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軍城早秋古詩閱讀附答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軍城早秋》閱讀答案
在學習和工作中,我們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閱讀答案,閱讀答案是我們在解答閱讀題時的參考。還在為找閱讀答案而苦惱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軍城早秋》閱讀答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軍城早秋》閱讀答案 1
閱讀下面這首古詩,然后按要求答題。(4分)
軍城早秋
嚴武(唐)
昨夜秋風入漢關,朔云邊月滿西山。
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
注:嚴武(725——765),字季鷹,華陰(今陜西華陰縣)人。曾任成都劍南節度使,廣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擊敗吐蕃軍隊七萬多人。
(1)詩的前兩句通過對夜晚、秋風、漢關、寒云、冷月、西山等景物的描寫,描繪了一幅初秋邊關陰沉凝重的夜景,其寓意是什么?(2分)
(2)詩的后兩句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懷?(2分)
15.(1)其寓意是指邊境局勢的緊張;敵我交戰迫在眉睫,刻不容緩,戰事緊迫。
(2)詩的后兩句表現了作者作為鎮守邊疆的將領,斗志昂揚,堅信必勝的豪邁情懷。(第三句些部署奮力出擊,顯示昂揚的斗志;第四句些全殲敵軍的決心,顯示必勝的信心。
《軍城早秋》閱讀答案 2
昨夜秋風入漢關,
朔云邊月滿西山。
更催飛將追驕虜,
莫遣沙場匹馬還。
鑒賞
安史之亂后,吐蕃的侵犯成為干擾唐帝國的重要外因。廣德元年(763)十月,吐蕃貴族武裝乘唐軍忙于收拾安史之亂殘局之際,大舉東侵,竟連破涇邠二州,攻占唐都長安達十三天。此次進犯被唐軍擊退之后,他們又從與四川交界的南路向唐王朝發動進攻,在同年十二月,又連破松、維、保三州及云山二新城。
廣德二年春,嚴武接替高適,再度出任劍南節度使。
剛一到任,他就狠抓軍隊的訓練,當年秋天,就一鼓作氣,擊破吐蕃七萬余人的精銳部,先后收復了當狗、鹽川二城。這首詩就是他擊破吐蕃入侵的紀實。
頭兩句昨夜秋風入漢關,朔云邊月滿西山,開門見山,點出了詩人登城的時令、地點。昨夜秋風,是指秋季剛到,從而緊扣詩題中的早秋二字。詩人觀察入微,從風的細微變化中確切地掌握秋天到來的信息,說明了他對時局的密切關注,對敵人動向的明察秋毫。對于古代地處中國邊疆的游牧民族來說,秋高馬肥,秋風一起,就是他們入侵內地的有利季節。因此,昨夜秋風一到軍城,詩人就深夜難眠,他乘著月光登上城樓,放眼遠眺,朔云、邊月、岷山,盡收眼底。邊關的初秋之夜,陰云冷月,山野慘白,整個夜景都彌漫著一股沉重的肅殺之氣,給人一種無形的壓抑感。次句中的一個滿字,將陰沉肅穆、硝煙密布的戰前氣氛烘托得更加濃重。總之,頭兩句是寫景,但景中有人、有情,細致入微地表現了主將在戰斗前夕的寧靜中細心觀察敏捷思索的心靈側面。
詩的后兩句更催飛將迫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是主將兼詩人所發布的戰斗命令將士們一定要再接再勵,乘勝追擊敵人,徹底殲滅他們,不要讓敵人一人一馬逃回敵營去!更催、莫遣二詞,語勢斬截,有振雷走霆之力,表現了主將果斷剛毅的氣魄和勝利在握的必勝信心,洋溢著邊防將士保疆衛國的奮發激昂的愛國熱情。
這首詩歌大膽地采用了開闔跳躍的筆法來寫景抒情,增加了詩的信息容量。前一二句寫景,但景中寓情,點明主將已迅速、準確掌握了敵情,從而表明他在軍事行動之前,就已經知己知彼,掌握了軍事上的主動權,因此,穩操勝券就不是魯莽匹夫的妄語了。
有如此堅實的思想作鋪墊,三四兩句的騰躍、抒情,就顯得既輕捷,又與上文有內在的承繼性,令人感到自然可信、豪氣倍增。
《軍城早秋》閱讀答案 3
昨夜秋風入漢關,邊霜昨夜墮關榆,朔云邊月滿西山。吹角當城片月孤。
更催飛將追驕虜,無限塞鴻飛不度,莫遣沙場匹馬還。秋風吹入小單于①。
【注釋】①小單于,軍中號角常奏此曲。
21.兩首詩都寫到了秋風和兩種意象,第一首中的秋風有暗示的意味。(2分)
22.簡要分析這兩首詩最后兩句表現手法的不同之處。(5分)
參考答案
21.月入侵者(戰事)
22.嚴詩以對仗描述連貫的動作,一氣而下,表現出戰場勢如破竹的氣勢和主將果斷的氣魄以及勝利在握的神情。//李詩以塞鴻尚且無力飛度關塞來反襯出征人的思鄉之情,委婉含蓄地折射出征人的處境和心緒。(前一句2分,后一句3分)
23.自暴自棄(1分)
賞析
這首《軍城早秋》,一方面使讀者看到嚴武作為鎮守一方的主將的才略和武功,另一方面也表現了這位統兵主將的詞章文采,能文善武,無怪杜甫稱其為出群之才。
詩的第一句昨夜秋風入漢關,看上去是寫景,其實是頗有寓意的。中國西北和北部的少數民族的統治武裝,常于秋高馬肥的季節向內地進犯。秋風入漢關就意味著邊境上的緊張時刻又來臨了。昨夜二字,緊扣詩題早秋,如此及時地了解秋風,正反映了嚴武作為邊關主將對時局的密切關注,對敵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著寫詩人聽到秋風的反映,這個反映是很有個性的,他立即注視西山,表現了主將的警覺、敏感,也暗示了他對時局所關注的具體內容。西山,寒云低壓,月色清冷,再加上一個滿字,就把那陰沉肅穆的氣氛寫得更為濃重,這氣氛正似風云突變的前兆,大戰前的沉默。眼中形勢胸中策(宗澤《早發》),這是一切將領用兵作戰的基本規律。所以詩的前兩句既然寫出了戰云密布的眼中形勢,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詩中略去這一部分內容,正表現了嚴武是用兵的行家。
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更催二字暗示戰事已按主將部署勝利展開。兩句一氣而下,筆意酣暢,字字千鈞,既顯示出戰場上勢如破竹的氣勢,也表現了主將剛毅果斷的氣魄和勝利在握的神情,而整個戰斗的結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墨氣所射,四表無窮,無字處皆其意也(王夫之《姜齋詩話》)。
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內容放在一起來看,就會發現中間有著很大的跳躍。了解戰爭的人都知道,一個閉目塞聽、對敵情一無所知的主將,是斷然不會打勝仗的,戰爭的勝負往往取決于戰前主將對敵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詩的一、二句景中有情,顯示出主將準確地掌握了時機和敵情,這就意味著已經居于主動地位,取得了主動權,取得了克敵制勝的先決條件,這一切正預示著戰爭的順利,因而,勝利也就成了人們意料中的結果,所以讀到三、四句非但沒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種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滿足。這首詩寫得開闔跳躍,氣概雄壯,干凈利落,表現出地道的統帥本色。
詩的思想感情、語言風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個性特征。這不是一般詩人所能寫得出的。
聽曉角賞析
李益這首《聽曉角》載于《全唐詩》卷二百八十三。此詩旨在寫征人的邊愁鄉思,但詩中只有一片角聲在回蕩,一群塞鴻在盤旋,既沒有明白表達征人的愁思,甚至始終沒有讓征人出場。詩篇采用的是鏡中取影手法,從角聲、塞鴻折射出征人的處境和心情。它不直接寫人,而人在詩中;不直接寫情,而情見篇外。
詩的前兩句邊霜昨夜墮關榆,吹角當城漢月孤,是以環境氣氛來烘托角聲,點明這片角聲響起的地點是邊關,季節當深秋,時間方破曉。這時,濃霜滿地,榆葉凋零,晨星寥落,殘月在天;回蕩在如此凄清的環境氣氛中的角聲,其聲情該是多么悲涼哀怨,這是不言而喻的。從表面看,這兩句只是寫景,寫角聲,但這是以沒有出場的征人為中心,寫他的所見所聞,而且,字里行間還處處透露出他的所感所思。首句一開頭,寫霜而曰邊霜,這既說明夜來的霜是降落在邊關上,也寫出了征人見霜時所產生的身在邊關之感。次句在句末寫到月,而在月后加了一個孤字;這不僅形容天上的月是孤零零的,更是寫地上的人看到這片殘月時的感覺也是孤零零的。
長期身在邊關的李益,深知邊聲,特別是邊聲中的笛聲、角聲等是怎樣撥動征人的心弦、牽引征人的愁思的;因此,他的一些邊塞詩往往讓讀者從一個特定的音響環境進入人物的感情世界。如《夜上受降城聞笛》詩云。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從軍北征》詩云:天山雪后海風寒,橫笛遍吹《行路難》。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兩詩都是從笛聲寫到聽笛的征人,以及因此觸發的情思、引起的反應。這首《聽曉角》詩,也從音響著眼下筆,但在構思和寫法上卻另有其獨特之處。它不像上述二詩那樣,前兩句之后接下去由角聲寫到傾聽角聲的征人,并進而道出他們的感受,而此詩的后兩句卻是:無限塞鴻飛不度,秋風卷入《小單于》。原來詩人的視線仍然停留在寥廓的秋空,從天邊的孤月移向一群飛翔的鴻雁。這里,詩人目迎神往,馳騁他的奇特的詩思,運用他的夸張的詩筆,想象和描寫這群從塞北飛到南方去的候鳥,聽到秋風中傳來畫角吹奏的《小單于》曲,也深深為之動情,因而在關上低回留連,盤旋不度。這樣寫,以雁代人,從雁取影,深一步、曲一層地寫出了角聲的悲亢凄涼。雁猶如此,人何以堪,征人的感受就也不必再事描述了。
【《軍城早秋》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軍城早秋古詩閱讀附答案06-15
《軍城早秋》古詩賞析09-17
溫庭筠《早秋山居》閱讀答案10-13
在軍登城樓閱讀答案11-19
臺城閱讀答案08-25
臺城閱讀及答案10-21
南安軍文天祥閱讀答案11-27
《煙雨淹城》閱讀答案08-13
南安軍古詩閱讀答案附賞析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