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的教案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寓言》的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寓言》的教案1
學習目標
1、積累文言字詞。
2、體會文章寓意。
學習重難點
重點: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識。
難點:從杞人憂天事例中感受經驗與常識的重要性。
知識鏈接
《列子》又名《沖虛真經》 。是戰國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其后學所著,到了漢代出現以后,便尊之為《沖虛真經》,且封列子為沖虛真人,其學說被古人譽為常勝之道。是中國古代先秦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屬于諸子學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書,它能開啟人們心智,給人以啟示,給人以智慧。其書默察造化消息之運,發揚黃老之幽隱,簡勁寵妙,辭旨縱橫,是道家義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學法指導:
學習這篇文章要注意,不能對杞人憂天的思想一味進行批評,要分析出它值得批評之處,同時關注其懷疑精神的可取之處。
一、課前預習基礎梳理
1、給加點字注音
崩墜()躇步()廢寢()光耀()
星宿()中傷()充塞()舍然()
2、解釋下列實詞
(1)杞國有憂天地崩墜
(2)身亡所寄
(3)又有憂彼之所憂者
(4)若屈伸呼吸
(5)終日在天中行止
3、后來的人就根據上面這個故事,引伸成“()”這句成語。
4、《列子》相傳為戰國時鄭國人作。列御寇,相傳戰國時道家。鄭人。的內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
二、獨立思考課文初探
1、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這句話揭示了什么?
2、杞人“憂天地崩墜”,“曉之者”的話你贊成嗎?
3、杞國的那個人為什么擔心“天地崩墜”呢?請談談你的看法。
三、集思廣益合作探究
1、曉之者開導“杞人”的話是否合乎科學?你對這個人有什么評價?
2、你怎么理解“天崩地墜”的'意思呢?你認為可能發生這種事情嗎?結合生態環境問題,從中我們還受到什么啟示?請談談你的看法。
參考答案
一、課前預習基礎梳理
1、zhuì;chú;qǐn;yào;xiù;zhòng;sāi;shě
2、(1)崩塌,墜落
(2)依附,依托
(3)憂愁、擔心
(4)就像
(5)行動和停留
3、杞人憂天
4、列御寇;《列子》
二、獨立思考課文初探
1、揭示了杞人的無根據地瞎擔心。
2、不贊成,因為“曉之者”并不了解地球的構造以及太陽系的結構,只是從當時人們認知水平出發來回答,所以不同意。
3、這是古代人對于宇宙空間缺乏科學認識而形成的一種恐懼心理,隨著人們對天體的認識逐漸深入,就不會再有“天地崩墜”的想法。(這只為一家之言,你可以暢談你的觀點。)
三、集思廣益合作探究
1、曉之者開導杞國人的話依現在的科學知識看,有其合理的部分但也不全正確。但是此人的解釋傾向于唯物主義的觀點,認為天地都是一種物質存在。從這點評價,在當時應該是一種進步的思想。
2、“天崩地墜”可以想象為是地球遭受了巨大的自然災害,如大地震、海嘯、泥石流或不明原因的其他災難,人類的生存環境受到了極大的破壞。這些事情的來臨,在當時人們是無法阻擋,很難預知和防預的,當然讓人感到恐怖。聯系現實,人類的“文明”破壞了生態平衡,已開始遭到了大自然的報復。
《寓言》的教案2
第一教時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新詞,理解筋疲力盡、興致勃勃、納悶、毫不示弱、威脅等詞語的意思。指導書寫寓、焦、勃、疲。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角色的心情和語氣。
3.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4.通過表演和講述,初步感知寓言形象的特點。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通過表演、講述,感知寓言形象。
預習單:
1.讀準生詞,理解生詞,完成課后描紅。
2.讀通課文,查找其他寓言故事。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同學們,你們都讀過哪些寓言故事,交流一下。
說說你們對這些寓言故事的感受。
今天,我們來學習兩則我國古代的寓言故事,它們已經流傳了有兩千多年了,分別出自《孟子 公孫丑上》《戰國策 燕二》這兩本書。
2.誰來讀讀兩則寓言的題目。(指名、齊讀。)
二、預習檢測
1.請小老師到前面來,把生詞帶領大家讀一遍。再指名讀,糾正字音。
2.你們理解了哪些詞義,交流。
結合課文內容,點撥理解詞義,相機滲透方法。
3.描紅的時候,有沒有發現哪些字容易寫錯,哪些筆畫不容易寫好,提出來,交流。
相機指導:寓、焦、疲、勃的書寫,臨寫兩遍。寓的最后兩筆要寫規范,焦的四點底的寫法,疲的撇、捺要舒展,勃的左邊子的提筆要寫準確。
三、走進故事
1.同學們,故事我們已經讀了好多遍,請用簡短的話來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點撥:說清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宋國的農夫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快點長高,于是就把禾苗一棵一課地往上拔,結果禾苗都枯死了。
鷸要啄食蚌,卻被牢牢地夾住了嘴巴,它們相持不下,互不相讓,被漁夫輕易地捉住了。
交流、點撥、點評、提升。
2.指導朗讀。
(1)請同學們到前面來展示朗讀。
指名兩位同學分別讀兩則寓言,讀好重點語句。師生共評:讀出焦急的心情和興致勃勃的語氣,讀出鷸威脅的語氣和蚌得意洋洋的語氣。
(2)自由有感情地練讀。男生女生賽讀。
3.同學們,故事很有趣,我們可以通過小組合作表演或者自己講述的方式來使故事留在我們的心里。
講故事和表演要注意什么?(可以補充語言,加入形象的動作和表情。)
教師點撥:農夫來到田邊,他會對禾苗自言自語地說些什么呢?想象一下,農夫和兒子有怎樣的對話呢?漁夫捉住鷸和蚌的表情、語言會怎樣?
(學生自主準備表演、講述。)
4.指名展示,師生共評。
四、總結
同學們,我國古代寓言是充滿智慧的,寓言到底要告訴我們什么呢?我們下節課再交流。
五、作業
1.完成《習字冊》和《一課一練》中的字詞部分。
2.閱讀其他的寓言故事。
第二教時
教學目標
1.通過合作、探究,對寓言角色作出評價,明白農夫和鷸、蚌傻在哪兒。
2.揭示寓意,說出揠苗助長、鷸蚌相爭的成語意思。
3.自主探究,找到兩則寓言的相同之處。
4.拓展閱讀,對照古文、寓言,初步感受寓言文化的特質。
教學重點:
對寓言角色作出評價,揭示寓意。
教學難點:
把握古代寓言的相似之處,感受寓言文化的特點。
預習單:
1.查找成語揠苗助長、鷸蚌相爭的.意思。
2.拓展閱讀寓言故事。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揭題
2.同學們,請用簡短的話來說說故事的主要內容。
二、揭示寓意
1.寓言是我國古老的文學,它充滿了智慧。我們的先人想通過這兩則寓言告訴我們怎樣的人生智慧呢?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到農夫和鷸、蚌的身上。請你評價一下他們,也可以說說自己讀了故事后的感受。
交流:預設,農夫的做法是錯誤的。應該按禾苗生長規律去做,不能操之過急。追問:身邊有沒有這樣不顧事物生長規律,操之過急的現象呢?
鷸蚌不應該這樣互不相讓,最后只會兩敗俱傷。追問:你有沒有看到過這樣相似的事情呢?
(配樂講述故事:戰國時候,中原大地并立著七個小國:秦、楚、韓、魏、趙、燕、齊。(出示戰國七雄圖)在這七個國家中,秦國的國力最強大,其他六個國家勢力較弱,但相互之間實力相當。秦國一直野心勃勃,想消滅其他六國,統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與六國為敵,即使自己再強大,也很難如愿以償。于是,他一直在等待著機會。
有一回,趙國和燕國鬧了點小矛盾,趙王大怒,決定攻打燕國,出出心里的這口氣。秦王大喜,相信統一天下的機會來了。然而,當時有個叫蘇代的人聽說了這件事后,急忙求見趙王。蘇代只給趙王講了一個故事,立刻打消了趙王攻打燕國的念頭,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個統一天下的好機會。
一個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場戰爭。)
2.這樣的故事流傳了二千多年,宋國農夫、鷸和蚌也早已成了我們民族文化中的具有象征意義的形象,銘刻在我們的心里。寓言故事的題目成了成語,流淌在我們的文字里,直到今天我們還在廣泛運用,這就是經典的文化。
我們來交流成語揠苗助長、鷸蚌相爭的意思。
3.像這樣的故事流傳下來的還有很多,請同學們讀讀資料中的故事。挑選一則來講一講。
指名展示、點評。
三、對比探究
1.我們已經學習了這么多寓言,讓我們擦亮發現的眼睛,去找一找這么多古代的寓言故事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你可以用筆在文中語句旁圈圈畫畫,寫寫關鍵詞,想好以后可以小組交流。
預設:
(1)這些寓言故事簡短有趣有趣、寓意深刻、給人啟迪。
(2)古代寓言都已經成為成語被廣泛運用。
(3)寓言故事中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形象,而且這些形象具有反面的諷刺意味,即角色共有的傻。
(4)語言生動、有想象的空間,適合講故事和表演。
指名交流。
2.寓言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不僅我們國家,古希臘、印度都曾出現過優秀的寓言作品,我們來欣賞兩則。
(課件顯示伊索寓言和印度寓言)
學生自讀,總結特點。(伊索寓言以動物為主,結尾揭示道理。印度寓言就是民間的故事。)
四、作業
1.完成《一課一練》中的閱讀練習。
2.嘗試自由創作寓言故事。
《寓言》的教案3
目標:
1、愿意大膽用夸張的肢體動作表現音樂故事中的形象 , 感受其豐富的趣味性。
2、嘗試比較兩段不同風格的音樂 , 初步感受不同音樂所帶來的'不同的情感體驗。
重點:
大膽用夸張的肢體動作表現音樂故事中的形象。
難點:
感受不同音樂帶來的不同情感.
解決策略:
1. 比較策略
2. 引導策略
3. 情境體驗策略
工具材料:
1. 動畫媒體<<小蛇的故事>>
2. 音樂 , 情境創設
3. 小蛇頭飾每人一個
活動流程:
一 . 理解故事 , 大膽表述
1、謎語引出故事:身體長長像根繩,走起路來扭啊扭,猜猜這是什么動物呢?
2、分三段欣賞故事
a. 欣賞第一段
提問:媽媽對小蛇說了什么
b. 欣賞第二段
提問:小蛇干了什么?
它吃東西的樣子是怎樣?
小蛇那么貪吃,你猜猜它后來會怎樣?
c. 欣賞第三段
提問:小蛇怎么了?
它肚子痛是什么樣子?
二 . 感受音樂 , 情感體驗
1、聽第一段音樂
提問:猜猜小蛇在干嗎?
你的心情又是怎樣?
2、聽第二段音樂
提問:你的心情又是怎樣?
那你猜猜這段音樂里,小蛇在干嗎?
三、肢體表現 , 內在升華
1. 帶上頭飾,聽音樂,表演小蛇。
2. 吃了那么多東西,肚子很難受,你有什么辦法讓我們變得舒服呢?
四 . 精彩結尾 , 感受趣味
在小蛇難受的時候,出現小螞蟻在小蛇的鼻子上爬來爬去,小蛇忍不住了打了個噴嚏,這下肚子舒服了,最后小蛇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寓言》的教案4
教學目標:
1.翻譯《智子疑鄰》、《塞翁失馬》,積累文言詞語。
2.用自己的話多角度概括寓意,培養自己的發散思維能力。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節。
4.學會在生活中體驗與感受寓言所闡明的哲理。
教學重點
1.分析寓言的故事情節。
2.用自己的話概括寓言的寓意。
教學過程:
一、布置預習導學
1.聯系上下文,解釋加點的詞。
宋有富人,天雨墻壞不筑,必將有盜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人胡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
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
2.試譯這兩則古代寓言。
3.試概括寓意。
4.了解作者及寓言出處。
二、指導學習研討
(一)導入
由復習上節課學習總結的寓言的特點導入。
(二)自主學習
根據注釋,試譯課文。
1.在翻譯中,你還有什么疑問嗎?
2.你能跟大家來講講這個故事嗎?
(三)寓意探究(《智子疑鄰》)
1.自主回答以下問題:
①宋人家被盜的原因何在?(用原文語句回答)(宋有富人,天雨墻壞。)
②在宋人家被盜前,可有人向他提出有關建議?(其子;其鄰人之父亦云。)
③被盜后,宋人對兩人有何不同的態度?(智其子而疑其鄰。)
④你認為“不筑,必將有盜”這個建議正確嗎?
2.合作回答下列問題:
①宋人為何對兩個提出相同建議的人產生不同的態度呢?
宋人與兒子的關系親近。相信兒子不是盜賊,那么鄰居必定是盜賊了,因為鄰居提出了一個與其兒子一樣的建議。
②讀罷本文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寓意探究(《塞翁失馬》)
1.自主回答下列問題:
①本則寓言講了幾件事?分別是什么事?
②在一般人看來哪些是禍事,哪些是福事?在“其父”看來哪些是禍事,哪些是福事?
2.合作回答下列問題:
①你從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②結合生活體驗進一步深刻理解寓意。
好事壞事能轉化嗎?必然轉化嗎?舉例說說好事、壞事在什么條件下轉化?結合你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你對《塞翁失馬》的寓意理解。
學生發言。
教師總結:
得與失、福與禍在生活中其實是對立統一的關系,福與禍的轉化,需要一定的條件,如,家庭突遭打擊,變故,陷入困境,這是禍,但如果能從容、鎮靜,在困境中拼搏、奮起,那么,這又不失為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當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喪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氣,那么,這禍就只能是禍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轉化的點、條件。
③寓言故事一般比較短小而含義深刻,有許多成語就出自寓言,請你從這兩則寓言中各概括一個成語。
(五)小結
寓言是一個怪物,當它朝你走過來時,分明是一個故事,生動活潑;而當它轉身要走開的時候,卻突然變成了一個哲理,嚴肅認真。(嚴文井)
三、拓展與延伸
1.請你診斷
考試成績公布了,小明是最后一名。得知這一消息后,他高興得一蹦三尺高,因為小明相信壞事會變成好事,下次一定能考好。他這種觀點對嗎?為什么?
2.聯系上下文,解釋下列句子中詞語的意思:
⑴暮而果大亡其財(亡:)
⑵馬無故亡而入胡(亡:)
⑶人皆吊之(吊:)
⑷此何遽不為福乎(何遽:)
⑸居數月(居:)
⑹其馬將胡駿馬而歸(將:)
⑺死者十九(十九:)
3.《塞翁失馬》這篇寓言用來說明“ ”(《老子》第五十八章)這兩句話的.,闡述了 與 的對立統一關系。
參考答案
第一課時
(三)2.(3)因為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的尊重。)
②(先問宙斯雕像的價格,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的想法;知道價錢不高后,他十分滿意。問赫拉雕像的價錢之后,他更覺得自己是商人的庇護神,人們對他會更尊重些。)
③(第一問是探詢;第二問時“笑”寫出他滿意又得意的心態;第三問時他已經有把握勝過所有的神,顯得很狂妄。)
” ④(諷刺、批評那些愛慕虛榮、自命不凡的人。告訴人們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⑤(原文刻畫了一個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
《寓言》的教案5
活動目標:
1、 引導幼兒理解故事的內涵,懂得烏鴉上當受騙的原因。
2、 引導幼兒從多種角度推測故事情節的發展,發展幼兒想象力、創造力及大膽表述的能力。
3、 培養幼兒機智靈活,遇事能想辦法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準備:
多媒體課件
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
師:在大森林里,住著一對鄰居,是誰呢?看!
(出示烏鴉、狐貍的圖片及文字)你覺得狐貍是一只怎樣的動物?那么烏鴉又是一只怎樣的動物呢?和狐貍比,是更狡猾呢?
二、分段欣賞故事
1、欣賞第一、第二段故事后,提問:
那小朋友們也來學一學烏鴉找到肉高興的樣子好嗎?小朋友,你們猜一猜,狐貍看到烏鴉嘴里的肉,它在想什么呢?”他會怎么做呢?
2、欣賞第三段故事后,提問:
狐貍是怎么說的?大家一起來學一學狐貍吧!小朋友們,狐貍第三次是怎么說的啊?我們來比比看誰說得最好?
3、 講述第四段故事后,提問:
小朋友們,為什么狐貍說的話一次比一次動聽?小朋友們都知道烏鴉的聲音并不好聽,那為什么狐貍說他的聲音好聽,還想聽它唱歌,是真的想聽它唱歌嗎?
三、引導幼兒暢想故事的結局
鴉聽了狐貍的奉誠話,心里一得意,剛一張嘴唱歌,嘴里的肉就掉下來了,結果會怎么樣呢?
四、 看動畫,完整欣賞故事內容
教師小結,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寓意。
五、 續編故事內容
活動反思:
活動導入時,我充分運用多媒體,出示狐貍的圖片,很快調動了幼兒探究故事內容的欲望,激起了幼兒的興趣。在教學活動中,我用形象的兒童化語言,逼真的'動作,把幼兒帶入了故事的情境中,使幼兒充滿了學習的樂趣,他們不由得跟著我一起說起來、演起來。在形象的表演中使幼兒受到啟發和教育,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體。另外,在本次教學活動討論環節中,我很自然的從知識目標過渡到情感目標和能力目標。幼兒大膽發言,氣氛熱烈。但是教師的語言還不夠精煉,特別是在講述故事寓意時,教師教代的不明確,教師應先組織好語言。
《寓言》的教案6
教材分析
《坐井觀天》通過小鳥與青蛙的對話,講述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認識事物,不要像青蛙那樣只看到井口大的天,要像小鳥那樣飛得高,看得遠。《亡羊補牢》告訴我們一個人做錯了事,只要認真改,還不算晚。
教學要求
1.認識13個生字,會寫7個字。
2.能正確、流利地分角色朗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對話。
3.發揮想像,初步理解課文寓言,從中受到啟發。
教學重點
1.認識13個生字,會寫7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寓意,從中受到啟發。
教學難點
1.認識13個生字,會寫7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寓意,從中受到啟發。
教學方法
情景教學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法
課前準備
1.生字卡片。
2.教學掛圖(課件)。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學會《坐井觀天》生字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寓意。
教學重點
1.認識13個生字,會寫7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寓意,從中受到啟發。
教學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寓意,從中受到啟發。
教具準備
生字詞卡片,教學掛圖,課文朗讀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大家知道坐井觀天的成語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個成語故事。
二、學習課文《坐井觀天》
1.聽課文錄音:想一想故事講的是誰和誰之間發生的什么事?
2.讀課文,畫出不認識的字。
(1)出示生字卡片認讀。
寓言兩則井河口渴
①小聲自由讀,把帶拼音的字讀準。
②老師檢查,指名認讀生字。
③你怎么記住這些字?把好的方法介紹給大家。
④采取多種方式檢查認讀效果。
(2)指導寫字。
①出示會寫的生字卡片。
②讀準字音,認清字形,認真觀察,注意書寫。
重點指導:
沿:第五筆是橫折彎,不是橫折彎鉤。
渴、喝兩個字右半部分完全相同,只是偏旁不同,可引導學生用會意的方法識記。口渴了需要水,所以渴字是三點水旁;喝水要用嘴巴,所以喝字是口字旁。
③生書寫,師巡視,指導。
三、學習課文《坐井觀天》
1.再讀課文。(出示掛圖)
(1)圖文結合,以讀帶講,了解青蛙和小鳥所處的.不同位置。可以設計如下口頭填空:
青蛙坐在(),小鳥落在()。
(2)自讀第二至七自然段,用不同的符號,分別畫出講青蛙和小鳥對天的不同看法的句子。
(3)讀句子(投影)。
青蛙坐在井里,抬頭看見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鳥飛來了,落在井沿上,說天無邊無際,大極了。青蛙不信,還說小鳥弄錯了。
(4)到底誰錯了?
①討論。
(小鳥是對的,青蛙是錯的。)
(5)青蛙為什么會認為小鳥說大話?
①討論理解。
②大話:不真實的夸大事實的話。(教師引導學生說幾句大話。)
③無邊無際:沒有邊際,形容非常大。(教師引導學生用無邊無際說一句話)
(因為小鳥在天空自由地飛,了解天是無邊無際的,青蛙整天坐井觀天,認識的天空只有井口大。)
(6)帶學生體驗:走出教室,說說你看到的天有多大?用紙卷成紙筒再去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
2.朗讀感悟。
(1)自讀課文,找出文中小鳥和青蛙的
(2)看插圖練讀第一次對話。
(3)感悟第二次對話。
四人小組再讀第二次對話。(一人引讀,兩人對話,一人擔任評委)
朗讀提示:
朋友,別說大話了!天不過井口那么大,還用飛那么遠嗎?
(讀出不相信的語氣)
你弄錯了。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哪!(讀出勸告的語氣)
(4)感悟第三次對話。
①自由讀第三次對話,邊讀邊想:小鳥和青蛙都是笑著說的,他倆的笑各有什么含義?(青蛙:自信、愚蠢。小鳥:真誠,善意。)
②小組合作學習。先分角色朗讀,再討論上面的問題。
③朗讀對話,讀出適當的語氣。
朗讀提示:青蛙的話要讀出傲慢、自信的語氣,表現出自以為是的心理狀態;小鳥的話要讀出耐心地擺事實、講道理的語氣,表現出實事求是的誠懇態度。
五、引導想象,總結全文
(1)如果青蛙跳出井口,他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
(2)如果青蛙仍堅持自己的看法,不跳出井口,后來可能發生什么事?
(3)最后談談從這個故事中你知道了什么。
小結這個故事:
通過生動的對話,講述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認識事物.不要像青蛙那樣自以為是,要像小鳥那樣飛得高,看得遠。
六、作業
讀編青蛙跳出井口的故事。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學會《亡羊補牢》的生字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寓意。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寓意,從中受到啟發。
教學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寓意,從中受到啟發。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新課
①誰能說說《坐井觀天》的故事?
②今天我們再學習一則寓言故事。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
1、要求學生借助拼音讀準生字的字音,再輕聲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2.想想課題是什么意思,想好了,同桌互說互聽。
3.檢查學習情況。
(1)用生字卡片檢查生字的讀音,注意正音。
沿:yán不讀yàn。
渴、喝聲母不同,渴(kě)
養:窿、坊是后鼻音。
悔:(huǐ)是h,,不是f。
多音字:圈羊圈juàn)圓圈(quān)
(2)自由讀,開火車讀,找出句子測讀。
4.指導書寫。
(1)出示會寫的字生字卡片。
認真觀察,注意指導。
丟:與去要區別。
叼:最后一筆是。
補:是*字旁,不能少一點。
(2)生書寫,師巡視指導。
三、自由輕聲讀課文,思考題目的意思
(1)提問:亡是什么意思牢指什么?
(2)說說題目的意思。
四、學習課文
1.默讀課文,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學生自由回答,能提到課文中的內容即可。
2.再讀課文,思考。
(1)課文寫了養羊人幾次丟養?(兩次)
(2)什么原因丟羊?(羊圈破了個窟窿)
(3)街坊怎么勸他的?
①指名讀街坊的話。
②指導朗讀:要怎么讀才能體現街坊勸他的誠意呢?
(要用關心的語氣讀)
全班齊讀。
(4)養羊人是怎么說的?要怎么讀?
(不以為然的口氣,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
全班齊讀。
(5)讀第四自然段。
①指名說,為什么用又字?
②他是怎么想,怎么做的?結果怎樣?
全班齊讀。
五、總結全文
1.為了不丟羊,你認為最正確的態度是什么?
2.如果你是養羊人,應從這件事中吸取什么教訓?
(一個人做了錯事,只要認真改,還不算晚。)
3.你想跟那個養羊人說什么?
六、作業
將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寓言》的教案7
理解詞語,了解內容和寓意。教學難點:使用成語造句。教學過程:一、導入今天學習《寓言四則》,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是指帶有勸喻或諷刺的短小故事。我國在春秋戰國時代,寓言就已經盛行,先秦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優美的寓言。例如《守株待兔》、《葉公好龍》、《狐假虎威》、《愚公移山》等。課文《畫蛇添足》出自《戰國策》。《買櫝還珠》和《濫竽充數》選自《韓非子》,這兩個故事都是戰國時期的。《塞翁失馬》選自《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組織他的賓客編寫的。書中涉及禍福的文字很多,這與作者所處的社會環境有關。寓言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較深的道理于簡單的故事之中,具有鮮明的訓誡性、諷刺性和哲理性。寓言一般結構簡短,情節集中,故事風趣幽默,人物性格突出,常用比喻、擬人等手法。寓言的語言生動形象,常用簡約的語言勾畫人物的動作和心理。二、誦讀老師泛讀課文。三、學習字詞借助工具書、課下注釋,學習生字讀音,解釋重點實詞、虛詞和短語。四、朗讀課文采用不同方式,請同學朗讀課文四遍,熟悉課文內容。五、串講課文同學串講,老師適時指點。六、概括寓意學生分小組討論,概括寓意,然后交流。七、總結《畫蛇添足》:事情已經到了完美無缺的地步,再做多余的事,不僅無益,而且有害。過和不及也許僅僅相差一點點,但是要掌握分寸必須明智。過分聰明,思想方法不對,有時反倒被聰明貽誤。《買櫝還珠》:沒有眼力,只重外表,取舍不當,就會舍本逐末。《畫蛇添足》、《買櫝還珠》都是諷刺寓言,有生動的喜劇情節,活潑風趣,讓讀者在輕松的閱讀中忍俊不禁,并從中體會其蘊含的道理。《濫竽充數》:成就一番事業關鍵是有真本領。沒有真本領,一味地投機取巧,只能得逞于一時,終歸要碰壁的`。這則寓言敘事平實,情節簡括,由于前后對比,并不顯得平板。突出了人物于變化的環境的應對,一個“逃”字活畫出南郭處士的狼狽。《塞翁失馬》:這個故事說明了“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間的辯證關系。這是一篇哲理寓言,敘事多用對話,情節曲折,用白描的手法,生動地刻劃了一個深謀遠慮的老者的形象,通過語言描寫表明了他對突發事件的冷靜的思考與平和的心態。讀者從中可以感悟到“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間的辯證關系。八、布置作業1。復習字詞,熟讀課文。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并翻譯句子。(1)未成,一人之蛇先成,奪卮酒,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2)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3)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入胡。九、板書設計寓言四則畫蛇添足——多此一舉弄巧成拙買櫝還珠——取舍不當舍本逐末濫竽充數——魚目混珠投機取巧塞翁失馬一一安知非福禍福無定
《寓言》的教案8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寓言這種文學形式 ,了解寓意。
2.了解相關的文學文化常識,學習一些常用文言實詞及虛詞。
3.能借助注釋及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 。
4.掌握文言文學習的一般方法。
教學重點:
1.掌握文言文學習的一般方法。
2.了解 課文中寓言所蘊含的道理,能說出自己的理解
教學難點:
感受古代文學的魅力.激發學習了解古代文化的興趣。
教學方法:
在熟讀的基礎上,由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合作學習,讀懂課文大意,學習文中常用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創設情境,共同探討寓言所蘊含的道理
教學目標:學習《鄭人買履》,理解意思,體會深刻的寓意。
一、檢查預習
1.查閱課外資料,掌握文學常識
提示:①準備以前學過的一兩則寓言并能口述出來
②查找作者及寓言出處的相關資料
2.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并解釋
度其足( )吾忘持度( )遂不得履( )( )
契其舟( )
二、 導入新課
1.我國寓言故事很多,請同學選擇一兩個講給同學們聽聽。(如:掩耳 盜鈴、拔苗助長等)
2.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較深的道理,以進行勸喻或諷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張、擬人等手法。同學們,今天開始我們一起學習另外兩則寓言:《鄭 人買履》和《刻舟求劍》,相信大家一定能明白更多的道理。
3.介 紹作家、作品:
韓非:戰國后期哲學家,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韓國貴族 。曾與李斯一起受學于荀子。因見韓國日益削弱,上書韓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國強兵,韓王不聽,退而著書十萬余言。書傳至秦國,秦王大為賞識,于是發兵攻韓,迫使韓國送韓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韓非被拘入獄,后被李斯毒死于獄中。
《鄭人買履》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韓非子》是戰國韓國貴族韓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論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方法指導:文言文,學習文言文要先把語句讀通順,再借助注釋理解句子意思,然后講寓言故事,明 白其中的道理,最后達到熟讀成誦。
三、范讀正音
1.老師范讀(注意字音、朗讀節奏、重音、語調)。學生找出應注意的字音和字型。
度其足 ( duó ) 吾望持度( dù ) 履 ( lǚ ) 遂 ( suì ) 寧( nìng )
2.學生散讀(兩遍,體會朗讀節奏,了解大意)。
鄭人/有欲買履者。(主謂之見停頓)
而/置之其坐。(關聯詞前后的停頓)
何不/試之以足?
3.老師再讀(糾正字音和朗讀節奏、重音、語調。)
4.學生齊讀(要讀出鄭人“忘持度”的懊惱之情和回答別人時的執迷不悟的神氣,另外別人問話應表現出疑惑之情。邊讀邊注意事物的發生和發展)
四、合作翻譯
方法指導:文言文學習,在筆記本上抄寫原文,抄一行空三行,字間距稍微大一點,學習時,便于整理記錄。整理時間已用不同顏色的筆。
示例:
鄭 人 有 欲 買 履 者
欲(且):想要,打算 。
履(lǚ)鞋子
鄭國有個想買鞋子的人,
1.圈劃重點的文言詞(履、度、坐、之、操、反、及、遂、寧、無、其、以)
A、 獨立學習,看課文注釋查工具書。
B、 合作學習,四人小組疏通文字
C、 老師巡回釋疑。
D、 小組匯報
E、 教師講解重點、難點(師生討論)
(1) 操、持、取的意 義
(2)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3) 寧信度、無自信也
2.重點語句
(1)鄭人有欲買履者, “定語后置”句,現在順序應為:有欲買履( 的)鄭人。
(2)寧信度,無自信也。 倒裝 句,實際上為:“寧信度,無信自也。”
3.反饋交流
(1)找出句中通假字,并加以解釋
① 置之其坐 ( )
② 反歸取之 ( )
(2)請指出“之”在下列詞語中的意思
① 置之市( )
②而忘操之( )
③何不 試之以足( )
(3)翻譯句子
①何不試之以足
②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③寧信度、無自信也
4.復述故事,準確翻譯,做到字字落實。
5.學生整理翻譯,師巡回檢查學生的整理方式。展示整理得好的.筆記。
五、質疑交流
1. 構建畫面
事情的起因:欲買履,度其足
事情的經過:至之市——已得履
忘持度——反歸取之
事情的結果:市罷,遂不得履
2.結合《鄭人買履》中能反映那個買鞋的鄭人思想性格的語句,說一說你認為買鞋者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寓言是怎樣刻畫這一形象的?
示例:《鄭人買履》中的買履者是一個十分死板,固執的又愚蠢的人,文章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用“至”、“忘”、“反”、“取”等動詞,勾畫了買履者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腳的愚態,當別人問他“何不試之以足”時,他“寧信度,無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作者主要通過語言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的。
3.理解文章寓意
(1)學生說一說自己的理解
示例:從鄭人相信尺碼的角度來看,其寓意在于告誡人們做人做事應從實際出發,不應固守習慣、墨守成規。
從鄭人返家取尺碼的角度看,其寓意也可理解為遇事不可太機械,而應隨機應變,靈活機動地處理各種變化的問題。
(2)明確寓意:說明做事迷信教條而不顧客觀實際,是不會成功的。諷刺那些做事不注意從實際出發,教條主義的人。
六、自主小結
通過這則寓言的學習,我知道了做人做事應從實際出發,不應固守習慣、墨守成規,而應隨機應變,靈活機動地處理各種變化的問題。同時我也了解了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七、反饋練習
展開合理想象,擴寫《鄭人買履》的故事
八、布置作業
1.在筆記上整理本文中出現的通假字、古今異義字和特殊句式。
2.背誦這一則寓言。準備《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板書設計:
鄭人買履
《韓非子》
事情的起因:欲買履,度其足
事情的經過:至之市——已得履
忘持度——反歸取之
事情的結果:市罷,遂不得履
《寓言》的教案9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正確認讀本課要求會認的4個生字,掌握4個會寫的字。
2.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文言文。體會文言文語言的特點,感受文言文朗讀的節奏美,并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3.能理解寓言意思。初步掌握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過程與方法】
1.課前充分預習,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
2.課堂上“邊讀邊悟、以讀促悟”,巧用“五讀法”層層深入,讓學生潛移默化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讓學生讀懂寓言中蘊涵著的道理,懂得要按照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辦事,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事物。并激發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1.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達到熟讀成誦。并能理解文中蘊涵的道理。
2.讓學生借助注釋讀懂寓言,掌握初步的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四、教學準備
布置預習作業:
1.搜集有關孟子和呂不韋的資料。
2.搜集一些其他的文言文寓言故事。
五、教學設計與設計意圖
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我們寫文章和說話的時候,所用的語言有沒有區別啊?古人也一樣。我們上學期學過一篇古白話文作品還記得嗎?(指名回答)那篇文章更多的是古人說話所用的語言。
古人寫文章所用的語言,叫做“文言文”。而古人留給我們的很多文言文寓言故事,不僅讀起來韻味十足,還蘊涵著豐富的哲理,警醒著我們一代又一代人。作為炎黃子孫,當我們大聲的誦讀著這樣的文字時,就如同聆聽古人的教誨,會倍感親切。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兩篇則,(出課題——《寓言二則》)看看從中,我們能明白怎樣的道理。
二、揭題。
我們這節課先來學習《揠苗助長》。(板書課題)
師:大家要注意這個“揠”字的寫法,知道這個字是什么意思嗎?誰來說說題目的意思?(生答。)
你們知道禾苗的生長規律嗎?用“拔”的方法能不能幫助它快長啊?咱們一起來走進這個有趣的文言文故事。
三、“五讀”深化,理解感悟。
A、“一讀”——交流釋疑,指讀正音。
課前老師已經布置了預習,給大家兩分鐘時間準備,可以向同桌或者小組成員尋求幫助,看看誰能把課文正確、通順地讀下來。
指名讀,師正音。要求做到讀準字音,讀通讀順。注意“閔、揠、趨、槁、矣”等字的讀音。
B、“二讀”——教師范讀,標注停頓。
師:“這樣文章離我們現在比較遠,讀的時候只有注意停頓,才能讓我們更容易讀懂其中的意思。老師讀的時候,大家用“/”標出句子中的停頓,這是我們今天掌握的學習文言文的第一大‘法寶’。一會兒嘗試著自己再讀。“
①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
②芒芒然/歸,謂其人/曰。
③予/助苗長/矣!
C、“三讀”——學生練讀,讀懂故事。
要求:讀的響亮、抑揚頓挫、有韻味。師隨即進行指導,按照畫出的停頓來讀。
重點指導: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
師:大家讀的很好,那么關于這個故事你們讀懂了哪些句子?哪些還沒讀懂?(指名回答)
小組里討論之后,指名說。
根據學生回答,師隨即問:“你是怎么讀懂的?”
生:“結合注釋。”
師:“這是我們今天要掌握的學習文言文的又一大‘法寶’——結合注釋理解意思。”
師相機進行指導的還有:“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句子,即使把注釋放進去,也還和我們今天的語言不一樣,就用‘換一換’的方法,換一下順序。這是我們今天學到的學習文言文的第三大‘法寶’——換一換。”
師:“‘之’字的三次出現,分別選擇哪種意思?”(投影出示,結合上下文意思進行選擇。)
誰能把整個故事連起來說一說意思?
(設計意圖: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增加學習成就感。也提高主動學習方法、運用方法的意識,逐步形成一定能力。)
D、“四讀”——咬文嚼字,了解梗概。
你覺得文中的“宋人”是個什么樣的人?你從哪里讀到的?找出具體的文字說一說。再讀一讀。
預設:
1.他“閔其苗不長”閔的有沒有道理?
2.“芒芒然歸”中,引導學生體會宋人“芒芒然歸”的疲憊不堪與“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的得意洋洋、自以為有功的鮮明對比,以及兩次使用的感嘆號,都更加突出了宋人的蠢笨,可笑、可氣、可嘆。
3.可笑在哪里?可氣在哪里?可嘆嘆什么?
至少品三次:可笑、可氣、可嘆!引導學生抓住有感情的`朗讀文言文,把體會道理和品讀結合起來。感受這三個層次。
E、“五讀”——品出韻味,悟出哲理。
帶著理解細細品讀,說說你從中明白了一個什么樣的道理?
四、深化理解。
假如你是被“揠”助長的禾苗,在枯萎之前,有什么話對你們的主人說嗎?這個故事讓你們聯想到了什么?
五、總結學法。
在今天的學習中,我們都運用了那些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1.讀準停頓。
2.結合注釋理解意思。
3.用換一換的方法疏通句意。
4.五步閱讀,理解層層深入。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則文言文寓言故事,回憶一下,故事告訴了我們怎樣的人生道理?
學習文言文的一般方法,掌握了嗎?
指名回答
今天,你們就用上節學過的方法,小組同學合作學習這則《刻舟求劍》,比一比哪個小組的學習效率最高。
二、合作學習。
師:“以小組為單位,用上節課掌握的學習方法,進行充分自學。一會進行‘五讀’競賽。”
給學生充分的自學時間,投影出示“五讀”的要求。
一讀:交流釋疑,指讀正音
二讀:教師范讀,標注停頓
三讀:學生練讀,讀懂故事
四讀:咬文嚼字,了解梗概
五讀:品出韻味,悟出哲理
三、競賽交流。
以小組為單位匯報學習情況,進行五輪比賽。每輪只取最優秀的同學為本組記十分,如有同學提出對方組的錯誤,則將對方所扣分數加給本組。
第一輪:每組派代表讀課文。本輪要求:正確、流利。其余同學認真聽,只需注意發音是否準確、有無丟字多字的現象?相機指導“遽、墜、契、吾”等字的讀音。
第二輪:每組派代表再讀課文,之后教師進行范讀。本輪要求:在老師范讀過程中,看剛才同學的停頓是否準確。指名進行點評,師相機進行指導。
第三輪:每組派代表繼續朗讀。本輪要求:是否讀出了抑揚頓挫、讀出了韻味。師相機指導個別重讀的音“墜、契、此、惑”等。
第四輪:每組派代表逐句敘述故事,并回答以下問題:“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是什么?讀一讀文中的相關語句。”教師相機表揚運用學習文言文方法最好的小組。尤其注意“是吾劍之所從墜。”中“之所從墜”的意思。讓學生真正領悟“換一換”方法在文言文學習中的運用。
第五輪:每組派代表說一說學到的道理。回答:“文中的楚人為什么‘求’不到他的劍?你認為他是個怎樣的人?你從故事中明白了一個什么道理?”師隨即進行指導,引導學生找準詞句,深入品析。抓住“惑、契”等詞。
四、綜合總結
表揚勝出的小組,肯定其學習效果。學了這兩篇文言文寓言故事,大家學到了哪些道理?掌握了哪些學習方法?
五、課外拓展
按照掌握的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課外搜集文言文寓言故事,嘗試讀通、讀懂,并和同學進行交流。
六、寫讀書筆記。
說明文言文與古白話文的區別,由此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且向學生滲透了寓言故事的特點:蘊涵哲理。
“咬文嚼字”永遠是學習語文的法寶。抓住題目中的一個“揠”字,引學生走進故事。
充分發揮預習的作用,強化預習,激勵預習有收獲的學生。把有限的時間用在關鍵處,進而提高閱讀教學的時效性。
文言文的朗讀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礎,而用斜線標注停頓是學習文言文朗讀的一個重要方法。
留足夠的時間在此,面向全體,力爭讓全體學生都能達到這個保底目標,為熟讀成誦做準備。另外,在指導朗讀的同時,學生的理解也會隨之清晰。
助詞的運用,是文言文的一大特色,本學段雖然不做具體要求,但應給學生一種學習的導向,讓他們在以后的學習中,能注意并重視到這類的詞。
在教師適當的點撥下,通過品詞析句,借助讀出文言文的韻味,達到層層深入,理解意思的目的。
在理解的基礎上品讀,在品讀中感悟道理,循序漸進。
從學習課文聯系到實際生活,加深對課文所蘊涵道理的感悟。
總結歸納,為下一步的學習做好鋪墊。
運用競賽機制,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依靠小組力量進行,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也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學習的效率。
本文篇幅短小,學生也有閱讀成語故事的基礎,讓他們運用所掌握的方法自己進行學習,可以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為以后的學習做好準備。
本課選取的寓言故事,依舊是篇幅短小的,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基本可以幫助他們理解故事。而這樣的競賽設計,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集體榮譽感,培養他們認真思考、專注聆聽的良好習慣。學生在這樣的競賽中,能加深對文言文學習方法的理解鞏固,并能結合其余小組同學的回答以及老師的點評,使自己的理解更加深刻。
讓關于文言文的學習步驟與方法,植根學生心中。讓學生能在“引著學——扶著走——放手做”的漸進中,達到可以自學簡單的文言文的目的。
養成練筆的習慣,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板書設計:
第一課時:
揠苗助長
苗
不長——揠、助——槁矣
芒芒然
第二課時:
刻舟求劍
劍墜于水————遽契其舟
惑矣
《寓言》的教案10
教學目標:
1、會認“寓”等10個字生,會寫“守”等7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兩個寓言故事。
3、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寓言,從中受到教育。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
教學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用自己的話講述寓言。
教學類型:
新授課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錄音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弄清題意
出示課題,解釋課題,“寓言”是用故事說明一個深刻道理或教訓,“遇”是“寄托”的意思,“則”的意思就是“篇”。
二、教學《揠苗助長》
1、講解題意:“揠”是拔的意思,“助”是幫助,“長”是生長。
2、按“理解題意→了解故事→理解內容→認識道理”的順序來進行學習。
3、聽錄音范讀,要求學生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4、學習生字。
(1)借助拼音,細讀課文。
(2)同桌互相聽讀課文,讀準字音。
(3)同桌互教互學生字,交流記字方法。
5、鞏固生字。
(1)出示生字卡,指名學生讀,齊讀。
(2)a、小組內輪流讀課文,在朗讀中鞏固生字。b、感悟課文,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思考:
(1)種田人看到禾苗幾乎沒有長高時,他心情怎樣?畫出種田人的心情有關的詞,理解:巴望、焦急,讀出種田人的焦急心情。
(2)種田人在這種情況是怎么做的?怎么說的'?結果怎樣?
朗讀第2自然段,讀出那個人賣力拔苗的情景及禾苗死后,十分失望的心理。
(3)寓言給你什么啟示?學生結合實際讀讀。
(4)種田人的愿望是好的,如果你是種田人的朋友、鄰居或親屬,你怎樣幫他實現自己的愿望?(誦讀全文,復述課文)
課堂小結:
你學了這篇寓言故事,從中受到了什么啟發和教育。
第二課時
一、激趣導入,提示課題
1、談話導入,明確教學目的。
同學們,你們喜歡聽寓言故事嗎?寓言都是通過有趣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寓言《守株待兔》說明什么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好嗎?
板書課題,齊讀兩遍。
2、揭示課題。
3、錄音范讀,邊所邊標出自然段。
二、學習課文,理解寓言。
1、學習1、2自然段。
(1)自由讀,想想那個人為什么會守在樹樁旁等待兔子呢?
(2)默讀課文,說說那個種田人是怎么得到這只野兔的,找出文中有關句子讀讀。
出示生字“竄”“撞”,理解:竄——亂跑;撞——碰
(3)他撿到兔子后,心里是怎樣想的?他的想法對嗎?為什么?
2、學習第3自然段
(1)自由讀,說說這個人原來是怎樣做的,結果怎樣?(守坐,莊稼全完了)
(2)齊讀了自然段。
3、理解寓意
(1)他的做法對不對?為什么?(小組討論)
(2)寫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么?
教師總結:
世上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對于偶然得到的東本,我們不應抱有僥幸的心理,只有踏踏實實地做事,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才會取得收獲。
4、齊讀課文。
課后小結:
這篇寓言,你懂得了什么?你從中受到了什么樣的啟發和教育。
《寓言》的教案11
一、設疑導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1、師:英國作家蕭伯納有句名言“人生中有兩大不幸,一是沒有得到他心愛的東西,二是得到他心愛的東西。”不知大家是否贊同?
生1:我不贊同。沒有得到心愛的東西感到不幸情有可緣,但得到了心愛的東西應慶幸才對呀。
生2:我也不贊同。這兩句話似乎自相矛盾。
2、師:我和大家也有一樣的疑問。看來,蕭伯納這句名言真有問題。今天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來克思考人生的兩大難題:如何對待幸與不幸。下面請大家隨著著名哲學家周國平走進《人生寓言》。
(點評:運用留白藝術,由蕭伯納的名言導入,新、巧,可謂一箭三雕:一是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二是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三是這句名言如一線貫穿,隨著探究的深入,不斷翻出新意。)
二、調動積累,讓學生了解寓言的特點
1、師:說起寓言,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
生1:拔苗助長、掩耳盜鈴。
生2:狐假虎威、東施效顰。
師: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看來平時積累很重要。大家喜歡這些寓言故事嗎?
(點評:內引以往的學習經驗,首次強調課外積累,走近寓言。)
2、生3:喜歡。因為寓言讀起來既有趣又發人深思。
生4:寓言,它總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給人以生活上的啟示。
師:那么從“東施效顰”這個寓言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啟示呢?
生5:告訴我們不要盲目地模仿別人。
3、師:作家嚴文井曾將寓言比作一個魔袋,袋子很小,卻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東西。現在再讀“東施效顰”這個故事,除了這個帶有普遍意義的寓意外,換個角度看,你會有什么新的發現呢?
生6: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師:瞧,這就是魔袋,我們取出了比袋子要大的東西。一個寓言故事只要你用心去讀,就可以讀出許多理趣,讀出許多智慧。下面請欣賞第一個魔袋《白兔與月亮》,看你能取出哪些東西來呢?
(點評:歸納寓言的特點,為下面多角度解讀寓意作好鋪墊,走進寓言。)
三、探究寓意,引導學生多角度解讀
1、生速讀《白兔與月亮》,要求:捕捉重要信息,能復述故事情節。
師:本則寓言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生1:有一只白兔是賞月的行家,每天夜晚都要來到林中草地心曠神怡地賞月,于是諸神之王就宣布月亮歸屬于她。可從此以后,她從前的閑適心情一掃而光,整日患得患失,最后她請求諸神之王撤消了那個慷慨的決定。
2、師:剛才這位同學的復述你認為最大的優點是什么?
生2:復述語言較概括,抓住了文中的關鍵語句,而且忠實于原文。
(點評:通過速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通過評價滲透復述方法指導。)
3、師::你不僅很善于聽,而且也總結出了復述的方法。從這位同學的復述中我注意到了兩個關鍵詞“心曠神怡”“患得患失”,為什么月亮在歸屬于白兔后,她從前的閑適心情會“一掃而光”?請有感情地朗讀文中的關鍵語句。
生3:“烏云蔽月,她便緊張不安,惟恐寶藏丟失;滿月缺損,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搶劫。在她的眼里,月的陰晴圓缺不再各具風韻,反倒險象迭生,勾起了無窮的得失之患。”
師:這句話在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生4:運用對偶,句式很對稱,語言也很精練、用了很多成語,富有文采。
生5:還運用了對比,刻畫出了白兔面對月的陰晴圓缺患得患失的心態。
(點評:抓住關鍵語句,通過朗讀品味語言,揣摩語句深長的意味。)
5、師:著名詞人蘇軾有句詞與白兔的這一心態迥然不同,是哪句呢?
生6:人有悲歡離和,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點評:二次強調課外積累,巧妙引出多角度解讀。)
6、師:看來面對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那么你從這一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生7:要能夠發現和欣賞美,不可抱有占有的態度。
生8:美好的事物應該大家共分享。
生9:擁有非分之財就會勾起無窮的得失之患。
(點評: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尊重學生的自主體驗與理解。)
7、師: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會產生得失之患嗎?有無得失之患的關鍵在哪里?
生10:我認為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會產生得失之患。因為白兔一則沒有能力去保衛財富,生怕別人搶去偷去;二則有了私欲之心便不會真正擁有。所以有無得失之患的關鍵在于你有沒有實力、有沒有私欲。(同學們熱烈鼓掌)
生11:我不贊成。白兔得到月亮后如能以一顆平常心去對待就不會產生得失之患。有無得失之患的關鍵在于你是否擁有平常心。(生點頭,長時間鼓掌)
(點評: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引導學生逆向思維,形成爭辯,第一次進行多角度地解讀。)
8、師:剛才同學們思想兩相砥礪,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閱讀本身就是你與作者的對話、你與同學間的對話、你與老師的對話。我在讀這則寓言時,我想到要“戒貪”,由此我還聯想到放棄也是一種美。如果某種擁有并不能給自己帶來幸福,反而徒增煩惱就不如沒有。而這也正可謂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可以從寓言中讀出很多理趣來,而這也正是寓言的魅力。讀了《白兔與月亮》,我們在回頭看一看蕭伯納的名言,你又有何新的見解?
(點評:師生同讀同議,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參與者、促進者;鼓勵學生質疑探究,重新解讀寓意。)
生12:我現在能理解“得到了心愛的東西”有時不一定就是好事。不過,現在我對前半句話又發生了疑問:“沒有得到心愛的東西”就一定不幸嗎?
師:這個問題問得好。那么請大家帶著這一新的問題用讀第一則寓言的方法來自讀《苦難的王子》。
(點評:第二次多角度解讀,翻出了新意,同時又生發出新的問題。自然導入第二則寓言。)
9、(生自讀《苦難的王子》)
師:下面請以四人學習小組交流你的讀書收獲。推薦一位中心發言人作好記錄。
生13:這個寓言講述的是一個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后來能夠頑強面對厄運的故事。從這一故事中我們悟出了兩個道理:一是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我們切不可懷僥幸心理認為苦難只會落在別人身上;二是一旦遭遇苦難,就要勇敢面對。
生14:我們這一組進行了分角色朗讀,在朗讀中我們感受到了“厄運能使脆弱的人邊得將堅強起來”。
(點評:由“學會”走向“會學”。)
10、師:正所謂“保薦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還有句歌詞也是鼓勵處于逆境中的人們要充滿希望,你會唱嗎?
生15: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師:這樣的才是真心英雄。你能結合生活中的事例來談一談嗎?
生16:貝多芬耳聾后仍“扼住命運的喉嚨”從而創作出了不朽的音樂。
生17:司馬遷倍受宮刑仍堅持不懈地寫出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生18:美國作家海倫凱勒曾是一個盲人,但她以頑強的意志給她的創作帶來里了光明,給千千萬萬讀者的心靈帶來了光明。
(點評:外聯生活,三次強調課外積累。)
11、師:大家所舉事例很有說服力。真可惜,我現在不是處于逆境,所以我成不了名人。說到此,你又有什么新的發現嗎?
生19:我又有了新的問
題:是不是落難之后才能戰勝脆弱,這是一條規律嗎?沒有遭遇到厄運的人又該怎樣培養堅韌的意志?
師:你說出了我的困惑。誰幫我解答?
生20:落難之后不一定能戰勝脆弱,也有從此一蹶不振的。要培養堅韌的意志,我們必須自覺地尋找艱苦,在艱苦的條件下磨練自己的意志。比如長跑,并非厄運,但需堅韌的意志,是可鍛煉人的'。還有遇到了難題,要靜下心來攻克學習上的堡壘,又何嘗不需要堅韌的意志?
(點評:學生自己質疑探究,第三次多角度解讀。)
師:體會深刻。通過大家的討論,現在再看蕭伯納的那句名言“沒有得到心愛的東西”你又有什么新的看法呢?
生21:“沒有得到心愛的東西”也未必是一種不幸。
(點評:溫故而知新。第四次多角度解讀,又翻新意。)
12、師:人的一生如云卷云舒、潮起潮落,如何面對人聲中的幸與不幸,相信大家在今后的人生定會正確對待。請你說一條關于“得與失”的名言俗語以自勉。
生22:得意淡然,失意夷然。-----冰心
生23: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
生24: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間訓》
生25:交好運時要謹慎,遭厄運時要忍耐。-----《英國諺語》
生26:幸運并非沒有恐懼和煩惱;厄運也決非沒有安慰和希望。-------培根《論厄運》
(點評:四次強調課外積累,交流名言,勉勵自己。)
13、師:是啊,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會有不同的感受。好事可以變成壞事,壞事也可以變成好事。如果單從占有的角度看,“沒有得到”的失意痛苦和“已得到”的患得患失都是不幸的。但如果換一個角度以創造、審美的角度來看這“未得”與“已得”,是否別有一番情趣呢?下面請你將蕭伯納的這句名言進行改寫,然后送給你的朋友。
生27:人生有兩大幸福: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待你去追求、去創造;而是得到你心愛的東西,待你去回味、去珍惜。
(點評:第五次多角度解讀,創造性閱讀。情感、態度、價值觀自然得以體現。)
四、運用留白,激發學生課外樂于探究
師:寓言的確像個魔袋,我們今天從這些魔袋中取出了比魔袋還要大得多的東西。寓言又像一座橋梁,帶領我們渡到彼岸;寓言還像一把鑰匙,引著你走進神奇的世界。如你想知道魔袋里還有哪些東西,請大家課后去閱讀周國平的另三則充滿了人生智慧的寓言《孿生兄弟》、《執迷者悟》、《抉擇》吧。
(點評:運用“留白”作為結尾,使整堂課顯得余味無窮,更廣闊的閱讀和創造的空間留給了課外。)
【教學反思】
1、解讀寓意是寓言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一個極具個性的精神活動。解讀過程中首先應引導學生認真閱讀原文,整體感知課文,概括內容要點;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讀出自己的見解,與文本對話,理解文章豐富的寓意。尤其不要忘記我們自己可能就是一個本體,從寓言中我們可以讀出許多的“自我”來,因為“寓言說的就是你呀。”而這也正是寓言的魅力所在。
2、在理解寓意的過程中,應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不應局限于教參上提供的一種寓意。寓言本身蘊涵內容的豐富性和含蓄性,使得“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樣在解讀中就會以喻體為中心向四面八方輻射開去,不斷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感悟、新的創造。
3、注意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要做到“潤物細無聲”,就要避免空洞的說教。在解讀寓意的過程中自然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4、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將兩則寓言連串起來進行教學,因為兩則寓言本身就是根據辨證邏輯而成的,不宜分篇教學。這樣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人生寓言》課堂實錄這一教
《寓言》的教案12
教材分析
本單元圍繞“怎樣看問題,怎樣想問題”組織專題,包括三篇精讀課文,一篇略讀課文和一個語文園地。其中,《寓言兩則》、《驚弓之鳥》、《畫楊桃》是精讀課文,《想別人沒想到的》是略讀課文。本組課文形式多樣,有寓言故事,成語故事和傳說故事,也有生活中發生的真實故事,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都是用具體的事情來說明一個道理。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習本單元要以讀為本,運用學到的閱讀方法把課文讀通、讀懂。注意抓住和理解課文中的關鍵詞句,聯系生活實際,體會故事中的道理,初步感受到科學的思想方法教育。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感悟課文表達思想感情。
3、認識本組漢字,學會田字格內生字,正確讀寫每課新詞。能查字典并結合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詞的意思。
4、學會用具體的事例說一說、寫一寫自己感受到的關愛,表達真情實感。
過程與方法:小組合作教教、流探究、共同學習。
情感態度價值觀:
聯系生活實際,體會故事中的道理,初步感受到科學的思想方法教育。
重點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感悟課文表達思想感情。
2、認識本組漢字,學會田字格內生字,正確讀寫每課新詞。能查字典并結合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詞的意思。
3、學會用具體的事例說一說、寫一寫自己感受到的關愛,表達真情實感。
學習目標(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會認5個生字,學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寓言、亡羊補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勸告、盤纏、硬要”等詞語。
2、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兩則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
過程與方法:讀中感悟,抓重點詞句理解內容。
情感、態度、價值觀:了解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難點:教學中要在學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這是學習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詞語卡片、課件。
學生準備搜集有關的寓言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由生字"窟窿"的教學導入新課
1、(課件及各種物件)這些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看,它們上面都有什么?
2、出示生字詞"窟窿",指導讀準字音。
所以這兩個字都是穴字頭。注意:"窿"字在書寫時,這里的一小橫可不能忘記。
3、當出現了窟窿的'時候,該怎么辦呢?今天,我們來一起學習一則寓言故事:亡羊補牢
二、學習課文
1、(課件:出現一個羊圈,上面有一個窟窿)話外音:現在,一個養羊人的羊圈上出現了一個窟窿,夜里,狼從窟窿里叼走了一只羊板書:少了一只羊養羊人是怎么做的?
(1)請同學們自己閱讀這個故事,注意讀準生字的字音,并劃出你不懂的地方。
(2)分節朗讀課文,檢查自學情況。
(3)學生質疑。(誰提出的問題最有思考性?)
(4)根據學生的問題,討論解疑。
詞語("亡羊補牢"暫時不考慮解釋)
"街坊"(提示:指名一個學生回?你家住在哪里?""誰家和他住在同一條街上(或小區)?""'街坊'就是。")"后悔"出示課文中的原句。理解:
2、他后悔什么?為什么會后悔?
回答后,給課件配音:如果你是街坊,會對他說些什么?你是養羊人,聽了街坊們的勸告后,會怎么想?板書:不聽勸:(課件:有個窟窿的羊圈前,養羊人與一個街坊在一起),再男女生對讀對話。
3、誰知夜里,狼又從這個窟窿里叼走了一只羊(課件)板書:又少一只羊
現在,你有沒有理解"后悔"的意思呢?板書:后悔
"不該不接受"早知道,當初就______,"不該不",兩個"不"說明他真的很后悔。羊連丟了兩只,你是養羊人,心里也會______,試試看,將養羊人心里的話讀出來(指名讀、齊讀)
(引讀)轉念一想,_______。于是,他是怎么做的?_______。結果怎樣?__________。
結合理解"從此":"此"表示"此時、此地","從此"就是從"__________"開始。他怎么補的?補得怎么樣?(課件:羊圈修補得結結實實的)板書:堵上窟窿;羊再也沒有丟失再朗讀這段話,注意突出這些詞。
4結合板書理解"亡羊補牢"。
5、齊讀課文。
(課件:養羊人站在修補好的羊圈旁,羊在羊圈中快活地吃著草)看到羊圈被修得結結實實的,羊兒一只也沒有少,養羊人此時會想些什么?
三、總結全文,揭示寓意
1、指名給課文配音。
齊讀全文。
2、剛剛上課的時候,老師給大家看了這些畫面,它們上面出現了窟窿,該怎么辦?如果,這些窟窿就像是我們同學身上的缺點,又該怎么辦呢?
四、技能訓練題:
小辯論我喜歡養羊人我不喜歡養羊人
先提出自己的觀點(喜歡或不喜歡),并說清楚理由。
第二課時
一、自學質疑
1、自由閱讀,個人質疑。
可質疑詞句意以及個人想了解的問題。個別指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閱讀。
2、學生說問題,教師歸納問題。
詞義:盤纏硬要問題:“南轅北轍”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南轅北轍》中那個做車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朋友又是怎么想的?誰的想法對?為什么?
3、組織閱讀課文。
①齊讀②自由讀③個別指導
二、討論解疑
《寓言》的教案13
一、教學目標
1、熟悉課文
2、文學、文化常識積累:莊子及《莊子》
3、課文正確解讀
4、文言現象歸類
二、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多角度解讀寓言寓意。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解釋了“實事求是”一詞,請同學們明確一下。提問學生:“實事”指“求”指“是”指。師:客觀事物之間,總是有規律可尋,關鍵在于我們能不能去“求”,怎樣去“求”。今天,我們來共同復習《庖丁解牛》一文,再次感受一下“庖丁”的成功之道
(二)明確學習要求(小黑板展示)
1.熟悉課文。
2.文學、文化常識積累:莊子及《莊子》
3.正確理解課文寓意。
4.師生共同歸納文言現象。
(三)學生齊讀課文
1.正音。
將齊讀中出現的讀音錯誤找出來,共同糾正。
技蓋至此乎?見其難為。行為遲肯綮大軱怵然
學生完成資料提供的拼音題。學生們齊讀
2.文學、文化常識積累
(1)完成資料提供的填空題
(2)學生讀背
(3)檢查:完成高考模擬題---五(1)題
(四)課文解讀
1.文字疏通結構思路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一事一議的散文,文章寫了一件什么事情呢?學生作答這件事是“庖丁為文惠君解牛”又是怎樣寫的?怎樣議的.呢?
生描寫了一個場面。師從幾個角度正面描寫解牛場面?生解牛時的動作和發出的聲音。師請同學完整翻譯第一節。注意“所字結構”、倚、履、踦、向、中、乃、會。
《寓言》的教案14
教學目標:
1. 了解三則寓言故事內容,引導學生賞析理解。領悟寓言中所蘊含的深刻
道理,結合例子,獲得效益。
2. 通過對寓言的理解,激發學生對《伊索寓言》的喜愛,培養閱讀興趣。
教學過程:
一.復習:
誰能用簡潔語言說說其中一兩則故事的內容?
二.精讀課文
《狐貍和葡萄》
1. 指導看插圖,抓住文中關鍵詞語體味葡萄的誘人。
2. 一只狐貍看到了,它變得怎樣了,又是怎樣做的?
“想盡了各種辦法”,想象一下,它可能會用什么辦法呢?
3. 結果怎樣?他是怎樣想,怎樣做的?
4. 狐貍為什么說葡萄是酸的`,不好吃?
5. 齊讀第三段,體會寓意。(可用生活中的事例,加深理解)
《牧童和狼》
1. 默讀第1、2段,邊讀邊想:在“好幾次”和“后來”發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們各有什么不同表現?(讀后交流)
2. 齊讀第1、2段,體會牧童前后“大叫”時的不同情感,村民聽后有什
么不同情感。
3.生活中你有經歷類似的或見過、聽過類似的事情嗎?
4.讀了這則寓言你想對說謊人說些什么?對自己說些什么?
5.齊讀最后一段,說說自己對寓言的理解。
《蟬和狐貍》
1.學生討論:“圈套”指什么?本則寓言中指什么?
2.細讀第2段,思考:怎樣騙的?(劃出表現狐貍行騙的詞語)
3.默讀3、4段,思考:蟬為什么沒有上當?這是一只什么樣的蟬?
4.交流:你想對寓言中的蟬說些什么?對那些中了“圈套”的“蟬”說些
什么?
5.齊讀第5 段,說說自己對寓言的理解。(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例子?)
6.對比“狐貍和蟬”與“狐貍和烏鴉”的主人公形象。
三.總結、1.文章結構:先講故事,再揭示寓意。
2.感受寓言形象,感悟寄托道理,吸取經驗教訓。
四、作業:自學《我讀書我快樂》。
附:板書設計:
伊索寓言
《狐貍和葡萄》:葡萄:誘人。
狐貍:饞得直流口水——吃不到——酸
《牧童和狼》:
狼沒來
牧童:大叫(說謊) 村民:聞聲趕來(上當)
大笑(捉弄村民) 驚慌失措(氣憤)
狼來了:
牧童:嚇壞大叫(真話) 村民:沒人幫忙(不相信)
《蟬和狐貍》
狐貍:想吃蟬,設圈套
蟬: 善于觀察、思考,存有戒心
(聰明人總能從別人的災難中吸取教訓)
《寓言》的教案1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讀會寫“窖、泯、厄、稟告、皎潔、風韻”等字詞。
2.理解、積累“審美、閑適、慧心、落難、心曠神怡、得失之患、險象迭生”等詞語。
3.了解寓言的特點,準確理解、概括寓意。
能力目標
1.指導學生朗讀。在朗讀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讀水平。
2.揣摩《白兔和月亮》語言的精美和《落難的王子》構思的奇妙。
3.學習從寓言的關鍵情節切入,探究寓意,并簡要概括,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
德育目標
體會寓意,培養應對財富和不幸的審美心態和堅韌意志。
●教學重點
誦讀;抓住關鍵情節,揣摩寓意,并聯系生活體驗進一步加深對寓言得失相依的哲理美的理解。
●教學難點
理解《白兔和月亮》對人類的諷刺意味和《落難的王子》的奇妙構思。
●教學方法
1.朗讀法。作為文學體裁之一的寓言故事,內容大多涉及人生道理,帶有勸喻或諷刺意味,《白兔和月亮》主題詞是“得失之患”,《落難的王子》的感悟是厄運能使性格脆弱的人變得堅強起來。通過反復誦讀,感知寓言故事情節,體會寓意的表達。
2.自讀與點撥結合法。所選寓言兩則,故事精短,構思奇妙且含意雋永。運用合作研討解決閱讀理解中的疑難問題,準確把握寓意。
3.延伸積累法。搜集整理有關厄運的名言警句,培養戰勝困難的堅韌意志。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及示范朗讀磁帶、投影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師生共同研讀《白兔和月亮》,準確理解故事的寓意和語言的精美。指導學生自讀《落難的王子》,揣摩奇妙的構思。把兩則寓言連貫起來思考,體會得失相依的哲理美。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擁有權勢或財富是好事,卻可能生出得失之患,成為一種負擔,一種痛苦,失去樂趣;遭遇厄運是壞事,卻可以鍛煉人的意志,頑強地挑戰命運的不公,如失聰的貝多芬扼住命運的咽喉而奏響磅礴的鋼琴曲。怎樣面對財富和不幸呢?閱讀周國平的《人生寓言》將會給我們很多的啟示。(板書文題、作者)
設計(二)
英國哲人培根說過“幸運并非沒有恐懼和煩惱;厄運也決非沒有安慰和希望”。一只先前心曠神怡地賞月的白兔,一旦擁有了月亮卻緊張不安心痛如割,一位先前極為脆弱的王子,遭遇兇險的厄運卻能勇敢地承受不被打倒。周國平的《人生寓言》將為我們闡解如何去應對幸運和厄運這人生的兩大難題。
二、資料助讀
1.寓言
文學體裁的一種。以散文或韻詩的形式,講述帶有勸諭或諷刺意味的故事。結構大多短小,主人公多為動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題多是懲惡揚善,多充滿智慧哲理。素材起源于民間傳說。西方文學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臘的《伊索寓言》等。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莊子》《韓非子》等著作中。
2.周國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8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1978年入學于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系,先后獲哲學碩士、博士學位;1981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至今。其散文長于用文學的形式談哲學,諸如生命的意義、死亡、性與愛、自我、靈魂與超越等,虔誠探索現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視觀照心靈的歷程與磨難,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淺出,平易之中多見理趣。
三、師生共同研讀《白兔和月亮》
1.教師范讀,學生標示生字詞并疏解。
投影顯示:
心曠神怡:心情舒暢,精神愉快。
慧心:原是佛教用語,指能夠領悟佛理的心,今泛指智慧。
風韻:優美的姿態神情。
險象迭生:(dié)
金窖(jiào)
泯(mǐn):滅,喪失。
落難:遭遇災難,陷入困難。
厄運(è):不幸的命運。
得失之患:生怕失去個人利益的憂慮心情。
閑適:清閑安逸。
2.學生自由誦讀,整體感知。
思考:這則寓言主題詞是“得失之患”,在情節發展中有兩處轉折,請學生加以概括。白兔從她前后不同的情感體驗中悟出一個什么道理?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則寓言有兩處轉折。諸神之王宣布月亮歸屬于白兔,是一個轉折。此前,白兔是心曠神怡地賞月;此后,卻緊張不安心痛如割。最后白兔請求諸神之王撤銷決定,是又一個轉折。前一個轉折,前后構成鮮明的對比,后一個轉折給人留下一個啟迪。
白兔從她前后不同的情感體驗中悟出一個道理,擁有巨大的財富并非好事,反而使她生出無窮的得失之患,令她緊張不安,失去了生活的樂趣,所以她請求諸神之王撤銷那個“慷慨的決定”,放棄對月亮的所有權。
3.學生深入研讀課文,從中摘錄認為優美的語句加以體會。
如:用詞精當的語句“有一只白兔獨具審美的慧心”“在她的眼里,月的陰晴圓缺無不各具風韻”,“從前的閑適心情一掃而光了,腦中只繃著一個念頭”。對稱的語句“或是無憂無慮地嬉戲,或是心曠神怡地賞月”“烏云蔽月,她便緊張不安,惟恐寶藏丟失;滿月缺損,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搶劫”。
請學生仿照課文中的句式,完成下列填空,使其成為合情合理的完整句子。
多媒體顯示:
(1)__________________獨具審美的慧心。
(2)__________________皎潔的月色。
(3)__________________無憂無慮的嬉戲。
(4)_______________心曠神怡地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不愧是_______________的行家。
(6)__________________各具風韻。
(7)__________________舉世無雙。
(8)__________________一掃而光。
(9)__________________閑適的心情。
(10)__________________烏云蔽月___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___心痛如割。
(12)__________________險象迭生。
4.按學習小組合作探究。聯系生活體驗、討論:
(1)“和人類不同的是,我們的主人公畢竟慧心未泯,她終于去拜見諸神之王,請示他撤銷那個慷慨的決定。”寓言中這樣提到人類,含有什么意味?
(2)有人認為,這則寓言的寓意是,與其擁有,不如沒有。你同意這種看法嗎?請說出理由。
(3)比較“白兔和月亮”“白兔和青草”“天空和月亮”三種構想透露出的寓意是否相同。
(4)白兔得到了月亮后必然會產生得失之患嗎?有無得失之患的關鍵在哪里?
學生交流,教師明確:
(1)句子的意思說人類的慧心已泯。白兔的慧心未泯,悟到擁有月亮并非好事,所以放棄了所有權。人類慧心已泯,總以為擁有就是幸福,是無論如何也不肯放棄既得利益的。可見,這話對人類有諷刺意味。
(2)要充分理解寓言的內容,準確把握作者寄寓的思想內涵。寓言講的'是白兔擁有月亮,固然是諸神之王慷慨賜予,但是她實在不配擁有,因此不能泰然擁有,這就是說,不配擁有而擁有,就會生出得失之患,這種“得”,并非一般的“得”。寓言告訴我們,如果某種擁有,帶來的是無窮的得失之患,使人緊張不安,那還不如沒有,寓言并非鼓吹一無所有的意思。
(3)這則寓言的主題詞是“得失之患”,講的是白兔擁有月亮,兩者處于兩種不同的關系,決定了白兔的不同心態,而白兔之于青草、天空之于月亮,則可以泰然擁有,不會如此緊張不安,生出無窮的得失之患。所以三種構想透露出的寓意是不同的。
(4)說“必然”顯絕對化,當然是不對的,但是,從歷史上看,從實際情況看,應該說是很容易,乃至極容易產生得失之患。說的是白兔,而不是別人,得到的是月亮,而不是一把青草之類的,得失之患更容易產生。有無得失之患,關鍵是有沒有能力保衛財富,不怕別人搶去偷去,就沒有得失之患。
5.學生跟錄音輕讀,體會寓言含意的雋永。
四、指導學生自讀《落難的王子》
1.聽讀錄音,學生交流閱讀體會。
2.學生自由誦讀,讀出語氣和感情。
思考:這篇寓言講的是應該如何對待苦難的道理,作者假設了一個極端的例子。落難王子的人生感悟是什么?這則寓言的寓意是否可以概括為“只有遭遇厄運才能堅強起來”?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落難王子的人生感悟是“凡是人間的災難,無論落到誰頭上,誰都得受著,而且都受得了”。
說“才能”意味著只有遭遇厄運,才能戰勝脆弱,別無他法了,這個規律不能成立。寓言的內容不是說,為了堅強起來必須尋找厄運,而是說,既然厄運落到頭上,那也不必倒下,應該頑強地挑戰命運。厄運是壞事,壞事可以變成好事,厄運可以使人堅強起來。
3.學生合作研討寓言情節構思的巧妙。
(1)這則寓言要說的意思是,厄運能使脆弱的人變得堅強起來。為此作者擬定了一個王子的形象,請問文中是怎樣極寫他的脆弱的?
(2)寓言為什么把落難王子的遭遇編造得如此兇險?
(3)為什么寫“我”親眼見過王子,還跟他交談過?
(4)文中“天哪,太可怕了”反復三遍的作用是什么?
學生交流,教師點撥:
(1)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是一個極端脆弱的人:“每當左右向他稟告天災人禍的消息,他就流著眼淚嘆息道:‘天哪,太可怕了!這事落到我頭上,我可受不了!’”通過王子對別人災難的嘆息極寫他的脆弱。
(2)落難王子的厄運,如國破家亡、又當奴隸,又成殘廢,行乞度日極為兇險,作者意在用落難王子之口,說出厄運使人堅強的道理。
(3)寓言構思奇妙,用第一人稱,“我”是落難王子的同時代人,親眼見過王子,還有一段對話,似乎不是寓言故事,而是親身見聞,增強故事的可信度和說服力。
(4)“天哪,太可怕了”在文中反復三遍,第一次出自王子之口,第二次出自“我”之口,第三次是在“我”
【《寓言》的教案】相關文章:
《寓言》教案07-31
《寓言》的教案08-24
寓言的教案01-05
【精】《寓言》教案11-21
《寓言》教案【熱門】11-23
【熱門】《寓言》教案11-18
《伊索寓言》教案07-28
《寓言》教案范本08-25
《人生寓言》的教案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