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僖伯諫觀魚》文言文賞析
《臧僖伯諫觀魚》反映了當(dāng)時的“禮”制思想,即國君不能把游玩逸樂看作小節(jié)。故臧僖伯認(rèn)為國君的一舉一動與國家的“政治”有關(guān),所以極力勸阻魯僖公去“觀魚”。從臧僖伯的話中,也能看出古時候的等級森嚴(yán)。
【原文】
《臧僖伯諫觀魚》
出處:《左傳》隱公五年
春,公將如棠觀魚者。(1)
臧(zāng)僖(xī)伯(2)諫曰:“凡物不足以講大事(3),其材(4)不足以備器用,則君不舉(5)焉。君,將納民于軌、物者也(6)。故講事以度(7)(duó)軌量謂之軌。取材以章物采謂之物。不軌不物,謂之亂政。亂政亟(qì)(8)行,所以敗也。故春蒐(9)(sōu)、夏苗、秋狝(xiǎn)、冬狩shòu),皆于農(nóng)隙以講事也。三年而治兵(10),入而振旅(11)。歸而飲至(12),以數(shù)(shǔ)軍實(shí)。昭文章(13),明貴賤,辨等列,順少長,習(xí)威儀也。鳥獸之肉不登(14)于俎(zǔ),皮革、齒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則君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澤之實(shí),器用之資,皂隸(15)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公曰:“吾將略地(16)焉!彼焱,陳魚而觀之。 僖伯稱疾不從。
書曰“公矢魚于棠。”(17)非禮也,且言遠(yuǎn)地也。
【注釋】
1.春:指魯隱公五年(前718)春季。公:指魯隱公,前722年至前712年在位。如:往。棠:也寫作唐,邑名,在今山東魚臺縣東北。魚:通“漁”,動詞,捕魚。
2.臧僖伯:魯孝公之子、魯惠公之兄、魯隱公之伯父,名彄(kōu),字子臧,封于臧(今郯城縣),伯為排行,僖是謚號。 丗本:孝公生僖伯彄,彄生哀伯達(dá)(臧哀伯或臧孫達(dá)),達(dá)生伯氏缾,缾生文仲辰(臧文仲),辰是臧僖伯曾孫。
3.物:物品,這里指下文所說的鳥獸一類的東西。講:講習(xí)。大事:指祭祀和軍事活動。
4.材:材料,原料。
5.舉:指行動。
6.納民:使人民...... 軌物:法度禮制。
7.度(duó):動詞,衡量。
8.亟(qì):屢次。
9.蒐(sōu):同搜,“蒐”和下文的“苗”、“狝”(xiǎn)、“狩”,分別為春夏秋冬四季狩獵的稱謂。搜,搜索,獵取沒有懷胎的禽獸;苗,獵取殘害莊稼的禽獸;狝,秋獵,可殺傷禽獸;狩,圍獵,不加區(qū)分,都可獵取。
10.治兵:外出整治訓(xùn)練軍隊。
11.振旅:整頓部隊。
12.飲至:諸侯朝拜、會盟、征伐完畢,在宗廟飲酒慶賀的一種儀式。
13.昭:表明。文章:服飾、旌旗等的顏色花紋。
14.登:裝入,陳列。俎:祭祀用的禮器。
15.皂隸;古代對賤役的稱呼,這里泛指地位低下的人。
16.略地:巡視邊境。
17.矢:通“施”,實(shí)施,陳設(shè)。全句為《春秋·隱公元年》首句。
【白話翻譯】
隱公五年春季,魯隱公打算到棠邑去觀賞捕魚。
臧僖伯進(jìn)諫說:“凡是一種東西,不能夠用來演習(xí)大事,它的材料不能夠用來做器用,那么,國君就不要去理會它。國君的職責(zé),就是使人民的行為符合法度與禮制的規(guī)定。所以,用講習(xí)大事的行動來檢驗(yàn)法度的差等,就稱為法度;用材料來表明器物的文采,就稱為禮制。既不合乎法度,又不合乎禮制,這就稱為亂政。亂政屢次出現(xiàn),就是導(dǎo)致衰敗的原因。因此,春獵稱蒐,夏獵稱苗,秋獵稱狝,冬獵稱狩,都是為了在農(nóng)閑的時間用這些方式來講習(xí)大事的。每隔三年,還要出兵演習(xí),(并借此來檢驗(yàn)成果)演習(xí)完畢,再整治隊伍回來,到廟堂里飲酒慶賀,祭祀祖宗,清點(diǎn)軍用器物。彰顯器物車服旌旗的文采,分清貴賤的區(qū)別,辨別等第倫次,安排少年和老人的順序,這都是為了熟悉這種表示1威儀的禮制的。如果鳥獸之肉不是用于祭祀,皮革齒牙、骨角毛羽不是用于軍用器物,國君就不用親自去獵取,這是自古以來的制度。至于山林河湖的物產(chǎn),把它們?nèi)碜鋈沼闷。但那是賤役的小事,有關(guān)官吏的職責(zé),不是國君要親自過問的。
魯隱公說:“我要去巡視邊境!庇谑乔巴囊,在那里陳設(shè)捕魚的'器具,加以觀賞。
臧僖伯托病,沒有隨從前往。
史官記載說:“魯隱公在棠邑陳設(shè)捕魚器具!币馑际钦f,魯隱公這一行動不合禮法,并且譏諷他跑到遠(yuǎn)離國都的棠邑去。
【講解】
讀罷此文,讀者也許會提出這樣的問題:魯隱公作為一國之君,到棠地看看漁民怎樣捕魚,有什么了不得,也值得這位臧大夫大驚小怪,還要苦口婆心、掰開揉碎地講那么多大道理?難道國君連這點(diǎn)自由也沒有嗎?馬克思主義認(rèn)為:分析、考察和認(rèn)識任何一種歷史現(xiàn)象,都必須把該歷史現(xiàn)象放回到產(chǎn)生它的歷史環(huán)境中去。臧僖伯之所以諫阻隱公到棠地觀魚,是因?yàn)殡[公這一活動,不符合那個時代一個國君應(yīng)該遵循并身體力行的行為規(guī)范。不符合,就會“亂政”;而屢屢“亂政”,就會導(dǎo)致國家的敗亡。況且,隱公遠(yuǎn)離國都,到棠地觀魚,并非為了體察民情,更不是與民同樂,而僅僅是他本人的一種游樂活動。也正因?yàn)槿绱,他才不敢對臧僖伯的諫言說一個“不”字,最后不得不以“吾將略地焉”為借口,堅持到那里尋樂去。
這篇諫辭的最大特點(diǎn),是緊緊圍繞著一個“禮”字展開勸諫,從觀點(diǎn)到為闡明觀點(diǎn)所舉述的諸多理由及作為論據(jù)的事物和行為,都沒有稍稍離開這個“禮”字。也就是說,沒有稍稍離開制約當(dāng)時國君行為的規(guī)范和準(zhǔn)則。另一個也很明顯的特點(diǎn)是,勸諫的緣起雖然是“公將如棠觀魚”,勸諫的直接目的也是阻止隱公“如棠觀魚”,但諫辭中對此事卻不著一語。這不單單是婉言法,更重要的是,這種表達(dá)法反映出進(jìn)諫者進(jìn)諫的著眼點(diǎn),并不在于隱公“如棠觀魚”這一具體行為,而是當(dāng)時的整個禮制。如果隱公聽了臧僖伯這番諫辭明白了“禮”對他的制約性,“如棠觀魚”這種“非禮”的事自然也就不會發(fā)生了。
【《臧僖伯諫觀魚》文言文賞析】相關(guān)文章:
臧僖伯諫觀魚原文翻譯及賞析2篇04-20
《臧僖伯諫觀魚》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04-12
原谷諫父文言文翻譯03-15
觀魚小學(xué)作文03-07
文言文晏子諫殺燭鄒原文11-25
《上書諫獵》原文翻譯及賞析04-22
伯夷列傳_司馬遷的文言文原文賞析及翻譯08-26
魚我所欲也文言文知識點(diǎn)賞析12-07
唐李絳善諫文言文閱讀答案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