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愛國手抄報素材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核心精神,是一個永恒的主題。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高度重視對本國國民,尤其是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下面我們為大家帶來三年級愛國手抄報圖片大全,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三年級愛國手抄報素材篇一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宋代杰出的詩人,也是詩史上最多產的詩人,今集存詩九千三百余首。陸游生活在北宋后期至南宋前期,當時戰爭不斷,百姓苦難深重,江山支離破碎,陸游的詩歌充分觸及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回蕩著愛國憂民的激情,包含著豐富的思想內容。
他的詩毫無保留地體現了自己的肝膽肺腑。年輕時因觸犯秦檜被黜之后,仍保持萬里從戎、以身報國的豪情,并一如既往;壯年之后坐臥所思仍是抗戰立功、洗雪國恥。這些在他不同時期的作品中都表現的很明顯。即使是到了八十二歲的高齡,詩人的愛國熱情依然沒有一絲衰竭,直至臨終時,還寫下來耀照千古的絕唱——《示兒》,表露出念念不忘祖國統一的一片丹心。
陸游滿懷對理想的執著和追求,而現實社會卻使他的理想難以實現。于是詩人便通過發揮充沛的想象,或運用獨特奇妙的夸張,淋漓盡致的表達了現實中無法實現的雄心壯志。陸游的詩中,還有不少篇章韻致翩翩,風采流溢,恰似畫軸,有如樂曲,描繪了祖國山河的美好,抒發了對生活的熱愛。
他的詩不僅在思想上,而且在藝術上也很有成就,陸游早年曾從江西派詩人曾幾學詩,后來,陸游否定了這個階段的成果,改學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岑參等人,他們的人格和詩格使陸游嘆服不已、推崇備至,他以其創作實踐,剔除了江西派留下的積弊。南宋后期詩人劉克莊評價陸游“近歲詩人,雜博者堆隊仗,空疏者窘材料,出奇者費搜索,縛律者少變化。惟放翁記問足以貫通,力量足以驅使,才思足以發越,氣魄足以陵暴。南渡而后,故當為一大宗。”
陸游的詩歌創作,植根于現實生活,基本特征表現為現實主義,同時許多詩中又洋溢著浪漫主義精神。陸游語言造詣很高,風格簡練自然,一方面由于內容的扎實,感情的充沛,詩人本無須專意于字句的雕琢,另一方面為了把主旨表達的清晰通暢,使作品富有感染力,詩人也很重視在語言的錘煉上精益求精,追求新意,讀起來親切感人。
陸游的詩個體兼備,古詩豪健,律詩精工,絕句小詩,情趣盎然;他七絕被人譽為“詩之正聲”;而七律則被推崇為“詩家之能事畢,而七律之能事亦畢。”他的詩不僅在當時,也給后世的詩壇以深刻的影響。梁啟超在《讀陸放翁詩》中寫道“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詩中什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更是把陸游的詩用來鼓舞民族的斗志。
三年級愛國手抄報素材篇二
戚繼光,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明嘉靖七年(1528年)生于山東微山縣。世代為登州(今蓬萊市)將門之家,父戚景通為登州衛指揮僉事。他幼承庭訓,通曉行軍打仗。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騷擾福建沿海,為害甚烈。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秋,莆田遭受倭寇嚴重蹂躪,民不聊生,福建巡撫向明廷告急,戚繼光奉命率精兵六千余人來閩平倭。戚家軍在寧德橫嶼痛擊倭巢獲大捷后向南挺進,擊破福清牛田等地倭寇據點。其時部分倭寇集結莆田林墩,依仗河溝縱橫,構筑巢穴。九月十四日凌晨,戚家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攻倭寇林墩大本營。官兵們游水進逼,奮勇殺敵。駐在寧海橋的.張諫部與戚家軍前后夾攻,與倭寇短兵相接展開巷戰。戚家軍連克營壘幾十座,殲敵3000多名,解救百姓2000多人,倭寇殘部倉皇敗退到平海后遁逃出海。這次大規模殲敵戰,就是歷史上著名林墩抗倭大捷。
十一月,倭寇聞戚繼光回浙,重聚殘部進犯福建沿海,福寧、政和、興化相繼失守。他們攻陷興化府城后大肆奸淫屠殺,無惡不作,府城內外尸橫遍野,慘不忍睹。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正月,倭寇退出府城,集結在平海衛和東嶠許厝。福建巡撫譚綸緊急上書朝廷,請求再召戚繼光回師援救。戚繼光率軍抵閩后,會集俞大猷、劉顯三大營合圍夾擊許厝倭巢并乘勝追擊,殲敵主力,取得平海衛大捷。隨后,戚繼光揮師南下救援仙游。戚家軍配合仙游城官兵圍攻倭寇,一連交鋒18陣,殲敵1000多人。接著又在大蜚山下全殲500殘寇,奪取全勝。仙游城外西北那一帶戰場,后人稱為“五百洗”、“十八戰”。
為緬懷戚繼光恩德,倭患掃平后各地民眾紛紛立祠紀念。三一教主林龍江捐地30畝在林墩建戚公生祠奉祀;此外,還在江口建惠德祠,涵江建功德祠,忠門莆禧、江口東岳觀等地亦豎立戚繼光石雕像。
戚繼光紀念館位于黃石鎮林墩南塘湖畔,原名戚公祠,1995年在戚公祠原址上興建紀念館,1997年被批準為莆田縣文物保護單位,莆田市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現定為福建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紀念館大廳佇立著高達2。1米的戚將軍塑像,威武雄壯,令人肅然起敬;廳堂兩側廊壁專欄刊載戚繼光兩度入莆平倭英雄史跡。這里每年接待不少中小學師生和干部群眾前來參觀瞻仰,重溫林墩抗倭大捷歷史,弘揚戚繼光英勇抗倭,愛國惠民崇高精神。
三年級愛國手抄報素材篇三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與蘇軾并稱“蘇辛”。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任職期間,采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污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對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投降的謬論,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強作戰準備,鼓勵士氣,以恢復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采納,并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并稱為“蘇辛”。辛詞繼承了蘇軾豪放詞風和南宋初期愛國詞人的戰斗傳統,進一步開拓了詞的境界,擴大了詞的題材,幾乎達到無事無意不可入詞的地步,又創造性地融匯了詩歌、散文、辭賦等各種文學形式的優點,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形成了辛詞的獨特風格。辛詞以豪放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勵、嫵媚,兼而有之。他善于運用比興手法和奇特想象,對自然界的山、水、風、月、草、木都賦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他還善于吸收民間口語入詞,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別出新意。但也有些作品因用典、議論過多而顯得晦澀、呆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其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聲家為變調,而異軍突起,能于剪紅刻翠之外,屹然別立一宗。”吳衡照《蓮子居詞話》說:辛稼軒別開天地,橫絕古今,論、孟、詩小序、左氏春秋、南華、離騷、史、漢、世說、選學、李、杜詩,拉雜運用,彌見其筆力之峭。”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而產生的消極情緒。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辛棄疾是“一世之豪。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范開《稼軒詞序》)。和陸游一樣,是南渡后堅決主張北伐恢復的代表人物。他還能用以民為本的思想看待北伐事業,他說:“恢復之事,為祖宗,為社稷,為生民而已,此亦明主所與天下智勇之士所共也,顧豈吾君吾相之私哉!”(《九議》)他還能用戰略家的眼光,根據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提出抗敵救國的三原則:“一日無欲速,二日宜審先后,三日能任敗。”(《九議》)
辛棄疾雖沒留下系統明確的文學主張,但從一些詞句中也能看出他的一些文學傾向。他說:“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鷓鴣天》)說明他不但重視文學作品的感情作用,而且強調文學應反映重大的社會內容。又說:“詩在經營慘淡中”(《鷓鴣天)》,“詩句得活法,日月有新工。”(《水調歌頭》)說明他提倡嚴肅的寫作態度。又說:“有意雄華泰,無意巧玲瓏。”(《臨江仙》)說明他特別推崇豪放風格。他還對陶淵明在靜穆恬淡之中帶有一股兀傲不乎之氣深表推崇。這種審美情趣也直接影響了他的詞風。
【三年級愛國手抄報素材】相關文章:
愛國深情手抄報07-27
春節手抄報素材01-08
愛國的手抄報內容01-16
愛國的主題手抄報07-27
經典愛國手抄報07-26
春節手抄報素材內容11-10
讀書手抄報素材內容07-30
愛國主題手抄報內容01-16
關于愛國的手抄報資料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