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原文
《荷塘月色》是中國現代文學家朱自清任教清華大學時創作的散文,因收入中學語文教材而廣為人知,是現代抒情散文的名篇。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原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荷塘月色
朱自清〔近現代〕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里。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⑺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里可以約略知道。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采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采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梁元帝《采蓮賦》里說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蕩舟心許;鷁首徐回,兼傳羽杯;棹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⒅。
可見當時嬉游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于是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華園。
注釋
1、閏兒:指朱閏生,朱自清第二子。
2、蓊蓊(wěng)郁郁:樹木茂盛的樣子。
3、踱(duó):慢慢地走
4、彌望:滿眼。彌,滿。
5、田田:形容荷葉相連的樣子。古樂府《江南曲》中有“蓮葉何田田”之句。
6、裊娜(niǎonuó):柔美的樣子。
7、脈脈(mò):這里形容水沒有聲音,好像飽含深情的樣子。
8、風致:美的姿態。
9、梵婀玲:violin,小提琴的音譯。
10、豐姿:風度,儀態,一般指美好的姿態。也寫作“風姿”
11、渴睡:也寫作“瞌睡”。
12、妖童媛女:俊俏的少年和美麗的少女。妖,艷麗。媛,女子。
13、鷁首(yìshǒu):船頭。古代畫鷁鳥于船頭。
14、羽杯:古代飲酒用的耳杯。又稱羽觴、耳杯。
15、棹(zhào):船槳。
16、纖腰束素:腰如束素,齒如含貝(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形容女子腰肢細柔
17、遷延顧步:形容走走退退不住回視自己動作的樣子,有顧影自憐之意。
18、斂裾(jū):這里是提著衣襟的意思。裾,衣襟。
《荷塘月色》簡介
《荷塘月色》是現代文學家朱自清任教清華大學時創作的散文,是現代抒情散文的名篇,首次發表于1927年7月10日《小說月報》第18卷第7期。
《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帶著淡淡的愁緒走出家門,趁著月色出來散心,順著幽靜的小路一路走來,自然而然地來到了日日經過的荷塘邊。充盈全文的是一種“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分別是對美的憧憬與對黑暗現實的失望。文章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脫現實而又不能的復雜的思想感情,寄托了作者一種向往于未來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對荷塘月色的喜愛之情,為后人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全文構思新奇精巧,語言清新典雅,景物描繪細膩傳神,具有強烈的畫面感。
《荷塘月色》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直是高中教材課本的必選篇目,因收入中學語文教材而廣為人知。
創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大地。這時,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處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為“大時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吶喊和斗爭,但是在四一二政變之后,卻從斗爭的“十字街頭”,鉆進古典文學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筆從戎,拿起槍來革命,但又始終平息不了對黑暗現實產生的不滿與憎惡,作者對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內心是抑郁的,是始終無法平靜的。于是作者寫下了這篇文章。這篇散文通過對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寫,流露出作者想尋找安寧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脫現實但又無法超脫的復雜心情,這正是那個黑暗的時代在作者心靈上的折射。
賞析
《荷塘月色》是中國文學家朱自清任教清華大學時所寫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學語文教材而廣為人知,是現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寫了荷塘月色美麗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脫現實而又不能的復雜的思想感情,為后人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寄托了作者一種向往于未來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對荷塘月色的喜愛之情。
全文可以分為四個部分。作者先交代了作者去荷塘的時間和緣由。開頭就說出這幾天“頗不寧靜”的內心狀態。“頗”字是對不寧靜心情的強調。下文中作者思緒翻飛,神馳萬里,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和這“頗不寧靜”的心情有著緊密的聯系。這一句是作者進行藝術構思的焦點,也是《荷塘月色》這篇文章的文眼。它以強烈的直接抒情開始,將淡淡哀愁流露在字里行間,為全文定下了感情的基調。
第二部分從荷塘周遭的環境寫起,向“荷塘月色”的主體進發。作者先寫曲折幽僻的小煤屑路。通過“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的敘述,暗寫了在這種氣氛環境中作者的一顆寂寞的心。繼而實寫荷塘四周的林木,虛寫沒有月光時的陰森氣象,虛實相參地,勾勒出此刻荷塘的環境和作者的心境。最后以贊美今夜的淡淡月光作結。平時無意于荷塘的月色,盡管今晚的月光只是淡淡地,仍然覺得很好。讀者帶著這種思索轉入了下一段。這個結句完成了由寫景到抒寫作者心情之間的過渡。
第三段緊承第二段,披露自己所以中意于今夜荷塘的原委,抒發自己踏月尋幽的萬端感慨。”路上只我一個人”提起了下邊關于踽踽獨行于荷塘的一番妙論。“背著手踱著”這一細節,微妙地展示了作者此刻稍有寬解的心情。接下去是一段內心剖白:“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里。”一種喜悅之情溢于言表,但是都加了“好象”、“象”這樣修飾語,說明這種喜悅之情是建立在虛幻的遐想上的自我慰藉。從以后的行文中可知這當然也只能是不堪現實一擊的淡淡地喜悅。盡管如此,由于此時此地能使身心掙脫生活的種種羈絆,偷得片刻安寧,因而才有了“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是個自由人”的感覺。只是這樣一種感覺的獲得,就能使作者發出:“且受用這無邊的荷塘月色”的自足的愜意的心聲,足見這樣一個小天地對困擾于人事中的作者來說,是多么難求的境界。這句話,細加品位,最能撩人心緒。從作者苦澀的微笑中,讀者看到了一個痛楚的靈魂對現實的反抗。
第三部分開始正式的對荷塘和月色的景致進行詳細的描寫,最先撲入眼簾的是滿塘荷葉。“亭亭”一詞表現了荷葉的風姿秀麗,“舞女裙”的比喻,恰到好處地寫出了荷葉臨風搖曳的姿態。在縱觀之后,凝神細審,視線移到萬綠叢中的點點白花。盛開的裊娜喜人,含苞欲放的流露著勾人情思的嬌羞,十分傳神地寫出了荷花的不同姿態。進而用“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這樣的比喻,寫出荷花從光色上給人的感受。“明珠”是寫近處荷花的玲瓏剔透,“碧天里的星星”是寫在滿塘荷葉襯托和月光的輝映下,遠處荷花的閃爍迷離。既看到宜人的花色,也就必然會嗅到沁人的花香。“縷縷清香”,能讓讀者真切地感受到,是很難的。但作者以歌聲設比,用時斷時續若有若無的遠處的歌聲,把聽覺和嗅覺兩種感覺溝通起來,這種移感修辭手法的運用,實在可以傳神。在這番靜態描寫之后,又把荷塘的動態捕捉進鏡頭里。清風徐徐,荷葉的一絲顫動,化為一道碧痕,蕩向荷塘那邊。這種細致的描摹,使人宛然若見。在一連串的比喻描寫之后,作者又用“更見風致”概括地寫出淡淡月色之下,脈脈流水之上的荷葉的美。
第五段描繪荷塘的月色。月色是單調的,難以著筆,而作者把它和形態不一、色彩有別的景物結合在一起進行描寫,就使月色有了光上的變化。作者繼續展示出月光下荷塘四周的景象。“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等重迭詞語的運用,造成了樹木錯落有致的層次感。
第四部分為文章結尾,從單純的寫景寫開來,進一步表現了作者不滿現實,幻想超脫而不能得的復雜心理。
藝術特色
構思特色
散文具有“文眼”,這是我國古代散文一條傳統的藝術經驗。唯有“眼”,題旨才會有隱顯意境,才會有虛實,剪裁才會有詳略,結構才會有疏密。《荷塘月色》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設的,并且充分地使之成為構思的“焦點”,也成為將作品的思想與藝術辯證統一起來的“凝光點”。
《荷塘月色》一開篇就點出文章的“文眼”———“這幾天心里頗不平靜”。接著寫小路的“靜”、月色朦朧的“靜”,來反襯作者的“心里頗不寧靜”。再接著以荷塘四周蟬聲和蛙鳴的“鬧”突出荷塘月色的“靜”,又聯想到江南采蓮的舊俗:梁元帝的《采蓮賦》和《西洲曲》關于采蓮的熱鬧、嬉戲的情景,進一步反襯此時此地“荷塘月色”的“靜”。最后畫龍點睛“: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頗不寧靜”的原因所在。文章這樣的結構嚴謹細密,脈絡清楚,又不露人工斧鑿的痕跡,達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可貴境界。散文的藝術魅力,集中地體現在藝術構思方面。朱自清的散文在構思上是十分講究的。縝密而嚴謹,新奇而精巧,營構合理“,設眼有致”。
畫面感強
有學者評論朱自清先生的寫景散文如同“工筆畫”,景物描繪精雕細刻,細膩傳神。此言放在《荷塘月色》尤為確切。《荷塘月色》第四、第五自然段充分體現了朱自清先生散文“工筆畫”的特點。
首先,朱自清先生把水乳交融、渾然一體的“荷塘月色”細分為“月色下的荷塘”與“荷塘上的月色”兩部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這一段以月色為背景,重點描寫荷塘的各樣景;“月光如流水一般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一段以荷塘為背景,重點描寫了月色的層次變化。這樣劃分,使景物描寫得以細膩地進行。
其次,朱自清先生對剖開來的“月色下的荷塘”與“荷塘上的月色”兩部分作進一步的“精耕細作”,從視覺(“彌望”、“不能見”等)、聽覺(“渺茫的歌聲”、“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等)、嗅覺(“清香”等)等角度去描寫對象的形狀、色彩、大小、數量、氣味、聲音,以及它們的運動變化。這樣,就把景物表現得非常細膩。
再次,在“月色下的荷塘”與“荷塘上的月色”兩部分的描寫中表現出朱自清先生高超的修辭技巧。《荷塘月色》第四、第五自然段短短378字僅比喻就有十一處,另有擬人兩處,通感兩處和排比、夸張等修辭手法,比喻、擬人、通感的運用巧妙而自然。這樣,就把“荷塘月色”描繪得細致入微,形象生動,讓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
語言雋永
朱自清散文的語言基調是樸素的,有一種清新、自然、典雅的美。
一是樸素美。朱自清的語言藝術是最為人稱道的。他一向追求“談話風”的語言境界,認為文學只有像“尋常談話一般,讀了才能親切有味”。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一開篇就說“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似乎把讀者當做可以傾訴的朋友,讓人覺得誠懇自然,一下子就把讀者帶入了那種情境中。再如“我悄悄地披上大衣,帶上門出去”,“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等等,都平白如話,自然流暢,讀之使人感覺分外親切。
二是凝練美。朱自清具有很強的語言駕馭能力。他的語言看似普通,不做驚人之語,但實際上是經過作家的精心錘煉的。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瀉”字緊扣“月光如流水一般”這個比喻,寫月光照耀,一瀉無余的景象,再加上“靜靜地”這個修飾語,就準確地寫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傾瀉,但又絕無聲響的幽靜。再如“薄薄的輕霧浮起在荷塘里”“,浮”這個動詞把水氣和月色交織在一起,霧的輕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漸擴散的特點準確地表達出來,給畫面涂上一層素淡清雅的底色,月色朦朧,若有若無,給人以無窮的想象。一個“瀉”字,一個“浮”字,用的絕妙之極。
三是音樂美。作者常常運用疊字疊句來深化物態情貌的形象感。在《荷塘月色》中,共運用了“日日(走過)”、“漸漸”等疊詞25個26次(“淡淡”重復了一次),使文章柔美、舒緩、流暢。同時“裊娜”、“仿佛”、“斑駁”、“均勻”、“到底”和“蒼茫”、“獨處”、“零星”、“宛然”、“酣眠”“、一例”等雙聲疊韻詞的運用也增加了語言的音樂美。
四是修辭美。生動形象的比喻、擬人、排比、對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也是《荷塘月色》這篇文章語言的一大特點。經這些修辭手法裝飾的語言更具藝術魅力。朱自清是一位善用比喻的高手,他的比喻,往往能出乎人的意料,發前人所未發,但又在情理之中,貼切自然。如“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以“亭亭的舞女的裙”喻葉子自然舒展的形態,賦予荷葉動態的美,極為生動,又極為貼切。再如“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作者用“一粒粒的明珠”和“碧天里的星星”兩個喻體同時比喻“白花”,分別突出蒼茫的月光底下的荷花的光亮和白花在綠葉叢中隱約閃爍的動態。從色彩和光華上極寫荷花之美,十分生動形象,又不落俗套,很能喚起讀者詩意的聯想和想象。
另外,朱自清也善于運用通感手法來塑造形象美。例如“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清香是嗅覺感受,可聞而不可聽,可嗅而不可見。作者把淡淡的清香比做渺茫的歌聲,就讓讀者很形象地體會到這香氣是飄渺不定、似有若無的,非常新穎而又貼切。再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朱自清把樹影與月光交織在一起時所構成的黑白相間的優美畫面的視覺形象,轉化為聽覺形象,激起讀者無窮的遐想。這樣寫,不但可以促使讀者進一步想象荷塘上和諧的畫面,寧靜的氣氛,而且大大豐富了月下荷塘詩一般美的意境。
朱自清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實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出生于江蘇省東海縣(今連云港市東海縣平明鎮),后隨父定居揚州。中國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代表作有《背影》《匆匆》《春》等。作品語言讀起來使人感到樸實、自然而又清新,但寫景抒情又不失細膩生動而有一種詩味。
《荷塘月色》教案
教學目標:
1.抓住文眼,理解課文的主旨。
2.欣賞荷塘月色的美景,領悟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體會語言的抒情性,學習朱自清運用語言的技巧。學習本文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3.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掌握一定的賞析散文的方法。
教學方法:
采用對話式教學模式,主要采用提問法、講解法,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文
教學手段:
運用多媒體
參閱書目:《中國現代散文欣賞辭典》(漢語大辭典出版社1990年版)
教學資源的整合利用:登陸了《高中語文課改網》,和123課件站,利用百度收集了圖片和課文美讀。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
教學要點:介紹背景知識,結合美讀,初步感知課文。
(打開課件,播放幻燈片1 )
一、導語:(播放幻燈片2)
朱自清:原名朱自華,號秋實,為勉勵自己在困境中不喪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便取《楚辭》中“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中的“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他是著名的散文家、詩人、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初中時,學過他的散文《春》、《背影》等。19歲考入北大哲學系;27歲任清華大學教授;毛主席高度贊揚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他的散文秀麗樸素,我們通過學習《荷塘月色》一起體會一下。
二、背景介紹:(播放幻燈片3)
寫于1927年,朱自清當時29歲,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由于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處于一片黑暗之中。在這樣的社會,朱自清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個自由的知識分子,苦悶彷徨是自然而然的。《荷塘月色》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成的。
三、初步感知課文(播放幻燈片4)
1.打開課件,欣賞配樂朗誦的課文,要求學生聽清字音,結合畫面進入情景,體會文章的感情基調,把握文章的大致結構。
2.提問:本文的文眼是哪句?課文分為幾部分?結構有什么特點?
明確:“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是本文的文眼。
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緣由及來到荷塘的感受。(點明題旨)
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靜迷人。(主體)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動鄉思。(偏重抒情)(播放幻燈片5)
簡要分析:從內結構看,情感思緒是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是一個圓形;
從外結構看,從朱自清出門經小徑到荷塘復又歸來,依空間順序描繪了一次夏夜游。(播放幻燈片6)
感情變化是:“心里頗不寧靜”→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悅→發出“我什么也沒有”的慨嘆→惦念江南,欲超脫而不可得。朱自清在文中體現的復雜的思想感情是“淡淡的哀愁,淡淡的的喜悅”。這從景物描寫中也能看出。(播放幻燈片7)
3.由課題可以知道,本文屬于寫景散文,所寫之景即“荷塘”和“月色”,課文那些段落是描寫這兩種景物的呢?明確:4、5、6段。
4.布置作業:熟讀4、5、6段,試著圈點文中的精彩語句,體會朱自清所描繪的美景,
進一步體會朱自清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第一課時板書設計:行蹤:出家門——去荷塘——觀荷塘——回家門
情緒的變化:不寧靜——淡淡的喜悅——超脫——不寧靜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本節課主要完成課文4、5、6段的閱讀鑒賞。通過揣摩“景語”,弄清文章的寫景特點。
一、導入:鑒賞、分析課文4、5、6段的景物描寫部分
(一)閱讀鑒賞第四段
1.指名一個學生朗讀
2.這一段寫什么景,是從什么方面來寫的?
明確:月下荷塘美景,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韻五個方面。
3.提問:朱自清是怎樣從這五個方面描繪這月下荷塘美景的:請找出這些句子,展開想象,閱讀品味它的妙處。
明確:(第1組)荷葉:“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用田田寫出了葉子之多;“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運用比喻手法寫出荷葉的風姿。由“出水很高”聯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兩者不僅相似,而且寫出其動態美。(播放幻燈片8)
(第2組)荷花:“層層的葉子中間,……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運用擬人、比喻的手法。“裊娜”寫出荷花的飽滿盛開狀,“羞澀”寫荷花含苞待放。這兩個詞本是用來描寫女子嬌美姿態、羞澀神情的,現在用來寫荷花,賦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這是擬人寫法。接著連用三個比喻,分別描繪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的閃光,綠葉襯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閃光,以及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寫出了荷花的神韻,傾注了朱自清的主觀感情,可以激發讀者的想象。(播放幻燈片9)
(第3組)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提示學生參看“練習二”)由嗅覺向聽覺轉移。“縷縷清香”與“渺茫的歌聲”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如時斷時續、若有若無、輕淡飄渺、沁人心脾等,其間感覺的轉移伴隨想象的跳躍。“清香”與“歌聲”同屬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遠處的“歌聲”,烘托出幾分幽雅和寧靜來。
(第4組)荷波:“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微風過處葉花顫動的情狀,既有視覺形象,葉子“有一絲的顫動”化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聽覺形象,風吹花葉的顫動聲音。動靜結合,形象地傳達出荷塘富有生氣的風姿,創造出了清幽恬靜的氛圍。(播放幻燈片10)
(第5組)荷韻:“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朱自清把所見與想象結合,“脈脈”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來表情傳意,這里用來寫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葉下是看不到的,朱自清卻由葉子的“風韻”想象到那葉子下的水“脈脈”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播放幻燈片11)
4.師生共同小結本段寫景重點。
本段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等手法,描繪了月下荷塘的美景,這些手法令人浮想聯翩。更絕的是全段不著一個“月”字卻處處有月。請同學們朗讀品味。
5.齊聲朗讀課文第4段,品味其寫景特點。
(二)誦讀鑒賞第5段(仿照第4段的鑒賞方法,引導學生自己分析)。
1.學生朗讀。
2.提問:本段寫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難寫之景,朱自清借哪些景物,寫出荷塘上月色的特點?
明確:葉、花、樹,寫出了月色朦朧飄渺的特點。
3.提問:月色本是難狀之景,朱自清用了一些傳神的動詞:(如:“瀉”“浮”“洗”“畫”等),描繪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試結合語境分析這些動詞的特點。
明確:瀉——既照應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寫出了月輝照耀,一瀉無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動感。
浮——寫深夜水氣由下而上輕輕升騰,慢慢擴散、彌漫,以動景寫靜景,描繪霧的輕飄狀態。
洗——寫“葉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種奶白色而又鮮艷欲滴的狀態。
畫——有“人為”動作含于其中,仿佛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倩影”,寫出了投在荷葉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小結:本段雖著意寫月色,但又處處不忘荷塘,用幾個傳神的動詞,從不同角度寫出淡月輝映下荷塘里霧光葉色、水氣交相雜糅而形成的朦朧景象,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請同學們看著幻燈片展開想象,進入情景,朗讀課文。(播放幻燈片12)
5.齊聲朗讀第5段,體味朱自清寫景的高明手法。
明確:除傳神的動詞運用外,還用了正反結合、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法。
(三)誦讀、鑒賞第6段
1.齊聲朗讀。
2.提問
本段寫了荷塘四周的景色,與課文第2段照應,試比較兩段寫景的異同。(閱讀比較后回答)
明確:
相同:都寫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寫了樹、小路。
不同:第2段重點寫了小煤屑路的寂靜、陰森,寫得簡略。而本段則以樹為著眼點,由近及遠,寫了樹色、煙霧、遠山、燈光,再由靜到動,寫到蟬聲、蛙聲,顯然,抒情效果跟第二段不一樣。本段用反襯手法表達朱自清內心的寂寞。
3.提問
本段寫月下荷塘的景色,朱自清選用了一些疊字疊詞(如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陰陰、隱隱約約等),試結合語境,說說這些詞語的妙處。
明確:遠遠近近、高高低低——寫出了樹的錯落有致,既開闊又有立體感,用語平實自然。重重、陰陰、隱隱約約——傳神地描述出特定環境中的景物特點,不僅寫出了樹木之多,而且加強了葉色的濃重氣氛。
4.小結
疊字疊詞的運用,不僅傳神地描寫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應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樹,“陰森森”的小路。讀起來節奏鮮明,韻律協調,富有音樂美。請大家再次齊聲朗讀第6段,體會其特點。(播放幻燈片13)
二、熟讀,品味4~6段
三、布置作業
1.背誦4~6段。
2.閱讀全文,進一步了解全文的結構及朱自清的感情基調。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總結4、5、6段,討論第三部分的作用,概括主題。
一、導入,檢查背誦(抽查1~2名同學)
二、 總結4、5、6段,理解文中的情與景
提問:平常我們見到的寫荷花的文章大多是濃艷明麗的,本文描寫的景色卻是素淡的,朦朧的。景語即情語,試結合課文談談自己的看法。
明確:朱自清夜游荷塘是為了擺脫“心里頗不寧靜”,追求剎那間的安寧。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靜安寧的景象,正是朱自清所追求的,在朱自清眼中,荷塘景色“恰是到了好處”,不濃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樣的調和適中安逸。追求剎那間的安寧正是為了暫時忘卻,分明曲折地反映了他對當時現實的不滿。荷塘景色越寧靜、安逸,越反襯心里“頗不寧靜”。朱自清把這種情感很自然地融入這月下荷塘的美景中。
三、學生朗讀第三部分,提問
月下荷塘的美景使朱自清獲得了片刻的寧靜,但蟬聲和蛙聲又打破了他內心的寧靜,朱自清的思緒由理想回到現實,似乎可以收尾,為什么還要寫一段描寫古人采蓮和記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試結合語境談談自己的看法。
明確:從全文看,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剛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蓮,這順理成章。游荷塘沒有使朱自清擺脫“不寧靜”,于是朱自清又回憶歷史,描繪出了一幅熱鬧歡快的景象,這不僅反襯出此時的靜,更表現了對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可是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歷史只能想想而已。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西洲曲》是以諧音描寫一個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猶如兩幅畫圖,形成了“冷”與“熱”、“靜”與“動”的強烈對比,寫出了一個知識分子內心的矛盾與沖突。“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點睛之筆,既是因回憶而勾起了鄉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頗不寧靜”的原因所在。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朱自清想擺脫這種不寧靜而又擺脫不掉的萬分苦惱的心情。
四、把握全文,結合背景,討論朱自清“這幾天心里”為什么“頗不寧靜”?
明確:
(1)對現實不滿的憤激;
(2)對政局和個人前途的憂慮;
(3)表現了一種我行我素的閑適心情;
(4)表現了朱自清對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五、結合課后練習三,認真體會朱自清散文的特點,談談你對他的散文有什么看法。
六、小結全文:
整篇文章朱自清以藝術的筆法,描繪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圖,充滿了詩情畫意。這清新、美麗、寧靜的大自然正是朱自清的精神避難所。
第三課時板書:心里頗不寧靜的原因:
(1)對現實不滿的憤激;
(2)對政局和個人前途的憂慮;
(3)表現了一種我行我素的閑適心情;
(4)表現了朱自清對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荷塘月色》教學反思
《荷塘月色》是篇詩化般的散文,其語言自然是很美。所以想到要從鑒賞語言著手來賞析這篇課文,對語言的鑒賞是多方面的,好像突然又不知如何下手,剛好看到孫玉老師曾經也對《荷塘月色》的語言進行賞析過,所以就有借鑒,最后定下來。
自上課以來也有近兩個月了,一直接受的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如今用新課程標準來給學生上課,雖然有努力學習新的教學模式,但仍是有很多不足。尤其在這次“先鋒杯”卓越課堂“小組成效度”專題賽課活動中,在眾多老師的評價中,各種問題都突顯出來。以前沒人聽課,發現不了問題,如今,經各位老師的提點,才發現,原來問題很多。下面我就說說存在的問題。
首先是心理的緊張。平時面對學生倒也沒有緊張心理,但是面對后面坐著的一排聽課老師,突然就感覺心快跳到嗓子眼來了,喉嚨發干,就怕說錯了什么。慢慢的也平復下來,跟著自己的思維來。由此,不得不說,教師的心理素質一定要好。
其次,新課改雖然是讓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但也是對教師的自身素養的更高要求。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學生掌握到的基礎上,拔高他們的高度,而不是說完全讓學生學,教師不需要參與其中。這也是對教師素養的更高要求:讓學生學,教師在學生已有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教給他們方法。就如在荷塘月色這節課上,我應該給學生一些明確的意見,不能說只是讓學生展示。
最后就是,各個評價環節要落到實處。在這節課上,小組互評和最后教師對這節課的評價完成得不是很好。
問題很多,要學習改進的依然很多,只能要求自己在今后的教學生活中要注重對自身語文素養的培養,做一個合格的,新型的教師。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原文】相關文章:
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及賞析07-21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課文原文03-28
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與賞析03-29
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與賞析01-21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原文及賞析03-25
朱自清荷塘月色04-07
朱自清:荷塘月色03-04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賞析12-02
荷塘月色朱自清段意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