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閱讀答案15篇
在社會的各個領域,我們需要用到閱讀答案的時候非常的多,閱讀答案具有開放性,不是唯一的,我們要敢于辨證揚棄,吸取精華,棄其糟粕,使其更完善。你所見過的閱讀答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呂氏春秋》閱讀答案,歡迎大家分享。
《呂氏春秋》閱讀答案1
閱讀選文,完成8~11題。(17分)
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8.解釋選文中加點的詞語。(2分)
窺:
蔽:
9.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2分)
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
10.在生活中,你有時也會遇到不切實際的贊美。請結合上文內容說說你應當如何正確對待這種贊美?(2分)
11.下面是《呂氏春秋·先己》中的一段文字,閱讀后回答問題。(11分)
(1)夏后伯啟與有扈①戰于甘澤而不勝。六卿請復之,夏后伯啟曰:不可。吾地不淺②,吾民不寡,戰而不勝,是吾德薄而教③不善也。于是乎處不重席食不貳味琴瑟不張④,鐘鼓不修⑤,子女不飭⑥,親親長長,尊賢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2)故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⑦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注釋】①夏后伯啟、有扈是古代人名
②淺:狹,窄小
③教:這里指教化
④張:樂器上弦
⑤修:設置
⑥飭:通飾,修飾
⑦論:評定(1)解釋選文中加點的.詞語。(2分)戰:
期年:
(2)請用/給下面句子斷句。(斷兩處)(2分)
于是乎處不重席食不貳味琴瑟不張
(3)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4分)
①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②故欲勝人者,必先自勝。
(4)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選文第①段的內容。(3分)
答案:
8.察看;受蒙蔽
9.鄒忌身高有八尺多,容貌光彩美麗。
10.面對不切實際的贊美,我們要冷靜思考,實事求是。
11.(1)作戰滿一年(2)于是乎處不重席/食不貳味/琴瑟不張(3)①這是(因為)我德行淺薄,教化不好(的緣故)。②所以想要戰勝別人,就一定要先戰勝自己。
(4)夏后伯啟吸取作戰失敗的教訓,勵精圖治,嚴于律己,最終使有扈氏順從。
《呂氏春秋》閱讀答案2
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相劍者之所患,患劍之似吳干者:賢主之所患,患人之博聞辯言而似通者。亡國之主似智,亡國之臣似忠。相似之物,此愚者之所大惑,圣人之所加慮也,故墨子見練絲而泣之,為其可以黃可以黑:楊子見歧道而哭之,為其可以南可以北。
周宅酆、鎬,近戎人。與諸侯約:為高葆禱注于王路,置鼓其上,遠近相聞,即戎寇至,傳鼓相告,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當至,幽王擊鼓,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說而笑,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數擊鼓,諸侯之兵數至而無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擊鼓,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麗山之下,為天下笑。比夫以無寇失真寇孝也。賢者有小善以致大善,不肖者有小惡以致大惡,褒姒之敗,乃令幽王好小說以致大滅。故形骸相離,三公九卿出走。此褒姒之所用死,而平王所以東徒也,秦襄晉文之所以勞王勞而賜地也。
梁北有黎丘鄉,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狀。邑丈人有之市而醉歸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狀,扶而道苦之。丈人歸,酒醒,而誚其子曰:“吾為汝父也,豈謂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觸地曰:“孽矣!無此事也。昔也往責于東,邑人可問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嘗聞之矣。”明日端復飲于市,欲遇而刺殺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劍而刺之。丈人智感于似其子者,而殺于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疑似之跡,不可不察,察之必于其人也。舜為御,堯為左,禹為右,入予澤而問牧童,入于水而問漁師,奚故也?其知之審也。夫孿子之相似者,其母常識之,知之審也。
(節選自《呂氏春秋·真行論·疑似》)
注:葆禱,用士石修筑的小城。
6.下列語句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即戎寇至 即:假如
B.褒姒之敗 敗:失敗
C.遂逝迎之 逝:前去
D.知之審也 審:清楚
7.下列語句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幽王欲褒姒之笑也 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
B.幽王之身乃死于麗山之下 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C.而平王所以東徙也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D.昔也往責于東 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
8.下列語句的括號中是補出詞語,補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此愚者之所大惑,(而)圣人之所加慮也
B.周宅酆、鎬,近戎人。(戎人)與諸侯約
C.幽王擊鼓,(然)諸侯兵不至
D.舜為御,堯為左,禹為右,(舜、堯、禹)入子澤而問牧童
9.下列對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墨子和楊子由所見想到人會惑于相近事物而受到負面影響或誤入歧途,因此哭泣。
B.褒姒之死引發了周平王東遷以及秦襄公、晉文公因護駕有功而獲賜封地的.結果。
C.作者借黎丘丈人的故事諷刺了那些被看似有才者迷惑而不能識別人才的人。
D.要想不受“疑似之跡”的困擾,必須借助合適的人,即了解實際情況的人。
10.用現代漢語翻譯第二大題文言閱讀文本中畫線的語句。(4分)
邑丈人有之市而醉歸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狀,扶而道苦之。
11.用斜線(/)給下面的短文斷句。(5分)
東南 之 美 有荊 山 之 麝 臍 焉 荊 人 有 逐 麝 者 麝 急 則 抉 其 臍 投 諸 莽 逐者 趨 焉 麝 因 得 以 逸 令 尹子 文 聞 之 曰 是 獸 也 而 人 有 弗 如 之 者 以 賄亡 其 身 以 及 其 家 何其 知 之 不 如 麝 耶
參考答案:
6、B
7、A
8、B
9、B
10、村里有個老人到街市上喝醉酒后回家,黎丘的鬼裝扮成他的兒子的樣子,扶著他并在路上捉弄他。
11、東南 之 美 // 有荊 山 之 麝 臍 焉 / 荊 人 有 逐 麝 者 / 麝 急 // 則 抉 其 臍 // 投 諸 莽 / 逐者 趨 焉 / 麝 因 得 以 逸 / 令 尹子 文 聞 之 // 曰 / 是 獸 也 / 而 人 有 弗 如 之 者 / 以 賄亡 其 身 以 及 其 家 / 何其 知 之 不 如 麝 耶
《呂氏春秋》閱讀答案3
國雖小,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賢者,其車足以乘天下之賢者,其財足以禮天下之賢者。 與天下之賢者為徒,此文王之所以王也。今雖未能王,其以為安也,不亦易乎!此趙宣盂之所以免也,孟嘗君之所以卻荊兵也。古之大立功名與安國免身者,其道無他,其必此之由也。堪士不可以驕恣屈也。 昔趙宣孟之絳,見骫①桑之下有餓人臥不能起者,宣孟止車,為之下食,再咽而后能視。宣孟問之曰:“女何為而餓若是?”對曰:“臣宦于絳,歸而糧絕,羞行乞而憎自取,故至于此。”宣孟與脯二,拜受而弗敢食也。問其故,對曰:“臣有老母,將以遺之。”宣孟曰:“斯食之,吾更與女。”乃復賜之脯二束,與錢百,而遂去之。處二年,晉靈公欲殺宣孟,伏士于房中以待之。因致酒于宣孟。宣孟知之。中飲而出。靈公令房中之士疾追而殺之。一人追疾,先及宣孟之面,曰:“嘻!君輿!吾請為君反死。”宣孟曰:“而名為誰?”反走對曰:“何以名為?臣骫桑下之餓人也。”還斗而死。宣孟遂活。此《書》之所謂“德幾無小”者也。宣孟德一士,猶活其身,而況德萬人乎?故詩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濟濟多士,文王以寧。”人主胡可以不務哀士?士其難知,唯博之為可。博則無所遁矣。
孟嘗君于薛,荊人攻之。淳于髡為齊使于荊還反過于薛孟嘗君令人禮貌而親郊送之,謂淳于髡曰:“荊人攻薛,夫子弗為憂,吾無以復侍矣。”淳于髡曰:“敬聞命矣。”至于齊,畢報,王曰:“何見于荊?”對曰:“荊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王曰;“何謂也?”對曰:“薛不量其力,而為齊先王立清廟。荊固而攻薛,薛清廟必危,故曰薛不量其力,而荊亦甚固。”齊王知顏色,曰:“嘻!先君之廟在焉。”疾舉兵救之,由是薛遂全。故善說者,陳其勢,言其方,見人之急也,若自在危厄之中,豈用強力哉?強力則鄙矣。說之不聽也,任不獨在所說,亦在說者。(選自《呂氏春秋·報更》,有刪減)
【注】①骫(wěi):彎曲。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賢者 食:供養
B.羞行
乞而憎自取 羞:使……羞
C.濟濟多士,文王以寧 寧:安寧
D.故善說者,陳其勢,言其方 陳:陳述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此文王之所以王也/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B.宣孟曰:“而名為誰?”/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C.先君之廟在焉/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D.若自在危厄之中/王曰:“若是其甚與?”
3.下列文句中,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淳于髡為齊/使于荊還/反過于薛/孟嘗君令人禮貌而親郊送之
B.淳于髡為齊/使于荊還反過于薛/孟嘗君令人禮/貌而親郊送之
C.淳于髡為齊使于荊/還反/過于薛/孟嘗君令人禮貌而親郊送之
D.淳于髡為齊使于荊/還反過于薛/孟嘗君令人禮/貌而親郊送之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國家即使小,只要用錢財對待天下的`賢士,國家就會安定,百姓也會免除災禍。
B.在去絳的路上,趙宣孟遇到一個餓倒的人,趙宣孟不僅給了他食物充饑,還又給他肉干和錢財。
C.孟嘗君對淳于髡以禮相待,后來在淳于髡的勸說下,齊國出兵保全了薛。
D.齊國出兵的原因,不僅是為了救薛國,更是為了保護在薛國的齊先王宗廟。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反走對曰:“何以名為?臣戳桑下之餓人也。”還斗而死。宣孟遂活。
(2)說之不聽也,任不獨在所說,亦在說者。
參考答案:
1. B(羞:以……為羞)
2. D(動詞,像,好像。A 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代詞,我。B代詞,你的;連詞,表遞進。C代詞,那里;語氣詞,可譯為“啊”)
3. C(淳于髡為齊使于荊,還反,過于薛,孟嘗君令人禮貌而親郊送之)
4. A(“錢財”之說不全面,文中無“百姓也會免除災禍”之說)
5.(1)(他)反/轉身快跑回答說:“為什么問名字/問名字干什么呢?我是彎曲的桑樹下餓倒的那個人。”他返回身去與兵士搏斗而死。趙宣孟于是得以活命。(重點詞語:反、走、何以、斗、遂)
(2)勸說而不被聽從,責任不單單/只在被勸說的人,也在勸說者自己。(重點詞語:說、聽、任、所說、說者)
《呂氏春秋》閱讀答案4
楚莊王欲伐陳①,使人視之。使者曰:“陳不可伐也。”莊王曰:“何故?”對曰:“其城郭高,溝洫深,蓄積多也。”寧國②曰:“陳可伐也。夫陳,小國也,而蓄積多,賦斂重也,則民怨上矣。城郭高,溝洫深,則民力罷矣。興兵伐之,陳可取也”。莊王聽之,遂取陳焉。 (選自《呂氏春秋》)
【注釋】:①陳:國名。 ②寧國:楚國大臣。
22.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2分)
①楚莊王欲伐陳 ▲ ②民怨上矣 ▲
23.把下面句子譯成現代漢語。(2分)
原文:城郭高,溝洫深,蓄積多也。
譯文: ▲
24.對楚莊王伐陳這件事,使者和寧國的意見為什么會截然相反?(2分)
答: ▲
參考答案:
22.(2分)①伐:攻打,進攻。 ②上:國君,君主。
23.(2分)譯文:城墻很高,護城河很深,積蓄的糧食財物很多。
24.(2分)二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使者看重的.是“地利”,而寧國看重的是“人和”,所以二人意見截然相反。
《呂氏春秋》閱讀答案5
文言文,完成4~7題。
嘗試觀上古記,三王①之佐,其名無不榮者,其實②無不安者,功大也。《詩》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三王之佐,皆能以公及其私矣。俗主之佐,其欲名實也,與三王之佐同,而其名無不辱者,其實無不危者,無公故也。皆患其身不貴于國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貴于天下也;皆患其家之不富也,而不患其國之不大也。此所以欲榮而愈辱,欲安而益危。民之治亂在于有司,今處官則荒亂,臨財則貪得,列近則持諛,將眾則疲怯,以此厚望于主,豈不難哉!
今有人于此,修身會計則可恥,臨財物資贐則為己。若此而富者,非盜則無所取。故榮富非自至也,緣功伐也。今功伐甚薄而所望厚,誣也;無功伐而求榮富,詐也。詐誣之道,君子不由。
人之議多曰:“上用我,則國必無患。”然用己未必是也。己有患,用己于國,惡得無患乎?而莫若修身自賢。己,可制也;釋其所制而奪乎其所不制,悖。則未用其治國治官,宜也。若夫內事親,外交友,雖可達也,然事親未孝,交友未篤,是所未達,惡能善之矣?故論人無以其所未達,而用其所已達。
古之事君者,必先用能,然后任;必反情③,然后受。主雖過與,臣不徒取。忠臣之行,近知本矣。
(取材自《呂氏春秋·務本》,有改動)
[注]①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②實:實利,包括地位、俸祿等。③反情:內省,省察自己。
4.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臨財物資贐則為己 贐:財物
B.故榮富非自至也,緣功伐也 伐:征伐
C.交友未篤 篤:深厚
D.惡能善之矣 善:認為……好
5.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①其欲名實也,與三王之佐同 ②主雖過與,臣不徒取
B.①而其名無不辱者 ②此所以欲榮而愈辱
C.①皆患其家之不富也 ②詐誣之道,君子不由
D.①以此厚望于主 ②己有患,用己于國,惡得無患乎
6.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3分)
A.首段引《詩經》的話來說明“為公”與“顧私”的聯系。
B.作者認為百官應替君王治理好百姓,方能獲得顯貴之位。
C.能侍奉父母、結交朋友的人,作者認為用其治國必無患。
D.最后一段總結全文,指出了事君者應該有的姿態和品行。
7.將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民之治亂在于有司,今處官則荒亂,臨財則貪得,列近則持諛,將眾則疲怯,以此厚望于主,豈不難哉!(6分)
(2)主雖過與,臣不徒取。忠臣之行,近知本矣。(4分)
試題答案:
4.B[伐:功勞]
5.B[B項中兩個“而”均為連詞,表轉折,“卻”。A項中“與”①為介詞,“跟”;“與”②為動詞,給予。C項中“之”①為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之”②為助詞,“的”。D項中“于”①為介詞,“向,從”;“于”②為介詞,“在”。]
6.C[文章第三段“內事親,外交友,雖可達也,然……”是說能侍奉父母、結交朋友的人并非具有最高修養的人。故“用其治國必無患”于文無據。]
7、見譯文
譯文:曾試看上世古書,三王的輔臣聲譽,沒有不榮耀的,地位沒有不安穩的,(這是由于他們)功勞大的緣故。《詩經》上說“好雨落在公田里,一并下在私田上”,三王的輔臣,都能憑借有功于公家,從而獲得自己的.私利。平庸君主的輔臣,他們希望得到名譽地位的心情跟三王的輔臣是相同的,可是他們的名聲沒有不蒙受恥辱的,他們的地位沒有不岌岌可危的,(這是由于他們)沒有為公家立功的緣故。(他們)都憂慮自身不能在國內顯貴,卻不憂慮自己的君主不能在天下顯貴;(他們)都憂慮自己的家族不夠富足,卻不憂慮自己的國家領土不能擴大。這就是他們希望得到榮耀反而更加恥辱,希望得到安定反而更加危險的原因。人民治理得好壞在于百官,如今(世人)居官就放縱悖亂,面對錢財就貪得無厭,官位得以接近君主就阿諛奉承,統率軍隊就倦怠怯懦,憑著這些想從君主那里滿足奢望,豈不是很難嗎?
假如有這樣一個人,(認為)修養自身、得當地處理財物是可恥的,面對錢財就要占為己有。像這樣而富足的,除非偷盜,否則無法取得財富。因此,榮華富貴不是自己來的,是靠功勞得來的。如今(世人)功勞很少而企望很大,這是蒙騙;沒有功勞而謀求榮華富貴,這是詐取。蒙騙、詐取的方法,君子是不采用的。
人們的議論大都說;“(如果)君主任用我,(那么)國家必定沒有禍患。”但是(如果真的)任用他,未必是這樣。(如果)自己有禍患,任用這樣的人在治理國家(的事業上),(國家)怎么能沒有禍患呢?所以要得到國君的重用,沒什么比修養身心、使自身賢明更重要的了。自身是自己可以制約的,放棄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卻去奮力強取自己力所不及的事,這就叫悖謬。(悖謬的人,)不讓他們治理國家、管理官吏是合宜的。至于在家侍奉父母,在外結交朋友,即便是可以達到的,但是(如果)侍奉父母不孝順,結交朋友不忠厚誠摯,這些都未能達到,怎么能認為他好呢?所以,評論人不要根據他未能達到的,而要根據他已能達到的。
古代侍奉君主的人,一定先貢獻才能,然后才擔任官職;一定先省察自己,然后才接受俸祿。君主即使多給俸祿,臣子也不無故接受。忠臣的行為,接近于懂得什么是根本。
《呂氏春秋》閱讀答案6
利不可兩,忠不可兼。不去小利則大利不得,不去小忠則大忠不至。故小利,大利之殘也;小忠,大忠之賊也。圣人去小取大。
昔荊龔王與晉厲公戰于鄢陵,荊師敗,龔王傷。臨戰,司馬子反渴而求飲,豎①陽谷操黍酒而進之。子反受而飲之。子反之為人也嗜酒,甘而不能絕于口,以醉。戰既罷,龔王欲復戰而謀。使召司馬子反,子反辭以心疾。龔王駕而往視之,入幄中,聞酒臭而還。曰:今日之戰,所恃者司馬也。而司馬又若此,是忘荊國之社稷,而不恤吾眾也。于是罷師去之。斬司馬子反以為戮。豎陽谷之進酒也,非以醉子反也,其心以忠也,而適殺之。故曰:小忠,大忠之賊也。
昔者晉獻公使荀息以垂棘之璧與屈產之乘②賂虞公,以假道于虞而伐虢。虞公濫于寶與馬而欲許之,宮之奇諫曰:不可許也。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齒寒。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若假之道,則虢朝亡而虞夕從之矣。奈何其假之道也?虞公弗聽,而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還反伐虞,又克之。荀息操璧牽馬而報。獻公喜曰:璧則猶是也,馬齒亦薄長矣。故曰:小利。大利之殘也。
中山之國有套繇者,智伯欲攻之而無道也。為鑄大鐘,方車二軌以遺之。套繇之君將斬岸堙溪以迎鐘。赤章蔓枝諫曰:夫智伯之為人也,貪而無信,必欲攻我而無道也,故為大鐘,方車二軌以遺君。君因斬岸堙溪以迎鐘,師必隨之。弗聽,有頃,諫之。君曰:大國為歡,而子逆之,不祥,子釋之。赤章蔓枝曰:為人臣不忠貞,罪也;忠貞不用,遠身可也。斷轂而行,至衛七日厹而繇亡。
昌國君將五國之兵以攻齊。齊使觸子將,以迎天下之兵于濟上。齊王欲戰,使人赴觸子,恥而訾之曰:不戰,必劃③若類,掘若壟。觸予苦之欲齊軍敗于是以天下兵戰戰合擊金而卻之卒北天下兵乘之。觸子因以一乘去,莫知其所,不聞其聲。達子又帥其余卒軍于秦周,無以賞,使人請金于齊王。齊王怒曰:若殘豎子之類,惡能給若金?與燕人戰,大敗,達子死,齊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國,相與爭金甚多。此貪于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節選自《呂氏春秋權勛》)
[注]①豎:童仆。②垂棘之璧:垂棘產的美玉;屈產之乘:屈邑產的良馬。③劃:滅除。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使召司馬子反,子反辭以心疾 辭:借口
B.璧則猶是也,馬齒亦薄長矣 薄:稍微
C.為鑄人鐘,方車二軌以遺之 遺:贈送
D.使人赴觸子,恥而訾之口 恥:恥辱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3.下列用/給句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觸子苦之欲齊/軍敗/于足以天下兵戰/戰合擊金/而卻之卒北/天下兵乘之
B.觸子苦之欲齊/軍敗/于是以天下兵戰/戰合/擊金而卻之/卒北/天下兵乘之
C.觸子苦之/欲齊軍敗/于是以天下兵戰/戰合/擊金而卻之/卒北/天下兵乘之
D.觸子苦之/欲齊軍敗/于是以天下兵戰/戰合擊金/向卻之卒北/天下兵乘之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司馬子反因為口渴誤飲童仆給他的黍酒而致醉,未能與荊龔王及時商討重新作戰的對策,結果被荊龔王斬殺并暴尸示眾。
B.晉獻公派荀息向虞國借路去攻打虢國,虞公沒有聽宮之奇的勸諫把路借給了晉國,結果晉國攻下虢國后接著滅掉了虞國。
C.智伯想要攻占厹繇卻苦于沒有進軍的道路,厹繇國君不聽赤章蔓枝勸諫,削平高地填平溪谷去迎接大鐘,最終導致亡國。
D.齊國將領觸子不堪齊王羞辱和重壓,故意戰敗逃走;齊王未能吸取教訓去體恤將士,結果齊軍再次慘敗,齊王也逃到莒國。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豎陽谷之進酒也,非以醉子反也,其心以忠也,而適殺之。 (4分)
(2)大國為歡,而子逆之,不祥,子釋之。 (3分)
(3)觸子因以一乘去,莫知其所,不聞其聲。 (3分)
參考答案:
1.D(恥:羞辱)
2.B(A.連詞,表假設關系,要是就;連詞,表轉折關系,卻。B.都是結構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C.連詞,表承接關系;連詞,表并列關系。D.介詞,引出行為的對象,向;介詞,表比較,比)
3.C(觸子苦之/欲齊軍敗/于是以天下兵戰/戰合/擊金而卻之/卒北/天下兵乘之)
4.A(司馬子反因為口渴誤飲童仆給他的酒而喝醉不對,原文說司馬子反酷愛喝酒,他覺得酒味甜美,喝起來不能自止,因此喝醉了)
5.(1)童仆陽谷獻上酒,不是借此把子反灌醉,他心里認為這是忠心,卻恰好害了子反。(4分,每小句1分。其中,進:進獻,獻上;醉:使醉,灌醉;以:認為;適:恰好)
(2)大國跟我們交好,你卻拒絕人家,這不吉祥,你不要再說了。(3分。為歡:交好;逆:忤逆,拒絕;釋:放棄,不要再說)
(3)觸子趁機憑靠一輛兵車離開了,沒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也聽不到他的音訊。(3分,每小句1分。其中,乘:兵車;所:地方;聲:音訊,消息)
參考譯文
利不可兩得,忠不可兼備。不拋棄小利,大利就不能得到,不拋棄小忠,大忠就不能實現。所以說小利,是大利的禍害;小忠,是大忠的禍害。圣人拋棄小的,選取大的。
從前荊龔王與晉厲公在鄢陵作戰,楚軍失敗了,龔王受了傷。當初,戰斗即將開始的.時候,司馬子反口渴了找水喝,童仆陽谷拿著黍子釀的酒送給他。司馬子反接過來喝了下去。司馬子反為人酷愛喝酒,他覺得酒味甜美,喝起來口不能自止,因此喝醉了。戰斗停下來以后,荊龔王想重新作戰要商討對策。派人去叫司馬子反,司馬子反借口心痛沒有去。龔王乘車前去看望他,進入軍帳中,聞到酒味就回去了。荊龔王說:今天的戰斗,能依靠的就是司馬了。可是司馬又醉成這樣,他這是忘記了楚國的社稷,不擔憂我們大家啊。于是收兵離去,并斬殺司馬子反,將他暴尸示眾。童仆陽谷獻上酒,不是借此把子反灌醉,他心里認為這是忠心,卻恰好害了子反。所以說:小忠,是大忠的禍害。
從前,晉獻公派荀息用垂棘產的美玉和屈邑產的良馬(作為禮物)賄賂虞公,來向虞國借路去攻打虢國。虞公貪圖寶玉和駿馬想要答應荀息。宮之奇勸諫說:不可以答應啊。古人有句話說: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虢國不被滅亡,靠的是有虞國;虞國不被滅亡,靠的是有虢國啊。如果借路給晉國,那么虢國早晨滅亡,虞國晚上也就會跟著滅亡了。怎么能借路給晉國呢?虞公不聽,把路借給了晉國。荀息(帶兵)攻打虢國,戰勝了虢國。返回的時候攻打虞國,又戰勝了虞國。荀息拿著玉壁牽著駿馬回來向晉獻公稟報。晉獻公高興地說:玉璧還是原來的樣子,只是馬的牙齒稍微長了一點。所以說:小利,是大利的禍害。
中山諸國有個厹繇(qiyu)國,智伯想攻占它,卻(苦于)沒有(帶兵進攻)的道路。就給厹繇國鑄造了一個大鐘,用兩輛并排的車裝載著大鐘送給他們的國君。厹繇的國君就想削平高地填平溪谷來迎接大鐘。赤章蔓枝勸諫說:智伯為人貪婪而且不守信用,一定是他想攻打我們但是沒有進軍的道路,所以鑄造了大鐘,用兩輛并排的車裝載著來送給您。您于是削平高地填平溪谷來迎接大鐘,(如果這樣)智伯的軍隊必定跟隨著到來。厹繇國君不聽,過了一會,赤章蔓枝再次勸諫。厹繇國君說:大國跟我們交好,你卻拒絕人家,這不吉祥,你不要再說了。赤章蔓枝說:做臣子的對國君不忠誠堅貞,是罪過;忠誠而堅貞卻不被采納,脫身遠離國君就可以了。于是,他砍掉車軸兩端(表示與厹繇國君斷絕關系)就走了,到了衛國七天,厹繇國就滅亡了。
昌國君率領五國的軍隊來攻打齊國。齊國派觸子為將,在濟水邊迎擊各諸侯國的軍隊。齊王想開戰,派人到觸子那里去,羞辱并且斥責他說:不開戰,我一定滅掉你的族類,挖掉你的祖墳!觸子感到很痛苦,想讓齊軍戰敗,于是跟各諸侯國的軍隊開戰。雙方剛一交戰,觸子就鳴金要齊軍撤退。齊軍敗逃,諸侯軍追擊齊軍。觸子趁機憑靠一輛兵車離開了,沒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也聽不到他的音訊。(齊軍另一位將領)達子又率領殘兵駐扎在秦周,沒有東西賞賜士卒,就派人向齊王請求金錢,齊王非常生氣地說:你們這些殘存下來愚弱無能的家伙,怎么能給你們金錢?齊軍與燕國人交戰,被打得大敗,達子戰死了,齊王逃到了莒。燕國人追趕敗逃的齊兵進入齊國國都,你爭我奪搶了很多金錢。這是貪圖小利因而喪失了大利啊!
《呂氏春秋》閱讀答案7
魏文侯燕①飲,皆令諸大夫論己。或言君仁,或言君義,或言君之智也。至于任座,任座曰:“君不肖君也。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是以知君之不肖也。”文侯不說,知于顏色。任座趨而出。次及②翟黃,翟黃曰:“君賢君也。臣聞其主賢者,其臣之言直。今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君之賢也。”文侯喜曰:“可反歟?”翟黃對曰:“奚為不可?臣聞忠臣畢③其忠,而不敢遠其死。座殆尚在于門。”翟黃往視之,任座在于門,以君令召之。任座入,文侯下階而迎之,終座以為上客。
(選自《呂氏春秋》)
【注】①燕:通“宴”,宴請。②次及:依次輪到。③畢:竭盡。
1.解釋下列句中劃線詞(4分)
(1)皆令諸大夫論己( )
(2)文侯不說( )
2.下列對文中畫線句翻譯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您得到了中山國,不把它封賞給您的弟弟,而把它封賞給您的兒子,我因此知道您不像個君王。
B.您得到了中山國,不把它封賞給您的弟弟,卻把它封賞給您的兒子,我因此知道您不像個君王。
C.您得到了中山國,不把它封賞給您的弟弟,卻把它封賞給您的兒子,我因此知道您不是個賢明的君王。
D.您得到了中山國,不把它封賞給您的弟弟,而把它封賞給您的兒子,我因此知道您不是個賢明的'君王。
3.本文中任座的人物形象可以概括為 和 兩個字。(請用原文回答)
4.請具體分析一下“或言君仁,或言君義,或言君之智也”這句話對于塑造任座或翟黃形象的作用。
1.(1)評定(2分) (2)同“悅”,喜歡,高興(2分)
2.C(3分)
3.忠;直(2分)
4.這句話主要寫群臣諂媚之態,用以反襯任座和翟黃兩人。
【答案解析】
試題分析:
1.(1)“論”為“評論”的意思,不能理解為“議論”等意思。(2)“說”為“通假字”,同“悅”,是“高興”的意思。
2.翻譯這個句子,注意“以”是“把”的意思,“而”是“轉折”的作用,“肖”是“賢明”的意思。根據這幾個關鍵字的意思,應該選C項。
3.任座的人物形象通過翟黃說的兩句話,間接的表現了出來。可以用“忠”和“直”來概括其人物形象。
4.答案①要點:這句話通過寫群臣的阿諛奉承來反襯出任座的耿直。說明答案②要點:這句話通過寫群臣的只知阿諛奉承反襯出翟黃巧借贊美魏侯之名救下任座的機智。寫到反襯或對比,概括出任座或翟黃的形象,概括出群臣形象。
《呂氏春秋》閱讀答案8
察傳
《呂氏春秋》
夫傳言不可以不察,數傳而白為黑,黑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遠矣。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
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無聞矣。齊桓公聞管子于鮑叔,楚莊王聞孫叔敖于沈尹筮(shì),審之也,故國霸諸侯也。吳王聞越王勾踐于太宰嚭,智伯聞趙襄子于張武,不審也,故國亡身死也。
凡聞言必熟論,其于人必驗之以理。
魯哀公問于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轉教于天下,乃令重黎舉夔于草莽之中而進之,舜以為樂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也。故唯圣人為能和樂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子夏之晉過衛,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于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
辭多類非而是,多類似而非,是非之經,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則何以慎?緣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為所聞,則得之矣。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聞而審,則為福矣 審:考察 B.樂正夔一足,信乎 信:相信
C.夔于是正六律 正:定 D.是非之經,不可不分 經:原則,道理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A.①齊桓公聞管子于鮑叔 ②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B.①昔者舜欲以樂轉教于天下 ②將以釁鐘
C.①子夏之晉過衛 ②又有剪發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
D.①以為所聞,則得之矣 ②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3.下列各句中,與“吳王聞越王勾踐于太宰嚭”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
A.暴見于王 B.王語暴以好樂
C.嬴乃夷門抱關者也 D.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
4.把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
(2)乃令重黎舉夔于草莽之中而進之。
(3)緣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為所聞,則得之矣。
5.本文泛舉史實為證,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請用自己的話歸納。
【參考答案】
1.B(信:真實)
2.A(A①介詞,“從”,②介詞,“對,對于”;B兩個“以”均為介詞,“用”;C兩個“之”均為動詞,往,到……去;D兩個“則”均為連詞,就)
3.B(B句與例句均為介詞結構后置句,B句譯為“齊宣王把愛好音樂的事告訴我”;A為被動句,譯為“我(莊暴)被齊宣王召見”;C為判斷句,譯為“(我)侯贏不過是東門的看門人”;D為賓語前置句,“何功之有”即“有何功”,譯為“有什么用處呢”)
4.翻譯句子:
(1)這是愚蠢的人犯大錯誤的原因。
(2)就讓重黎把夔從民間選拔出來進薦給他。
(3)應根據自然和人事的情理來考察聽到的傳聞,就能得到真實的情況了。
5.本文舉例具體,論證充分,闡明了對于道聽途說的傳言,要根據情理來考察,然后決定信與不信的道理。
附參考譯文
聽到傳聞不可不審察清楚。多次輾轉相傳,白的就變成了黑的,黑的就變成了白的。所以說狗像玃,玃像獼猴,彌猴像人,但人與狗相比較就相差甚遠。這是愚蠢的人犯大錯誤的.原因。聽到傳聞如果加以審察,就會帶來好處;聽到后如果不進行審察,不如沒有聽到。齊桓公從鮑叔牙那里聽到管仲的情況,楚莊王從沈尹筮那里得知孫叔敖的情況,然后加以審察,所以國家大治、稱霸諸侯;吳王夫差從太宰嚭那里聽到關于越王勾踐的情況,智伯從張武那里聽到關于趙襄子的情況,聽到后不加審察,所以國家滅亡、自身被殺。凡是聽到傳聞一定要深入考察,對關于人的議論一定要用道理加以驗證。
魯哀公向孔子問道:“聽說樂正夔只有一只腳,真的嗎?”孔子說:“從前,舜想用音樂把教化傳布到天下,就讓重黎把夔從民間選拔出來進薦給他。舜讓夔當樂正。夔于是正定六律,和諧五聲,以協合八方民樂,因而天下盡都歸服。重黎還想多些像夔這樣的人,舜說:“音樂是天地的精華,政治得失的關鍵,所以只有圣人才能使音樂和諧。和諧是音樂的根本,夔能使音樂和諧,來安定天下。像夔這樣的人,有一個就足夠了。所以說‘夔一足’,并不是說夔只有一只腳啊?”
宋國的丁氏,家里沒有井,要外出打水,所以經常有一個人住在外邊。等到他家挖了井,就告訴別人說:“我挖井得到一個人。”有人聽到后,就傳言說:“丁氏挖井時挖得一個人。”國人們談論這件事,被宋國國君聽到了。宋君就讓人向丁氏了解這件事。丁氏回答說:“我是說得到一個人使喚,并不是從井里挖到一個人。”根據傳聞尋求賢能的人,如果像這樣不加審察便信以為真,還不如沒有聽到傳聞。
子夏到晉國去,途經衛國,聽到有人在讀史書,說:“晉國軍隊三豕渡過黃河。”子夏說:“不對,應該是‘己亥’啊。‘己’和‘三’形體相近,‘豕’和‘亥’寫法類似。”到了晉國一問,果然說是“晉國軍隊己亥這天渡過黃河”。
許多言辭好像是錯誤其實是正確的,有許多好像是正確的其實是錯誤的。正確和錯誤的道理,不可不弄明白,這是連圣人都要慎重對待的。既是如此該怎么慎重對待呢?應根據自然和人事的情理來考察聽到的傳聞,就能得到真實的情況了。
《呂氏春秋》閱讀答案9
齊人有好獵者,曠日持久而不得獸。入則羞對其家室,出則愧對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獵者曰:“何為?”人不對。獵者自思,得無欲吾致力于耕作有獲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則家富,家富則市得良犬。于是獵獸之獲,常過人矣。非獨獵也,百事也盡然。----選自《呂氏春秋》
小題1:解釋下面劃線的詞。(2分)
①曠日持久而不得獸( )
②疾耕則家富( )
小題2:翻譯下面的句子。(3分)
得無欲吾致力于耕作有獲而后市良犬乎?
小題3:“非獨獵也,百事也盡然”,給你怎樣的啟示?(3分)
參考答案:
小題1:示例:① 卻② 就 評分:每空1分,共2分。
小題2:示例:難道是讓我盡力種田等到有了收獲后再買良犬嗎?評分:3分。意思對即可。
小題3:示例: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的,關鍵問題解決了,事情就好辦了。
評分:3分。言之成理即可。
小題1:試題分析:①句中的`“而”在古漢語中是個表多種關系的連詞,在這里表轉折關系,可理解為“卻”,除此之外,“而”在句中有時表“并列、順承、修飾”等關系;②“則”在古漢語中是個多義詞,在這里是“就”的意思,在“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中是“就是”的意思。
小題2:試題分析:翻譯文言文要求具有落實重點詞語的能力,不能遺漏,同時要與上下文連貫,有時還要補出省略的主語,同時要抓住其中的關鍵字。這句中的關鍵詞有:“得無(莫非,難道)”、“欲(想)”、“致力(盡力)”“于(在)”、“而(表順承關系)”、“市(買)”、“良(好)”;另外,翻譯時還要注意:這一句是個反問句。最后把各個詞語的意思連綴起來,語意通順即可。
小題3:試題分析: “非獨獵也,百事也盡然”意思是“不只是打獵如此,任何事都是這樣”,從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發: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的,我們辦事要考慮到各方面的因素,不能目光短淺。
《呂氏春秋》閱讀答案10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
孔子窮乎陳蔡之間藜羹不斟七日不嘗粒晝寢。顏回索米,得而爨之。幾熟,孔子望見顏回攫其甑中而食之,孔子佯為不見之。少頃,食熟,謁孔子而進食,孔子起曰:“今者夢見先君,食潔而后饋。”
顏回對曰:“不可!向者煤怠入甑中,棄食不祥,回攫而飯之。”
孔子嘆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也!”
(選自《呂氏春秋》)
1. 解釋下加點詞的含義。(2分)
①而目猶不可信( ) ②知人固不易也( )
2.給文章畫線句加標點的地方用“/”標出來,全都恰當的是( )(2分)
A. 孔子窮乎 / 陳蔡之間藜羹不斟 / 七日不嘗粒 / 晝寢
B. 孔子窮乎陳蔡之間 / 藜羹不斟 / 七日不嘗粒 / 晝寢
C.孔子窮乎 / 陳蔡之間藜羹不斟七日 / 不嘗粒晝寢
D.孔子窮乎陳蔡之間 / 藜羹不斟七日 / 不嘗粒晝寢
3.從文中看,顏回是一個怎樣的人?(3分)
4.讀完本文之后,請聯系自身實際談談你所得到的啟示。(3分)
參考答案:
1.(2分) 尚且 ② 本來
2.(2分) B
3.(3分) 從文中看,顏回是一個勤勞、節儉、誠實而又虔誠的`人。
4.(3分) 改卷提示:能圍繞“眼前未必為真實,要想了解一個人,必須作深入的了解”回答,言之成理即可,未能聯系自身實際扣1分。)
《呂氏春秋》閱讀答案11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節選自諸葛亮《出師表》)
【乙】齊桓公見小臣稷①,一日三至弗得見。從者曰:“萬乘②之主,見布衣之士, ·
一日三至而弗得見,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驁祿爵者③,固輕其主,其主驁
霸王者,亦輕其士。縱夫子驁祿爵,吾庸④敢驁霸王乎?”遂見之,不可止。(《呂氏春秋?下賢》)
[注釋]①稷(jì):人名。 ②乘(shènɡ):量詞。古時一車四馬叫“乘”。
③驁祿爵者:指看輕功名利祿的人。 ④庸:怎么。
10.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任選兩個作答,多選不加分)(2分)
(1)躬耕于南陽 躬: (2)猥自枉屈 猥:
(3)攘除奸兇 攘: (4)一日三至而弗得見 弗:
11.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2分)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12.諸葛亮的“不求聞達于諸侯”和稷的`“驁祿爵”的價值取向對你有什么啟示?(2分)
13.結合文意,說說【甲】文中先帝和【乙】文中桓公的相同之處是什么?(3分)
14.請從內容或形式上對《出師表》作簡要評析。(3分)
【答案】
10.(1)親自。 (2)這里是降低身份的意思。 (3)排除,鏟除。 (4)不,沒有。
11. 譯文:(只希望)在動亂中茍且保全生命,(1分)不希求在諸侯中揚名顯貴。(1分)
12. 答案提示:從淡泊名利來談,言之有理即可。
13.答案要點:(1)都是帝王(身居高位);(1分)(2)都是求賢若渴;(1分)(3)都不惜降低身
份,親自去拜訪。(1分)
14.答案要點:內容:情真意切地表達了諸葛亮的一片忠心。(言之有理即可。)(3分)
形式:結構清晰,語言樸素,情感真摯,中心明確。(3分)
《呂氏春秋》閱讀答案12
閱讀下文,回答問魎。
(一)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節選自《魚我所欲也》)
(二)孔子見齊景公,景公致廩丘①以為養②。孔子辭不受,入謂弟子日:“吾聞君子當功以受祿。今說景,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賜之廩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駕,辭而行。(節選自《呂氏春秋》)
【注】①廩丘:地名。②養:供養之地。③未之以行:沒有采納我的主張。④丘:孔子,名丘。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粗詞語的意思。
(1)萬鐘于我何加焉何 加:____
(2)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得:____
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一)中畫線的句子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賜給他的供養之地呢?請用文段(一)中的語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有什么益處(帶來什么好處);(2)感激
2、這種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嗎?
3、對比論證法。強調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論證了舍生取義的觀點)。
4、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此之謂失其本心)
(意思對即可)
《呂氏春秋》閱讀答案13
【原文】:
魏文侯燕①飲,皆令諸大夫論己。或言君仁,或言君義,或言君之智也。至于任座,任座曰:“君不肖君也。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是以知君之不肖也。”文侯不?,知于顏色。任座趨而出。次及②翟黃,翟黃曰:“君賢君也。臣聞其主賢者,其臣之言直。今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君之賢也。”文侯喜曰:“可反歟?”翟黃對曰:“奚為不可?臣聞忠臣畢③其忠,而不敢遠其死。座殆尚在于門。”翟黃往視之,任座在于門,以君令召之。任座入,文侯下階而迎之,終座以為上客。
――選自《呂氏春秋》
【注釋】:
①燕:通“宴”,宴請。②次及:依次輪到。③畢:竭盡。
【翻譯】:
魏文侯請所有士大夫喝酒,叫他們都說說自己。有人說大王仁德,有人說大王仁義,有人說大王智慧。到了任座,任座說:“您是不賢的君王。得到中山國,不把它封賞給自己的弟弟,卻用來封賞給自己的兒子,我從這件事知道您是不賢德的君主。”文侯不高興,從他的臉色上可以看出。任座離開座位,出去了。第二個輪到翟黃,翟黃說:“您是個賢德的君王。我聽說賢德的君王的臣子說話都很直接。現在任座說話直接,所以看出您是賢德的。”文侯高興的說:“可以這樣反過來推測嗎?”翟黃說:“為什么不可以呢?我聽說忠臣死于他的忠誠,不敢死在離君王很遠的地方,任座一定還在門外。”翟黃到門外看了看,任座在門外,所以文侯命人招他進來。任座進門時,文侯走下臺階迎他進門,最后將任座視為上賓。文侯如果不是因為翟黃,差點就失去了一個忠臣啊。順著君主的心意來顯視自己是賢德的大臣,難道只有翟黃嗎?
【閱讀訓練】:
1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4分)
(1)皆令諸大夫論己( ) (2)文侯不?( )
13.下列對文中畫線句翻譯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您得到了中山國,不把它封賞給您的弟弟,而把它封賞給您的兒子,我因此知道您不 像個君王。
B.您得到了中山國,不把它封賞給您的弟弟,卻把它封賞給您的兒子,我因此知道您不像個君王。
C.您得到了中山國,不把它封賞給您的弟弟,卻把它封賞給您的兒子,我因此知道您不是個賢明的君王。
D.您得到了中山國,不把它封賞給您的弟弟,而把它封賞給您的兒子,我因此知道您不是個賢明的君王。
14.本文中任座的'人物形象可以概括為 和 兩個字。(請用原文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請具體分析一下“或言君仁,或言君義,或言君之智也”這句話對于塑造任座或翟黃形象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2.(1)評定(2分) (2)同“悅”,喜歡,高興(2分)
13.C(3分)
14.忠;直(2分)
15.(說明:這句話主要寫群臣諂媚之態,用以反襯任座和翟黃兩人。)
答案①要點:這句話通過寫群臣的阿諛奉承來反襯出任座的耿直。
答案②要點:這句話通過寫群臣的只知阿諛奉承反襯出翟黃巧借贊美魏侯之名救下任座的機智。(3分,寫到反襯或對比1分,概括出任座或翟黃的形象1分,概括出群臣形象1分)
《呂氏春秋》閱讀答案14
【甲】魏武侯之居中山也,問于李克曰:“吳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對曰:“驟戰而驟勝。”武侯曰:“驟戰而驟勝,國家之福也,其獨以亡,何故?”對曰:“驟戰則民罷①驟勝則主驕以驕主使罷民然而國不亡者天下少矣。驕則恣,恣則極物;罷則怨,怨則極慮。上下俱極,吳之亡猶晚。此夫差之所以自歿②于干隧③也。”
(節選自《呂氏春秋》)
【注釋】①罷:通“疲”,疲乏。②殞:死 ③干遂:地名
【乙】 “天時⑴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⑷,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11、給下列句子加上標點符號。(2分)
驟 戰 則 民 罷 驟 勝 則 主 驕 以 驕 主 使 罷 民 然 而 國 不 亡 者 天 下 少 矣。
12、下列加點的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魏武候之居山中也 多助之至
B.吳之亡猶晚 國恒亡
C.驟戰而驟勝 夫環而攻之
D.其獨以亡,何故?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13、解釋下列加點的詞。(4分)
(1)驟戰而驟勝 (2)恣則極物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14、翻譯下列句子(2分)
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15、這兩篇短文都從戰爭談到了治國的道理,甲文側重于哪一方面?乙文側重于哪一方面?
你從中得到了什么啟示?(3分)
參考答案:
11、驟戰則民罷,驟勝則主驕。以驕主使罷民,然而國不亡者,天下少矣。
12、B
13、(1)多次,屢次
(2)放縱
(3)威攝
(4)通“叛”,背叛
14、(1)所以君子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
15、甲文側重于君主不應過多地發動戰爭,而應讓百姓休養生息。乙文側重于君主應施行仁政,讓百姓歸順。啟示:只有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國家才能穩定興盛。(意思對即可)
《呂氏春秋》閱讀答案15
(云南省普洱、西雙版納,1014,1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節選自諸葛亮《出師表》)
【乙】齊桓公見小臣稷①,一日三至弗得見。從者曰:萬乘②之主,見布衣之士,
一日三至而弗得見,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驁祿爵者③,固輕其主,其主驁
霸王者,亦輕其士。縱夫子驁祿爵,吾庸④敢驁霸王乎?遂見之,不可止。(《呂氏春秋下賢》)
[注釋]①稷(jì):人名。 ②乘(shènɡ):量詞。古時一車四馬叫乘。
③驁祿爵者:指看輕功名利祿的人。 ④庸:怎么。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任選兩個作答,多選不加分)(2分)
(1)躬耕于南陽 躬: (2)猥自枉屈 猥:
(3)攘除奸兇 攘: (4)一日三至而弗得見 弗: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2分)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3.諸葛亮的不求聞達于諸侯和稷的驁祿爵的價值取向對你有什么啟示?(2分)
4.結合文意,說說【甲】文中先帝和【乙】文中桓公的相同之處是什么?(3分)
5.請從內容或形式上對《出師表》作簡要評析。(3分)
【答案】
1.(1)親自。 (2)這里是降低身份的意思。 (3)排除,鏟除。 (4)不,沒有。
2. 譯文:(只希望)在動亂中茍且保全生命,(1分)不希求在諸侯中揚名顯貴。(1分)
3. 答案提示:從淡泊名利來談,言之有理即可。
4.答案要點:(1)都是帝王(身居高位);(1分)(2)都是求賢若渴;(1分)(3)都不惜降低身
份,親自去拜訪。(1分)
5.答案要點:內容:情真意切地表達了諸葛亮的一片忠心。(言之有理即可。)(3分)
形式:結構清晰,語言樸素,情感真摯,中心明確。(3分)
【《呂氏春秋》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呂氏春秋》閱讀答案及翻譯09-25
《呂氏春秋》閱讀答案和原文翻譯09-23
《呂氏春秋·報更》閱讀答案及翻譯08-06
《呂氏春秋﹒異寶》閱讀題目和答案07-23
《呂氏春秋﹒孟冬季﹒異寶》閱讀答案及翻譯01-17
等閱讀及答案05-20
大明湖閱讀以及答案閱讀答案05-22
《母親給出的答案》閱讀答案07-31
《母親給出的答案》閱讀答案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