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朱自清名作《論雅俗共賞》欣賞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后,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朱自清名作《論雅俗共賞》欣賞,歡迎大家分享。
朱自清在這篇文章中主要說的是“雅俗共賞”體現了“自然而然的趨勢”。即雅俗兩方如何不可避免地存異求同,在對峙的同時走到一起。
倘若簡單劃分,中國傳統文化由兩大塊組成,一是雅文化,一是俗文化。前者是士大夫以上階層的財富,后者是老百姓的家當。二者的對立和分離一直很明確,落實到文藝方面,就有了“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隔閡。各時代的大致情況,朱先生有比較充分的介紹。用現代文化學的術語說,這叫作文化的“斷裂”現象,即一種大文化中存在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對峙。
但是,文化的發展總是處于動態,不停地變化,不停地沖突,也不停地對流。不同文化之間會在碰撞過程中完成部分的融合。現代文化學把這種想象稱為文化的傳播和融匯。文藝領域的情況大致相同。正如《論雅俗共賞》作者所指明的,雅文藝得時時俗化,向俗方讓步,為的是爭取群眾,爭取觀眾和讀者,否則它除了被束之高閣以外沒有其他出路;俗文藝要竭力向雅方靠攏、看齊,以得到正統和權威的認可,不然只能永遠居于卑下地位。說到底,“雅俗共賞”的追求實為兩種文藝的相互遷就,相互妥協,相互仿效,慢慢地走到一條道路上。當然,就這個說法本身來看,它由雅士們提出,是雅方處于主動地位時表示的寬宏大量,因此要伴隨著 “以雅為主”,“俗不傷雅”的條件限定。但這些條件并不能避免雅方有時被俗方所改造,更不會阻止俗方登堂入室,躋身于雅文藝之林。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的確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趨勢。
由于文化不斷發展,雅俗方面相互融匯,所以雅文藝和俗文藝并非一成不變,相反會一再出現互易其位的結果。昨日之雅,可為今日之俗;今日之俗,可為明日之雅。每一輪雅俗對立而又雅俗趨同的局面,都是暫時現象,時間會改變它們的關系和位置。因此,在19世紀20世紀這個新時代,出現新一輪雅俗之別。新文化以及新文學盡管以平民化為方向,背叛了傳統的貴族文化和貴族文學,但卻形成了新的雅文化和雅文學,對大眾來說,仍然屬于“陽春白雪”一類。彼此之間有距離,甚至有隔膜,缺少共同語言。對立導向交融,新一輪文化融合開始進行,“雅俗共賞”、“通俗化”及“大眾化”號召就是這種客觀趨勢的話語表現。作者希望看到在20世紀里完成前所未有的,高質量的雅俗結合的事業。
拓展:《論雅俗共賞》教案
【學習目標】
一、篩選有效信息,提高閱讀效率。
二、了解作者對中國文化發展史的獨特認識:雅俗共賞的歷史發展。
三、了解作者豐富的積累、理性的認識。
【學習重點】
雅俗共賞的歷史發展。
【學習內容與過程】
一、導言
“雅俗共賞”是一個在文藝界出現頻率很高的詞。孰雅孰俗,以什么為界限,雅與俗能否真正平等,歷來爭論不休。讀過朱自清先生的《論雅俗共賞》,你會割然開朗。那么就請同學們認真細致的閱讀文本,用作者給我們的思維鑰匙,開啟我們的疑難之鎖,相信一定會有所收獲。
二、作者與作品
(學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資料,并相互補充。)
1.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華,號秋實,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生于江蘇東海,后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幼年在私塾讀書,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學,1916年中學畢業后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2月寫的《睡罷,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詩處女作。他是五四愛國運動的參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響走上文學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后,在江蘇、浙江一帶教中學,積極參加新文學運動。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創辦《詩》月刊,是新詩誕生時期最早的詩刊。他是早期文學研究會會員。1923年發表長詩《毀滅》,這時還寫過《漿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優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華大學任教,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創作則以散文為主。1927年寫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學英國,漫游歐洲,回國后寫成《歐游雜記》。1932年9月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隨校南遷至昆明,任西南聯大教授,講授《宋詩》、《文辭研究》等課程。這一時期曾寫過散文《語義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辭世。
2.作品簡析
第一單元的總標題是“沿波而討源”,意為通過文學現象來研討文學的本質。
《論雅俗共賞》一文中,朱自清先生提出了自己對中國文化發展史的見解——從士人文化走向市民文化的過程。文章分析了雅與俗的特質,指出中國文學史的發展經歷了由“俗”到“雅”再到“雅俗共賞”的變化。文章縱向梳理了文學的發展過程,以史帶論,史論結合,語言充滿趣味性。在根據文章內容整理課后練習中“‘雅俗共賞’的歷史發展”的表格,了解其發展的脈絡及原因之前,我們應該對作者談到的雅與俗在文化方面呈現的特質有個整體的認識。首先,從欣賞者的角度來看,“雅人”指“士”,“也就是士大夫”,包括統治者;而“俗人”指的則是“民”,“小市民和農家子弟”,現代的“農工大眾”。其次,所謂的“俗”,體現在文藝方面,表現為“民間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俗士的趣味”,更具體地體現為“口語化”,“做詩如說話”,“記述有趣味的雜事”。以這樣的內涵來看待今天的文化,雅與俗呈現出來的對立與融合,的確對我們有很多的啟發。
三、整體把握課文,篩選有效信息
1閉頁霰曜⑸緇岱⒄溝拇視鎩
(唐以前、唐、宋、宋以后)
2閉頁黽蚴雒扛齔代社會發展特點的句子。
(唐以前的社會發展特點可以由唐推出)
3閉頁鑫鬧諧魷值拿扛鋈宋錛八們生活的時代的特點。
4閉頁雒坎孔髕貳⒚恐治奶宄魷值氖貝及特點的句子。
(快速有效地讀課文,即長文短讀;為下面填寫表格做準備,了解雅俗共賞的歷史發展。)
四、研讀填表
請整理你篩選出的信息,填寫課后練習一的表。(表中可加一欄“作品、文體的特點”)
五、作業
1筆於量撾模思考表格內容。
2笨純次頤巧活中有沒有雅俗之爭。
【反思評價】
不管開心還是憂傷,老師會一直伴你成長!
【朱自清名作《論雅俗共賞》欣賞】相關文章:
朱自清《論雅俗共賞》欣賞04-18
《朱自清:論雅俗共賞》簡介06-29
朱自清《論雅俗共賞》閱讀答案05-08
朱自清《論雅俗共賞》原文賞讀01-09
朱自清《論不滿現狀》欣賞06-08
朱自清《論誠意》10-17
徐志摩名作欣賞《殘破》04-14
朱自清《兒女》欣賞04-19
論朱自清的散文特色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