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齡《感遇其七》的翻譯
翻譯是把一種語言信息轉變成另一種語言信息的行為。翻譯是將一種相對陌生的表達方式,轉換成相對熟悉的表達方式的過程。以下是小編帶來張九齡《感遇其七》的翻譯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張九齡《感遇其七》的翻譯
江南有丹桔,
江南地區有丹橘,
經冬猶綠林。
經過嚴冬,橘林仍然一片綠色。
豈伊地氣暖,
難道是因為這里氣候溫暖?
豈:難道。伊:那里,指江南。
自有歲寒心。
是丹橘自有耐寒的特性啊!
歲寒心:耐寒的本性。
可以薦嘉客,
可以用橘子獻給嘉賓,
薦:進獻。嘉客:嘉賓貴客,暗指君王。
奈何阻重深。
怎奈重山阻隔。
奈何:無奈。阻重深:山高水深,阻隔重重。
運命唯所遇,
命運只能依靠偶然,
運命:命運。唯:只能。
循環不可尋。
沒有好壞交替的規律可以探求。
循環:周而復始,變化莫測。尋:探求。
徒言樹桃李,
人們只說栽種桃樹、李樹好,
徒言:徒然。樹:種植。
此木豈無陰。
種植丹橘難道就不能綠樹成蔭嗎?
此木:指丹橘。陰:樹陰。
說明
詩人在前篇中以蘭桂自比,這篇卻以丹橘自況,都是托物言志、體合風騷的佳作。但前篇毫無再起之意,這篇卻似有回朝之心。“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委婉蘊藉,弦外留音。然而玄宗已執迷不悟,他任用賢才的時期已經結束,詩人“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只不過是他的幻想而已。詩人在這里表現的“獨立不遷”,正與屈原的《橘頌》相同。
原文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唯所遇,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解釋
1、豈伊:難道。
2、伊:語助詞。
3、歲寒:孔子有“歲寒而后知松柏也”語。后人常作砥礪節操的比喻。
4、歲寒心:意即耐寒的特性。
5、薦:進獻。
6、樹:種植。
【詩意】
江南的丹橘樹,經歷了嚴冬仍然綠意蔥蘢。難道僅僅是那里地氣偏暖嗎?是因為橘樹自有傲霜斗雪的本性啊。這美味的果實本可以獻給上賓嘉客,怎奈山重水遠,阻隔重重。萬物都只能聽憑命運安排,天道循環,其中的道理無可追尋。人們都偏愛種植花艷果美的桃李,這橘樹,難道就沒有濃濃的綠蔭?
【作者簡介】
張九齡(678-740),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是開元時期有聲譽的宰相。他的五言古詩最為人稱道,往往以凝練質樸的語言,寄托深遠的人生感慨,風格雅正沖淡,委婉深秀。
【創作背景】
張九齡是學識出眾、直言敢諫的宰相,李林甫則是不學無術、口蜜腹劍的權奸,二人自然水火不容。張九齡遭李林甫饞毀,罷相外貶。他在貶地寫下《感遇》十二首,諷喻時政,表明心志。
【賞析】
屈原的《橘頌》,借歌頌橘的“獨立不遷”抒發自己的志向節操。張九齡所處貶地荊州,正是屈原熱愛的荊楚故園。效仿前賢,詠橘以明志,自是情理中事。詩人以丹橘甘美可以薦嘉賓,一樹美蔭冬夏長存,卻因重山深水所阻,不像桃李那樣受到世人所重,來比喻賢者的懷才不遇。面對困境,詩人有無奈,有悲憤,更有執著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