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原文段落賞析
導語:《雨巷》中詩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麗、高潔而憂郁的姑娘,我們也可以把這位“姑娘”當做詩人心中朦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詩人陷入人生苦悶時,對未來渺茫的憧憬。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雨巷原文和賞析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雨巷》
戴望舒
撐著油紙傘 獨自
彷徨在悠長 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彳亍著
冷漠 凄清 又惆悵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 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地
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墻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 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 獨自
彷徨在悠長 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雨巷賞析
這是一首象征詩作。由于運用了象征意象,所以其中所蘊涵的意義具有多義性和模糊性。但是欣賞者可以通過對寫作背景的了解以及自己的`閱讀感受而對其中的涵義作出個性的理解。
首先從詩作的表層語義上來看,這是一首愛情詩。它描寫了一個一見鐘情且失之交臂的愛情故事。有人將這樣的愛情進一步坐實,他結合詩人1928年前后的愛情經歷而把它看作是詩人與女友曹某的一段愛情的寫照和記錄。其次,這首詩也可以看作是一首與信仰的失落與追求有關的詩作。中國傳統詩學有以香草美人喻政治境遇的傳統,如屈原的《離騷》。作品中的“我”尋找的姑娘可以被看作是某種信仰,它本來存在,但是后來失落,但是“我”仍然執著地尋找。有人同樣進行了進一步的坐實。結合1927年后中國社會形勢以及作家自己的精神,他認為這樣的詩作就是寫詩人大革命失敗后的心態的。作者早年曾經參加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大革命失敗后,信仰失落,對國家的前途,個人的前途都充滿了失望和迷惘。因此,在這首詩里詩人在低沉的調子里,抒發了自己沉重而又不乏堅韌的情緒。再次,這首詩同樣也可以看作是作者自我失落情緒的寫照。作品中的“我”是憂愁和迷惘的,而所要尋找的“姑娘”也同樣是憂愁和迷惘的。姑娘的情緒和形象正是詩人自我形象的寫照,或者說就是詩人的“鏡相”。在連綿細雨中,他懷著痛苦而朦朧的“希望”,“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里。詩人的自我形象是孤獨傷感的,是自戀的。但在那寂寥的雨巷里,卻也寄寓著詩人對現實的不滿、失望和痛苦的情緒。
延伸閱讀:
The rain lane"
dai
Holding the oil paper umbrella alone
The hesitation is long and long
The lonely lane of rain
I wish I could meet
It's like a clove
A girl with a grudge
She is a
Cloves of the same color
Cloves of fragrance
A lilac sadness
To grieve in the rain
And wail
She wandered in this lonely rain lane
Hold the oil paper umbrella
Like me,
Like me
In silence
Cold and lonely and melancholy
She approached silently
Approach and throw
The usual gaze
She drifts
dreamily
Like a dream
dreamlike
sporily
I passed the girl by my side
She was silent and far away
To the dialling hedge
Run through the lane
In a cry of rain
I got rid of her color
Her fragrance was dispersed
It dissipates even her
A breath of light
Melancholy like lilacs
Holding the oil paper umbrella alone
The hesitation is long and long
The lonely lane of rain
I want to float
It's like a clove
A girl with a grudge
作者: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縣人,中國現代著名詩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學學習法文,開始受到法國象征派的影響。1926年參加共青團。1928年后成為水沫社和其后的《現代》雜志的作者之一,創作現代派詩歌。1932年后留學法國、西班牙。1941年底香港淪陷,被日軍抗日罪名下獄,在獄中保持了民族氣節,次年春被營救出獄。抗戰勝利后回上海教書,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區。1950年因病逝世。詩集有《我底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和《災難的歲月》。早期詩歌多寫個人的孤寂心境,感傷氣息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響,意象朦朧、含蓄。后期詩歌表現了熱愛祖國、憎恨侵略者的強烈感情和對美好未來的熱烈向往,詩風顯的明朗、沉摯。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詩歌發表后產生了較大影響,詩人也因此被人稱為“雨巷詩人”。詩歌描繪了一幅梅雨時節江南小巷的陰沉圖景,借此構成了一個富有濃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雨巷原文段落賞析】相關文章:
關于《雨巷》課文原文06-11
《雨巷姑娘》美文賞析12-25
戴望舒《雨巷》教學賞析12-25
戴望舒《雨巷》賞析(12篇)12-14
戴望舒《雨巷》賞析12篇12-13
戴望舒的詩雨巷賞析11-20
戴望舒《雨巷》賞析集合12篇12-15
戴望舒《雨巷》賞析精選12篇12-14
對戴望舒著作《雨巷》的賞析12-25
《雨巷》學案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