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說文言文閱讀及答案附譯文
文言文,完成16—20題。(19分)
童 心 說
(明)李贄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蓋方其始也,有聞見從耳目而入,其長也,有道理從聞見而入,而皆以為主于其內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聞見日以益多,則所知所覺日以益廣,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務欲以揚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務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聞見,皆自多讀書識義理而來也。古之圣人曷嘗不讀書哉然縱不讀書童心固自在也縱多讀書亦以護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學者反以多讀書識義理而反障之也。童心既障,于是發而為言語,則言語不由衷;見而為政事①,則政事無根柢;著而為文辭,則文辭不能達。非內合于章美也,非篤實生輝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從外入者聞見道理為之心也。
夫既以聞見道理為心矣,則所言者皆聞見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雖工,于我何與?豈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蓋其人既假,則無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與假人言,則假人喜;以假事與假人道,則假人喜;以假文與假人談,則假人喜。無所不假,則無所不喜。滿場是假,矮人何辯也②。然則雖有天下之至文,其湮滅于假人而不盡見于后世者,又豈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茍童心常存,則道理不行,聞見不立,無時不文,無人不文,無一樣創制體格文字而非文者。詩何必古《選》③,文何必先秦。
夫六經、《語》、《孟》,非其史官過為褒崇之詞,則其臣子極為贊美之語,又不然,則其迂闊門徒、懵懂弟子,記憶師說,有頭無尾,得后遺前,隨其所見,筆之于書。后學不察,便謂出自圣人之口也,目之為經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縱出自圣人,要亦有為而發,不過因病發藥,隨時處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闊門徒云耳。醫藥假病,方難定執,是豈可遽以為萬世之至論乎?然則六經、《語》、《孟》,乃道學之口實,假人之淵藪也,斷斷乎其不可以語于童心之明矣。嗚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與之一言文哉!
[注釋]①見:通“現”。②矮人何辯:這里以演戲為喻,矮人根本看不到,就無法分辨了。③《選》:指蕭統編的《文選》,又稱《昭明文選》。
(選自《明清文選》,有刪改)
16.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辭不能達
達:暢達
B.非其史官過為褒崇之詞
過:批評
C.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
卒:最終
D.詩何必古《選》
古:推崇
17.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及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以假事與假人道,則假人喜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B.因病發藥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乃道學之口實,假人之淵藪也
乃使人復葺南閣子。
D.茍童心常存,則道理不行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
1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認為在當時不掃除“道理聞見”的污染,恢復人的本性,就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文藝創作。文學都必須真實坦率地表露作者內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B.作者指出,“童心”就是赤子之心,實際上只是表達個體的真實感受與真實愿望的“私心”,是真心與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據。后天得來的感性和理性易使童心失落。他告誡讀書人不要多讀書識理而壅塞童心。
C.作者通過“存童心”和“失童心”的對比,揭示了封建專制主義對人的個性和情感的殘酷壓制。在作者看來,要保持“童心”,使文學存真去假,就必須割斷與道學的聯系;將那些儒學經典大膽斥為與“童心之言”相對立的偽道學的文章。
D.作者認為,如果想從一個人的嘴里聽到一句有道德修養的真話,那么這個人必須胸懷美質而溢于言表,具有真才實學而又能夠自然流露真性情。這在當時的環境中有它的進步性與深刻性。
19.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
古 之圣人 曷 嘗 不 讀 書 哉 然 縱 不 讀 書 童 心 固 自 在 也 縱 多 讀 書 亦 以 護此 童心 而
使 之勿失 焉 耳 非 若 學 者 反 以 多 讀 書 識 義 理 而 反 障 之 也。
20.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7分)
(1)然則雖有天下之至文,其湮滅于假人而不盡見于后世者,又豈少哉!(4分)
(2)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與之一言文哉!(3分)
17.D(D. 連詞,表示假設關系。A. 介詞,同,跟,和;連詞,和,跟,同。B. 因:介詞,根據;介詞,依靠,憑借。C.副詞,表判斷;連詞:表示順接,“于是”“就”)
18.B(“告誡讀書人不要多讀書識理”誤,作者并沒有說不讀書,只是強調要像圣人那樣,縱使多讀書,也能守護童心,不使失落。)
19. 古 之 圣 人//曷 嘗 不 讀 書 哉/然 縱不讀 書/童 心 固 自 在 也/縱 多 讀 書/亦 以 護 此 童心//而使之 勿 失 焉 耳/非 若 學 者 反 以 多 讀 書識義 理 而 反 障之 也。(共6--7處,“//”處可斷可不斷。)
20.(1)既然這樣,那么即使有天下的絕妙文章,它們被假人埋沒而不在后世全部顯現的,又難道還少嗎?(評分標準:“至”、被動句、 “見”各1分,語義1分。)(4分)
(2)我又到哪里去尋找童心未泯的真圣人,與他一起探討文章的寫作呢?(反問句、定語后置句式各1分,語意流暢1分)(3分)
【文言文參考譯文】
兒童,是人生的開始;童心,是心靈的本源。心靈的本源怎么可以遺失呢!那么,童心為什么會突然失去呢?在人的啟蒙時期,通過耳聞目睹會獲得感性知識,長大之后,通過耳聞目睹又獲得理性知識,而這些感性的知識和理性的道理一經入主人的心靈之后,童心也就失落了。久而久之,知道的道理、聞見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覺察的范圍也日益擴大,從而又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計地去發揚光大;知道惡名是丑的,便挖空心思地來遮蓋掩飾,這樣一來,童心也就失去了。人的聞見、道理,都是通過多讀書,多明理才獲得的。可是,古代的圣賢又何嘗不是讀書識理的人呢!關鍵在于,圣人們不讀書時,童心自然存而不失,縱使多讀書,他們也能守護童心,不使失落。絕不像那些書生,反會因為比旁人多讀書識理而壅塞了自己的`童心。童心一旦壅塞,說出話來,也是言不由衷;參與政事,也沒有真誠的出發點;寫成文章,也就無法明白暢達。其實,一個人如果不是胸懷美質而溢于言表,具有真才實學而自然流露的話,那么從他嘴里連一句有道德修養的真話也聽不到。為什么呢?就是因為童心已被蒙蔽,而把從后天得到的聞見道理作為本心的緣故。
已經以聞見道理為本心,那么說的話就成了聞見道理的翻版,而不是出自童心的由衷之言。話雖說的很好,跟我又有什么相干?這難道不是以假人說假話,辦假事、寫假文章嗎?因為人一旦以虛假為本,一舉一動也就無不虛假了,由此去對假人說假話,正是投其所好;跟假人講假事,肯定信以為真;給假人談假文章,必然贊賞備至。這可真是無處不假,便無所不喜呀!滿天下全是虛假,俗人哪里還分辨得出真偽?既然這樣,那么即使是天下的絕妙文章,它們被假人埋沒而不在后世全部顯現的,又難道還少嗎?原因何在?因為天下的好文章,沒有不是發自童心的。如果童心常在,那些所謂的道理就不會流行,見聞就不會立足,那么,任何時代,任何人,任何體裁都可以寫出極好的作品來。詩歌,何必一定推崇《文選》;散文,何必非得看重先秦。
六經、《論語》、《孟子》,不是史官的溢美之辭,就是臣下的阿諛之言,不然的話,也是那班糊涂弟子們,追憶老師的言語,或有頭無尾,或有尾無頭,或是據自己聽到的只言片語,寫下來匯集成書。后代書生,不明此理,就以為全是圣人的精辟理論,而奉若經典。又哪里曉得,這其中多半根本不是圣人的言論呢!即使真有圣人講的,也是有的放矢,不過就一時一事,隨機應答,以點撥那些不開竅的弟子罷了。對癥下藥,不拘一格,怎么可以當成萬古不變的真理呢!既然這樣,那么,六經、《論語》、《孟子》不過是道學家的借口,假人的藏身之地,絕對沒法和發自童心的由衷之言同日而語的。嗚呼!我又到哪里去尋找童心未泯的真圣人,與他一起探討文章的寫作呢?
【童心說文言文閱讀及答案附譯文】相關文章:
童心閱讀答案07-08
《與子儼等疏》的文言文閱讀附答案07-08
李星沅傳文言文閱讀原文附答案09-10
《善意》閱讀附答案12-09
閱讀《風箏》附答案08-16
趙州橋閱讀附答案11-08
拱橋閱讀附答案07-08
天鵝閱讀附答案04-11
文言文閱讀答案08-18
文言文閱讀答案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