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蘇秦列傳》司馬遷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
《史記·蘇秦列傳》作為文本結構,是司馬遷及過去時代人類審美精神狀態的符號化形式,它只有經過歷代讀者的閱讀思考才能顯示出其存在的全部意義,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史記·蘇秦列傳》司馬遷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作品原文
蘇秦列傳
蘇秦者,東周雒陽人也。東事師于齊,而習之于鬼谷先生。
出游數歲,大困而歸。兄弟嫂妹妻妾竊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產業,力工商,逐什二以為務。今子釋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蘇秦聞之而慚,自傷,乃閉室不出,出其書遍觀之。曰:“夫士業已屈首受書,而不能以取尊榮,雖多亦奚以為!”于是得太公陰符,伏而讀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說當世之君矣。”求說周顯王。顯王左右素習知蘇秦,皆少之。弗信。
乃西至秦。秦孝公卒。說惠王曰:“秦四塞之國,被山帶渭,東有關河,西有漢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馬,此天府也。以秦士民之眾,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稱帝而治。”秦王曰:“毛羽未成,不可以高蜚;文理未明,不可以并兼。”方誅商鞅,疾辯士,弗用。
乃東之趙。趙肅侯令其弟成為相,號奉陽君。奉陽君弗說之。
去游燕,歲余而后得見。說燕文侯曰:“燕東有朝鮮、遼東,北有林胡、樓煩,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地方二千馀里,帶甲數十萬,車六百乘,騎六千匹,粟支數年。南有碣石、雁門之饒,北有棗栗之利,民雖不佃作而足于棗栗矣。此所謂天府者也。
“夫安樂無事,不見覆軍殺將,無過燕者。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趙之為蔽其南也。秦趙五戰,秦再勝而趙三勝。秦趙相斃,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過代、上谷,彌地數千里,雖得燕城,秦計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趙之攻燕也,發號出令,不至十日而數十萬之軍軍于東垣矣。渡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國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戰于千里之外;趙之攻燕也,戰于百里之內。夫不憂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計無過于此者。是故原大王與趙從親,天下為一,則燕國必無患矣。”
文侯曰:“子言則可,然吾國小,西迫彊趙,南近齊,齊、趙彊國也。子必欲合從以安燕,寡人請以國從。”
于是資蘇秦車馬金帛以至趙。而奉陽君已死,即因說趙肅侯曰:“天下卿相人臣及布衣之士,皆高賢君之行義,皆原奉教陳忠于前之日久矣。雖然,奉陽君妒而君不任事,是以賓客游士莫敢自盡于前者。今奉陽君捐館舍,君乃今復與士民相親也,臣故敢進其愚慮。
“竊為君計者,莫若安民無事,且無庸有事于民也。安民之本,在于擇交,擇交而得則民安,擇交而不得則民終身不安。請言外患:齊秦為兩敵而民不得安,倚秦攻齊而民不得安,倚齊攻秦而民不得安。故夫謀人之主,伐人之國,常苦出辭斷絕人之交也。原君慎勿出于口。請別白黑所以異,陰陽而已矣。君誠能聽臣,燕必致旃裘狗馬之地,齊必致魚鹽之海,楚必致橘柚之園,韓、魏、中山皆可使致湯沐之奉,而貴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夫割地包利,五伯之所以覆軍禽將而求也;封侯貴戚,湯武之所以放弒而爭也。今君高拱而兩有之,此臣之所以為君原也。
“今大王與秦,則秦必弱韓、魏;與齊,則齊必弱楚、魏。魏弱則割河外,韓弱則效宜陽,宜陽效則上郡絕,河外割則道不通,楚弱則無援。此三策者,不可不孰計也。
“夫秦下軹道,則南陽危;劫韓包周,則趙氏自操兵;據衛取卷,則齊必入朝秦。秦欲已得乎山東,則壁舉兵而鄉趙矣。秦甲渡河逾漳,據番吾,則兵必戰于邯鄲之下矣。此臣之所為君患也。
“當今之時,山東之建國莫彊于趙。趙地方二千馀里,帶甲數十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數年。西有常山,南有河漳,東有清河,北有燕國。燕固弱國,不足畏也。秦之所害于天下者莫如趙,然而秦不敢舉兵伐趙者,何也?畏韓、魏之議其后也。然則韓、魏,趙之南蔽也。秦之攻韓、魏也,無有名山大川之限,稍蠶食之,傅國都而止。韓、魏不能支秦,必入臣于秦。秦無韓、魏之規,則禍必中于趙矣。此臣之所為君患也。
“臣聞堯無三夫之分,舜無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無百人之聚,以王諸侯;湯武之士不過三千,車不過三百乘,卒不過三萬,立為天子:誠得其道也。是故明主外料其敵之彊弱,內度其士卒賢不肖,不待兩軍相當而勝敗存亡之機固已形于胸中矣,豈揜于眾人之言而以冥冥決事哉!
“臣竊以天下之地圖案之,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度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國為一,并力西鄉而攻秦,秦必破矣。今西面而事之,見臣于秦。夫破人之與破于人也,臣人之與臣于人也,豈可同日而論哉!
“夫衡人者,皆欲割諸侯之地以予秦。秦成,則高臺榭,美宮室,聽竽瑟之音,前有樓闕軒轅,后有長姣美人,國被秦患而不與其憂。是故夫衡人日夜務以秦權恐愒諸侯以求割地,故原大王孰計之也。
“臣聞明主絕疑去讒,屏流言之跡,塞朋黨之門,故尊主廣地彊兵之計臣得陳忠于前矣。故竊為大王計,莫如一韓、魏、齊、楚、燕、趙以從親,以畔秦。令天下之將相會于洹水之上,通質,刳白馬而盟。要約曰:‘秦攻楚,齊、魏各出銳師以佐之,韓絕其糧道,趙涉河漳,燕守常山之北。秦攻韓魏,則楚絕其后,齊出銳師而佐之,趙涉河漳,燕守云中。秦攻齊,則楚絕其后,韓守城皋,魏塞其道,趙涉河漳、博關,燕出銳師以佐之。秦攻燕,則趙守常山,楚軍武關,齊涉勃海,韓、魏皆出銳師以佐之。秦攻趙,則韓軍宜陽,楚軍武關,魏軍河外,齊涉清河,燕出銳師以佐之。諸侯有不如約者,以五國之兵共伐之。’六國從親以賓秦,則秦甲必不敢出于函谷以害山東矣。如此,則霸王之業成矣。”
趙王曰:“寡人年少,立國日淺,未嘗得聞社稷之長計也。今上客有意存天下,安諸侯寡人敬以國從。”乃飾車百乘,黃金千溢,白璧百雙,錦繡千純,以約諸侯。
是時周天子致文武之胙于秦惠王。惠王使犀首攻魏,禽將龍賈,取魏之雕陰,且欲東兵。蘇秦恐秦兵之至趙也,乃激怒張儀,入之于秦。(原文過長,不能全部展現,有興趣者,請參閱擴展閱讀)
作品譯文
蘇秦是東周雒陽人,他曾向東到齊國拜師求學,在鬼谷子先生門下學習。
外出游歷多年,弄得窮困潦倒,狼狽地回到家里。兄嫂、弟妹、妻妾都私下譏笑他,說:“周國人的習俗,人們都治理產業,努力從事工商,追求那十分之二的盈利為事業。如今您丟掉本行而去干耍嘴皮子的事,窮困潦倒,不也應該嘛!”蘇秦聽了這些話,暗自慚愧、傷感,就閉門不出,把自己的藏書全部閱讀了一遍。說:“一個讀書人既然已經從師受教,埋頭讀書,可又不能憑借它獲得榮華富貴,即使讀書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于是找到一本周書《陰符》,伏案而鉆研它。下了一整年的功夫,悉求真諦,找到與國君相合的門道,激動地說:“就憑這些足可以游說當代的國君了。”他求見并游說周顯王。可是顯王周圍的臣子一向了解蘇秦的為人,都瞧不起他,因而周顯王也不信任他。
于是,他向西到了秦國。秦孝公已經死了。就游說惠王說:“秦是個四面山關險固的國家,為群山所環抱,渭水如帶橫流,東有關河,西有漢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馬,這真是個險要、肥沃、豐饒的天然府庫啊。憑著秦國眾多的百姓,訓練有素的士兵,足以用來吞并天下,建立帝業而統治四方。”秦惠王說:“鳥兒的羽毛還沒長豐滿,不可能凌空飛翔;國家的政教還沒有正軌,不可能兼并天下。”秦國剛剛處死商鞅,諱恨游說的人,因而不任用蘇秦。
于是,他向東到了趙國。趙肅侯讓自己的弟弟趙成出任國相,封號叫奉陽君。奉陽君不喜歡蘇秦。
蘇秦又去燕國游說,等了一年多才有機會拜見燕王。他勸燕文侯說:“燕國東邊有朝鮮、遼東,北邊有林胡、樓煩,西有云中、九原,南有滹沱、易水,區域縱橫兩千多里,武裝部隊幾十萬人,戰車六百輛,戰馬六千匹,儲存的糧食足夠用好幾年。南有碣石、雁門的肥沃土地,北有紅棗和板栗的收益,百姓即使不耕作,光是這紅棗、板栗的收獲也足夠富裕的了。這就是所說的天然府庫啊!
“能夠安居樂業,沒有戰事,看不到軍隊覆滅、將領被殺的情景,沒有誰比得上燕國。大王知道原因嗎?燕國不被敵人侵犯的原因,是因為趙國在燕國的南面遮蔽著。秦國和趙國發動五次戰爭,秦國勝了兩次而趙國勝了三次。兩國相互殺傷,彼此削弱,而大王可以憑借整個燕國的勢力,在后邊牽制著他們,這就是燕國不受敵人侵犯的原因。況且秦國要攻打燕國,就要穿越云中和九原,穿過代郡和上谷,遠離幾千里,即使攻克了燕國的城池,秦國也考慮到沒法守住它。秦國不能侵害燕的道理很明顯了。如今趙國要攻打燕國,只要發出號令,不到十天,幾十萬大軍就會挺進到東桓駐扎了,再渡過滹沱,涉過易水,用不了四五天的時間,就到燕國的都城了。所以說秦國攻打燕國,是在千里以外打仗;趙國攻打燕國,是在百里以內作戰。不憂慮百里以內的禍患而重視千里以外的敵人,再沒有比這更錯誤的策略了。因此希望大王與趙國合縱相親,把各國聯成一體,那么燕國一定不會有所憂慮了。”
文侯說:“您說的當然不錯,可是我的國家弱小,西邊又緊靠著強大的趙國,南邊接近齊周,齊、趙都是強國啊。您一定要用合縱相親的辦法使燕國安全無事,我愿傾國相從。”
于是就贊助蘇秦車馬錢財到趙國。奉陽君已經死了,就趁機勸趙肅侯說:“天下的卿相臣子一直到穿粗衣的讀書人,都仰慕您這賢明的國君施行仁義,都希望能在您面前聽從教誨,陳述忠言,為時很久了。雖然如此,然而奉陽君妒嫉人才而您又不理政事,因此賓客和游說之士沒有誰敢在您面前暢所欲言。如今奉陽君已經撒手人寰,您又可以和士民百姓親近了,所以我才敢于向您陳述愚見。
“我私下為您考慮,沒有比百姓生活的安寧,國家太平,并且無須讓人民卷入戰爭中去更重要的了。使人民安定的根本,在于選擇邦交,邦交選擇得當,人民就安定;邦交選擇不得當,人民就終身不安定。請允許我分析趙國的外患:假如趙國與齊、秦兩國為敵,那么人民就得不到安寧,如果依靠秦國攻打齊國,人民也不會得到安寧,假如依靠齊國攻打秦國,人民還是得不到安寧。所以想要計算別國的國君,攻打別人的國家,常常苦于公開聲明斷絕跟別國的外交關系,希望您小心謹慎,不要輕易把這話說出來。請讓我為您分析這種黑白、陰陽極其分明的利害得失吧。您果真能聽我的忠告,燕國一定會獻出盛產氈裘狗馬的土地,齊國一定會獻出盛產魚鹽的海灣,楚國一定會獻出盛產桔柚的園林,韓、衛、中山都可以相應地獻出供您湯沐的費用,而您的親戚和父兄都可以裂士封侯了。獲得割地、享受權利,正是春秋五霸不惜全軍覆沒、將領被俘的代價去追求的;使貴戚封侯,正是商湯、武王所以要起兵并采用流放甚至冒著弒君的罪名去爭取的原因。如今我讓您安然就座,就可以輕易地獲得這兩種好處,這就是我希望于您的。
“如果大王和秦國友好,那么秦國一定要利用這種優勢去削弱韓國、魏國;如果和齊國友好,那么齊國一定會利用這種優勢去削弱楚國、魏國。魏國衰弱了就要割地河外,韓國衰弱了就要獻出宜陽。宜陽一旦獻納秦國,上郡就要陷入絕境,割讓了河外就會切斷上郡的交通。楚國要衰弱了,您就孤立無援。這三個方面您不能不仔細地考慮啊。
“秦國攻下軹道,韓國的南陽就危在旦夕,秦國要強奪南陽,包圍周都,那么趙國就要拿起武器自衛;假如秦國占據了衛地,攻取了卷城,那么齊國一定會向秦國俯首稱臣。秦國的欲望既然已經在山東得逞,就一定會發兵向趙國進犯。假如秦軍渡過黃河,越過漳水,占據番吾,那么,秦、趙兩國的軍隊一定要在邯鄲城下作戰了。這就是我替你憂慮的原因啊。
“正當這時,山東境內所建立的國家沒有比趙國強大的。趙國區域縱橫兩千多里,武裝部隊幾十萬人,戰車千輛,戰馬萬匹,糧食可支用好幾年。西有常山,南有漳水,東有清河,北有燕國。燕,本來就是個弱小的國家,不值得害怕。天下間,秦國最忌恨的莫過于趙國。然而秦國為什么不敢發兵攻打趙國呢?是害怕韓國和魏國在后邊暗算它。既然如此,那么韓、魏可算是趙國南邊的屏障了。秦國要是攻打韓、魏,就沒有什么名山大川的阻擋,象蠶吃桑葉似的逐漸地侵占,直到逼近兩國的國都為止。韓、魏不能抵擋秦國,必然會向秦國臣服。秦國解除了韓、魏暗算的顧慮,那么戰禍必然會臨到趙國了。這也是我替你憂慮的原因啊。
“我聽說當初唐堯沒有分到過三百畝的賞賜,虞舜也沒有得到過一尺的封地,卻能擁有整個天下;禹夏聚集的民眾不夠百人,卻能在諸侯中稱王;商湯、周武的卿士不足三千,戰車不足三百輛,士兵不足三萬,卻能成為天子:他們確實掌握了奪取天下的策略。所以,一個賢明的君主,對外要能預料敵國的強弱,對內要能估計士兵們素質的優劣,這樣用不著等到雙方軍隊接觸,勝敗存亡的關鍵所在早就了然于胸了。怎么會被眾人的議論所蒙蔽,而昏昧不清地決斷國家大事呢?
“我私下考察過天下的地圖,各諸侯國的土地五倍于秦國,估計各諸侯國的士兵十倍于秦國,假如六國結成一個整體,同心協力,向西攻打秦國,秦國一定會被打敗。如今反而向西侍奉秦國,向秦國稱臣。打敗別人和被別人打敗,讓別人向自己稱臣和自己向別人稱臣,難道是可以同日而語的么!
“凡主張連衡政策的人,都想把各諸侯國的土地割讓給秦國。秦國的霸業成功,他們就可把樓臺亭榭建得高大,把宮室建得華美,欣賞著竽瑟演奏的音樂,前有樓臺、宮闕,高敞華美的車子;后有窈窕艷麗的美女,至于各國遭受秦國的禍害,他們就不去分擔憂愁了。所以那些主張連衡的人憑借秦國的權勢日夜不停地威脅諸侯各國,謀求割讓土地,因此,希望大王能仔細地考慮啊。
“我聽說賢明的君主決斷疑慮,排斥讒言,摒棄流言蜚語的途徑,堵塞結黨營私的門路,所以我才有機會在您面前陳述使國君尊崇,使土地擴展,使軍隊強大的計策。我私下為大王考慮,不如使韓、魏、齊、楚、燕、趙結成一個相親的整體,對抗秦國。讓天下的將相在洹水之上聚會,相互溝通故有的嫌隙,殺白馬歃血盟誓,彼此約定說:‘假如秦國攻打楚國,那么齊、魏就分別派出精銳部隊幫助楚國,韓國就切斷秦國的運糧要道,趙軍就南渡河漳支援,燕軍就固守常山以北。假如秦國攻打韓國、魏國,那么楚軍就切斷秦國的后援,齊國就派出精銳部隊去幫助韓、魏。趙軍就渡過河漳支援,燕國就固守云中地帶。假如秦國攻打齊國,那么楚國就切斷秦國的后援,韓國固守城皋,魏國堵塞秦國的要道,趙國的軍隊就渡河漳挺進博關支援,燕國派出精銳部隊去協同作戰。假如秦國攻打燕國,那么,趙國固守常山,楚國的部隊駐扎武關,齊軍渡過渤海,韓、魏同時派出精銳部隊協同作戰。假如秦國攻打趙國,那么韓國的部隊駐扎宜陽,楚國的部隊駐扎武關,魏國的部隊駐扎河外,齊國的部隊渡過清河,燕國派出精銳部隊協同作戰。假如有的諸侯不照盟約辦事,便用其他五國的軍隊共同討伐他。’假如六國相親結成一體共同抵抗秦國,那么秦國一定不敢從函谷關出兵侵犯山東六國了。這樣,您霸主的事業就成功了。”
趙王說:“我還年輕,即位時間又短,不曾聽到過使國家長治久安的策略。如今您有意使天下得以生存,使各諸侯國得以安定,我愿誠懇地傾國相從。”于是裝飾車子一百輛,載上黃金一千鎰,白璧一百雙,綢緞一千匹,用來游說各諸侯國加盟。
這時,周天子把祭祀文王、武王用過的肉賜給秦惠王。惠王派犀首攻打魏國,生擒了魏將龍賈,攻克了魏國的雕陰,并打算揮師向東挺進。蘇秦恐怕秦國的部隊打到趙國來,就用計激怒了張儀,迫使他投奔秦國。
于是蘇秦去游說韓宣王說:“韓國北部有堅固的鞏邑、城皋,西部有宜陽、商阪的要塞,東有宛、穰、洧水,南有陘山,區域縱橫九百多里,武裝部隊有幾十萬,天下的強弓硬弩都是從韓國制造出來的。像谿子弩,以及少府制造的時力、距來,射程都在六百步以外。韓國士兵腳踏連弩而射,能連續發射一百箭,中間不停止。遠處的敵人,可以射穿他們胸前的鎧甲,穿透胸膛,近處的敵人,可以射透他們的心臟。韓國士兵使用的劍、訊際譴于ど健⑻呢G、墨陽、合賻、鄧師、宛馮、龍淵、太阿鍛冶的,這些鋒利的武器都能在陸上截斷牛馬,水上能劈天鵝、大雁,臨陣對敵能斬斷堅固的鎧甲、鐵衣,從臂套、盾牌到系在盾牌上的絲帶,沒有不具備的。憑著韓國士兵的勇敢,披著堅固的鎧甲,拉著強勁的硬弩,佩戴著鋒利的寶劍,即使以一當百,也不在話下。憑著韓國兵力的強勁和大王的賢明,卻向西侍奉秦國,拱手而臣服,使國家蒙受恥辱而被天下人恥笑,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因此希望大王仔細地考慮啊。
“如果大王去侍奉秦國,秦國必定會向您索取宜陽、成皋。今年把土地獻給他,明年又要索取割地。給他吧,卻沒有土地可給,不給吧,那么就會丟掉以前割地求好的功效而遭受后患。況且大王的土地是有限的,而秦國貪婪的索取是沒有止境的,拿有限的土地,去換取無止境的索取,這就叫做拿錢購買怨恨,糾結災禍。不用打仗,而土地就被割去了。我聽說過一句俗話:‘寧做雞的嘴,不做牛的肛門。如果向西拱手臣服,和做牛的肛門有什么不同呢?憑著大王的賢明,又擁有韓國強大的軍隊,卻蒙受做牛后的丑名,我私下為大王感到羞恥啊。”
這時韓王突然變了臉色,捋起袖子,憤怒地瞪大眼睛,手按寶劍,仰望天空長長地嘆息說:“我雖然沒有出息,也決不能去侍奉秦國。您既然轉告了趙王的指教,我愿意把整個國家托付給您,聽從您的安排。”
蘇秦又游說魏襄王說:“大王的國土,南邊有鴻溝、陳地、汝南、許地、郾地、昆陽、召陵、舞陽、新都、新郪,東邊有淮河、潁河、煮棗、無胥,西邊有長城為界,北邊有河外、卷地、衍地、酸棗,國土縱橫千里。地方名義上雖然狹小,但是田間到處蓋滿房屋,連放牧牲畜的地方都沒有了。人口稠密,車馬眾多,日夜行馳,絡繹不絕,轟轟隆隆,好象有三軍人馬的聲勢。我私下估量大王的國勢和楚國不相上下。可是那些主張連衡的人誘惑您侍奉秦國,伙同像虎狼一樣兇惡的秦國侵擾整個天下,一旦魏國遭受秦國的危害,誰都不會顧及您的災禍。依仗著秦國強大的勢力,在內部劫持別國的君主,一切罪惡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魏,是天下強大的國家;王,是天下賢明的國君。您竟然有意向西面奉事秦國,自稱是秦國東方的屬國,為秦國建筑離宮,接受秦國的分封,采用秦國的冠服式樣,春秋季節給秦國納貢助祭,我私下為大王感到羞恥。
“我聽說越王勾踐僅用三千疲憊的士兵作戰,就在干遂活捉了吳王夫差;周武王只用了三千士兵,三百輛蒙著皮革的戰車,在牧野制服了商紂:難道他們是靠著兵多將廣嗎?實在是因為充分發揮出他們的威力。我私下聽說大王的軍事力量,精銳部隊二十萬,裹著青色頭巾的部隊二十萬,能沖鋒陷陣的部隊二十萬,勤雜兵十萬,戰車六百輛,戰馬五千匹。這些實力超過越王勾踐和周武王很遠了,可是,如今您卻聽信群臣的建議,想以臣子的身份服事秦國。如果奉事秦國,必然要割讓土地來表示自己的忠誠,因此,還沒動用軍隊,國家卻已虧損了。凡是群臣中妄言服事秦國的,都是奸妄之人,而不是忠臣。他們作為君主的臣子,卻想割讓自己國君的土地,以求得與秦國的友誼,偷取一時的功效而不顧后果,破壞國家的利益而成就私人的好處,對外憑借著強秦的勢力,從內部劫持自己的國君,以達到割讓土地的目的,希望大王仔細地審察這種情況。
“《周書》上說:‘草木滋長出微弱的嫩枝時,要不及時去掉它,到處滋長延伸了怎么辦呢?細微嫩枝不及時砍掉它,等到長的粗壯了,就得用斧頭了。’事前不考慮成熟,事后將有災禍臨頭,那時對它將怎么辦呢?大王果真能聽從我的建議,六國聯合相親,專心合力,一個意志,就一定沒有強秦侵害的禍患了。所以敝國的趙王派我來獻上不成熟的策略,奉上詳明的公約,全賴大王的指示號召大家了。”
魏王說:“我沒有出息,從沒聽說過如此賢明的指教,如今您奉趙王的使命來指教我,我將嚴肅地率領全國民眾聽從您的安排。”
接著,蘇秦又向東方游說齊宣王,說:“齊國南面有泰山,東面有瑯邪山,西面有清河,北面有渤海,這可說是四面都有天險的國家了。齊國的土地縱橫兩千余里,武裝部隊幾十萬人,糧食堆積得象山丘一樣高大。三軍精良,聯合起五家的兵卒,進攻如同鋒芒之刀刃、良弓之矢那樣勇猛捷速,打起仗來好象雷霆震怒一樣猛烈,撤退好象風雨一樣快地消散。自有戰役以來,從未征調過泰山以南的軍隊,也不曾渡過清河,涉過渤海去征調這二部的士兵。光是臨淄就有居民七萬戶,我私下估計,每戶不少于三個男子,三七二十一萬,用不著征集遠處縣邑的兵源,光是臨淄的士兵本來就夠二十一萬了。臨淄富有而殷實,這里的居民沒有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筑、斗雞走狗、下棋踢球的。臨淄的街道上車子擁擠得車軸互相撞擊,人多得肩膀相互磨擦,把衣襟連接起來,可以形成圍幔,舉起衣袖,可以成為遮幕,大家揮灑的汗水,就象下雨一樣,家家殷實,人人富足,志向高遠,意志飛揚。憑借著大王的賢明和齊國的強盛,天下沒有那個國家能夠比得上。如今您卻要向西去奉事秦國,我私下替大王感到羞恥。
“況且韓、魏之所以非常畏懼秦國,是因為他們和秦國的邊界相接壤,假如雙方派出軍隊交戰,不出十天,勝敗存亡的局勢就決定了。如果韓、魏戰勝了秦國,那么自己的兵力要損失一半,四面的國境無法保衛;如果作戰不能取勝,那么國家接著就陷入危亡的境地。這就是韓、魏把和秦國作戰看得那么重要,而很輕易地想要向秦國臣服的原因。秦國攻打齊國的情況就不同了,秦國背靠著韓、魏的土地,要經過衛國陽晉的要道,穿過齊國亢父的險塞,戰車不能并駛,戰馬不能并行,只要有一百人守在險要之處,就是有一千人也不敢通過,即使秦國軍隊想要深入,就像狼一樣疑慮重重,時常回顧,生怕韓、魏在后面暗算它。所以它虛張聲勢,恐嚇威脅。它雖然驕橫矜夸卻不敢冒險進攻,那么秦國不能危害齊國的形勢也就相當明了啦。
“不能深刻地估計到秦國根本對齊國無可奈何的實情,卻想要向西而奉事秦國,這是群臣們策略上的錯誤。齊國還沒有向秦國臣服的丑名卻有強大的國家實力,所以我希望大王稍微留心考慮一下,以便決定對策。”
齊王說:“我不是一個聰明的人,居住在偏僻遙遠、緊靠大海、道路絕盡、地處東境的國家,從未聽到過您高明的教誨。
于是,蘇秦又向西南去游說楚威王,說:“楚國,是天下強大的國家;大王,是天下賢明的國王。楚國西邊有黔中、巫郡,東邊有夏州、海陽,南邊有洞庭、蒼梧,北邊有徑塞、郇陽,土地縱橫五千多里,武裝部隊一百萬,戰車千輛,戰馬萬匹,存糧足夠支用十年。這是建立霸業的資本啊。憑借著楚國的強大和大王的賢明,天下沒有哪個國家能比得上。如今您卻想向西侍奉秦國,那么,天下就再沒有哪個諸侯不向西面拜服在秦國的章臺宮下了。
“秦國最大的憂患沒有比得上楚國的,楚國強大,那么秦國就會弱小;秦國強大,那么楚國就會弱小。從這種情勢判斷,兩國不能同時并存。所以,我勸大王策劃,不如合縱相親,來孤立秦國。如果大王不采納合縱政策,秦國一定會出動兩支軍隊,一支從武關出擊,一支直下黔中,那么鄢郢的局勢就動搖了。
“我聽說在未發生動亂之前,就應該治理它,在禍患沒有降臨之前,就要采取行動。要等到禍患臨頭,再去憂慮它,那就來不及了。所以希望大王能早作仔細的打算。大王果真能聽從我的建議,我能山東使各國向您奉獻四時的禮物,接受你英明的指教,把國家委托給您,奉獻宗廟請您保護,訓練士兵,磨礪兵器,聽任大王的指揮。大王果真能采納我這不成熟的計策,那么,韓、魏、齊、燕、趙、衛等國動聽的音樂和美麗的女子,一定會充滿您的后宮。燕國、代地所產的駱駝、良馬一定會充滿您的畜圈。所以,合縱成功了,楚國就能稱王。連衡成功了,秦國就能稱帝。如今您要放棄稱王稱霸的功業,蒙受侍奉別人的丑名,我私下認為大王這種做法不可取。
“秦,是虎狼一樣兇惡的國家,還有吞并天下的野心。秦國也是天下各諸侯的共同仇敵。凡主張連衡的人都想分割各諸侯的土地奉獻給秦國,這就叫做供養仇人和敬奉仇敵啊。做為人家的臣子,卻要分割自己國君的土地,用來和如狼似虎的強秦相交往,侵擾天下,而自己的國家突然遭受秦國的侵害,他們卻不顧及這些災禍。對外依仗著強秦的威勢,用來在內部劫持自己的君主,索取割地,是最大的叛逆,最大的不忠,沒有比這更嚴重的罪過了。所以,合縱相親,各諸侯就會割讓土地奉事楚國,連衡成功,楚國就要割讓土地奉事秦國,這兩種策略相差太遠了,這二者,大王要處于哪一方的立場呢?所以敝國趙王派我來奉獻這不成熟的策略,奉上詳明的公約,全靠大王曉喻眾人了。”
楚王說:“我國西邊和秦國接壤,秦國有奪取巴、蜀并吞漢中的野心。秦,是虎狼一樣兇惡的國家,是不可以親近的。韓、魏經常遭受秦國侵害的威脅,不可以和他們作深入地策劃。假如和他們深入地策劃,恐怕有叛逆的人泄露給秦國,以致計劃還沒施行,而國家就面臨危險了。我自己估計,拿楚國對抗秦國,不一定取得勝利;在朝廷內和群臣謀劃,他們又不可信賴。我躺在床上睡不安穩,吃東西也感覺不到香甜,心神恍恍惚惚,好像掛在空中的旗子,始終沒有個著落。您打算使天下統一,團結諸侯,使處于危境的國家保存下來,我愿意恭恭敬敬地把整個國家托付給您,聽從您的安排。”
于是,六國合縱成功,同心協力了。蘇秦做了合縱聯盟的盟長,并且擔任了六國的國相。
蘇秦北上向趙王復命,途中經過洛陽,隨行的車輛馬匹滿載著行裝,各諸侯派來送行的使者很多,氣派比得上帝王。周顯王聽到這個消息感到害怕,趕快找人為他清除道路,并派使臣到郊外迎接慰勞。蘇秦的兄弟、妻子、嫂子斜著眼不敢抬頭看他,都俯伏在地上,非常恭敬地服侍他用飯。蘇秦笑著對嫂子說:“你以前為什么對我那么傲慢,卻對我這么恭順呢?”他的嫂子趕緊伏俯在地上,彎曲著身子,匍匐到他面前,臉貼著地面請罪說:“因為我看到小叔您地位顯貴,錢財多啊。”蘇秦感慨地嘆息說:“同樣是我這個人,富貴了,親戚就敬畏我,貧賤時,就輕視我。何況一般人呢!假使我當初在洛陽近郊有二頃良田,如今,我難道還佩帶得上六個國家的相印嗎?”當時他就散發了千金,賞賜給親戚朋友。當初,蘇秦到燕國去,向人家借過一百錢做路費,富貴了,就拿出一百金(一百萬錢)償還那個人。并且報答了以前所有對他有恩德的人。他的隨從人員中,唯獨有一個人沒得到報償,就上前去自己申說。蘇秦說:“我不是忘了您,當初您跟我到燕國去,在易水邊上,您再三要離開我,那時正當我困窘不堪,所以我深深地責怪您,所以把您放在最后,您也可以得到賞賜了。”
蘇秦約定六國聯盟之后,回到趙國,趙肅侯封他為武安君,于是,蘇秦把合縱盟約送交秦國。從此秦國不敢窺伺函谷關以外的國家,長達十五年之久。
后來秦國派使臣犀首欺騙齊國和魏國,和它們聯合起來攻打趙國,打算破壞合縱聯盟。齊、魏攻打趙國,趙王就責備蘇秦。蘇秦害怕,請求出使燕國,一定要向齊國報復。蘇秦離開趙國以后,合縱盟約便瓦解了。
秦惠王把他的女兒嫁給燕國太子做妻子。這一年,燕文侯去世,太子即位,這就是燕易王。易王剛剛登位,齊宣王趁著燕國發喪之機,攻打燕國,一連攻克了十座城池。易王對蘇秦說:“從前先生到燕國來,先王資助您去見趙王,于是才約定六國合縱。如今齊國首先進攻趙國,接著又打到燕國,因為先生的緣故被天下人恥笑,先生能替燕國收復侵占的國土嗎?”蘇秦感到非常慚愧,說:“請讓我替大王把失地收回來。”
蘇秦見到齊王,拜了兩拜,彎下腰去,向齊王表示慶賀;仰起頭來,又向齊王表示哀悼。齊王說:“為什么慶賀和哀悼相繼這么快呢?”蘇秦說:“我聽說饑餓的人,寧愿饑餓而不吃烏頭這種有毒植物的原因,是因為它越是能填滿肚子就和餓死的災禍越是沒有區別啊。燕國雖然弱小,但燕王卻是秦王的小女婿。大王占了他十座城池的便宜卻長久地和強秦結成仇怨。如今,使弱小的燕國像大雁一樣相繼飛行,強大的秦國跟在它的后面做掩護,從而招致天下的精銳部隊攻擊你,這和吃烏頭是相類似的啊。”齊王的臉色一下子變得凄愴而嚴肅,說:“既然如此,那怎么辦呢?”蘇秦說:“我聽說古代善于處理事情的人,能夠把災禍轉化為吉祥,通過失敗變為成功。大王果真能聽從我的計策,立即歸還燕國的十座城池。燕國白白地收回十城,一定很高興。秦王知道因為他的關系而歸還燕國的十城,也一定很高興。這就叫做放棄仇恨而得到牢不可破的友誼。燕國、秦國都來奉事齊國,那么大王對天下發出的號令,沒有敢不聽的。這就等于用虛夸不實地依附秦國,實際上卻以十城的代價取得天下,這是稱霸天下的功業啊。”齊王說:“好”。于是就歸還了燕國的十座城池。
有毀謗蘇秦的人說:“蘇秦是個左右搖擺、出賣國家、反復無常的臣子,將要引起亂子。”蘇秦生怕獲罪,回到燕國,而燕王卻不給他官職。蘇秦求見燕王說:“我是東周一個鄙陋的人,沒有一點功勞,而大王卻在宗廟里授與我官職,在朝廷上以禮相待。如今,我為大王說退了齊國的軍隊,又收回了十座城池,應該對我越發地親近。如今我回到燕國而大王不授與我官職,一定有人以不忠實的罪名在您面前中傷我。其實我的‘不忠實’,正是大王的福氣啊。我聽說忠誠信實的人,一切都為著自己的目的;奮發進取的人,一切都為著別人去努力。況且我游說齊王,也沒有欺騙他啊。我把老母拋在東周,本來就不打算為自己樹立忠信的名聲,而決心幫助別人求得進取。假如有像曾參一樣孝順,像伯夷一樣廉潔,像尾生一樣信實的人,讓這樣三種人去奉事大王,您認為怎樣?”燕王回答說:“足夠了。”蘇秦說:“像曾參一樣孝順,為盡孝道,決不離開父母在外面過上一夜。像這樣您又怎么能讓他步行千里,來到弱小的燕國,侍奉處在危困中的國君呢?像伯夷一樣的廉潔,堅守正義,不愿作孤竹君的繼承人,不肯作周武王的臣子,不接受賜爵封侯而最終餓死在首陽山下。像他這樣廉潔,大王又怎么能讓他步行千里到齊國干一番事業取回十座城池呢?像尾生那樣城信,和女子相約在橋下幽會,女子如期沒來,洪水來了也不離去,緊抱橋柱被水淹死。像這樣的誠信,大王又怎么能讓他步行千里退去齊國強大的軍隊呢?我正是以所謂的忠誠信實在國君面前獲罪的呀。”燕王說:“你自己不忠誠信實罷了,難道還有因為忠誠信實而獲罪的嗎?”蘇秦說:“不是這樣的。我聽說有一個人在很遠的'地方作官,他的妻子和別人私通,她的丈夫快要回來時,和她私通的人就憂慮,妻子說:‘你不要擔心,我已經作好了毒酒等著他呢。’過了三天,她丈夫果然到了,妻子讓侍妾端著有毒的酒給他喝,侍妾想告訴他酒中有毒,又恐怕他把主母趕走;可是不告訴他吧,又恐怕她的毒酒害死了主父,于是她假裝跌倒,把酒潑在地上。主父大發雷霆之怒,將她打了五十竹板。所以侍妾一跌倒而潑掉了那杯毒酒,在上保存了主父,在下保存了主母,可是自己卻免不掉挨竹板子,怎么能說忠誠信實就不能獲罪呢?不幸的是我的罪過跟侍妾的遭遇相類似啊!”燕王說:“先生恢復原來的官職吧。”從此燕王愈發優厚地對待他。
燕易王的母親,是燕文侯的夫人。與蘇秦私通。燕易王知道這件事,卻對蘇秦的待遇更加優厚。蘇秦恐怕被殺,就勸說燕王:“我留在燕國,不能使燕國的地位提高,假如我在齊國,就一定能提高燕國的地位。”燕王說:“一切聽任先生去做吧。”于是,蘇秦假裝得罪了燕王而逃跑到齊國。齊宣王便任用他為客卿。
齊宣王去世,湣王繼位,蘇秦就勸說湣王把葬禮辦得鋪張隆重,用來表明自己的孝道,高高地建筑宮室,大規模地開辟園林,以表明自己得志,其實蘇秦打算使齊國破敗,從而有利于燕國。燕易王去世,燕噲登基做了國君。此后,齊國大夫中有許多人和蘇秦爭奪國君的寵信,因而派人刺殺蘇秦,蘇秦當時沒死,帶著致命的傷逃跑了。齊王派人捉拿兇手,然而沒有抓到。蘇秦將要死去,便對齊王說:“我馬上就要死了,請您在人口集中的街市上把我五馬分尸示眾,就說:‘蘇秦為了燕國在齊國謀亂’,這樣做,刺殺我的兇手一定可以抓到。”當時,齊王就按照他的話做了,那個刺殺蘇秦的兇手果然自動出來了,齊王因而就把他殺了。燕王聽到這個消息說:“齊國為蘇先生報仇,作法也太過份啦。”
蘇秦死后不久,他為燕國破壞齊國的大量事實泄露出來。后來,齊國聽到這些秘密,就把惱恨遷怒燕國。燕王很害怕。蘇秦的弟弟叫蘇代,代的弟弟叫蘇厲,他們看到哥哥功成名就,遂順心愿,也都發奮學習縱橫之術。等到蘇秦死了,蘇代就去求見燕王,打算承襲蘇秦的舊業。他對燕王說:“臣,是東周鄙陋的人。私下聽說大王德行很高,鄙人很愚笨,放棄農具來求見大王。到了趙國邯鄲,所看到的情況遠不如我在東周聽到的,我私下決定擔負起為您做一番事業的志向。等到了燕國朝廷,遍觀大王的臣子、下吏,才知道大王是天下最賢明的國君啊。”燕王說:“您所說的賢明的國君是什么樣的呢?”蘇代回答說:“我聽說賢明的國君一定愿聽到別人指出他的過失,而不希望只聽到別人稱贊他的優點,請允許讓我說明大王的過失。齊國和趙國,是燕國的仇敵,楚國和魏國,是燕國的后援國家。如今,大王卻去奉承仇敵而攻打能援救自己的國家,這對燕國是沒有好處的。請大王自己想一想,這是策略上的失誤,不把這種失誤講給您聽的人,就不是忠臣。”燕王說:“齊國本來就是我的仇敵,是要討伐的國家,只是擔心國家衰弱,沒有足夠的力量。假如您能以燕國現有的力量討伐齊國,那么,我愿把整個國家托付給您。”蘇代回答說:“天下能夠互相征戰的國家共有七個,而燕國處于弱小的地位。單獨作戰不能取得勝利,然而只要有所依附,那么就沒有不提高聲威的。向南依附楚國,楚國的聲威提高;向西依附秦國,秦國的聲威提高。中部依附韓國、魏國,韓國、魏國的聲威提高。假如所依附的國家聲威提高了,這樣也就一定能使您的聲威提高啊。如今齊國的國君,年紀大而固執自信,聽不進別人的意見。他向南攻打楚國長達五年之久,積聚的財富也消耗盡了;西邊被秦國困擾了多年,士兵們已疲憊衰敗;向北和燕國人作戰,以三軍覆沒的代價,僅僅俘虜了兩名將領。然而,還要發動剩余的兵力向南攻打擁有五千輛戰車的宋國,吞并十二個小諸侯國。這是他們國君的欲望,可是他們的民力已經枯竭了,怎么能夠辦得到呢?況且我聽說過,連續打仗,百姓就疲困勞乏,戰爭持續太久,士兵就疲憊不堪。”燕王說:“我聽說齊國據有清濟、濁河可以用來固守,長城、鉅防足以作為要塞,果真是這樣嗎?”蘇代回答說:“天時不給他有利的機會,即使有清濟、濁河怎么能夠固守呢?百姓已經疲困勞乏,即使有長城、鉅防,怎么能夠成為要塞呢?況且,以前不征發濟州以西的兵力,目的是為了防備趙國的入侵,不征發漯河以北的兵力,目的是為了防備燕國的入侵。如今,濟西、河北的兵力都被征發參戰了,境內的防衛力量已很薄弱了。驕橫的國君一定好利,亡國的臣子一定貪財。大王如果能夠不因為以侄兒弟弟做為人質而感到羞恥,用寶珠、美玉、布帛去賄賂齊王的親信,那么齊王就會友好地對待燕國,而輕率地出兵去消滅宋國,那么,這樣一來,齊國就可以滅掉了。”燕王說:“我終于憑借著您而承受滅亡齊國的天命了。”燕國就派了一位公子到齊國充當人質。蘇厲也借著燕國派人質的機會求見齊王。齊王怨恨蘇秦,打算把蘇厲囚禁起來。燕國質子替他在齊王面前請罪,隨后蘇厲就委身做了齊國的臣子。
燕國的宰相子之與蘇代結為姻親,子之想奪取燕國的政權,就派蘇代到齊國去侍奉做人質的那位公子。齊王派遣蘇代回燕國復命,燕王噲問道:“齊王可能要稱霸了吧?”蘇代回答說:“不可能。”燕王說:“為什么呢?”蘇代回答說:“齊王不信任他的臣子。”于是,燕王專一重用子之,不久又把王位禪讓給子之,燕國因此大亂。齊國趁機攻打燕國,殺了燕王噲和子之。燕國擁立昭王即位,而蘇代、蘇厲就再不敢回到燕國來,最后都歸附了齊國,齊王友好地對待他們。
蘇代經過魏國,魏國替燕國拘捕了蘇代。齊王派人去對魏王說:“齊國想要把宋地分封給秦王的弟弟涇陽君,秦王一定不肯接受。秦王并不是不愿齊國的協助而奪取宋國的土地,而是他不相信齊王和蘇先生。如今齊國和魏國矛盾已經達到如此嚴重的地步,那么齊國就不會去欺騙秦國。秦國也會相信齊國,齊、秦聯合起來,涇陽君就會得到宋國的土地,這就不是一件有利于魏國的事了。所以大王不如讓蘇先生東歸齊國,秦王一定會懷疑齊王,而又不相信蘇先生了。齊、秦不能聯合,天下的局勢就不會有什么大的變動,攻打齊國的形勢就形成了。”于是魏國釋放了蘇代,蘇代到了宋國,宋王友好地對待他。
齊國攻打宋國,宋國危急,蘇代就寫了一封信致送燕昭王,說:
燕國是列入萬乘的大國,卻向齊國派遣了人質,名聲卑下而權力低微;奉獻出眾多軍隊幫助齊國攻打宋國,使得百姓勞困而財力消費;即便打敗宋國,殘害楚國的淮北,只能壯大齊國,幫助仇敵日益強大而殘害了自己的國家;這三方面都是對燕國很不利的事。雖然如此,可是大王還在繼續這樣干下去,是為了取得齊國的信任。齊國對大王更加不信任,而且對燕國的忌恨越來越深,這就說明大王的策略是錯誤的。把宋國和楚國淮北加在一起,抵得上一個強大的萬乘國家,而齊國吞并了它,就等于使齊國得益于一倍的國力。北夷縱橫七百里,再把魯國和衛國加上,又抵得上一個強大的萬乘國家。齊國吞并了它們,這就等于使齊國得益于二倍的國力。一個強大的齊國,燕國就憂慮重重而不能支持,如今把三個齊國那么強大的力量壓到燕國頭上,那個災禍必然很嚴重了。
雖然如此,但是一個明智的人做事,能夠利用災禍變為吉祥,把失敗轉化為成功。齊國的紫布,本來是破舊的白繒染成的,卻能夠提高十倍的價錢;越王勾踐被困棲身在會稽山上,卻又擊敗了強大的吳國而稱霸天下;這都是利用災禍變為吉祥,把失敗轉化為成功的事例啊。
如今,假若大王想把災禍變為吉祥,把失敗轉化為成功,莫如慫恿各國尊奉齊國為霸主,派遣使臣到周王室去公然結盟,燒毀秦國的信符,宣告說:“最高明的策略就是攻破秦國;其次是一定要永遠排斥它。”秦國遭到各國共同的排斥面臨被攻破的威脅,秦王必定為此而憂慮。秦國連續五代都主動攻打各諸侯國,如今卻屈居齊國之下,按照秦王的意志,如果能迫使齊國走投無路,就不怕拿整個國家作賭注以求得成功。既然如此,那么大王何不派遣說客用這些話去勸說秦王:燕、趙攻破宋國,都壯大了齊國,大家尊崇他,作他的下屬。燕、趙并沒有得到好處。燕、趙得不到好處而又一定這么干的原因,那就在于不相信秦王。既然如此,那么大王何不派可信賴的人勾通燕國和趙國,讓涇陽君、高陵君先到燕國,趙國去呢?如果秦國背信棄義,就用他們做人質,這樣燕國和趙國就相信秦國了。這樣一來,秦國在西方稱帝,燕國在北方稱帝,趙國在中部稱帝,樹立起三個帝王在天下發號施令。假如韓國、魏國不服從,那么,秦國就出兵攻打它,齊國不服從,那么,燕國、趙國出兵攻打它,這樣一來,天下還有誰敢不服從呢?天下都服從了,就趁勢驅使韓、魏攻打齊國,說:‘必須交出宋國的失地,歸還楚國的淮北’。交出宋國的失地,歸還楚國的淮北,對燕國和趙國都是有利的事;并立三帝,也是燕、趙甘之如飴的事。他們實際上得到了好處,名分上如愿以償,那么讓燕國和趙國拋棄齊國,就好像甩掉拖鞋一樣的容易。如果您不去勾通燕、趙,那么齊國稱霸的局勢一定會形成。諸侯們都擁護齊國而唯獨您不服從,這就會遭到各國諸侯的討伐;諸侯們都擁護齊國而您也服從它,這就會使你的聲望降低了。如今,您勾通燕、趙,可使國家安定而聲望尊崇;不勾通燕、趙,國家就會危險而聲望就會降低。拋棄名尊國安而選擇國危名卑,明智的人是不會這樣干的。”秦王聽完這些話,一定像匕首刺進他的心房一樣。那么大王為什么不派遣說客用這些話去游說秦王呢?秦王聽到了一定會采納,齊國一定會遭到討伐。
結交秦國,是有利的外交;討伐齊國,是正當的利益。奉行有利的外交政策,追求正當的利益,是圣王所做的事業啊。
燕昭王認為他寫的這封信太好了,就說:“先王曾對蘇家有恩德,后來因為子之的亂子,蘇氏才離開了燕國,燕國要向齊國報仇,非得蘇氏不可。”于是就召回蘇代,又很好地對待他,和他一塊兒策劃攻打齊國的事情。終于打敗了齊國,迫使齊湣王逃離齊國。
過了很久,秦國邀請燕王,燕王就想前往,蘇代阻止燕王說:“楚國貪得了枳地而導致國家危亡,齊國奪取了宋地而導致國家破敗。齊、楚不能因為擁有了枳、宋反而還要奉事秦國,這是為什么呢?那是因為凡是成功的國家,都是秦國最忌恨的大敵。秦國奪取天下,不是憑借著推行正義,而是施以暴力。秦國施以暴力,是公開宣告于天下的。
他曾警告楚國說:‘蜀地的軍隊,坐著船漂浮在汶水之上,趁著夏季盛大的水勢而直下長江,五天就能抵達郢都。漢中的軍隊,坐著船從巴江出發,趁著夏季盛漲的水勢而直下漢江,四天就能抵達五渚。我親自在宛東集結軍隊,直下隨邑,聰明才智的人來不及出謀獻策,勇武的人來不及發怒,我攻擊你們的行動就象射殺鷹隼一樣神速。而楚王你還想等待天下各國一起來攻打函谷關,豈不是太遙遠了嗎?’楚王就是因為這個緣故,十七年事奉秦國。
“秦國又嚴正地警告韓國說:‘我的軍隊從少曲出發,一天之內就能切斷太行山的通道。我的軍隊從宜陽出發,直接攻擊平陽,兩天之內韓國各地的局勢就沒有不動搖的了。我的軍隊穿過東西兩周攻擊新鄭,五天之內,我將攻克整個韓國。’韓國認為他說的有道理,所以奉事秦國。
“秦國還嚴正地警告魏國說:‘我的軍隊攻克安邑,圍困女戟,韓國的太原就被切斷。我的軍隊直下軹道,通過南陽,封鎖冀邑,包抄東西兩周,趁著夏季旺盛的水勢,駕著輕便的戰船,強勁的弓弩在前,鋒利的戈矛在后,掘開滎澤水口,魏國的大梁就會被洪水吞沒不復存在了;掘開白馬河的水口,魏國的外黃、濟陽也會被洪水吞沒不復存在了;掘開宿胥河的水口,魏國的虛地、頓丘也會被洪水淹沒不復存在了。在陸地上作戰,就攻擊河內,利用水攻就可毀滅大梁。’魏國認為他說的有道理,所以奉事秦國。
“秦國打算攻打安邑,擔心齊國救援它,就把宋地許給齊國。說:‘宋王無道,做了個木頭人很象我,用箭射它的臉,我的國家和宋國路途隔絕,軍隊距宋太遠,不能直接攻打它。齊王您如果能打敗宋國據為己有,那就象我自己占有它一樣高興。’后來,秦國攻下了魏國的安邑,圍困了女戟,反而把攻破宋國作為齊國的罪過。
“秦國打算進攻韓國,擔心天下諸侯救援它,就把齊國許給天下諸侯去討伐,說:“齊王四次和我訂立盟約,四次欺騙我,堅決地率領天下的軍隊進攻我國,就有多次。只要齊國存在,就沒有秦國,只要有秦國的存在,就沒有齊國,一定要討伐它,一定要毀滅它’。等到秦國奪取了韓國的宜陽、少曲,攻克了藺邑、離石,卻又把打敗齊國作為天下諸侯國的罪過。“秦國打算進攻魏國,就先尊崇楚國,便把南陽許給楚國。說:‘我本來就和韓國斷絕了關系。摧毀均陵,圍困,假如對楚國有利,那就像我占有它一樣高興’。等到魏國拋棄了盟約的國家而與秦國聯合,秦國卻以圍困作為楚國的罪名。
“秦國的軍隊被困在林中,就尊崇燕國和趙國,把膠東許給燕國,把濟西許給趙國。等到秦國和魏國和解了,就把公子延作為人質,利用犀首連兵相續地攻打趙國。
“秦國的軍隊在譙石遭到重創,在陽馬又被打敗,就尊崇魏國,便把葉地和蔡地許給魏國。等到他和趙國和解后,就威脅魏國而不肯依照約定分割土地。秦軍陷入困境,就派太后的弟弟穰侯去講和,等他取得了勝利,連自己的舅舅和母親也都受到欺騙。
“秦國譴責燕國時說:‘是因為攻打膠東’,譴責趙國時說:‘是因為攻打濟西’,譴責魏國時說:‘是因為攻打葉、蔡’,譴責楚國時說:‘是因為圍困了’,譴責齊國時說:‘是因為攻打宋地’。這樣,他的外交辭令循環往復,用兵打仗如同刺殺蜚蟲那么輕易。秦王飛揚跋扈,即使他的母親都不能制止,他的舅舅更無法約束。
“龍賈之戰,岸門之戰,封陵之戰,高商之戰,趙莊之戰,秦國所殺韓、趙、魏三國百姓有幾百萬,這三個國家還活著的人都是抗秦戰爭中死者的遺孤。西河以外,上洛地區,三川一帶經常遭受秦國的攻打,這是晉國的災難!秦國侵擾了韓、趙、魏的一半土地,秦國制造的災難是如此地嚴重啊!而燕、趙等國到秦國去游說的人,卻爭相以奉事秦國來勸說自己的國君,這是我非常憂慮的事啊。”
燕昭王沒有去秦國,蘇代又被燕王所重用。
燕王派蘇代聯絡各國合縱相親,就如同蘇秦在世時一樣,諸侯們有的加入了聯盟,有的沒加入聯盟,而各國人士從此都尊崇蘇秦所倡導的合縱聯盟。蘇代、蘇厲都壽終天年,他們的名聲在各諸侯國顯揚。
太史公說:“蘇秦兄弟三人,都是因為游說諸侯而名揚天下,他們的學說擅長于權謀機變。而蘇秦承擔著反間計的罪名被殺死,天下人都嘲笑他,諱忌研習他的學說。然而社會上流傳的蘇秦事跡有許多差異,凡是不同時期和蘇秦相類的事跡,都附會到蘇秦身上。蘇秦出身于民間,卻能聯合六國合縱相親,這正說明他的才智有超過一般人的地方,所以,我列出他的經歷,按著正確的時間順序加以陳述,不要讓他只蒙受不好的名聲。
蘇秦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蘇秦列傳
作者:司馬遷
出自:《史記》卷六十九蘇秦列傳第九
在這篇列傳中,以蘇秦為傳主,兼及蘇氏兄弟蘇代和蘇厲。蘇秦始以連橫游說秦惠王,失敗,轉而以合縱游說六國。整一年,歃血于洹水之上,功成名就,佩帶六國相印,煊赫一時,為縱橫家杰出的代表人物。繼而奔齊,為燕昭王反間,車裂而死。
蘇秦游說六國,以趙為主,以合縱相親為目的。針對不同對象,順應其心意,指陳其利害,或激或勵,或羞或誘,成竹在胸,使六國合縱締約,使秦人閉函谷關達十五年,足見其胸中韜略和研習《陰符》之功效
作者簡介
司馬遷(前145—前90年),字子長,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夏陽龍門(今陜西韓城)人。著有《史記》,又稱《太史公記》,他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公元前122年(漢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后世的影響極為巨大,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其父司馬談為太史令(相當于國家圖書館館長一職)。早年司馬遷在故鄉過著貧苦的生活。前135年(建元六年),竇太后死后,漢武帝罷黜黃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發動尊儒,這便是有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前127年(漢武帝元朔二年),司馬遷從夏陽遷居長安,后隨家遷于京城,從孔安國學《尚書》,從董仲舒學《春秋》。隨后他繼承父業為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司馬遷在主持歷法修改工作的同時,正式動筆寫《太史公書》。公元前99年(天漢二年),他因“李陵事件”,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其直言觸怒了漢武帝,認為他是在為李陵辯護,遂遭受宮刑。在獄中司馬遷發奮圖強,自強不息,忍受了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繼續編寫《史記》。司馬遷出獄后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于于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記》。公元前90年,司馬遷逝世,終年56歲。對于司馬遷的死因,因史料無明確記載,至今仍為未解之謎。
主要成就
合縱思想
合縱論是戰國時代政治軍事形勢不斷變化,特別是戰國中后期七雄紛爭導致當時“國際關系”(華夏文明圈內諸國)出現重大變化的產物。戰國早期,七雄并立,彼此旗鼓相當,相互制衡。到了戰國中期,秦國厲行變法,銳意改革,兼并巴蜀,國強地險;而六國彼此消耗,七雄并立的均勢格局自此被打破。蘇秦正是洞悉到了這一客觀現實,適時提出了以遏制秦國、維護七雄均勢為宗旨的合縱戰略。
“合縱”,即“合眾弱以攻一強”,是聯合許多弱國抵抗一個強國,以阻止強國兼并的策略。蘇秦提出合縱戰略的宗旨在于遏阻秦國勢力的進一步擴大,以免力量失衡格局進一步加劇。其相應對策則是通過六國聯盟遏制秦國,以求維持以崤函、河西為界線的東西兩個戰略區域的力量均衡。
蘇秦的合縱說首先是基于一種地緣政治的分析。他深諳天下山川形勝,熟知各國力量現狀,他每到一國即首先向當局者詳陳該國的地緣環境形勢,蘇秦提醒山東六國首先應明確各自的安全狀況,他反復告誡六國的君主,要明白這一形勢,即他們共同的危險來自西方側翼的秦國。由于秦國享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地形地勢優勢、體制優勢,將來必定是一種能夠凌駕于六國實力之上的強權力量。因此,六國中每一個國家都絕對不能與秦國單獨媾和以求茍安一時,更不能與秦結為同盟,那不啻是與虎謀皮。擺在他們面前的路只有一條:“六國從親”,并力西向以抗秦。
蘇秦的合縱理論極其注重地緣因素的重要性,并充分論證了六國結盟與其地緣政治因素的內在關聯。蘇秦認為,山東六國在區位上相互關聯,有著表里相屬、唇齒相依的利害關系,應視為一個有著共同利益的戰略整體。六國應充分利用這一整體性,以求在戰略上相互依托、相互策應、互為犄角,從而在對秦作戰中造成有利的態勢。他反復向六國的當政者陳述這一關系。
蘇秦的合縱理論不僅僅是一種認知體系,而且是一套行動綱領。它提出了一套遏制秦國、維持均勢的方法,即以聯盟戰略、憑借山東六國的合力抑制秦國勢力的擴張,以此挽救和維護原有的均勢。行動方案有兩個,其一是以攻為守,六國聯合起來,主動進攻,突破函谷關,深入秦國腹地;其二是當六國中任何一國遭到秦國攻擊時,其他五國絕不能坐視不管,必須群起救助。這無疑是一個卓越的協同作戰方案,它充分利用了山東六國地緣上的相關性,使六國彼此在組織指導、兵力分配、戰略協同、戰術策應諸方面協調動作、密切配合,從而使秦國東向攻擊任何一個國家時都將陷入四面受敵、多線作戰的窘境,進而遏止其逐步蠶食六國以進一步壯大自己的企圖。
蘇秦睿智地看到,如果一國遭到秦國的攻擊而其他國家坐視不救,后果將是極其嚴重的,猶如多米諾骨牌,一個倒下,其余的將依次倒塌!戰國后期的歷史發展證明,蘇秦的分析是極具預見性的,山東六國在一段時間內采取了合縱戰略,即便是三心二意的,也確乎有效地遏制了秦國東向擴張的勢頭達到15年。后來六國雖未免于逐個被秦國吞滅的命運,但這非但不能歸咎于合縱之策,而恰恰說明山東六國沒有始終如一地貫徹實施合縱之策,以及六國政治家們偏狹的一己之私、低劣的戰略目光,加以彼此錯綜復雜的利益糾葛等因素所致。
合縱是圍繞著戰國七雄間地緣政治關系而產生的大戰略,更是一種處理國際間政治軍事關系的原則和方法。合縱以維護均勢為宗旨,以地緣政治論為認知基礎,以聯盟戰略為應對手段。立論周密、視野宏闊、分析精湛、旨意高遠,稱之為地緣政治論的先驅是毫不為過的。蘇秦以地緣政治因素作為研判國際形勢、制定應對策略的主要依據,這種分析方法無疑具有現代的意義。
【《史記·蘇秦列傳》司馬遷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相關文章:
《伯夷列傳》司馬遷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07-19
伯夷列傳_司馬遷的文言文原文賞析及翻譯08-26
《塞翁失馬》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07-16
《史記·田單列傳》文言文原文和譯文06-08
《史記·田單列傳》文言文原文及譯文10-05
文言文《黃耳傳書》原文注釋翻譯03-18
《愚人食鹽》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03-14
《畫蛇添足》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03-17
《韓琦大度》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