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魚我所欲也》同步練習及答案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們需要用到練習題的情況非常的多,做習題在我們的學習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對掌握知識、培養能力和檢驗學習的效果都是非常必要的,那么你知道什么樣的習題才能有效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魚我所欲也》同步練習及答案,歡迎大家分享。
《魚我所欲也》同步練習及答案1
認真閱讀下面的選文,然后完成后面的問題: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一、基礎知識
1、本文出自 ,作者 , 時期魯國人, 是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還學過他的文章 。“四書”: 。
2、給下列加粗字注音:
所惡( ) 一簞食( ) 一豆羹( )
蹴( ) 茍得( ) 不屑( )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說明其詞義:
⑴ 鄉為生死而不受。
⑵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⑶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⑷ 故患有所不辟也。
4、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詞:
⑴ 二者不可得兼
⑵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⑶ 此之謂失其本心
⑷ 賢者能勿喪耳
⑸ 故患有所不辟也
⑹ 呼爾而與之
⑺ 蹴爾而與之。
⑻ 萬鐘于我何加焉!
⑼ 故不為茍得也
⑽ 是亦不可以已乎
⑾ 乞人不屑也
⑿ 萬鐘于我何加焉
⒀ 妻妾之奉
5、解釋下列多義詞:
⑴ 與: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蹴爾而與之
⑵ 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萬種于我何加焉
⑶ 是: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⑷ 而:
呼爾而與之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者
6、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之”的用法不同的項是( )
A、此之謂失其本心
B、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
C、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7、下列“而”字用法不同類的一項是( )
A、舍魚而取熊掌也
B、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C、鄉為身死而不受
D、呼爾而與之
8、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得”含義相同的兩項是( )和( )
A、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B、得之則生,弗則得死。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因得遍觀群書。
9、選出與成語“得過且過”中“得”意義相同的句子( )
A、故不為茍得也
B、所識窮乏者得我歟
C、則齊荊之欲不得行于二國矣
D、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10、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⑴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爾。
不僅有道德的人有這種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喪失罷了。
⑵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與我何加焉。
對于優厚的俸祿如果不問他合不合禮義,就接受它,那么優厚的俸祿對我來說有什么益處呢?
⑶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就舍棄生命而選取正義了。
⑷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以前寧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卻為了我所認識的窮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⑸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們追求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寶貴的,那么一切能夠用來逃避禍患的手段,有哪一種不能采用呢?
二、理解課文
1、填空:
⑴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中的“是心”是指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⑵ “此之謂失其本心。”中的“此”指指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識窮乏者得我”而受“萬鐘”。
⑶ “魚”與“熊掌”在文中分別比喻什么?文章以魚與熊掌設喻的目的是什么?
2、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3、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無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開頭以“魚”和“熊掌”為喻,巧妙地回答了這個問題,請寫出原句: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4、《魚我所欲也》中出現的成語有:舍生取義、嗟來之食;由此我們可聯想到與本文觀點相關的孟子曾說過的三句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5、《魚我所欲也》中體現“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6、孟子認為能做到舍生取義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7、孟子認為失其本心的行為是: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8、在孟子看來,什么情況下,即使遇到禍患也會挺身而出的?
9、不辯禮儀的接受萬鐘是為了:
10、文中與“嗟來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1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貴的東西是指道義,比死亡更可怕的東西是指喪失道義。
12、本文使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試舉例。
13、文中多次使用對比這種手法,請舉例說明。
14、寫“魚”和“熊掌”“不可得兼時?”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三、拓展應用
1、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義”來表現他的人生追求(選擇),文天祥《過零丁洋》中體現這種追求的詩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請寫出歷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確選擇的人。例如:岳飛精忠報國,文天祥選擇忠義守節,布魯諾選擇堅定信念。
2、本文所強調的`“義”與市場經濟下的“利”有無矛盾,由此會引發一點什么樣的啟示,請簡要談談。
不矛盾,在市場經濟下也要講誠信、講道德,不做違法亂紀的事。
3、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熱血和寶貴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曲“舍生取義”的正氣歌,請概述一個這樣的例子。
如抗洪英雄李向群為保一方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國。
4、本文主要闡述了“舍生取義”的道理。作為21世紀的中學生,你怎樣理解這個“義”字?
(能見義勇為、為正義事業而獻身、做與國與民與人有益的事等。社會上的哥們義氣是與小團體個人私利相關的江湖義氣與本文的“義”不同。)
5、你認為孟子“舍生取義”的觀點在現實社會中還有無意義,請談你的看法。
不能見利忘義,所以舍生取義仍有現實意義。
參考答案
一、基礎知識
1、《孟子·告子上》 孟子 戰國 思想家、教育家 儒 《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論語》《大學》《中庸》
2、wù dān gēng cù gǒu xiè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說明其詞義:
⑴ 鄉通向;從前。
⑵ 得通德;恩惠,此作感激。
⑶ 辯通辨;辨別。
⑷ 辟通避;躲避。
4、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詞:
⑴ 同時占有
⑵ 假使,假如
⑶ 天性、天良
⑷ 賢遺失、丟掉
⑸ 禍患、突難
⑹ 助詞
⑺ 用腳踐踏
⑻ 古代的一種量器
⑼ 茍且偷生
⑽ 停止
⑾ 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⑿ 有什么益處
⒀ 侍奉
5、解釋下列多義詞:
⑴ 與:
句末語氣詞,表反問。
給。
⑵ 于:
介詞,表示比較。
介詞,引出動作的對象。
⑶ 是:
批示代詞,這個,這樣。
這樣看來,由此看來。
⑷ 而:
連詞,連接修飾語和中心語。
連詞,連接主語和謂語,含有卻的意思。
6、(C)
7、(B)
8、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得”含義相同的兩項是(B)和(C)
9、(B)
10、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⑴ 不僅有道德的人有這種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喪失罷了。
⑵ 對于優厚的俸祿如果不問他合不合禮義,就接受它,那么優厚的俸祿對我來說有什么益處呢?
⑶ 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就舍棄生命而選取正義了。
⑷ 以前寧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卻為了我所認識的窮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⑸ 假使人們追求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寶貴的,那么一切能夠用來逃避禍患的手段,有哪一種不能采用呢?
二、理解課文
1、填空:
⑴ 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⑵ 指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識窮乏者得我”而受“萬鐘”。
⑶ “魚”比喻“生”,“熊掌”比喻“義”。文章以魚與熊掌設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義的命題,同時暗含“生”與“義”孰輕孰重的關系。
2、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3、生,亦無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4、舍生取義、嗟來之食;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5、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6、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7、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為宮室之美而受之;為妻妾之奉受之;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8、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9、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 窮乏者得我與?
10、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1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貴的東西是指道義,比死亡更可怕的東西是指喪失道義。
12、比喻論證、對比論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
用“魚”和“熊掌”作比喻論證對生與死的抉擇;用“一簞食,一豆羹”和“萬鐘”的事例論證“義”重于“生”的觀點;用“鄉”與“今”對待“一簞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進行對比論證;用講道理來論證為何要“舍生”。
13、魚和熊掌對舉 生與死對舉 向與今天比較等
14、意在說明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需要選擇的事,在兩者不可兼得的情況下,人們會選取價值更高的東西,用此事情來比喻“舍生取義”的道理。
三、拓展應用
1、例如:岳飛精忠報國,文天祥選擇忠義守節,布魯諾選擇堅定信念。
2、不矛盾,在市場經濟下也要講誠信、講道德,不做違法亂紀的事。
3、如抗洪英雄李向群為保一方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國。劉胡蘭,朱自清病危之際拒絕吃美國救濟糧等。
4、能見義勇為、為正義事業而獻身、做與國與民與人有益的事等。社會上的哥們義氣是與小團體個人私利相關的江湖義氣與本文的“義”不同。
5、不能見利忘義,所以舍生取義仍有現實意義。
《魚我所欲也》同步練習及答案2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下列句子中加粗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萬鐘于我何加焉 而山不加增
B.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復前行,欲窮其林
C.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D.是亦不可以已乎 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簡要概括文段中闡述的觀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D
2.先前(有人)寧可死也不愿意接受,現在(有人)為了住宅的華麗 卻接受了。
3.人不能為了獲取高官厚祿而舍棄“禮義”。
《魚我所欲也》同步練習及答案3
①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②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
1.下列句中加粗字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奉:俸祿
B.鄉為身死而不受鄉:通“向”,從前
C.萬鐘于我何加焉加:益處,好處
D.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放棄
2.下面對文段①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段開頭以魚和熊掌比喻生和義,以“舍魚而取熊掌”比喻“舍生取義”,引出中心論點,自然貼切。
B.孟子認為,義重于生,當義和生不能同時兼得時,應該舍生取義。
C.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說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與文段的主旨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他抗元兵敗被俘,寧死不屈,也正是這種精神的寫照。
D.在孟子看來,不僅賢人,就是每一個普通人,都有舍生取義之心,在生死考驗的關鍵時刻,都會做出合乎義的`選擇。
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A
2.D
3.(1)(有人見了)高位厚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
(2)所認識的貧窮的人感激我嗎?(意對即可)
《魚我所欲也》同步練習及答案4
一、典型例題
1.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怎樣提出論點,又是怎樣論證這個論點的?
2.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該句中的“是心”是指什么?
3. “此之謂失其本心。”該句中的“此“指什么?
4.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作者特意交代這一句的意圖是什么?
5. “魚”與“熊掌”在文中分別比喻什么?文章以魚與熊掌設喻的目的是什么?
參考答案:
1. 思路分析:細讀課文,看作者是怎樣運用正反面事例和道理論據來論證點的。
舍生取義,為全文中心論點。文章用“魚”“熊掌”等比喻提出論點,由“有甚于生”“有甚于死”,引出“何不為也”,這是從反面論述。結論是:世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有比死亡更讓人厭惡的東西。
2. 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3. 指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識窮乏者得我”而受“萬鐘”。
4. 強調人生本來就有羞恥心,這是一種善心,可以幫助人們在“義”與“不義”之間作出正確的選擇。但有的'人卻因經不起利欲的誘惑,喪失了這種善心,干出見利忘義的事;而那些敢于堅守正義的“賢者”,只不過是能夠自覺保護和發揚這種固有的善心罷了。
5. “魚”比喻“生”,“熊掌”比喻“義”。文章以魚與熊掌設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義的命題,同時暗含“生”與“義”孰輕孰重的關系。
二、模擬試題
閱讀《魚我所欲也》,完成后面問題。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 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語。
所欲有甚于生者 甚: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非獨:
萬鐘于我何加焉加:所識窮乏者得我歟 得:
2. 下面選項中加粗字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 故不為茍得也 茍富貴,勿相忘
B.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故患有所不避也
C. 非獨賢者又是心也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D. 故不為茍得也 故自號曰醉翁也
3. 與“所惡有甚于死者”中“于”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 戰于長勺 B. 苛政猛于虎也
C. 萬鐘于我何加焉 D. 余將告于蒞事者
4. 翻譯下面句子。
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此之謂失其本心。
5. 這段文字的主要論點是什么?它是怎樣提出來的?試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1. 甚:超過,勝過; 非獨:不單,不僅;加:益處,好處;得:同“德”,感激
2. B
3. B
4.(如果你)用腳踢著給別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如果這樣做了,)這就叫做喪失了本來就有的羞惡廉恥之心。
5. 舍生取義(“舍生而取義者也”)。作者先以魚和熊掌設喻,然后提出中心論點。
【《魚我所欲也》同步練習及答案】相關文章:
《魚我所欲也》同步練習11-17
魚我所欲也同步練習03-24
《魚我所欲也》同步練習題04-17
魚我所欲也練習題答案12-09
魚我所欲也基礎練習04-05
魚我所欲也閱讀練習03-24
《魚我所欲也》翻譯練習題及答案01-06
魚我所欲也練習題及閱讀答案06-02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