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邊的老人》的閱讀答案
《橋邊的老人》取材于20世紀30年代西班牙內戰。《橋邊的老人》關注的不是英雄、正義,也不是“主義”、政治,而是戰爭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們是無辜的受害者。殘酷的戰爭來了,將家園、親人都無情地撕碎。在這里,戰爭成了作者的譴責對象,對生命價值的珍視更令小說充滿了悲憫的力量。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橋邊的老人》的閱讀答案,歡迎閱讀!
橋邊的老人
[美國]海明威
一個戴鋼絲邊眼鏡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盡是塵土。河上搭著一座浮橋,大車、卡車、男人、女人和孩子們在涌過橋去。騾車從橋邊蹣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在幫著推動輪輻。卡車嘎嘎地駛上斜坡就開遠了,把一切拋在后面,而農夫們還在齊到腳踝的塵土中躑躅著。但那個老人卻坐在那里,一動也不動。他太累,走不動了。
我的任務是過橋去偵察對岸的橋頭堡,查明敵人究竟推進到了什么地點。完成任務后,我又從橋上回到原處。這時車輛已經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個老人還在原處。
“你從哪兒來?”我問他。
“從圣卡洛斯來。”他說著,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鄉,提到它,老人便高興起來,微笑了。
“那時我在看管動物。”他對我解釋。
“噢,”我說,并沒有完全聽懂。
“唔。”他又說,“你知道,我待在那兒照料動物。我是最后一個離開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著他滿是灰塵的黑衣服、盡是塵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鋼絲邊眼鏡,問道:“什么動物?”
“各種各樣。”他搖著頭說,“唉,只得把它們撇下了。”
我凝視著浮橋,眺望充滿非洲色彩的埃布羅河①三角洲地區,尋思究竟要過多久才能看到敵人,同時一直傾聽著,期待第一陣響聲。它將是一個信號,表示那神秘莫測的遭遇戰即將爆發,而老人始終坐在那里。
“什么動物?”我又問道。
“一共三種,”他說,“兩只山羊,一只貓,還有四對鴿子。”
“你只得撇下它們了?”我問。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個上尉叫我走,他說炮火不饒人哪。”
“你沒家?”我問,邊注視著浮橋的另一頭,那兒最后幾輛大車正匆忙地駛下河邊的斜坡。
“沒家,”老人說,“只有剛才講過的那些動物。貓,當然不要緊。貓會照顧自己的,可是,另外幾只東西怎么辦呢?我簡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態度怎樣?”我問。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說,“我七十六歲了。我已經走了十二公里,再也走不動了。”
“這兒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說,“如果你勉強還走得動,那邊通向托爾托薩②的岔路上有卡車。”
“我要待一會,然后再走,”他說,“卡車往哪兒開?”
“巴塞羅那。”我告訴他。
“那邊我沒有熟人,”他說,“不過我還是非常感謝你。”
他疲憊不堪地茫然瞅著我,過了一會又開口,為了要別人分擔他的憂慮,“貓是不要緊的,我拿得穩。不用為它擔心。可是,另外幾只呢,你說它們會怎么樣?”
“噢,它們大概挨得過的。”
“你這樣想嗎?”
“當然。”我邊說邊注視著遠處的河岸,那里已經看不見大車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們怎么辦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為要開炮了。”
“鴿籠沒鎖上吧?”我問。
“沒有。”
“那它們會飛出去的。”
“嗯,當然會飛。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罷。”他說。
“要是你歇夠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來,走走看。”
“謝謝你。”他說著撐起來,搖晃了幾步,向后一仰,終于又在路旁的塵土中坐了下去。
“那時我在照看動物。”他木然地說,可不再是對著我講了,“我只是在照看動物。”
對他毫無辦法。那天是復活節的禮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羅挺進。可是天色陰沉,烏云密布,法西斯飛機沒能起飛。這一點,再加上貓會照顧自己,或許就是這位老人僅有的幸運吧。
【注】①埃布羅河:西班牙境內最長的一條河。②托爾托薩:西班牙塔拉戈納省城市。
12.小說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6分)
13.小說中畫線句子表現了老人怎樣的心理,請簡要分析。(4分)
14.小說中老人反復念叨自己的小動物,作者這樣寫有何用意?請簡要分析。(4分)
15.海明威曾提出“冰山”創作原則:“冰山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八分之一’是讀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雖然沒有寫出,卻能為讀者感受到。” 試探究小說從哪些方面體現了這一創作原則。(6分)
《橋邊的老人》閱讀答案
12.真實地描繪出了大敵將臨、人們倉皇逃命的戰時景象,鮮明地勾畫出了這個滿身塵土、疲憊不堪的孤老頭的人物形象,為小說創造出悲涼的氣氛。
【變式題】小說的結尾有什么表達作用?(6分)
①交待故事的結局;②點明故事背景(法西斯挺進);③渲染氛圍,烘托心境(天色陰沉、烏云密布);④以象征手法,暗示中心(復活節、僅有的幸運)。(共6分,每點2分,答出任意3點即可)
13.①“木然”表現老人身心疲憊,陷入了絕望;“不再對著我講了”,表現老人不再期待“我”為他分憂。 ②“我在照看動物”一句反復出現,后句中的 “只是”二字意味深長,交織著“怨”“冤”之情,暗含著對戰爭無聲的控訴。(4分,每點2分)
14.①小動物是老人的精神寄托,這樣寫體現了老人博大的愛心與素樸美好的人性;②弱小生命被戰爭摧殘與扼殺,表達了作者對戰爭的譴責,對生命的尊重和對和平的渴望。(4分,每點2分)
15.①小說采用有限視角的第一人稱敘述故事,讀者既可以從“我”的角度體驗故事,也可以從旁觀者的角度充分發揮想像,挖掘小說的內涵。②小說選取的是一幅畫面、一段對話的微小格局,卻表現了宏大的戰爭主題,
《橋邊的老人》教學實錄
學生:讀出老人的孤獨。他沒有家,只有幾只小動物相依為命,晚年生活很凄涼。
教師:對,也就是讀出了老人的生活現狀,讀出了他的孤獨。老人在他垂暮之年,把動物視為親人。
學生:可戰爭卻要他離開他的家園他的親人,連最后一點溫情也要抹去。
學生:讀出了戰爭的殘酷,戰爭給百姓帶來的苦難和痛。
學生:讀出了老人的善良,在大家都自顧自己的逃命中,老人還能想到可憐的動物。
教師:說的很好,在老人眼中,小動物的生命也是世界的價值所在。這是一種人性的光輝。
學生:就是說老人的愛心。
學生:讀出老人內心的痛苦,不能安度晚年,要在戰火中逃離家園。
學生:讀出他的茫然,對未來生活的迷茫和無把握。
教師:怎么可以看出他對前景的茫然呢?
學生:他顧及動物不關心自己,不想走。
教師:短短幾句話,簡單又高效,既蘊涵了許多言外的生動細節,又能反映出人物的個性與心理。可見海明威語言的簡約風格。這幾句話里飽含著老人負責的情感,讓我們再次齊讀這四句話,切實讀出情感來。學生讀。
6、教師:到這里,我們可以對海明威簡潔明快的語言風格有所感受。這讓我想起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論”,他說:“冰山運動之雄偉壯觀,是因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放在文學寫作上,如何理解這句話?
學生:語言要簡潔,不要全部說出來。
學生:有八分之七的內容要我們自己去想。
學生:要揣摩弦外之音。
教師:文學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謂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謂的“八分之七”。
用簡潔的文字塑造出鮮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緒最大限度的埋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卻含而不露、思想深沉而隱而不晦。
資料鏈接 :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中有一個解釋:“如果一位散文家對于他想寫的東西心里很有數,那么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東西,讀者呢,只要作家寫得真實,會強烈的感覺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寫出來似的。”顯而易見,作家在這里強調的是省略,主張水面下的的“八分之七”應該留給讀者您去感受。
教師: 聯系小說,細讀對話,你還能更多地感受出水面下的八分之七嗎?
7、學生閱讀探討。
學生:從‘我只是在照看動物’中的‘只是’,感覺到老人的無辜和內心的怨憤。
教師;對戰爭的控訴有此可見,請你讀這句,讀出其中的冤和怨來。
學生:那句“一共三種,兩只山羊,一只貓,四對鴿子”中,了解到老人對動物的疼愛和老人的孤獨。
學生:‘政治與我不相干’這句,老人對戰爭的反感,以及他的無辜。
學生:我是最后一個離開……
教師:這種含而不露的手法,使小說中的對話充滿弦外之音。其實,對話以外的句子也同樣包蘊豐富的內容,你能找出幾處?作出分析。
學生:‘他木然地說,可不再對著我說了’這句(分析略,以下同)。
學生:‘那是他的故鄉,微笑’
學生:‘僅有的幸運’還有最后的‘向后一仰,終于又在路旁的塵土坐了下去’
學生:‘那天是復活節的禮拜天’
教師稱贊:很有想法,請具體分析一下。
學生:復活節是西方的重大節日,僅次于圣誕節,它代表著重生和希望,就使得小說更有悲劇性。
8、教師:中還有其他多處地方也有這水面下的八分之七之韻味,我們可以細加咀嚼。同學們的這種探究學習的意識,對于我們閱讀文學作品極為重要。那么,縱觀全文,如果用一個字來形容這篇小說的特點,你會用哪個字?
學生:美,小說雖是悲劇,但是表現了人性的美。
學生:深,小說很有深度,雖然寫的是感覺很平常很生活的事情,但能夠從中揭示出一個深刻的主題。
學生:小,別的寫戰爭的都是大手筆大場面,戰爭電影都是大投入巨資打造,而這個小說都是小角度小片段,還有小人物。
學生:沒有英雄人物,寫的是平民百姓,沒有戰爭場面,可也一樣感受戰爭的殘酷,所以我說是‘妙’。
學生:真,寫的情感很真實。
教師:那為了表現真,作者還有其他什么手段?
學生:文中的“我“的出現,就使得作品很真實很親切。
教師:‘我’是誰呢?
學生:戰士,或者其他身份。
教師:如果換成第三人稱,會怎么樣?
學生:沒有這樣置身于小說中來得真實。
教師:大家的看法其實都在證實小說的構思的精巧,這篇小說給人的整體感覺是簡潔、樸實、明快,同時又不乏深度,海明威不愧為著名小說家和記者,一個“巧”字也許可以盡含其中。這些精巧之處在海明威的`其他小說中都可以找到,大家有空可以多去閱讀。相信海明威的《橋邊的老人》能給我們許多的啟迪,關于戰爭,關于生命,關于尊重,也關于寫作……
設計說明:海明威的《橋邊的老人》是《外國小說欣賞》高中語文選修教材的第一課,本課程的主要教學任務是引導學生欣賞外國小說以及初步感知小說這一文體的基本特征,與此同時,適當地勾勒外國小說史的輪廓,簡單介紹外國小說的創作方法以及諸種流派,最終目的是了解小說藝術,提高文學鑒賞能力,培養高格調的審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
海明威的《橋邊的老人》小說的主題是揭示戰爭的殘忍、罪惡。然而作者在構思取材上,卻非常巧妙和獨特,它不是以戰火紛飛,血腥殘酷的戰爭實景來表現該主題,而是以在戰爭即將到來前,一個相對平靜的環境下,一個孤身老人當人們競相逃命時的內心世界,冷靜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戰爭的殘忍、罪惡。
《橋邊的老人》篇幅短小,筆法簡練,但是意蘊卻很深刻,敘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所以結合單元要求和文本特點,該課的教學主要扣住對海明威的這篇小說主要內容與題旨的把握及其創作風格的了解,同時滲透話題的相關知識,重在培養學生欣賞外國小說的能力。
【橋邊的老人讀后感】
第一次讀橋邊的老人只是看到了戰爭,卻不知道它是怎樣去描繪戰爭的場面。
第二次讀橋邊的老人,看到的是一個受到戰爭殘害的老人,年近花甲,卻要因為戰爭奔波,他能去哪兒呢?同情之心油然而生。
如果僅僅是這樣這樣的文章會不會有所欠缺。在這里不得不贊揚海明威冰山一角的寫作手法,不需要戰爭激烈的蕭殺聲,不需要漫天的硝煙,不需要。只要一點“衣服上盡是塵土”,只要一點“灰蒙蒙的天氣”。
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對戰爭的的抨擊,不僅僅是對老人的同情,還有戰爭對人性的侵害。
故土,人精神寄托的地方,如今卻受到戰爭的侵略,曾經的一片凈土啊!如今又該到哪里去找尋呢?
對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來說故土是人間的天堂。對故土的留戀是人世間最美好的感情之一。思鄉也是最常見,人心最脆弱的一部分,而如今,卻因為戰爭。說來,戰爭是沒有對錯的,看看那些出征的士兵背井離鄉,拿到他們就沒有對故土的依戀嗎?拿到他們一生出來就會殺殺殺嗎?
從而升華到了對生命的熱愛,對生命的歌頌。
生命是不朽的主題,是最崇高,只有從一個個生命開始,才會有今天的家園。
【《橋邊的老人》的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橋邊的老人》閱讀答案09-17
《橋邊的老人》 閱讀答案11-22
橋邊的老人閱讀答案09-21
《蓮池老人》閱讀及答案12-06
老人閱讀答案參考11-13
擺渡老人閱讀答案10-31
《種樹老人》閱讀答案08-30
《擺渡老人》閱讀答案「精選」09-20
《孩子與老人》閱讀答案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