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后感
一、給教師的建議
《給教師的建議》是前蘇聯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編著的教育學著作,首次出版于1977年。
在該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分條列出了100條建議,這些建議涉及教師具體教學環節的方方面面,不僅包括如何備課、如何上課、如何處理學生的家庭作業整個教學流程,也包括如何在實際教學中把握好學生的個性,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發展,還涉及教師如何促進自身發展、提高專業水平等問題,旨在幫助教師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學生發展。
《給教師的建議》是蘇霍姆林斯基30多年從事學校教育工作實踐和進行教育理論研究的經驗結晶,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和實踐的教育思想體系。
二、《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后感(精選45篇)
讀完一本書以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后感(精選45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后感1
最近又讀《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每一條建議總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讀后有很多的感觸。印象最深的是這一條“讓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在課堂中,現在我們的孩子總是正襟危坐,缺少了靈動的思維,與智慧的碰撞,似乎他們并不是這個課堂的主人。有這樣的現象,糾其原因還是老師的問題,沒有給孩子一個思考的世界,孩子沒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的小主人,他們不懂得也沒有辦法融入到課堂里去
“真正的學校應當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許多學校和教師的真正可怕的失誤,就是他們把學生的主要力量用到消極的掌握知識上去了,讓學生記憶教師講過的現成的東西,死背教科書。一個人到學校里來上學,不僅是為了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而主要的還是為了變的更聰明。”讀到這段話的時候,我想到了一個案例:《圓錐的體積》這節內容的教學,備課時,我想,就有教師操作,演示圓錐和圓柱等底等高的情況,他的體積是怎樣計算的,再演示不是這種情況時,怎樣計算的。如果按照這樣的教學過程,孩子們也聽的懂,但卻沒有動手操作的機會。如果“孩子是課堂學習的小主人”,應該重新設計。于是我想到了發給他們一個圓柱和幾個圓錐,通過倒沙子,經歷操作、觀察、發現到最后的結論:只有在和圓柱等底等高的情況下,圓錐的體積才是圓柱的三分之一。孩子能在這個過程中充分的思考,對所學的知識當然會記憶得更加深刻。課堂是屬于孩子的,孩子在其中的主體地位,是誰也替代不了的。如果沒有他們在其中的積極參與,這樣的課堂是殘缺的,再精彩也是不精彩的。
那么如何使思考的需要成為孩子最主要的精神需要呢?蘇霍姆林斯基提出“需要使用教師的智慧。你首先要把自己培養成思考者。”我覺得老師可以這樣著手:
1、給孩子一個積極思考的氛圍,提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讓他們沉浸到問題中去。
2、老師成為認真的傾聽者,不管孩子的思考是否正確,是否到位,聽他說完,其中肯定有思考的亮點。
3、不斷充實自己,成為一個有豐富的思想寶藏的教師,才能真正點燃孩子的學習愿望。
學習是一種幸福,帶領孩子徜徉在思考的世界里,使孩子的智慧得到磨練。讓火花有一天能變成火焰,孩子能產生獨立的思考,孩子才能在學校里變的越來越聰明。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后感2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共有一百條建議,每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論分析。這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為了解決中小學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以自身三十多年的教育實踐經驗為指導所寫的一本教育專著。
今天我所看的是第二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
書中提到了這樣一個例子: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節公開課,課題是《蘇聯青年的道德理想》。課上得非常出色,聽課的老師們和視導員本來打算在課堂進行中間寫點記錄,以便課后提些意見,可是他們聽得入了迷,竟連做記錄也忘記了。他們坐在那里,屏息靜氣地聽,完全被講課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變成了學生一樣。
課后,鄰校的一位教師對這位歷史教師說:“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傾注給自己的學生了。您底每一句話都具有極大的感染力。不過,我想請教您,您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
“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一節課,這是怎樣的一種境界啊?我們每天都在忙碌的工作著,我們也經常抱怨沒有時間,確實,我們每天都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上課,批改作業……可以說,用來備課的時間少之又少,我們在抱怨的同時,也在不斷的思考,怎么才能處理好時間,怎么才能進行終生備課的準備呢?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的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
當然,讀書也并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應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們持之以恒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海洋。
如果我們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就要讀學術著作。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的那點知識,應當是我們知識海洋里一滴水!
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保活力,就要在以后的閱讀中來尋找答案了!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后感3
這幾天,我又將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給教師的建議》拜讀了一遍,越讀越是景仰敬重,越讀越覺得韻味無窮。真是一本好書,它猶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鏡子,時刻映照著自己;它又好象是我慈祥師長,不斷地給茫然中的我以指引。
蘇霍姆林斯基書中說到:“在絕大多數下,數學教師和語文教師在一節課上所講的時間,不應超過5至7分鐘。而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東西,才能成為他自己的東西,才是他真正地掌握的東西”。這是多么深刻的表述啊!新課標同樣也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學生通過課前質疑、讀中釋疑、學后小結,這樣全程參與,學生主動性、積極性怎能不高呢。我認為,要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做為教師,就必須學會“放棄”。常說放棄是一種美麗,而教師如果放棄的是一直以來主宰的地位,我想這也是一種美麗。
那教師的任務是什么呢?還是傳道、授業、解惑?不。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這樣指出:教師的任務就是不斷地保持學生對學習、活動的熱愛,點燃創造性的火星,設法使它們熊熊地燃燒起來。這與在新課程改革中提到的創新、個性發展不是同樣的道理嗎?我想只要教師主動從“首席指揮”退居到“幕后策劃”,把發展的空間全部留給學生,將心比心,以情換情,那我們的課堂內外就將永遠如沐春風,充滿歡笑了。
在讀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之后,我不但對蘇霍姆林斯基書中講述的教育理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而且也對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人格充滿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誠的心﹑火熱的血﹑堅強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們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教育豐碑。他讓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時時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給學生發展的空間,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學習熱情。老師們,讓我們一起努力吧!相信在我們的努力下,每個學生都能成為善于思考的人,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后感4
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我走過三重境遇。第一重“看山是山,不知山有別樣”;第二重“看山不是山,山中只見云霧”;第三重“看山,依舊是山”。“走近”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人生,好像“走進”了教育界的“百科全說”。炎炎夏日,手捧此書,思考、閱讀、寫作,這是我從事教育工作后的第三次重讀。
第一次讀:看山是山
第一次接觸《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是在參加工作后的第2年,學校教導主任送來此書。那時的我,初入教師行業,黃毛丫頭不知事,不能完全領會書中的涵義。但不能忘記的是,作者在書中描繪的種種美好的教育場景:在碧波蕩漾、姹紫嫣紅的春季,作者帶著孩子們去郊外踏青,與孩子們共同記錄蝴蝶飛舞的痕跡,呼吸青草的氣息,感受泥土的溫潤,撫摸泛青的樹皮;在漫雪飛舞、玉樹銀花的冬季,作者帶著孩子們在自己修筑的土屋中朗讀詩歌,排練劇本,大家都沉浸在難以言狀的心靈喜悅中……直覺告訴我,這是一名睿智的教育者,這是美好的教育生活。我渴望這樣的生活,質樸、簡單,看山是山。只是那時的我,能力和見識都未能撐起這樣的渴望。
第二次讀:看山不是山
第二次讀《給教師的建議》,大概是在工作后的第7年了。記得當時在一個月光柔和的夜晚,趁著月色,洋洋灑灑寫下了3000多字,只為紀念重讀的意義。“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最喜歡做的事”“教會兒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用勞動的愛好來教育學生”“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教師要把學生的腦力勞動放在注意的中心”“要思考,不要死記”“要敢于鼓勵學生‘超大綱’”“教師,要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這無數提綱挈領的話語,無不縈繞耳邊,時時激起我對教育更深的理解。“看山不是山”,教育的本質不是教和育,而是“看見”和“啟發”。看見生命,尊重生命最初的樣子;啟發生命,啟發生命從不完善走向完善,從不自由走向自由,從不美好走向美好。
第三次讀:看山,依舊是山
第三次讀《給教師的建議》是今天。對于一個有著11年教齡的教師,重讀是一堂課。第三次讀,讀到的不是話語,不是理解,不是方式,是偉大的愛。我稱之為“熱愛”。蘇霍姆林斯基的“熱愛”是我從教以來,感受到的最為純粹的、最為樸素的、最為單一的,似乎還帶著些宗教情懷與信仰的無關宏旨,卻足以支撐教師走完教育人生炙熱的情感。無以言表,唯有摘錄,附上收獲。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就的標志,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這讓我明白:不必苛求每一個學生達到同一標準。學校不是工廠,班級不是車間,學生不是產品,不需要用“工程化”“模式化”去對待每一個鮮活的、個性不同的生命。因材施教,因人而異,不應成為教育的口號。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工作的最后結果如何,不是今天或明天就能看到,而是需要經過很長時間分曉。你所做的、所說的和使兒童接受的一切,有時要過五年、十年才能顯示出來。”這讓我明白:教育不可急功近利,不能心浮氣躁。教育是“碎碎念、慢慢叨、靜靜等”的過程。教育是“種植花木,不問花開”的優雅藝術。教育應為每一個生命質量負責,而不為一時顯性的成就。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創造性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是他工作的對象是兒童。兒童經常在變化,永遠是新的,今天同昨天就不一樣。我們的工作是培養人,這就使我們擔負著一種無可比擬的特殊責任。”這讓我明白:教育面對的個體是生命,是有著創造、有著發展、有著無窮希望和未來的人的生命;教育者應該看到人性,為了人性的更美好,生命更有意義,活著更快樂而存在。教師應永葆童心,方可做小學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按照最初的內心沖動所要求的去做。這種沖動總是最崇高的。但同時,教師還應當會用理智來控制自己的內心沖動,不要屈服于自發的情緒。在對你的學生的錯誤、冒失、一句話、不正確的行為需要作處理的時候,這一點尤為重要。”這讓我明白:在教育生活中,先控制情緒,后處理事情。控制情緒需要艱難的掙扎,但滅掉憤怒之火的永遠不是火,而是以柔取勝的水。
蘇霍姆林斯基說:“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們持之以恒的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這讓我明白:教師不可以不讀書。教師不讀書,不可引導學生增長見識;教師不讀書,不可開拓學生的思維;教師不讀書,不可陶冶學生情操,不可引導學生感受人間真善美。教師不讀書,豈能要求學生讀書?因為沒有閱讀的教育不是教育。
……
看山,依舊是山。智者的教育,始終是“大道至簡”,無法一一羅列。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可讀十余次,或是多少教齡,讀多少次。我之所以能滿懷激情地站在講臺上,愛我的職業,愛我的學生,要感謝這本書,感謝這位偉大的教育先賢。涓涓細流,漫漫教育路,總有新鮮的血液。也許我窮盡一生,無法抵達教育的盡頭,但我會警醒自己:慢慢走,靜靜愛。選擇愛,將愛進行到底;選擇教育,為最初的愛。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后感5
最近我一直在讀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著——《給教師的建議》一書。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智慧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感受最深的地方有兩點。
一、做個讓后進生充分體驗學習快樂的教師
每個班級都會有學習不用功、成績比較落后的后進生,如何對付這些學生?往往是很多老師頭疼的難題。對于班上那幾個成績總是不理想又沒有家長輔導的學生,我也很頭疼。曾經使用各種辦法仿佛也無濟于事,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應該嘗試著用賞識的眼光來看待學生,慢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讓所謂的“后進生”也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這就是“賞識教育的理念”。教師應從課堂的點滴中努力去發現學生點滴的進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優點,去贊揚、鼓勵他,試著讓他能看到自己的進步,幫助他們不斷進步。而有時,我們教師又常常因為其作業不能認真完成引起的怒火而忽略了后進生那僅有的、微不足道的優點。其實,我們應記住蘇霍姆林斯基所告誡我們的話:“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
二、做個愛讀書、會思考的教師
我感覺自己還算是個愛思考的教師,但仍覺得很慚愧,反思近兩年來讀的書籍少之又少,總是以時間不夠用給自己找借口。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的智力生活就是停滯的、貧乏的,在他身上產生了一種可以稱為‘不尊重思想’的征兆,那么這一切就會明顯地在教學教育工作中反映出來……學生也就不尊重教師,更加危險的是,學生也象教師一樣不愿意思考。”所以,教師要把課上好,就必須讀書增進知識深度;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修養,就必須讀書;教師要研究學生問題,處理學生問題,就必須讀書增加心理學知識;教師還要使自己在工作中成長起來。
所以,今后我要時刻提醒自己做個愛讀書、會思考的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后感6
《給教師的建議》是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為了解決中小學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專為中小學教師編寫的教育專著。
相比以前讀過的教育專著來說,這本書讀來更讓人覺得親切。因為文章不僅有精辟的理論分析,而且用了很多生動的實際事例,深入淺出地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明白,讀后令人深受啟發。書中每一條建議都有益于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它猶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鏡子,時刻映照著自己;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師長,不斷地給初入教師崗位的處于茫然中的我以指引;它更是一部全面培養人的教科書,給人以借鑒。那些關于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品味、反思。
我最喜歡里面一些關于后進生教育的建議。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有這樣的一段話:“在‘后進生’所讀的書籍里,在他從周圍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應當經常發現某些使他感到驚奇和贊嘆的東西。……但是,千百次的觀察使我們得出結論:在兒童感到驚奇、贊嘆的時刻,好像有某種強有力的刺激在發生作用,喚醒著大腦,迫使它加強工作。”
我是這樣理解的,蘇霍姆林斯基所講的“驚奇、贊嘆”就是一種大愛,后進生是更需要愛的,而且是大愛。對后進生不另眼相看的教師,一定是心中有真愛的人。陶行知先生說:“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愛便沒有教育”。確實,沒有誠摯的愛,就沒有成功的教育。
那是一個課間,辦公室突然風風火火沖進一個同學,氣喘吁吁地向我報告:“不得了啦!老師,有人在教室里打架。”我馬上奔到教室,一看,又是小Z,只見他手拿掃把,滿臉怒氣,惡狠狠地盯著對方,嘴里不停地吼叫“打死你”,眼里卻噙著淚花,對方是平時也表現不太好的小W。而一幫學生在近旁圍觀,誰也不敢上去勸阻。
這樣的情況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了。小Z是我們班一位名氣在外的學生。說他有名,那是由于他的脾氣和為人。該生脾氣暴躁,氣量很小,稍有不順心,馬上就會找人發泄,無心向學,很多老師對他只有批評,沒有表揚。他也知道老師看不起他,自己得不到大家的理解和應有的尊重,所以自暴自棄,常常故意夸大事情惹人注意,甚至以欺負同學為一種樂趣。
面對著怒氣沖天的小Z,這時如果命令他放下掃把,停止這種無理的舉動,估計他會服從,可是能使他心服嗎?對待學生產生的激情與沖動,我想做老師的更要注意態度,頭腦一定要冷靜,切不可感情用事,否則會火上加油,甚至造成師生“頂牛”的局面。因為這種情況下的孩子,對周圍事物的理解能力與控制自己的能力顯著降低,有時明知自己不對,也不肯當場認錯,在這種情況下進行教育是無效的,唯一的辦法只能是進行“冷處理”。
于是,我走到他身邊,態度溫和地對他說:“你有什么委屈,老師幫助你解決,相信我嗎?”小Z停了半晌,終于點點頭說:“相信。”剛才十幾個同學都牽不動的“野馬”,被我帶走了,到了辦公室,我等他情緒安定下來,然后慢慢了解。原來,小Z要回自己的坐位,見位置太窄了,坐不進去,卻見到小W的位置寬,就認為故意整他,走過去一把手就推開桌子,碰痛了小W,小W無緣無故挨了痛,不服氣打了小Z,就這樣互不相讓打了起來,看來的確是一場誤會。
下課后,我又找了他們倆談話:本來,班上人多,桌椅寬了些,占滿了整個教室,下課時,大家出去活動,離開位置時,免不了要移動一下桌子,有時無意中誰的位置變寬些窄些有所難免,大家胸懷寬廣,同學之間互敬互讓就好了,不應該為這桌子傷和氣,大動干戈。經過一番細心的開導,兩人向我認了錯也主動向對方道了歉。
這次事情是解決了,但是對于像他這樣的一個特殊的學生來說,每天都會有這樣那樣的事情發生,我該如何轉化這樣的學生呢?我想到了蘇霍姆林斯基“用驚奇、贊嘆可以治療大腦兩半球神經細胞的萎縮”這就是:多一點寬容,多一點耐心,多給一點表現的機會。
1、多一點寬容。
俗話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人總有犯錯誤的時候,尤其是像他這樣情緒特別容易激動的后進生,犯錯的機會更大。他的理智對情緒的約束力比較差,感情一沖動就不顧一切,忘卻已經形成的正確認識,從而產生一些錯誤的行為。因此我就考慮到他這樣的特點,凡事都降低點要求,對于他犯的一些小錯誤,并不是批評指責,有時甚至只是簡單地替他指出即可,給他創造一個寬松的心靈環境。
2、多一點耐心。
后進生的心理活動是十分復雜而又充滿矛盾的,所以,轉化工作并非一次就可以完成,轉化的過程是有反復的,這就要求我們抓住反復點,促使其飛躍。雖然小Z在一開學的時候表現還不錯,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他又恢復故態。我抓住他的這一次反復,多次跟他談心,鼓勵他多參加有益的課外活動,以使他的精神集中到有益的活動上來,減少他調皮搗蛋的機會。所以,無論何時何地,教師看學生的目光一定要變,方法要變,要求要變,否則,即使我們的眼皮底下有了愛因斯坦,我們也只能看到那只難看無比的爛板凳。如果你真的遇到了后進生,那么請不要大驚小怪,更不要因此埋怨孩子,相信孩子,盡可能地關心孩子,多給他一點耐心。
3、多給一點表現的機會。
每個后進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我們只有抓住其閃光點,有計劃地為他們提供表現自己的機會,才能消除他們的自卑感,取得同學們的信任。這學期開學不久,我就發現小Z有一個優點,就是有時上課較認真,積極舉手發言,而且有時的回答甚至非常精彩。根據我的觀察和分析,他有一定上進心,也很聰明,只是自小沒有養成好習慣。在一次班會上,我特別表揚了他上課認真,積極舉手發言這一優點,要求全班同學學習他的優點。這一次的表揚令他興奮不已。同時,我又不失時機地指出他平時調皮搗蛋、欺負弱小同學的壞行為要不得,以后要努力改正,事實證明他很樂于接受老師的善意指正,而且變得越來越好。
我很認同這樣的話:“閱讀是教師成長最有效的方式,有時候讀一本書比組織幾次培訓活動都來得有效。”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對我觸動動很大,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遠的,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我要把這些理論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克服自己以前思想上的不合理觀念,堅持在上課時積極運用這些知識,充實和豐富自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工作,呵護與珍愛每個孩子幸福的童年。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后感7
讀了《給教師的建議》后,我深受啟發。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 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論分析。我覺得找到學生和老師發生的現象的根源,有益于我們開闊眼界。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關于后進生的幾條建議。在我們的創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對“后進生”的工作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這樣說恐怕沒有哪一位教師是不肯贊同的。有那么一些學生,他們理解和記住教材所花的時間,比大多數的普通學生多2、3倍;頭一天學過的東西,第二天就忘;為了防止遺忘,需要在教過教材后3、4個星期(而一般是3、4個月)就進行鞏固性的練習。
對這些兒童來說,我們首先是要改變我們的看法了,對“后進生” 的教育工作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簡單地認為轉變"后進生"就是為其補課,提高成績。把學習僅僅局限于背誦必修的教材是特別有害的,——這種做法會使他們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變得更加遲鈍。我們應該知道,每位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他們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我們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否則只會適得其反。那么該如何做呢?
對于學生我們應更多的是要發現他們的的優點,哪怕是肯定平常學習生活中一個小小的閃光點也能極大地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得到教師的肯定是對他們一種莫大的鼓舞。小學生年齡小,易受暗示,喜歡被肯定。例如,在一次的數學課堂中,我發現一個平時成績不太理想的孩子勇敢地舉起了手,并在大家的鼓勵下正確地回答了問題。當場我就讓全班同學表揚了他,課后,我又單獨以進步獎獎勵了他。從此,他上課的積極性高漲了,學習數學的興趣也越來越濃厚。
其次,精心地為所謂的“后進生”設計一些針對性的練習,耐心地因材施教。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對癥下藥,各個擊破。每個人都有個體差異,所以他們的弱勢也是不同的。對于這些后進生們,應當經常注意平時作業錯誤的地方,總結歸納弱勢所在。然后進行有針對的練習,加強鞏固。
再次,借助集體的力感染后進生 ,這看起來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但操作起來也是有很多難度的。首先要把學生按照成績分成小組,要以好帶差;讓學生養成互助互學的良好風氣,讓好學生理解“教學相長”的內涵。自然他們就愿意交了。要讓學生們意識到自己是在一個大家庭中,互幫互助,共同進步。這樣整個班級的學期氛圍也會越來越高漲,后進生也能得到充分的幫助。
當然,最重要的還要做好長期"戰斗"的準備,不要妄想速成,短時間見成效,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持久的耐心,平和的心態面對他們,教育他們,只有這樣,轉變后進生的工作才能行之有效。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后感8
曾經多次聽人說起《給教師的建議》是本不錯的書,這次將要正式步入教師的行列,便購買了蘇霍姆林斯基著作的這本《給教師的建議》,閱讀了部分章節,書中的每條建議都充滿了教育智慧,事例也很生動,分析很精辟,氣人深思。下面我將談談讀后的感悟:
隨筆一
·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
能否保護和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自尊感,取決于教師對這個學生在學習上的個人成績的看法。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反思與感悟:
看了這篇文章,浮現在我腦海里的是“因材施教”這個詞,雖然在平時上課之前知道這個道理,但在實際操作中,一直用統一的標準來要求所有的學生,區別對待與分層評價卻沒有落實到日常的教學當中。在體育課上,因為學生的身體條件、技能素質、心理承受與認知能力各不相同,使得他們在技術學習中的接受能力、領悟能力有較大的差距,所以在成績的評價上,我們應該結合各方面的因素進行綜合的評價,我們要進行循序漸進的引導。
隨筆二
·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
那位歷史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身的時間來備課。不過,對于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反思與感悟:
“用一輩子的時間來準備一節課”!多么意味深長的一句話呀!同感!在平常的教學工作中,教學與生活多積累一些素材和資源,做一個有心的人,到真正要用的時候只要隨手抽出來,從腦子里調出來就可以了。平時的點滴資源與靈感都可以記錄下來,所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啊。例如,我們可以把體育課的三個部分分類總結,各部分都有些怎樣的游戲,有些什么教法等歸納起來,要用的時候可以直接視情況搭配了。
一晝夜只有24小時,要在這有限的24小時里面完成大量的工作任務,唯一的方法就是提高我們辦事的效率。對我來說,體育老師除了備課、上課、反思就算一些其他瑣碎的事情要完成,用什么方法來提高效率呢?我認為提高自身的能力是關鍵,所以我們要閱讀、閱讀、再閱讀,用知識來豐富知識,用實踐來檢驗知識。
隨筆三
·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
只有學生喜歡上某一學科,那么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才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來。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蘇霍姆林斯基說,去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跟你的同事們來一番競賽。
反思與感悟:
許多體育老師都說過,學生喜歡體育,但不喜歡上體育課。為什么呢?這還是得從體育教師自身找原因吧。學生心中的體育到底是什么,他們喜歡怎樣的體育課呢?我們反思一下這個,我們的體育課是沒有學生所喜愛的運動項目嗎?還是我們的教學方法有問題?
這也是我一直在努力做的一件事情,讓學生們喜歡我的體育課。本人認為,學生喜歡一門課程,很大程度上與該課程老師的個人魅力有很大的關系。如果學生不喜歡這個老師,別會開始排斥這個老師,從而開始排斥上該老師的課。所欲我們首先就是要讓學生喜歡自己,同時,我們還要了解他們,走進他們的心里,做他們的朋友,然后發揮我們的人格魅力與教學能力,從內到外的抓住學生,他便愛上你的課。
在體育課上,我經常采取的手段就是用學生喜歡的、樂意接受的方式方法來進行教學,吸引他們學習的興趣,減少學生在閑置時間里破壞課堂紀律的機會,在循序漸進、潛移默化中讓他們掌握知識與技術,完成教學任務與目標。
《給教師的建議》這的確是一本很好的書,讓我這個新老師學習到不少的經驗,可以減少以后教學中的一些麻煩。該書還在繼續研讀中,我也還在繼續學習中...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后感9
今年暑假,我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確實受益匪淺。讀了這本書,就好象有一股清泉不斷沖擊著我的頭腦,讀完之后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多年來深深困惑著我的問題突然間有找到了方向。
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是啊,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作為老師我們每天都要備課、上課、放學、回家,晚上回到家可能還有些瑣碎之事要處理,有時候忙起來真連喘口氣的時間都沒有。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我茅塞頓開,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在 “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中蘇霍姆林斯基講到,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這些學生才會在這門學科上下功夫。作為老師,自然希望學生喜歡上自己所教的學科,只有這樣他們才會在課堂上積極思考,踴躍參與,才能主動地思考、學習,從而學好這門課。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它所需要的條件太多了,教師靠高尚的人品,積極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藝術吸引了學生,學生喜歡你,自然會愛烏及屋,從而喜歡你任教的這門學科。在這里,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他希望你去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跟其他學科的教師來一番競賽。很多家長都說,看到孩子回家先做哪一門的作業,就說明他們最喜歡哪門功課。我調查了一番,學生們確實是把自己最喜歡科目的作業放在第一位。因此我特別注意激起學生的興趣,加強課堂教學的互動性和趣味性,改善作業的形式,適當減少了作業量,一段時間下來發現越來越多同學開始把語文作業放在第一個做,語文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讓我精神為之振奮,其中,有很多例子很值得我們借鑒,效仿。讀了這本書,感覺蘇霍姆林斯基帶給我的收獲實在太大,我要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中不斷學習,充實和豐富自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工作,呵護與珍愛孩子幸福的童年。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后感10
暑假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建議》一書。我從這本書清新的筆調中讀到了很多的東西,這本書沒有空洞的理論訓導,而是以提“建議”的形式,將蘇霍姆林斯基對教育的認識和體驗對你娓娓道來。作者不喜歡大而空的說教,而是深入你的內心,聯系教育生活的實際,用了很多生動的事例和實際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給我們提出許多飽含教育學、心理學知識的建議。整本書讀來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那些關于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品味。
這本書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它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在平時的工作中我們都認為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上課、寫反思、批改學生的作業,參加教研活動等,忙忙碌碌的一天時間就過去了,可收獲卻不大。那老師的時間應該從哪里來呢?《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讀書。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在感動之余,我也豁然開朗。我們不應該總是抱怨時間太少、事情太多。而應該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時間來豐富自己的知識。書中所舉的那個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在于他用了終生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儲備,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教育技巧。我們只有主動地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個研究型的教育工作者。
其次,“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這條建議也對我幫助很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每一位教師感到頭疼的問題,特別是在上課或進行學習活動時,有些學生特別愛開小差,于是在老師他們的評語中都有這樣一句:“希望你上課專心聽講,不做小動作。”應該說,注意力不集中與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有很大的關系,他們特別容易被一些奇異的、刺激的事物所影響,他們的注意力保持不了多長時間,這是他們的天性使然。但如果我們放任自流,不去培養他們的注意力問題,那樣的話對他們的學習是一個極大的影響。但如果你去強制,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即使看著他坐得端端正正,說不定這時候正是“身在曹營心在漢”。蘇霍姆林斯基究竟給我們提出了怎樣好的建議呢?在這里,他說“要能把握兒童的注意力,只有一積極途徑,這就是要形成、確立并且保持兒童的這樣一種內心狀態——即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使兒童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勞動的自豪感。”
這樣的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是有一定的困難。我對這段話的理解是:如果上課時老師單靠知識的本身去吸引兒童,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很多時候學習本身就是一種艱苦的勞動。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要設法讓學生的思維與我們所講的知識發生聯系,使他不感到特別的陌生,使他有一種想要了解更多的欲望。我們要想使學生在課堂上保持比較長的注意力,你就要將學的內容與他所掌握的與這一部分有關的知識讓他們發生聯系,他就會想法去了解其中的前因后果,注意力也就會越集中。
第三,班主任對“學習困難”的學生教育轉化每個班幾乎都有學習困難的學生。學習困難的學生指的是:前一樣東西還沒弄懂,后一樣東西就該要學了;剛學完這一樣,另一樣又忘記了。對于這些孩子,許多老師認為要減輕這些孩子的學習負擔,只要把教材上的基本內容掌握好就可以了。但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這種對學習有困難的孩子,學習越感到困難,他的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就越多,他就越需要閱讀。閱讀在“學習困難的學生”腦力勞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讀中提出問題,讀中感悟。閱讀不僅能使某些學生免于考試不及格,而且借助閱讀發展了孩子的智力。這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讀書越多,他的思維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就越活躍。這也是教師對后進生個別因材施教的重要實踐工作。
第四,《給教師的建議》教會我們做到“愛心、細心、耐心、慧心”。
“愛心”是為師者應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感人心者,莫乎先情”。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因此,作為一名教師,首先應該是愛學生,孔子說:“有教無類”。對全班學生,無論是智商高的還是智商低的,無論是家庭條件好的還是家庭條件差的,無論是安靜聽話還是調皮搗蛋的,均應一視同仁,愛得公正,愛得讓學生信服。
教師工作是門細活計。教師管的事特別多、但卻要求特別細。大至教學工作,小至掃把、粉筆之類雞毛蒜皮的小事,樣樣少不了教師操心。因此教師應具有一顆纖細如發的心———細心。為此,我們要認真做好“六個勤”,即“勤觀察、勤交流、勤家訪、勤鼓勵、勤表揚、勤記錄”。
大教育家培根說“無論何人,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靈魂。”蘇霍姆林斯基在《談談對后進生的工作》中特別強調耐心在教育中的作用。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用耐心去開導學生,做好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多給學生改過自新的機會,循循善誘的指導他們,努力讓他們明白自己哪兒錯了?為什么錯?“以誠感人者,人亦誠而應”這句話說得就是如此。不厭其煩,不厭其細,時時抓,細細抓,是作為一名教師所不可欠缺的。
耐心——教育永遠的希望!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的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到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作為一名教師,一定要細心觀察學生的變化,探察他們的心理,重視他們的心靈感受和情感體驗,適時調整教育教學策略。
“智慧意味著以最佳的方式追求最高的目標”,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營造和諧、寬松、活躍的學習氛圍,創造展示的機會和條件,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抓住每一個細節,關注每一個學生,使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進步、提高、發展、成功。
以上只是我在閱讀《給教師的建議》所獲得的一些粗淺的體會,遠不能透視這部著作的全部內容,然而僅是這點粗淺的認識就已使我受益良多。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我要把這些理論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克服自己以前思想上的不合理觀念,堅持在上課時積極運用這些知識,充實和豐富自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工作,呵護與珍愛孩子幸福的童年。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后感11
眾所周知,班主任工作繁忙而瑣碎,尤其在市里中學當班主任,更是累上加累。首先,她們的工作時間太長了,真的是“兩頭不見太陽”。早晨到校時太陽還沒有出來,下午太陽下山了,她們還沒有回家。其次是他們的身體狀況。每次放假后第一天上班,他們都面色紅潤,神清氣爽;可是用不了兩周,個個都被學生折磨的面色蠟黃。一年到頭,很少能在他們的臉上看到笑模樣。很多女班主任的臉上由于長期焦慮、生氣、操心費神而布滿黃褐斑。還有現在的家長也是很難纏,動不動就打12345熱線反映情況,弄得老師、學校都很被動·······凡此種種,都讓我對班主任這個職位望而生畏。他們除了評優樹先的時候能有幾個人得獎讓人覺得有點成就感以外,真的讓人覺得毫無幸福感可言。可是當我讀完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后,反而有了一種強烈的想當班主任的沖動。它讓我覺得班主任的工作其實是一個施展個人才能,實踐自己教育理想的舞臺,如果方法得當,它不僅不會帶來痛苦,反而能帶給我們一種幸福感與成就感,會成為教育事業快樂的源泉。如果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沒有當班主任的經歷,就不能算是成功,甚至這種經歷的缺失會是一種終身的遺憾。于是讀完書的這些日子里,我的腦海里總是浮現出我當班主任時培養學生的各種舉措。
我會在教室里建一個讀書角,在學生觸手可及的地方放上他們喜歡的書籍。而不是像有的班級里一樣都統一把書“密封”在講臺旁的書柜里,一個學期都沒人借閱。當然,這相比于農村中學來說,有書柜也算是一大進步了。學生只有擁有自己的圖書館,班級里有藏書,才能培養學生愛閱讀的習慣。
每天早晚會有10分鐘的讀書時間。十分鐘不長,但是如果能夠每天堅持,堅持三年,我想這早晚的閱讀量也會是驚人的。每個學生在一個學期里都會有3到4次機會在早晨讀之前或放學前給同學們分享自己喜歡的閱讀故事。這樣做,不僅鍛煉了學生們的膽量與自我表現力、朗讀能力,更重要的是會培養他們閱讀的習慣。找故事的準備過程本身,也是一種閱讀量很大的活動。
真正的做到對每一個學生的關懷,關注個體差異。就如班里有一個學生A,因常年學習習慣不好、挨班主任批評漸成習慣,養成了對誰的話都“油鹽不進”的狀態,對每位老師的“軟硬兼施”都有足夠的免疫力,現在已經發展到上課就睡覺,連課本都不帶了。有一段時間,面對自暴自棄的他,我也是無計可施,采取了大多數教師的態度,對其不管不問,任其發展。可是讀完這本書后,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責與不安中。之后我就開始反思自己作為教育者的錯誤行為,制定了詳細的幫扶計劃。我看他聽不進去課,就給他找了與歷史課有關的課外書。我沒有強迫他學習、聽課,二是告訴他自己對他的關心,并不希望他在人生最寶貴的年齡階段一無所獲,我希望他能夠為自己的未來添磚加瓦,渴望他成才,讓他真正的感受到自己對他的關愛。有的時候,金玉良言說多了就變成了陳詞濫調,所以我就說這么多不再繼續了。既然不愿意聽課,那就多鼓勵他看看課外書。我相信只要他看書,看的書越多,對與歷史知識有關的背景了解的越多,他就會對歷史越感興趣,上課也就越有利于引起他的興趣,有利于他記住該記住的知識點。而這也可以提高他的自信與自尊。遺憾的是,我只是他的歷史老師。如果我是他的班主任,我就可以對他各科進行規劃,幫他重拾學習的信心與勇氣,進而由學困生轉化為優秀生。
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勞動與活動,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與情懷。現在的學生太缺乏勞動了,他們除了睡覺就是上學,上各種各樣的輔導班、特長班。他們完全沒有時間與機會參與勞動,家長也缺乏這種意識并認為這是浪費他們的學習時間。其實適度的勞動能夠培養學生的毅力與情懷。老祖宗那句“勞逸結合”是很有道理的,磨刀真的不誤砍柴功!如果學生們都經歷了良好的勞動磨煉,就一定不會出現那節課上“不愿意成為周恩來那樣的人”的事情。學生們認為像他那樣工作會被早早的累死。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他們整天坐在鋼筋混泥土鑄就的小房子里痛苦的學習,缺乏熱愛祖國、敬仰偉人的情懷。我想我如果是班主任,就一定會利用家委會去組織學生參加勞動,還會用蘇所采取的友誼日等活動讓學生親自體驗這個世界,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這樣的活動可以說是意義深遠。
當然,除了班主任能做的,作為普通教師要提高的也還有很多。比如豐富并錘煉自己的語言,用火熱的語言贊美祖國的英雄兒女,波動學生心靈的琴弦。在講到英雄人物的時候,除了以生動的語言講述外,還可以買《楊靖宇》等書籍放到教室里,這樣就可以廣為傳閱,并激發學生去買書、讀書,增強學習歷史的興趣。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并讓他們在此過程中發現自己的明星和指路明燈。蘇氏的“思想室”真的很不錯。雖然我們學校沒有,但教師買書并穿越也將起到一定的彌補這種缺憾的作用。
除了給教師的啟迪,這本書對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父母以及為了幼兒能夠順利入學所作的準備等方面也使我受益匪淺。由于時間關系,明天再寫吧!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后感12
“陳老師,看看你班的娜娜,地理課上又睡著了。”唉,記不清這是科任老師第幾次跑來我的辦公室告她的狀了。
娜娜,長得倒是挺不錯的,白皙的皮膚,高挑的身材,活脫脫的美人胚。但是一上課,她的狀態就令人頭疼,逢課必睡,每睡不醒。至于她的學習成績嘛,若是哪次考試能夠考及格,那便是見證奇跡的時刻。
為此,多少次,我氣急敗壞地沖進教室。當著眾多學生的面點她的名,大聲呵斥,甚至敲打她的桌子,把她的書翻倒在地。而今,歷史還要重演嗎?那么,之后呢,之后的之后……她依舊趴在桌子上,怎么辦?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終不得其法。
就在我躊躇焦慮之際,學校給我們八年級語文組送來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從此開啟了我們快樂閱讀的智慧之旅。通過我們語文組的這些活動,我們與偉大的教育家對話,汲取養分,解除困惑,走出迷茫。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好老師意味著什么?首先意味著他是這樣的人,她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時是一種樂趣,真是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于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與悲傷,了解他們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自己也曾是個孩子。”讀到此處,我頓時心頭一熱,有了一種“眾里尋她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覺。于是,我從抽屜里取出一個紙杯,在辦公室里倒上一杯熱水,不動聲色地來到娜娜身邊,把她輕輕地喚醒,然后慢慢彎下身子,輕撫她的額頭,對她低語:“娜娜哪不舒服呀?不舒服可一定要告訴老師,這樣趴在桌子上,老師會很擔心的。”
聽到我如此一反常態的話語,娜娜驚愕了,抬頭望著我:“老師,我錯了,我保證以后不會再犯!”“老師,相信你!”我堅定地笑了笑。有時候,教育很復雜;有時候,教育又很簡單。簡單到只需一句問候,一個關切的眼神。過去,我為孩子們無厘頭的吵鬧,各種大大小小的'錯誤傷透了腦筋。我不喜歡這樣,他們偏要這樣。有時候,我不得不聲色俱厲地予以禁止。但情況并未因我的急躁而好轉。還好,我想起了這個故事。還好,我遇見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后感13
早就聽說過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但由于平時事情很多很少有時間靜下心來讀書,一直沒有拜讀。寒假我終于實現了這個愿望。
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為了解決中小學的教育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他專為中小學教師寫了一本《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書中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于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閱讀完《給教師的建議》之后,感觸頗深,啟發非淺。
我是一名中職教師,我學的是中醫專業并沒有系統的學過教育學看完這本書后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書中提出了一個令老師頭疼的問題,就是:為什么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試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的時候還會遇到落伍的不可救藥的學生。這個問題在蘇霍姆林斯基所處的那個年代存在,就在現在也一點也沒減少。在國家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我們中職院校看到了春天但同時也出現了我們要面對的問題,零分入學使我們的生員迅速增加可是學生的素質確參差不齊,很多學校的“差生”來到了我們學校對我們的教學和管理帶來了新的困難在上學期我所教的班級中,最高分與最低分之間就相差了279分。說起這方面的原因,以前我總是歸結為學生不用功,腦子笨,而沒有積極從自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蘇霍姆林斯基做出以下解答:這是因為學校生活的最主要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里,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我對這句話的理解就是要“因材施教”,也就是學校一直提倡的“即備教材又備學生”。
要想因材施教,就必須對“材”進行細致的了解,諸如性格、脾氣、家庭背景、學習方式、思維特點等加以熟知,并且還要了解他以前的老師是如何教育的吸取經驗教訓從而在課堂上為不同的學生創造能發揮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
情境,在班級管理上充分發揮每個人的特點。每個學生的身上都有閃光點我們教育者就要發現挖掘這些閃光點并加以引導就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們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樣他們就會感覺到他們也是在不停地進步,才會“點燃起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
讀完之后我反省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這一點呢?在我的班級,對不同的學生,提著相同的問題,留著相同的作業,考的是相同的試卷,做錯之后也不能及時個別交流……所以“差生”的存在就成了現實。學生不會,聽不懂老師講的課程,就會違反紀律,最終導致惡性循環,教師每天被學生折騰的心浮氣躁,筋疲力盡。
怎么樣才能從這樣的怪圈中解脫出來?我感到困惑。每天的工作排得滿滿的要上課,備課,改作業,談話,整天有忙不完的事情,哪有時間?這個問題我也在書中找到了答案,在《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一條中蘇霍姆林斯基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身的友誼,這樣做的目的,是要使我們從事的工作所需要的知識成為我們所具備的知識海洋中的滄海一粟,這樣在教學工作中就可以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也就不會把工作當成一種負擔了。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后感14
蘇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視勞動對教育的作用,他說:“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沒有兒童的勞動的幸福,就沒有教育”。他認為,教育的任務就是培養高素質的創造性的勞動者,要讓走進的社會的每個人都能體驗到勞動的幸福。
我們的教育是面向未來的,未來的孩子就要面對現實,而現實絕對不僅僅是練習題、考試、分數,他要生活、工作,要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這些都離不開勞動,不管是腦力的還是體力的。所以,要想讓我們的孩子長大后能勝任工作、幸福生活,就要讓他們能夠積極地參與勞動,就需要他們有勤奮、努力、創新的品質,這就需要在他的童年時期打下良好的基礎。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怎么勞動、怎么創造,讓孩子從小就知道勞動是光榮的,讓孩子從小就愛上勞動。
但是,蘇老并沒有把繁重的體力勞動作為勞動的主要形式和目標,而讓兒童在勞動中學會思考和創造才是主要目的。他說:“緊張的體力勞動從來就不是目標,而只是實現既定竭力的手段。思考是主要的。但雙手也不是消極的執行者。”從這里可以看出,他并沒有把勞動從教學和教育中分離開來,勞動就是教學,勞動就是教育,勞動是智力發展和道德成長的重要手段。也正是如此,兒童由于在勞動中不僅付出了汗水,也付出了思考,不僅收獲著創造,也收獲著對自己的力量的認識。這樣,孩子才會從勞動中感到勞動的快樂,才會感到勞動帶給他的自豪感、自尊心、尊嚴感,才會愛上勞動,才能“全神貫注地迷戀于一種艱巨而激動人心的勞動”,這是一種最大的自我教育的力量。
在我們的實際教育工作中,勞動被看成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家庭,本來是現代社會孩子能參與勞動的屈指可數的場所之一,但這里的家務也基本上被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承包了,因為他們怕臟了孩子、怕累孩子、怕浪費了孩子的學習時間。結果,等孩子上大學了才發現他不會洗衣服,不會做飯,不知道剪刀是干什么的,不知道紐扣掉了怎么辦……
沒有勞動,我們的孩子的生活才單調乏味;沒有勞動,我們培養出的人才“跛腳”、才“殘疾”;沒有勞動,我們的教育才不完整、才充滿了缺憾。
把勞動還給孩子,讓孩子的生命更豐滿;把勞動還給教育,讓教育出來的人們的生活更幸福。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后感15
寒假里,我借閱了由原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創作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也許是出于對后進生的關愛吧,我對那些只要能幫助提高后進生學習的內容特別在心。所以,書中提到的“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這一小節內容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我又反復閱讀了三遍,覺得受益非淺,借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點滴感受。
書中寫到:“有那么一些學生,他們理解和記住教材所花的時間,要比大多數的普通學生多2、3倍;頭一天學過的內容,第二天就忘了。對這些學生來說,把學習僅僅局限于背誦教材是特別有害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必須使這些學生盡可能地多讀些書。因為在他們所讀的書籍里,在他們從周圍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經常會發現某些使他們感到驚奇和贊嘆的東西。在他們感到驚奇、贊嘆的時刻,好像有某種強有力的刺激在發生作用,喚醒著大腦,促使它加強工作。
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閱讀: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閱讀、閱讀、再閱讀,——正是這一點在‘學習困難的’學生的腦力勞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在我所任教的班級里,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學習成績差,就是因為他們的閱讀能力弱,對題意不理解,而我經常采用的方法是來到他們身邊,幫助他們讀懂題意,告訴他們解題的思路和方法。日復一日,他們的閱讀水平仍舊停留在原地,提高甚微。這樣一來,學生學得累,我教得更累。
就拿在上學期語文期末考試中,考了不及格的學生——王錦陽來說吧。他那二十多分的閱讀題一分未得,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他的閱讀量太少,他平時根本沒有進行課外閱讀,因為他學習不夠積極,作業較拖拉,做題速度極慢,其他同學十分鐘就能完成的作業,他卻需要半小時以上,這樣一來,他就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做作業上,少了許多閱讀的時間。常常是:從圖書館借來的書還沒來得及看就得歸還了;《未來作家》報也是一發下來就被擱置在書包里;在校根本沒有時間看,在家又不愛看書,連語文書里的課文都讀得很少。因此,他的閱讀理解能力就可想而知了。
像他這樣書讀得越少,理解能力就越弱,文章就越讀不懂;文章讀不懂,做題所花的時間就越多;做題時間一多,就越發沒有時間來閱讀了。這樣惡性循環下去,他的成績怎么提高得了呢?所以,要想使他的成績免于不及格,得借助閱讀來發展他的智力。只有讀書越多,他的思考才會慢慢地清晰起來,他的思維才會活躍。
我以前經常鼓勵那些成績優異、學有余力的學生多看課外書,擴大閱讀量,增長更多的知識;而對于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只要他們多讀教科書就行了,以免分心。看來這一做法是完全錯誤的,可以想想,他們之所以被稱為后進生,就是因為他們不能讀好教科書里的內容,他們已經喪失了讀書的熱情了,所以他們的智力不能得到發展。我們不但要引導這些孩子多閱讀自己喜歡的書籍,而且應該讓家長們積極鼓勵孩子多看課外書。現在,只要有學生家長向我詢問該如何提高孩子的語文成績,我都會毫不猶豫地對他們說:“請你多督促你的孩子看課外書吧!堅持每天看20分鐘到半小時,看完以后再讓他說說看了寫什么內容。這樣一來,你的孩子肯定會聰明起來的。”
其實,在《語文新課標》里也提到:學生閱讀時間每天不少于30分鐘,在閱讀過程中能感受文章中富有表現力的詞句等。作為教師,有責任為學生創設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特別是針對后進生,我們更要周密考慮,有計劃地、有預見地、有組織地讓學習較差的學生閱讀一些書籍。在書籍的選擇上,可先從他們感興趣的那一類入手,引導學生去接近他愛好的發源地。對自然知識感興趣的,就為他選擇一些科普讀物,如《十萬個為什么》、《少兒百科全書》等;對童話故事感興趣的,就為他選擇一些《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等等。從一門學科入手,再去“點燃起許許多多的火堆”。因為閱讀時,書中鮮明的人物,動人的情節,生動的語言,豐富的思想,勢必會引起后進生閱讀的興趣。后進生從閱讀中得到樂趣,從而不再感到學習的枯燥乏味,自然也就更喜愛讀書了。
老師們,讓我們共同努力,讓每一個學生盡情地享受知識的雨露,讓我們的校園開滿閱讀之花吧!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后感16
英語是世界通用的一種重要的語言交際工具。作為跨文化語言教學的英語課,只有把英語當作交際工具來教來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讓語言教學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學,為生活而用。
一、探索教學方法,探求生活實踐
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和學者大衛曾通過大量的教改實踐提出: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允許學生各抒己見。在美國的課堂教學中,學生是整堂課的主流,他們按時(兩周一次)變換他們在課堂上的位置,每次為自己找好一個伙伴,這樣讓學生有充分鍛煉聽說的機會,學會交際的本領。在課堂交際中不斷認識新伙伴,學生的緊張感逐漸消失,學生由懼說-想說-敢說的進步過程,說明學生逐步克服心理障礙,增強自信心,并在交際過程中學到了新知識。
得此啟迪,在目前的英語教學中,我們也引進了西方的這種課堂模式新、學習體制活的方法,進行了教改實踐。例如在學習I like …,I dont like…來表達對各種食品喜好的句型時,讓學生學會禮貌地用Would you like…?詢問別人對食物的需要,并正確地表達自己的喜好,同時也讓學生了解西方人的三餐之食。我從語言功能出發,就學生的生活實際,有計劃地補充了大量的西方食品,如hamburger(漢堡包)、hot dog(熱狗)、pizza(比薩)等西餐名稱,以及中餐中常見的豆漿、油條、大餅等日常用詞,為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證。我還經常變換座位形式,讓學生在新鮮的環境中接觸更多的同學,把自己學到的知識自然地表達交流。由于教學內容的生活化,教學形式(交際形式)的真實性,在教學中對學生產生了極好的感受效應。
二、加強交際操練,突破語言難關
操練是語言教學的主要鞏固和反饋方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存在著許多語言難點。有時是英語詞匯的發音,有時是句子的使用,有時則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此時,如果教師一味地聽、講、讀,而讓學生只是機械地模仿與跟讀,是難以奏效的。于是我在課堂教學中設計好坡度,嚴密安排各個環節,在師生間充分運用全身反應法,在聽、說、讀、用的過程中,在師生、生生的互為雙向運用及多向交際中激發和發掘學生學習的潛力,從而突破語言難關。
譬如:在教pencil、 ruler、 bag、 book 等學習用品時,我開展學生在生活中喜聞樂見的單詞接龍游戲,傳話游戲等。結合I have a…句型,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展示自己的學習用品,設計抽獎游戲,讓學生在模擬真實的情景中興致盎然地學習語言。又如在教完數字1-10后,我讓學生帶來他們最喜歡的遛遛球,一邊玩,一邊數,學生們既玩了球,又復習鞏固了數字,一舉兩得。如此將枯燥、機械的單詞運用到生活化的語言中,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組織個別-小組-集體三種形式進行交叉訓練,從而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學習機會,漸漸地把語言難點融化在交際操練中。實踐證明,合理吸取西方教學的精華,結合中國兒童的身心特點,在較少的時間內,為學生的英語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是完全可行的。
三、創設良好環境,力求學以致用
在美國的課堂教學中,存在著及其明顯的特征,那就是師生往往注重創造十分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教師邊喝咖啡,邊坐在書桌上講課,學生也可以隨時提問。取其精華,我也要求學生善于利用語言、表情、動作、體態,并借助生活中的具體事物來創設出豐富多彩的語言情景,讓學生在情景化的教學氛圍中感知-模擬-鞏固-反復,最后達到學會交際的目標。如在教學《Happy Birthday!》一課時,我設計了為一個外國小朋友過生日的情景,讓學生們先商量要送給外國小朋友什么生日禮物,讓學生在模擬真實的情景中使用語言,在生動活潑的氣氛中自然地使用和鞏固句型Whats this in English?及各種表示飲料、水果、食品和文具的單詞;接著讓學生為生日的外國小朋友送禮物,大家爭先恐后地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禮物并說"Its for you.Happy birthday!"。還借助音樂和燈光烘托情景,在美妙的《Happy Birthday!》(生日快樂)的英文歌曲中,唱唱跳跳,輕輕松松地學英語,學習的樂趣不言而喻。盡量將每一堂課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情景中,或者是借助學生喜歡的卡通和科幻人物來學習語言,如在教學低年級的打招呼用語時,設計了向七個小矮人打招呼的情景,請學生帶上頭飾扮演小矮人,還配上了歡樂的"士兵進行曲",學生見到了童話中熟悉的人物樂不可支,爭先恐后地運用學到的英語同他們打招呼。同時,我還鼓勵學生自編自創英文短劇,積極地調動了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四、教育觀點和信念的形成
(1)每一位教師不僅是教書者,而且是教育者。由于教師和學生集體在精神上的一致性,教學過程不是單單歸結為傳授知識,而表現現為多方面的關系。
(2)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應當對具體的學生實施個別的影響,用某一件事引起他的興趣和愛好,鼓勵他,激發他的獨一無二的個性得到表現。我們每一位教師都不是教育思想的抽象的體現者,而是活生生的個性,他不僅幫助學生認識世界,而且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本身。這里起決定作用的是:學生從我們身上看到是什么樣的人。我們對于學生來說,應當成為精神生活極其豐富的榜樣,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才有首先上的權利來教育學生。無論什么也比不上一位聰明的、智力豐富的、誨人不倦的教師,使學生感到那樣贊嘆和具有吸引力,以那樣強大的力量激發著他們上進的愿望。
(3)深信,只要是一個正常的人,他就能獲得智力的財富,就能享受完滿的智力生活的幸福。無論課堂上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是多么完善,它們都不能保證給人以完備的教養。一個人接受課堂上的科學基礎知識越是困難,那么不要把他的智力生活局限于這些基礎知識這一點,就越加重要。只有當一個人認識的東西,比要求他知道的東西多得無可比擬的時候,他才能享受到認識的樂趣。
(4)培養學生對自學的發自內心的需要。學生在認識世界的同時也認識自己。確立一種信念:他前進了一步,這不僅是因為他學到了一些新東西,而且是因為總的說來他變得更聰明了。
五、幫助學生掌握合理的識記方法
一般來說,每一個學生在一定的發展階段上,都會表現出某種才能,這種才能使他能夠在某一門學科上取得突出的成績。就實質上說,我們給予學生的道德刺激,誘發他去從事腦力勞動,就是以此為基礎的。學生們以濃厚的興趣來對待這一要求,因為它是符合他們喜歡思考的這一愿望的。學生們又逐漸地過渡到完成更復雜的要求:
總之,要求教師不斷在教學中總結經驗,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來服務于教學。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后感17
一本好書,如一盞明燈,啟迪人的智慧,如一縷清風,滌蕩人的靈魂。我覺得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它猶如一泓清泉,清新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鏡子,時刻映照著自己;與它相伴,猶如良師益友時時在側,時時指引和鼓勵我,為我指明努力的方向:
一、讀書伴成長
蘇霍姆林斯基在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必須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饑餓者的食物。教師應該要不斷培養自己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靜下心來,善于對書本中的內容深入地思考。這在我們教育事業中尤為重要。俗話說:“要想給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知識,猶如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輕車熟路游刃有余,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儲備能量,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讓自己的“一桶水”永遠取之不不盡、用之不竭。
就像大師說的:“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二、關心愛護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寫道:“建立師生之間的友誼,是要付出巨大的勞動,花費很多精力的。教師要利用課余時間與學生進行交流、談心,了解學生在學習、生活等方面的情況,從中知道學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聽其師信其道,唯有愛才能換來愛,換來尊重和信任,對學生真誠、坦誠和熱誠,核心一個“愛”字,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也談不上師德。一個學生跌倒了,我們的一次攙扶能讓他更加堅強;學生生病了,我們的一杯溫水,一粒藥或許能讓他心靈稍許安慰;學生遇到難題,我們的一次課下輔導,或許就建立了他戰勝困難的信心。用博愛之心與學生真誠互待,坦誠相處,熱誠幫助,在深愛著全體學生的同時,更格外關注著個別學生。讓他們在教師母親般慈愛的關懷下健康快樂成長。
三、賞識每個學生
不同的個體有著不同的優點,任何一個個體也不可能囊括所有優點和長處,所以每一個人都會有值得肯定和學習的地方。作為教師,善于觀察和懂得欣賞學生的價值與美好,是一件比什么都重要的事情。
作為一名特校教師的欣賞,對殘障孩子來說更為重要。因為,我們所面對的這群孩子,如果用追求完美的眼光去看,簡直是一無事處,忍不參睹:令人頭疼的一群小孩,他們有的坐不住,有的走不穩,有的愛說小話,有的磨磨蹭蹭……他們身上有數不盡的問題,改不完的缺點。作為老師,要是一味地抓著這些“問題”不放,并想方設法把這些孩子“改造”成我們理想的模樣,那么在這個漫長而無望的過程中,孩子們勢必會經歷痛苦,而我們一定會收獲失望。反之,當我們用賞識的眼光重新審視這些學生,就會發現:小林頑皮,但勞動時特勤快,還積極幫同學收拾桌洞;小東愛說小話,但能唱出好聽的歌曲,跳起舞來也有板有眼;小夏磨磨蹭蹭,但她做起事來,不急不燥,認真穩妥,讓人放心……我們的語氣會變得親切,態度變得溫和。久而久之,老師的一個贊許的眼神,一次真誠的微笑,一句表揚的話語,都會給孩子以鼓勵和希望,如同春雨潤澤著孩子的心田,如同陽光照亮孩子成長的路途。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告誡教師們的那樣:“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
“知識就是力量”,確實,讀《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教育好學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會讓我的學生們從知識的海洋中獲得力量,堅定信心,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引領他們健康成長,快樂生活.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后感18
本周學習《給教師的建議》第78條:一個“差生”的“思維的覺醒”。很有感觸!
小孩剛出世,都是一張白紙。是誰在一些白紙上書寫了“差生”的一筆呢?都說關于“差生”形成是由于學校、家庭、社會造成的,者應該擔負責任。但是“差生”的這一帽子一般都是由老師有意無意間給戴上。就如文中的女教師一樣對工作我們不能說她不認真負責,但她是個合格的老師嗎?我表示質疑!
確實生活中也不乏有這樣的教師他能滿腔熱情地投入工作但方法簡單生硬,面對學習困難的學生或者孤立、歧視,或者體罰,或者向家長或學校告狀之類的生硬簡單的辦法來教育孩子,導致的后果就是一個個早期的巴甫里克!我想說的是巴甫里克是幸運的,畢竟后來他遇到了那位植物學教師,如果不是這位老師的話,他以后的學習和生活會怎樣呢?
一直以來都認為小學的孩子可塑性是最大的,因為他們畢竟還小,性格還在形成期,行為習慣還可以糾正!期間教師起的作用致關重要。我們常常聽到家長這樣的說法,孩子在家不聽父母的,可老師的一句話他就當圣旨去做!雖有夸張,但足見我們教師對孩子的言行起到的作用也可想而知了!當教師將“差生”的帽子帶在某孩子頭上時,很容易導致這學生把暫時的不良看成是自己的習慣化行為:我很差,很笨!從而降低了自我上進的動機,隨之而來的極有可能的是自我放棄了。
給孩子貼上“差生”標簽是一種極不恰當的教育方式!作為教師該學一學那位植物學老師!從激勵入手,讓他們感到溫暖,樹立起信心,抬起頭來走路。用“激勵”的措施來轉化所謂“差生”!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后感19
讀一本好書就好像和一個高尚的人在交談。一本好書就像一股清泉,清澈純凈,沁人心脾。為了解決中小學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困難,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著名蘇聯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以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撰寫了著名的《給教師的建議》。在這本書中,作者以讓人耳目一新的形式和讀者傾心地交談,共提出了一百條建議。其中許多建議都是作者教育和教學的實例,這些建議聽起來毫無刻板說教的感覺。尤其是書中那些深刻的理論分析,對教師開闊視野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很有幫助的。
在這本書中,蘇霍姆林斯基揭示了關于閱讀的真理,即學生智力的發展取決于他的閱讀能力,這是他30年的教學經驗的感受。如果學生學習有困難,成為差生,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死讀教科書,只是在拼命記住教科書的內容。正是因為學生只閱讀教科書,一點兒都沒有課外閱讀,他的教科書才會讀不好。如果你想讓學生真正減少腦力勞動,你必須讓他們去圖書館,讀更多的書。根據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最好的教育自己的方式就是讀好書,這也是提高自己的方式。他說他堅信青少年的自我教育應該從讀一本好書開始。只有當你訴諸內心,自己與自己對話,你才能真正了解自己,提升自己。如果一個人想達到思想道德的崇高境界,他應該在書中找到自己的榜樣,并吸收寶貴的精神財富。
蘇霍姆林斯基還建議我們引導并激勵每一位學生去走近他愛好的發源地——也就是他特別喜歡的學科。讓他們積極參與到和這門學科相關聯的各種活動,并思考和這門學科相關的各種問題,以此來確立自己的愛好。這不禁讓我們反思,是否在教學中努力讓學生喜愛自己所教的學科了呢?好像并沒有。更多的只是在完成教學任務,而我們應該意識到教學的本質應該是喚醒學生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視道德教育,以及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相信充分尊重學生是真正以人為本的教育。他認為道德教育是人生的一個小細節,是一種體貼的語言,一種眼中的微笑。道德教育不是空洞的布道或大聲的口號。我們教育孩子去體驗和珍惜他們的情感,去愛,而不是尋找語言去表達或者談論那些不存在的感受。
當讀這本書的時候,我覺得好像有一個睿智的人站在我面前,告訴我應該怎么做,幫我解決問題,引導我走出迷宮。蘇霍姆林斯基就像一個善良、博學的老人,在教學上給了我很多的幫助,讓我對自己的教學工作有所反思更滿懷期待。
今天,整個社會都在強烈倡導人人閱讀,讓我們多讀書,多讀好書。讓讀書成為我們職業素養的一部分,讓讀書成為學生成長的助推劑,讓讀書成為孩子成才的階梯。只有多讀書,讀好書,才是真正的王道吧!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后感20
“接住孩子拋過來的球。”這句話是意大利瑞吉歐—艾米利亞人喜歡的一句隱喻。是指教師要注意傾聽、關注孩子,并以十分真誠、愉悅的態度與孩子交往。教師與孩子之間的交往,就像拋球和接球的過程一樣:第一、拋球者和接球者都是主體,他們的目的就是拋好球、接好球。第二、拋球者與接球者之間是平等的、合作的,彼此沒有地位的高低和尊卑的差別。第三、拋接球的雙方都認真對待對方。第四、拋球者和接球者是相互激勵和相互轉換的,拋球的同時準備接球。
這學期在推薦的好書------《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是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寫的教育經典叢書。它給教師的建議共有100余條,而每條建議既有生動的教學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論分析。盡管現在的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但蘇霍姆林斯基那閃光的教育思想,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教育理論大師,這本書針對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像與教師面對面地進行交流一樣。書中娓娓的敘談,誠懇的告誡,他像一面鏡子,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忠誠與執著,深深地感染著你、我、他。他深愛著自己的每一個學生,他關懷著每一個成長的生命,他勤奮地分析研究著每一個看似細節的教育現象。那就“讓我們一起坐下來讀點書吧!”在100余條的建議中我重點讀了P315的《教師,要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現在就談談我的體會: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建議你,年輕的朋友:要像愛護最寶貴的財富一樣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這朵嬌嫩的花兒,它是很容易被摧折,被曬枯,被不信任的毒藥摧殘致死的。”
我想到在我的論文中用過這樣一個故事:“在一次美術課上,要求學生用橡皮泥捏小動物,我剛講完,沒想到一個學生莫名其妙地跑了上來,我想他肯定有什么重要的事,出乎意料的是,他向我借教棒,臉上露出神秘的笑容。我本想批評他不遵守課堂紀律,但又想知道結果,于是我爽快的把教棒借給他。更沒想到的是當我讓他們走上臺展示時,足足地嚇了一跳,不光是我還有許多學生,都不約而同的叫出來:“蛇!”再仔細看原來是青竹棒上纏繞著橡皮泥,那根青竹棒不就是教棒嗎?我又看到那個學生神秘的笑容,我當場表揚了那位學生,后來我去上美術課,那位學生就特別愛動腦筋。”這是一次偶然的機會在雜志上看到的一個故事。讀后,感觸頗深,我想如果我是當事的那位老師,我肯定會批評他不遵守課堂紀律,更不會把教棒借給他。但這位老師用包容、欣賞的眼光來接受了一個孩子別樣的童真,同時感情的作用也是相互的,這位老師也同樣得到了孩子的尊重和信任。如果老師的一聲呵斥,那或許一件杰作就飛灰煙滅了。所以,我們不但要拋好球,還要接住孩子拋過來的球,要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
在上《太陽》一課時,課堂氣氛活躍,但是輪到學生自己下筆時我發現有一個學生一直低著頭,當我走到她身邊時,她慌忙把自己的畫遮住。我俯下身子悄悄對這個學生說:“能否讓老師開開眼界?”那位學生卻搖搖頭,我想凡事不能勉強,就對她說:“那就等你畫好了再給老師看好嗎?”她點點頭,過了會,我又走到她的身邊,她抬起頭望著我,臉上露出害羞的表情,一只手還捂著自己的那張畫。她慢慢地把手從畫上挪開了,我看到了一個愁眉苦臉的太陽。我于是說:“你畫的太陽很特別,但老師希望你的太陽能早點高興起來!”那個小朋友笑了!也許是我的話,不一會兒她把太陽的表情改了,還給太陽涂上了特別美麗的顏色。這回她再沒有用手把畫擋住了。當畫好的小朋友上臺展示自己的畫時,她也勇敢的上來了,結果我當眾表揚了她。我看到了她沖著我甜甜的笑了。
信任能促進彼此的進步,蘇霍姆林斯基曾以生動的比喻來說明建立信任基礎的重要性:“信任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壤上。”作為一名美術老師,沒有承擔班主任工作,因此與學生交流的時間、機會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我更要抓住在課堂內的每一個細節,與學生建立起“信任”這朵嬌嫩的花。
“接住孩子拋過來的球”這個隱喻也深刻地說明了師生的交往問題,要相互信任。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教師常常是拋球者,所希望的只是孩子能接住球、接好球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孩子再把球拋回來。教師與孩子之間缺少情感交流,教師在互動中居于主導地位,控制著互動的發展方向和速度,孩子則處于被動的地位,這樣就形成了教師高控制、高約束,孩子高依賴、高服從的局面,這種交往表面看似平等,實際上是不平等的。這種交往使教師不能認真地、從容地、恰當地接住孩子拋過來的球,這正是問題的關鍵所在。所以呼吁老師們:“要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
蘇霍姆林斯基還在書中告訴了我們一個極其簡單而又極其復雜的教育秘訣,這個秘訣就是:“只有教師關心學生的人的尊嚴感,才能使學生通過學習而受到教育。”也就是說,教育的核心就是讓學生體驗到自己被人尊重,師生間相互信任。“建立信任是要用我們的力量、我們的思考、我們的明智、我們的信念和我們的情操去鼓舞兒童的思想和情感”這也是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總結的。
另外,蘇霍姆林斯基還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做第一精神需要,當做饑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雖然我還沒有達到那么高的境界,但通過一次次的讀書論壇活動,確確實實讓我多讀了幾本好書。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后感21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系20世紀蘇聯教育經典譯叢之一,這本書中蘇老采用提“建議”的新穎形式,懇切地跟讀者促膝談心,使人聽來毫無刻板、說教之感。全書皆為經驗之談,涉及教師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讀來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在全書的上篇,關于教師怎樣對學生進行智力教育,可把作者的建議歸納成以下幾個觀點:第一,必須通過課堂教學發展學生的智力。第二,一個學校必須有豐富多彩的智力生活。第三,必須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個別施教。第四,必須保證基本技能、基本知識的掌握和知識的積極運用。第五,必須激起學生高昂的情緒。《比如書中第六條: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確實,做教師的都知道,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搞科研。帶著這個問題,我從書中了解到解決這個問題的途徑就是讀書。只有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教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我們所教的學科里所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只不過是滄海之一粟。讀了這些,我茅塞頓開,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給教師的建議》第三十五條: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每一位教師備感頭疼的問題,特別是在上課或進行學習活動時,有些學生的思想特別愛開小差,于是有些學生年年的評語中老師都有一句:“希望你上課專心聽講,不做小動作。”應該說,注意力不集中與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有很大的關系,他們特別容易被一些奇異的、刺激的事物所影響,他們的注意力保持不了多長時間,這是他們的天性使然。但如果我們放任自流,不去培養他們的注意力問題,那樣的話對他們的學習是一個極大的影響。但如果你去強制,效果肯定的不好的,即使看著他坐得端端正正,說不定這時候正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看來如何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的。“控制注意力的問題,是教師工作中最精細的而且研究得還很不充分的領域之一。要能控制注意力,就必須懂兒童的心理,了解他的年齡特別。”蘇氏在他的建議中這樣說。他究竟給我們提出了怎樣好的建議呢?
在這里,他說“要能把握兒童的注意力,這就是要形成、確立并且保持兒童的這樣一種內心狀態——即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使兒童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勞動的自豪感。”這樣的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是是一定的困難。他的這段話是什么意思呢?我是理解是如果上課時老師單靠知識的本身去吸引兒童,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很多時候學習本身就是一種艱苦的勞動。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要設法讓學生的思維與我們所講的知識發生聯系,使他不感動特別的陌生,使他有一種想要有一種了解更多的欲望。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我們看過了一部名著上的一部分故事,對它已經有了了解,那么我們在看由它拍成的電影或電視劇或看書時,我們就會看得特別認真,想辦法將這個故事與這部名著里的其他情節聯系起來去理解,你理解的越多,腦子這個故事的前后聯系越緊密,你就越愛看,對這部名著的思想理解得就越深刻。
學生也是這樣,我們要想使學生在你的課堂上保持比較長的注意力,你就要將學的內容與他所掌握的與這一部分有關的知識讓他們發生聯系,他就會想法去了解其中的前因后果,注意力也就會越集中。那么與新授的這部分相聯系的內容學生怎么獲得呢?一部分靠得是他的生活經歷的積累,一部分就要靠我們老師有意識地去讓學生看一些這方面的書,或參加一些活動,總之,要讓他對這部分知識有一些感覺。這樣的話,我們在課堂上再講的時候“學生不單是在聽講,感知新教材,而且是在自己的意識的深處搜索某些事實和現象,對它們進行思考。”這種方法也是減輕學生腦力勞動和課業負擔的很重要的一種方法。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后感22
有一種書,應該放在書桌上,旁邊還要放上筆記,時不時地要摘抄幾句,時不時地要停下來思考一番,而且越讀越是景仰敬畏,越讀越覺得韻味無窮。《給教師的建議》就是這樣一本書。
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賞識與關愛教育是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個重要教育思想。
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長期的基層學校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形成了許多獨到的見解,對教育的許多方面都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蘇霍姆林斯基的成功教育是最能深刻體現其賞識教育思想的。賞識教育的思想貫穿于他的整個成功教育思想之中,教師的賞識與關愛是實現成功教育的核心所在。它可以集中表現在下面兩個方面:
首先,教師的愛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動力。
師愛是教師發自內心的對學生關心、愛護、尊重、信任、期望、賞識以及盡責的美好情感,當學生感悟到這種師愛后,便會激發出積極向上的熱情,從而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師有了愛,才會用伯樂的眼光去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對自己的教育對象充滿信心和愛心,才會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創新的精神。如果教師發自內心地向學生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語言去打動他們、感化他們、啟發他們、誘導他們,讓他們增強信心和勇氣,讓他們認識到問題的根源,奮起直追,最終他們也會成為生活和學習的強者。
作為教育者,我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做到了關愛每一位孩子?特別是弱勢群體。學生再幼稚,也有他的個人思想和感情,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不是我們施恩或者顯示個人魅力的對象,更不是被動等待我們去塑造的蒼白魂靈,我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份陽光,給那些“無藥可救”的“后進生”。蘇霍姆林斯基提到,對于那些“學習困難”的學生,應走到這些學生的跟前去,看看他們遇到什么困難,提出專門為他們準備好的作業題。有時候在課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給某個學生布置一點家庭作業,那么有經驗的教師通常就當堂布置給他。學習較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千萬不要讓他光是聽別的學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東西抄下來。一定要設法讓他獨立思考,因為在思考的過程中就已經包含著運用知識的因素,要促使他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取得哪怕一點點的進步也好。教師應該學會“蹲下來跟孩子說話”,對孩子傾注全部熱情,和孩子平等相處,給他們親切感、安全感和信賴感。愛孩子,就必須善于走進孩子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幼兒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以心靈感受心靈,育感情贏得感情。
其次,重視學生自信心的激發與培養。
成功教育很重視學生自信心的培養,甚至有人提出:“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教師的任務,就是要善于在每個學生身上發現他的天賦和才能,為他提供發展的條件,竭力做到使每個學生在每天中都感到有所成就,從而感到快樂,從中樹立自豪感和自信心,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個精神豐富的人。
對小學生,尤其是那些學習困難者,特別需要的不是失敗,而是別人的肯定、老師的賞識和成功的體驗,通過這些,才能促使他們產生一種內驅力,促進他們成就動機的發展,促進他們發現自己,看到自己潛在的力量和優點,從而滿懷信心地不斷爭取成功。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問題學生不一定是“壞學生”,這使我想起了英國科學家麥克勞德的故事,麥克勞德上小學的時候曾偷偷地殺死了校長家的狗,這在西方國家顯然是難以原諒的錯誤,但麥克勞德遇到了一位高明的校長,懲罰他的是畫出兩張解剖圖;狗的血液循環圖和骨骼結構圖,正是這個包含理解,寬容和善待心懷的“懲罰”,使小麥克勞德愛上了生物學,并最終因發現胰島素在治療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走上了諾貝爾獎的領獎臺。反思我們的教育,我們有時候也可能習慣一些行為過失調皮搗蛋的孩子戴上“壞”帽子,隨意的貼上“壞孩子”的標簽,其結果往往直接影響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徑一事,不長一智,孩子們正處在身心發展階段,是非觀念尚未成熟對一些問題有不正確的看法和錯誤的做法,是難免的,細細想想,其實孩子犯錯誤時,他們迫切想得到的,是老師的理解和幫助,而絕不是粗暴的批評和懲罰,孩子們正是通過不斷從錯誤中吸取教訓而成長,成熟起來的,其實孩子們看起來最不值得愛的時候,恰恰是他們最需要愛的時候,如果我們討厭孩子,那么我們的教育還沒有開始,實質上就已經結束了,讓我們時常想一想教育專家們的諄諄告誡:“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正如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所告誡教師們的那樣:“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
盡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場及時雨”,滋潤著一顆顆干渴的靈魂。它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著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妮據道來,常讀常新,每次讀都有新的收獲與體驗。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后感23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習別人的教育經驗是一件很復雜的事,是一種創造。……要知道,學習優秀經驗,并不是把個別的方法和方式機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優秀的教師學習,應當取得某種信念。”也就是說,我們在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的時候,不是簡單地照搬挪用,而是在多觀察多思考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自己學生情況,采用“拿來主義”,在吸收別人經驗的基礎上,滲透自己對教育教學的理解。
一、在聽課中積累教育教學經驗,提升自己
作為一名教師,工齡的長短并不一定決定經驗的豐富與否,只有不斷地進修提高的教師才是真正的教師。而課堂----是我們每一位教師教學和教育過程的主要陣地,所以聽課是我們每一位教師不斷成長、豐富經驗的重要學習方式。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長處,也有自己的不足,每堂課都有他的成功之處和不足,我們聽課的目的就是要多發現長處,加以總結提煉形成自己的風格,或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技巧,或推廣交流,促進專業成長。蘇霍姆林斯基說“課----它不僅是以知識的內容來教育學生,同樣的知識內容,在一個教師手里能起到教育作用,而在另一個教師手里卻起不到作用。”這也在提醒我們,我們在聽課過程中學習他人經驗的同時,要進行反復的琢磨。在分析總結時要注意比較、研究,取長補短,準確地評價各種教學方法的長處和短處,并結合自己教學實際,吸收他人有益經驗,改進自己的教學。
二、在反思中積累經驗,提升自己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師日記。他說:“教師日記并不是什么對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獻,而是一種個人的隨筆記錄,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記。”看到這里讓我想到了許多年前學校要求我們手寫個人自修筆記,倡議老師們寫寫自己的隨筆,一直到現在的電子博客,我們學校的教師大多都在堅持寫隨筆,這和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說的教師日記可以說異曲同工。著名教育家葉瀾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可能成為名師。”其用意在教育我們要重視反思。作為教師,如果缺乏對日常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反思和不斷積累的意識,很難掌握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只有通過反思,教師才會不斷地剖析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優缺點,細致地、冷靜地加以推理總結,將已有的經驗得以積累,成為下一步教學的能力,日積月累,這種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將日益形成。所以我們只有通過教學反思,教師的有效經驗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才會對后續的教學行為產生積極的影響。
蘇霍姆林斯基“今天把種子播種到修整得極好的土壤里去,卻遠不是明天就會長出幼芽的。”我們的學生是種子,他們不會一躇而就,立即變成參天大樹,它需要我們不斷地“澆水、施肥、修整”。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想讓學生成為心中理想的“大樹”,我們自己也要不斷學習,積累經驗,為學生的成長“澆水、施肥”。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后感24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的第一章中就給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會遇到落伍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干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他把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歸結于教師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
所以他告誡我們要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可以把教學和教育的所有規律性都機械地運用到他身上的那種抽象的學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對所有學生都一律適用的在學習上取得成就的先決條件”。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就需要個別對待,這樣,每個學生都能在他能力范圍之內得到最大限度地發展。讀了這一條,我們每個教師所想的最多的應該就是“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通過長期私人講學的實踐創造出的教學原則,“因”是依據、根據的意思;“材”是人的意思,這里指學生;“施”是實施、實行;“教”是教育、教誨;合起來說,就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施行相應的教育。蘇霍姆林斯基提出的這條建議和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本質上是相通的。而我們教師得到的啟發是:
第一,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對象,要深入學生,細心觀察,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和教學,使教育和教學盡可能地符合學生實際,避免盲目性。
第二,對學生既要有基本的共同的要求,又要善于發現和注意培養學生的某些特長,適應個別差異,分層進行教育。
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應該充分運用“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在保證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備課時要周密地考慮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要盡可能地設想到不同類學生可能出現的發言;設計作業時,則應該盡量給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思維度的作業,使每個學生在作業中有所收獲和提高。例如,班級中有一部分學生智力、思維沒有什么問題,但是由于行為習慣、學習很差,導致學習后進,成績不理想,我就要先花比較多的精力和時間從培養習慣著手,每天、每課關注這類學生,勤督促、勤糾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
盡管許多孩子自控力較差,進步不明顯,但是只要在這個過程中取得了哪怕是一丁點的進步,也是教育所取得的成功。而還有個別學生是因為家庭教育中過于放任導致的任性、散漫、學習不獨立,我們教師就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多交流溝通,讓孩子逐漸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情,在集體中生活和學習是一件充滿樂趣的事情,這樣才能讓學生融入集體,養成獨立學習的好習慣。
每一位學生都是一個鮮活的個體,只有謹記“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我們才能個每個學生有所收獲,得到提高和發展。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后感25
假期閑來無事,想起學校曾發了幾本書讓教師閱讀,便找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在我又當老師的想法時便找來讀,一開始是聽喜馬拉雅上的,空閑時間陸陸續續的聽,時間比較久,故而也未記住許多。另外就是沒有聽過后立馬反思或者記錄下來與之后自己走上講臺進行對比。上周又把它找出來翻閱,并將自己的實踐作為基礎,進行反思。以下是我粗略翻閱過后的領悟與感想。
只有在充分了解學生情況、在尊重生命、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教師才能夠進一步開展教學,也不會在“中途”就把學生遠遠地落下,更加不會去抱怨哪個學生笨和差。蘇霍姆林斯基相信:“在這種做法下,所有的學生都在前進--有的人快一點,另一些人慢一些。” 教師能夠看到學生個體的差異,以寬容、理解的心態對待他們,并進行激勵性的評價,“學生就不會把教師單純地看成嚴厲的監督者,也不會把評分當成一種棍棒。他可以坦率地對教師說:某某地方我沒有做好,某某地方我不會做。他的良心是純潔的,他不可能去抄襲別人的作業或者考試時搞夾帶。他想樹立起自己的尊嚴。”
蘇霍姆林斯基,一開篇就講解了要保護學生的自尊感,每個學生是有差異的。也就是我們中國孔子所說的,因材施教。我們不能立馬給孩子下評語,就說這個孩子不行,智商不行,或者怎么怎么樣。每個孩子都需要照顧到,而不是我上學的時候,每個教師首先關注的是他這一科目成績優秀的學生,再次是課上搗亂的學生。我的綜合成績還可以,英語比較差,剛開始老師還會關注我,在發現我“無可救藥”之后便很少關注我了,之后的我也希望得到老師的關注,但是一直都沒有。我知道那種不被關注點的心里,所以在我帶班的學生,一定要給到每個人一定的關注。理想總是豐滿的,現實略骨感。反思我這兩年的教學生涯,我更多的也是關注成績優異的以及課上調皮的學生,對中等學生的關注還不夠。這也是我再次翻閱這本書時意識到的不足,期望在以后的教學中加以改正。
這本書立足于國外的教學,和國內還是很大的不同,時代上也不一樣。但我們可以吸取一些精華部分,或者對自己有啟發的,我相信自己以后還是會查看這本書的。
來看一些作者給到的一些建議吧:
一、教育理念
(一)、全面認識學生,每個人都有多個方面,善于發現人的優點
(二)、興趣在教學過程中至關重要
(四)、用勞動的愛好來教育學生
(三)、以學生的思考,獲取知識的過程為中心
(五)、學習絕非一蹴而就,每天成長就是成功
二、新課教學
(1)、盡量引導學生獨立閱讀思考,應用已學知識獲得知識
a,必須使學習有明確的目的性, b,要教給學生一定范圍的知識。
(2)、只要學生有了疑問,在逐步進行講解,對漏點知識清倉,學生雖然沒有回答,但思路卻一直跟著在走
3、留出足夠“自由時間”讓學生充分課堂思考練習
4、以書寫提綱的方式進行總結復習
三、課后
1、堅持批改作業
收集學生趨向性錯誤,思考錯誤原因
四. 綜合素質
(一)、要掌握這一門藝術,就必須多讀書、多思考
(二)、教師必須積累供全班學生和個別學生使用的大量習題和例題
(三)、建立學生檔案
(四)、準備科普書籍及短文
(五)、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六)、加強聽課評課
細化的一些:
1.保護和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自尊感。
2.發揮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其沉浸于腦力勞動中,享受腦力勞動的成功帶來的樂趣。
3.要去點燃兒童心中“想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的那個人。
4.每天必須不間斷地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需求。就像音樂家不隨時拿起自己心愛的樂器就不能生活一樣,一個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復閱讀自己心愛的書就無法生活。
5.每節課都該抱著“我終身的準備就是為了這一刻”的態度。(這個記得很清楚,第一份工作的時候,快走到大門的時候聽到的,當時記憶很深刻)
6.注重打好學生思維中的牢固地基。
7.帶領學生學習的過程一定是游戲的過程,激發學生的興趣。
8.對待“后進生”,要利用書記和由書記激發的活思想,讓學生對知識的感受變更敏銳。
9.知識的目的是運用,只有當知識成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據人的思想、激發人的興趣時,才能稱之為知識。
10.不讓任何一個學生對事實、現象、規律性作出膚淺的理解,殺死最開始的基本錯誤。
11.明朗、樂觀的心情是滋養思想大河的蓬勃溪流。郁郁不樂、情緒苦悶造成的后果是使掌握情緒沖動和思維的情緒色彩的皮層下中心停止工作,不再激發智慧去從事勞動,而且還會束縛智慧的活動。
12.學生知識模糊時不應給予評分。
13.不讓學習之母變成后娘。
14.保持自己高度的言語素養,對學生用詞也要高度敏感。
15.培養兒童的觀察能力,觀察之于兒童入陽光、空氣、水分之于植物。
16.讓學生們把你所教的學科看作是最感興趣的學科,讓盡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樣幻想著在你所教的這門學科領域里有所創造。
17.喚醒那些無動于衷的、態度冷漠的學生們的意識。
18.賦予學生大量自由支配的時間。
19.運用直觀性原則培養學生注意力。
20.教育是一門藝術,需要一個教育者關心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年輕的心靈。
21.堅持寫教師日記,記錄學生的成長與自己的思考。
22.愛護兒童對自己的信任,建立師生友誼,這需要巨大豐富的精神財富為資源。
23.與家長多溝通,了解兒童與自己的親人和經常接近的人們之間的精神聯系。
24.關心兒童健康。
需要學習的還有很多,隨著時間、實踐的積累,再次翻閱這本書可能感悟會更多。也希望在之后的教學中能及時的反思自己,每天閱讀,提升自身。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后感26
所謂“溫故而知新”,防控疫情,宅于家中,我再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從關注思維的角度,深受啟發——育人至心,讀思共促。
其一,啟迪學生思考,關注教學軟實力。
“思考”這個詞,常常浮現于腦海。李莉老師去年到校指導教學工作,她提出語文課上要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聽之,思之。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提到,“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擺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書,不是記住別人的思想,而是讓學生本人進行思考。”
由于生活經驗,年齡特點等因素的影響,我最初關注“如何評價學生”,“如何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那時,我勤于寫教育日志,其教學理念仍停留在表層。一個企業不是電腦最新,辦公樓最新,就是最好的。一個企業的軟實力,才是尤為重要的。思考,就是教學中的一個軟實力。
那么如何讓學生樂于思考呢?康·季·烏申斯基也說過“兒童是用形式、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繪畫可以將創造性思維和想象力結合起來。班中有幾個喜歡兒童畫的女孩,低年級他們的寫話能力并不突出。經過了兩年的兒童畫學習,他們的習作具體生動,運用多種感官,能夠抓住事物的主要特點......讓老師和同學們眼前一亮,讀來如王維的詩,文中有景,景中有意。“為了使學生從思考中獲取知識,教師必須對學生的知識,有充分的了解。”解決這個難題的過程,首先是教師閱讀的自我成長。如今關注到了學生內在能力發展,才知道如何讓更多的孩子去繪畫,去思考。
其二,結合不同學生的閱讀特點,培養其閱讀習慣。
課上,學生在答疑解惑時,鮮有問題。蘇霍姆林斯基提到,“他知道得越多,他不理解的地方就越多。”我恍然大悟——孩子不提問,并非他們已經掌握所學知識,而是其思維不夠活躍,許是懶于思考的緣故。
面對學生思維的凝滯,如何引導他們思考呢?蘇霍姆林斯基總結:“每一次困難都是靠閱讀來解決的。”閱讀,不僅是教師自我成長的渠道,還是家長素質得以提升的方式,更是學生成長的重要途徑。
16年執教,學生閱讀特點有巨大的差異:
有的班級,在第一堂讀書動員課上,我被孩子震撼:不到10秒鐘,人人都能很快入書。有的班級,除了3-5人難以入書,都靜心閱讀。
本屆孩子的第一堂閱讀引導課,我給孩子們講宮西達也《你看起來好像很好吃》,雖然我為之感動,他們難以靜心,難以投入。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首先是建立圖書角,學生分享各自的讀物,老師到圖書室多次借書。
我讀書有個習慣——邊讀邊摘抄。我用不同的符號標記,再取來寫文章或者復讀時,用來層次清楚,思來易于比較。親自悟到閱讀之重要,面對100%的外來務工子女,我決心抓閱讀,讓學生從書中汲取能量,獲得成長。
其三,及時調整閱讀方案,讓孩子在閱讀中思考。
書中提到,“在閱讀的同時能夠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夠閱讀。”如何讓學生在閱讀中思考?我就沒少花心思。
口頭作業,孩子們開始不放在心上,也難于堅持。為了讓學生讀書,我讓他們每日在閱讀記錄表上,寫下故事題目、估計字數,第一個月有13個孩子堅持閱讀,有4個孩子,記錄表空空如也,如此怎能達到真正閱讀的目的?那就是一讀二寫三說。
既然長期反饋效果不好,更改為日日反饋。孩子在群中發送讀書記錄,有32個孩子在閱讀積分中,獲得滿分。一次閱讀測試,16個孩子全對。我再獲啟發:另外28個孩子,怎樣讓他們在閱讀中思考?學生讀書之后,將自己的感受說給大家聽。每個孩子要表達感受,就一定要讀書,學生堅持下來。從中,我也發現他們的朗讀水平、理解水平都獲得了提高。
教師有必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性格特點,指導他們讀不同的書,讓他們走入書的世界,體會到讀書的快樂。育人至心,讀思共促,亦是師生共促,這應該是一個提升閱讀能力的機會;這也是個不斷學習與挑戰的過程......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后感27
讀完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我發自內心地感嘆它真是名副其實的教育圣經。教育家的筆下,沒有空洞的理論訓導,而是以 “推薦”的形式,將他對教育的認識和體驗,向我們娓娓道來。每一條推薦都有益于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令人深受啟發,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條,就是“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看,蘇霍姆林斯基說“為何家校教育必須保持一致”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么學校的教學和教育過程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需要相輔相成,加強它們之間的溝通互動也就顯得尤為重要。現代教育不是一個孤立、封閉的過程,而是開放的、現實的、全方位的社會活動。其實我們每個人都知道,要教育好孩子,單靠老師或者是家長是不行的,因為任何一方對孩子的了解都不夠全面.而通過家校的聯系,使得學校和家庭能更全面了解孩子,這樣有利于孩子的發展。特別是家庭教育,它既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又是學校教育的補充,所以學生的成長離不開家庭與學校的共同努力。但很多家長沒有意識到自己就是一個教育者,他們一味地把教育的責任推給老師,對孩子只管吃好、穿好,認為教育是老師的事,與自己無關,這就需要提高家長對家庭教育的認識,讓家長積極擔負起教育者的責任,這樣才能形成合力。
蘇霍姆林斯基把學校和家庭比作兩個“教育者”,認為這兩者“不僅要一致行動,要向兒童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孩子生活和成長的基本環境。從教育的角度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他們的第一任教師。孩子從小到大,家長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家長對每一件事情的處理,每一個細節都蘊含著某種教育機緣,都對其性格和品德的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無數事實證明,孩子不論向哪個方向發展,家庭的影響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學校教育比較系統規范,多從大處著眼,理論性強;家庭環境則具有具體生動、現實性強的特征。學校的教育在校園之外能否繼續輻射和強化,亦有待于家庭環境的配合。如果兩者相得益彰則可能形成良性循環。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教師,我們必須進行有效的家校溝通,讓家長了解學校教育的方式、內容和要求,以便使家長能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配合學校開展教育,積極給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保持與學校教育的一致性,使學生更健康地成長。
再看,蘇霍姆林斯基說“家校教育如何保持一致”
“ 我們認為極其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使‘設計人’的工作不僅成為教師的事業,也要成為家長的事業。”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句話,真可謂字字珠璣。“在帕夫雷什中學,20年來形成了一套全體教師跟學生家長共同開展工作的實際方法。”“我們學校辦的“家長學校”已經活動了15年多。它的任務是不斷地提高父母們的教育修養水平。”這些做法,令我佩服,為我做好家校溝通工作指明了方向。
1、 做好個別交流
班主任和學生家長進行一次卓有成效的談話,可以增進對學生在家中情況的了解。特別是班級中的一些特殊孩子,其實每個問題學生背后都有特殊的家庭,特殊的生活經歷。這些孩子更需要老師的耐心、關心與愛心,教師應該更多地與其家長進行溝通,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如我們班的呂樂川同學,總是不完成作業,上課精神也不大好。我便與他交流,他說家里只有爸爸,他得幫忙做家務,總是沒時間寫作業。我想:原來樂川是一個這么懂事的孩子呀!我讓他盡量爭取時間學習,并馬上與其家長聯系。沒想到,他家長一說起這事,就怒不可遏,他說樂川每天晚上都上做作業做到十一點,還得拿手機去查,言語之間還流露出對老師的不滿,他在怪老師布置的作業太多了。我這才知道了真相——樂川同學總是以寫作業為借口,拿家長手機去玩,作業也沒寫。我先把事情真相告訴家長,并叮囑他不能把手機交給孩子,然后與他合作教育,最后終于讓樂川同學改正了缺點,這位家長也消除了對老師的誤解,一再對我們表示感謝。如果沒有了家校教育的一致性,就不會有樂川的進步,也不會有老師與家長的互相理解、支持。
2、 家長會——與所有家長的有效溝通
“在家長學校的各組里,我們都要專門講到學校和家庭在教育影響上保持一致的問題。這種教育影響的方向就是培養關心人、體貼人、待人誠懇、對一切有生命的東西抱善良的態度這些品質。如果兒童不在家庭里從事實際活動來加深和發展這些道德品質,我們學校是很難取得什么顯著成效的。我們跟每一位父親和母親商量好,規定他們的孩子在家里要做哪些事 (照料動物、種樹、養花)。”這是蘇霍姆林斯基這位偉大的教育家向我們介紹的經驗。家長會是教師與家長、學校與家長溝通、交流的平臺,家長的理解與支持,是學校抓好教學質量,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有力保證。 我們學校每學期都要召開家長會,本學期的家長會上,我向家長講解了六年級這一學年的特殊性與重要性,要求家長要認真配合,并表揚了學習進步之星,許多家長看到孩子的進步,臉上露出了喜悅的神色。會后,許多家長都向我反映了孩子在家的情況,令我想不到的是,班長江佳雯同學在校各方面表現十分優秀,在家卻是寫作業拖拖拉拉,家長為此頭痛不已。后來,經過教育,她也有所改正。尊重、溝通、合作,以促進學生的進步,始終體現在我們與家長的溝通之中。
合上《給教師的一建議》,深感書中關于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品味、反思。學校教育離不開社會、家庭的配合,只有家校形成合力,教育效果才可能是加法;只有家校經常聯系,家長和學校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統一思想,攜手合作,教育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后感28
看了第一條我就特別的喜歡,同時感受到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家的高度,也從此決定好好把這本書讀完。
“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告訴我們一個很淺顯但是我們會經常忽略的道理:每個學生都是有差異的,我們應將學生看做具體的人來進行教育,應該做到因材施教。
“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就的標志,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于確定:每一個學生此刻能夠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句話告訴我們,學生是一個具體的人,每個學生都是不一樣的,所以要具體分析每個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最近發展區。維果斯基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展區而達到下一發展階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展區的發展。因此我們應該進行分層教學,記得上周我們理科教研會上提到了分層教學,只要用心相信我們應該可以取到很好的效果。
但,除了分層教學,在教學上我們還需要做些什么?當學生上課做小動作、玩玩具、說閑話……的時候(這里只是說輕度班的學生),我們經常抱怨:就算我們的課堂調控能力再好,我們也不可能讓學生在每節課或者每一秒鐘都能認真聽課,因為學生的障礙決定著他們注意持久度不會長久。我們是否再深入地想一下:或許還有其它更主要的原因嗎?蘇霍姆林斯基說:“親愛的同事們,能夠認真地思考一番,怎樣設法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在進行腦力勞動,那么上述的情況是絕不會發生的!”是呀,如果我們在課堂上讓每個學生都有事情做,讓他們投入到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中去,他們壓根就沒有多余的心思用在其它地方。
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把每個學生看作具體的人,根據每個學生的情況設計不同的具體的教學方法,為他們設計不同的作業,使他們能夠得到最快最好的發展,加油吧!我們還年輕,我們需要在教育事業上探索進步。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后感29
一本好書能啟迪人的智慧,滌蕩人的靈魂。我覺得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它猶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鏡子,時刻映照著自己;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師長,不斷地給處于茫然中的我以指引。大師的形象雖然模糊,但大師的指引卻是那么具體。我從今年的讀書節開始讀這本書,已經讀了六周了。
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共談了一百條建議,讀著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于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一看著題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談論“我忙,沒有時間啊。”平時我也經常這樣地抱怨。一晝夜只有24小時,每天在單位工作的時間只有8小時,而且這8小時是排得滿滿的:備課、上課、批改學生的作業、輔導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學生、還要時常接待家長、處理學生之間發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級的環境布置,完成大隊部的工作等等,已經是有點應接不暇,更何況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搞科研;晚上回到家還要忙著家中瑣碎的事情。那么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里來呢?帶著這個問題與煩惱我仔細閱讀了這一章節。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對啊!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秘。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我應當在自己所教學的語文這門學科中,使學校教科書里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成為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明白了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了一邊。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有句話我一直非常喜歡:“要想給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這在我們教育事業中尤為重要。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必須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饑餓者的食物。教師應該要不斷培養自己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靜下心來,善于對書本中的內容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游刃有余,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儲備能量,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讓自己的“一桶水”永遠取之不不盡、用之不竭。
一個人只有不停地讀書,讀好書,讀有意義的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營養,才能不斷地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古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于和善于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不憚于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于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鑒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讀《給教師的建議》,我想對自己及老師們說一句:讀書,能使你的知識變得更豐富,若干年以后,“教科書在你眼里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
作為老師,我們要想盡一切辦法去點燃學生心靈中“想成為一個好學生”的火花,愛護好這點火花,使他能熊熊燃燒。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后感30
世紀老人冰心說過:“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這是一句至理名言。讀一本好書,可以使人心靈充實,眼界開拓。我閱讀了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書中深入淺出地把一個個生動的實際事例和精辟的理論展現在我們面前,盡管蘇老已逝去近四十年了,但其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對于當今的我們仍有著非常大的指導意義和啟示。書中共談了一百條建議,讀著此書,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誘,給你排解煩惱,給你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你遇困難的時候及時以幫助,讓你充滿信心。
書中每條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論分析,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育名著。由于書中論述較多的是教師、學生、及閱讀。我把它們作為關鍵詞提出來。
關鍵詞之一:教師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的教育素養首先是指對自己所教的學科要有深刻的知識。而其重要特征的第一個標志,就是教師在講課時能直接作用于學生的理智和心靈。
同時,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的這個方面正是取決于此。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饑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古人常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腹有詩書氣自華”,作為一名以傳授知識為職業的教師來說,讀書更顯猶為重要。
另外,教師的教育素養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種研究兒童的方法。沒有扎實的心理學基礎,就談不上教育素養。他告誡我們,沒有個人的思考,沒有對自己的勞動的尋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學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議的。蘇老在一個案例中提到的那位非常受學生和聽課者歡迎的歷史教師說道:“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這其中的奧秘告訴我們,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們持之以恒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大海.由此可見,一些教育大家也好,我們身邊的教學榜樣也好,都源自于勤奮學習、刻苦鉆研及大量的積累。
關鍵詞之二: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談到:“在小學里學習的年代,是兒童在道德的、智力的、情感的、身體的、審美的發展中整整的一個發展時期,”“我希望孩子們成為這個世界的旅行者、發現者、創造者。我的教育理想就是:讓孩子們去觀察、思考和推論,體驗勞動的歡樂和為自己創造的東西而感到自豪,為別人創造美和歡樂并在此中找到自己的幸福,欣賞自然界、音樂和藝術的美,以這種美來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關心別人的痛苦和歡樂,像關心自己的事情一樣關心別人的命運。”四十多年前的一位教育大師提出的這些學生觀,和我們現在所說的“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同出一轍。 就如同學校現在提出的雅行教育理念一般,我們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我們帶領他們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從中得到鍛煉和提高。文學家陳之蕃曾說:“許多許多的歷史才能培養一點點傳統,許多許多的傳統才能培養一點點文化。如今,吃是文化,穿是文化,沒什么不能成為文化。可是,我們的文化主流呢?真的已經湮沒在市場經濟的洪流中了嗎?”雅行不僅僅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也是良好道德形成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之三:閱讀
書中指出:“在小學里,獨立閱讀在學生的智力發展、道德發展和審美發展中起著特殊的作用。”“閱讀之所以能成為一種強大的教育力量,是因為人在贊賞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時候,就會聯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來評價自己的行為和自己的為人。閱讀和面對書籍思考,應成為學生的智力需要。這一點對于培養思維素養也是極其重要的,沒有思維素養,也就不可能有對學習的渴求和不斷掌握新知識的愿望。”
記得林語堂曾有一句妙語:“太陽雖好,總要諸君親自去曬,別人卻替你曬不來。”照亮個體的閱讀必須是個性的、非強迫性的。這意味著閱讀興趣與習慣的培養就十分重要。閱讀興趣從何而來?來自家庭和學校教育的影響。然而我國的閱讀形勢不容樂觀。2004年,中國出版社協會做一項調查:我國有45%的家庭無一本藏書、無一個書柜;韓國有96.8%的家庭均有500本以上的藏書……由此不難看出,差距之懸殊,問題之嚴重。面對這樣嚴峻的社會現象,我們不能不說這是一種教育的缺失,作為教師我們除了前面講到的自身加強閱讀以外,更重要的任務是換起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并在課堂上引導他們閱讀欣賞文字。最近一段時間我在看畢淑敏的一本書《能否預知你今生的苦難》,看到一個小故事,我也曾經在學校德育工作會議上講過,今天借這個機會也講給大家聽聽:故事里有一個古董店的老板,他培養了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學徒,這個學徒最大的特點是任何古董給他看一眼,他就能辨別真偽。有人感覺非常奇怪,就問老板原因,老板說我的訓練方法很簡單,就是在這個學徒進店的第一天起我從不給他看贗品,永遠用真品熏陶他,才使他練就了這樣的一雙火眼金睛。由此我想到了學生們的閱讀不也是這樣的嗎?我們不斷的去引導孩子們去讀那些好的文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堅持下去,對他們的文學素養一定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記得有個學生曾經對我說過:"老師,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有這樣一個家,前面住著李白,后面住著杜甫,左邊是朱自清,右邊是余秋雨."我笑了,這是學生夢想中的家園,有何嘗不是我們的理想故土呢?學校將于下個月舉辦的大型古詩詞朗誦會也是為了這樣的一個目標,在坐的有很多語文老師,教會學生讀書,培養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帶領他們讀好書,好讀書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每天早上帶領孩子們大聲的讀書,每天晚上讓孩子們大量的讀書,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當你走過一間間瑯瑯書聲的教室時,你的內心是否能夠涌動溫暖的喜悅呢?
盡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場及時雨”,滋潤著一顆顆干渴的靈魂。它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著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常讀常新,每次讀都有新的收獲與體驗。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后感31
“精讀一本好書,點亮一盞心燈”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學術著作《給教師的建議》覺得頗有收獲,好書猶如一泓清泉,不僅清澈明凈,可當鏡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
讀了這本書后,我真正意識到,其實解決問題的根源應在我們教師自身,蘇霍姆林斯基就說:“如果學校里沒有一種各科教師都來爭取學生的思想和心靈的氣氛,那么許多學生的興趣就永遠得不到開發”。
在教學實踐中,總能看到這樣的情景,上課前或下課后,學生快樂的圍繞在老師身邊,和老師交談著自己的所見所聞或討論著有關課堂上的問題。這些學生都是對這門學科感興趣的學生,他們可能因為喜愛這門學科而會把這門學科當成自己將來從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學生可能對什么都不感興趣。那么,如何才能點燃起這些學生“興趣”的火花、“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呢? 我認為充分備課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是我們必須要做好的一件事。我們要認真鉆研教材和大綱,認真領悟新課改的精神,廣泛查閱各種資料,精心備好每一堂課。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有經驗的教師都在努力做到這樣一點:在他的學生熱愛的那門學科方面,教師制度的東西要比教學大綱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通過充分、精心的備課,才能在課堂上旁征博引,妙語連珠,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備課不僅是備教材,更重要的是備學生,要考慮的學生的實際情況,讓課堂上每一個學生都有事可做,讓每一個學生的思維都活動起來,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這樣的課堂是令人向往的,師生互動的,氣氛熱烈的,和諧積極的課堂,這樣的課堂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有一種愉悅的心情。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效率,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知識的樂園,從而調動學生對這門課的興趣。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后感32
假期里再次拜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仍然令我如癡如醉,而后心中對教育事業的熱情燃燒的更旺。盡管當前的教育形勢與蘇霍姆林斯基寫書的年代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那閃光的思想,精煉的語言,對我們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就像一場及時雨,滋潤著我們一顆顆干渴的靈魂,它就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常讀常新,每次讀都有新的收獲和體驗。
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為一名教師,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一天總是備課、上課、訓練、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獲卻不大。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下尋求答案。蘇霍姆林斯基為我們指明了方向,解決了這個時間問題,答案是:讀書,每一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多讀書。確實,我們在自我所教的那門學科里,學校所發的那本教科書里包含的那點基礎知識,只但是是入門的常識,在知識的海洋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原先,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持續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就應首先思考清楚的。抱怨工作太忙,時間太少,而忽略了學習,忽略了讀書,忽略了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這一簡單的道理。為什么不能在閑暇之余讀讀手邊的書,為什么不能在沒有課的時候多去聽聽同行們的經驗,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閑的時候寫寫一天的教學日記,想想,時間真如流水就這樣荒廢了。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后感33
看了《給教師的建議》,蘇霍姆林斯基的100條建議,從中學習了不少,也懂得了不少。
文中說到沒有也不可能會有抽象的孩子,這一天建議其實就是告訴我們: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是缺少個別對待學生的教師。所謂個別對待不是不公平對待,而且根據學生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孔子就曾說到,但是就目前中國的教育現狀,一個50人以上的大班,如何讓老師根據每一個學生的特點來制定教學計劃,這顯然就是不可能。那么這就涉及了學習的興趣。蘇霍姆林斯基在建議中有說到興趣在于對知識加以運用。在新課改中提到老師真正的本領,不在于教授知識,而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欲,這是異曲同工的。那么對于教師來說如何才能激發大多數的的學習興趣,如何才能使每個學生的腦力勞動發揮到最好的狀態。這需要教師對所教的學生的知識和認知理解能力有一定的了解,在備課的時候抓住讓學生感興趣的點,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索問題進而解決問題,這也是讓學生在課堂上保持活力的源泉。讓學生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另外我們知道在教學上不存在什么對于所有學生都試用的設計。所以再好的設計都不可能適合每一個學生,而且每一個班級都有自己的學習氛圍和風格。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求教師有一定的知識厚度來應對教學過程中的意外。如果你的知識厚度達不到不到,那么你最好有兩套教學方案。設計出適用于大多數學生的方案,針對個別學生在課堂或者課后根據學生特點去引導他們學習。
閱讀是獲取知識的一種途徑,教會學生閱讀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讀書要從娃娃抓起,低年級的學生正處于對周圍的一切都充滿好奇心的時候,抓住這一點,給學生推薦一些好的,有趣的書讓學生去閱讀。這里的閱讀重質不重量。好的閱讀使人明智,閱讀教會人思考,而思考能夠激發學生的智力。學生讀的越多,他思考的就越多,對于知識的渴求也越多。
在教育的問題上學習和創新都是不停歇的,學無止境,學生需要學習,教師也需要學習。看的越多,學到的越來,對知識的渴求就多。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后感34
未讀這本書前,我是抱著“啃”硬骨頭的心態,打算去“啃”這本書的。因為,一直覺得蘇霍姆林斯基是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貌似所有的“家”們的學術著作都滿紙理論,很難讀懂。打開書,卻發現其實不然。開始幾篇就深深吸引了我的視線,說到了我的心里。
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剖析了為什么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到無可救藥,因而老師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強調了教師要善于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并在文章的最后,分享了他如何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小秘訣,就是設法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能進行腦力勞動!
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本篇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確實,做教師的都知道,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完成學校各項任務。帶著這個問題,我閱讀到書中所寫:怎樣進行呢?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文中那位用一輩子來備課的歷史老師,仿佛給我打開了一扇窗,使我窺見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奧秘。
蘇霍姆林斯基不愧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本書中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 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論分析。他能結合兒童學習的規律,舉出實際的例子,深入淺出地指導老師們在每一個學習細節上應該如何處理,關于本書的閱讀還在進行,關于教學的思考還將繼續。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后感35
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最近讀了他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論分析。讀后感到了作者對教育實踐的思考真是字字珠璣。下面就感觸最深的幾點,談一談自己的收獲。
一、“后進生”工作
在我們的教育工作中,對“后進生”的工作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有的學生,他們理解和記住教材所花的時間,要比大多數的普通學生多2、3倍,頭一天學過的東西,第二天就忘,面對這樣的孩子,蘇霍姆林斯基從來沒有給他們補過課,他認為那種補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在課上沒有掌握教材,而他只是教孩子們閱讀和思考。
對于“后進生”我們通常的做法是開小灶單獨補課,這只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不能從根本上調動其學習動力。“后進生”的轉化是一個需要耐心和細心的過程,在日后的工作中,我們不妨也來嘗試一下“第二套教學大綱”的做法,使學生通過閱讀而思考,讓思考變成激發智力的刺激,防止死記硬背,他們思考的多了,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東西就會越多,他們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我們當教師的,工作起來就越容易了!
二、年輕教師的學習
我們經常抱怨工作緊張,沒有自由時間,也就為自己的懶惰,為自己不看書找借口,時間像海綿里的水,要看我們怎樣去擠,愿不愿意去擠,我想我們總還是能夠找到時間,來逐漸地、一步一步的積累我們的精神財富的。作為年輕的教師,我們應該大量的閱讀,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發現。
三、作為教師應該是個多面手
上師范時,學校開設課程是相當多的,除了基本的語數英外,藝術課也開得非常正規,比如:美術課上要學素描、國畫、簡筆畫,音樂課要上視唱練耳、鋼琴等,當時只是認為學好這些就是為做美術、音樂老師準備得,直到參加工作,才認識到其實不然,無論哪個學科的教學,都離不開這些藝術,比如: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揮手畫出能形象表達課文內容的一幅畫或帶著學生去聆聽那些和內容相關的樂曲,這又是何等的美妙,學生把老師作為崇拜的偶像,愿意跟著我們學,師生關系也就拉近了。
四、關于讀書的思考
1、讀經典,尤其是語文教師,像王菘州這樣的深度語文教學者,他們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雖然我們現在上不出這樣的課,但是也應不斷豐富自己的文化內涵,這是我們的職業特點決定的。經典的東西歷經時間和空間的考驗,所以我們讀唐詩宋詞、漢賦元曲;讀魏晉風度;讀屈原、李白、蘇軾、曹雪芹;讀歌德、泰戈爾、莎士比亞、巴爾扎克,因為我們要站得高,才能把生命讀得開闊、豁達;才能把人類優秀文化傳授給孩子們。
2、學習方法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是教育成功的關鍵,現代學習理論及方法方面的書很多,應該認真讀一下,對指導學生學習、提高自身學習質量和教學效果是很重要的。
五、善于積累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 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所以平時積累的知識越多, 上課就越輕松。本學期,我計劃分三類幾下自己的讀書收獲:第一,文章或者書籍的脈絡,這是對所讀內容清晰和宏觀的把握。即使將來此書此文不在眼前,你也可以憑著脈絡把它回憶出來。第二,文章精彩處。第三,讀文章時的所思所感。把當時與作者的思想的碰撞,及時記下來。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后感36
11月份,跟隨蘇霍姆林斯基的腳步,我品讀了他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結合讀書以及目前教學實際,我對自己的教育進行了思考,收獲良多。
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呢?《給教師的建議》中給我們提出了很好的建議。書中這樣闡述:“要能控制注意力,就必須懂得兒童的心理,了解他們的年齡特點。要能把握住兒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條途徑,這就要形成、確立并且保持兒童的這樣一種內心狀態即──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使兒童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活動的一種自豪感。”我對這段話的理解是:如果上課時老師單靠知識的本身去吸引兒童,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要設法讓學生的思維與我們所講的知識發生聯系,使他不感到特別的陌生,使他有一種想要了解更多的欲望。要想使學生在課堂上保持比較長的注意力,就要將學的內容與他已經具備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發生聯系,從而讓學生愿意去了解其中的前因后果,注意力就會集中。作為教師,我們在課堂上應該對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多加關注,一旦發現他們有開小差的現象,應及時加以提醒。比如讓他重復剛才老師講話的內容,讓他回答一些問題等等。我著手從學生的需要出發,以學生的興趣帶動學習。
首先,給孩子喜歡的數學。課堂上要針對孩子的特點,設置有趣的活動,比如近期就開展了猜一猜、玩一玩的課堂活動,孩子們興趣高漲,注意力也集中。
其次,給孩子明確的目標。當孩子課堂中注意力集中、反應迅速時,及時表揚,并在班級總結中進行全班獎勵,從而是孩子明白課堂上應該怎樣做。
另外,開展聽算比賽。聽算的第一要求就是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聽清題目,并迅速做出計算。這樣的活動讓孩子們喜歡,也樂意參加,對注意力的培養也很有效果。
樂學、善學、會思是數學課堂的追求,后期我將繼續跟隨智者腳步,不斷尋求智慧的教育,呵護每個孩子的成長。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后感37
這本《給教師的建議》結合中國實情并精選了前蘇聯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內容而編成的。以前有聽教育學老師提到過,但是卻沒有引起重視,這次寒假里想多學習學習,也就找出了這本書。
實話實說,這本書中的有些教育的理念卻著實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尚為年輕教師的我也有一些感悟。
我最有感觸的是“閱讀”,筆者對于閱讀的重視引起了我的共鳴。在《教室的時間從哪里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中提到“能不能使教師在工作中有一些空閑的時間呢?”這個問題時,給出的答案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們持之以恒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
作為一名教師,想要向優秀進步的教師,不斷積累自己的閱讀量,擴充自己的閱讀范圍,才能在上課的時候不因為知識的匱乏而呆板地教學。充分豐富的閱讀能夠補充教師純粹的理論知識,直接對教師的講解教學產生影響。那些優秀的教師從不說自己沒有空閑時間,因為他們把他們抱怨的時間用在了閱讀上。
除了老師需要用閱讀書籍的方式升華自己以外,學生也需要閱讀。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閱讀能夠幫助學生進行思考,激發思維的靈敏性,延展思維的發散性。在學習某個課程時,閱讀這一類的書籍,從中所得來的知識能夠為課程所服務,啟發相關思考,構建知識的體系。用閱讀來擴充學生相關知識面,是一種更為靈活的學習方式,一種比死記硬背更為直接而深遠的學習方式。如果缺少了閱讀這一環節,干巴巴地吸收著老師上課的知識,能夠聽懂固然是好的,但若是一下子接收不了,那么這一塊的學習漏洞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大。在《給教師建議》中《“兩套教學大綱”,發展學生思維》這一文中提到,“閱讀應當與學習緊密地聯系起來。”文中用了筆者物理課教學的情況:提前給學生提供新學知識相關的課外閱讀,等到正式的課堂上時,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知識點并提出問題。
由此可見,閱讀有助于學生對于公式、規則、結論以及其他概括可以有更加具象的理解。
閱讀對于學生來說就像一張網,閱讀的范圍越廣,內涵越深,這張網就會越密集,網羅知識的能力也就會越來越強。
我是漢語言文學的畢業生,也是教育行業的新進教師,但是現在的我們的閱讀量夠么?大學時我和我的小伙伴曾做過一個古代文學史調研,眾多資料顯示,由于如今的科技產品,當今的大學生普遍閱讀量不夠,紙質書籍的閱讀量也在下降,而古代文學的閱讀更是少之又少,這就導致了我們在學習古代文學史這門課的時候,更多的是在用死記硬背,來配對某個時代的文學作品,形式機械而缺乏自己的東西。
我自己有的時候也會想,我的時間用在閱讀上究竟有多少,是否足夠支撐我未來的教育工作呢?答案顯然是不足的。閱讀量的不足,讓我們的理論知識貧瘠的同時,無法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下筆無神韻,出口缺深意。尤其是師范生,面對現在越來越早慧的學生,龐大的學科知識和文化背景才是對學科教學最好的備課。
閱讀就像是生活和學習的補充劑,能夠完善我們看似充盈卻十分虛無的心靈。曾經聽到過一種說法,就是當你完整地讀完一本厚重的書籍,回到現實中的時候,會有一種不可言喻的滿足感,當你花了很多很多時間去認真看完某一個系列的書,抬頭的時候,你會覺得整個世界都是奇妙的。閱讀能夠減緩你疲乏的快速生活,在書里,時間過得很慢,就像涓涓細流一樣緩緩流淌,一點點浸潤枯燥的生活。
我們需要慢下來,打開一本書,不管是工具書還是文學書,用書籍來充實自己,也不必說沒有時間,我們只要能夠坐下來,發呆和玩手機的每分每秒都是可以利用起來的時間。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后感38
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為了解決中小學的教育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他專為中小學教師寫了一本《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書中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對于剛踏入教育行業的我而言,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了,而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中的幾條,我平時在教學中遇到的很多疑惑都得到了解答。像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如何做好后進生的工作等等。書中講述了好多與我類似的教育教學生活中的故事以及一些如何解決這些困難的方法,還有許多關于教學管理、教學經驗,教師對課程的計劃和組織,以及如何全面管理班級的能力提高教學成績等等。下面我主要談一談對最近一個月內所讀的40到60條建議的感想。
首先是關于作者的。讀完這二十條建議,我覺得作者首先是一個很有愛心的人,對教育事業有著滿腔熱誠的人。看得出他很熱愛兒童,從人本主義出發,字里行間都流露出對兒童成長發展的無限關懷,正符合了“一切都是為了兒童的”理念。其次,他是一個敏銳觀察,善于思考的人,譬如從觀察學生朗讀的語氣表情,去思考學生是否對知識的獲得有自豪快樂的感覺。還有一點是他擁有一種執著認真,孜孜不倦的精神,這一點從他寫了32年的教育日記,并對這些觀察記錄做了那么多的思考和分析,再把它們撰寫成書籍,他的這些精神品質真的值得我們這些后來的教育者學習!
接下去我就說說關于這二十條內容的一點點想法。在這幾條建議里面,作者花了比較長的篇幅在說思考這件事情。從孩子方面來說,思考很重要,只有經過了思考后的知識才能被牢固得記住,這樣的效果也比特意地去背誦,死記硬背的效果要好多了。所以作者在48條里特別倡導要思考不要死記,這樣也能減輕學生的腦力勞動負擔。這一點我相信在座的各位應該或多或少有點自身體會吧。記得我們高三時政治老師每天中午都回來默寫政治,我特別討厭這樣的默寫,一點也記不住,但是政治考試也不差。還有學習英語,懂得語法并不意味著一直記得語法規則。其實你說有幾個英語老師可以把某條英語法則完整背出來呢/但是語法規則仍舊是知道的。這就是作者所說的背熟不一定等于懂得。所以在座的老師注意了,當心你的學生,他們到背如流的時候還要去想想他們懂了嗎。
剛剛說了思考有助于記憶,其實作者在討論思考這個問題時,是從學生自身的需要出發的,是一種人本主意的體現。他把思考知識這一個過程看作是人的需要,這種內在的需要可以作為一種INNER moTIVATIoN去刺激學習的興趣。這就是53條“學習愿望是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因”里我的理解。只有經過自己認真思考過,才能體驗那種心情激動,精神振奮的感覺。這使我想起兩個畫面。一個是校長的閱讀課上,小朋友們在經過思考極力組織語言之后那種急于表達的表情讓人難忘!這是一種追求思考的積極性的體現。另外一件事情是聽同事說的,解數學題時,一個小朋友因為自己想出了另一種方法而和老師爭得面紅耳赤,非常激動。看得出他在捍衛自己思考后的成果,真是另人感動。這些都表明兒童在學習思考的過程中得到了一種無可比擬的思維的歡樂感,從認識中得到了享受。思考的魅力可見一斑了。
那怎么讓兒童感到腦力勞動是件有趣的事情,讓兒童愿意好好學習,真正的通過思考來學習呢?這就是教師要思考的問題了。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師要思考如何是兒童希望自己今天在精神上變得比昨天更豐富,在智力上變得比昨天更聰明,是他感覺和體驗到自己在智力上和思想的成功,為此而感到驕傲。這是一項巨大的思考工程,至少對我來說是巨大的,需要花費很多時間。特別是面對學校里還存在的一味地要求識記,背誦和為了應付老師的檢查而把知識在現出來的現狀,對于教師的挑戰更大。(前幾天聽說一位老師讓學生去背誦一首頗長的歌曲的內容,原因是如果不作這樣的硬性布置的話學生是不會自覺按照要求去欣賞的。多么可悲!這樣毫無意義地浪費時間去背誦不需要背誦的東西只會讓孩子養成對知識的冷漠的漠不關心的態度。)針對這一點,蘇霍姆林斯基給了我們一些好建議。在這20條建議里面我總結出了以下三點:
1.在備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思考如何去引導學生接近這些思想,使知識活起來。具體的做法他給我們舉了個例子,就是145頁上[光合作用]那個例子,讓我受益非淺。我覺得在座的可以好好再讀一下。
2.給孩子多點自由時間,讓孩子去閱讀。因為沒有時間去讀一點滿足精神需要的書,就是沒有時間去思考。這一點我們學校就做得比較好,像一年級,他們有好多繪本可以交換著看,還有專門的閱讀課。我們老師現在能做得就是多給他們點時間作課外閱讀,就像那個比喻說的,課外閱讀是思考的大船借助航行的帆,我們的任務就是讓每一個孩子嘗到這種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個敢于獨立闖進人類智慧的無際海洋的勇士。
3.好好利用孩子擅長形象思維的特點,讓孩子在觀察中思考。蘇霍姆林斯基的做法是帶孩子去旅行自然界。在現實教學生活中我們可能沒有這樣的條件(出與安全考慮),但是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極力讓孩子感知生活,不要讓知識脫離生活。這就讓我想起我們的課堂教具。并不是只有科學老師要花心思去準備材料,作為英語老師,我們也要多花點心思在這塊內容上面,例如在學新單詞egg elephant eggplant時,可能沒有能力把一只大象帶進教室,但是準備一個雞蛋和一根茄子還是可以做到的。即使小朋友們一看見教學掛圖就能明白單詞意思,我覺得把實物帶進教室還是有價值的!因為這樣會讓知識變成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至于作者提出的把參觀旅行的見聞畫下來制成一個小本子的做法,我想也許可以用到我們的教學上來。因為有一次我看見我小學老師女兒(一年級)有這樣一個小本子,就是簡單地用訂書機把幾頁彩紙訂起來的。里面寫了一個自編的關于一只小熊的故事,很多地方字不會就用拼音代替,在下面還配上了她畫的圖畫,可愛極了。所以我想可不可以讓孩子學完幾個英語單詞后也用這種方法去鞏固呢?當然這只是一種猜想。
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我思故我在。學生要學會思考,善于思考,我們教師更加要思考。這就是我讀這20條建議最大的感想。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后感39
蘇聯文學家高爾基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歌德:“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說話。” 莎士比亞說:“生活中沒有了書籍,就好像沒有了太陽;智慧中沒有了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了翅膀。”書是無邊無際的海洋,書是知識的天空,書是無垠的草原。讀書一樣讓你在假期里心情愉悅。讀書能提升教師心靈修養。讀書不僅能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還能滋養我們的人生底氣。
暑假期間學校領導倡導每位教師讀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書籍,我認真閱讀著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通過此書讓我們體會到他的教學理念。尋覓他的教學理念對我們的教學改革的指導意義的所在。讀理論性的書籍要做到以下幾點:
1、要抱著研讀的心態閱讀這本書
蘇霍姆林斯基曾向校長們建議,向教師們在日常工作中提倡進行一些創造性的研究。他有一句名言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致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一些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研究是幸福的,研究是辛苦的,也是最能取得實效的。從事日常教育教學工作如此,那么閱讀《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也是如此。因此,教師要精讀好這本書,必須要有認真研讀的心態,這也是做好一切事情的首要條件。本書各條的內容雖也沒有明顯的條理性,教育觀點融合在教育敘事之中,但他的文章可讀性非常強,通篇沒有晦澀的術語,語言明白如話。要消除對蘇霍姆林斯基的畏懼心理,靜下心來,一頁頁、一篇篇地去讀。可能在開始閱讀前幾篇時,會讀不下去,這樣也不能放棄,硬著頭皮讀下去,你會發現好象在聽一位忠厚長者的娓娓敘談,你會進入書中的思想境界。
2、要認真閱讀書中的實例,領會作者的教育觀點
蘇霍姆林斯基教育著作的最大特點就是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作者在每篇文章中都提出了一個教育觀點,觀點融合在敘事之中。首先要認真閱讀書中的教育實例,特別是書中提到的教師的例子、學生的例子和學校中的實事,要認真體會作者列舉這些例子的目的和作用。在此基礎上,再標畫出作者的主要觀點,并作好閱讀筆記。在作閱讀筆記時,要反復體味作者的主要觀點,必要時,可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和讀書感想作些批注。三五百字就行,三點兩語也可。這樣會加深自己的閱讀效果。當然,我們也不能忽視蘇霍姆林斯基文章中的例子,他的許多事例,對我們理解作者的教育觀點,感悟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生活,是非常有幫助的。
3、要注意教育觀點的前后聯系,總結歸納
本書的100條建議雖然獨立成篇,好像互不聯系,其實不然,作者的教育思想體系是體現各篇短文之中的,我們在上一部分中,已經詳細分析了各條內容之間的聯系。這就要求要注意前后聯系和總結歸納。這是閱讀好這本書的關鍵所在。例如作者關于“課外閱讀與獨立閱讀”的觀點,分別在16頁上、67頁、149頁下、166頁下、167頁上、210頁中、520頁等處涉及到。
4、要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去閱讀蘇霍姆林斯基
大家知道,不論閱讀什么書籍,只有讀者進入到作者描述的境界中,才會引起共鳴。蘇霍姆林斯基的文章中既沒有艱深難懂的教育理論,也沒有玄奧晦澀的學術概念,作者猶如同朋友敘話家常,語調親切平和,道理簡單明了,我們閱讀他的文章,如同聆聽一位教育智者的娓娓敘談。特別是他文章中平易淺顯的教育理論和典型生動的教育實例,與我們的教育實際非常接近,能引起我們對作者提到的教育現象深深的思考。結合我們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去閱讀蘇霍姆林斯基,會有更大更多的收獲。
5、蘇霍姆林斯基說的一句話:“學習優秀的經驗,并非把個別的方式、方法機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運用其思想,要向優秀教師學習,就應取得某種信念。”
這應當成為我們閱讀學習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基本要求。對于學習優秀經驗,他還作過一個精彩生動的比喻:“我覺得經驗猶如盛開的玫瑰。我們要把一叢玫瑰從別的花園移植到自己的園地里來,為此,我們需要做些什么呢?首先要考察并改善自己這塊地的土質情況,然后再來移植。應當怎樣移栽呢?要連土一起移,不要傷根。而遺憾的是,有時人們卻不是這樣做。校長一聽說某座花園里的玫瑰長得很美,就對教師說,你們無去看看,把玫瑰帶回來,栽到咱們的園地里。于是教師就去觀賞盛開的玫瑰。馬馬虎虎掘出一株來,把活著的要都砍掉,有時甚至把花枝也折斷了,而這上面還開著香氣撲鼻的花朵呢。這樣移過來的玫瑰,沒有多久就蔫掉了,枯萎了。校長和教師都很奇怪:怎么會發生這樣的事呢?
我們也像先進經驗的創造者那樣,該做的都做了,而經驗卻沒有生根開花……那就是說,這種經驗沒有什么可取之處,人們對它的贊揚沒有什么道理。以后,我們還是按照老章程辦事吧!”但愿我們都能從這移植玫瑰失敗的教訓中得到啟迪和思考。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后感40
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讀著他的《給老師的建議》一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讓我敬佩的是,時隔三十余年,他當年所闡述的很多教育理論,在提倡人文素質教育的今天,依然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它們并沒有因為時間的流逝而失去它理性和實踐的光輝。在書中的字里行間,在每字每句里,都滲透著蘇霍姆林斯基對學生的真愛。他在給教師的每一條建議當中都結合了他自己多年教學當中生動感人、令人信服的教育事例。為在教育工作中遇到迷惘感到困惑的人們指點了迷津,使我們感到貼心和溫暖,也找到了前進的方向。書中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論分析,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我覺得找到學生和老師發生的現象的根源,有益于我們開闊眼界。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老師的時間從那里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一看這題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談論“我忙,沒有時間啊。”做為新老師的我也是這樣抱怨。一晝夜只有24小時,每天在單位工作的時間只有8個小時,而且這8個小時擠的滿滿的: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給學生談心等,還要抽出時間搞教研。可是教師的時間到底從哪里來呢?
我仔細閱讀了這一章節。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天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望。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扣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這位教育家真是太妙,讓我從本質上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秘。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我應該在自己所教學的科學這門學科中,使學校教科書里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成為入門的常識,應該只是滄海一粟。明白了這些道理,抱怨都消失了。書中那個歷史教師說的話,“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這段答話啟開了一個窗口,原來讀書不僅提高自己修養,還是一種教育秘密武器。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于和善于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做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不憚于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于總結自己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借鑒的精華。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并有潺潺不斷的水流,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另外,我還明白閱讀不但對老師有益,而且是為了能讓孩子們擴大視野,汲取更多的精神營養。閱讀應當成為吸引學生愛好的最重要的發源地,應當教會每一個學生怎樣在書籍的世界里旅游。
時間從哪里來?很簡單,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書。持之以恒的讀書。我們的小溪才能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溪流。
作為一名新教師,對于教學必須全身心的投入。作為教師,我們自己要有廣博的知識,創新的思維。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廣博知識,能力突出的學生來。只要你真正花時間在學習上,而且是持之以恒,那你就是無邊無際的天空。時間就象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以后,我們要把時間一點一點地擠出來,用到讀書上,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后感41
一本好書能啟迪人的智慧,蕩滌人的靈魂。管桂梅名師工作室四月份推薦閱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就是這樣一本好書。身為一名小學教師的我,每天面對性格各異的學生,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教育難題。有些時候自己絞盡腦汁去想解決問題的辦法,但是由于自己的理論知識水平有限,所以一直都沒有形成較好的解決對策。《給教師的建議》書中很多的教育理論和方法給了我啟發,而且書中舉了很多例子,使我一直思考的問題得到了解決的辦法,給迷茫中的我指引方向。如何高效地轉化后進生,如何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成果,如何讓自己的這份事業有所發展等,從中我受益良多,今后努力的方向也更加清晰。
做讀書人
有句話我一直非常喜歡“想給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閱讀對我們教師尤為重要。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許多條件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必須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一種精神需要,當作饑餓者的食物。教師應當要不斷培養自己的閱讀興趣,要博覽群書,要能在書的面前靜下心來,要善于對書本的內容進行深入的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方能在教學中游刃有余。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座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面對今年暑期即將迎來的部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從現在起我要做一個持之以恒的讀書人,不斷的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使自己的知識涵養變得越來越廣闊,讓自己的一桶水永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因材施教
書中提到了一個值得我深入思考的問題:“為什么在一年級就開始出現落伍的,考試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了二、三年級,甚至有落伍的無可救藥的學生呢?”當我讀到這里時想到的首先是從學生身上找原因,或許是存在智力缺陷等。而書中的蘇霍姆林斯基曾則提到,對于這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走到他們跟前看他們有什么困難,拿出專門為他們準備的習題。學習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不能要讓他光聽別人的學生回答,記黑板上的內容,而要設法使他們獨立思考,因為思考的過程已經包含對知識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們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哪怕一點點進步也好。讀到這我羞愧了,也陷入了更深入的思考,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對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弱勢群體時能公平對待。我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撒一些陽光,給那些落伍的無可救藥的后進生。
點燃興趣
在從教的6年里我想的最多的是如何讓學生都喜歡自己所教的這門學科?沒想到書中竟給我了答案,首先我要充分的備課,備課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有經驗的教師都在努力做到這一點,在他的學生熱愛的那門學科方面,教師制度的東西要比教學大綱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通過精心備課,在課堂上旁征博引,妙語連珠,才會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同時還要注意精心地設計課堂語言,如果你的語言素養很好,那么你的課堂可能會非常的輕松,學生聽得也會非常的明白,從而達成教學目標,提高課堂的效率。最后還要把學生當成朋友,要贏得所有學生的愛戴。要真正的關愛學生,真誠平等地與他們進行交流,從而自然而然地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尤其對那些成績落后的差生,一定要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他們,只有這樣,那些所謂的差生才會與你更加親近,才會慢慢的愛上學習。相信我們的付出總會有回報,撒下的甘霖總會澆灌出燦爛的花朵。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給我們提供了百條建議,這些建議都是我們在平時所接觸的一個話題,一個個鮮活的教育案例,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通過閱讀這本書,我更能深刻地領悟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教育思想,也將會把自己得到了教育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使自己的教育教學得以有效的提升,從而影響每一個學生。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后感42
讀了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使我收益匪淺,他把教育教學中大部分出現的情況和問題都一一指出,針對他文章的建議,結合自己這幾年的教學情況,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他在第84條建議《我們的“家長學校”》中寫道:家庭要有高度的教育學素養,這是在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方面,現實生活所提出的又一重要問題。教育的完善,它的社會性的深化,并不意味著家庭作用的削弱,而是意味著家庭作用的加強。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才能實現和諧的全面的發展,家庭和學校不僅要行動一致,向兒童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始終從同樣的原則出發,無論在教育的目的上、過程上還是在手段上,都不要發生分歧。如果沒有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學素養,那么不管教師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滿的效果。學校里的一切問題都會在家庭里折射地反映出來,而學校的復雜的教育過程中產生的一切困難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人的全面發展取決于父母親在兒童面前是怎樣的人,取決于兒童從父母親的榜樣中怎樣認識人與人的關系和社會環境。
家庭教育在整個人生的教育階段是最為重要和基礎的,它就是一幢樓房的地基,地基的深度決定樓房的高度。當前的家庭教育,可以說是參差不齊。在我從教這幾年中,自己也帶過了一些學生,其中絕大部分學生的行為習慣都是不錯的,但也有個別學生是讓老師頭痛的。在我所接觸到的學生和所了解到的家庭教育情況,一般來說,有以下幾種:
①一種是對孩子的期望值非常高,各方面都要求嚴格,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要通過孩子去實現,一定要遵照家長的意愿,兒童如果做得不好,達不到家長的標準,就會受到訓斥和責備。在這種環境下生活的兒童,要么處處唯命是從,做事沒有主見,在大眾場合不敢表現自我;要么會有強烈的逆反心理,你叫他朝東,他偏要朝西,處處與人作對。在我剛剛參加工作的第一年,班級里就出現了這樣一位學生,他經常違反學校的紀律,老師找他談話,其收效甚微,哪位老師如果對他的錯誤行為進行批評,他就有表現出很強的抵觸情緒,經常和老師頂撞,師生關系僵化;在家里根本不聽父母親的教誨,有一次甚至和他父親打起架來。通過后來了解到的情況,該學生在小時侯比較調皮,父母親經常批評,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這種局面;
②一種是對兒童放任自由,不管不問,兒童提出的要求都盡量滿足,即使兒童出現了問題,也不重視。等到孩子大了,想管理也來不及了。我帶的上一屆學生中,有一位學生在班級里的各方面的表現都可以,就是說話和行動缺少些陽剛之氣,以及早晨經常遲到。我找其談話,一問才知道他早晨起來也很早,但就是動作太慢引起的。他都能向我保證以后不再遲到,可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后,他的老毛病又犯了。與他的母親聯系后知道了他的一些情況:他的父母親常年都在外面做事情,從小到大很多時間都在他的爺爺奶奶身邊,家里人都寵愛他,對他的小毛病都視而不見,行動慢可能就是小時候養成的習慣。尤其是父母親對他百依百順,作為對孩子的一種補償。等到上初中時發現孩子身上的一些缺點要求其改正時,已經為時已晚。他上高中時他的母親就過來陪讀,他還嫌他母親燒得飯菜不好吃,經常與他母親吵架;
③一種是對兒童進行引導教育,注重孩子的習慣養成,對于好的行為加以表揚;對孩子出現的錯誤行為,不是用訓斥等簡單粗暴的方式處理,而是耐心地告訴他為什么不能做。這樣的兒童知書答理,能適應各種場合,在各方面都表現出很強的自信心。這樣的學生在生活中不占多數。現在學校和家長的聯系主要是一學期的家長會以及剛剛開通的短信平臺。通過這樣的方式,對一些好的學生而言是可以的,對于問題學生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因為他們正是利用了學校和家長之間的空隙,作一些違反紀律的事情。例如現在學生的帶手機問題,學生對家長和老師說平時和家里聯系,但實際上,大部分學生都是和同學聊天,有的則是在談戀愛。他們有些則在課堂上發送短信。老師把收上來的手機或小靈通還給家長后,不久又回到學生手里。而這些有問題的學生的家長,有些是工作太忙,無暇顧及自己的孩子;有的是管不住孩子,認為把孩子交給學校,學校會教好的,這完全是一種推卸責任的做法,加重了學校和教師的負擔。蘇霍姆林斯基所在的帕夫雷什中學的“家長學校”的做法值得借鑒和思考,他們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與家長進行相應階段學生心理特征方面的談話,讓家長知道現在與學校要共同作好哪些方面的工作。一些西方國家對于在學校犯錯的學生,明確規定必須到自己所在的社區進行義務勞動。
“沒有家長學校,我們就不會設想會有完滿的家庭—學校教育”。我認為我們的“家長學校”勢在必行,因為現在每個家庭基本上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很高,但在教育子女上需要做哪些事情,有些父母可能不太清楚。通過家長學校使父母知道兒童在不同階段的心理特征,對于出現的問題如何有效地化解,不會引起分歧和隔閡。讓每一個孩子在快樂地成長,身心都健康,做一個自信、積極樂觀的人。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后感43
讀完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后,我首先對此書的作者蘇霍姆林斯基有了一種崇拜之情,因為他是在不斷實踐、研討的過程中總結出了這本教育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書,能為我們一線教師提出這么多切實可行的建議,并給自己帶來了對教育的一些新視點、新啟發,啟迪自己在現行教育環境下進行更多的思考。
同時我還發現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教學環境、教學對象、教學模式等都與蘇霍姆林斯基時期有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我們現在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來說,仍有其積極的領導借鑒價值。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巨大的教育理論大師,他能針對教師們的迷惑和不解,與教師交換,侃侃而談自己的教育體驗與心得。
這本書有很多地方談到了學習,談得很好。學習,是人類認識自然、認識社會,不斷完美和發展自我的必由之路。無論一個人,一個團體,還是一個社會,一個民族,只有不斷學習,才干獲得新知,增長才干,跟上時期步伐。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著,我們不僅要不斷學習,還要教會學生學習,會學而且樂學。蘇霍姆林斯基在第12條談到了教師要繼續學習,在第60條倡導教師要和學生共同窗習。“師生共同窗習,首先是一種姿態,一種教師將自身與學生置于平等地位的姿態。”“師生共同窗習,是一種氣氛。師生共同窗習,更是一種教學方法。”他站在師生關系的角度來看待學習,奇特而深入。很多教育者在認識師生關系上都存在著一種“容器觀”,以為“教給孩于一杯水的知識,自己要有一桶水的知識”,然而在知識飛速發展的今天,這種觀點已不合時宜,杯子和桶雖然能盛水,但它們的容量究竟有限。所盛之水也是不能流動更新的無源之水。現今的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多,來源廣,在某些領域,他們的知識甚至超過老師,因此現今的教育主陣地——課堂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共同窗習,共同提高的場所。誠如他說的“能勝任你現在的工作,是你繼續學習的惟一重要理由。”就如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使自己的思想流動起來,學識豐盛起來。所以我們要學習,并以此增進學生的學習,我們的課堂應當是師生都以學習者的身份涌現,一起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探討中得到知識的獲取與晉升,無論是哪一類型的學生都可以而且也應當獲得與教師平等對話的權利,這樣,通過對問題的共享和對話,師生在共同提高,師生在教學互動中獲得相互的信賴和尊敬。
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著作中包含著關于協調的課堂的見解與建議。在《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這一節中談到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是比較大的,書中所述:“學習上的造詣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造詣的標記,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造詣。教師要善于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干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我非常贊成這一觀點。在我國現行的教育體制下,應試教育的影響仍在繼續,各式各樣的教師的評價機制使得教師在教學中常常顯得急功近利,只看造詣不看個人修為,只關注學習而忽略了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育,特殊是看待落后生常常顯得急燥,忽略了應當保護和培育每一個學生的自尊感,使得師生關系日趨緊張。要改變這種現狀,只有對教師的評價更科學,才干吸引教師在教學上自覺營造協調的師生關系,使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充分施展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就不會把教師單純地看成嚴格的監視者,也不會把評分當成一種棍棒。他就會想建立起自己的尊嚴,就會坦率地面對自己的長處與不足,他不會去抄襲別人的作業或考試時做小動作。在學習上取得造詣,乃是通往兒童心靈中點燃著的“想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的一條蹊徑。對于這一點,我以為應成為育人的核心問題之一。在這種課堂中,教師和學生的感受都是愉悅的,教師在這樣的氣氛里工作確是一種很大的享受。
反思我自己的教學,我曾經有過無奈:當我把自己“精心設計”的教案“有條不紊”地實行,以期達到“行云流水”的效果時,我的孩子偏偏喜歡“節外生枝”。讀完后,我深入認識到,上好一堂課后,應認真地整頓自己的教學思路,檢查自己的教學行動,總結自己的教學得失,這樣傾聽到自己內心真實的與眾不同的聲音。那樣才干在教堂中不斷地晉升自我,實現自我。作為一名教育者,我將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以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為領導思想,引導學生手腦并用,學會過硬的技巧,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成為具有創新精力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后感44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系20世紀蘇聯教育經典譯叢之一,由前蘇聯著名教育家B·A·蘇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編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
蘇霍姆林斯基的名字及其著作業已聞名于世,但也有讀者尚感陌生。一旦你去熟知他那無私奉獻自己的人生,領略他在造就全面發展的人才方面的卓著成就,你便會對他的為人品格、超群出眾的教育生涯產生一種敬慕之情;一旦你去讀他那些用心血寫就的蜚聲國內外的著作之后,你便會對他產生一種崇敬之感。蘇霍姆林斯基不愧是一位真正的人,可以說是前蘇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是當代的出類拔萃的偉大教育家。
其中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蘇霍姆林斯基專為中小學教師而寫的。譯者根據我國的情況和需要,選擇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精華部分,另從蘇氏的其他著作里選擇了有益于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作為補充,全書仍有一百條,統稱《給教師的建議》。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它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原來學生該這樣教。
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如蘇霍姆林斯基不止在一條建議中提到教師時間分配的問題,他舉了兩個例子。第一是她自己做了一個有趣的數字統計。他對500名有子女在上大學的教師做調查,詢問他們:你們的孩子進的什么學校?在那個系?結果只有14個人回答是“師范學院”或是“培養教師的綜合大學”。而480名教師是這樣回答的:“因為教師的工作太辛苦,連一分鐘空閑的時間都沒有。” 是的,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確實沒有老師不抱怨自己的時間不夠用的,天天是上課、改作業、輔導、談話、寫各種各樣的總結,時常感覺時間不夠用的。這里面除了沒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時間而覺得時間不夠用外,恐怕問題還是出在疲于應付上,整天被迫著去做這些事,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著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
談到如何解決時間這個問題,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這完全取決于學校的全部活動是怎么安排的”。他舉了這么一個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齡的歷史老師上了一節公開課,課題是《蘇聯青年的道德理想》,區培訓班的學員和區教育局的指導員都來聽課。課上的非常出色,聽課的老師和指導員本來打算在課堂上記一些記錄,一邊課后提些意見,可是他們聽的入了迷,竟然連記錄都忘記了。他們坐在那里,屏息靜氣的聽,完全被講課吸引住了,就像自己也變成了學生一樣。這是多么的令人驚嘆啊!課后又一位教師問他:“你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這位歷史老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我只用了大約15分鐘。”聽完這位老師的話,我想所有的人都應該感到很意外吧,這種境界對一名教師來說是至高無上的,是值得我們深深學習的。
對于這本書,我以為應該帶著自己的心去讀,帶著自己的實踐去讀,帶著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省自身,反省自己與書中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近學生,走進教育。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后感45
一座漂亮的高樓,如沒有堅實的地基,那它也不過是一座座虛幻的空中樓閣而已。浩瀚的海洋若沒有億萬條小流的注入,也便失去了它撼人的氣勢,是啊,一個人的成長也是需要基礎,需要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的。特別是在中學、小學階段,正是為人生人生打地基的時候。
此時,他們的記憶既靈活有敏感,只要我們教師善于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不讓孩子負擔過重,那么這個時期孩子們記住的東西,常常永遠不會忘記。咱教師不知是否有這種感覺,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舊時忘不了,新事想不著,理解力日漸增強的我們和學生同背一首新詩,我們肯定背得很快,可一段時間后,學生們仍能背得很熟,而我們卻想不起其中的某些句子了。正所謂背得快,忘得更快。而學生們正像一個空袋子一樣,把那些識記積累的東西一股腦的全裝進去。雖然現在他可能并不十分理解,但在將來,隨著能力的增強,閱歷的增長,他們會信手拈來、應用自如的。
我想這也正是中學教學大綱上所強調的“重視雙基”的意義所在,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就是學生學習的基礎。以后我會繼續在如下方面下功夫:
首先,注重學生基本的讀寫能力訓練,寫好字,讀好書,背好詩,說好話,讓孩子們掌握好基本的知識工具,做一個能讀、能寫能表達的人。
其次,注意訓練的持之以恒,培養學生的能力,這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重在堅持現在每天讓學生寫會生字詞,理解其意義,每堂語文課,課前3分鐘背誦,每周一讀一寫,即讀好書,寫讀書筆記。現在孩子們已經養成了習慣。幾年下來,我這兩個班的孩子,基礎知識學習比較扎實,成績很好。
再次,就是花樣作業,我們班的餓孩子作業,是不重樣的,根據白天的表現,我會給不同的孩子布置不同的作業,有多點的、有少點的、有讀的、有寫的、還有背誦的,雖然不同,但孩子們都沒有意見,因為,他們知道,只要他好好表現,就會做自己最想做的作業,其實布置這類花樣作業的目的,就是為了讓 孩子們對那些基礎知識經常復習,反復使用,從而鞏固牢記。
當然,隨著年級的增高,學生們學習的側重點有所變化,從抓雙基到抓能力,一環扣一環,蘇氏告訴了我一條永恒的真理:這全部的工作都是建立在自覺的掌握教材的基礎上。只要我們用心愛學生,用心工作,盡量把學生的有意識記和隨意識記結合起來,相信,孩子們終有一天能讓 自己的夢想騰飛起來,做教師的我們看到孩子們的幸福,自然也將無比的幸福。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后感】相關文章:
《給英語教師的建議》讀后感07-13
《給英語教師的101條建議》讀后感范文10-01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02-12
給教師的建議閱讀心得10篇01-20
《給教師的推薦》讀后感02-09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體會01-19
給學校的建議06-04
給學校的建議書400字 給校長的建議05-23
優秀的建議書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