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詠柳》曾鞏
導語:對于曾鞏《詠柳》古詩,大家來品讀一下吧。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古詩《詠柳》相關內容,供各位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曾鞏《詠柳》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譯文
雜亂的柳枝條還沒有變黃,在東風的吹動下狂扭亂舞。
不要只看到柳絮飛揚,遮天蔽日,要知道還有清霜降臨、柳葉飄零的時候。
《詠柳》是北宋散文家、詩人曾鞏的作品。是一首七言絕句。此詩是描寫春柳的力作。但和賀知章的詠柳有一定區別。賀知章的詠柳用了擬人、物的手法,寫活了柳和風,曾鞏的詠柳則借柳諷刺那些勢利小人。這首詩把柳絮飛花的景色寫得十分生動。柳絮在東風相助之下,狂飄亂舞,鋪天蓋地,似乎整個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個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變初黃”,準確地點出了早春季節,此時柳樹枝上剛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淺黃”的新柳。 第一、二句寫凌亂柳枝憑借東風狂飄亂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詞,對柳樹的愚蠻可笑加以嘲諷。 詩中把柳樹人格化的寫法,以及詩人對柳樹的明顯的貶抑與嘲諷,使這首詩不是純粹地吟詠大自然中的柳樹。 詠柳而諷世,針對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勢利小人。 將狀物與哲理交融,含義深長,令人深思。
作者簡介
曾鞏(1019年8月25日-1083年4月11日):字子固,建昌南豐今屬江西省。宋仁宗時官至中書舍人。他是北宋散文家,詩也寫得有特色。曾致堯之孫,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進士。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稱“南豐七曾”(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纮、曾協、曾敦)。在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貢獻卓越。所寫七言絕句,不乏清新可喜的好作品。
拓讀:曾鞏與王安石
翻看唐宋筆記,偶看關于王安石的一則,頗值得玩味。曾鞏第一次面圣,神宗問,你和王安石曾經是布衣之交,你看王安石這個人怎么樣。曾鞏說文學和品行不減揚雄,但是比較吝嗇,這一點比不上古人。神宗皇帝說,“安石輕富貴,非吝也”。曾鞏說,我不是這個意思,“安石勇于有為,吝于改過”。上頷之。
筆記很短,但很能說明問題,筆記主人好像是陳師道。記這則故事的人到底知不知情,舉還是有疑問的。記今天的筆記主要基于兩點。第一,王荊公改革是破舊立新,以失敗告終,與司馬光、蘇軾等文壇及政壇主流徹底鬧翻了。并且連民間都把豬叫拗相公,就是王安石的外號。三言兩拍的第二個故事說的就是這個事,王安石下野,回江南,本以為自己的改革僅僅得罪了利益集團、特權階級,對老百姓還是好的。可聽到老百姓管豬叫拗相公,羞愧而逃。成功改革者的心態大概可以分為兩種,第一堅信自己是正確的,一往無前。一種是畏首畏尾,修修補補,改到哪是哪。王是前一種,但失敗歸于性格多少有點逃避責任的意思。王的改革現在看來就是激進,與保守主義正好相反。他計劃的出發點就是錯的,因為要全盤推倒,要天下大亂再天下大治。可羸弱的宋朝經不起折騰了。其實我不看好王的`改革重要的一點,當年王荊公在江寧知府任上,將玄武湖變成了稻田,增產云云。政策本身合理不合理不去討論,這個節點上王要弄出一點成果出來,估計這個推倒玄武湖就是政績之一吧。當年張之洞外放山西巡撫,走之前姐夫鹿給他了一個升官錦囊,說一定要有新動作,至于做成了幾分不重要。只要搞出動靜,讓人聽見響兒就行。果然張之洞搞了一大堆,3年之后就去了湖廣。當然,這是誅心之論,古代最看重的是道德氣節,所以有呆在基層的魄力,加上詩文好,自然贏得上層好感,特別是宋朝。康熙50年左右,挑選了一批年輕人外放做官,其中就有張廷玉,他去了四川當一個縣令,沒幾年就進了上書房行走,我想這大概是用人的不二法門吧。我想但凡官運亨通的都離不開大動靜這個事情吧。嗯,有點扯遠了。王安石的失敗方方面面,我還是堅持認為翻天覆地式的改革不可能成功。
第二點是宋人為何恨王安石,還拿小本本記下來。我猜逃不出這幾個原因,政敵,刻意抹黑。宋朝流放了不少官員,改革時期更甚,但就說蘇軾,黃州儋州。而主流的利益集團學林士子肯定不待見。第二,古人講究道德文章,將所有失敗歸因于性格。王安石本人執拗也是必然,否則改革也推行不下去。曾鞏本人還是很客氣的,也很客觀。所以蘇軾想讓陳師道拜在自己門下,而陳婉拒了,說我有了老師就是曾南豐。曾鞏還是有人格魅力的。王安石遭嫉恨,實屬正常,好在那時候不栽贓嫁禍,僅僅是上折子就事論事而已。只可惜,宋朝急轉直下。改革前是尚且維持,改革后就是元氣大傷,官僚制度也惡化了,派系林立,朝野不得安寧。至于軍事失敗,也不怪誰,宋朝本就是偏居一隅,本來實力就不夠。
【古詩《詠柳》曾鞏】相關文章:
曾鞏《詠柳》 古詩05-21
曾鞏古詩《詠柳》09-23
詠柳曾鞏古詩的意思精選06-23
關于曾鞏詠柳古詩10-09
曾鞏詠柳古詩賞析10-17
曾鞏的詠柳古詩帶拼音08-07
曾鞏詠柳古詩原文及賞析08-14
詠柳古詩北宋曾鞏朗讀06-18
《詠柳》曾鞏鑒賞08-27
曾鞏《詠柳》賞析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