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名著讀后感
一、《斷舍離》創作背景
山下英子出生在東京,家中成員有父母和一個大她6歲的姐姐。因為時代所限制,山下英子從兩位主婦的身上看到了時代的影響。一個是她的母親另一個是她婆婆。媽媽非常討厭主婦的工作,婆婆不一樣,她非常執著于主婦的工作,但除此之外她并沒有找到其他任何的人生意義。”山下英子對于這兩種生活狀態的不認同,給了山下英子寫下《斷舍離》的契機。山下英子在22歲的時候就開始學瑜珈的道場,被傳授了“斷舍離”的理念。但在十年之后才開始意識到“斷舍離”確實可以運用在現實的生活當中,于是作者在自己的生活中實施“斷舍離”,在不斷的失敗和體驗中,總結出來“斷舍離”理念,就開始寫博客,最后被出版商看到。
二、《斷舍離》名著讀后感(精選13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斷舍離》名著讀后感(精選13篇),歡迎大家閱讀。
《斷舍離》名著讀后感1
在很多年以前,我就喜歡收拾物件,尤其是整理抽屜,在整理中獲得內心的平靜,干凈、整潔成為心靈純凈的標志了,通常心情不好時,我也會通過整理屋子、整理抽屜的樸素方式,來平復心情。
近年來,人們關注了一種新型的生活觀念——”斷舍離“,正是這種觀念的極大擴散,悄悄改變了現代人的生活。不說與現今中國反幾風的政治話題,這種樸素、簡潔的生活信念,通過心靈的凈化能夠讓生活更清爽,讓心靈更自由,這是信息社會在工業化發展進程中的一種回歸,現代人對生活本質的回歸。
讀這本書時,我沒有意識到自己多年來樸素的行為中有一種”禪意“蘊含其中,”整理房間也就是整理自己,并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只有有行動,心靈就會跟上腳步,斷舍離就是一種動禪“。
德國詩人歌德曾經說過一句話,”人類最大的罪是不快活“。快活的維持也是需要環境浸潤的,用心經營自己生活空間,通過篩選保留必要的物品,以個體為主體,好好維護舒服簡潔的小小空間,從此起步,開始從物質到精神層面的整體凈化、梳理,保持斷舍離的意識,成為自我生活的主宰著。
《斷舍離》名著讀后感2
書中講到,很多人購買的焦點放在了非日常的.東西上。比方說,有人會為了一年也來不了一次的親戚、為了偶爾來小住一下的朋友,特意準備茶具和被褥。有的人在碗柜里放了大量專為客人用的餐具,可自己家人用的餐具卻很少。
我一直認為聚會應該到酒店或其他地方。家就是一個私密的地方,應該干凈、舒適,它應該是你喜歡甚至渴望的地方,而且只要回到這里,你的身心都能得到放松。我本來就是一個宅男,朋友很少,也不喜歡朋友到家里來,更沒有必要為了一年一次,甚至是幾年一次的事情花錢,不用為了虛榮而硬撐門面。
但是孩子的房間和必要的物品我會保留著。
其實不僅僅是購物,這個道理也適用于人生的其他方面。我們想做的事情很多,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喬布斯重回蘋果后說:決定不做什么很重要。應當把有限的精力放在對我們重要的人和事情上。這兩方面做好了,我們的人生就很會有很大的改觀,如果這兩方面沒有做好,即使我們做了再多的瑣事,耗費了再多精力,都毫無意義,只是浪費生命。
《斷舍離》名著讀后感3
假期里媽媽推薦給我讀了一本書《斷舍離》。感悟頗多。
“斷”是舍棄自己“家”里不需要的東西。“舍”是舍棄“家”多年不用的舊物。“離”是脫離物品的執念,生活要自由自在些。
讀書以后,我想到了平時自己很喜歡讀書,跟媽媽出去,看到自己喜歡的新書,總是歡天喜地的要媽媽買,有些書買到家里不喜歡,就孤單的被拋在了一個角落里,有喜歡的書看完還是會給媽媽講講。以后再想做事情或者買書,就要學會適應自己的才買,不適應的,或者需要的圖書應該用另外的途徑得到。
由于經常買書,自己又是個戀舊的孩子,所以,只要是我的書,從幼稚園到現在都要媽媽保存起來,現在想想,有些書看完了,保存的完好無損的可以拿到學校的“義賣”超市賣了,還可以換取別的同學手中的書,開闊了視野,又減輕了爸爸媽媽的負擔,真好!
其實,在我的心里,總有一些揮之不去的雜念,比如:媽媽讓我做了我不愿意的事,沒有經過我的同意就給我報了一個班,沒有問我喜歡不喜歡就擅自做主給我買回來一些衣服,還有就是我有的時候也有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都應該實施清理。這樣我們的生活才能輕松前行。
《斷舍離》名著讀后感4
今天開始讀《斷舍離》,印象最深的是:以當下作為時間軸。東西是否要留下,看對于當下的自己是否“需要、適合、舒服”。
有些東西是對過去的回憶。我見過有的人保留著很久以前的工資條;有的`人保留著出游的機票和景點的門票;有的人保留著女友手織的毛衣。很多人認為這些東西帶有感情色彩,雖然現在幾乎不會再翻出來看,但是他們覺得到了老年后,可以曬著太陽翻翻這些東西,回憶那些美好的時光。
還有些東西是將來可能用到的。我見過有的人買了無數的抽紙,衛生間放不下,就堆在床底下;有的人把買菜送的塑料袋塞在柜子里,即使和垃圾桶不配套也舍不得扔;有的人保留著好幾年都沒穿過的衣服,總覺得明年穿得著。他們需要自己的東西永遠處于充足的狀態。
其實,以過去和未來作為時間軸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真正美好的回憶始終留在你的內心深處,根本不需要外在的東西提醒,因為你從未曾忘記過它們。最好的時光就是當下。
認為東西將來有用舍不得扔,是缺乏安全感的一種體現。與其整天擔憂未來,不如節省心力磨練自己的技能,我們要讓自己越來越好,做一個理性的樂觀派。
不要沉溺于過去,不要擔憂未來,永遠都要認真地篩選消費,判斷的標準就是對當下的自己是否“需要、適合、舒服”。
《斷舍離》名著讀后感5
川畑伸子,喜歡日本女生臺灣女生說話敘述的方式。娓娓道來,不疾不徐。
“當我意識到有些東西對我來說已經不是必須、不合適、令我不舒適的時候,也就是意味著我開始蛻故孳新了”
“只有被溫暖的陽光照射,被清爽的風兒吹拂的家,才會彌漫著與眾不同的氣氛。”
“ 我們首先要舍棄多余物品疏通生活阻塞,雖然我們舍棄的是有形的東西,但是在我們的生活消除阻塞、回歸正常后,我們自身以及周圍有形的東西,甚至所有人際關系都會朝好的方面發展。”
“只要不能帶給我們幸福感,就不具備購買的價值”。
做自己所想,做自己想做,完全呈現出一個讓自己滿意的自己,所以連自己都迷戀上了自己。于是,再也不像以前那樣在精神上依賴別人,靠別人的認同和欣賞來確定自己的價值。”把那些不必須、不合適、令人不舒適的東西統統斷絕舍棄,并切斷對它們的眷戀。
而 整理的意思是“解決,處理。”
住所本來就是讓自己得以充電、補充能量的地方,是肉體和心靈成長的地方。
雜物多了,能量自然會被消耗。能使自己心情大好的,且是經過精挑細選的東西圍繞著自己。
首先,請從身邊的小處,或者一個小角落做起。及時整理一下錢包或者抽屜內的一個小角落都是一種改變。流失的能量竟然一點點開始恢復。擁有新生的力量后,只珍惜對自己來說重要的.東西和關系。
“我們已經把真正重要的東西刻在心里,藏到靈魂里了。”
即使無法平衡,也能活出自己風格。即使沒有很多的衣服用來打扮,也要呈現出屬于自己的類型。沒有必要把知識都匯聚在腦海里,我們可以借助各種幫助。不管料理做的是好是壞,我都是一個比任何人都要重視我的家庭的好主婦。
我已具備人生中所必要的東西。
《斷舍離》名著讀后感6
《斷舍離》既是生活實用書,更是心靈智慧書。給生活做減法,我們不是不懂,也不是沒有去做,只是就像走路一樣,走著走著,鞋子上就沾了塵,卻想不起來拂掉,這生活也一樣,過著過著這屋子里就越來越亂,不是不明白,有些東西要扔了,可就是沒有決心。
讀《斷舍離》其實就是給自己找一點兒勇氣,扔掉舊東西的勇氣。正如作者所說,好多東西放在那里,也許十年二十年就不去看不去碰,可是偏又舍不得扔掉,因為你總有一些錯誤的想法,覺得那些東西有可能會有一天要用到,因為那東西買它時花了大價錢,因為那衣服有可能還會再流行,這些想法抑制了你扔掉舊東西的欲望,可事實上卻是,你再也想不起它們來。而東西越來越多的屋子,也直接導致了心情的破壞。因為你看著那么多東西,你就沒有收拾的欲望,你就總是拖延總是推脫,這不都讓你的生活往更糟糕的方向滑動嗎,可是你很有可能沒意識到。
斷,舍,離,是一種正能量的生活整理術,看起來是在整理屋子,其實一同被整理的,還有我們的心情。
我們現在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老輩人教育我們要節約,但是這種方法已經非常不適合現在的生活了。以前他們買不到東西,我們現在卻是物質極大豐富,我們現在要學習的是新的生活方式,如何讓雜亂的生活變得輕松一點兒。所以生活的經驗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應該隨著不同的生活方式而發生不同的變化。
作者說的一段話我認為非常有道理。因為我家東西就是非常多,但又沒有辦法收拾利索的感覺。作者說,現在的許多收納法其實只是教我們把東西從東挪到了西,本質上還是沒有變,時間一長,它們還要亂七八糟地存在著。而本書中指出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要給生活做減法,過時的,不需要的,多余的,是一定要清除掉的。我一想果然是這樣啊,每次上超市,我就忍不住買各種收納柜呀,小儲物箱,結果家里東西不見少,反而越來越多了,而腦子里還是亂亂的一片,覺得家里到處都是東西。而作者徹底改變了我的想法,是啊,給生活做減法,才是最正確的方法。這一想明白立刻動手,跟作者一樣,扔掉了不知多少袋子垃圾。當然作者也說了,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一口吃不了個胖子。只要心上記著這定律,生活就會按照這方向一直繼續下去。
真的,當屋子里東西變少時,引用作者的話來說,我們也變得愛收拾屋子了,因為到處都是清清爽爽的,順手擦一下抹一下都不覺得厭煩。果然是這個道理。
當屋子干凈了,我們也更愛自己的小家了,也更愿意邀請朋友了,生活的一切都在變化,這是一個滾雪球的正能量過程。真心喜歡這本書給我的心靈又除了一次塵。
《斷舍離》名著讀后感7
這本書居然是張德芬作序的書籍。她在序中提到:想要幸福,必須先放下對于幸福的執念。即好好觀察自己,然后好好與你的負面能量相處。對于書中提到的物品斷舍離概念很大類似之處,放下對于物品的執念,收拾自己的居所。
書本從一開始的女生衣柜開始,說起繁多的包袱和使用率不高的事物占據了我們太多的空間。而這些東西中很大一部分則是我們不需要的,或者說根本就可以丟棄,但我們卻沒有把他當做包袱,常常視為自己所擁有的物品保存起來,時間越來越長,而我們的空間就需要越來越大。至此,我們就無法擺脫這種垃圾占據我們的空間。其實,這個故事給我的思考遠不止于此。想象一下,在我們的電腦,我們的工作,我們的時間,我們的眼中,我們的思想、我們的大腦中,無時無刻不在存放著一堆又一堆的垃圾,而我們從未去清理,或者說還將其認為有價值。這顯然對我們有傷害。用斷舍離思維會有些幫助。我總是不斷的追求外在的信息、物質等等的量,卻沒有對信息、物質的價值做出判斷,導致的結果就是經常盲目,無法理清那些對我們才最重要,那些又顯得無足輕重呢?就在這樣的狀態中,我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目標一次次被遮擋,計劃一次次被拉長,信息無限的被封筆,時間花費越來越失去時間和確定性。結合《網絡讓我們變笨》,我對于網絡信息對我們大腦的損壞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而透過本書,我對于阻礙我們生活目標和一些生活的繁冗之事有了更為透徹的理解。建立定期5S的習慣,無論這種5S是對于自己家里面的空間,還是電腦的存儲空間,亦或者是自己的事項管理,還是計劃安排,都會有幫助。透過斷舍離不僅改變自己的空間,更可以更換自己的思維,讓自己做出改變,改善我們的狀態,幫助我們的生活。
《斷舍離》名著讀后感8
斷舍離開頭是講解作者由心理負擔加重,通過很多種辦法卻依舊沒辦法解決,最后靠自己摸尋試用了一套方法,并詳細分析各種原因導致的負擔。
它詳細分析了由欲望造成了貪,理念上來說人生來就不可能沒有欲望,但是太多變貪了會導致你經濟、時間負荷過大。第一部分即讓人斷掉一些非必須的欲望,以我個人的理解是可以將其應用到很多生活場景的,比如減肥,不是非要多吃一口或者吃非常昂貴的食物,你想要好的身材你就不能期待每次都能大飽口福,說起來跟魚和熊掌的道理一模一樣。
第二部分為舍,即舍棄掉那些現有感情負擔的東西。比如這個舊杯子我用了兩年了,朋友送我一個星巴克杯子,我又不舍得把舊的扔了,也不舍得使用朋友這個帶有情誼又是名牌的杯子。這里的個人建議與作者一般,生活就是生活,你每天看著這個舊杯子都要懷念一下,看到那個要懷念一下,多浪費時間精力,浪費房子的空間;假如把舊的、不合身的衣服扔了,買套新的去裝扮自己,也能有個更好的心情去面對生活的挫折,而且作者這里也提到了你自己都不舍得用名牌的心理去分析你自身是因為你心態沒擺正,這個是很nice的指出,如果哪位同學看了這個書記得注意這個概念。大多數父母會給孩子灌輸節約的概念,節約確實能節流,可是因為這個節流造成不能開源那就得不償失;過去我為了省幾塊錢走過幾公里路去吃飯,也克制得自己想去吃的肯德基都要順帶請朋友吃飯才去,等到明白后悔不已,我挺喜歡的想法,“千萬別委屈自己對別人好,那樣只會降低自己的人際價值,就像做事把希望放在別人身上還不如把握自己手中。”
對于離我覺得有點偏佛性,個人不太喜歡,佛性不是對于現在的自己帶有點欺騙成分,社會不會因為你的佛性而對你手下留情;對于所有的年輕人能夠做到兩個足以,因為你已經斷了自己多余的貪念,留下你對的、真正需要的念想,并且舍棄了那些沒用的,非必須的東西,那你應該是個很有效率、有目標的年輕人。
對于現在的我提升并不高,因為本身就是個很窮的人,而且也沒擁有自己的房子,也未找到自己的一半,對于那種占用空間、太花瓶的東西都不太感興趣,每天的時間都用來擠地鐵了,還是老老實實想著怎么利用地鐵時間吧。
《斷舍離》名著讀后感9
斷舍離是不一樣的一些內容,斷是斷掉一些不必要的購買,不要添置不需要的東西;舍是指只留下必須的物品;離是用過斷舍提升生活品質,認清自我,愉悅心情。斷可以讓你節約一些不必要的支出,讓節省下來的金錢購買一些更有品質的必須之物;舍可以讓你的儲物之所騰出空間,不僅能讓你找東西提升效率,而且可以讓你的居所更加整潔舒適,有一定的呼吸之感。所謂流水不腐,戶牗不蠹。這個世界所有有發展的東西都是要不斷的進行自我的更新與迭代才可以做到。就要有進有出,及時更新,讓我們變得越來越好。
離是一種境界分為三個層次:
一是物品及空間的舒適感;
二是生活中自己對物品購買的思考及品味會提升,東西有限,就會有進有出,不再純粹的為了購買而購買;也會提升自己的形象以及朋友眼中的地位;
三是精神層面的轉變,斷舍的過程中可以不斷的了解自我,認識自我,并完善自我,甚至提升自己的敏銳的感知力。
通過對斷舍離的理解和踐行,最終可以過上更有品質的生活,遇見更好。
《斷舍離》名著讀后感10
“物品要用才有價值。”
“物品在此時、當下,應出現在需要它的地方。”
“物品處于恰當的位置,才能展現出美感。”
這幾句話出現在這本書的末端。
咳咳,我覺得呢,《斷舍離》這本書對于我來說,感覺比較的啰嗦,干貨總結可以更加簡潔明了一些,不過這也許就是日本人的特點吧,日本人比較多話,廢話很多,話癆國家的特色。(看日劇多了以后是這樣覺得的)我認為也有一部分和日文翻譯成為中文有一定的關系,因為說實話翻譯了,語句上來說總會有一點奇怪的。
從整理自己的空間來整理自己的人生,這應該是一種哲學,我們的空間之所以亂,并且有很多自己不需要了的物件,還不是因為我們對著自己想要什么還有不想要什么而不懂取舍,生活中有許多人都是這樣,買東西的時候也并不是什么都能夠很清楚地明白自己到底喜歡什么,而走到超市里面,銷售員一推銷就很容易被影響,之后買了一堆不需要的東西。
現代人感覺比較難找到自我,手機、電子設備都比較難離手,我們有時候上網看到別人覺得不錯的生活、自己所追求的生活實際上自己如果也擁有了,也許也不是那么的快樂,這本書也講究活在當下,不必為了某個將來的某一天而做了非常多的準備,因為我們也不知道現在的自己和未來某一天的自己是否想法一樣。
不得不說這本書很有瑜伽修煉人的感覺,因為我認識的瑜伽老師,或是身邊做瑜伽的朋友都很清楚的明白自己的想法,對物質追求也不是那么的多,自己很舒服,讓別人也很舒服。
這本書更多的是推崇一種自在自由的生活方式,不必為了一些外界的因素而讓自己那么辛苦,壓力那么大,就比如說作者在書中講到的“我曾經嘗試在講座上提問題:有了或許很方便,但即便沒有也不會傷腦筋的是什么?當時有一位四十多歲的單身女性的答案是男人。”
其實我也有想到一個問題,就是在日本和在中國的人民素質的問題,日本人可能更講禮貌一些吧,什么都會表示的恭恭敬敬的,在街上看見很奇怪的人,比如在父母眼里的同性戀(我覺得還很正常但是長輩們接受不了),日本人可能也不會投射太怪異的眼光,而在中國可能還會被圍觀什么的,所以我認為在中國可能會比起在日本來說,自由度會需要隨著人們的素質提高而提高,畢竟還有很多事情受到傳統因素或者是其他的因素的影響的。
最后總結就是,這本書并不是完全講整理物件的,而是告訴人們要遵從自己內心的想法,做自己當下的想做的事情,從物件反映出來的生活上的問題,需要市場去解決和思考。
《斷舍離》名著讀后感11
一直聽說斷舍離這個概念,朋友圈也經常有朋友在斷舍離,終于沉下心來閱讀這本書,受益匪淺。
沒看這本書之前,猜測這可能是一本關于心學的書,最近,我發現我這病挺嚴重的,喜歡猜測,動不動就自以為是,想當然,老子說,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金剛經》說不住于相。都是說要去掉自己的主觀意識,讓事物合乎道,而不是”我想”,”我以為”。小時候老師總夸我,這小孩太聰明了,沒說頭就知道尾巴,現在想來原來是貶義的。
這書寫得很樸素,就是教你收拾居所,把家里多余的東西扔掉,把不用的拿走,讓家寬敞起來,讓衣櫥寬敞起來,讓廚房寬敞起來,讓抽屜寬敞起來,留學你在用的東西,讓偶爾用的或者長時間不用的東西請出你的家門。然后一切就發生變化了,從物到心發生變化,奇跡就誕生了,好運就來了。
山下老師就是很耐心地指導你如何去斷去舍去離,告訴你這個過程如何去克服,如何由自己而影響家人一起斷舍離,而沒有太多的言語去告訴你什么哲學啊、人生大道理這類話題,而只是告訴你如何去面對物,這個實實在在的東西,沒有虛,也不玄。
是的,當你對你身邊的多余的物開始拋棄,而讓自己所處的環境寬松起來,簡單起來,那么多一直都舍不得拋棄的東西都扔掉了,從扔掉物開始,也開始了清理心中的垃圾了,因為外在已經習慣了簡單,那么有外及里的功夫大概就到了。
就像我剛才說的“猜測”,猜測、懷疑、自以為是其實也是負能量,負能量都消除了,正能量就滿滿。
當我們養成了至簡的習慣,那么我們未來在做選擇的時候應該就會還慎重了,比如說買一件衣服,確定要經常穿嗎?確定是必須的嗎?還是為了滿足購物癮而買呢?推此及彼,其他的事情也會一樣的,那么,人生就發生變化了。
這幾天一個人回沈陽,居家隔離不出門,沒事收拾家,收拾自己的東西,痛恨自己,痛恨以前的自己,那么多衣服,那么鞋,那多書,那么多生活用品,太多是不需要的,為什么會買買買?接下來,我要扔扔扔。
山下老師也不是說你非得過苦行僧的生活,該裝飾的還是可以裝飾,該高尚的`繼續高尚,只是你得有審美能力,得會裝飾,而不是把豪華奢侈的東西堆滿家,會“留白”,讓該高尚的東西高尚起來。
真的,生活的態度決定你的幸福與否,但是,有外及里的訓練方法,我是頭一回見,但我從心底相信了。
《斷舍離》這是是在微信讀書上看的,囫圇吞棗地看了一遍,可能還沒正確地領會山下老師的真意,但我覺得收獲甚豐。
《斷舍離》名著讀后感12
書中講到,很多人購買的焦點放在了非日常的東西上。比方說,有人會為了一年也來不了一次的親戚、為了偶爾來小住一下的朋友,特意準備茶具和被褥。有的人在碗柜里放了大量專為客人用的餐具,可自己家人用的餐具卻很少。
我一直認為聚會應該到酒店或其他地方。家就是一個私密的地方,應該干凈、舒適,它應該是你喜歡甚至渴望的地方,而且只要回到這里,你的身心都能得到放松。我本來就是一個宅男,朋友很少,也不喜歡朋友到家里來,更沒有必要為了一年一次,甚至是幾年一次的事情花錢,不用為了虛榮而硬撐門面。
但是孩子的房間和必要的物品我會保留著。
讀了這段,我還有一個體會:
不僅僅是購物,這個道理也適用于人生的其他方面。我們想做的事情很多,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喬布斯重回蘋果后說:決定不做什么很重要。應當把有限的精力放在對我們重要的人和事情上。這兩方面做好了,我們的人生就很會有很大的改觀,如果這兩方面沒有做好,即使我們做了再多的瑣事,耗費了再多精力,都毫無意義,只是浪費生命。
《斷舍離》名著讀后感13
山下英子的這本《斷舍離》表面上看是教我們如何整理雜物,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系,本質上來看,通過學習和實踐斷舍離,我們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真正所需要的是什么,在人生的每一個轉折點都應該懂得適當舍棄,任何事物并不是越多越好。
與大多數同齡人相比,我認為我的收納整理能力還是較強的,但仍然有找不到東西的時候,有些東西急需的時候找不到,就好像它騰空消失了一樣,但不需要的時候它卻莫名其妙地出現了,這就說明我的收納方式仍有待提高。
“想要幸福,我們需要先放下對幸福的執念。具體有三步:斷,停止負面的思考模式;舍,順從自己的心,割舍既有;離,松開“多就是好”的念頭。”
“一言以蔽之,斷舍離就是——通過收拾物品來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內心的混沌,讓人生更舒適的行為技術。換句話說,就是——通過收拾家里的破爛兒,也整理內心中的破爛兒,讓人生變得開心的方法。總而言之,斷舍離就是通過收拾自己居住的空間,讓自己從看得見的世界走向看不見的世界。”
“因此,要采取的行動是——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舍=舍棄家里到處泛濫的破爛兒。通過不斷重復斷和舍,最后會到達這樣的狀態: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間。”
“斷舍離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廣大勞動人民總是不斷在做人生加法,而今,隨著經濟的發展,絕大多數人們都已步入小康社會的生活水平,那么,面臨紛繁雜亂的物質,我們是否應該適當做些生活減法呢?
人們都說思想決定行為,這是不可否認的。但本書中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即“并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的確是這樣,相信很多人也都熟悉網絡上常推出的類似于“21天培養一個好習慣”的挑戰吧,正是人們在一段時間內堅持某些行為,而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們的思想。換言之,斷舍離就是一種動禪。
本書強調,斷舍離是一種不收拾的收拾法,這是什么意思?
首先,“收拾,是一種篩選必要物品的工作。在篩選必要物品的時候,我們要考慮兩個維度,一個是我與物品的關系這條關系軸,另一個是當下這條時間軸。換句話說,收拾就是要捫心自問某件物品與當下的自己是不是確實有關系,進而對物品進行取舍、選擇的過程。”
其次,“在施行斷舍離的過程中,我們要做的大部分事情就是基于關系軸和時間軸的收拾工作。從行動上講,就是扔掉——舍。如果只是把用不上的東西放進垃圾袋再扔進儲藏室的話,那不叫收拾,那不過是把東西改變一下形態換個地方存放而已,是移動。而斷舍離要做的,是把用不著的東西扔出家門,徹底切斷它們與自己的關系。”
只有對當下的自己合適且必需,也確實在用的東西,才會留在你自己的空間里。
一旦形成了這種三思而后行的習慣,你就真正實現了“斷”的狀態。而斷舍離的含義就是,在“斷”與“舍”的交替里,脫離對物品的執念,達到輕松自在(離)的狀態。
最后,“選擇和當下的自己相稱的東西,在這樣的過程中,就不再需要收拾了!”
篩選物品的同時,也改變了人際關系。
一旦通過斷舍離提升了自我形象,那么別人就會自然而然地覺得“他生活得那么精致,可不能隨便拿個粗陋的東西送他就了事了”。慢慢地,你就會感覺到,周圍人對待自己的態度發生了變化。可見,這種篩選物品的工作,也具有改變自己與他人關系的力量。
我現在就要回家把用不著的東西都包扎起來啦!
【《斷舍離》名著讀后感】相關文章:
《斷舍離》讀后感個人范文12-22
斷舍離經典語錄12-08
斷舍離的經典語錄12-14
用斷舍離,告別你一團糟的生活07-12
雅舍梁實秋讀后感01-05
雅舍 梁實秋 讀后感06-23
梁實秋雅舍讀后感05-03
《范仲淹斷齏劃粥》讀后感02-24
名著《童年》讀后感12-08
名著簡愛讀后感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