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余光中的夫人
余光中的夫人是個怎樣的人呢?來看看詩人余光中是如何說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余光中的夫人,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臺灣《聯合報》日前刊發一組報道向讀者介紹詩人余光中的生活,九月九重陽出生在南京的余光中總有詩相伴,面對人生每一個重大抉擇,他胸有成竹地說:“我,都選對了。”
走過戰亂鄉愁淬煉余光中詩心
重陽,是詩和酒的日子,是登高避險的日子。九月九出生的余光中也免不了顛沛漂泊;幸運的是,總有詩相伴。
余光中的波瀾人生,總是在不停的選擇中度過,有被動、有主動。抉擇的歧路隱在滾動條般的藏寶圖,一路攤開都是未知。
戰爭逃難 成了半個四川人
余光中的前半生,遇到兩次戰爭。“這兩次都是不容我選擇的,只能接受。”第一次是中日戰爭,還是中學生的他,無從選擇,就是逃難;一路從南京、蘇皖邊境、上海、香港、昆明到重慶,也因此認識了長江上游的風土人情。
四川人稱這些逃難者叫“下江人”,余光中說,就等于今日有人被視為“外省人”,本地人總是有些排外,但他非但沒被“排”掉,反而成了半個四川人,練出一口流利的川語。
來來去去 在臺灣時日最久
第二次是內戰。1949年余光中決定來臺灣。之后在學人赴美浪潮下,余光中三度赴美,各待了一、兩年,冥冥中就是要回臺灣;去香港十年,又是回臺灣,“我現在還是在臺灣。”在臺灣的時日,加起來是最久的,“這也是我的選擇。”
香港經驗 拓展對歐洲視野
在臺灣、香港、美國三個地方都住得夠久,也都“到位”。余光中認為,香港經驗很受用,讓他更認識大陸、更接近西方;由于香港曾是英國殖民地,也間接拓展他對歐洲的視野。
23年前,余光中到中山大學任教,向著西子灣的夕照,燃燒另一個金黃色的文學顛峰。
人生抉擇 慶幸自己都正確
面對人生每一個重大抉擇,余光中胸有成竹地說:“我,‘都’選對了。”
詩人的篤定,可能要讓那些終日為錯誤選擇懊悔悵惘者,捶胸頓足了。真的嗎?是上天特別的眷寵,讓您擁有每每正確選擇的能力;還是說,其實是在每個抉擇之后,您都告訴自己──這個選擇是對的!
詩人瞇起眼睛,想了想,笑著說:“都是吧!”前者是幸運,后者靠智慧,既幸運又有智慧,夫復何求?
妻子選對 兒女自然就對了
“還有一點很重要,”詩人說,妻子選對了,兒女自然就對了。
余光中在學府里研究西洋文學,于文壇卻是創造中國文學。西洋文學與中文寫作,是他的雙元生命;在創作中又想把古典和現代調和起來。調和中西,兼擁古今,這種“雙重的雙元”,豐潤了余氏的文學樣貌。
他認為,中國文化要成長,就要接受外來的挑戰;現代文學要成長,也得接受古典的考驗。
在蜀相戀與妻獨處川語傳情
抗日戰爭時,范我存到四川樂山投奔舅舅;余光中與母親也避戰亂到四川。第一次見面時,范我存才娉娉裊裊十三余,轉眼倆人已相伴一甲子。
余光中和范我存都長在江南,不是蜀人,卻用地道的川語說情話。四川對倆人有著特殊意義,只要是兩人獨處,一定講四川話,成了不與外人說的默契。
余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范我存打理;余光中管理的,唯有一大方書案,與車子的方向盤。詩人不挑食、不挑衣,“太太弄什么,便吃什么;給什么,就穿什么!”
范我存說,余光中全身行頭都是家人幫忙買,只一項無法代勞,“就是鞋子。”因為鞋子非得自己試,才知合不合腳。
多年前余光中因公到英國倫敦,同行的還有臺灣高鐵董事長殷琪的文學家母親殷張蘭熙,與父親殷之浩等朋友。經過一家百貨公司,大家都忙著為親友挑禮物,余光中念起辛苦的妻子,也細細琢磨挑了件高雅的套裝。
“請問您夫人穿幾號呢?”這一問,可把連自己的尺寸都搞不清楚的詩人給難倒了。
眾目睽睽下,余光中請殷張蘭熙移步向前,便是一個擁抱。然后不疾不徐轉身告訴店員:“比她大一號,謝謝!”現場都笑彎了腰。外國人也算見識到中國詩人的浪漫與幽默。
“他有時很古板,有時很活潑!”范我存這么形容另一半。余光中難得秀出保存了七十年的上海醒華國小四年級成績單,各科優異自然不在話下,老師的評語是──溫文和雅。
外人常覺他嚴肅,行事一本正經;滿頭華發和重重頭銜,更添距離感。不過,泱泱大師風范,也曾被只“鬧學堂”的猴兒引出了頑性。
話說余光中有回正在中山大學后山文學院三樓講課,一頭柴山獼猴闖進來撒潑,男生手足無措,女生花容失色。余老師一個箭步上前,湊近麥克風對著這只來攪局的臭猢猻大吼:“滾出去!”猴兒見眼前非易與之人,在洪音中踉踉蹌蹌竄了出去。
下回,如果猴猻兒懂得低調潛進,乖乖蹲踞教室后方。也許,白發詩人也樂意一起教化呢!
解數學題 中文底子也要好
人靠語文表達思想,靠語文吸收知識。“中文不夠好,就會影響其它科目的學習。”余光中舉例,比如說一道數學:甲君有本金一百元,第一年損失了百分之十五,第二年就剩下的本金賺了百分之廿,到底輸贏多少?這題于數學計算,不難,但總要看得懂語意方能解出。
鼓勵青年 與中外古人交往
余光中表示,現今的文學傳播,訓練出許多“觀眾”、“聽眾”,而非“讀者”。許多年輕人不看報、不讀書、不寫信,思想只會愈來愈狹隘。
他鼓勵年輕人,多讀書、多與古人交往;吸收多重文化,提升自我。至于如何與中外古人交往?“自然要透過文字啰。”所以,語文真的很重要,詩人不厭其煩地再次強調。
迷披頭四 歌詞對他影響大
擁有眾多“粉絲”的余光中,是披頭四和武俠迷。“披頭四寫的歌詞,也是一種詩。”余光中說,音樂反映當地的生活,披頭四的歌很活潑,能把想象和現實結合,深深影響他。
愛武俠片 喜歡導演胡金銓
余光中和妻子范我存年輕時喜歡看電影,特別是武俠片,沉浸在武俠世界里的忠義、俠客與忠良里。倆人最喜歡的武俠片導演是胡金銓。現在年紀大了,懶得出門,轉而看電視的電影臺。
“常沒有一部片子是看完整的。”范我存說,不是錯過上半段,就是看不到結局;運氣好碰上回放,才終于從頭到尾拼湊全。從吉光片羽中累積全貌,也是一種樂趣。
不再熬夜 妻子成了報時鳥
年過八十,也不得不服老。余光中說,以前常熬夜工作,現在謹遵醫囑。妻子成了報時鳥,每晚11點準時催促,早早上床睡覺。筆耕不輟,還是等待天明吧!
初試啼聲 “沙浮”苦戀入詩篇
20歲那年,中國內戰正熾,余光中和母親從南京逃往上海,又輾轉到了廈門。
“時局非常動蕩!”余光中回想當時光景,學生罷課、老師罷教,政治分子滲入到師生中,人心浮動。學運像一個個浪頭,青年浮沈其中,不知自己會被推向何方。
余光中對這些運動并不熱中,“因為我心中存有疑問。”文人如何能坦率從文?對一個已下定決心要成為作家的年輕人而言,他只有擺脫,才能暢言。
外頭的世界翻騰不休,余光中內在的詩心也蠢蠢欲動。
“我站在高崖上,再深深吸一口氣,向愛琴海與夜空,投最后的一瞥。”在向著紫金山的窗案,余光中初試啼聲,完成了第一首詩作《沙浮投海》。20歲的年輕詩人,想著希臘女詩人沙浮Sappho,苦戀著菲昂Phaon,卻被拋棄,郁郁投海而死。
不論外界如何紛擾,余光中有定見的朝作家之路邁進。在廈門“星光”、“江聲”兩報,陸續發表新詩和短評。
一甲子后,80歲的余光中新作《藕神祠》,哀悼女詩人李清照:“蓮子雖心苦,藕節卻心甘,藕斷千年,有絲纖纖,裊裊不絕,仍一縷相牽。”
是獨鐘女詩人嗎?“倒也不是,巧合吧!”從小接觸古詩詞的余光中說,也愛李白、杜甫,少年時拜讀英國詩人濟慈、愛爾蘭作家王爾德作品,受到許多啟發。他尤愛兼擅詩詞、古文、繪畫、書法的蘇軾,可為文人典范。
人物經歷
初識
1956年,余光中與范我存在臺北舉行婚禮。這年余光中28歲,范我存25歲。他們的母親是堂姐妹,因此他們是遠房表親。
抗日戰爭勝利,17歲的余光中跟隨父母回南京,在一位姨媽家中巧遇范我存。當時范我存14歲,眼前這位表哥“理個平頭,穿一件麻布制服,看起來有點嚴肅,又有點害羞”。她常聽姨媽提起這位表兄,夸贊他書讀得好,中英文俱佳,又有繪畫天分。于是不免多瞄了他幾眼。
余光中對范我存這位初識的表妹顯然也關心,不久范我存就收到余光中寄來的一份同仁刊物,里面有余光中自己翻譯拜倫的作品。范我存收到刊物,雖然不太懂詩歌,但仍被余光中的文采所折服。
相愛
1949年初,范我存隨一個遠房親戚來到臺灣。她因為有肺病不能入學,所以學歷并不高。1950年6月,余光中隨家人從香港來臺灣。不久,余光中再次見到范我存,他后來在《四月,在古戰場》一文描述:“一朵瘦瘦的水仙,嫋娜飄逸,羞赧而閃爍,蒼白而瘦弱,抵抗著令人早熟的肺病,夢想著文學與愛情,無依無助,孤注一擲地向我走來。”余家顧慮范我存身體不好,范家看余光中有點書呆氣。但余光中與范我存不顧各自家長的反對,從知己發展成情侶。年輕的余光中,在那段炙熱的愛情時期,曾用一柄小刀,在廈門街自家院子里的楓樹干上,刻下“YLM”三個英文字首,Y代表余,L是愛,M是咪咪。
余光中每次投稿,一定先讓范我存欣賞。除了心靈契合,他們又有共同的生活經驗:在江南和四川的童年和少年,逃難的艱苦。他們都說得一口流利的四川話,一直到今天,他們之間仍用四川話交談。他們在一起總有說不完的話,除了談音樂、繪畫、文學,也常看電影,有時候會騎腳踏車到淡水河邊、永和的竹林中去。
1955年,余光中開始翻譯《凡高傳》。他在白紙的正面寫譯文,反面寫情書,然后寄給范我存,由她謄寫后再寄回給他。前后11個月,全文30多萬字全由范我存陸續謄寫在有格稿紙上,之后才由余光中送往《大華晚報》發表。
【余光中的夫人】相關文章:
余光中作品08-26
《鄉愁》余光中03-07
余光中的鄉愁05-14
余光中《鄉愁》10-24
余光中的創作05-16
余光中 中秋05-28
余光中散文05-27
余光中的中秋05-20
余光中的詩02-07
余光中的《絕色》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