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曾鞏《伯常少留別業寄詩索酒因以奉報》詩文相關介紹
曾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伯常少留別業寄詩索酒因以奉報》是宋代詩人曾鞏所作詩詞之一,七言律詩。下面是YJBYS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詩文相關介紹內容,歡迎參考!
正文
未擁雙騶謁漢庭,暫留車馬憩林坰。
多情置驛邀佳客,好事磨鉛勘舊經。
芳草連門三徑遠,朝云臨幌數峰青。
春醪有禁無繇寄,誰為江潭訪獨醒。
作者介紹
曾鞏,生于1019年9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字子固,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為“南豐七曾”(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纮、曾協、曾敦)之一。
在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貢獻卓越。南宋理宗時追謚為“文定”,世稱“南豐先生”。漢族江右民系。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后居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曾致堯之孫,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進士。元豐六年(1083)四月,曾鞏卒于江寧府(今江蘇南京),終年65歲。后葬于南豐源頭崇覺寺右。
人物生平
年幼聰慧
曾鞏祖上世家為學者,祖父作過尚書戶部郎中,父為太常博士。曾鞏天資聰慧,記憶力非常強,幼時讀詩書,脫口能吟誦,與兄長曾曄一道,勤學苦讀,自幼就表現出良好的天賦。史稱鞏十二歲能作文章,說話不平凡。
結識良友
18歲時,赴京趕考,與隨父在京的王安石相識,并結成摯友。20歲入太學,上書歐陽修并獻《時務策》。自此名聞天下,但因其擅長策論,輕于應舉時文,故屢試不第。慶歷七年(1047),其父去世,只好輟學回歸故里,侍奉繼母。曾鞏少年時與王安石為密友,登歐陽修之門以后,就向歐陽修推薦了王安石。直至嘉祐二年(1058),歐陽修主持會試,堅持以古文、策論為主,詩賦為輔命題,曾鞏才與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進士第一。[1]在這之前,他不但認識了歐陽修,結交了王安石,而且已經同杜衍、范仲淹等都有書信來往,投獻文章,議論時政,陳述為人處世的態度。
任職歷程
嘉祐四年(1059),任太平州(今安徽當涂縣)司法參軍,以明習律令,量刑適當而聞名。五年,由歐陽修舉薦到京師當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理校出《戰國策》、《說苑》、《新序》、《梁書》、《陳書》、《唐令》、《李太白集》、《鮑溶詩集》和《列女傳》等大量古籍,對歷代圖書作了很多整理工作,并撰寫了大量序文。
熙寧二年(1069),任《宋英宗實錄》檢討,不久被外放越州(今浙江紹興)通判。熙寧五年后,歷任齊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等知州。為政廉潔奉公,勤于政事,關心民生疾苦。他根據王安石的新法宗旨,結合實際情況加以實施。致力于平反冤獄、維護治安、打擊豪強、救災防疫、疏河架橋、設置驛館、修繕城池、興辦學校、削減公文、整頓吏治、廢除苛捐雜稅,深受群眾擁戴。
晚年生活
元豐三年(1080),改任滄州(今河北)知州,途經京城開封時,宋神宗召見。宋神宗對其“節約為理財之要”的'建議大為贊賞,留任為三班院勾判。
元豐四年(1081),朝廷認為曾鞏的史學能比得上士大夫,適宜掌管五朝史事。任為史官修撰,管勾編修院,判太常寺兼禮儀事。
元豐五年(1082)四月,擢拜中書舍人。曾鞏述說年歲已老,望另選賢能。有《授中書舍人舉劉攽自代狀》,表示謙退。同年九月,曾鞏即遭母喪,因而罷職。
元豐六年(1083)四月,曾鞏卒于江寧府(今江蘇南京),終年65歲。后葬于南豐源頭崇覺寺右。
主要作品
作品名稱 類型
《元豐類稿》 著述
《續元豐類稿》 著述
《外集》 著述
《衛道錄》 著述
《大學稽中傳》 著述
《禮經類編》 著述
《雜職》 著述
《宋朝政要策》 著述
《詩經教考》 著述
《隆平集》 著述
《答李沿書》 文章
《與王向書》 文章
《回傅權書》 文章
《贈黎安二生序》 文章
《越州趙公救災記》 文章
《醒心亭記》 文章
《游山記》 文章
《道山亭》 文章
《辭中書舍人狀記》 文章
《戰國策目錄序》 文章
《宜黃縣學記》 文章
《墨池記》 文章
《胡使》 詩作
《追租》 詩作
《東軒小飲呈坐中》 詩作
《人情》
【曾鞏《伯常少留別業寄詩索酒因以奉報》詩文相關介紹】相關文章:
曾鞏《秋夜》詩文相關介紹06-14
曾鞏《北湖》詩文相關介紹09-24
曾鞏《圣賢》詩文相關介紹06-15
曾鞏《送豐稷》詩文相關介紹08-25
曾鞏的《舍弟南源刈稻》詩文相關介紹09-13
曾鞏《簡翁都官》詩文相關介紹11-19
曾鞏《鄖口》詩文介紹10-06
曾鞏《閑行》詩文介紹11-05
曾鞏《閱武堂》詩文介紹05-21
曾鞏《詠柳》全詩賞析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