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馬說》《戰國策.燕策二》的文言文閱讀答案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時常需要做些閱讀題,而與閱讀題如影隨形的則是閱讀答案,閱讀答案是由資深教育者參與擬訂的、對有關閱讀題所做的解答。你知道什么樣的閱讀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幫助到我們的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馬說》《戰國策.燕策二》的文言文閱讀答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文言文閱讀。
【甲】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韓愈《馬說》)
【乙】人有賣駿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見伯樂,曰:臣②有駿馬欲賣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與言。愿子還③而視之,去而顧之,臣請獻一朝④之賈。
伯樂乃還而視之,去而顧之,一旦而馬價十倍。(《戰國策.燕策二》)
【注釋】①比:連續,接連。②臣:先秦時代,普通人之間有時也謙稱自己為臣。③還:通旋,圍繞、繞圈子。④朝:早晨,也指一天。
1、下列各組加粗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才美不外見(通現,表現)往見伯樂(接見)
B、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等同,一樣)等死,死國可乎(同樣)
C、食之不能盡其材(喂養)一簞食,一豆羹(食物)
D、比三旦立于市(集市)愿為市鞍馬(買)
2、下列加粗虛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策之不以其道(因為)
B、臣有駿馬欲賣之(無意義,一般不譯)
C、伯樂乃還而視之(于是)
D、而伯樂不常有(而且)
3、把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愿子還而視之,去而顧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兩文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請就這個道理談談你對名人做廣告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A
2、C
3、(1)拿著馬鞭面對它(千里馬)說;天下沒有千里馬!
(2)希望您繞著圈子看它,離開了還回頭看它。
4、說明了伯樂的重要性或名人的重要性。談看法略,能圍繞伯樂的重要性來談,名人做廣告的利或弊,言之成理,語言通順即可。
拓展:
譯文
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貴的馬,只能辱沒在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不以千里馬著稱。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盡一石糧食。飼養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馬來喂養它。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品德就顯現不出來。想要和普通的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驅使千里馬不能按照正確的方法;喂養它,不能夠充分發揮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著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這世上)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
創作背景
《馬說》寫于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間。當時韓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經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但結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辭焉”。盡管如此,韓愈仍然聲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依附于宣武節度使董晉、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幕下,終未被采納。后來又相繼依附于一些節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視,郁郁不得志。
作品鑒賞
《馬說》是一篇說理文,似寓言而實非寓言,用比喻說理卻并未把所持的論點正面說穿,沒有把個人意見強加給讀者。通過形象思維來描述千里馬的遭遇,提出事實,省卻了講大道理的筆墨,作者利用了古漢語中虛詞(語助詞、感嘆詞和連接詞),體現出一唱三嘆的滋味和意境。伯樂的典故幾次被韓愈引用(見韓愈所作的《為人求薦書》及《送溫處士赴河陽序》),可見韓愈命運的坎坷。
《馬說》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這個命題不合邏輯。因為存在決定意識,伯樂善相馬的知識和經驗,必須從社會上(或說自然界)存在著大量的千里馬身上取得,然后逐漸總結出來的。所以有人認為韓愈這句話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義的。從唯物主義原則來看,這句話是錯誤的。韓愈把它作為語言,卻是發人深省的警句,是名言。因為世上有伯樂這種知識和本領的人太少。于是作者在下文正面點明主旨,把千里馬的無限委屈傾訴出來。正由于“伯樂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馬不僅找不到一個好的牧馬人,而是“祇辱于奴隸人之手”,受無知小人的腌氣。這些寶馬死于槽櫪之間,其遭遇不幸、結局悲慘。沒有把這些馬當做千里馬,千里馬的死也是毫無所謂的了。“不以千里稱也”,包含著這樣的意思:連同情它們的人都沒有,更談不上對千里馬的死表示遺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從文章表面看,作者說得透徹,卻有很多辛酸痛楚還沒有吐露,看似奔放,實則內涵豐富。
作者刻畫“食馬者”與千里馬之間的矛盾,兩相對照,既寫出千里馬的抑郁不平,也寫出不識真才者的愚昧專橫。千里馬在無人給它創造有利的客觀條件時,有時欲一展所長卻有力無處使,最后到了無力可使的程度,連一匹普通馬也比不上,實現不了日行千里的功能,因此待遇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馬”。受辱和屈死也就不足為奇,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了。由于食馬者的原因,千里馬不能恪盡職守,還會受到責難和懲罰,往往被痛打一頓在待遇上也就越加糟糕(食之不能盡其材)。表面看“食馬者”不是伯樂,不懂馬語,卻蘊涵著懷才不遇的人面對那些愚昧專橫的統治者就是申訴也無用這一層意思。
文章寫到這里,作者還覺得不夠,又接著用“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從“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層的刻畫。使文章生動深刻,也表現出作者的憤激。作者并沒有立即譴責這種不識馬的“人”,反而讓他面對著千里馬不懂裝懂,還說“天下無馬”。意思是說,這樣的“人”在主觀動機方面還是不錯的,他并非不想選拔人才,并非沒有求賢用賢之心,無奈賢人賢才太“少”了。明明是“人”的主觀上出了問題,卻把這種局面的形成推給客觀條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千里馬,食馬者卻對著千里馬發出了“天下無馬”的慨嘆,認為這不過是一匹連常馬也不如的馬。這是作者的諷刺。文章寫至此處,作者立即點明主題,用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結束,把“無馬”和“不知馬”這一矛盾形成一個高潮。這是韓愈凝聚濃縮手法的結果。
名家評價
重慶工商大學教授付正義:《馬說》的結構十分精巧。“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是從正面提出問題。然而筆鋒一轉,“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便從反面展開起議論來了。第一段寫千里馬的命運:“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接下去便自然而然地寫到了千里馬的遭遇,最后,作者對封建統治者發出了憤怒的斥責,其中有諷刺,有反問,有慨嘆,抑揚反復,淋漓盡致。
【《馬說》《戰國策.燕策二》的文言文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馬說》文言文閱讀片段答案09-19
《馬說》閱讀答案08-03
迎燕閱讀答案07-21
《春燕來歸》閱讀答案03-15
《馬說》《老馬識途》比較閱讀及答案05-19
文言文閱讀答案10-31
說茶閱讀答案05-18
《鳥說》閱讀答案05-19
《說驥》閱讀答案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