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詩集》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余光中詩集》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余光中詩集》讀后感1
當冬天的第一絲寒風吹起,家門口的落葉們又爭先恐后地跳起了舞。總有那么一兩片調皮的落葉,喜歡駐足我的窗前,久久不忍離去。風一吹,小小的窗臺上,總會留下一抹紅的、一抹黃的,像精靈一般,點綴了我的心靈。在暖暖的冬日陽光下,我最喜歡的就是趴在那窗頭,看著那落葉在陽光中飛舞,看著那落葉奔向大地的擁抱……
三年了,已經三年沒回故鄉了。記得老家門口的那棵大樹,也最喜歡在冬天落葉了。她總是那么調皮地把落葉鋪滿我家的菜園,也總是那么淘氣地讓落葉鉆進我的窗戶,飄進我的書本,成了我那一年最喜愛的書簽。
三年了,三年都在異鄉過年。每次過年的時候,我總是不忍去看那窗外跳舞的落葉,總是不敢去想那遠在故鄉的親人。好想跑進爺爺奶奶的懷抱;好想抱抱我那個剛出生的表弟;好想站在老家的窗前,看著那漫天的落葉飛舞……
這幾年過年的`時候,我總是那么默默地窩在屋子里,跟爸爸媽媽一起,靜靜地看著春晚。耳邊偶爾一聲“嘭,嘭”聲,提醒著我新的一年又即將開始。
日子一天一天流淌著,我也悠閑地游淌在《余光中詩集》中。突然一篇《鄉愁》引起我的注意。鄉愁?余光中先生,這位可敬的老人也有鄉愁嗎?他的鄉愁又會是什么呢?
“寶貝,寒假回老家!”正當我出神地想著時,媽媽的話打斷了我的思緒。
喜悅像快樂的小鳥,讓快樂的我飛向了老家的路上。一路上,我都緊張得不敢入睡。爺爺奶奶在家還好嗎?那個新出生的小家伙到底長什么樣呢?我家的新房到底造了怎么樣呢?我的房間是怎么樣布置的呢?家門口的那棵大樹還在嗎……
整整十多個小時,我就那么一刻也不停地看著窗外,看著那熟悉的景物離我越來越近,越來越近……
故鄉還在飄雪,太陽也偶爾在灰色云間露出來一會臉,透出點點陽光,溫暖了剛到家的我。我出神地站在家門口,凝望著周圍的一切:房子大變樣啦,好像一幢小別墅呢!哦,那棵樹還在那呢,還是那么喜歡飄落葉呢……
“寶貝,回來啦。”奶奶高興地從屋子了沖了出來,一把抱住了發呆的我。熟悉的環抱讓我的淚水像泄了洪的潮水,猛地沖了出來,止都止不住。
“你呀,長這么大了,還是這么愛哭。”奶奶笑得擦掉了她眼角的淚水,挽著我走進了家門。屋子里的大大小小都迎了出來,只為了迎接三年沒回家的我……
屋子是那么暖和,親人們是那么和藹,那個新出生的小家伙是那么可愛,我沉浸在滿滿的幸福中了。突然我的目光停留在了窗臺上――啊!落葉!一片一片,還是那么美。風吹落后,它們在雪白的窗臺上留下了玫瑰色的霞。
故鄉的年是在中午,趕在了春節。我們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憨厚的笑,歡樂地聚在一起吃午飯。奶奶在每個人的面前都放了一碗甜甜的湯圓,一直盯著我們喝掉才放心。我們總是笑著說奶奶那個老頑固,但是還是美滋滋地喝了個底朝天……
不知不覺就過完了年,我又踏上了擁擠的火車,眼淚不自覺地滑了下來。望向窗外,那一片片落葉又隨風落下,像是為我送別。看著火車漸漸離開故鄉,離開故鄉的天空,我不禁又想到了《鄉愁》……
鄉愁,
鄉愁不就是那一片片飄落的樹葉,
而我是行走在那葉脈上的求學者,
一回頭,卻發現故鄉是那么遙不可及。
鄉愁不就是那一天天翻過的日歷,
而我是行走在那流淌著的歲月中,
回眸中,卻發現故鄉是那么近在咫尺。
鄉愁,
是那承載著滿滿愛的一艘船,
我在這頭,親人在那頭。
但是,
中間緊緊連接著,
是那暖暖的關愛。
《余光中詩集》讀后感2
拜讀完余先生的幾部詩集,余光中是個復雜而多變的詩人,他變化的軌跡基本上可以說是臺灣整個 詩壇三十多年來的一個走向,即先西化后回歸。在臺灣早期的詩歌論戰和70 年代中期的鄉土文學論戰中,余光中的詩論和作品都相當強烈地顯示了主張西化、無視讀者和脫離現實的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時代,筆尖所染,不是希頓克靈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釀業無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80年代后,他開始認識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對創作的重要性,把詩筆“伸回那塊大陸“,寫了許多動情的鄉愁詩,對鄉土文學的態度也由反對變為親切,顯示了由西方回歸東方的明顯軌跡,因而被臺灣詩壇稱為“回頭浪子”。從詩歌藝術上看,余光中是個“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詩人“。他的作品風格極不統一,一般來說,他的詩風是因題材而異的。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一般都顯得壯闊鏗鏘,而描寫鄉愁和愛情的作品,一般都顯得細膩而柔綿。,在我們看慣了標榜散文的精巧靈活之作后,它呈現在我們眼前一道亮麗清新的風景線,如一縷清風拂人心田!。它擺脫了沉湎于自我小天地的小家子氣,而表現為一種情懷更為慷慨豪邁的大散文,當然不是篇幅冗長之大,而是體現為一種沉甸甸的歷史感和滄桑感,一種浩然而袞毫不矯情的雍容與大氣,一種俯仰天地古今的內在沖動與感悟,一種涌動著激-情與靈性的智慧與思考。
第一次接觸秋雨散文是《廢墟》。“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和明天。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走向新的廢墟。廢墟是進化的長鏈。”“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在心靈與心靈的撞擊中,發出了“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的呼喚。文章中沒有細節,沒有歷史人物,沒有山水勝跡。行文中充盈著閃光的智慧,蘊涵著深刻的思考,飽蘸著濃郁的感情。
殘簡斷垣中,那優美的語言,獨特的視角,深刻的思想,就像磁石一般強烈的吸引著我。走進廢墟,他體會著歷史的滄桑,品味著文化的內涵,發出了”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進程”的慨嘆;面對著敦煌,看到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感受著歷史的強悍與苦難,感嘆著”飛天的后人”。余秋雨先生,站在歷史的高度,以理性的嚴峻,考察中國現存的原始文化,去貼近文化的大生命,重新審視中華文明。正如《文化苦旅》自序中提到的`”我發現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文人與古代文化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說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熏染造成的。”
就這樣,山川草木,樓臺軒榭,廟宇亭閣,云月飛鴻,都與人的呼吸相通,散發著文化的魅力!。道士塔,莫高窟,陽關寄托著他悠遠的憑吊;寂寞天柱山,風雨天一閣,承載著他濃重的感喟;白發蘇州,江南小鎮,蘊涵著他深沉的思考。貞節牌坊令人感慨,新加坡的墳人使人震撼,貴池儺事又警人反思!邊塞大漠中,留下他道道車轍,廬山石級沾下他輕輕的腳印;江南小巷中回響著他的感嘆,殘簡斷垣中閃現著他佇立的身影……十萬進士,遙遠的絕響,蘇東坡突圍,一幕幕歷史被用文化的眼光注視,用優美的語言闡釋。——跋涉于殘陽廢壘中臨西風古道,與一頁頁風干的歷史對話,撫摸著古老民族胴體上的傷痕。對文明的嘆惋,對生命的珍愛,對自然山水的理性追求,匯成一種冷冽的憂患意識,這是歷史的感悟。它是冥冥夜色中一星遙遠的燈火,若明若暗,忽隱忽現。
【《余光中詩集》讀后感】相關文章:
有關余光中的詩集03-21
余光中詩集短篇05-22
余光中詩集讀后感07-23
余光中詩集讀后感(通用16篇)11-18
李清照的詩集10-10
杜牧的詩集10-06
黃庭堅的詩集09-24
海子經典詩集09-16
郭沫若的詩集09-02
李商隱詩集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