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爭議的唐代大詩人元稹
元稹,字微之,洛陽人。他天資聰慧,十五歲便明經及第。但也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
元稹那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是歷來被傳誦的佳句,此句出自于元稹《離思五首》中的第四首,全詩為:“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元稹的這首絕句,取譬高,情意濃,且用筆極妙,言情而不庸俗,瑰麗而不浮艷,悲壯而不低沉,以精警的詞句贊美了夫妻之間的恩愛,表達了對所愛之人的忠貞與懷念之情,創造了唐人悼亡絕句中的絕勝境界。
但對此詩意旨的理解卻大有不同,一說此為回憶蒲城之戀而作,“半緣修道半緣君”句,“君”即雙文,誠如此,則詩的立意是寫愛之深摯專一。一說此為悼念亡妻韋叢之作,“君”乃韋叢,則其立意在傷逝悼亡。元稹這些撲朔迷離的逸聞瑣事,夢魘般地糾纏著人們,成為大家久談不厭的話題,縱然一首小詩也會牽出許多風流韻事。
貞元十六年(800年),22歲的元稹離開了長安,來到河中府做事,就在此年,他深深地愛上了一位叫“雙文”的姑娘,并且男女之間可以發生的事情全發生了,偷偷地同居了一陣子,事后他還寫有《贈雙文》、《鶯鶯詩》、《會真詩三十韻》。《贈雙文》描寫了兩人幽會之時雙文的美色:“艷時翻含態,憐多轉自嬌。有時還自笑,閑坐更無聊。曉月行看墮,春酥見欲銷。何因肯垂手?不敢望回腰。”表達了艷羨之情。《鶯鶯詩》則描繪了夜間兩人幽歡情景:“殷紅淺碧舊衣裳,取次梳頭暗淡妝。夜合帶煙籠曉月,牡丹經雨泣殘陽。依稀似笑還非笑,仿佛聞香不是香。頻動橫波嬌不語,等閑教見小兒郎。”《會真詩三十韻》開色情詩歌大膽露骨描寫之先河,是著名的艷情詩。詩中“戲調初微拒,柔情已暗通。低鬟蟬影動,回步玉塵蒙。轉面流花雪,登床抱綺叢。鴛鴦交頸舞,翡翠合歡籠。眉黛羞頻聚,朱唇暖更融。氣清蘭蕊馥,膚潤玉肌豐。無力慵移腕,多嬌愛斂躬。汗光珠點點,發亂綠蔥蔥……啼粉流宵鏡,殘燈遠暗蟲。華光猶冉冉,旭日漸曈曈;乘鶩還歸洛,吹簫亦上嵩,衣香猶染麝,枕膩尚殘紅……”怕是中國色情文學的典范之作。后來,中國文學中所出現的專以描寫色情為題材的小說、戲劇和詩歌,其始作俑者當屬元稹。
元稹這些詩多給人以輕佻、輕薄之感。對此,后人多有論述,例如宋代蘇軾《祭柳子玉文》:“郊寒島瘦,元輕白俗。”宋代張表臣《珊瑚鉤詩話》卷一:“(詩)以氣韻清高深眇者絕,以格力雅健雄豪者勝。元輕白俗,郊寒島瘦皆其病也。”
為了進京謀取功名,貞元十七年(801年)春,元稹離開河中府,離開了鶯鶯,前往長安參加進士科考,結果不如人意,落選了。他整天想著雙文(鶯鶯),哪能全神貫注考試呢?老天向來是公平的。
貞元十八年(802年)冬,24歲的元稹第二次參加貢舉。次年春發榜,他考取了書判拔萃科第四等,被留在秘書省任九品校書郎。在長安的一年備考期間,他的才華得到了時任從三品京兆尹韋夏卿的賞識。就在他考取了書判拔萃科第四等這一年,三品大員韋夏卿決定將他19歲的寶貝女兒韋叢嫁給元稹。元稹便拋棄了鶯鶯,娶了韋叢,給后人留下了始亂終棄的話柄。
這一年,他還寫下《古決絕詞三首》,有針對雙文(鶯鶯)之嫌。他大言不慚地主觀臆斷自己不在雙文(鶯鶯)身邊時,那雙文(鶯鶯)很可能就讓別人占有了,正所謂“我自顧悠悠而若云,又安能保君皚皚之如雪”,甚至還自鳴得意地說:“幸他人之既不我先,又安能使他人終不我奪。”(幸虧我先占有過雙文,否則又怎么能保證雙文不先被別人占有呢),所以清代詩評家馮班在《才調集補注》里說:“微之棄雙文(鶯鶯)只是疑她有別好,刻薄之極,二人情事如在目前,細看只是元公負她。”而另一位清代詩評家王闿運則認為,這是“小人之語,是微之本色”,給元稹判了人格上的死刑。元稹對雙文(鶯鶯)始亂終棄,轉而選擇三品大員韋夏卿之女韋叢成婚的事實,陳寅恪先生評論道:“……唐代當日社會風尚之重進士,輕明經,微之年十五以明經擢第,而其后復舉制科者,乃改正其由明經出身之途徑,正如其棄寒族之雙文,而婚高門之韋氏……”(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
結婚第二年(貞元二十年),26歲的元稹寫出了足令他揚名千古的傳奇小說《鶯鶯傳》,這也使他自己成為中國戲劇史中的傳奇人物。《鶯鶯傳》后被宋代趙令畤翻創為商調《蝶戀花鼓子詞》,金代董解元又作《西廂記諸宮調》,元代劇作家王實甫再改編為五本二十一折的雜劇《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歷史影響之大大,可見一斑,這恐怕是元稹所始料未及的。
崔鶯鶯的創作原型在當時就頗具爭議,有人說那“張生”假托的不是元稹,元稹自己也解釋說,他這篇“張生與崔鶯鶯”的愛情故事是從朝中一個叫李公垂的大臣那里聽來的,但后人還是將“張生”扣在了元稹的腦袋上。北宋的趙令畤經一番考證后,依舊確認是元稹無誤,且證明崔鶯鶯系永甯縣尉崔鵬之女,她母親與元稹的母親皆是睦州刺史鄭濟的女兒,所以元稹與崔鶯鶯是表兄妹。明代的胡應麟、瞿佑也贊同這種說法。近人魯迅、陳寅恪、孫望諸人都力主此說,誠如此,則元稹的解釋純屬掩蓋推諉,結果是欲蓋彌彰。
元稹和韋叢婚后雖然生活拮據,但是彼此還算恩愛,然而,不幸的是,婚后五年,韋叢便撒手塵寰。元稹寫下了感人至深的'《遣悲懷》三首,其中最出名的是其中的是第二首:“昔日戲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來。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尚想舊情憐婢仆,也曾因夢送錢財。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詩中“貧賤夫妻百事哀”是更為大家所熟知句子,可見,元稹對韋叢也是愛之甚深。對此,也有不同的說法,元稹先戀雙文,又娶成之,后來,喪妻未幾即納妾,又續娶裴氏柔之,世人多認定其用情不專。而且,韋叢去世前,元稹就曾與四川女詩人、歌妓薛濤有過一段“姐弟戀”(薛濤此時已經40多歲,比元稹大近20歲)。但是,畢竟四川氣候養人,薛濤40歲了還如花似玉,風韻猶存,且頗有才情。
元和四年(809年)三月,元稹出使川東,有機會接觸、認識薛濤。當這個閱人無數的女詩人全身心投入到這場戀愛中時,元稹卻被調往洛陽。一別之后,兩人再也沒有見面。元稹當上翰林學士時,寄給薛濤一首七律《寄贈薛濤》:“錦江滑膩蛾眉秀,幻出文君與薛濤。言語巧偷鸚鵡舌,文章分得鳳凰毛。紛紛辭客多停筆,個個公卿欲夢刀。別后相思隔煙水,菖蒲花發五云高”。元稹從地靈人杰下筆,想象秀麗的西蜀山水幻化出兩位麗人:卓文君與薛濤,以此隱喻薛濤是中唐的卓文君。接著,元稹又夸獎薛濤的言語文章如鳳毛麟角,是個女中才子,而且,他還用辭客停筆、公侯夢刀來進一步凸顯薛濤的文才。“夢刀”是“夢三刀”之略。《晉書》載,王浚做廣漢太守時,一天晚上做了個夢,夢見臥室房梁上懸掛著三把刀,過了一會兒,又夢見一把刀。他手下人替他解夢,說三把刀是個“州”字,又多了一把刀,多就是“益”的意思,這預示著要升為益州刺史了,后來果然應驗。詩中的“欲夢刀”是說做夢都想著去西蜀,反襯出薛濤的魅力。尾聯所用的“別后相思”,尤其耐人尋味,對于一個官妓,元稹如此褒揚薛濤,而且運用男女之間才用的語詞“相思”,說明元稹與薛濤之間的關系非同一般。
薛濤送給元稹的七律《寄舊詩與元微之》也頗耐人尋味,可看作是兩人的絕妙唱和,原詩如下:“詩篇調態人皆有,細膩風光我獨知。月夜詠花憐暗澹,雨朝題柳為欹垂。長教碧玉藏深處,總向紅箋寫自隨。老大不能收拾得,與君間似好男兒”。
薛濤與同時代著名詩人有酬贈唱和者,除元稹外,尚有白居易、劉禹錫、王建、杜牧、雍陶以及顯宦兼詩人的武元衡、段文昌、李德裕等。其中,白居易《贈薛濤》一詩,頗堪玩味,道出了元稹與薛濤等幾個女人的微妙關系。詩云:“峨眉山勢接云霓,欲逐劉郎此路迷。若是剡中容易到,春風猶隔武陵溪。”
這首詩大概寫于長慶三年(823年),此時,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元稹則任浙東觀察使,他正迷戀歌妓劉采春。元白是至交好友,元稹與薛濤的這點事,白居易自然很關心,這首詩明顯有勸薛濤勿太癡情于元稹之意。
元和四年(809年),元出使東川與薛濤相聚于梓州,過了三個月的蜜月生活后,想到自己是朝廷大員韋夏卿的女婿,在權衡利害得失后,終于還是“臨途訣別,不敢挈行”。這一年七月,元妻韋從雖然病逝,元稹也沒有娶薛濤之意。
兩年后,元稹的朋友李景儉見韋叢不幸病逝,元稹的生活無人照顧,就在元和六年(811年)春末夏初,將表妹安仙嬪嫁給了元稹。只可惜安仙嬪只與元稹做了三年夫妻,就不幸病逝了,只留下一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