟》,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母愛的偉大。理解母親,尊重母親,孝敬母親,應該從自我做起,這就是我從《游子吟》中得到的啟示。
【游子吟古詩15篇】相關文章:
游子吟古詩07-28
《游子吟》思鄉古詩08-11
古詩《游子吟》改寫12-16
游子吟古詩評析12-05
少兒古詩游子吟12-05
游子吟全文古詩12-05
改寫古詩游子吟12-05
古詩游子吟詩意12-05
《游子吟》古詩賞析12-05
古詩游子吟配樂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