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魚論戰》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
在平凡的學習生活中,說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你還記得哪些經典的文言文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子魚論戰》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作品簡介
《子魚論戰》是宋楚泓水之戰始末的記述,以對話的形式展現了兩種對立的軍事思想的激烈沖突。公元前638年,宋、楚兩國為爭奪中原霸權,在泓水邊發生戰爭。當時鄭國親近楚國,宋襄公為了削弱楚國,出兵攻打鄭國。楚國出兵攻宋救鄭,就爆發了這次戰爭。當時的形勢是楚強宋弱。戰爭開始時,形勢對宋軍有利,可宋襄公死抱住所謂君子“不乘人之危”的迂腐教條不放,拒絕接受子魚的正確意見,以致貽誤戰機,慘遭失敗。子魚的觀點和宋襄公的迂執形成鮮明對比。子魚,宋襄公同父異母兄,子姓,名目夷,字子魚。他主張抓住戰機,攻其不備,先發制人,徹底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這樣才能奪取戰爭的勝利。文章前半部分敘述戰爭經過及宋襄公慘敗的結局,后半部分寫子魚駁斥宋襄公的迂腐論調:總的先說“君未知戰”,后分駁“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再駁“不禽二毛”、“不重傷”,最后指出正確的做法。雖寥寥數語,但正面反面的議論都說得十分透辟。
作品原文
子魚論戰
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zhū,取須句。夏,宋公、衛侯、許男、滕téng子伐鄭。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戰于升陘。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于泓,宋師敗績。
楚人伐宋以救鄭1。宋公將戰。大司馬2固諫曰:“天之棄商久矣,君將興之,弗可赦也已。”弗聽。冬十一月已巳朔,宋公及楚人戰于泓3。宋人既成列4,楚人未既濟5。司馬曰6:“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7,又以告8。公曰:“未可。”既陳而后擊之9,宋師敗績10。公傷股11,門官殲焉12。
國人皆咎13公。公曰:“君子不重傷14,不禽二毛15。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16。寡人雖亡國之余17,不鼓不成列18。”子魚曰:“君未知戰。勍敵之人19,隘而不列20,天贊我也21。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敵也。雖及胡耇22,獲則取之,何有于二毛23?明恥教戰24,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25,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26。三軍以利用也27,金鼓以聲氣也28。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儳可也29。”
字詞注釋
1、宋公:宋襄公,名茲父。前638年,宋伐楚,楚救鄭,這年冬天宋楚兩軍交戰于泓.。
2、大司馬:掌管軍政、軍賦的官職,這里指公孫固。
3、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zhè這)城縣西。
4、既:已經。
5、濟:渡過。
6、司馬:統帥軍隊的高級長官,此指目夷,字子魚。
7、成列:排成戰斗行列。
8、告:報告。
9、陳:通“陣”,這里作動詞,即擺好陣勢。
10、敗績:大敗。
11、股:大腿。
12、門官:國君的.衛士。
13、咎:怪罪,歸罪,指責。
14、重(chóng從)再次。
15、禽:通“擒”,俘虜。二毛:頭發斑白的人,指代老人。
16、阻,迫也。隘,險也。言不迫人于險。
17、寡人:國君自稱。亡國之余:亡國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
18、鼓:擊鼓(進軍)名詞做動詞。
19、勍(qíng)敵:強敵,勁敵。勍:強而有力。
20、隘:這里作動詞,處在險隘之地。
21、贊:助。
22、胡耇(gǒu茍):年紀很大的人。胡:年老。
23、何有于二毛:意思是還管什么頭發花白的敵人。
24、明恥:使認識什么是恥辱.教戰:教授作戰的技能。
25、愛重傷:憐憫受傷的敵人。
26、服:(對敵人)屈服。
27、三軍:春秋時,諸侯大國有三軍,即上軍,中軍,下軍。這里泛指軍隊。用:施用,這里指作戰。
28、金鼓:古時作戰,擊鼓進兵,鳴金收兵。金:金屬響器。聲氣:振作士氣。
29、儳(chán):通“讒”,不整齊,此指不成陣勢的軍隊。
原文
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取須句。夏,宋公、衛侯、許男、滕子伐鄭。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戰于升陘。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于泓,宋師敗績。
楚人伐宋以救鄭。宋公將戰。大司馬固諫曰:“天之棄商久矣,君將興之,弗可赦也已。”弗聽。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后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
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魚曰:“君未知戰。勍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贊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敵也。雖及胡耇,獲則取之,何有于二毛?明恥教戰,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儳可也。”
文章譯文
事件背景:宋襄王欲稱霸諸侯成為盟主。楚國實力強大,鄭國附庸推舉,楚國做了盟主。宋襄王不忿,盛怒討伐鄭國。
楚軍攻打宋國以援救鄭國。宋襄公將要迎戰,大司馬于是勸阻說,“上天遺棄商朝已經很久了,君王要振興它,是不可赦免的罪啊[2] 。”襄公不聽。
宋襄公和楚國人在泓水交戰。宋軍已經排成戰斗的行列,楚國人沒有全部渡過泓水。子魚說:“對方人多,我方人少,趁著他們沒有全部渡過泓水,請攻擊他們。”宋襄公說:“不行。”楚軍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陣勢,(子魚)再次報告(宋襄公)。宋襄公說:“還不行。”(楚軍)擺好陣勢(宋軍)才攻擊楚軍。宋軍大敗,宋襄公大腿受傷,國君的衛士被殺絕了。
國人都責備宋襄公。襄公說:“君子不再傷害已經受傷的人,不俘虜頭發斑白的老人。古代用兵的道理,不憑借險隘的地形阻擊敵人。我雖然是亡國者的后代,(也)不攻擊沒有排成陣勢的敵人。”
子魚說:“主公不懂得作戰。面對強大的敵人,(敵人)因地勢險阻而未成陣勢,這是上天幫助我們;阻礙并攻擊他們,不也可以嗎?還有什么害怕的呢?而且現在強大的,都是我們的敵人。即使是年紀很大的人,能俘虜就抓回來,還管什么頭發斑白的敵人?教導士兵作戰,使他們知道退縮就是恥辱來鼓舞戰斗的勇氣,教戰士掌握戰斗的方法,就是為了殺死敵人。(敵人)受傷卻還沒有死,為什么不能再殺傷他們?如果憐惜(他們,不愿)再去傷害受傷的敵人,不如一開始就不傷害他們;憐惜頭發斑白的敵人,不如(對敵人)屈服。軍隊憑借有利的時機而行動,鑼鼓用來鼓舞士兵的勇氣。利用有利的時機,當(敵人)遇到險阻,(我們)可以進攻。聲氣充沛盛大,增強士兵的戰斗意志,攻擊未成列的敵人是可以的。”
寫作背景
公元前638年,宋、楚兩國為爭奪中原霸權,在泓水邊發生戰爭。當時鄭國親近楚國,宋襄公為了削弱楚國,出兵攻打鄭國。楚國出兵攻宋救鄭,就爆發了這次戰爭。當時的形勢是楚強宋弱。戰爭開始時,形勢對宋軍有利,可宋襄公死抱住所謂君子“不乘人之危”的迂腐教條不放,拒絕接受子魚的正確意見,以致貽誤戰機,慘遭失敗。子魚的觀點和宋襄公的迂執形成鮮明對比。子魚,宋襄公同父異母兄目夷的字。他主張抓住戰機,攻其不備,先發制人,徹底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這樣才能奪取戰爭的勝利。
文章前半部分敘述戰爭經過及宋襄公慘敗的結局,后半部分寫子魚駁斥宋襄公的迂腐論調:總的先說“君未知戰”,后分駁“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再駁“不禽二毛”、“不重傷”,最后指出正確的做法。寥寥數語,正面反面的議論都說得十分透辟。
宋襄公陳念固封、頑鈍愚閉,徒假諸于仁義之名而籠諸侯之心。而戰爭豈容此迂腐之輩。既無審時度勢之能,又無慧眼獨具之才。枉費興兵侵鄭而引火自焚于泓,空令子魚等賢暴殄于糞土之墻。春秋霸主乃此像乎?況無實力為后盾,天焉不棄。若真有仁義之心,以次而對天下黎庶,舉廣義、攜良材。何苦宋國不強,霸業不成。
悲亦,心術不正且不智,不敗而何?
縱觀子魚所論句句中肯,切于要害,無虛飾矯言。皆以戰爭實務為重。而此等英才,明珠暗投,淪落于襄公之溜下而湮一世苦學,豈不惋惜。
此一子魚,而萬千子魚皆無逢于燕昭之黃金臺。
此一襄公,而萬千襄公皆雍塞良材于水火沉淪中。
千秋如此,萬世依然。
文章簡析
在此篇文章中,體現了宋襄公是個目光短淺的君主。既然要講仁慈,為何要與人為敵呢?既然為敵了,卻偏又講起仁慈來了。實在是前后矛盾。若要對敵人講仁慈,必先得自己立于不敗之地,方可講得,否則不但受了傷,丟了性命便是連講仁慈的本錢也喪失了啊。再不,就必須消敵于無形,我不為人人之敵,人人亦不以我為敵,那才是最大的仁慈!宋襄公對敵人的仁慈,也正是對自己的殘忍,子魚在此之間,倒顯得很倒霉,輔佐了這樣一個‘婦人之仁’的君主了,作者主要描繪的是一個迂腐,愚昧的君主。
文集簡介
《左傳》是中國古代一部敘事詳盡的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漢朝時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漢朝以后才多稱《左傳》,是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書,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作者簡介
左丘明,中國春秋時史學家。魯國人,雙目失明,春秋時有稱為瞽的盲史官,記誦、講述有關古代歷史和傳說,口耳相傳,以補充和豐富文字的記載,左丘明即為瞽之一。相傳曾著《左氏春秋》(又稱《左傳》)和《國語》。兩書記錄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價值的原始資料。
【《子魚論戰》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相關文章:
《王孫滿對楚子》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04-16
《子革對靈王》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04-12
《子魚論戰》文言文翻譯03-15
《臧僖伯諫觀魚》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04-12
《吳許越成》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12-06
《周鄭交質》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04-13
《展喜犒師》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04-12
《子產論政寬猛》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04-12
《蹇叔哭師》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