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愛華《蘆葦》閱讀答案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閱讀答案,閱讀答案是我們解答閱讀題的金鑰匙。你所見過的閱讀答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丁愛華《蘆葦》閱讀答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丁愛華《蘆葦》閱讀答案 篇1
①那些草從黑色的泥地里長出來,它們和地下的根一樣,也是一節一節的,它們有著竹子一樣修長的葉子,但是我的祖先卻叫它們蘆葦。我不知道這是為什么,父親告訴我,蘆葦到秋天的時候,就開一大團一大團的白花,冬天的時候死去,第二年春天再活過來;而竹子不開花,竹子一開花就永遠地死去了,再活不過來。
②我的故鄉遍布這種叫蘆葦的植物,它們成片成片地生長在村莊的周圍,跟著一條叫蒲葦河的河流曲折蜿蜒,長成一大片茂密的蘆葦蕩。
③ 這些植物的年紀比我祖父還大,我的祖先還沒有來的時候它們就已經在這兒生長了,一年死一次,一年生一次。它們把根深深地扎進黑色的泥土里,向四周肆意擴展,你拿一把鐵锨隨便找個地方挖下去,都會切著它們纖細的根。父親犁地的時候就常常翻出來一兩棵脆脆的白生生的葦根,那可是一塊種了多少年的熟地啊。它們藏在地下,一有機會就冒出尖尖的頭來,并且趁你不留神的工夫就迅速地生長成一棵挺拔的蘆葦。這些根在土里就像千萬只鳥在空中一樣任意飛翔,占領著空間和泥土,織成一張巨大的網。我們整個的蒲葦橋村莊就坐落在這張大網上。這里到處都長滿了蘆葦和蒲草,我們的村莊就是以它命名的。父親說,實際上都是蒲葦橋一棵一棵活著的蘆葦,我們的根像蘆葦一樣深深地扎在大地上,我們永遠離不開這黑色的泥土。父親說這些話的時候,我還只是一個懵懂的少年,但是我隱約地覺出父親是一位鄉村哲學家,除他之外,我還沒聽誰說過人是一棵蘆葦。
④地面是一個界點,蘆葦在兩個空間里生活。根向底下使勁擴展,死死地抓住泥土;莖則直直向上,搶占著地上的位置。蘆葦是一種特殊的植物,它一節一節地長著,就像我們進行一次長途的旅行,總要走一走歇一歇一樣。每歇一次,它就挑起一把葉子做綠傘。我覺得蘆葦更像一個人,抑或是人在冥冥之中學了蘆葦。但人和蘆葦是不一樣的。一位哲人說,“人是一棵會思想的蘆葦”,會思想是人比蘆葦高明。但會思想也使許多人長得歪了,不能像蘆葦一樣正直地生長。人群中有歪心斜術之人,但誰見過一棵彎著生長的蘆葦?
⑤ 蘆葦一路直直地長下去,慢慢高過我們的頭頂,我撥開葦叢走進去,后面的蘆葦復又合攏,葦蕩把我淹沒了。這些細細的葦葉組織成了翠綠的空間。它們像一葉葉小舟,又像一隊隊纖柔的少女,這讓我想起古老的歌謠:“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些長腿細腰的美人兒可就是我二十年中夜夜夢見的伊人?我順手捋過一支細長的葦節,做成清脆的葦笛,這是蘆葦的情歌,汩汩流淌,滋潤著幸福的胸膛。
⑥我看見母親的羊群走進了葦蕩,葦蕩里馬上就綻開了潔白的花朵。葦蕩里偶爾會有一小片蘆葦稀疏的地方,這兒長滿了豐茂的野草,有水稗子草,芨芨草,開白花的野蕎麥和許許多多不知名的野草,母親的羊群就在這兒吃草,神秘而又浪漫。
⑦這讓我想起我的先人,他們一撥一撥地走進葦蕩,最后睡在葦蕩里滋養著蘆葦,不知道我的身體能生出多少棵挺拔的蘆葦?
(選自《散文選刊》)
26.下列對這篇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5分)
A.第①段運用對比手法,將竹子放在蘆葦的對立面上,是為了突出蘆葦的頑強,展現其英勇不屈的氣節。
B.第⑤段中引用“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古老的歌謠,目的在于增強文章的詩情畫意,體現出家鄉的景美、情美和幸福生活。
C.文章多次寫到了“父親”。通過這個具有哲學思想的人物,主要是讓讀者體會到“父親”的偉大和“我”的幼稚。
D.文章的結尾內蘊豐厚,“不知道我的身體能生出多少棵挺拔的蘆葦”一句,不僅體現了作者的思想,同時還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E.作者在文中托物寓意,寫蘆葦的同時實際上也是在寫人,蘆葦的品格也正是許許多多偉大人物的品格,贊美之情溢于言表。
27.第④段中劃線的句子,前面說“蘆葦更像一個人”,后面又說“人和蘆葦是不一樣的”,前后的說法是否矛盾?對此你是如何理解的?(4分)
答:
28.本文寫出了蘆葦哪些方面的品質特征?聯系全文,分條表述。(4分)
答:
參考答案:
26.(5分)C、E(C項,過于拔高,并非“具有哲學思想的人物”;E項,不是“偉大人物”,應是“普通百姓”。)
27.(4分)不矛盾(1分)。說“蘆葦更像一個人”是因為它生長的方式與人類有相似的地方(1分);說“蘆葦和人是不一樣的”,是因為蘆葦不會拐彎抹角,只會一直向上生長,而人卻會有歪心邪術(2分)。
28.(4分)①頑強的生命力;②正直頑強的品節;③纖弱美麗的身姿;④謙和寬容的性格。(每點1分。)
丁愛華《蘆葦》閱讀答案 篇2
①清寒的早春,陽光已經有些燦爛了,風卻依然凜冽,絲絲地割人。
②灘上有一大片蘆葦,大概可以稱為“蘆葦蕩”了。早些年,一到秋天,蘆葦就被人砍了去,或當柴燒,或作造紙原料。不知是因為忙碌,還是其他什么原因,這片蘆葦沒有在秋天里被砍去,就這樣以整體的陣勢,經歷了一整個冬天。寒冷無疑征服了它們,改變了它們。那種征服與改變是強有力的,無法抵御的,你只有接受它,聽憑它擺布。你能做到的只是心中有數,緊緊地守住你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本質的東西。
③你這樣做了,所以你才能這樣依然故我,那寒冬只改變了你的外在,你的容顏,你的服飾。而你的心已經沉入腳下的泥土,在那里頑強地越冬,如那些同樣在泥土中越冬的小動物。
④生命的頑強在于有它保留自己本質的有效方式,這種方式它不必告訴別人,它必須守住這至關重要的秘密。但蘆葦畢竟真的變得蒼老了,一片襤褸,一片令人心酸的枯衰,只那一聲不響的沉默還在顯示著它本性的強硬。枯葉在風中嗚咽,枯干的蘆花在風中搖曳,似乎都是一副無可奈何的模樣。這大片的無可奈何是不是讓我也受了感染,情不自禁地無可奈何了呢?
⑤人生有太多的無可奈何,就像那些無可奈何的蘆葦一樣。我們經歷過,也可能為此沮喪過。我們同樣在被歲月與生活征服和改變的時候,裹緊身子,守住信念與信心,擺出一副越冬的樣子。或許我們的外在形體也確實被改變了,襤褸和枯衰了,但我們的心也在厚厚的泥土之中,那泥土就是我們無邊的智慧和倔強的秉性。我們失去些什么,得到些什么呢?我們無疑是戰勝了,保住了我們的本性與本質。我們無疑會為此慶幸,為此作為勝利者而越發目光敏銳、堅定不移、信心百倍。
⑥走近蘆葦,想跟蘆葦說些什么?蘆葦無言,我亦無言,無言是否也是一種理解,一種溝通,一種心有靈犀呢?腳下泥土松軟,頭頂陽光充沛,泥土與陽光都是春天的樣子了。蘆葦和我近在咫尺,這是怎樣的一種親近?生命的親近,軀體的親近,思想和心靈的親近,或者是另外一些我們尚且弄不明白的思維和行為的親近。我們同樣是在越冬之后帶著襤褸和枯衰走進早春的,在沒有歡呼和榮譽的寂靜之中,在容易被遺忘的一隅,在往往可能遇到的誤解和鄙視的目光之下,我們是不是由衷地涌起一縷無可奈何呢?也許不會,這時候的我們已經因經歷太多,明了和洞悉一切而寵辱不驚了。我們明白了自身的價值和崇高之處,我們還需要那些煙云一霎的掌聲和鮮花嗎?
⑦腳下松軟的泥土彈跳著,暗示我行走的節奏。我便感覺到了我的輕盈和愉悅,一種解透人生、戰勝自己的輕盈與愉悅。這是一種越冬乃至更深層次的脫胎換骨的過程、涅磐的過程。我們經歷過,戰勝過,我們就可以說我就是“我”了。也只有在這時候,我們才真正感覺到了理解自己,在滾滾紅塵之中守住自己善的本質,原來是最難的事情。
⑧猛然地發現腳下泥土的表層有些異樣的東西,是密匝匝的褐色的小尖錐,那是蘆葦的筍尖,那是又一茬新生的蘆葦尖銳的宣言,那宣言同樣是強大的、無可質疑和不可抗拒的。那就是我們從痛苦和迷惘中越冬時所期盼的目的。要不了多久,那些越冬的蒼老的蘆葦就要倒伏下來,代之而起的將是更加年輕的欣欣向榮的強大的陣勢。我知道這才是必然,才是世間萬物歷盡苦難生死更替的本真。
1.結合全文,談談你對題目“走近蘆葦”涵義的理解。(6分)
答:
2.請從修辭手法和表達效果兩個方面對文章的第③節加以鑒賞。(4分)
答:
3.文章第⑤節中寫到“我們……守住信念與信心,擺出一副越冬的樣子”。結合全文思考:在作者看來,人生的冬天具體指什么?(4分)
答:
4.明代翰林學士解縉有云“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而作者筆下的蘆葦卻又另一番樣子,試分析兩種蘆葦有什么不同。(6分)
答案
1.【指靠近灘上那一片客觀存在的蘆葦;也指作者從蘆葦的外在形象去探究蘆葦的內在精神。這種走近,不僅有軀體上的親近,更有生命和心靈的親近或思想和行為剎那間的親近】
2.【作者在第③節中運用了擬人、排比和對比的修辭手法,由對蘆葦的客觀描述到主觀抒情,贊美了蘆葦不畏嚴寒的頑強精神,為下文抒發自己的人生感悟作鋪墊。】
3.【人生會經歷到的種種苦難:有太多的無可奈何,有太多保持自我的痛苦和迷惘;或是身處沒有榮譽的寂寞中,或是遇到誤解和鄙夷的目光等】
4.【①外形不同:解縉筆下的蘆葦是頭重腳輕,作者筆下的蘆葦形態是枯衰與襤。②生存環境不同:解縉筆下的蘆葦生長在墻頭上,沒有厚實的根基;作者筆下的蘆葦生長在泥土中,以厚實的泥土為根基。③作者的主觀感情不同:雖然都在借物喻人,但解縉是借蘆葦諷刺那些沒有真才實學,徒有虛名,夸夸其談的人;作者借蘆葦贊美那些能夠抵御歲月和生活的磨難,具有不屈服惡劣環境能夠固守人的本性和頑強精神的人。】
丁愛華《蘆葦》閱讀答案 篇3
蘆葦
孫犁
敵人從只有十五里遠的倉庫往返運輸著炸 彈,低飛轟炸,不久,就炸到這樹林里來,把梨樹炸翻。我跑出來,可是不見了我的伙伴。我匍匐在小麥地里往西爬,又立起來飛跑過一塊沒有遮掩的閑地,往西跑了一二里路,才看見一塊墳地,里面的蘆草很高,我就跑了進去。
“呀!”
有人驚叫一聲。我才看見里面原來還藏著兩個婦女,一個三十多歲的婦人,一個十八九歲的姑娘,她們不是因為我跳進來吃驚,倒是為我還沒來得及換的白布西式襯衣嚇了一跳。我離開她們一些坐下去,半天,那婦人才鎮靜下來說:“同志,你說這里藏得住嗎?”
我說等等看。我蹲在草里,把槍壓在膝蓋上,那婦人又說:“你和他們打嗎?你一個人,他們不知道有多少。”
我說,不能叫他們平白捉去。我兩手交叉起來墊著頭,靠在一個墳頭上休息。婦人歪過頭去望著那個姑娘,姑娘的臉還是那樣慘白,可是很平靜,就像我身邊這片蘆葦一樣,四周八方是槍聲,草葉子還是能安定自己。我問:“你們是一家嗎?”
“是,她是我的小姑。”婦人說著,然后又望一望她的小姑:“景,我們再去找一個別的地方吧,我看這里靠不住。”
“上哪里去呢?”姑娘有些氣惱,“你去找地方吧!”
可是那婦人也沒動,我想她是有些怕我連累了她們,就說:“你們嫌我在這里嗎?我歇一歇就走。”
“不是!”那姑娘趕緊抬起頭來望著我說,“你在這里,給我們仗仗膽有什么不好的?”
“咳!”婦人嘆一口氣,“你還要人家仗膽,你不是不怕死嗎?”她就嘮叨起來,我聽出來這個姑娘很任性,逃難來還帶著一把小刀子。“真是孩子氣,”她說,“一把小刀子頂什么事哩?”
姑娘沒有說話,只是慘慘地笑了笑。我的心驟然跳了幾下,很想看看她那把小刀子的模樣。她坐在那里,用手拔著身邊的草,什么表示也沒有。
忽然,近處的麥子地里有走動。那個婦人就向草深的地方爬,我把那姑娘推到墳的后面,自己臥倒在墳的后面,自己臥倒在墳的前面。有幾個敵人走到墳地邊來了,哇啦了幾句,就沖著草里放槍,我立刻向他們還擊,直等到外面什么動靜也沒有了,才停下來。
不久天也黑了,她們商量著回到村里去。姑娘問我怎么辦,我說還要走遠些,去打聽打聽白天在梨樹園里遇到的那些伙伴的下落。她看看我的衣服:
“你這件衣服不好。”再低頭看看她那件深藍色的褂子,“我可以換給你。先給我你那件。”
我脫下我的來遞給她,她走到草深的地方去。一會,她穿著我那件顯得非常長大的白襯衫出來,把褂子扔給我:“有大襟,可是比你這件強多了,有機會,你還可以換。”說完,就追趕她的嫂子去了。
1、選文第一段表現我怎樣的處境?
2、兩個婦女為什么因“我還沒來得及換的白布西式襯衣嚇了一跳?
3、“婦人歪過頭去望著那個姑娘,姑娘的臉還是那樣慘白,可是很平靜,就像我身邊這片蘆葦一樣,四周八方是槍聲,草葉子還是能安定自己”寫出了姑娘什么特點?
4、為什么“我的心驟然跳了幾下?”
5、結合選文和自己的理解,說說蘆葦的象征意義
閱讀答案:
1、處境:處于絕境,略有焦慮。
2、婦女:因為知道我是“敵人”的目標,生怕連累到她們。
3、姑娘:雖然很害怕但還是佯裝鎮定,表現了她們的愛國和愛心。在戰亂的時候一般人只顧自己而她們不是,很偉大。寫出了姑娘的善良、淳樸。
4、為什么:因為驚訝,或許還有擔心。沒想到弱小的女子竟然有著如此氣節(估計刀是為了防身)。
5、蘆葦:象征女子的柔弱而堅韌的氣節、象征不被打敗的精神。
丁愛華《蘆葦》閱讀答案 篇4
①清寒的早晨,陽光已經有些燦爛了,風卻依然凜冽,絲絲地割人。
②灘上有一大片蘆葦,大概可以稱為“蘆葦蕩”了。早些年,一到秋天,蘆葦就被人割了去,或當柴燒,或作造紙原料。不知是因為忙碌,還是其他什么原因,今年,這片蘆葦沒有在秋天里砍去,就這樣以整體的陣勢,經歷了一整個冬天。寒冷無疑征服了它們,改變了它們。那種征服與改變是強有力的,無法抵御的,你只有接受它,聽憑它擺布。你能做到的只是心中有數,緊緊地守住你生命之中最重要的東西,本質的東西。
③你這樣做了,所以你才能這樣依然故我,那寒冬只改變了你的外在,你的容顏,你的服飾。而你的心已經沉入腳下的泥土,在那里頑強地過冬,如那些同樣在泥土下越冬的小動物。生命的頑強在于它保留自己本質的有效方式,這種方式它不必告訴別人,它必須守住這至關重要的秘密。
④但蘆葦畢竟真的變老了,一片襤褸,一片令人心酸的枯衰,只那一聲不響的沉默還在顯示著它本性的強硬。枯葉在風中嗚咽,枯干的.蘆花在風中搖曳,似乎都是一副無可奈何的模樣。這大片的無可奈何是不是讓我也受了感染,情不自禁的無可奈何了呢?
⑤人生有太多的無可奈何,就像那些無可奈何的蘆葦一樣。我們經歷過,也可能為此沮喪過。我們同樣在被歲月與生活征服和改變的時候,裹緊身子,守住信念與信心,擺出一幅越冬的樣子。或許我們的外在形體也確實被改變了,襤褸和枯衰了,但我們的心也在厚厚的泥土之中,那泥土就是我們無邊的智慧和倔強的秉性。我們失去些什么,得到些什么呢?我們無疑是戰勝了,保住了我們的本性與本質。我們無疑會為此慶幸,為此作為勝利者而越發目光敏銳,堅定不移,信心百倍。
⑥走進蘆葦,想跟蘆葦說些什么?蘆葦無言,我亦無言,無言是否也是一種理解,一種溝通,一種心有靈犀呢?腳下泥土松軟,頭頂陽光充沛,泥土與陽光都是春天的樣子了。蘆葦和我近在咫尺,這是怎樣的一種親近?生命的親近,軀體的親近,思想和心靈的親近,或者另外一些我們尚且弄不明白的思維和行為的親近。我們同樣是在越冬之后,帶著襤褸和枯衰走進早春的,在沒有榮譽的寂靜之中,在容易被遺忘的一隅,在往往可能遇到的誤解和鄙視的目光之下,我們是不是由衷地涌起一縷無可奈何呢?也許不會,這時候的我們已經因經歷太多,明了和洞悉一切而寵辱不驚了。我們明白了自身的價值和和崇高之處,我們還需要那些煙云一霎的掌聲和鮮花嗎?
⑦腳下松軟的泥土彈跳著,暗示我行走的節奏。我便感覺到了我的輕盈和愉悅,一種解透人生、戰勝自己的輕盈與愉悅。這是一種越冬乃至更深層次的脫胎換骨的過程,涅磐的過程,也是自我解脫、自我凈化的過程。我們經歷過,戰勝過,我們就可以說我就是“我”。也只在這時候,我們才真正感覺到了理解自己,在滾滾紅塵之中守住自己善的本質,原來是最難的事情。
⑧猛然地發現腳下的泥土的表層有些異樣的東西,那是密匝匝的褐色的小尖椎,那是蘆葦的筍尖,那是又一茬新生的蘆葦尖銳的宣言,那宣言同樣是強大的、無可置疑和不可抗拒的。那就是生命,那就是新生的思想和人生方式,那就是我們從痛苦和迷惘中越冬時所期盼的目的。要不了多久,那些越冬的蒼老的蘆葦就要倒伏下來,代之而起的將是更加年輕的欣欣向榮的強大的陣勢。
⑨我知道這才是必然,才是世間萬物歷盡苦難生死更替的本真。
1.第⑤段中加線句“我們的心也在厚厚的泥土之中”的含義是什么?請簡要回答。
答:
2.文章第⑧段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請結合內容加以分析。
答:
3.理清全文思路,簡要回答作者是怎樣一步步“走近”蘆葦的。
答: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4.文章以物喻人,請分條回答作者從蘆葦中獲得了哪些人生感悟。
答案
1.我們用無邊的智慧和倔強的秉性,保住我們的本性與本質。(意對即可)
2.①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那是”“那就是”兩組排比,增強了氣勢,突出表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②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蘆葦的筍尖”比作“宣言”,“生命”,“新生的思想和人生方式”,“我們從痛苦和迷惘中越冬時所期盼的目的”,揭示了蘆葦的象征意義(或比喻意義),深化文章的主旨,由對人類個體生命的思考,上升到對人類的感悟。
3.①感受蘆葦的外在形象,②理解了蘆葦的生命內涵,③由物及人,感悟守住本性的重要意義,領悟到人類傳承與發展的人生哲理。
4.①感悟到環境力量強大,生存困窘,人生有許多無奈。
②認識到固守人的本性,要有不屈服于惡劣環境的頑強精神。
③領悟到人類需固守本質與本性,才能不斷傳承和發展,表達了積極樂觀的人生信念。
【丁愛華《蘆葦》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蘆葦贊閱讀答案10-19
《拜謁蘆葦》閱讀答案10-15
故鄉的蘆葦 閱讀答案09-07
《心中的蘆葦》閱讀答案09-06
《走進蘆葦》閱讀答案11-27
《蘆葦與人》閱讀答案11-27
《心中的蘆葦》閱讀答案11-24
《故鄉的蘆葦》閱讀答案02-22
走進蘆葦閱讀答案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