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模范人物事跡
一、事跡材料的特點
鮮明地體現特定的時代精神。事跡材料不是單純為其單位和個人評功擺好,而是為了鮮明地體現和積極宣揚一種特定時代所需要的精神。這是由事跡材料的宗旨和根本目的所決定的。
以敘寫先進事例為旨要。事跡材料以先進對象的先進事跡為主要內容,以敘事為主要表達方式。事跡材料所要體現的先進對象的先進思想、精神,特定的時代特征都要通過敘事予以展現。
具有較強的觸發力和感染力。事跡材料的寫作目的是為了引導讀者認識先進,學習先進。要達成此目的,首先要吸引讀者,感染讀者。這就要求事跡材料要具有較強的觸發力和感染力。
二、道德模范人物事跡(精選28篇)
先進事跡材料寫作屬于應用寫作范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道德模范人物事跡(精選28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道德模范人物事跡1
王一碩,男,27歲,中共黨員,河南中醫學院碩士研究生。
2000年,王一碩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應對每年6000元的學費,父母愁眉不展。為了減輕家里的負擔,也為了不使兩個妹妹失學,他決定放下上學,去西安打工。學校了解到狀況后,迅速為他爭取了國家助學貸款,他帶著萬分的感激邁入大學校門,并順利完成了學業。當學校號召動員大學畢業生用心參加志愿服務西部計劃時,他當即就下定了決心:“是國家的助學貸款和學校領導老師的幫忙圓了我的大學夢,在國家西部建設急需人才的時候,自己不能無動于衷”。在即將奔赴西部之際,王一碩帶著一封感謝信來到給他貸款的銀行行長的辦公室,向支持他完成學業的銀行表示感謝,并告訴行長,“母校不僅僅教給我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更教會了我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我已被批準為一名西部志愿者,請你們記下我的聯系方式,我保證盡早還清貸款”。
在西部期間,他充分發揮所學專長,服務于當地經濟建設,用心帶領當地群眾發展中藥材種植,自費為種植農戶印發資料,幫忙三家制藥企業透過了GSP認證,高票當選陜西省杰出青年志愿者,還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服務期滿后,為了早日還清貸款,他決定一邊打工一邊復習參加碩士研究生考試。憑借自身的知識和在西部做認證時積累的經驗,王一碩順利地在一家企業找到了工作。他的誠實守信和工作潛力得到了業內廣泛認可,許多企業邀請他幫忙做認證工作。
隨著收入不斷增加,王一碩歸還國家貸款的潛力也日漸增強。他認為,作為一名大學生,就應以誠信為本,以守信為榮。2005年底,雖然離還貸期限還有10個多月,但他決定提前還貸。學校為他舉行了還貸儀式,當他把自己辛辛苦苦積攢的26770元錢交還到發貸銀行負責人手里時,全場響起熱烈的掌聲。
2006年,王一碩被團中央評為第六屆中國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當選教育部2006中國大學生十大年度人物。
道德模范人物事跡2
李芳,女,漢族,1969年5月生,中共黨員,河南省信陽市董家河鎮人,生前任教于河南省信陽市浉河區董家河鎮綠之風希望小學。
李芳同志扎根山區,從事鄉村教育29年,一直默默耕耘、敬業奉獻、精心育人,深受學生愛戴、家長尊敬、學校認可。她心懷大愛,臨危不懼,舍己救人,用生命為學生上好最后一堂課,讓崇高的師德和不朽的師魂熠熠生輝,塑造了新時代人民教師的光輝形象。
2018年6月11日17點30分,河南省信陽市浉河區董家河鎮綠之風小學正常放學。二年級語文老師李芳隨護路隊護送學生離校回家。17點51分,護路隊行至紅綠燈路口,李芳老師正組織學生按綠燈指示有序通過。突然,一輛裝滿西瓜的三輪摩托車自北向南向護路隊急速駛來。情況萬分緊急,李芳老師一邊大聲呼叫學生避讓,一邊沖上前去用自己的身體護住學生,并奮力將學生推開,自己卻被嚴重撞擊,昏迷不起。學生們得救了,李芳老師卻遭受重傷,雖經醫院一天兩夜全力搶救,終因重度顱腦損傷致呼吸循環衰竭,于6月13日凌晨4時40分不幸殉職。
李芳老師被分配至董家河鎮謝畈小學任教,謝畈小學撤校后她被分配至綠之風希望小學任教。在同事眼里,李芳老師是工作學習的榜樣,許多實習教師和年輕教師都愿意拜她為師,近5年,她帶出20多名“教師徒弟”。在家長眼里,她是和藹可親、無私奉獻的老師。她的手機里存了很多留守學生父母的電話,一有空就為他們介紹孩子的情況。翻開李芳的檔案,任教近三十年,她始終堅守教育第一線,在擔任學科教師的同時,又先后工作在班主任、少先隊輔導員等崗位,生前榮獲優秀班主任、教學能手、優秀輔導員等表彰22次。
2018年6月16日上午,李芳老師的追悼會在信陽市浉河區董家河鎮舉行,4000余人來到現場沉痛悼念李芳老師。教育部、河南省教育廳領導分別前來看望慰問李芳同志家屬。
2018年6月教育部追授李芳同志“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河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河南省教育廳追授李芳同志“河南省優秀教師”榮譽稱號;2018年7月河南省委追授李芳同志“河南省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2018年7月李芳同志榮登“中國好人榜”;2019年3月河南省人民政府評定李芳同志為烈士;教育部長陳寶生,河南省委書記王國生、省長陳潤兒等領導同志先后就學習宣傳李芳老師的先進事跡作了批示。
道德模范人物事跡3
古運祥,男,李家疃鎮常重村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民。他先后6次自費5萬余元在常重村、東大姑廟村、武吉村、成安人民廣場等地舉辦“我為老人洗洗腳”活動,凡自愿參加活動的,均免費贈送足浴盆和毛巾。
以活動為載體,在全縣鼓勵傳遞孝心和愛心,讓廣大群眾用行動去影響更多的人孝老敬老,促進家庭和睦,鄰里和諧,弘揚家庭美德,傳遞和諧和睦的文明家風,努力在全縣營造敬老愛老氛圍。
古運祥曾入圍“中國好人”評選活動,并先后被評為“第五屆邯鄲市道德模范”“邯鄲市最美家庭”“成安縣最美家庭”“德孝信好村民”等榮譽稱號。
道德模范人物事跡4
遼河頭村保管員、農經、圖書管理員牛良則同志,1938年二月出生,1985年6月擔任遼河頭村保管員、農經管理員、圖書管理員。由于業務出色,當年被評為先進工作者。1987年又被授予遼河頭村工作勞動模范,近30年來擔任遼河頭村管理員,他以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盡職盡責,為推進遼河頭村的管理員和其它各項工作,為農民群眾解疑釋難,把黨的方針政策送到老百姓的心坎上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因此干部群眾都稱他是遼河頭村的明白人、貼心人、知情人,大事小事都找他求助。也正是這樣,他為遼河頭村群眾送知識、送政策、送溫暖,他在本職崗位上默默地工作、無私地奉獻。
伴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化,國家實行糧食直補政策、退耕還林政策、惠農政策、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推進“六村聯創”等許多政策的推行。很多農民多種經營的積極性熱情高漲,在此情況下許多村民多次到村委會找他詳細了解相關情況和政策,他每次都是認真學習,深入各戶調查詳細說明情況讓每一戶都是帶著問題來、帶著滿意走,每次都是起早貪黑,很晚才回到家里。為了核實土地面積退耕還林面積,他和村里同事一起深入田間地頭丈量核實,不知去了多少戶,走了多少路,一天下來腿酸痛不止,可他卻不吭一聲。為了方便群眾,他把電話號碼貼在辦公室的門上,每月話費高達一百多元,為此,他常常做出無私奉獻,卻無怨無悔。近年來,每到糧食直補發放時、退跟還林補助款、產業結構調整補助款發放時,都是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業務量大。這些款項的發放工作和農民的利益息息相關,為了做好發放工作,事前他和村內同事深入到全村去調查核實,摸清底數和詳情。為了把直補政策落到實處,他對村干部上報土地面積的工作進行細心布置和指導,對個別農戶不理解、不配合,他就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耐心講解直補政策,讓廣大群眾都知道。
牛良則同志又兼任村圖書管理員,為方便廣大村村民學習新知識,了解新政策,提高文化知識水平和精神素養,他每天都盯在文化活動室為廣大村民提供無償服務,完善借閱管理制度和學習制度共同促進遼河頭村文藝、文化活動,積極推進文明和諧先進村的建設工作。
道德模范人物事跡5
“雷神”杜富國榮立一等功,現為南部戰區陸軍某掃雷大隊戰士,在云南麻栗坡掃雷過程中突遇當場昏迷,深受重傷,年僅27歲并且今年剛結婚,便失去了雙手和雙眼。
年輕英雄的重傷無疑是悲痛的,帥氣陽光的微笑讓我們不忍相信上帝的無情,英勇無畏的軍人氣質讓我們肅然起敬。今天這位英雄的名字刷爆了我們的朋友圈,銘記在我們的心頭,是英雄身上充滿著榜樣的特質,蘊含著榜樣的力量,指引著我們學習的方向。
27歲的他,已經有8年的軍齡。19歲應征入伍,保家衛國,向往成為英雄,但是不懼成為烈士。杜富國用實際行動向我們展示了軍人的初心和立志當高遠的先進做法,他也身體力行努力實踐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優秀作風。共產黨人的初心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科技工作者的初心是為創新事業找突破,為中國經濟添動力;青年學子的初心是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為成就自己而努力。每個人均有自己的初心,應該堅守自己的初心并身體力行。
“你退后,讓我來!”這是杜富國受傷前說的一句話。當接到“查明有無詭計設置”的指令后,他以命令的口氣對同組戰友艾巖說。這是軍人的擔當精神與責任意識,更是不怕犧牲敢于主動承擔危險的大無畏。新的時代賦予了軍人新的使命和新的責任,當然新的時代,也需我們新時代的青年不忘初心,肩負起新的使命擔當。鐵肩才能擔道義,新時代的青年也要有擔當責任的膽量和氣魄,充分認識擔當作為的重大意義,堅持做到心中有責,心中有德,心中有學。
伴隨著“轟”的一聲巨響,他下意識地倒向艾巖那一側。下意識的倒向自己的戰友,保護自己的戰友,是軍人的義、團結和隊友精神。團隊精神是一種家庭精神,充滿著和諧、信賴、保護的團隊氛圍,維系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心靈契合。團結的力量源于統一的目標。共同的理想,一致的追求使各種力量匯聚到一起,并朝著同一方向疊加累積,進而真正達成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擰成一股繩。共同的團隊擁有共同的理想,秉持著共同信任,貫穿著舍己為人,我們新時代的青年應該深化團結意識,踐行舍己為人。
“雷神”的重傷讓你我陷入悲痛,但“雷神”的力量激勵著你我勇往直前。我們一定不忘初心,謹記責任擔當,注重團隊精神,致敬排雷英雄,在新時代下發揮新時代力量。
遼河頭村是戶多、人多、地多的大村,因為自然環境和歷史背景形成了多重矛盾和問題,情況比較復雜。為了做好這個村的各項直補發放工作,他帶領同事,到村部辦公,和村干部分工合作,登記表格、發放現金,進行咨詢服務,通過耐心周到的服務,不但理順了村民心里的怨氣,而且還落實了黨的惠農政策,調動了村民的生產積極性。
他不僅是財務工作的助手,而且還是民主理財小組成員。他積極參加遼河頭村的各項工作,在護林防火、防汛救災等工作中埋頭苦干,無私奉獻。
他不僅工作積極,表現突出,而且還熱愛公益事業、助人為樂。每年向災區捐款、捐物,他都積極參與,起模范帶頭作用。每到年節假日,他經常到村里的孤寡、殘疾老人家里去走訪慰問。誰家遇到困難,他知道后都盡幾所能伸出援助之手。今年七月,辛安村一名大學生身染白血病,家里為他治病花去幾十萬元,正在患者家屬愁眉不展、萬分焦急的時候,鄉領導號召鄉機關干部捐款,他聽說以后當時主動找到村支部書記要求捐款二百元。然而熟悉他家情況的人都知道他家里生活并不寬裕。他說:“二百元錢微不足道,但捐獻的是我的一片愛心!”
事業無止境,追求無止境,學習也是無止境的。他積極參加村里舉行的各項先進教育活動,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自覺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他的學習筆記中有這樣一段話,“既然我是一名管理員,就應該勤勤懇懇工作,認認真真辦事,堂堂正正做人,立足崗位,無私奉獻。”他是這樣寫的,也是這樣做的,在他近三十年的平凡工作中。他工作平凡、默默無聞,卻像陣陣清風鼓蕩著片片征帆,破浪遠航,如同一顆閃爍的紅星,在夜空里和億萬顆星星一起無私地閃爍著光亮,展示出一名普通農村干部的人生價值和時代風采!
道德模范人物事跡6
孔凡成,男,漢族,1954年5月生,中共黨員,中國鐵建十八局集團隧道公司四川錦屏二級水電站項目經理。
作為一位資深隧道工程施工專家,孔凡成40年如一日奮戰在施工生產第一線,先后參與16項國家重點工程建設。他帶領的團隊攻克高埋深、高地應力、高壓涌水和高水頭等世界級隧道施工難題,為我國超長隧洞建設和國家水電建設作出重大貢獻。
2015年6月,孔凡成臨危受命,接手遭遇大塌方的四川錦屏電站交通公路牦牛山隧道工程。從簽下“軍令狀”那一刻起,他就冒著塌方、巖爆和大涌水等各種危險,整天泡在隧道里,摸索治理大塌方的最佳方案,一天三頓飯也在隧道里吃,實在太累了就在車上睡會兒。在他的帶動下,項目部奇跡般地創造了月開挖288米的記錄,提前17天完成合同。
在業主心目中,孔凡成是不可替代的“金牌項目經理”和專家型人才。錦屏二級水電站引水隧洞是水電站的核心控制工程,具有“埋深大,地應力高,巖爆強,涌水多”等特點。施工現場一邊是懸崖峭壁,一邊是滔滔江水,在這樣的環境下采用TBM挖掘機作業被美國專家認為是不可能的,但孔凡成和他的攻關小組經反復論證,硬是在大山里開鑿出一個組裝洞,經過149天的安裝調試,TBM挖掘機成功掘進。美國監理豎起大拇指說:“中國人,真了不起!”8年來,孔凡成率領團隊,在錦屏水電站中標工程14項,中標額從最初的1700多萬元增加到30多億元。他屢創紀錄,為企業和個人樹起了金字招牌。同事說:“有他在,多難的隧道都能成。”業主單位領導說:“這里沒有他,我們不放心。”
2015年1月20日,孔凡成老伴被查出患上了癌癥。他強忍淚水對老伴說,他現在還不能趕回來,因為工地上千頭萬緒,他不能摞下攤子不管。2015年,他母親病重的時候,他正組織大會戰,等他忙完工作趕回家時,母親已經離開人世,他連最后一面都沒見上。他兄弟姐妹8人,多年在外四處打工,沒有一人從他那得到過任何好處。
孔凡成榮獲天津市“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被評為“天津市廉政勤政優秀黨員干部”。
道德模范人物事跡7
許張氏,女,漢族,1916年4月生,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西關社區居民。
她沒有堅實的臂膀,卻四十年如一日為癱瘓兒子延續生命;她家庭貧困,卻回絕了10萬元的愛心捐款。許張氏,一位連名字都沒有的97歲老人,用自己的堅持和無私書寫著人世間最偉大的母愛。
因為生在舊社會,17歲時嫁給了同村的許奎元,人們就叫她許張氏。40年前,小兒子許全意不幸患上精神病,連家人都不認識,全家傾其所有為其治病,使原本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從那時起,許張氏就衣不解帶地照顧兒子。1990年,老伴去世,年過七旬的許張氏只能獨自擔起照顧兒子的.重任。1994年,許全意病情惡化完全癱瘓在床,生活不能自理。
此時,許張氏的其他子女都各有家庭,生活都不寬裕。體恤兒女的許張氏硬是咬著牙自己堅持照顧許全意,喂飯、喂藥、洗澡、端便盆等都是許張氏自己動手去做。有時許張氏累得不想動,但是一想到兒子沒吃上口熱飯,心里就難受起來。每一天晚上,老人都要起身好幾次,看看兒子冷不冷、熱不熱,有沒有尿床。兒子的頭發、胡子都是她親手修剪。老人如今已是白發蒼蒼,腰背累得深深地彎了下去。病床上的許全意雖然瘦弱,但身上干干凈凈,沒有一點褥瘡,雙眼有神。雖然不能言語,但會用眼神與母親交流,完全沒有久病之人的那種木訥。
“二哥是我母親的全部,她也不愿意拖累我們,我們想搭把手都不允許,更別說把二哥接到家里照顧了。”女兒許長榮說。許張氏說:“為了孩子,我要好好活著,活著一天就要照顧孩子一天。”也以前有人提議出資幫忙許奶奶的小兒子住進福利院,減輕老人的負擔,讓她安享晚年,但被許張氏一口回絕了。老人認為福利院的護理人員雖然不錯,但自己在家里親自照顧兒子就應更好些,她不愿意兒子受任何委屈。“我活一天,就帶著他一天。”老人眼神格外堅毅。
雖然家境貧困,許張氏卻有自己的原則,好心人送來的錢物一概不要。上海的一家企業老總在微博上看到許張氏的故事后,派安徽分公司的工作人員送來10萬元愛心捐款,但老人婉拒了。當地民政部門為老人和她的小兒子分別辦理了低保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這讓許奶奶每當和人聊天時,總是不忘念叨幾句感謝的話:“給政府添負擔了,共產黨好啊!”
許張氏榮獲第三屆安徽省道德模范榮譽稱號,入選“中國好人榜”。
道德模范人物事跡8
白彥軍,男,縣政協經濟委主任。“孩子不孬!”看似一句簡單普通的話,卻是白彥軍父母對他精心侍奉雙親的孝心的極大肯定。2015年,他父親因摔傷,手術后患腦壁性梗塞,經治療后右手無力,腦梗后遺癥使其生活不能自理。
他三年來精心侍奉父親,每天為父親洗臉,隔一天擦洗一次身體。不管工作有多忙,生活有多累,他對父親的侍奉從未間斷,在他三年如一日的精心陪護下,他的父親現在能夠做些從高架車轉換到輪椅車的簡單活動。
他患糖尿病20年的母親,不幸又患上白內障,經手術后效果并不明顯,為了不讓母親感覺失落,他工作之余經常陪伴老人嘮嗑、拉家常,讓她消除孤獨和寂寞,減輕疾病給她帶來的痛苦。白彥軍精心贍養老人的事跡感動著身邊的每一個人,他的父母親逢人便夸:“孩子不孬!”。
道德模范人物事跡9
她,女,生于1975年,大學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會計師,縣級骨干教師。曾教學勝利中學職高財經專業課程,現教學勝利中學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同時兼職勝利中學主辦會計及食堂會計。
她自覺餞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模范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恪盡職守。在領導心目中,她吃苦、虛心、誠信肯干;在老師及教輔后勤職工眼中,她熱情、溫和、真誠待人;在學生的記憶里,她嚴厲、慈祥,以身作則。自1995年走上講臺至今,15年風雨,她在教育系統這塊園地里堅持信守承諾,默默奉獻,成長為極具高度信譽的教育工作者。
1998年那年的寒假的一天,她答應圖書管理員(路途遙遠她提前回家)幫她代理發放學生寒假作業,記得那天天下著大雪,年關街道做生意的攤位十分擁擠,占據了進學校大門的道路。
當時一車寒假作業書無法進入校園,學校教師已放假離校,她為了及時地發放學生寒假作業,二話沒說,向總務主任匯報后,及時搬運了那一車的書,因為一天的勞累過度,身懷三個月的孩子流產了,晚上當她的丈夫看著剛從醫院清宮回家臉色蒼白的妻子,夫妻二人緊緊抱作一團痛哭一場,她這時唯獨的是感到對丈夫的愧疚。第二天,她沒有把此事告訴學校領導,還堅持在兩天后把那一車的作業書發到了來校領成績單的所有學生手里,看著師生接過寒假作業,欣喜的她將淚水化作了滿臉的笑容,同時也承諾了朋友的囑托。她一向是只要教師請教幫忙的事,只要是她能夠辦得到的,她會承諾并守信地辦好,譬如,指導雷老師等教師制作課件,她會盡心盡力,直幫忙到課件完成,她時時如此實心辦事,真誠待人,得到了同事的好評。
她由于長期在繁雜的事務中勞累工作,患上了頸椎病,經常帶病工作。2006年,她帶高三(8)班的專業課,自開年后舊病復發了,整天的頭暈眼放花,縣醫院檢查后,醫生告誡地對她說:“你的病很嚴重,務必住院理療。”為了信守承諾,圓滿地送走這屆學生這個信念,讓所帶學生高考取得好成績,一向堅持到高考結束后的那一天,暈到了直接被送到了羅田縣萬密齋醫院。那一年高考成績,她所帶的專業平均分居全縣職高第一,激勵了許多學生,其中,方浩同學專業高考成績296分(總分300分)居全省高考專業總分第一名。
多年來,她一向戰斗在高三專業學科教學的第一線,同時兼學校主辦會計、食堂會計等職,雖然負擔重,但教學成績一向很突出。胡水鳳十分吃苦敬業,并一向克服多重困難,因材施教,如每年在高考前她都要給學生打印100多條課本上的名詞解釋,她總是帶頭先示范背一遍給學生聽,然后讓全班每個學生都背完。記得有一個學生方某記憶不好,在專業課早自習上連續兩周都背不下十條,胡老師于是找他談話,教他巧記、活記,千方百計激勵他努力,并承諾犧牲自我休息時光給他輔導,直到他背完為止。說到的事她能做到,她一向利用課余時光到班級輔導學生。這一舉措,她一向都能落實踐行,從沒失言,與她同教學高三的老師都有目共睹,一向在教師和學生心目中信守承諾,言行一致的好教師。
無論工作多么忙,她堅持業余學習,感染師生勤奮好學,為此,近五年來,她還學與寫合作,教與研合作,取得了許多獎項,如:公開課證書1個(2006年縣一等獎),論文證書16個(其中國家級3個、省級4個、市級3個、縣級6個),教學設計及案例證書7個(其中國家級2個、省級1個、縣級4個),課件證書10個(其中省級2個、市級2個、縣級6個),高考試題評析及預測證書1個(國家級),課題論文證書1個,輔導學生獲獎證書2個(省二等獎)。輔導學生在市級報刊發表習作2篇,羅田縣科學發展筆談論文1篇。同時在市級以上報紙發表教育類論文9篇;經濟類論文5篇,在專著書刊上發表教育論文7篇;在市級以上報刊雜志發表教育新聞宣傳300余篇。
她在財務工作十五年中,廉潔自律,以身作則,認真遵守財務人員廉政規定,踏踏實實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防微杜漸,維護財務會計聲譽,筑牢廉潔思想道德防線,工作中始終注意不與食堂采購實物單位及個人拉拉扯扯,不借付款之機謀取私利,吃請不到、送禮不要、不拿原則做交易,也決不去亂收費,以自我的實際行動樹立起學校會計人員的良好形象,在近幾年的“普九”攻堅工作中,她作為此項工作的重要成員會計,她常常加班到深夜,她嚴格按照各項規章制度和《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要求自我,她堅持實事求是的基本準則,做到從大局出發,服從領導安排,對社會負責,將“勤儉節約,用心服務,取信于師”的宗旨貫穿于財務工作始終,努力做到及時報帳、認真做帳,她廉潔自律。多年來,她的財務工作一向得到上級好評,多次被縣教育局評為計劃財務先進個人,十幾年來財務成績居全勝利鎮第一,食堂財務會計業務精通,自我根據學校自身狀況,設計了一套適合學校食堂的財務電子帳本,試試用了幾年,效果很好。在教輔后勤人員心目中具有公正、廉潔、為民的良好形象。
有風有雨有陽光,有汗有淚有歡笑,這是她工作十幾年來的真切感受,工作雖然艱苦,但她更多感到的是愛的快樂。用她自我的話說:我餞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模范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恪盡職守,永不言悔。她先后被評為縣級骨干教師、高中學科先進帶頭人、縣級優秀教師、教育宣傳工作模范通訊員。
道德模范人物事跡10
李廷俊,男,漢族,1945年1月生,主任醫師,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李廷俊從醫60多年,救死扶傷、樂善好施,以高尚的醫德踐行著醫者仁心。從赤腳醫生到臨床大家,研究攻克疑難頑癥,治愈國內外患者30余萬例。
主持研究的5項科研項目,經權威專家鑒定均為國內領先水平。研究的省批院內制劑八個和數十個特效方劑,治療多種疑難病癥,取得了很好的療效。治療肺結核的藥物獲國家發明專利。多次以專家學者身份出國訪問交流學習,傳播中華醫藥傳統文化。
道德模范人物事跡11
劉旭,男,漢族,1976年9月生,貴州省貴陽市修文縣大石布依族鄉九年制義務教育學校教師。
鄰居家突發火災,劉旭冒著生命危險奮不顧身沖進火場,與熱心群眾協力救出老人和孩子。他不僅是學生眼里的好老師,妻子眼里的好丈夫,父母眼中的好兒子,街坊眼里的好心人,更是見義勇為的“英雄教師”。
2018年夏天的一個下午,劉旭下班回家,看到鄰居王某家二樓有濃煙冒出,窗戶玻璃被高溫炙烤而炸裂崩飛。“起火了!”劉旭一邊朝著鄰居家飛奔,一邊向周圍鄰居大聲呼救。
樓道間彌漫著滾滾濃煙,王某的兩個孫子和80歲的老母親被困在二樓家中。劉旭是第一次親歷火災,即便如此,不顧兇猛火勢和刺鼻濃煙,劉旭毅然俯身奔向二樓。金屬門把手已燙得無法觸碰,劉旭不得不破門而入,在火勢兇猛、濃煙彌漫的屋子里摸索尋找兩個孩子。
半分鐘之后,劉旭找到了5歲大的女孩,此時孩子已經被嗆得說不出話。小女孩意識到被救之后,用手指向弟弟所在的位置。劉旭左手抱著小女孩,右手支撐著在地上匍匐前進,好不容易才找到已經昏迷的小男孩。
此時火勢越來越大,劉旭有一種要窒息的感覺。他暗暗告誡自己:不能倒下,這里還有兩個孩子!他一手摟著一個孩子,踉蹌著走向門外。在孩子們被人接住的瞬間,劉旭才松了一口氣,疲憊地倒在地上。參與救援的幾名群眾沖入火海將王某的老母親救出火場,因為救援及時,兩個孩子和老人都脫離了生命危險。
“我從未覺得自己是英雄,任何一個有良知的人,遇到這種情況都會挺身而出。”事后,劉旭主動將獲得的1萬元獎金捐給了受災家庭。
道德模范人物事跡12
蔣敏,女,29歲,羌族,中共黨員,四川省彭州市公安局光明路派出所教導員。
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蔣敏強忍家園被毀、母親和女兒等10名親人遇難的巨大悲痛,頑強堅守在抗震救災第一線,把對親人的愛奉獻給災區群眾,成為抗震救災的一面精神旗幟。走上新的崗位后,她把抗震救災精神轉化為工作動力,深入扎實干好本職工作,傾力投身災區重建,彰顯了一位新時期女警的英雄本色。
汶川特大地震發生時,蔣敏系四川省彭州市公安局政工監督室民警。當得知外婆、奶奶、母親和兩歲的女兒等10位家人在北川老家全部遇難的噩耗時,蔣敏抹去淚水,強忍巨大的悲痛,毅然堅守在工作崗位,全力奮戰在抗震救災第一線。她夜以繼日參與搶救受傷群眾,安置災民生活。因悲傷過度和體力透支,蔣敏極度虛弱,多次昏倒在搶險救援現場,她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感謝所有關心我、關心災區的人,現在母親、女兒已經不在了,我應該在自己的崗位上幫助最需要幫助的人。”
抗震救災告一段落后,組織上任命蔣敏為彭州市公安局光明路派出所教導員。面對新的角色和工作任務,蔣敏立足本職,虛心學習,表現出謙虛謹慎的作風和良好的敬業精神。身為女教導員,她在生活上從不搞特殊,工作上總是率先垂范,堅持參加夜里輪流值班,執勤一絲不茍。她一手抓從嚴治警,一手抓從優待警,既健全了干警隊伍建設制度,又切實解決了干警實際困難,進一步增強了隊伍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蔣敏說:“人民的警察,就要始終牽掛著災區人民的冷暖。”20xx年春節前夕,她帶著過冬物資到彭州市重災區磁峰鎮板房區看望群眾,看到一些孩子上學困難,她與3個殘缺家庭結成長期幫扶對子。當發現板房中的群眾夏日備受蚊蟲襲擾,她立即拿出工資購買了滅蚊藥具送給群眾。
蔣敏先后被授予全國抗震救災模范、全國公安系統一級英雄模范、全國三八紅旗手、抗震救災優秀紀檢監察干部等榮譽稱號。
道德模范人物事跡13
張桂梅,一位63歲的老人,頭發稀疏,不施粉黛,她的臉上刻盡了滄桑與疲憊,但是她的堅定卻散發著無窮的力量!
她,為了讓失學的女孩子重返課堂,幾近乞討的籌集資金,創辦女子中學,只是為了改變“低素質母親,低素質孩子”的惡性循環,讓1600余名貧困山區女學生圓夢大學。
她,為了給貧困的孩子交學費,毅然拿出自己僅有的200元生活費,甚至把妹妹寄給自己的路費悉數拿出。
她,為了挽救迷戀網絡的男孩,把行李搬到學生宿舍,與學生同吃同住,言傳身教,用實際行動感染學生,培養良好學習習慣。
這樣的事例,太多太多了,每一件事都包含著張桂梅老師對教育的執著,對學生的關愛。張老師一生無兒無女,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心血全部獻給了教育事業,把全部的愛都獻給了自己的學生,張桂梅老師就像一把利劍斬斷了貧困和愚昧的傳遞,架起了知識和山區女孩的夢想橋梁,張老師的無私奉獻,無悔付出,辛勤耕耘,愛生如子不正是人民教師潛心育人的敬業精神和立德樹人使命擔當的具體體現嗎?這才是真正的偉大,這就是教育的力量。
一遍一遍看著張老師的報道,不僅潸然淚下,仿佛有一束光射進我的心底,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應當以張桂梅老師為榜樣,爭當新時代“四有”好老師,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和堅定的職業信念,將立德樹人,教書育人作為自己神圣職責和使命。仰望星空,靜靜思考,這豪言壯語的背后不正是教學生活中平凡的細節匯聚而成嗎?
偉大出自平凡,我應該像張桂梅老師一樣,始終保持熱愛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堅守,上好每一節課,改好每一本作業,輔導好每一個學生,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豐富自身的知識底蘊,積淀方法,摸索經驗,在活動中歷練,在實踐中促進專業成長,才能擔負教書育人的大任,才能不辜負踏上教師征程時立下的誓言。我應該向張
桂梅老師一樣,始終保持以德施教的仁愛之心,把每一個學生都當成自己的孩子,贊賞孩子、信任孩子、鼓勵孩子,贊賞每一個孩子的獨特性,贊賞每一個孩子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進步,贊賞每一個孩子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現出來的善意。
紅梅傲骨,大愛無疆,我們應該承襲張桂梅老師的“紅梅”精神,追求至善至美的師德大愛,不改初心,牢記使命,在教育路上奮勇前行!
道德模范人物事跡14
劉付昌,男,漢族,1922年5月生,生前系貴州省遵義市仁懷市魯班街道山水社區居民。郭德剛,男,漢族,1951年1月生,貴州省遵義市仁懷市魯班街道隆堡社區居民。
劉付昌、郭德剛兩名退伍軍人,在烈士陵園接力守陵50余年,起早貪黑,無怨無悔,用誠實守信的高尚情操,守護“紅色根脈”、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文化,讓英烈事跡代代相傳。
遵義市仁懷市魯班場紅軍烈士陵園,長眠著長征中犧牲的紅軍烈士。1968年,遵照組織安排,退伍軍人劉付昌接受了守護烈士陵園的任務,立下“我一定守好,守到老死”的誓言。他修圍墻、修道路、修墓地,栽樹、掃地……一守就是50年,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在守陵的同時,他還向前來祭奠烈士、為英魂掃墓的人們講述紅軍故事3000多場次,讓更多人了解革命英烈的感人事跡。
為了維修烈士陵園,劉付昌帶著工人從山腳下一塊一塊把磚背上山,再一塊一塊用磚砌起圍墻。陵園里雜草叢生,劉付昌又一背簍一背簍地從山腳下背土上山,然后種上樹木。有時候,甚至將石旮旯鑿出洞,再培土種上柏樹。這一干就是3年,工人換了一批又一批,只有劉付昌始終堅持。陵園修繕完畢,劉付昌就在烈士墓旁搭起簡易工棚安了“家”,幾十年如一日守護著長眠于此的紅軍烈士。
1999年,同為退伍軍人的郭德剛了解到劉付昌老人守護烈士陵園的事跡后,深受感動,主動向民政部門提出申請,成為烈士陵園的第二代守護者。劉付昌老人用50年的時間踐行“守到死”的承諾,在他逝世后,郭德剛不負重托,接力守護好陵園的每一寸土地。
兩代守陵人守護的是烈士忠魂,堅守的是對黨忠誠的初心和承諾踐諾的使命。
劉付昌榮登“中國好人榜”。
道德模范人物事跡15
張澤鑫,男,漢族,1978年1月生,中共黨員,貴州省公安廳科技信息通信處處長。
張澤鑫放棄高薪職位成為一名“網警”。從警17年來,憑借精湛的網絡安全技術,偵辦涉網案件上百起,多次參加網絡安全領域的項目建設和科研工作。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他與戰友們全力以赴,研發二維碼快速登記小程序。他用行動踐行一名人民警察的初心和使命。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發生,張澤鑫所在的貴州省公安廳吹響了疫情阻擊戰的集結號。作為科技信息部門負責人,他帶領部門同志開展戰疫情、防風險、護安全、保穩定等各項工作,成功將大數據信息化貫穿到疫情態勢感知、重點人員甄別管控、關聯人群篩查等疫情防控的方方面面。經過五天五夜連續奮戰,成功研發貴州健康碼二維碼快速登記小程序,很快在全省入黔檢查點推廣應用。貴州省因此取得在全國率先利用大數據、二維碼開展疫情防控,率先以社區、村鎮為單元開展分區分級差異化管控,率先在全國撤除公路卡點的“三個率先”抗疫成效。
在校期間,張澤鑫就參與了“銀河玉衡”系列路由器的研發工作,該項目作為自主研制的我國互聯網核心網絡設備,得到國家863基金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他負責完成的網絡安全協議部分獲得專家一致好評。畢業后,張澤鑫成為一名“網警”。他將自身所學技術作為打擊網絡違法犯罪的有力武器,潛心鉆研網絡犯罪前沿技術,有針對性地提出多種有效的網絡管理措施和對抗網絡犯罪的先進技術和方法,帶出了一支能偵善戰的隊伍。
作為省公安廳青年技術型專家,他憑借高超的網絡安全技術,成功破獲特大涉外網絡賭博案、特大電信詐騙案等一批大案要案。
張澤鑫榮獲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優秀人民警察等稱號。
道德模范人物事跡16
孫三華,1979年出生,于2002年嫁到孫村鄉新建村一個普通農村家庭,與韋培琦結為夫妻。婆婆老實淳樸、厚道正直,丈夫韋培琦是一名手藝工,勤勞愛家。孫三華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在父母親的教育熏陶下,自幼就是一個懂事乖巧、善解人意、尊老愛幼、和藹可親的女孩。從嫁過來起,婆媳關系一直很融洽。婚后盡管家境一般,但夫妻和睦、家庭和諧,一家人其樂融融。
然而,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2005年丈夫外出做生意,虧了不少錢,不僅花光了家里的積蓄,而且在外面還欠了不少錢。丈夫從此變得消沉起來,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呆在家里。孫三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生怕丈夫想不開,從此消沉下去。于是苦口勸導,耐心疏導,對他說“我跟了你,并不是看中了什么東西,而是看中了你這個人,你的不服輸的性格。”在孫三華的鼓勵勸導下,韋培琦慢慢擺脫了陰影,從老本行開始,生活慢慢步入了正軌,債務很快就還清了,而且日子也一天天紅火起來了。但是禍不單行,又一次的災難又降臨到他們的頭上,2008年5月,孫三華的婆婆因病高燒三天不起,家里人看遍了附近的大小醫院都沒有起色,最后送到了蕪湖弋磯山醫院,高燒是退了,但從此卻落下了后遺癥,從此半身不遂,說話口吃、手腳僵硬,吃飯、穿衣、梳頭、起床這些最簡單的事都不能自理。于是,她開始擔負起了給婆婆喂飯、喂水,洗臉、穿衣等繁瑣的護理工作。
自2008年5月婆婆生病至今已四余年,孫三華一直待在婆婆身邊,無微不至地照顧,從不言棄。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然而老人卻是久病床前有孝媳。當初,孫三華既要服侍婆婆,又要把家里農活也帶上,農忙季節她不得不天未亮就起床,做好飯菜送到婆婆手上,然后出去做會兒事,晚上要收拾家務到很晚才休息,她起早貪黑,任勞任怨,毫無怨言,沒有抱怨,她知道:自己還年輕,只要吃點苦,一切都會有的,日子也會好起來的。她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全家人都健健康康的,多么簡單而又現實的要求。婆婆大小便不方便,便放了一個便桶在墻角,每天一次清洗;婆婆洗澡要備好衣物、洗澡水;吃喝拉撒無一不安排得妥妥當當。看著婆婆表達不準確,生活無法自理,難過又痛苦的樣子,孫三華心疼極了。她不辭辛苦,四處奔波,尋醫問藥,只要對婆婆病情有療效的藥,不管多貴,她都省吃儉用買來給婆婆服用。
四年多來,孫三華很少在外過夜,都要趕回家侍奉婆婆,否則心理不踏實。有次內侄結婚,要到娘家幫幾天忙,她硬是把婆婆帶到了娘家。為了讓婆婆過得舒心,她買了一臺電視機放在婆婆床頭,替她清寂解悶。這些年,丈夫韋培琦在外面包工程,因為事情忙有時情緒不好語言上沖撞了老娘,孫三華勸他“家有一老就是活寶,我們也要老呀!”丈夫哭笑不得,心里暗暗敬佩自己的妻子真是耐得煩呀!雷鋒同志曾說: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
孫三華同志用十年來的實際行動踐行著她的為妻為媳之道,印證了她的孝心,展現了一個農村婦女尊老敬老、淳樸真誠的博大情懷,塑造了一個農村媳婦博愛、仁慈、善良的光輝形象。孝在傳頌中放射光芒,在孫三華的精心照料下,婆婆活得很開心,雖然生過大病半身不遂,口齒不清,仍然每天精神很好,身上干干凈凈。她經常用別人幾乎聽不懂的話說:“兒媳婦好啊,兒媳婦好啊!”
現在整個村的人都知道,都說沒有孫三華的孝敬之心,她婆婆就活不到今天呀!這個家也就不像個家。孫三華的孩子,在她的感染下,勤奮學習,在學校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并十分尊重孝敬自己的母親。尊老愛幼成了這個家庭的家風,代代相傳,根深蒂固。孫三華孝順婆婆,敬重婆婆的舉動,深受周邊群眾的好評,也深深感染了周邊村民,孫三華的事跡在周邊村隊廣為傳頌,大家在傳頌中受教育,在傳頌中受感動,在傳頌中升華思想,在傳頌中學習榜樣。有力地倡導了尊老愛老,敬老養老的優秀傳統美德,為創建和美家庭、構建和諧社會做出了表率,為新建村樹立了榜樣。
而孫三華卻說“我是普通的農民,沒什么文化,靠的是沒日沒夜的辛勤勞動過日子。我的愿望就是希望全家人都能平平安安、和和睦睦的,婆婆就是我的親娘,我只是做了一個女兒應該做的。”
道德模范人物事跡17
鄧志軍,男,漢族,1962年6月生,中共黨員,河南省新鄉市誠城社區黨委書記、河南誠城集團黨委書記。
他30年不欠國家一分錢稅款、不欠員工一分錢薪酬、不欠合作伙伴一分錢賬款、不欠銀行一分錢本息、沒有一條失信違法記錄、沒有一份違約合同。他出資建立了中原誠信學院,正在籌建中原誠信博物館。30年來,鄧志軍打造了一個誠信企業,創建了一個誠信社區,引領了一座城市的誠信風尚,在中原大地樹起了一座誠信豐碑。
2008年,面對全球經濟危機和企業經營困難,他抵押個人兩套房產,又向朋友借了100萬元,足額發放了員工工資、支付了貨款。2010年,企業承建喬謝村城市改造項目,他嚴格把關,所用的建筑材料高于行業標準和合同規定;工程交付時村民敲鑼打鼓給他送上“和諧拆遷守誠信,品質優良村民樂”的`錦旗。喬謝村改造的成功實踐成為全國樣板案例,被建設部稱為“喬謝現象”。
2013年8月,他參與創辦了全省首家“政府主導、企業參與”的新型城市社區——誠城社區。他堅持“誠信服務、服務誠信”,在社區開設道德講堂,推廣誠信文化,成立志愿服務隊、好人宣講隊,2萬多名社區志愿者參與活動。社區先后獲得“河南省文明社區”“河南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河南省十佳雙擁社區”“河南省五四紅旗團委”“全國最美志愿服務社區”“全國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被稱為“誠城模式”。
2018年5月,鄧志軍出資建立了全國首家誠信學院,深入機關、學校、企業、社區宣講核心價值觀和誠信文化,宣講道德模范的誠信故事和誠信理念,目前,已有20多萬人接受教育。鄧志軍又投資5000多萬元,啟動中原誠信博物館建設。
鄧志軍先后為希望小學、貧困大學生、困難職工、災區群眾等捐助5000余萬元。2009年,他自籌資金200萬元成立“貧困家庭和農民工救助基金”。2013年,他將集團3500平方米辦公樓整體移交社區無償使用,每年還拿出100萬元用于服務社區居民。2017年,他出資100萬元支持新鄉市成立“道德模范獎勵幫扶基金”。2013年任社區黨委書記后,他主動放棄薪酬待遇,不領取國家一分錢工資。
鄧志軍2009年4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勞動模范”稱號;2009年9月被河南省委統戰部等5部門授予“第三屆河南省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稱號;2012年6月被河南省委統戰部、河南省工商聯授予“河南省光彩慈善公益優秀人物”稱號;2017年3月入選“中國好人榜”。
道德模范人物事跡18
劉習明,男,漢族,1959年4月生,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長沙生殖醫學醫院院長。
38年初心不改,專注不孕癥的研究和治療,為近3萬個不孕癥家庭實現生兒育女夢想;承諾“不讓患者多花一分冤枉錢”,26年來減免患者治療費用1000余萬元,為踐行“醫者仁心”寫下最美注解。
踐行初心與諾言,全力攻克不孕不育難題。劉習明在行醫過程中,常接觸到不孕癥患者。1983年,劉習明立下諾言:攻克不孕不育難題,哪怕耗上一生的時間。劉習明遍訪全國知名老中醫,廣讀中醫典籍,刻苦鉆研醫術。1995年,劉習明拿出全部積蓄創辦了長沙不孕不育專科醫院。2008年該院獲批試運行夫精人工授精技術。2013年獲批正式運行試管嬰兒技術。目前醫院已形成中醫中藥、康復理療、西醫手術、宮(腹)腔鏡微創手術、人工授精、試管嬰兒的不孕癥治療體系。
劉習明承諾,“不讓患者多花一分冤枉錢”。他嚴格規范醫療項目收費,“因病制宜”制定經濟有效的治療方案,對經檢查確診無法治愈的患者耐心勸導,不做無謂的治療。他身體力行帶領全院醫務人員廉潔行醫,拒收紅包、禮品。他為特困家庭患者減免醫療費,甚至補貼回家路費。26年來,劉習明為4000多名患者減免治療費達1000余萬元。
劉習明常年組織醫療隊深入貧困、偏遠地區免費送醫送藥;他在湖南師范大學、湖南中醫藥大學、吉首大學、南華大學等大學設立“劉習明獎學金”,目前累計獎勵學生460人次、教師52名,獎金合計115.4萬元;他為武陵山區等省內90所曾是貧困地區的中小學累計捐款1850余萬元。
劉習明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文明家庭。
道德模范人物事跡19
楊正清,男,1978年出生于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父母親都是養路工人。現在的他也是陸良公路管理段的一名優秀養路工人。1994年冬季,她懷著對父母所從事行業的崇敬與向往,背起行裝來到陸良公路管理段板橋道班。當時的板橋道班僅有15人,承擔著陸良縣境內交通量較大的G326線板橋到黃泥堡段37公里的養護任務。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養護機械化水平較低,養護作業基本靠人力,工人的勞動強度很大。但16歲的他有股不服輸的勁,不管是挖水溝還是補坑塘,一定將當天分配的養護任務完成好,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每天工作下來,手磨出了泡,泡又磨出了血,最后雙手結了一層厚厚的老繭,面對艱苦的工作,他總是咬牙堅持,從未叫過一聲苦,他說:“我要把自己練成一名合格的養路工人”。經過一年多的磨煉,楊正清成為了一名能干的養路工。從扛起鐵鍬的那天起,他就將自己的崇高理想融入公路養護事業。
二十一年來,他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在平凡的崗位上,用辛勤和汗水、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實踐著崇高的人生價值。
每年春季,道班工人上路處治翻漿路段時,他搶著輪鎬頭;夏季是鋪油罩面的黃金季節,他總是被委以負責平整度的重任,頭頂炎炎烈日,腳踏滾燙的油石料,手操十來斤重的鐵耙,反反復復地拉來推去,一會兒操平,一會兒掛線,整日拖著一雙沾滿油料的膠鞋不停的忙碌著。可他嚴把補油質量關,堅持早出晚歸,回到家常常是晚上八、九點鐘。無論公路鋪油罩面,還是清理邊溝雜草淤泥,他總是臟活累活搶著干。隨著養護機械化的推進,他積極參與養護機械的操作培訓,在操作中嚴把技術關和安全關,因為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和熟練的技能,多年來從未出現過操作失誤和安全事故,由他負責的機械也是維護保養到位,很少出故障。經過多年的鍛煉,現在已是一名機械操作能手。因工作出色,曾獲得總段“優秀青年崗位能手”和“紅旗設備手”榮譽稱號。
因為在養護崗位上勤勤懇懇,做出了優異的成績,楊正清也慢慢的成長為養護技術骨干。對于養護單位來說,為確保道路的安全暢通和良好的使用狀況,日常養護顯得尤為重要,作為養護技術骨干,他堅持預防性養護與日常養護并舉理念,協助所長合理安排養護生產任務,帶領養護職工,做好路況調查,并針對病害制定處置方案,及時整治路面病害,做到路面病害治早治小治了,路況保持良好;在冬季和雨季道路保通中,連續上路二十多天,奮戰在第一線,快速的反應,有效的抗災,確保公路安全暢通,獲得行人和沿線群眾的一致贊譽。
因具備扎實的養護技術和良好機械操作能力,20xx年楊正清擔任我段安技員崗位,負責安全綜合管理。自擔任安技員以來,楊正清對自己要求更加嚴格,在日常的工作中積極協助段領導認真抓好各項安全管理工作,嚴格按照總段及段上規定的安全生產管理制度,以身作則,落實安全“一崗雙責”,督促站所職工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每周組織全段職工學習安全知識并及時傳達上級有關安全生產的文件,通過學習交流增強了大家的安全意識。在管理崗位上,他將過去的工作經驗和新的工作情況結合起來,開展建章立制工作,制訂完善的安全生產規章、學習培訓制度等,并堅持按制度辦事,用制度約束、規范養路工人的行為。由于管理規范到位,杜絕了“三違”現象,避免了事故的發生,三年來,單位連續實現了安全事故零報告,無任何安全事故發生,也連續獲得了省公路局和曲靖總段“安全生產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20xx年6月23日23時至24日8時,陸良縣境內連降暴雨,陸良段管養的沾船線K138+700處(老G324線K2532+300),出現嚴重水毀,由于積水較深,造成該路段附近房屋倒塌2間,大量房屋進水,隨時有發生倒塌的危險,水毀險情緊急,搶險抗災迫在眉睫。24日上午11:03接陸良縣防汛抗災指揮部的緊急通知,我段立即組織應急搶險隊員趕赴現場。經我段工程技術人員查看,水毀路段因地勢較高且原來的老涵洞跨徑太小無法及時排除附近村莊的積水。陸良縣人民政府陳縣長、陸良縣中樞鎮人民政府太書記等領導現場辦公,決定挖開公路泄洪,并由我段組織人員和物資,加大涵洞的跨徑并恢復路面,保證車輛的正常通行,保證人民群眾的人身和財產安全。24日上午12:08,我段立即啟動應急預案,作為安技員和應急搶險隊副隊長,楊正清組織養護職工和機械設備投入到抗災搶險中,有序進行應急搶險工作,人員機械相互配合,開挖公路泄洪,新建?150圓管涵,恢復公路正常排水,回填級配碎石,恢復路面平整,整個搶險過程組織有序,楊正清冒雨投入搶險工作中,忘我勞動,連續奮戰了七個小時,雖然已是筋疲力盡,但當仍然堅持到險情排除、路面恢復通車。面對公路水毀災害,楊正清迅速反應,在搶險工作中落實應急預案,帶領搶險人員在最短時間內排出險情,搶通路面,搶險工作得到了過往行人和沿線群眾的一致好評。
“路是我們養路工的臉,養好路、保通暢,是我們的天職。”楊正清在勉勵自己的同時也鼓舞著共同戰斗的基層職工,每當養護中出現水毀和重大災害時,他總是身先士卒,加班加點完成搶通任務。在冬季和雨季道路保通中,他連續上路20多天,奮戰在第一線,快速反應的搶險意識和勇于擔當的精神得到了群眾和同事們的認可,面對稱贊,楊正清很淡然,他覺得能和同事們一起戰斗在搶險一線,排除險情,保證人民財產安全,自己有一種滿足感,也加深了對養護工這份職業的崇高感。
因為妻子也是養路工人,遇到鋪油路、大修或工期緊時,經常顧不上家里,夫妻倆都沒有時間照顧孩子和老人。但他毫無怨言,對于組織交給的任務,他更是沒有二話,遇有工程項目,他也是積極奔赴施工一線。20xx年中秋、國慶長假,他原本打算和妻子、兒子一起歡度佳節,但此時單位按計劃完成上級下達的大修任務,需要盡快組織備料和開展鋪筑工作,他毅然放棄了休假,滿懷對兒子的內疚奔赴工地,以一貫的工作作風服從了單位的安排。
楊正清同志給予家庭的太少,給予別人卻很多,由于他對工作投入極大的熱情和全部心血,不僅在養護工人中樹立了很高的威望,同時感化和激勵著周圍的同志。不管是工作上還是生活上,處處關心職工,主動幫助有困難的職工,在他的感染下,職工之間團結友愛,如同一個和諧溫暖的大家庭。在創先爭優活動熱潮中,他以黨員“五帶頭”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做一顆鋪路的石子,用公路續寫人生”是他的座右銘。業余時間學習鉆研公路養護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積極學習新材料、新工藝,提升工作能力,并將所學用于工作中,在安技員崗位上敢抓敢管,認真落實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責任,為職工營造安全的生產環境,為單位穩定發展發揮作用,為陸良縣安全發展貢獻力量,在工作崗位上做出了出色的成績。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多年來,他的工作得到了單位領導和同志們以及上級主管部門的肯定,也得到了人民群眾的信任。20xx年5月,楊正清被評為了陸良縣第九屆勞動模范。楊正清說道:“獲此殊榮,是我的榮幸,備受鼓舞,感覺身上責任更重了。”在成績面前,他沒有停止不前。而今,他仍然堅守在工作崗位上,勤勤懇懇,默默地為公路事業耕耘。有些東西是一臺停不下來的機器運轉的動力,那就是對工作的崇高感。他常說:工作使我感到快慰、感到殷實。無論多久,對于養路工這份差事,我依舊會義無反顧的堅持下去。展望未來,任重道遠。楊正清同志將會不斷學習,努力工作,為公路養護事業做出新的貢獻。
道德模范人物事跡20
張玉滾,男,漢族,1980年12月生,中共黨員,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高丘鎮黑虎廟小學校長。
他主動放棄在城市工作的機會,扎根深山小學18年。他愛崗敬業,學校師資緊缺,他潛心鉆研每一門課程,認真上好每一堂課。他無私奉獻,寄宿學生多,他學縫衣做飯;學生家庭困難,他慷慨解囊;山區不通車,他用扁擔把學生教材和學習用品挑進大山。他的妻子帶著剛滿9個月的女兒坐三輪車去縣城買教材,因為山路陡峭、剎車不靈,車翻進溝里,孩子心臟停止了跳動。
他扎根山村無怨無悔。黑虎廟小學,位于伏牛山深處,輻射13個自然村。2001年,在老校長勸說感化下,張玉滾來到黑虎廟小學任教,每月拿30元補助,直到2012年6月才轉為正式在編教師。學校原來沒有食堂,張玉滾勸說妻子張會云來學校給學生們做飯。2014年5月的一天,張會云在軋面條時,右手4個手指不幸被機器軋折,落下了殘疾。
他教書育人殫精竭慮。學校師資不足,他把自己打造成“全能型”教師。數學課上,他和孩子們一起制作教具;科學課上,他帶領孩子們去野外考察,激發他們熱愛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興趣。為教好英語,他自己出錢去鎮上參加英語輔導班。2013年10月,張玉滾騎摩托車到鎮上,途中發生車禍,摔暈在地。在醫院住了沒幾天,他就急著回學校,在妻子攙扶下站上了講臺。他的執著堅守,為學生鋪就成長成才之路,先后有21名學生考上大學。
他“鉚”在學校甘灑熱血。2001年至2006年,學校到山外不通車,去鎮上需翻越尖頂山,穿過險峻的八里坡。5年間,張玉滾肩不離擔,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汗,靠一根扁擔,為孩子們挑來學習和生活用品。2006年,學校蓋新房,恰趕農忙,工人們都回家搶收、搶種,搬磚運料就落在張玉滾身上。上山撬石,下河挖砂,新校舍蓋好時,張玉滾已瘦得脫了相。
他視學生為親人精心培育。張玉滾愛教育、愛學校,更愛學生。全校40多名住宿生,三分之一是留守兒童。誰家爺爺奶奶年紀大,誰上學需要接送,他一一記在心上。2010年7月23日凌晨3點,電閃雷鳴,暴雨傾盆。張玉滾連忙起床,直奔留守兒童張明明家。到達時,張明明家年久失修的房子已被暴雨沖塌了一大半,眼看雨水就要淹沒床頭。張玉滾連忙抱起張明明,又背起腿腳不便的爺爺,將他們轉移到安全地帶。
2014年9月張玉滾被教育部授予“全國優秀教師”;2015年8月被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全國委員會授予“全國師德標兵”;2018年3月被中宣部授予“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2018年9月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2019年2月被評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2019年4月被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授予“中國青年五四獎章”;2019年5月被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道德模范人物事跡21
劉明靜,女,漢族,1975年10月生,重慶市銅梁區少云鎮關濺小學教師。
鄉村教師劉明靜,為兌現一句“安全護送孩子渡江”的承諾,克服重重困難,每天義務護送學生安全乘船過江。她用13年的默默堅守,詮釋了一諾千金的含義和分量。
關濺小學是邱少云烈士故鄉的一所鄉村小學,部分學生來自瓊江對岸的偏遠村子。這些孩子大多是留守兒童。由于距離學校太遠,如果完全步行,繞行通過上游的一座大橋,需要近3個小時,于是乘船過江便成了孩子們上學的捷徑,但乘船上下學的安全問題成了大家最擔憂的事情。2007年,擔任關濺小學一年級班主任的劉明靜聽說班上的一名學生在船上打鬧,差點掉進江里。后來,劉明靜了解到這名學生的母親去世、父親靠打零工維生,幼小的她不得不每天獨自乘船過江上下學。當時,劉明靜便對孩子父親許下承諾:“孩子交給我來照顧,請放心,我會保護她的安全。”
劉明靜決定把家從銅梁城里搬到少云鎮上,方便去瓊江對岸接孩子們上學。她在少云鎮租了一間房,把自己年幼的孩子交給老人照顧,開始日復一日義務護送學生渡江。從護送自己班上兩三名學生,到護送全校的20余名學生渡江,一干就是13年。每天早上5點半她就早早起床,坐船到對岸碼頭等待孩子們到齊,再一起乘船過江到校。下午放學,她又護送孩子們過江回家,全部安全下船后才放心離開。13年來,劉明靜牢記當初那句承諾:“只要坐船過江的學生,我都會一視同仁看管好。”
在劉明靜的影響下,關濺小學的老師們自發組建了“渡娘”少云志愿服務小分隊,在奔流不息的瓊江上護送孩子們。13年來,關濺小學沒有一名學生因乘船發生意外。因為“渡娘”,邱少云故里這方英雄的土地增添了一份別樣的溫情和暖意。
道德模范人物事跡22
郭萬剛是古浪縣八步沙林場黨支部書記、場長,八步沙“六老漢”第二代治沙人。1983年,31歲的郭萬剛辭去土門鎮供銷社的工作,和父輩們一起并肩戰斗,使亙古荒漠呈現一片綠洲,不毛之地煥發盎然生機。2000年冬,郭萬剛任古浪縣八步沙林場場長,四十年來,他帶領八步沙第二代、第三代治沙人矢志不渝持續治沙,為構建西北治沙屏障奠定了良好基礎。八步沙林場成立至今,累計完成國家“三北防護林”建設任務13.7萬畝,工程治沙4萬畝(草方格),封沙育林、草面積達到37.6萬畝,完成通道綠化近200公里,農田林網5000多畝,栽植各類沙生苗木4000多萬株,花卉、風景苗木1000多萬株。在治理沙漠的偉大實踐中,郭萬剛和八步沙三代治沙人,在不毛之地的騰格里沙漠上建起了一道綠色屏障,創出了一條沙漠治理的成功之路,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精神財富。郭萬剛先后被評為“全國優秀護林員”“甘肅省農村優秀人才”、武威市第六屆“敬業奉獻”道德模范、甘肅省第七屆“敬業奉獻”道德模范;2018年被授予“第五屆”慈善人物獎、“時代楷模”榮譽稱號,2020年11月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榮譽等稱號。
郭萬剛等模范人物是道德的踐行者、精神的引領者、時代的奮斗者,他們的先進事跡和高尚品質,生動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內涵,集中體現了思想道德建設的豐碩成果,充分彰顯了奮斗新時代、奮進新征程的精神風貌,具有鮮明的典型性示范性和引領力感召力。長期以來,我市堅持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深入推進思想道德建設,廣泛弘揚中華傳統美德,著力培育時代新人、持續涵養時代新風,涌現出一批事跡突出、群眾認可、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典型性示范性強的道德標桿,為推動形成新時代武威精神社會氛圍發揮了積極作用。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至今,我市先后有民勤縣薛百鄉宋和村原黨支部書記石述柱、古浪縣西靖中學原教導主任張福友、民勤縣東壩鎮連豐村村民姜寶德三人被評為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
道德模范人物事跡23
何玥,女,壯族,2000年7月生,生前系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陽朔縣金寶鄉中心小學六年級學生。
年僅12歲的何玥因患腦瘤去世,生前她作出無償捐獻器官的決定,使得三名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續。她的無私與大愛詮釋了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她被稱為“最美女孩”,她的遺愿被稱為“最美遺愿”。
何玥生前是一位品學兼優、心地善良、助人為樂的可愛女孩。她是家人和學校的驕傲,學習成績在班上總是名列前茅,年年都被評為三好學生。她和同學們關系融洽,常常主動幫助解答作業難題,打掃教室衛生。她生活上很注意節儉,平時都是一毛、兩毛地省下、攢著,幾年時間竟積攢了一筆數目不小的零花錢;但有一次,她在參加慈善活動時,卻毫不猶豫地捐了出去。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優秀少年,命運卻遭受了重大不幸。2012年4月,小何玥被查出患有高度惡性小腦膠質瘤,生命危險。第一次手術后,何玥病情有所緩解。她所在的學校獲知后,師生們迅速展開愛心捐款,共募捐了2000元。當她得知父親收下這筆捐款后,一再堅持要把錢捐獻出去,她對父親說:“還有人比我更需要這筆錢,應該用來幫助更困難的人。”9月初,何玥的病情突然加重,醫生發現她小腦里的腫瘤已擴散到其它腦組織,生命垂危,最多能活三個月。11月初,當聽說有個18歲的藏族小伙子因患有慢性腎衰竭來桂林求醫,只有找到合適的腎器官做移植手術才能挽救生命。
何玥對父親說:“爸爸,如果我死了,你就把我的腎捐給這個哥哥。”父親一下楞住了,馬上表示不同意。但何玥捐獻腎臟的決心已定,反復向父母親提起這件事,希望盡自己所能給別人生的希望……慢慢的,父母親勉強接受了。11月16日上午,經緊急搶救無效,何玥被醫院診斷為腦死亡。滿懷悲痛的父母含淚簽署了《無償自愿捐獻器官申請書》,幫助女兒完成最后的心愿。隨后,何玥無償自愿捐獻的兩個腎被移植到藏族小伙子和桂林一位患者體內,肝臟則被立即送往上海,移植給一名重癥肝病患者。小何玥的生命雖然消逝了,但她用自己的大愛使三位素不相識的病患者生命得以延續。
根據國家相關政策,對于器官捐獻者,紅十字會將給予家屬一定治療費和喪葬費救助。醫院也提出給予何家一定的經濟援助。盡管何玥的醫藥費花費10多萬元,但其父母都婉言拒絕了。因為他們認為只有徹徹底底地做到無償捐獻,才是真正為女兒完成了心愿,才是何玥助人為樂精神的最高體現。
何玥榮獲桂林市優秀少先隊員模范、廣西壯族自治區青少年道德模范、中央電視臺2012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等榮譽稱號。
道德模范人物事跡24
文花枝,女,中共黨員,25歲,原湖南省湘潭市新天地旅行社導游員,現湘潭大學學生。
“我是導游,先救游客!”中國女孩文花枝在生死關頭把生的希望讓給游客,把死的威脅留給自己。她以不惜生命、先人后己的行動,兌現了誠實守信、服務游客的諾言。
2005年8月28日,陜西洛川,一場旅游途中突如其來的車禍,讓原本充滿歡聲笑語的車廂頓時陷入了極度的恐慌之中。旅游大巴車被撞得嚴重變形,車內血肉模糊,亂作一團。危急時刻,車廂里傳來導游文花枝“挺住!加油!”的鼓勵聲。這個聲音雖然微弱,卻透著一股沉穩、堅定,像黑暗中的一線光束,讓受傷、受驚的游客從死亡的噩夢里看到生的希望。事后許多親歷者都說,正是這個很有穿透力的聲音,給了大家支撐下去的勇氣。其實,在這起6人死亡、14人重傷、8人輕傷的重大交通事故中,文花枝是傷得最重的一個,但重傷的她一直牢記著自己的神圣職責。當施救人員一次次向她走過來,她總是吃力地搖搖頭說:我是導游,我沒事,請先救游客!在長達兩個多小時的救援時間里,她多次昏迷,但只要一醒過來,就不停地為大家鼓勁、加油。文花枝是最后一個被救出來的。她左腿9處骨折,右腿大腿骨折,髖骨3處骨折,右胸第4、5、6、7根肋骨骨折。
由于延誤了寶貴的救治時間,醫生不得不為文花枝做了左腿截肢手術。她才20多歲,正是一個女孩最寶貴燦爛的青春年華。半個多月后,得知自己失去了一條腿的殘酷事實,出事之后一直沒有流淚的花枝流淚了。但幾分鐘后,再抬起頭的她眼里已沒有了淚水。也就是從這天起,花枝還是像從前那樣,總是用微笑面對一切。
文花枝一直是一個用真誠和微笑對待游客的陽光女孩。她常說:作為導游就是要把游客當成朋友和親人。每帶一個團,她都按事先的承諾服務;每到一個地方,她都提醒游客購物要謹慎;每到吃飯的時候,她都先安排好游客,自己最后才吃。游客稱贊,她是我們人品上的“導游”,是我們職業道德的“導游”。
2006年,文花枝獲得了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十大杰出青年等榮譽。
道德模范人物事跡25
吳永秀,女,57歲,成都市成華區青龍街辦白蓮村居民。
自幼生長在東風渠邊的`她,40年來勇救24名落水者,用生命演繹了一出出驚心動魄的救人故事,被人們冠以“救水女俠”、“救水110”的美稱。多年來,她用質樸的行為踐行著雷鋒精神,溫暖著生命,傳承著信念,帶動了更多人加入助人為樂和見義勇為的行列。
1975年冬天,東風渠岸邊寒風瑟瑟。當時還是17歲小姑娘的吳永秀行色匆匆,“快點回家吧,到家就暖和了”,她這樣想著,越發加快了腳步。
“救命啊!救命啊!”忽然,一聲凄厲的尖叫聲劃破凜冽的天空,“不好!有人落水了!”這個念頭在吳永秀腦子里一閃而過,此時圍觀的人群已經擠滿東風渠的岸邊,大伙兒焦急地商量著對策。忽然一個小小的身影“撲通”一聲就跳進了渠里,奮力向水中掙扎的落水者游去,這人正是吳永秀。12月份的渠水冰冷刺骨,吳永秀很快就覺得身體麻木了,每揮動一次手臂都要竭盡全力。5米,3米,2米……離落水者越來越近了,堅持住,堅持住,一定要堅持住,她在心里鼓勵自己。終于游到了,但落水者此時已奄奄一息,吳永秀拼盡全身力氣拉住落水者,緩緩掉頭往岸邊游去,憑著一股子毅力游到岸邊。吳永秀上岸后,被凍得唇紫臉青,卻綻放出了花兒一般的笑容:“幸好幸好,沒事就好!”
此后40年間,吳永秀救起了一個又一個生命,有青年、老人,有失足落水者,有輕生者……就在2011年9月,50多歲的她還與兒子一道,救起了落水的婆孫二人。
40年間,吳永秀共拯救了24名溺水者,不少獲救群眾紛紛送來錦旗感謝,各級媒體也對她的事跡予以報道。面對榮譽和掌聲,吳永秀清醒地認識到,單憑一人之力,很難阻止東風渠溺水悲劇的發生。2004年,她組織成立了“義務阻泳隊”,勸阻人們不要下水,遠離危險。“阻泳隊”白天實行輪流巡邏,每一輪保證至少一人。
10多年來,“阻泳隊”力量逐漸壯大,隊員已從過去的幾個增加到了幾十人。2012年3月7日,吳永秀和成華區文明辦、白蓮社區一起,依托“阻泳隊”,成立了“吳大姐愛心互助會”。“互助會”除了要阻止小孩下河、救輕生和落水人員,還為社區居民提供義務服務,同時也吸引了大量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的參與。
有人勸她:“吳老太,一把年紀的人了,該歇歇了。”“這是責任!就算我體力跟不上,最多把命送給東風渠。”57歲的吳永秀擲地有聲。
2013年,被四川省委宣傳部、四川省文明辦授予“第三屆四川省見義勇為模范”稱號;2012年,被中央文明辦授予“中國好人”稱號,被四川省文明辦授予“四川好人”稱號;榮獲“第二屆成都市道德模范”、“成都市成華區見義勇為公民”等榮譽稱號。
道德模范人物事跡26
吳斌,男,漢族,1965年3月生,生前系浙江省杭州長運運輸集團公司駕駛員。
短短76秒,吳斌突遭重創時臨危不亂,強忍劇痛將車停穩,以極大毅力完成了一整套安全規范的操作,用生命踐行了“一切為了顧客”、“誠信、愛崗、敬業”和忠于職守的職業道德觀,他被人們譽為“最美司機”。
2015年5月29日中午,吳斌駕駛著載有乘客的大客車行駛于滬宜高速上,被迎面飛來的制動轂殘片砸碎前窗玻璃后刺入腹部致肝臟破裂,但他仍強忍疼痛將車停穩,并提醒車內24名乘客安全疏散及報警,后吳斌被送往解放軍無錫101醫院搶救。2015年6月1日凌晨3點45分,吳斌因傷勢過重搶救無效離世,年僅48歲。
76秒,面對突發事件,吳斌沉著冷靜,在生命的最后時刻準確完成一整套安全規范的操作。這些背后,離不開他過硬的駕駛技術,離不開他十年積淀的高超職業技能,更離不開他崇高的職業道德。正是平時積淀的過硬操作技能,保證了他在遭受重創的關鍵時刻,能夠及時、有效、規范的處置,保障了24名乘客的生命安全。“他出事時,不管是坐姿,還是停車措施,都是完美無瑕的。”事后,通過反復查看監控錄像,吳斌生前的同事們一致認為。
平時,吳斌立足平凡崗位,兢兢業業,十年如一日的堅守鑄就了瞬間的偉大。吳斌自2015年進入杭州長運客運二公司擔任班車駕駛員起,就視手中的方向盤為生命線。從業十年來,他安全行駛100多萬公里,沒有發生一起交通事故,沒有一次違章記錄,沒有一起旅客投訴。2015年春運期間,杭州遭遇連日大雪冰凍天氣,出行非常困難,成千上萬的旅客都在等著回家,吳斌第一個報名參加抗雪救災。艱難的道路,他第一個出發,與同事們一起搶在春節之前把旅客平安送回家。吳斌在車內一直放著一本安全手冊,得空時,他會拿出來翻看。他認為,只有對車子有了相當的了解,面對各種情況,才能從容應對。雖然從業多年,但他始終把自己當作新手,堅持規范操作一絲不茍,將“安全第一”、“旅客生命財產第一”時刻放在心里。
吳斌生活節儉,在同事眼里,他除了買過幾件喜歡的運動服,平時穿的都是工作服。但他卻很大方,當春風行動、5.12汶川地震捐款時,他捐得比別人都多。
吳斌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浙江省勞動模范、浙江省“五一”勞動獎章、杭州市道德模范。中央文明委授予他“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道德模范人物事跡27
徐立平是中國航天第四研究院固體火箭發動機總裝廠7416廠固體火箭發動機燃料藥面整形組組長,航天特級技師,時代楷模,被譽為“以國為重的大國工匠”。
他從事的工作是對固體發動機燃料藥面進行整形及缺陷挖藥、修補等,因為工作過程對精度有著極高的要求和危險性,而被形象地稱為“雕刻火藥”。
道德模范人物事跡28
王振美,男,漢族,1925年11月出生,中共黨員,江西省萍鄉市蓮花縣六市鄉太沙村村民。從1953年開始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王振美矢志不渝跟黨走,2017年終于成為了一名正式黨員。1965年患重病死而復生后,從此立下誓言感恩奮進。
他64年初心不改,助人為樂,扶貧濟困,報效鄉梓,90余歲高齡時毅然捐出自己積攢的50萬元全部積蓄,成立“振美教育基金”,獎勵資助優秀師生和貧困家庭學生213人次,助力家鄉脫貧攻堅和教育事業。
【道德模范人物事跡】相關文章:
1.道德事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