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屈原形象的歷史閱讀答案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占據學術主流的是說屈原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反映了新興階級的政治要求、詩人一生的歷史就是同舊貴族腐朽勢力作斗爭的歷史,還認定他的悲劇也就是楚國和楚國人民的悲劇。顯然,這一時期屈原的形象塑造,適應現實政治的需要,被高度意識形態化與政治倫理化了。在70年代初評法批儒運動中,又有人把屈原說成是與儒家相對立的法家詩人。80年代以來,隨著后現代主義文學思潮的輸入,有人則試圖從心理分析的層面透視屈原,說屈原是一個有著幻視、幻聽、幻覺、孤獨癥、自戀癥、易裝癖的病態狂人。
自從楚辭誕生以來,在其傳播與接受中,屈原形象也處于不斷變遷中,后人閱讀古代文本所獲得的只能是偶然保留下來的歷史碎片,試圖憑借這些并不完整的碎片去還原歷史,在試圖喚醒歷史生命的過程中,人們必將自己的期待與想望悄然注入其中。因此,被喚醒的人物形象既是歷史的,又是現實的。在被喚醒人物的歷史身影中,閃爍著現實文化的精神品格。西方詮釋學重視經典文本與讀者之距離,并講求各種方法克服兩者之差距,儒家讀經傳統強調解讀者與作者心靈的遙契,是一種實踐詮釋學,不是或不只是哲學詮釋學,是一種以經世為本的實踐活動。詮釋者往往將其詮釋行為的目標指向人,以還原作者的意圖為途徑力圖還原作者的歷史形象,作為自己修煉和實踐的榜樣和目標。例如,在儒家詮釋經典的歷史中,從孔子開始,便以其塑造的周公形象作為修為的理想目標和境界。
經典是時空的產物,是在時間和空間中被反復考驗、被反復選擇和確認的產物。對儒家經典之類神圣性經典進行詮釋往往不是讀者的個體行為,而主要是國家的群體行為,也就是說,神圣性經典的詮釋權力主要在國家而不在個人。這種詮釋比較程式化,具有封閉性,而且隨著政治體制的變化甚至消亡,對這種經典的詮釋就會隨之發生變化,經典甚至失去其經典地位。但是,《楚辭》不是這種神圣性經典,這有利于詮釋者個體的參與,其作為經典在歷史中形成的普世價值對詮釋者的約束力相對于神圣性經典而言比較小,詮釋者所處的時空特性,如學術思想、政治際遇、文化心態、個性氣質等,便具備更大的張力,對詮釋的影響更大。正因為如此,魏學渠在其為明代李陳玉《楚辭箋注》所作的序中指出:貞人誼士,讀其詞而感之,所為傳注箋疏,豈徒合文義云耳,將以明其志,感其遇,惻愴悲思,結撰變化。在學術思想比較活躍、士人際遇較為動蕩之時,對《楚辭》的詮釋往往就更熱烈,更豐富多彩。
(摘編自《屈原形象的歷史詮釋及其演變》)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20世紀50年代,新興階級為達到政治企圖,將屈原政治倫理化為偉大的愛國詩人。
B.20世紀50年代以來,學術界主流觀點是:屈原的人生史是與腐朽勢力作斗爭的歷史。
C.20世紀70年代初,在評法批儒運動中,有人把屈原看成與儒家對立的法家詩人。
D.20世紀80年代以來,受后現代主義文學思潮的影響,有人認為屈原是一個病態狂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試圖憑借偶然保留下來的歷史碎片去還原歷史,其中必然包含著大量虛擬猜想的成分。
B.被喚醒的歷史人物形象既源于古代文本,又結合當下需求,含有現實文化的精神品格。
C.西方詮釋學與儒家讀經傳統實際上都是一種實踐詮釋學,而不是哲學詮釋學。
D.實踐詮釋學是一種以參與政治以達到天下治平為根本的實踐活動,詮釋目標往往指向人。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從儒家詮釋經典的歷史中可以看出,自從孔子開始,詮釋者往往將他們各自塑造的周公形象作為修為的理想目標和人生境界。
B.因為神圣性經典的詮釋權力主要在國家不在個人,所以這種詮釋或許隨著政治體制的變化而變化,經典可能會失去其經典地位。
C.因為《楚辭》不是依靠國家權力詮釋的神圣性經典,利于個體詮釋,詮釋者所處的時空特性具備更大張力,對詮釋的影響更大。
D.在學術思想活躍、士人際遇極為動蕩時,對《楚辭》的熱烈詮釋,實際是詮釋者探求理想、釋放焦慮、自我確證和批判的心理歷程。
參考答案
1.(3分)A(20世紀50年代、企圖有誤。)
2.(3分)C(不是哲學詮釋學有誤,原文不是或不只是。)
3.(3分)D(極為、實際是詮釋者的心理歷程有誤。)
【屈原形象的歷史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屈原塔閱讀答案07-13
《屈原列傳》閱讀答案09-02
《屈原塔》的閱讀答案及賞析09-24
屈原《離騷》試題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09-27
《賈生吊屈原》閱讀答案及譯文09-13
[爺爺閱讀答案]人物形象概括題 閱讀04-02
《梁辰魚屈原廟》閱讀練習及答案11-05
歷史文化閱讀試題及答案08-22
《歷史繞不過的民國才女》閱讀答案07-06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閱讀的答案與翻譯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