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天才夢讀后感(精選15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張愛玲天才夢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張愛玲天才夢讀后感 篇1
昨天在書店,翻開一本《張愛玲散文集》,書中第一篇散文的題目——天才夢,赫然入目,我心弦一顫,這題目,不正是在說我么?
聽母親說,我不滿一周歲便口齒清楚、吐字清晰,似乎冥冥之中,我與文字有一種注定的緣分。待到上學時,即便我在語文課上時時走神、心不在焉,也可以考一個很高的分數。
七八歲的年紀,正是貪玩的時候,女孩兒們最愛跳皮筋、投沙包、踢毽子,偏偏這些我都不愛(或許是因為運動細胞不發達),就愛一個人宅在屋里看各種各樣的課外書,一看就是一天。
我猶記得,自己擁有的最早的文學著作便是表哥送的《一千零一夜》和《安徒生童話》,那是兩本小尺寸的書,一本藍色,一本粉色,我看得如癡如醉。毫不謙虛的說,在同齡人還在玩泥巴的時候,我早已沉浸在阿拉伯民間文學和安徒生童話的文化熏陶中了,后來也同樣的,在中學生迷戀穿越小說、言情小說、玄幻小說時,我早已看完了《茶花女》、《飄》、《美國的悲劇》、《東方快車謀殺案》等書,此種優越感助長了我的囂張氣焰,我認為自己長大后必定是個家喻戶曉的作家了,或者詩人,因為我經常拿著撿來的粉筆頭在家中的墻壁上創作五言古詩,同樣如癡如醉。姥姥也常認為我是個“奇女子”,這大概是出于對自家孩子的偏愛。
小學四年級時,我從農村老家轉到了城里小學。我生平第一次知道原來小學生每天放學后都會有家庭作業,而不是出去解放天性。本是天之驕子的我到這里成了差生,這種落差所產生的失落感和自卑感壓了我許多年,即使后來我的成績達到了前十名,也總覺得跟其他同學比,自己一無是處。
信心重拾是在初中。語文老師質疑我的作文是從那些優秀作文大全中抄來的,因為語言很美。好在我平時文靜老實(至少表面看起來是這樣),在我說了這就是我自己寫的之后,老師百分百相信了我,就這樣,我的作文由嫌疑犯變成了榜樣,被當作范文讀給全班同學,供他們欣賞和分析。那時我才再次想起,我是個與文字有注定緣分的人。
類似的事件也在大學里上演過。大四交畢業論文初稿時,導師在微信群里說我的論文過于成熟,不像本科生的水平,恐怕查重過不了關。我義正言辭地告訴她,每一個字都是我自己寫的時,她也頗感慚愧,向我道了歉,還說我如此文采,不用在更大的地方太可惜了。我內心喜不自勝,表面卻作波瀾不驚。
從小到大,我的“文學才能”似乎得到了周圍人的認同。連高中班主任對我的'畢業寄語都是希望我成為像JK羅琳那樣的作家。一同事更是認為,我僅復習了兩個月就以425分的成績通過了戲劇學院戲文系的研究生初試,簡直是神人。
可事實上,除了別人的贊美,我沒什么了。活到二十五歲,我從未發表過一篇文章,更提不上寫一部小說。戲劇學院的復試我被刷了下來,我認為有一大半原因是因為我搞混了索福克勒斯和歐里庇得斯,而這是最基礎的戲劇知識。似乎除了愛看書,我與一般人無異了。不對,我生活常識更少些,交際能力更差些,話更少些。正如張愛玲所說:“當童年的狂想逐漸褪色的時候,我發現我除了天才的夢之外一無所有。”
可我內心仍不由自主地自認有才,心比天高。每天想著成為世界聞名的作家,每天做著天才夢。
張愛玲天才夢讀后感 篇2
可能每個人在小時候都幻想過自己長大的職業,張愛玲幻想過,而我也幻想過。從小被人稱作天才的張愛玲,她小時候做的夢就比我們普通人大多了,她做的是天才夢,從小便立志做一個天才般的人物,張愛玲三歲能背唐詩,七歲寫了自己第一部小說(一個家庭悲劇,一個失戀而自殺的女郎)。八歲嘗試寫過一部烏托邦式的小說。從小便展現了自己驚人的創作天分。可是在九歲時還躊躇著是選擇音樂還是美術作為自己終生的事業,當看到一張描寫窮困畫家的影片后,決定做一個鋼琴家。可是長大后才發現開始的愿望全被自己拋棄了,最終張愛玲學習寫作,成為了一名作家。可是我們知道音樂和繪畫對于她的小說創作是極有幫助的,因為對色彩、音符特別的敏感,所以張愛玲在小說創作中特別喜歡用色彩濃厚、音韻鏗鏘的字眼。如“珠灰”、“婉妙“、“splendour”、“melancholy”等吸引力的字眼。雖然張愛玲沒有實現最初的職業夢想,可最終還是實現了自己的天才夢,成為了一名天才作家。
想想自己的職業夢想也是換了一次又一次,讀初中以前就幻想自己要讀歷史系,以后成為一個考古學家,因為我覺得當考古學家可以很方便看見古代的東西,因為自己從小就喜歡中國的.古典文化,可是當我把自己的職業夢說給親戚朋友聽后,他們先是對我嘲笑一番,然后接著挖苦我說學歷史找不到工作。開始自己并沒有把他們的話聽進去,可是在以后看了一部林心如主演的電視劇,她在里面飾演一位歷史系畢業的學生,在里面找工作那股心酸勁兒,真把我觸動讓我拋棄了要當一位考古學家的夢想。
后來上了高中偶然看了一部叫《壹號皇庭》的電視劇,看著電視劇里面的律師,不僅是收入不菲,而且法律還可以維護社會的公平與正義,特別羨慕他們身上正義感和責任感,更重要的是他們在法庭上唇槍舌劍,在神圣的法庭上施展著自己的才華,我覺得這些正好是自己的特長,因為向來認為自己的口才是很不錯的。律師這個職業既能夠施展自己的愛好又能夠養活自己,便覺得以后當律師是再好不過了,可是在填志愿的時候看網上資料顯示內地的法學是最不好找工作的專業,便給我潑了一盆涼水。于是便打消了讀法學的念頭,第一志愿毅然填了財會專業,也不是因為自己喜歡它,只是覺得這個專業熱門。可誰知命運又給我開了個玩笑,因為分數不夠沒有得到財會專業,最終卻被自己從來想都沒想過的教育類專業錄取。
現在已讀大三的自己已經沒有了夢,不僅是沒有了夢就連自己未來的路也不知道該怎么走,還有一年半就畢業的自己其實只夢想著出去有一份穩定的工作,現在看來這也只是一場夢,但我告訴自己不管畢業出去做什么,一定要自力更生,絕不吃父母的白食啃老,哪怕是最糟糕的打工賣力也只能去做了,我現在已經是做了最壞的打算的。真有那么一天可能自己讀的那么些書,也就沒什么用了。那又有什么辦法呢?真有那么一天也只好任命。況且我是喜歡讀書的那種,特別是喜歡文學,書對我來說也并非沒用,至少文學給我心靈的慰藉,不管以后從事什么工作也必將讀下去。
張愛玲是努力的,也是幸運的,她實現了自己的天才夢,我現在也在努力的路上,我也能幸運嗎?我不知道。如果我努力了也不能實現找一份穩定工作的夢,我也只能安慰自己了,沒什么大不了,只要以后出來不啃父母的老,我也算對得起自己了,因為曾經自己努力過。
張愛玲天才夢讀后感 篇3
選擇做夢的人,是勇敢;能夠一邊做夢,一邊實踐真實的自己,更是一種幸福。
——題記
張愛玲說自己是做著一個名為“天才”的夢,但是我認為張就是一個天才,二十三歲就紅遍上海。她的心思是細膩的,所以她的文字才會有一種獨有的靈氣與味道,她的文字就像絲質的精美旗袍,外表華美,觸手冰涼而柔滑細膩。
張愛玲習慣了在文字王國里做一個女王,所以她對現實生活陌生得像個孩子。“三歲時能背誦唐詩”、“七歲時寫了第一部小說”、“八歲時寫了《快樂村》”,這樣的張在藝術上無疑是一個天才,她有資本在藝術王國里描繪屬于她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而在現實的社會里,她“等于一個廢物”,不會做連孩子都會做的事,孤僻且冷漠地蜷縮在自己畫的牢籠中。或許正是這樣,張愛玲才說自己是在做“天才夢”,她認為這樣與現實世界相沖突的人怎么能稱為天才呢。
張愛玲的母親的一句話令我很震驚,她說:“我寧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著使你自己處處受痛苦。”或許在母親眼里,一個連生活或者說自己都照顧不了的人是忍受著某種痛苦的。當她脫離文字的世界,卸下龐大的面具時,生命將變得怎樣?但張仍是勇敢的,做著別人不敢做的夢,追逐著她理想中的生活。
其實再讀《天才夢》的時候,我一下子想到了納蘭容若的那首詩:正是轆轤金井,滿砌落花紅冷,驀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難定。誰省?誰省?從此簟紋燈影。人生若只如初見般,沒有后來,沒有初遇,于是一切美好便定格下來,成為生命中永恒的、時時可留戀的風景。總感覺有異曲同工之妙。
她說“當童年的`狂想逐漸褪色的時候,我發現我除了天才的夢之外一無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點”。此刻的張是平凡的,無奈的,也是勇敢的,她將自己的夢和她真實的世界展示在我們眼前,這些自知讓她成了一株執著的藤蔓,忽略別人的眼光,孤僻、清高地盤旋著蜿蜒向上。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每個人的生命外都有一層華麗的包裝,生命中悲喜苦樂錯綜交織,最輝煌的生命往往暗藏著最悲哀的底色,“華美”是給別人看的,“虱子”只自知。我們都用盡了全部力氣將最好的自己綻放在別人的注目下,或絢麗或凋零,但無論如何,生命都是華麗的,因為我們都懷揣著夢想,都在勇敢地追求著。
張愛玲無疑是敏銳的,她品味生活的樂趣,咀嚼人生的無奈。她的一生是在稿紙格里跋涉的,有休憩,但沒有停頓;有低谷,但沒有結束。她的天才夢是她生命的支點,她也是用一生的心血去營造自己的夢的。所以她是勇敢的做夢者。同時,她的天才夢激勵了很多逐夢的人,讓更多的人一邊做夢,一邊實踐真實的自己,成為一個幸福的尋夢者。
張愛玲天才夢讀后感 篇4
“張愛玲”這個名字早在初中之時我就聽過。然而直到今天,我才第一次真真正正地讀到張愛玲的作品,即《天才夢》這一篇散文,這篇文章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天才夢》是張愛玲的一篇自傳散文。作者通過對比,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優秀但又乖僻的天才少女的形象,最后得出了一個關于生命的感悟,即“生命是一襲華麗的袍,爬滿了蚤子”。
“生命是一襲華麗的袍,爬滿了蚤子”這句話很有名,早在讀這篇文章之前就經常看到,然而到了今天,我才真正地理解了這句話。“華麗的'袍”象征著人生的歡愉,而“蚤子”則象征著人生的痛苦。其實生命也正是由這兩者構成的。生命不會僅僅只有歡樂愉悅,它往往伴隨著各種艱辛和痛苦,而這些通通都是生命中所不可缺少的事物。我們在面對這些艱辛和痛苦時,不應該一昧地妥協、退讓,而應該迎難而上。正如老師所說的,人生是為了解決一個個的困難,我們不能反過來被困難解決。
既然我們的人生離不開苦難,不如就勇敢地去迎接生命中的欣悅和苦難吧!
張愛玲天才夢讀后感 篇5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題記
她的身材高挑修長,留著一頭烏黑的卷發,身著色彩鮮明的旗袍,款款地走在時間的長河中。一路走過,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她和身邊的同行人換了許多,但她永遠帶著自己的光芒,獨自行走于人事紛擾的生活中。
她便是民國時期著名的女作家——張愛玲,我更愿意稱她為女作家,而不是在前面加上“天才”二字,正因為這兩個字,她的所有才華被當做理所當然,所有的缺點被世人詬病。生命是一席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她自在灑脫的性格不會去理會這些閑言碎語,但在我心中他就是個女作家,世俗標簽給她帶來的麻煩,我于心不忍,我們不過是通過她獨特的眼光看世界罷了。
我喜歡張愛玲,喜歡她“冷眼看世界”的態度;喜歡她清冷孤傲的才氣;喜歡她“想做就做,想穿就穿,想愛就愛”,不懼世俗眼光的自由……張愛玲從小就表現出驚人的文學天賦,在圣瑪麗學校上學時,她寫的文章就十分受歡迎,多次被登上校刊,她對此并不感興趣。后來在香港大學讀書時,遇見了生命中的摯友——炎櫻,一個與她性格完全相反的女孩。香港,這個充滿了異域風情的殖民地,成了她的成名地之一;在香港,她寫出了很多優秀的作品,可惜戰亂紛紛,張愛玲被迫放棄學業回到了上海,迎來了自己事業的第二春。
她很早就懂得“出名要趁早”,當時上海灘無人不知張愛玲,黃浦江上飄著她的文字,街頭巷尾都在談論著這個小姑娘極高的`才華。后來她遇見胡蘭成,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她的心愿“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卻被辜負了,她的痛徹心扉都融入到她的作品中。后來的后來,張愛玲的故事仿佛綿長而無平淡。
正如張愛玲說的“我以為愛情可以填滿人生的遺憾,誰知,制造更多遺憾的,卻偏偏是愛情”,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年少的我不知愛情是何物,只得從她的文字中窺探深閨中的奧秘。無論是《紅玫瑰與白玫瑰》中那一抹蚊子血與白月光,或是一粒飯粘子與心頭上的朱砂痣;還是《半生緣》中顧家兩姐妹紛紛擾擾、起承轉合的愛恨情仇;抑又是《傾城之戀》中白流蘇與范柳原在戰火前堅貞不渝的愛情……張愛玲筆下的每一個故事都透露出“深愛只為謀生”這種冷酷的婚戀觀,但看似外熱內冷的愛情卻引得男男女女們擠破了頭往里擠,她以一種局外人的角度看待世俗情感,海中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向來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劇中人,每一個人物都是她的人生寫照,散發著民國時期的獨特韻味。
張愛玲在《燼余錄》中寫到“時代的車轟轟地往前開,我們坐在車上,經過的也許不過是幾條熟悉的街衢,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驚心動魄。可惜我們只顧忙著在一瞥即逝的店鋪櫥窗里,找尋我們自己的影子——我們只看見自己的臉蒼白渺小,我們的自私與空虛,我們恬不知恥的愚蠢。誰都一樣,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我愿走進張愛玲的世界,感受她的清冷孤傲,卻像兩條平行線般,永不相交,各自過著孤獨的生活。
張愛玲天才夢讀后感 篇6
很早以前就聽過看過張愛玲的這段關于愛情的經典描述: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里嗎?” 之前一直把這段話理解為緣分是個奇跡,“于千萬人之中,于千萬年之中”遇到你所要遇見的人,這需要多少巧合,需要多少冥冥之中的注定,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那個人,兩人心照不宣,輕輕問一聲:“你也在這里嗎?”多唯美的畫面!
今天心血來潮閱讀了全文,才發現自己的理解大錯特錯。愛情需要緣分,更需要爭取。時間對了,在春天的晚上,人也對了,十六七歲的美麗女子,住對門的年輕人好不容易鼓起勇氣輕輕地問了一聲:“噢,你也在這里嗎?”奈何女子沒有回應,他也沒有再說什么,站了一會兒,各自走開了。后來女子被親眷拐了,賣到他鄉外縣去作妾,又幾次三番地被轉賣。
經過無數的'驚險的風波,老了的時候她還記得從前那一回事,常常說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門口的桃樹下,那個青年。我想她是后悔的吧,后悔自己當時為什么沒有接年青人的話,就算是回一句“是呀,我也在這里”也好。如果她當時回應了年青人,可能結果就會不一樣吧,也許她現在過著含飴弄孫的幸福生活。就算是于千萬人中,于千萬年之中,在時間的無涯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但那又怎么樣呢?照樣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鼓起勇氣輕輕問一聲:“噢,你也在這里嗎?” 然后靜靜等著那個人的回應。我想張愛玲的這段話的重點不是前半段,不是為了感嘆緣分的難得,而是想表達她對這對年青的男女有緣無分的惋惜,更想告訴俗世中的男女,如果在對的時間遇上了對的人,一定要抓住機會,別讓一些無關緊要的事阻擋住愛情敲門的手!
張愛玲天才夢讀后感 篇7
她是一個夢,一個屬于舊上海紙醉金迷的夢。她是一個謎,一個一生漂泊,結局未知的謎。她是一座碑,一座可能永遠讓人無法逾越的碑。她筆下的人物,不是有病就是身體有病,有的甚至是、身體都病了,過著奢靡頹廢的生活。而她用手中的筆一筆一劃地刻畫出了他們的嘴臉。是的,就是她,她是張愛玲。不知為什么,她的名字總是與三四十年代的背景聯系起來,與那個中西文化互相撞擊、租界繁雜的社會聯系起來,與曾經那個畸形的舊中國聯系起來。印象中的張愛玲是屬于灰色的,有著高高翹起的嘴角與瘦削筆挺的鼻子。眼角眉梢掩不住的是一份傲氣。
就是這樣一個人,她的文字卻一直讓我著迷。“光一亮,在那凜冽的寒夜里,他的嘴上仿佛開了一朵橙色的花,花立時謝了,又是寒冷與黑暗……薇龍的一爐香,也就快燒完了。”“……只剩一圈齊整的小藍牙齒,牙齒也漸漸隱去了,煤氣所特有的幽幽甜味,逐漸加濃;同時,羅杰這一爐香卻漸漸淡了下去,沉香屑燒完了,火熄了,灰冷了。”白描似的幾句話卻寫得如此震人心魂,她把生命的隕落寫得如此平淡,字里行間透出的卻又是一種凄涼之美。她似乎有著看透世事的睿智與冷靜。讀完后,我知道我被徹底折服了。張愛玲曾說過: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子,上面爬滿了虱子。于是她的筆下的文字就如此般的沖撞著,矛盾著,永遠充滿諷刺意味。她用筆下人物的不幸,人物的悲慘經歷對社會進行著無聲的抗議。《傾城之戀》作為張愛玲唯一一部大團圓結局的作品讓人讀著委實不好受。白流蘇離婚回了娘家,僅有的財產被兄弟盤去無了著落,家人這是又嫌起她只吃不做,想著要把她趕出家。即使后來她獲得了讓人羨慕的夫婿,那也是經過了一路的堅持,歷經香港淪陷之苦才最終換回的幸福。而當流蘇結婚后衣錦回鄉,竟惹得家里的.四奶奶決定離婚。“流蘇離了婚再嫁竟有這樣驚人的成就,難怪旁人要學她榜樣。”一樁美滿姻緣卻還參拌著如此境遇,與其說這是個喜劇不如說這是個巨大的諷刺,一個徹頭徹尾的諷刺。《傾城之戀》中張愛玲說道是香港的淪落成就了白流蘇,而實際上也正是上海的淪落成就了張愛玲,她用了她自己的方式解讀著人生與社會,用當時人接受的方式寫著自己的內心獨白。于是二十三歲的張愛玲滑過天際,照亮了天空。正象她所說:“出名要趁早。”腦海中的張愛玲從桌前移開,慢慢蹲下,象白流蘇般點起了蚊香,偏過頭來狡潔一笑……
印象中最深刻的作品就是《金鎖記》,因為它的手筆讓人過目不忘.七巧在罵女兒急于出閣時,話語赤裸淋漓.“別瞧你們家轟轟烈烈的,公侯將相的,其實全不是那么回事!一代壞似一代,眼里哪里還有天地君親……我娘家當初千不該萬不該不該跟你家結親,坑了我一世……”這短短的幾席話,透過七巧的口,狠毒地咒罵了那些遺老家族生活,也從中看出了一個終生無愛,只圖抓住金錢的舊時婦女的悲哀。曾讀了張子靜(張愛玲的弟弟)的序,才知道《金》竟有著人物原形,還竟是與他們[頗熟的一家人。張愛玲就是這樣努力挖掘著身邊的故事,挖掘著那些王府遺老的糜爛生活。她的小說曾提到這樣一句話,把這種生活寫得淋漓盡致:“象神仙洞府,這里悠悠忽忽過了一天,世上已過了一千年,可是這里過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甚至她還寫過舅舅的故事(《花凋》),用不羈的手筆把他們的丑陋慢慢鋪開,展現在世人面前,因為她要抨擊的是那個時代。她筆下毫不留情,不是是冷面還是客觀。張愛玲聽著人講故事,嘴角露出冷冷的淺笑,筆下卻不曾停下。
沒有人知道為什么她的故事總是悲涼,筆調總是陰冷,也許是父母離異留下的傷,是一生坎坷留下的痛,也許是當時的時代造就了這樣的張愛玲。而這一切都在1995年隨著一個生命的結束而不得而知。她靜靜的閉上了眼睛,臉上還是笑容,但這次好看了很多,因為這是她最后一次笑了。
一代才女張愛玲,貪婪地捕捉著生命的快樂,然而在她內心深處,始終是悲涼的影子。40年代舊上海早已風云變化。那個城市只停留在張愛玲喜悅與蒼涼的文
張愛玲天才夢讀后感 篇8
《張愛玲傳》是一本詳細描繪張愛玲人生經歷的書。書中詳細介紹了張愛玲的出生背景。令人驚訝的是張愛玲是出生在門第甚為高貴的家庭中的長孫女。關于她那顯赫的家世,她在歷史上曾經留過聲名的列祖列宗,在張愛玲走紅的時候,就曾引起過一些人的議論,然而,曾經顯赫的家族并不能提高他們后裔的價值。相反,倒是后人自身的.光彩又照亮了他們的家譜。
本書還介紹了她的兩段婚姻,第一段婚姻因胡的政治身份,給張愛玲的面目蒙上了一層迷霧。第二段婚姻她與美國著名戲劇家賴雅。賴雅也是張愛玲的精神家園,但他們的物質生活依然艱難。在賴雅的勸說下,她打掉了孩子,兩人過著相濡以沫的生活。張愛玲走過了人生最繁華的路段,也經受了人生最蒼涼的景象。這種人身的巨變使她在70年代已經停止了寫作。
張愛玲的一生從興到衰,走過了人身的最繁華,經受了人生的最蒼涼,她以洞穿人世滄桑,在時空的輪回中升華。她給后人留下的只是幾本小說,但這些小說在當時篇篇震動文壇。張愛玲的文學創作幾乎瞬間登上了文學高峰,紅遍上海。它的魅力現在還影響著世人。張愛玲留給世人的不僅僅是幾本書,從字里行間里更讓我們看到了她的特立獨行的性格和她那的惟妙惟肖的描摹。
讀了本書后我更了解到了張愛玲的生平事跡,讓我更清晰的解讀到了只屬于張愛玲的優雅!
張愛玲天才夢讀后感 篇9
近些日看了《張愛玲傳》,看這本書的目的來自對張愛玲的好奇和喜愛,這個傳奇的女子到底有怎樣的身世,經歷了什么樣的人生。是什么讓這個女子會再文壇上取得這樣驕人的成績。
張愛玲出生在上海,家庭富裕,背景顯赫。是洋務派名臣李鴻章的曾孫女,她在小學時就已經顯露出她得文學天賦了,年紀輕輕的她可以創作出滄桑的作品,不得不讓人嘆服。之久就讀于圣瑪利亞女校,香港大學,在學校這段時間是她積累壯大的時間,經過自身的不斷發展,她得作品受到了無數名人的好評,代表作有《傾城之戀》、《金鎖記》、《色戒》、《半生緣》,如今有些作品被拍成了電影,無論在何時何地,她對文學的熱情之火不曾熄滅,也是她積極上進的心,讓她在文學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就。在中國文壇獨樹一幟,人生是舞臺,個人脫不了要扮演其中的某個角色。張愛玲卻在這人生舞臺上遠遠眺望著,她不是導演,卻如勝似導演,用筆娓娓動聽地為我們講述過去某一場或正在進行的人生戲劇里的諸位角色。
記得老師說過,培養自己的.寫作能力,可以先從模仿開始,對張愛玲的文字我反復琢磨推敲,雖然我妹有經歷她得人生,沒有她那么復雜的背景,但是我可以模仿她得寫作風格。但是相比寫作風格來講,我更應該有她的和獨當一面的能力。和她一樣對文學永遠充滿信心,永不放棄。
張愛玲天才夢讀后感 篇10
讀了許多年的張愛玲,也自卑了許多年。在她強大的文字之下,在她蠱惑的氣氛之圍,我甘愿自己是個卑微的崇拜者。我絞盡腦汁想搞明白一件事,便是她筆下那些精妙句子是如何鍛煉組成的。在我看來,那些睿智而尖刻的文字是她與生俱來的天賦的最佳證明,在遣詞這件事上,她似乎并未窘迫或者苦惱過,她是天生的作者、天才的講述者。我愛她的才情,崇敬她的'倔強,同時也為她抒發的關于“咬嚙性的小煩惱”而困惑不已。她說自己一直在寫那些“男女間的小事情”,她寫得不隱晦、寫得戲謔、寫得樂此不疲,或許她的志愿便是能夠看清世間情愛的真正風貌吧。她用文字和小小的情愛世界談著戀愛,同時也身體力行地體驗著情的傷、愛的深沉。她是那種很執拗的女人,仿佛她看上的,都是上帝事前就為她準備了好久的。她與胡蘭成的情事,轟轟烈烈、不卑不亢;她同賴雅的相遇,歷經風雨、甘苦自知。她似乎從來沒有抱怨過,對于。她酷愛描寫月亮,似乎只有那清冷的月光才能溫暖她日漸冷靜的心;她朋友不多,但知己卻有兩三個;她一生傳奇,如今更是聲名顯赫,可在世時她仿佛更愛深居簡出,對繁華不甚感冒;她是許多人心目中的偶像,可我們永遠不懂她心中的神又是誰。她是張愛玲,她是一抹勾魂至魅的月華,亦是一段拂塵而去的傳奇。
張愛玲天才夢讀后感 篇11
提到文學女性,那絕對少不了張愛玲的影子。
張愛玲,清末重臣李鴻章的曾外孫女,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的另類作家。解放前的大上海是她的舞臺,在那里她上演了文學生命中最燦爛的一幕。張愛玲,一個延續至今的文學神話,她的作品贏得了無數的讀者,而她自身就像一本書更是讓無數的讀者著迷。張愛玲這個名字,在中國姓氏文化里,有著中國人的審美傳統,美麗、樸素、普通,城市有,鄉村有,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愛玲”這個名字。但在中國文學史上,張愛玲是獨一無二的。
張愛玲,現代女作家,筆名梁京。1943-1945年發表了《茉莉香片》等小說,代表作有《傳奇》、《流言》等。抗戰后,改行編寫電影劇本,后居美國。自出道后,聲名至今不減,“張迷”遍布全球。古人云:傳奇者,因奇而傳。事,無奇不傳。對于傳奇,張愛玲有自己的說法:書名則傳奇,目的是在傳奇里尋找普遍人,在普遍人里尋找傳奇。其實,傳奇無需尋找,張愛玲其文其事就是了。都市千般繁華下的滿目蒼涼,溫柔富貴中的凄情婉轉,張愛玲的筆宛若金針,貌似漫不經心地描龍繡鳳,實際上卻字字句句都刺在了你的心上。這就是張愛玲,深沉而又張揚,沉默而又另類!
但張愛玲卻不是尋尋常常、沒有思想的通俗小說家。她在文學理論上的灼知獨見讓后人驚訝。比如《自己的文章》、《論寫作》、《寫什么》等文論性散文中,她對自己的寫作題材和寫作手法有深刻理解——在沉重的讓人不能掙脫夢魘的時代里用參差的對照“寫出現代人的虛偽之中有真實,浮華之中有素樸”。所以她的小說沒有大是大非、大善大惡,沒有強烈反差和極端刺激,但卻更加人性化,更接近事實。張愛玲正是以“參差的對照”和諧了矛盾,達到小說人物生命的安穩。
其實張愛玲對中國文學最大的貢獻是將西方現代主義寫作方法與中國傳統文學相融合。雖然施蟄存、穆時英、劉吶鷗等作家早在三十年代就曾寫過一些現代主義小說,但終因未能很好地結合傳統,不符合中國讀者的思維方式而逐漸消退。張愛玲卻不然,她像川端康成將西方現代文學與日本傳統文化諧調地結合起來那樣,在中國傳統章回小說的總體格局中巧妙地運用了“意識流”和“心理分析”等現代主義寫作方法,形成了獨具魅力的寫作風格。不管是否承認,蘇童被張藝謀拍攝成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小說《妻妾成群》和王安憶獲得第五屆茅盾文學獎的小說《長恨歌》里都綽約閃現著張愛玲的憧憧魅影。而對于更多的讀者來講,張愛玲小說中傳奇的故事情節,細膩的心理刻畫,被稱為“小資情調”的富貴氣質和做作不來的嫻靜,這些通俗元素才是使他們愛不釋手的原因。大俗大雅的張愛玲。
然而“時代是倉促的,已經在破壞中,還有更大的破壞要來。有一天我們的文明,不論是升華還是浮華,都要成為過去。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涼’,那是因為思想背景里有這惘惘的威脅。”正如張愛玲這里敏感的不安,抗戰勝利就像另一出傳奇使正處于創作巔峰時期的她幾乎銷聲匿跡。作品中對抗戰的漠視和第一任丈夫胡蘭成的“漢奸”之名,令她在猛烈的政治風浪里被卷下繆斯圣殿的神龕。雖然心氣高傲的張愛玲以長篇小說《十八春》做了頑強的抵抗,雖然1947年她創作的電影劇本《不了情》獲得了好評,但終究無法改變生命高潮一瀉千里地頹然跌落。
張愛玲的作品取材于世俗生活,將西方現代心理分析派的要領和中國古典小說的.敘事筆法奇特地結合在一起,風格富麗堂皇而且充滿豐富的意象。最難得的是她對人生的了解極為深刻,這對于一個年輕的女作家來說的確是個奇跡。
晚年的張愛玲孤獨地居于美國,于1995年月圓人團圓的中秋節前夕悄然離世。她選擇了靜寂封閉的生活,因為熱鬧對于她來說早已是過眼煙云。
《天才夢》的最后一句話,“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這不啻為張愛玲十九歲時對自己五年后生命高潮的概括性預言,也同樣是她作為文學天才大起大落的人生傳奇的注釋。
魅力永具的天才女作家,中國近現代文學女性的代表——張愛玲。
張愛玲天才夢讀后感 篇12
“傾城之戀”是一個浪漫而又溫文爾雅的名字,情節動聽而又近人情,笙簫一般吹奏出流蘇與柳原之間的浪漫往事,闡述了二人心中蘊出的朦朧的愛情觀,一段生動曲折的傳奇經歷使流蘇從一個封建腐舊的家庭邁向了上層生活的`臺階,就在二人的愛情愈演愈烈的時候,張愛玲將筆鋒用力一轉,劃破了紙頁上寫滿了二人的故事,香港一戰,人們全然忘卻了那些所謂“浪漫”的往事,這犀利的一筆甩出了點滴墨水,見到窗欞上,浸破了那依舊上演著朦朧劇情的窗戶紙,這薄薄的一層紙絮后,人們看到的是一對自私的情人沉溺于愛情而不顧國家安危,香港的淪陷,使流蘇得到了她想要的一切:“愛情”、富貴、身份,但并沒有使她的人格得到升華,她依舊是她,即使她認為她已是社會的上層人物,但她的思想依舊流轉那個別了一把生了銅銹的鎖的腐舊屋舍內,她并沒有走出來。她悄悄地燃起一息燭光,墻上的影子依舊是柳原的,她夢寐以求的那個男人,她終于得到了,雖然是被香港戰亂影響后改變的柳原,但付出的代價,卻是傾國傾城。
好一般生死契闊的傾城之戀!好一個舊社會的殺手作家——張愛玲!
張愛玲天才夢讀后感 篇13
白流蘇,是一個離過婚的女人。在那個時代的舊上海,離婚恐怕還是要受道德譴責的。白公館無疑是守舊的,他們“用的是老鐘。他們的十點鐘是人家的十一點。他們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離了婚的白流蘇,在娘家人面前受盡冷嘲熱諷。她在娘家無疑成了累贅和多余,就連她的母親也不肯憐惜她。她的出路,只能是找一個愛她的'并能滿足她物質欲望的男人一起生活,再無其他。范柳原,一個不被家族承認的私生子,一個海外歸來的浪子,回到中國為了尋根,為了找尋一些精神上的安慰。紙醉金迷,放浪不羈的生活,讓他不相信愛情和婚姻,當然,他也不敢奢求一段純美的愛情,但他內心深處對此卻是如此渴望。這樣的兩個人遇到一處,理所應當的展開了一場相互試探的愛情攻防戰。白流蘇的目的顯而易見,她希望他能承諾她一紙婚姻。她固執地認為,一個男人若能以婚姻的形式接受一個女人,心里必定會有一絲真情,即使仍是無關愛情的,只要對她負責。白流蘇或許也不需要,婚姻和愛情,可能婚姻更重要。范柳原本明白白流蘇的心思,只是“我犯不著花了錢娶一個對我毫無感情的人來管束我”,犧牲了自由和金錢換來的婚姻代價太大,對他來說“那太不公平”。
在他看來,結果只能有一種,那就是要等到地老天荒的時候才能有分曉。然而白流蘇并不懂得他,因此他才說“我要你懂得我!”。他不相信愛情,亦不相信婚姻。
后來,一場戰事成了兩人結合的催化劑。“他們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僅僅是一剎那的徹底的諒解,然而這一剎那夠他們在一起和諧地活個十年八年”,這種彼此妥協終究是短暫的,后面跟隨著的平淡、瑣碎、粗鄙的生活留給我們的是一串串省略號。范柳原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子,白流蘇也不過是一個自私的女人。在這兵荒馬亂的時代,個人主義者是無處容身的,可是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
張愛玲天才夢讀后感 篇14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了——《傾城之戀》這本書,至少是聽過這本書。我承認最開始是被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名字所吸引,到后來知道這是一代才女張愛玲之作,更是迫不及待地翻開了書本閱讀。書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很是吸引人眼球,女主人公白流蘇從望族棄婦到豪門闊太,釜底抽薪般的逆襲之路,似乎整個城市的傾覆都為了成全這段愛情,真是讓人遐想翩翩。
白流蘇出身名門,來自于上海的舊式大家庭,是一位身份與美貌并存的大家閨秀。但她是別人眼中的`異類,二十歲出頭就離婚,一直在白家住到二十八歲,受盡了家里人明里暗里的排斥擠兌。她與范柳原的愛情,從開始相識到曖昧,兩人相互算計試探,最終一場戰亂成就了這段傾城之戀。對于白流蘇,這是一場豪賭。或許她賭贏了,從腐敗的舊式家庭從出來,收獲了婚姻。或許她還是輸了,輸給了物質、世俗,范柳原沒有變成癡情君子。但無論如何,她至少得到了地位、金錢、名聲。
張愛玲文筆精密奇絕,筆下人物個性鮮明,栩栩如生。女主人公白流蘇最令我佩服的點是,她清楚知道自己的價值所在,并且能夠將其運作到利益最大化。她向往愛情,但時刻保持清醒,做到了不為情所困,反而能將愛情作為自己開啟新生活的武器。可能舊時代的愛情充斥著各種欲望算計,并不是那么高尚單純,那我希望新時代的愛情可以純潔自由,有情人終成眷屬。
張愛玲天才夢讀后感 篇15
室內仍然是難耐的酷熱,我在電腦上讀張子靜的書《我的姐姐張愛玲》,一氣兒讀下去,讀得昏天黑地,當然我沒忘記熱,空調在呼呼地吹著。茶水已經淡而無色,也不愿起身去重新泡一杯。是那通篇美麗而哀愁的敘述,吸引著我并幾次被感動得心生無可名狀的悲意。相對于張愛玲文字對親情描述的孤傲與冷漠,張子靜是充滿溫暖和愛意的。他一直在愛著他的姐姐,思念著他的姐姐,也無時不在關懷與關注著他的姐姐。姐姐是曠世奇才,風華絕代,他因此而無比榮耀。他真實而客觀地將家族里的一切有關的人物都作了細仔的介紹。包括李鴻章包括張佩綸包括黃翼升等等,描寫他們的功與過和繁華落魄。這些是在張愛玲的文字里很少看到的。(當然被她編成小說的是另外一回事)。
張子靜在本書里對姐姐與家族親眷的往事用平和的語氣款款而談,那么客觀而富于理解。他對母親在他幼小時候的離去也能給予大度的理解。對后母也是用寬容的心態,靜靜無爭。所有親情與他都像一塊質地光滑的絲錦,伸手撫摸下去碰不到一絲疵點。對姐姐的離家、去國,甚至都沒有與他做任何告別,也是理解。對姑姑的淡漠親情沒有絲毫怨言。他和姐姐比,雖然生活在父親身邊,其實也與孤兒沒什么區別。他幼小的心靈需要姐姐的呵護,需要母親的愛,可是他被母親拒絕了。他寫,在姐姐離家后不久,他也抱著一雙球鞋來投奔母親,想和她們一起住,可是母親委婉地告訴他,她的經濟狀況只夠姐姐的教養費。當時他哭了,姐姐也哭了。最后連姐姐也不辭而別,并且是永遠的離別,沒有音信的'離別。那天他又去找姐姐,被姑姑淡漠地告知:“你姐姐已經走了。”便把們關上了。走下樓來,他忍不住哭了,看見滿街穿著人民服的行人,想起姐姐曾經說她不愿意穿這樣的服裝,太呆板。他以為姐姐是因為不喜歡穿這樣的衣服而走的,其實這當然不能是全部的理由。但,他是真真切切地感覺到這回是永遠地被親情拋棄了。他一生孤獨而且是冷清,住在揮豪無度的父母離世前留下的只有14平方米的房子里……
也許是滄桑過后的一種淡定吧,張子靜74歲動筆寫他心中的一切記憶,在充滿華麗色彩渲染下的姐姐離世以后,他很平靜、很真實地敘述了郁結在心中70年的情愫。然后76歲也悄然離世。他只比姐姐多活了一歲,看來姐姐的存在是他活著的唯一理由,他說:“我也沒有子女和親人,但知道大洋彼岸還有姐姐在,我就不感到孤獨。”姐姐是他的神話,一種精神支柱。他人生最后一年里只為講述很多包括姐姐也不知道和沒有寫到的鮮為人知的故事,給研究張愛玲者無疑提供了重要而炙手的材料。這是不朽的貢獻。
我總是很看重親情這一塊。所以我讀著,感動著,為這對與我不相干的張氏姐弟。他們一個是那么孤絕,一個是如此凄清。但是我覺得弟弟雖然孤獨卻不自閉,他說在姐姐死后,他就有意常把房門打開來,好讓鄰里們路過他的門口能往里窺探一眼。他信任鄰里,也信任這個社會,這表明在他凄冷的內心世界里還是渴望被關照的吧。
【張愛玲天才夢讀后感】相關文章:
張愛玲散文《天才夢》08-01
張愛玲《天才夢》創作手法賞析07-25
天才夢張愛玲讀后感08-03
張愛玲天才夢讀后感08-24
張愛玲的名言07-24
金鎖記張愛玲06-26
張愛玲名言06-04
張愛玲的經典句子10-13
張愛玲的語錄10-27
張愛玲語錄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