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教育的讀書筆記
什么是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是指讀書時為了把自己的讀書心得記錄下來或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來而做的筆記。在讀書時,寫讀書筆記是訓練閱讀的好方法。記憶,對于積累知識是重要的,但是不能依賴記憶。列寧具有驚人的記憶力,他卻勤動筆,寫下了大量的讀書筆記。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所以,俄國文學家托爾斯泰要求自己:身邊永遠帶著鉛筆和筆記本,讀書和談話的時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話語都把它記下來。記下重要的知識如有不懂可以再看一下。
關于教育的讀書筆記(精選25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書筆記不能忘了哦。你想知道讀書筆記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于教育的讀書筆記(精選25篇),歡迎閱讀。
關于教育的讀書筆記1
一、樹立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興趣”,興趣是學習的內在動力,如果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進取性,學習效果必須會有所提高,而這也恰恰一向是我們小學英語教學設計中的重要資料。
首先,我們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能夠根據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與手段,比如說組織課堂游戲、小組競賽、主角扮演、木偶配音、圖片、簡筆畫、實物、投影、電腦課件等等,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進取性,使孩子們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讓學生在教師營造的寬松課堂環境中,得到多一些思考的情境,多一點活動的余地,多一點自我表現的機會。充分感受參與學習的樂趣,體會成功的喜悅,消除課堂學習的厭倦,緊張或疲勞的心理,增強學習的信心。
其次,教師的教學策略與方法也應靈活,并有所創新。在練習、作業設計方面能夠盡量減少機械重復的抄寫,提倡一些活動性、實踐性、合作性的作業,比如制作英語賀卡、制作手抄報、收集英文包裝自我錄音、積累感興趣的課外單詞等作業。也能夠把較枯燥的練習形式改為游戲、智力競賽等進行。比如,設計Bingo游戲,既考驗了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也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和練習的效果,一舉兩得。學生只要有興趣、主動地學,學習就不會是負擔。
二、與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幫忙學生愉快學習。
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能夠減輕學生學習過程的壓力。師生良好地溝通,減少消極,不愉快的情緒情感,這有助于學生構成良好的學習態度與學習動機、如果經常訓斥、批評批評孩子,他們肯定會厭惡感教師,甚至厭惡上英語課,這就會造成不良后果。
在日常的教學中,應當多聽聽孩子們的心聲,要善于發掘他們的優點,并給予及時表揚、鼓勵,這對于克服學生自卑,虛榮,利己等消極心理與情緒有重要作用。一些學生學英語過程中,會遇到一些困難,所以,我們應多關心、幫忙他們,哪怕僅有一個小小的改變,我們也應當給予表揚、鼓勵,在課堂上或作業本上,給學生欣賞的表情、眼神和話語,”“Excellent”“Wonderful”……有時給他們貼一個小貼畫,并且我還將自我的郵箱號碼告訴了學生,一些學生就把自我遇到的困難、想法經過E-mail告訴了我,我也及時鼓勵他們,一學期下來,孩子們提高很大。
三、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本事。
為了減負之后,學生能全面發展,并有所成,我們還要在課堂教學上下功夫。要運用多種課堂教學形式,增強學習興趣。與此同時,教學中“授之以漁”,使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構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必須的本事。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組織學生互相交流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關于教育的讀書筆記2
1、大愛陶子,大德陶子
在作者的心中,陶行知最令人尊敬的地方是他的大愛之心。所謂大愛,即對國家、民族、社會的熱愛之心以及由此衍生的強烈職責心和使命感。
大愛陶子。
給作者印象極為深刻鮮明的是陶先生對兒童的了解和愛心。作者在學校倡導“愛心教育”,呼吁教育者要了解每一個學生,相信每一個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學習每一個學生,友愛每一個學生,教好每一個學生,依靠每一個學生。
大德陶子
“辦學和改造社會是一件事,不是兩件事。改造社會而不從辦學入手,便不能改造人的內心;不能改造人的內心,便不是徹骨的改造社會。”
“用生活的力量改造生活。”“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對作者的影響也至大至深。
2、他從故鄉走來
人類精神的高地
為了迎接烏克蘭蘇霍姆林斯基實驗學校的校長哈依魯蓮娜女士和烏克蘭蘇霍姆林斯基研究會學術訪問團團長薩芙琴卡女士這兩位蘇氏親人的到來和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講習班這一活動,作者為全校師生作了一場題目是《做一個真正的人》的輔導報告。作者提出,解讀蘇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諧發展這一偉大教育思想,解讀帕夫雷什中學“培養真正的人”的偉大教育實踐,應抓住如下要點:
1、做一個精神高尚的人。
2、做一個具有精神力量的人。
3、做一個信仰神圣的人。
4、做一個誠實可信的人。
5、做一個富有同情心的人。
6、做一個酷愛讀書的人。
7、做一個懂得合作的人。
8、做一個孝敬父母的人。
9、做一個尊敬教師的人。
10、做一個明白羞恥的人。
11、做一個熱愛科學的人。
關于教育的讀書筆記3
寒假來臨,欣喜萬分,因為能夠有更多時間讀書了。翻開《新課程備課新思維》,心境是急切的,很想從中攝取新知識,以解決課改實踐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困惑。于是迫不及待地跳過開篇的引言,直接從第一章讀起。瀏覽了幾頁,感覺卻有點茫然。第二天再讀,我改變閱讀習慣,從《序》到《引子》逐句細讀,竟有意外收獲,這些收獲不僅僅讓我更好地理解了后面章節的資料,并且《引子》所講一位教師的備課故事更讓我悟到許多,異常是“教育無痕”這一點。我不禁感慨:拋磚引玉雖然是典故,但拋出來引玉的可不必須都是磚。
關于教育無痕,教育要“潤物細無聲”,以前在各種理論培訓學習中也有所聞,但都沒有這次體會深刻。我所教的科目是中學《思想品德》,這次讀書悟到:道德教育不是解決“知不知”的問題,主要是解決“信不信”、“行(行動)不行(行動)”的問題,所以品德教育是很需要技巧的。當學生感覺到你在教育他時,就很難讓他堅信。異常是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獨立意識有了必須的發展,逆反心理增強,對成年人的一味說教和嘮叨有抵觸情緒。所以對他們的思想品德教育應當多選擇感悟教學策略:教師自我少講或不講任何道理,讓學生自我生成問題,用事實說話,用真實的鏡頭說話,用現場教學資源說話,讓學生感悟人與人之間相互依存的社會關系,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向生活,在生活中感悟。“新課程源于生活,新課程為了生活”。
德育不一樣于其他學科,她應當是用一朵云去推動另一朵云,一棵樹去撼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去撞擊另一個靈魂。德育追尋“真、善、美”的境界,課堂教學能夠用多媒體輔助,營造情理交融的完美境界,讓學生在完美境界中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從而實現“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實現教育無痕的境界。《新課程備課新思維》,我讀了很久,認真做了幾千字的讀書筆記,真的從中學到很多東西。我要從此刻開始反思自我的教學行為,繼續加強理論學習,向書本學習,向名師學習,不斷提高自我對教學資料的處理加工本事、課堂組織引導本事以及評價反思本事。努力優化課堂教學操作,“重視課前預設,關注課堂生成”。努力優化課堂教學手段,根據思想品德課的學科特性,采用感悟教學策略,運用多媒體直觀形象、動靜結合、交互性強的特點,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身臨其境,讓學生從自我的世界出發,用自我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我的心靈感受、感悟社會生活,促進學生德行上的自主構建、自主發展。還要努力優化課堂學習心理,靈活駕馭課堂,掌控好課堂教學環節。
作為新課程改革形勢下的教師,想要隨著課程改革一齊成長,必須要多學習,還要多讀書,從自我面臨的現實情境和客觀條件出發,將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自覺地對自我的教學觀念、教學行為、教學習慣、教學方式以及教學評價進行認真而有效的思考和調整,同時加深對新課程的認識和創新,自覺運用新課程的理論解決教學中的困惑,提高自身的教學本事和研究素養。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關于教育的讀書筆記4
最近我讀了這樣的教育著作因其避免了過多“博大精深”的理論闡述和學術語匯的堆砌而能直指教育實踐本質,引起了一線教師的共鳴,成為廣受歡迎的教育學著作。
書中提到的新教育實驗六大行動:營造書香學校、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熟練運用雙語、創立數碼學校、構筑夢想課堂,使我們這些一線教師眼睛一亮。讀完此書,我一下子被書中那句“中小學搞教育科研,就是應當從記錄自我教育現象,記錄自我的感受,記錄自我的思考開始的,把這一串的‘珍珠’串起來,那就是一條十分美麗的項鏈。”樸實的話深深的感染與震撼了,我們平時不是一向在講科研先導、科研興課嗎?如果我能從教育隨筆,教育日記開始,那不是最真實的科研嗎?從那時起,我找到了自我努力的方向——必須要堅持從關注學生心靈開始,記下自我教育中的點點滴滴,不斷反思自我的教育教學,和學生一齊成長!
《新教育之夢》對于“夢想的教師”提出了八點要求。這些要求為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同時也讓我對自我的職業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夢想的教師,應當是一個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這句話給我的印象最為深刻。任何一個崗位都充滿著競爭,教師間的競爭往往又是多于合作的。目前,教師這個行業的職業特點,工作制度,評價方式都需要競爭。可是作者在書中說,一個不善于合作的教師走不了太遠,因為這個社會是需要合作的社會,社會如此,教師職業也是這樣。從書中,能夠看到作者對教師間合作的渴望和信心。“僅有雙贏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競爭”這句話說得多好啊!當今社會除了競爭,合作也是十分重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就呼喚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社會需要合作,教師也要學會合作。教師要成為受歡迎的教師,作者提出了三點提議:一換位,二尊重,三互惠。這三點提議同樣也在告知人們怎樣學會合作。
《新教育之夢》告訴我,智育不能獨領風騷,也不只是一串阿拉伯數字,或是一紙文憑,一張入學通知書,它“應當超越知識,走向智慧,激發創造,健全人格,為學生將來擁有終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堅實的知識本事基礎”;德育不再是空中樓閣,它還應讓學生“自警、自誡、逢勵”在“陶冶情操、磨礪意志的過程中構成‘不教之教’的自律習慣”,讓學生在“自然的活動中養成德性,在游戲和豐富多彩的自主活動中體驗和感悟道德的境界”;體育不只是追求四肢發達,它應“體現奧林匹克精神,培養學生在人生路途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強’,并能完善自我,體現人性之崇高”;美育不只是供給休閑消遣,它“應當引導和教育學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優化生命,激揚生命”。
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在自我還很迷茫的時候我讀了這本可讀性很強的書。是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之夢》讓我審視自我所做一切的意義,讓我尋找到一條自我突破自我發展的道路。
關于教育的讀書筆記5
雖然此刻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對此刻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可是時。作為一名新教師,讀完此書,能夠說是受益匪淺。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象與你應對面地交流一樣。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于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
書中一開始就提出了一個令幾乎所有教師都頭疼的問題:“為什么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造成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蘇氏在提出問題后,直接了當地做了解釋:這是因為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里,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也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因材施教”。應當說,這條教育原則,對每一個從事教育的人來說都是耳熟能詳。我們在制定計劃時也經常說,不僅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要想“個別對待”“因材施教”,就必須對這“個別”“材”進行細致的了解,諸如其性格脾氣、家庭背景、學習方式、思維特點等等加以熟知,從而在課堂上為不一樣的學生創造能發揮他們自身本事的學習情景,“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樣他們都會感覺到他們也是在不停地提高,才會點燃起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要做到這一點,確實不是很容易的。它不僅僅需要教師付出辛勤的勞動,更需要必須的教育技巧,掌握必須的教育藝術。
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提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我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饑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我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游刃有余,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我的知識儲備,使自我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
僅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里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好書猶如一泓清泉,不僅僅清澈明凈,可當鏡子映照自我,并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讀著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誘,給你排解煩惱,給你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你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你幫忙,讓你充滿信心……書中給教師的提議使我在以后的教學中,有理可依,有據可尋,同時也明白碰到相應的問題該如何去解決。“學無止境,教海無涯”。教育工作任重而道遠,我將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中不斷學習,充實自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工作。
關于教育的讀書筆記6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是承傳社會文化、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的基本途徑。(教育是人類特有社會現象,與人類幾乎是同時產生的,在有較完善的文字形態時,就出現了學校。教育為社會發展、人的發展供給保證,同時,社會和人的發展又不斷向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廣義上說,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的活動,都具有教育作用;
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必須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期望他們發生某種變化的活動。
2、學校教育制度
非形式化教育:指與生活過程、生產過程渾然一體的教育,沒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沒有固定的受教育者。
形式化教育: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對穩定,有穩定的教育場所和設施,教育資料相對規范。
制度化教育:指在時間、資料、方式等方面均有嚴密的制度嚴密制度的教育模式。
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是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系統,它規定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修業年限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學制受到1)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2)科學技術發展水平3)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4)人口發展狀況5)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約。
現代教育制度發展趨勢中最重要的特征:強化普及義務教育;延長義務教育年限。
3、教育發展的歷史軌跡
等級性、道統性、專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文藝復興運動對歐洲教育的人文化、世俗化和增加新學科教育資料,以及擴大受教育的范圍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遠的影響;
19世紀以后的近代教育,發展的主要特點是:教育國家化、初等教育義務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二戰后的教育發展趨勢:1)加強學前教育并重視與小學教育的銜接2)強化普及義務教育、延長義務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朝著相互滲透的方向發展4)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和類型日益多樣化5)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界限逐漸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用于國際交流。
關于教育的讀書筆記7
最近我讀了李鎮西教師的教育專著《做最好的教師》這本書。在閱讀中,我時時會被李鎮西教師充滿智慧和哲理的語言所打動、摘錄一些精彩的片段以自勉、所謂"最好的教師",不是與我敬仰的于漪,錢夢龍,魏書生等教師相比——他們的人格,學識,本事乃至天賦,我是永遠無法企及的,比也白比;但我能夠和自我比呀!也就是用今日的李鎮西與昨日的李鎮西相比——我今日備課是不是比昨日更認真;我今日上課是不是比昨日更精彩;我今日找幼兒談心是不是比昨日更誠懇;我今日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日更機智;今日我組織班團體活動是不是比昨日更趣味;我今日幫忙"后進生"是不是比昨日更細心;我今日所積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日更豐富;我今日所進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日更深刻;今日我應對幼兒的教育、教學提議或意見是不是比昨日更虛心;我今日聽到各種"不理解"后是不是比昨日更冷靜……
每一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一天都有遺憾,但每一天都這樣自我和自我比,堅持不懈,我就不斷地向"最好的教師"的境界靠近、我是為誰而工作;為同事的好評嗎;為校長的表揚嗎;為獎金嗎;為職稱嗎;這些對我來說當然也重要(可見我也并未"脫俗"),但如果這些與幼兒的評價產生了沖突,我心靈的天平指針首先傾向于幼兒一邊!在我看來,一個教師是
否"最好",第一應當看幼兒的評價、教師因幼兒而存在,我當然也是因我的幼兒而存在、培養幼兒開放的思想——一種海納百川的文化胸襟,一種高屋建瓴的文化視野,一種不畏權勢的民主意識,一種獨立思考的批判精神、我們生活的世界像一片森林,其中有的人是喬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參天的白楊,有的人是婆娑的楊柳、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能夠最可愛;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能夠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能夠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能夠最樂觀……"不是槌的打擊,乃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于完美、"(泰戈爾)。
我不由地思考,教師和幼兒究竟應當堅持一種怎樣的關系才最有益于幼兒的成長。在讀完《做最好的教師》后,我的收獲極大、,李教師認為教育并不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教育之愛絕不是遷就縱容幼兒,絕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著對幼兒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所以這種愛必然包含著對幼兒的嚴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懲罰、總之,"愛","理解","尊重","平等"與"職責"在李教師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正是教師的氣度,教師的魅力、
關于教育的讀書筆記8
新世紀教育事業的飛速發展,對我們教育工作者而言,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教育新形勢下,對加強教師的自身學習,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十分必要。古詩有云:“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活動中,本人也受益多多。
一、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者
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學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有思想的教育刊物,更需要有成千上萬有思想我們才真正無愧于上蒼給予我們的——不可重復,不可替代,無比珍貴的生命。
思想的創生,是一種精神的歷險,需要膽識,需要勇氣,也需要寬松、寬容的氛圍。讓我們共同去營造,讓我們用心去呵護生長思想的土壤,讓陽光灑滿大地,讓完美永駐人間,讓我們的心靈沐浴在思想圣潔的光輝中,自由地舞蹈。
二、對教育有了新的認識
《教育——財富蘊藏其中》這篇報告中指出:“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時候都更在于保證人人享有他們為充分發揮自我的才能和盡可能牢牢掌握自我的命運而需要的思考、確定、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與“自由”相對的是壓抑、禁錮、灌輸、奴役、摧殘、踐踏、束縛、鉗制……這是兩種向度的力量。教育保證自由,意味著教育是探索,是啟蒙,而不是宣傳和灌輸;是平等對話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豐富認識,而不是統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極防范。
關于教育的讀書筆記9
在所讀的《班主任工作漫談》中,魏教師提議教師們應當用欣賞的目光去看學生,用賞識的語言去說學生,不論什么學生,他們身上有優點,也有缺點,要善于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它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不斷走上成功之路。熱愛學生。教育學生是個艱巨的靈魂、性格塑造工程,作為一名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培養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應當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們”,也應當像斯大林所說:“要細心翼翼地培養人,就要像園丁栽培心愛的花木一樣。”二十幾年的教育教學工作實踐,使我認識到:真誠的師愛是促進學生上進的動力。以往有一位學生,因父母工作離異,為了生計無人照顧她,她便自我放縱,學習不認真,作業不做,不求進取。當了解到這些情景后,我立即向她伸出關愛之手,找機會與她談心,在生活對她問寒問暖,鼓勵她學習,并且把她當作自我的朋友,經常和她聊天。慢慢的,她對學習不再馬馬虎虎了,一天天提高起來,最終進了自我夢想的中學。
讀《班主任漫談》,讓我感覺收獲了很多,它讓我意識到教師應當充盈著一顆愛心,把愛心的陽光灑到每一個學生的心田,讓思想與思想撞擊的火花,架起心靈與心靈溝通的橋梁,一齊拉響生命的琴弦。
關于教育的`讀書筆記10
在青年教師的成長過程中,如何又好又快的成長是每一位青年教師都在思考的問題。最近利用工作之余,我認真閱讀了《怎樣成為一名優秀教師》一書,感受頗深。本書是由三名著名的美國教育工作者編著,主要從教書育人、終身學習、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進行有效地溝通、供給有效的幫忙、應對職業挑戰、避免職業倦怠、進取反思、敬業等九個方面進行闡述。
結合我自身的情景:所在的是一所城郊結合部的幼兒園,在幼兒園教學生活中會面臨很多問題,而在應對各種不一樣生源素質表現的幼兒時,應當怎樣去應對,并且排除相關的干擾因素讓自我在教學崗位上更快的成長,這些也是我常常思考的問題。經過對這本書的閱讀,我對這些問題有了些新的認識,同時也起到了較好的引領作用。
作者在書中指出:成為最優秀教師的要素,不是教學中那些技術層面的東西,而是能有效地贏得學生注意、尊重、傾心的人品。正是這種獨特的人力資源,有著鼓舞人心的強大力量,能激勵學生超越個人所認定的極限,幫忙他們尋求人生的重大意義。這相對于此前在教育界注重教材與教法的鉆研的一些教師而言,是一個嶄新而又睿智的話題。
一名優秀教師,必須具備哪些素質和品質呢作者在書中也進行了闡述,告訴我們夢想教師的素質依次是:交談和理解的本事;嚴格而公正地執行紀律的本事;啟發和引發動機的本事;高尚的品德;愛護和關心兒童;對專門職業的獻身和熱誠;友善的個性;端正潔凈的儀表。具備了夢想教師的素質,我們才能去談所謂“優秀”,而要到達所謂“優秀”,絕非易事,作者在書中也做了詳實地闡述。在讀后,我也進行了自我反思與總結。
我要做到對自我的工作充滿活力,并把這種活力傳遞給同事和幼兒,展現自身的個人魅力。在班級教學和生活中,在處理班級事情的過程中,要做到對待每個幼兒,要盡可能地做到公正、公平,無論他來自哪里,無論他長得是否可愛、聰明伶俐、討人喜歡。要成長為一名優秀的青年教師,理解得更透徹一
些,就是教師必須敬業,有育人教書的活力;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德高為師,身正為范。”有愛心,大愛無聲,師德千秋;并以進取的心態為人處世。此外,作為一名優秀教師,必須熱愛學習、善于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一名優秀的教師必須是一位愛學、善學的人,僅有終身堅持不斷學習,才能不斷的更新補充自我的知識,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不至于落后于當今時代的要求。
關于教育的讀書筆記11
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學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有思想的教育刊物,更需要有成千上萬有思想的教師,這些教師應當有自我明確的教育夢想和教育追求。
讀書是第一位的,思考是第二位的,只讀書不思考,往往是身入寶山空手而返。孔夫子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罔者,迷惘而無所得也。它告訴我們思考的重要。在教學實踐中。我個人這樣認為:讀書是借別人的智慧,思考才是自我的智慧。人類社會每前進一步都是人類思考的結果,人的成長更是如此。我在閱讀《教學工作漫談》時深深感受到魏書生的卓越、淵博和機敏,折服之余,我發此刻他專業成長的過程中,除了勤于讀書之外還有另外至關重要的兩點:那就是課前的獨立閱讀、思考和課后的深刻反思、總結。一句話,沒有了思想,人就只是酒囊飯袋、行尸走肉;沒有了思想,教育者就不能稱其為教育者,他注定了會一事無成、枉度此生。
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育者,它具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用思想武裝我們的行為,用思想去重塑我們的教育行為,“觀念改變,行動改變;行動改變,命運改變”。思想的創生,是一種精神的歷險,需要膽識,需要勇氣,也需要寬松、寬容的氛圍。讓我們共同去營造,讓我們用心去呵護生長思想的土壤,讓陽光灑滿大地,讓完美永駐人間,讓我們的心靈沐浴在思想圣潔的光輝中,自由地舞蹈。
關于教育的讀書筆記12
讀了一書。我認為,《探究式科學教育教學指導》一書,無論是促進我的課題研究還是提升我對科學教育的理解都有很大的作用,所以,我摘錄了書中的一些觀點。
1、什么是科學?
通常科學是指近代科學,一般把伽利略的研究工作和他對實證方法的確立,看作是現代科學誕生的標志。
2、探究式科學教育過程的特點?
探究式科學教育是在教師引導下,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學習過程,它主要表現為:
(1)探究式科學教育過程要求保護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2)探究式科學教育過程強調要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態度;
(3)探究式科學教育依靠和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
(4)探究式科學教育重視學生之間的相互談論和合作;
(5)探究式科學教育期望促進學生科學態度的養成。
3、什么是探究?
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在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中給出了定義:探究是一種多層面的活動,他包括:進行觀察;提出問題;經過閱覽書籍和其他信息資源來了解什么是已經明白的知識;制定調查研究計劃;根據實驗方面的證據,評價已經明白的知識;用多種手段來搜集、分析和解釋數據;提出解答、闡述和預測;交流結果。探究需要對假設進行證明,需要運用批判和邏輯思維,并研究其他可供選擇的解釋。
4、要正確理解探究式科學教育
探究式科學教育是在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的學習環境中,讓兒童親歷科學探究的學習過程。在科學教育中,經常爭論的問題是:探究式科學教育究竟是一種用來幫忙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的學習科學的方法,還是本身就作為一種課程的目標。學探究活動集中探討一個問題,而不是想學生提出一大堆問題,或是不明確的科學問題。討論是發展兒童思維的過程;討論是培養學生傾聽別人意見、比較不一樣意見,學會尊重事實、尊重別人、尊重不一樣意見的過程;討論是培養學生語言和表達本事的過程;討論是培養學生敢于爭辯和進取的過程。
關于教育的讀書筆記13
在教育實踐的過程中,我們逐漸意識到所進行的教育探索,有不少地方是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相吻合的。從本學期開始,我們明確提出要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踐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理念”。要踐行這一教育理念,首先要對這一理念有正確地認識,不能“掛羊頭賣狗肉”,這就要求我認真研讀有關陶行知的教育理論。《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師讀本》就是我選擇研讀的第一本書。
這本書重點闡釋了陶行知先生對與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有著很重要的影響。
原理之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生活教育是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其主要精神有:第一,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是滿足人生需要,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服務的。第二,實際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僅有經過生活才能產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第三,教育的意義是生活的變化,因而生活教育的資料是伴隨人類生活的變化而發展的。第四,生活教育是一種終身的與人生相始終的教育。
原理之二:“社會即學校”
陶行知認為,“不運用社會的力量,便是無能教育;不了解社會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他指出,傳統教育在“學校與社會中間造了一道高墻”,學校好比是一個“大鳥籠”。提倡“社會即學校”,就是要拆除學校與社會之間的“高墻”,沖破鳥籠式的學校束縛,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天空中任其自由翱翔,把學校中的一切伸張到大自然中去。
原理之三:“教學做合一”
按照陶行知的解釋,教學做合一是生活現象之說明,即教育現象之說明。“在生活里,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又是一種生活之三個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的方法要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陶行知對教學做合一的效用作了歸納闡釋:要想營利人類全體的經驗必須教學做合一方為最有效力;生活教育就是教學做合一;教學做合一不但不忽視精神上的自動,并且因為有了在勞力上勞心,腳踏實地的“做”為它的中心,精神便隨“做”而愈加奮發。
除此之外,陶先生在《傳統教育與生活教育有什么區別》一文中,十分精辟地對傳統教育和生活教育進行了比較。
傳統教育以文化為中心,偏重傳授文化知識,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而生活教育重在運用、發明、創造,提倡活讀書、讀活書、讀書活;傳統教育使學校與社會脫節,生活教育則要求把整個的社會當作學校;傳統教育只講“天理”與“禮教”不講“人欲”和“自由”,而生活教育卻追求“天理”與“人欲”“打成一片”;傳統教育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而生活教育卻主張以兒童為中心,以兒童的生活為中心;傳統教育堅持的維持性教育,而生活教育提倡的卻是開放、發展、創造的教育……
讀這本書,反思今日的教育,不難發現,盡管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生活教育理念已經有70多年的歷史,盡管我們的教育改革已經推進了那么多年,但我們真實的課堂教學還是那樣像陶先生所描述的“傳統教育”,離他倡導的“生活教育”還差的很遠!
關于教育的讀書筆記14
《愛的教育》,書名使我思考,在這紛紜的世界里,愛究竟是什么帶著這個思考,我與一個意大利小學生一齊跋涉,去探尋一個未知的答案、
《愛的教育》采用日記的形式,講述一個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長的故事,建記錄了他一年之內在學校,家庭,社會的所見所聞,字里行間洋溢著對祖國,父母,師長,朋友的真摯的愛,有著感人肺腑的力量、文章中孩子們所表現的更多的是閃光的美德,這正是小說極力頌揚的地方、小說記錄了長輩們對孩子的教育和啟示,附在日記后面還以第二人稱寫了他們嘔心瀝血的教子篇、這本小說在漫長的歲月里,它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長、能夠說,這是一本永遠不會過時的書、它用愛塑造人,引導我們永遠堅持一顆勇于進取而善良真誠的心,愛祖國,愛人民,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與苦難、這本書一出版就受到教育界的重視和歡迎,能夠說超過了任何一種《教育學》或《教育概論》、有夏先生的推崇當然是個原因,還有個更重要的原因,當時有許多教師要求沖破封建主義的束縛,而這部小說給他們塑造了一個能夠讓他們仿效的模型——當然,實際上體現的是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夢想、
愛,像空氣,每一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就總被我們忽略、其實他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不說操勞奔波,單是往書架上新置一本孩子愛看的書,一有咳嗽,藥片就擺放在眼前,臨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們需要張開雙臂才能擁抱的深深的愛、當我們陷入困境,沒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在身邊,晚上不忘叮囑一句:早點睡、讀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認識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顆深愛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此刻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著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
如果說愛是一次旅游,也許有人會有異議、但愛正是沒有盡頭的,愉快的旅游、就像生活,如果把生活看成一次服刑,人們為了某一天刑滿釋放,得到超脫而干沉重的活兒;那么這樣的生活必將使人痛苦厭倦、反之,把生活看成旅游,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簡便,每一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于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于生活的愛、讀《愛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著對于生活的追求、
如果愛是奔騰的熱血,是跳躍的心靈,那么,我認為這就是對于國家的崇高的愛、也許它聽起來很"口號",但作為一個有良知的人,這種愛應牢牢植入我們的心田、當讀到安利柯描繪的一幅幅意大利人民為國炸斷了雙腿,淋彈死守家園的動人場面時,我不禁想到我們祖國大地上也曾浸透了中華兒女的血、同樣是為了自我國家的光明,同樣能夠拋棄一切地廝拼,我被這至高無上的愛的境界折服、我不需為祖國拋頭顱了,但祖國需要我們的還有很多、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為榮的尊嚴與情緒、
關于教育的讀書筆記15
時間過得飛快,也體會到了作為教師的酸甜苦辣。
前不久看了《魏書生教育教學藝術》一書,思緒萬千,感慨不已。既感嘆其教育思想的時代性和切實性,又佩服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針對性、多樣性,“同為人師,為何一些簡單可是的道理在自我身上就不能運用,起不到好的效果”成為看魏書生書的同時時常徘徊在腦海中的問題。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戰不殆。我們的教育又何嘗不是如此,僅有了解學生才能真正做到教書、育人。綜觀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師、教育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有知人之明,能察覺學生思想深處的奧秘,能觸摸到學生感情的脈搏,他們的心和被教育者是息息相關的。也僅有這樣的教學,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才是一種幸福和享受。反思過去,作為教師,自我的職責心很強真是把他們都當成了自我的孩子,對他們嚴格要求,關愛有加;可是今日想來,自我對他們又了解多少呢?又有多少時間讓學生說出自我的想法,和朋友那樣與他們聊天、談心,真正走進他們的心靈?
在了解學生方面,我們也往往是從學生學習態度、行為習慣的表現上簡單的了解和簡單的評價學生,對那些上課認真聽講,下課也不調皮搗蛋的孩子教師當然是越看越喜歡,也自然給他們的機會多一些;而那些所謂的“不討人喜歡的孩子”有時就被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忽略了。長此以往,孩子的發展當然是越來越失衡。這些都是我們所不愿看到了。所以教師不僅僅要了解學生思想、行為變化的特殊規律,并且要了解學生思想、行為變化的普遍規律,不僅僅善于把精力花在偶然的個別事件的處理上,更善于把主要精力用在帶有普遍性、規律性的問題上,從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學了魏書生的有關理論,此刻漸漸認識到了學生的心靈都是矛盾的統一體,好學生和后進學生的區別只在于頭腦中是非,好壞排列的順序及比例不一樣而已。正是因為后進同學上進心的幼苗小而枯黃,有的常常被壓在石頭下,才更需要教師的同情、關注和扶植。懂得了這些理論知識,我在具體教育過程中加以運用,果然效果明顯,某些平時不聽話的同學,調皮的同學經過一階段的努力,都有了較大的提高,與學生的情感交流也更和諧了。
隨著社會禮貌的不斷發展,教師的主角地位也在不斷地變化。以前教師說的,學生就得無條件的服從,無條件的執行教師的安排。此刻我們更多的是關注人文性,也在不斷提倡“人性化服務”。說到底其實我們的教育更應人性化,我們一向在說:要蹲下身子和孩子說話,就是要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性。教師也是從學生時代走過來的,學生的今日就是教師的昨日,學生犯了錯誤時的心境,教師經過回憶自我當年犯的錯誤時的心境就能認識更真切一些。這就是魏書生說的“用回憶的方法去感知”。
讀魏書生的書是一種享受,讀魏書生的思想是對自身思想、靈魂的提升和升華,讀了魏書生的書才明白什么是教書育人,什么是為人師表。
關于教育的讀書筆記16
我們認為,一項重要的教育任務是讓孩子的周圍不光有自然世界,并且也有勞動、創造、建設的世界,因為人的美在勞動中顯示得最為鮮明。
一般在審美教育中,尤其在音樂教育中,心理目標是很重要的。教育者在讓兒童接觸美的世界時就要掌握這個目標。我所定的目標是培養飽含情感地對待美的那種本事和獲得美學性的印象的那種需求。
經“歡樂學校”很重視聽音樂,聽音樂作品和自然的音樂。那里提出的首要任務是引起對旋律的情緒反應,爾后使兒童確信,音樂美的源泉在于周圍世界的美;音樂旋律好像在召喚人:你停下來,聽聽大自然的音樂,欣賞欣賞世界上的美,要愛護這種美,增添這種美。如果在很早的童年能使他從內心感受到音樂作品的美,如果孩子能從樂聲中領略到人在情感上的多種多樣的細微變化,他就會提高到用任何其他手段都不可能到達的文化修養水平。對音樂旋律美的感受會向孩子揭示他自身的美——小小的人會意識到自我的長處。音樂教育——這不是培養音樂家,而首先是培養人。
初秋,當清澈的大氣中能清晰地聽到每一種聲響時,一到傍晚時刻我就和孩子們坐在碧綠的草地上,我讓他們聽了歌劇《蘇丹王的故事》中的“雄蜂飛舞”的旋律。音樂引起孩子們情感上的反響。他們說:“雄蜂一會兒近了,一會兒又遠了。還能聽見小鳥在叫……”我們又聽了一遍旋律,然后去正在開花的含羞草地。孩子們聽到蜜蜂的豎琴在演奏,雄蜂嗡嗡地叫個不停。瞧,這就是那個毛茸茸的大熊蜂,時而在花上飛舞,時而落在花上。孩子聽了很高興:這差不多就是錄在唱片上的那個旋律,可是音樂作品里有一種特殊的美,這是作曲家從大自然中聽來而又表現給我們聽的。孩子們還想再聽一聽唱片上的旋律。
過了一天,我們清早又到繁花似錦的蜜源地段去。孩子們傾聽蜜蜂的豎琴聲,試圖捕捉到雄蜂的嗡鳴。在此之前他們覺得很平常的東西,此刻顯示出美來——這就是音樂的魅力。
關于教育的讀書筆記17
工作之余喜歡翻看《影響教師的100個經典教育案例》這本書。雖然有些案例已看過多遍,但每當再次拿起依然愛不釋手,因為讀它能給我許多教育的靈感和啟示。
1,對待孩子要多一些耐心
其中的一篇案例記敘了一個可愛的8歲小男孩,不愛寫作業不愛靜心讀書,一到下課就愛跟在教師后面:“胡教師,昨日我被狗咬了”;“胡教師,李強上課踢我”。“胡教師,我不想和趙小路坐一位了”。看著他說個不停,他的教師總會不耐煩地對他說:“明白了,明白了。教師很忙,今日就這樣吧。”而他并不生氣,很寬容,慢慢地扭頭走了。一天,當他的教師布置完作業準備去開會,他又站了起來,沒等他開口,他的教師先說話了:“又有什么事?快點,我忙。”“我沒有本子,還有……”“好了,自我想辦法吧!”說完教師就去開會了。等開完會來到辦公室,這位教師便看到自我位上放著一個色彩鮮艷的小蛋糕,旁邊還放著一張小紙條:“胡教師,你很忙,也不明白你有沒有時間看我的紙條。今日是我的生日,原先我想當面告訴你,讓你和我分享歡樂。可你太忙了,那就請你品嘗小蛋糕,好嗎?”這位教師很慚愧,撥通了孩子家的電話號碼,給他送去祝福,并告訴他其實教師并沒有那么忙。
讀后,我和那位教師一樣的慚愧:以往我也覺得自我很忙。感覺與學生交流是浪費我寶貴的時間,有了這些時間我能改多少本作業、有了這些時間我能備多少節課。殊不知,在自我打著“我很忙”的旗號拒絕傾聽學生的心聲時,喪失的是為人師的耐心、愛心、丟失的是學生對教師的依靠和親密。
2,關心愛護問題學生
盤圭禪師是一位誨人不倦的禪宗良師。他的一名弟子卻染上偷竊的惡習,當其他弟子請求盤圭禪師趕走這名偷竊的弟子時,盤圭禪師卻把眾弟子召來對他們說:“你們都是明智的人,明白什么是對什么是不對,只要你們愿意,到什么地方去學都能夠。可是這位兄弟甚至連是非都還分不清,如果我不教他,誰來教他?”這番飽含深情的話語溫暖了偷竊者的心靈,也滌凈了他的心靈。從此偷竊的沖動如煙消散。
讀了這則故事,我們不禁被盤圭禪師大慈悲的胸懷所感動。教育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情懷,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關懷。在現實中,不管教育表現形式多么紛繁復雜,但“愛”應當是它的核心。教育不能沒有愛,可我們此刻的教育由于種種原因,卻逐漸偏離了這一核心。教育需要呼喚愛的回歸,需要一個充滿愛的心靈去震撼另一個心靈。盤圭禪師的故事不僅僅向我們告知了這樣一個真理,同時也用它完美的結局證實了——愛,是一種無聲的教育。
3,以人為本,創造適應人的教育
設計迪斯尼游樂園的美國哈佛大學校長格羅佩斯,在設計游樂園的路徑時受啟發于一位葡萄園主老婦人,這位老婦人因缺少勞動力而讓買葡萄的人到園里自我摘葡萄。于是,他讓工人在游樂園所有的空地上都撒上了草種,不幾天小草發芽了。格羅佩斯讓游樂園提前三個月對外開放。一開始,因沒有路,游人不敢走,格羅佩斯告訴游人,在游樂園里想怎樣走就怎樣走,沒有任何限制。于是,幾天過后,草地上清晰地呈現出被人踩出的優雅自然的小道。這些小道,走的人多的地方就寬些,走的人少的地方就窄些。格羅佩斯就讓人沿著人們自然踩出的痕跡修了路。因為游樂園的路徑設計既和諧自然,又滿足了游人的需要,尊重了游人的自主選擇,所以被評為世界最佳設計。
這個故事讓我聯想到了我們的教育教學,并且感觸很深。在過去的教育教學中,我們有誰能夠像格羅佩斯那樣,以人為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進取性和首創精神,大多數教師唯恐學生走了歪路,浪費了寶貴的學習時間,始終牽著學生不肯撒手,到之后活潑可愛充滿創造精神的兒童都被我們“培養”成了統一標準的“老實”“聽話”的學生。實際上,過多的束縛,違背了教育規律,違背了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只能壓抑學生的天性,只能阻礙學生健康的成長,而“順其自然”,因勢利導,才能令其茁壯成長,趨向完美。教育必須是并且只能是適應人的教育,而不是使人適應教育的教育。我們要學習格羅佩斯“以人為本,順其自然”的思想,讓教育適應學生的成長規律,促進學生有個性的發展。
關于教育的讀書筆記18
1.言語
自我中心言語在機能意義中表現越強,其句法特性在簡化和謂語化方面也顯示得更加鮮明。內部語言的機智本事表現得越強烈,它的句法結構的特點就越鮮明。
2、鏈式復合的原則
機動地、暫時地將一些單個的環節連成統一的鎖鏈,并經過這一鎖鏈的一些個別環節轉移意義。
3.復合思維
構成復合思維發展中的第二階段是將物品和物品的具體印象結合成異常的組合,這些組合在結構上十分像通常所稱謂的成套收集品。
4、皮亞杰理論
兒童思維的自我中心性質與他的心里本性必然具有緊密的內在聯系,因而這種自我中心性質始終是合乎規律地、不可避免地、穩定地表現出來,不受兒童經驗的制約。
5、思維和言語
思維和言語的關系能夠簡略地用兩個相交的圓來表示,兩個相交的圓證明言語和思維的過程的必須部分是重合的。
6.思想
思想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既反映事物本身的情景,同時也包括一個人的情感與意志。就是說,思想一方面反映客觀事物的本來面貌,另一方面也表達出一個人的主觀意志。作為表現思想的形式的語言,也就具有這樣兩種屬性,就是說,語言具有二重性。一是顯真性。是指它能夠說明、顯示客觀事物的真實情景,即顯示真理。二是示意性。是說能表示出一個人的主觀意圖或看法。語言的二重性體此刻具體語言中,即表現了語言的兩種價值,就是顯真值和示意值,二者之間的關系存在著比較復雜的情景。
7.語言
語言是思想的外殼。無論什么樣的思想,不借助于語言,是無法表達出來的。一般來說,語言分為書面語言、口頭語言、圖畫語言、聲象語言、實物語言(如雕塑)、行為語言、身體語言等。其中,行為語言就是人們的行動,從表達思想來說,一個人的行動也是一種語言。在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比較多的語言是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接觸比較多的還有圖畫和聲象語言。
8、在必須階段前兩種發展按不一樣路線進行,互不依存。
9、兒童僅有在過度年齡期結束其智力發展的第三個階段,到達概念思維。
關于教育的讀書筆記19
作為一名長期奮斗在教學一線的化學教師,在十幾年的教學生涯中,讓我逐漸體會到了作為一名教師的崇高,也讓我領悟到了作為教師的肩上的重擔。當前我國正在進行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它對廣大教師提出了全新的挑戰,從中體會到了課程改革對課堂、對教師、對學生的沖擊,同時也存在必須的困惑。暑假,我有幸拜讀了范梅南先生的力作《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書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明白,讀來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那些關于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品味。
因為書中有著廣闊的世界,書中有著永世不朽的精神。雖然滄海桑田,物換星移,但書籍永遠是新的。這句話說得一點也不假,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書是人類提高的階梯。讀書,就是一次與大師的對話,與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難得的精神之旅,同時也會讓人收獲非淺。范梅南先生說,機智是“智慧的化身”。所以,教師要做到“機智”地處理教學中的偶發事件,必須具備諸多素質和條件。我以為,以下幾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要有一顆熱愛學生的心,涵養師愛,以情促教。育人之道,愛心為先。臺灣教育家高震東說:“愛自我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如果教育未能觸及人的靈魂,未能喚起人的靈魂深處的變革,它就不成其為教育。要實現真正意義的教育,愛幾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在什么條件下知識才能觸動學生個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為一個人所珍視的智力財富和道德財富呢?僅有在這樣的財富下——用形象的話來說,就是在知識的活的身體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暢流。”記得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你想把自我的孩子交給怎樣的教師來培育,你自我就做這樣的教師吧!是的,教師,請把完美的笑容帶到學校,把對人與對世界的良好期盼帶到同事們和孩子們面前,像孩子一樣瞪著好奇的眼睛清點知識;把游戲這一人類最古老的歡樂的方式引入課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訓詞換成贊美,換成幽默;把那些塵封在角落里的各種各樣的表情豐富在臉上,用你的腳尖輕盈地點地,聽腳步聲在走廊里擊起歡樂的回響。
那些異常的孩子正是經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我們永遠都不要絕望,是因為只要我們充滿期待,他們或許很有期望。照亮學校的將永遠不是升學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東西,而是圣潔瑰麗的師道精神,是一種對孩子的不染一絲塵埃的博大的愛,和對每個孩子作為無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憫。懷著愛與悲憫,我們不放棄,絕不放棄。讓我們專著的神情告訴所有人,我們沒有放棄。從這些話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愛心去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戶,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的重要性。其實后進生同優秀生一樣,他們都是祖國的期望。對于那些尚未開放的花朵,我們就應當傾注更多的耐心,傾注更多的溫暖,異常的愛給異常的他們,百花齊放才能迎來滿園的春色!
其次,要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人格,嚴慈相濟。《化學課程標準》“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條說:“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化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化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化學;不一樣的人在化學上得到不一樣的發展。”《化學課程標準》中的必須“面向全體學生”的表述是貫穿于新課程標準的一條紅線。教師要“目中有人”切實關懷每個學生,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為每個學生的成才供給機會。人性中最寶貴的是受到別人的尊重和賞識,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體驗人生的價值,并提升這種價值,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讓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樹,把綠陰覆蓋在他們身上;讓體罰和變相體罰遠離禮貌的場所。當然,作為教書育人者,也不能對學生的不良現象放任自流,寬嚴有度才是愛,做到嚴慈相濟。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維,開拓眼界、拓寬思路。機智地處理課堂教學中的偶發事件,實質就是或因勢利導,或拋磚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話題轉移,擺脫眼前的窘境。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有敏捷的求異思維、發散思維,才能左右逢源,化險為夷。
第四,要有豐富的學識。有句話: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我覺得不對,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一桶水遠遠不夠,要開鑿一眼泉,有了源頭活水才能勝任今日的教學。”開鑿一眼泉,就是教師要終身學習。在當今信息化時代,知識的更新程度是驚人的。在教育教學中涉獵的范圍不能局限于課本上的知識,還要走出課本,善于拓展相關的知識,用知識武裝自我的頭腦,融匯到教育教學活動中,保護學生愛問為什么的好習慣,讓自我的課堂更充實、更豐富。如果教師能做到精通專業,又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并善于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和原理,就能信手拈來,馳騁自如,找到偶發事件與教學任務之間的聯系。
讀書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師更要把讀書當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學以致用,時時用全新的教學理念來支撐自我的教育教學工作。讀了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影響,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還需不斷地學習以充實、求發展。
關于教育的讀書筆記20
參加工作很多年來,很多時候我們的工作常態也許只是把手邊的工作由陌生變得熟悉。當講解課文不再成為我們的負擔,我們在怎樣更深入、更藝術地解讀文本上花費精力。毋庸置疑,繁雜瑣碎的現實正在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支離,在對待工作的態度上,也許這種苦澀而甜蜜的咀嚼過程能夠讓我們收獲幸福感覺。當自我的一腔心血在課堂之上成為我們揮灑才智的真情演練,之前的所有煎熬也許都已經云淡風輕。很多時候,我們在這種簡單然而十分充實的輪回中度過白天和夜晚,看身前身后的繁華漸漸地迷蒙雙眼卻依然癡心不變。
作為教師,我們很自然地把自我定位為知識的傳授者。時代闊步前進,教師依然清貧。可是,無論是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人,還是白發皤然的老同志,他們都能夠堅守自我的工作職責,把自我心中所有想盡一切辦法傳輸給學生。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是無私的,也是偉大的。我們有快慰的時候,可是我們也有心痛的時候。雖說是太陽下頭最光輝的職業,可是這種光芒究竟吸引了多少人參與其中?書中自有千鐘粟換來的也可是是我們平凡的生活。學生聽其道之后不再親其師,我們成了被多次遺忘的群體。日出而作、日落未息的生活狀態怎樣才能夠帶給我們富足的精神與寧靜的心態?
所以,如果靜下心來聆聽自我,其實在匆忙的身影背后有很多問題壓迫心頭。王金戰教師創造了很多教育神話,他能夠把倒數第一名的學生送進北大、清華,著實令人驚嘆。可是,不能忘了他是在北京。也許這位學生本來就是一位英才,地利人和,那就無所謂“造就”了。我想王金戰教師的可貴之處在于他能夠使真正的金子發出耀眼的光芒,而不至于被埋沒。這本書并非教大家怎樣把石頭變成金子,而在于告訴大家怎樣把玉石雕琢成晶瑩的美玉。閱讀《英才是怎樣造就的》,不應當抱著尋找答案的想法,因為我們的很多問題他并沒有給予回答。掩卷沉思,我們卻能夠從中得到不少有益的啟示。
在課堂之上,我們會看到睡覺的、眼神空洞的、無心學習的等個別狀態不佳的學生。有時,我們會這樣想:他不想學習就算了,畢竟學習是他的事。事后想想,這種想法是一廂情愿的,也是武斷的。學生的學習是他自我的,也是屬于教師的。王教師現身說法,高中時,化學教師一個小小舉動就激發了他無限的學習熱情,竟然能夠把地窖當作學習的天堂。而他自我也能夠用動情的話語讓學生感到不學習就是一種折磨。語言的力量是巨大的,所以,無論在課堂內外,我們都不應當吝嗇自我愛的語言,應當讓語言成為激蕩學生心胸的滾滾浪濤,洗滌學生心中偶爾泛起的沉渣碎片,在雙向的、真誠的交流中構建教與學的和諧。這樣,教師和學生是平視的,也是單純的,這種相互交流的狀態維系著一種平衡而又穩固的溫情。教學,不應當只是說出知識和見解,更應當是讓學生理解和理解你的知識和見解,從而自主學習,隨著時日增長才智。
僅有這樣,學生和教師才有了進一步溝通的可能。看到學生滿頭的烏發和蔥蘢的青春,我們感受到他們每一刻都在成長。看到他們無邪的笑和純情的哭,我們想起自我的以往年少。當他們舉起的零食因為你的發現而慌亂地掉落,他們一臉善意地提醒你偶爾的失誤,他們因為成績的低迷向你尋求幫忙,還有,他們從來微笑地向你問好,他們送上溫馨的祝福卡片,他們從來以無敵的青春守候在你的身邊,每一個教師都該愛他們,理解他們,并給予寬容。王金戰教師在和一個紀律較差的學生談話的時候這樣說:“研究到你的特殊情景,我允許你每周違反兩次紀律。”理解萬歲,僅有真正深入了學生的內心并理解他們,我們也會得到理解,得到來自學生的愛。
教師在學校日落的每一個黃昏思考,也在城市日出的每一個早晨趕路。我們居住在這個繁華的城市,讓早讀的朗朗書聲把耳朵叫醒,讓夜晚的通明燈火把生命照亮。我們要教給學生準確無誤的知識,要為他們走向成功鋪設路途,所以,很多時候教師的心是很累的。教師每一天都處于一種學習的狀態,奔波待命的狀態,是什么讓他們無怨無悔地堅守,我想應當是一顆火熱的良心以及對這片凈土難以割舍的愛。王金戰教師說:“世間萬物,寧靜是一種偉大的力量。”在這片不大然而美麗的學校內,我們讀書、寫作,傳道授業,涵養精神。在這樣的堅守中,我們送走每一個日出月落,我們竭盡所能地送走一屆屆學生,然后看身邊的學校安靜繼而喧騰,飛揚在我們身邊的永遠是生命中最完美的青春詩篇。
所以,王金戰教師供給給我們的并非能夠直接拿來為我所用的范本,說老實話,我們很多教師的做法并不比他遜色多少。其實,從中領悟一種教育的理念和精神也許比單純的吹捧更重要。基于此,教師的五個關鍵詞我理解為:愛、理解、寬容、堅守、崇高。
關于教育的讀書筆記21
古人云,“開卷有益”。經常讀書和思考,會使我們勇于自省,善于自省,既不憚于正視自我之短,又能努力探究補救途徑。尤其,讀一本好書,能夠使人心靈充實,眼界開闊;能夠使我們不斷總結自我以及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鑒的精華。
寒假里,我拜讀了《教師最需要什么——中外教育家給教師最有價值的提議》一書,獲益匪淺。
書中共談了69條提議,涉及到教師生活、工作的各個領域,如:認識自我、人生境界、教師的魅力、做一個有品味的人、要常懷感恩之心、發現自我的潛能、個性教師的魅力之源、歡樂、健康、做自我的心理醫生、把小事做好、明銳的觀察力、毅力、讀書要學會品書、精神飽滿地投入每一天等。讀此書,就好像有一個個智者站在面前,循循善誘,為我排解煩惱,為我指點迷津。又好像有一個個和藹可親而又博學多聞的老者,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忙,讓我充滿信心……
書的封面上就有這樣一段話:教師到底最需要什么?是金錢?是名利?是學生好的成績?還是家長的尊敬、社會的推崇……其實、教師最需要的是認識自我、發現自我、發展自我、創造自我、成就自我的歡樂,這種歡樂會凈化你的心境,使你越來越感受到活的價值、有意義、越來越能體悟到人生的真諦……
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如“教師,認識你自我”,初看這個題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平時工作、生活中我經常聽到有些教師抱怨:同樣是教師,為什么我工作這么辛苦?為什么學生如此差勁難以調教?為什么學生成績老是提不上來?為什么自我不被賞識、重用……究其根源,是他們沒有真正認識自我。教師僅有看清了自我、認識了自我,才能了解自我的性格優勢與不足,準確地自我定位;才能正確認識職業價值,熱愛自我的職業,才能揚長避短、構成自我獨特的自信心。教師需要不斷更新、不斷完善對自我的認識,使自我變得更好和更完美。教師需要要做的用全面的、發展的眼光看自我。
教師需要有活力。羅曼羅蘭曾說過:“要播撒陽光到別人心中,總得自我心中有陽光。”要引導激發學生參與的進取主動性,作為整個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首先自我要有活力。
教師需要有敏銳的觀察力、用心、細心。敏銳的觀察力是一個教師最寶貴的品質之一。教師需要用其敏銳的觀察力從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好。牽著學生的手,用心去呵護去支撐;從課堂上的師生互動到相互走進內心世界,心心相印,息息相關,生機勃勃,其樂融融,讓自我成為真正的充滿智慧、富有生命力的教師。
此刻的學生都很有個性。教師一般都是喜歡比較聽話的,進取要求上進,對教師和同學也比較尊重的孩子,不太喜歡個別的將自我表現的與眾不一樣、總是顯得自我那么桀驁不馴的孩子。可是這樣做的后果往往是師生之間“水火不容”,學生上課沒有興趣,上課搗亂,教師費盡心思,疲于應付……所以,教師需要學會寬容與欣賞。
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教師能恰當控制和調適自我的情緒。
每一個人都期望得到掌聲,得到表揚。如果人的情緒浮動時,總是要發泄的,有的會發展為破壞性行為。處于“青春叛逆期”這一危險期的中學生,由于此時心理起伏大,感情容易激動,容易走極端,愛“逆流而上”,有的甚至與教師與家庭不可調和,再加上學生學業水平參差不齊,學習的進取性、自覺性有的又很差。當教師應對“恨鐵不成鋼”的學生時,當教師應對家庭和社會的煩惱時,必須要冷靜。如果教師把指責、批評、抱怨,換成啟發、表揚、激勵會是另一種情景。“欣賞是一種進取的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是建立在善于發現和摒棄嫉妒、悲觀厭世等不良心里的基礎之上的優秀品質。只要我們學會了欣賞,就學會了尊重。讓教師多用贊美之聲,克服逼迫之聲,放下我們的架子,少一些居高臨下。
教師需要會思考,會反思。列寧說過:“忘記歷史就等于背叛。”那么,我們又如何對待我們自身的歷史——-每個人已走過的生命歷程呢?學會反思和忘記,也許是對教師個人教學生涯的很好把握。教師要多回過頭來看過去,看自我原先所走過的路,所做過的事。讓教師學會思考,學會反思,在反思中不斷汲取營養,在反思中不斷成長與成熟,經過自我的思維和方法完成別人看來是艱巨或困難的事情。
關于教育的讀書筆記22
當今社會的競爭如此的激烈、殘酷,我們每個人都在為自我的一個位子而苦苦打拼。在這個打拼的過程中,有的人升職,有的人卻落聘。當每個人都懷揣期望站在事業的起跑線上時,我相信,我們的憧憬都是一樣的,我們對未來的期許也是一樣的。可是,為什么在跑步的過程中,我們的結局卻不一樣呢?費拉爾·凱普譜寫的《沒有任何借口》對此作出了最好的詮釋:成功和失敗看起來似乎天壤之別,但促成它們構成的原因,也許就是一些小小的細節,小小的習慣,比如:常常為自我沒有完成的事情而尋找借口。“要成功,就不要給自我尋找任何借口”,是這本書給我們最大的啟迪。
“沒有任何借口”是美國西點軍校200年來奉行的最重要的行為準則。它強化的是每一位學員想盡辦法去完成任何一項任務,而不是為沒有完成任務去尋找借口,哪怕是看似合理的借口。他體現的是一種完美的執行本事,一種服從誠實的態度,一種負責敬業的精神,其核心是敬業、職責、服從、誠實。
尋找借口就是對所作事情的拖延和放棄,它會讓你失去別人的信任,包括上司、朋友。“朋友是最寶貴的財富”朋友不僅僅是心靈,精神上的慰藉,有時他也是你事業的得力助手。如果你總是約會遲到,朋友不會拋棄你,也能夠包容你。如有一天,你的朋友要開拓自我的事業,他需要尋求合作伙伴時,他必須會想到你,但他轉念一想,就會否決,因為他覺得你在事業上是不值的信賴的。
做為教師,首先要有職責心,對工作負責,對學生負責。工作中出現了問題,領導給予批評、罰款、處分,總是不服,認為該領導太嚴厲了,不給面子,一點人情味都沒有……,眾所周知,國有國法,校有校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對于領導的批評要虛心理解,要敢于承擔職責,不得有任何借口和抵制心理。一個好的學校,就因為它有整套嚴格的科學化管理。反之,做為一個領導要是不負責,對下屬在工作中出現了問題不及時的提出批評,只顧面子,任其發展下去,這樣的學校還有期望嗎?其結果又是怎樣?
“沒有任何借口是執行力的表現,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記住自我的職責,無論在什么樣的工作崗位,都要對自我的工作負責,工作就是不找任何借口地去執行。”
是呵,工作就是不找任何借口地去執行!但這并不代表我們只是執行任務的機器。我們是鮮活的、富有思想的、情感豐富的人。我們工作時,并不是像機器那樣按照指定程序進行流水性進展,而是在理解指令后,明確工作的重要性及目標與完成時間,研究應當采取何種方式作為完成工作的方法然后,按照既定的步驟進行處理。這個過程中,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執行人員的思維方法問題。如果我們一味強調執行而不注重對執行人員的心理分析,有可能讓執行結果變得非馬非象。
思維方法,其實就是思維慣性與工作習慣。當我們將所有對事態發展有影響的思維及工作方法持久地加以重復時,習慣也就悄然構成了。工作時,我們的大腦總是按照慣性搜索最近使用與最常使用的信息,并引起外顯的條件反射。借口,有著潤物細無聲的滲透力與溫水煮青蛙的韌性,也有著銅墻鐵壁似的頑固性,正是因循了人類思維的這種特性,肆無忌憚,以致于讓許多人都成了它的階下囚。可能有許多人會說他并不期望如此,但不明白怎樣才能克服借口的漫延。就此,我們試著結合借口的各項屬性來談談解決的辦法:
第一、借口總是在拖延時間、推卸職責
對一件事情,你完全有把握將它完成得很出色,可是由于惰性,你不停地對自我說“再等一會兒”、“等一等”,時間就在你等的過程中慢慢溜走,當你發現時,卻又對自我懊惱不已。對此,我們應當首先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把握清楚自我的奮斗方向并制定一個相對中短期的目標,并為之而努力奮斗,這有利于你在找借口的同時與目標加以權衡,并立刻行動以驅趕借口。
第二、不要讓推卸職責成為習慣
也許你會否定這種看法:推卸職責能夠和習慣聯系在一塊嗎?有這么嚴重嗎?是的,正是這種經常性的習慣在影響你的潛意識,你的潛意識進一步地影響著你的習慣行為。所以,我們應當加強自我的職責感與主動性,并讓主動性與職責感帶著我們駛向更為寬廣的領域,盡情舒展與充實自我。
第三、讓認真工作成為你的習慣
首先,讓工作成為你的愛好,這樣,因為有愛,所以你會想方法對所愛之物做出貢獻。其次,工作給予了我們生活的保障、心智的發展與自我的完善,也給予了我們對未來的憧憬、奮斗的活力與靈感的原動力。所以,我們有必要將它視為珍愛之物,并將它恪守成習慣。
第四、讓行動與全力以赴見證我們的優良習慣
僅有立即行動,才能平定心中的惶恐。僅有全力以赴,才能見證歷程的輝煌。我們不愿讓時光蹉跎了本應燦爛的歲月,不愿讓退縮模糊了本是鮮明的路線,更不應讓借口斷送了本該屬于自我的風采!
關于教育的讀書筆記23
教師是平凡的,但事業卻是偉大的,因為我們所從事的事業是默默地奉獻和無私的犧牲。教師的職業崇高而神圣。在我們的心中,教師應當是:
一個胸懷夢想,充滿活力的教師
一個充滿愛心,理解學生的教師
一個勤于學習,充實自我的教師
一個關注命運,注重素質教育的教師
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
在這本書中最喜歡李鎮西教師在序言中說的幾句話:“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能夠最可愛;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能夠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能夠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能夠最樂觀……所以,你若是工人,就要當技術最出色的工人;你若是營業員,就要當服務質量最佳的營業員;你若是醫生,就要當醫術最高明的醫生;你若是教師,就要當最負責的教師;甚至你哪怕只是一名‘個體戶’。也要當最受顧客稱道的勞動者!你也許不能成為名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能夠成為同行業中千千萬萬普通人里最好的一個!我所謂的‘做最好的自我’,強調的是自我和自我比——昨日的自我和今日的自我比,不斷地超越自我。‘做最好的自我’,便意味著要盡可能在自我的職業中到達自我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我從事教學工作已經幾年了,這期間有很多的困惑都源自“心態問題”——究竟應與學生堅持一種怎樣的關系,在應對學生時如何擺正自我的心態同時。我不斷地想,僅有處理好了這個問題,教學才能變得從容,教育學生時才能處事不驚。李教師在書中極力強調“沒有愛,便沒有教育”,“在教師素質的諸多因素中,對學生的奉獻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職責之心等教師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他說我們教育對象的心靈絕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生長著完美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所以,教師的職責首先在于發現并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讓它不斷壯大,最終排擠掉自我缺點的雜草。如果我們用成人的冷漠去對待孩子的真誠,那么一切“語重心長”的教育都無濟于事。對于那些讓人頭疼的孩子李教師用“科研”的眼光去看,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個難題都當作科研課題來對待,把每一個“難教兒童”都當作研究對象,心態就平靜了,教育也從容了。但教育并不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教育之愛絕不是遷就縱容學生,絕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著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所以這種愛必然包含著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懲罰。“愛”、“理解”、“尊重”、“平等”與
“職責”在李教師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正是教師的氣度,教師的魅力。
什么樣的教師才是最好的教師呢?用李鎮西教師的話說,“最好”就是“更好”,雖然這個“最好”永遠達不到,但一個一個的“更好”,便匯成了一個人一生的“最好”。剛踏入小學講臺,我承擔了四年級語文教師,還是班主任。那時的我熱情滿懷,躊躇滿志,對學生也充滿了愛心,立志做一名受學生喜歡和家長愛戴的好教師。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不但當初的熱情減少了很多,并且還抱怨這,抱怨那,甚至懷疑自我當初的選擇是否正確,怨天尤人,這種心境有時也影響自我的教學。李教師是這樣想的“既然只能當教師,那么悲悲戚戚是當,高高興興也是當,我當然選擇后者!”是啊,開心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為什么不天天開心呢?可是,每一天出現的讓人頭疼的事情,讓人頭疼的學生,怎樣能高興得起來呢?李教師又供給了方法:多想孩子們可愛的地方,盡量把課上好,盡量和他們一齊玩兒,這樣孩子們就會越來越愛自我,每一天生活在一個充滿愛的環境中,又怎樣能不高興呢?
在教學中,我們常常用成人的眼光來看待事物,看待孩子的行為,對他們做出的一些“錯事”不以為然,甚至是不屑一顧,豈不知“他給您一塊糖吃,是有汽車大王捐助一萬萬元的慷慨。他做了一個紙鳶飛不上去,是有齊柏林飛船造不成功一樣的躊躇。他失手打破了一個泥娃娃,是有一個寡婦死了獨生子那么的悲哀。他沒有打著他所厭惡的人,便好像是羅斯福討不著機會帶兵去打德國一般的慪氣。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撻,連在夢里也覺得有法國革命模樣的恐怖。他寫字想得雙圈沒得著,仿佛是候選總統落了選一樣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忽兒而您偏去抱了別的孩子,好比是一個愛人被奪去一般的悲痛。”多么單純的孩子,多么可愛的孩子。平時我覺得自我是愛學生的,但讀了這段話,比一比李教師,我覺得自我的差距還是太大,我的這種師愛并不都是真正的由衷的發出的。都說人沒當母親之前看學生是一種心態,當了母親之后又是一種心態,以我的理解,可能當了母親,有了自我的孩子,對待學生便有了孩子自我母親的心境。不管聽話的、不聽話的、漂亮的、不漂亮的、聰明的或是不聰明的孩子,在母親的眼中都是有無數優點的。我們常說要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我想,如果有了母親之心,我們就會發現,原先這種“閃光點”無處不在。
李鎮西教師的文章,給我極大的鼓舞。“沒有最好的教師,僅有更好的教師”,我們應當多試著從孩子的角度研究問題,用“學生的眼光”看待,用“學生的情感”體驗,今后的工作中,我必須能用愛心溫暖童心,做個富有愛心和童心的人,愛學生,愛生活,愛世界。我必須能不斷提高,向“最好的教師”的境界靠攏。
關于教育的讀書筆記24
在教育實踐的過程中,我們逐漸意識到所進行的教育探索,有不少地方是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相吻合的。從本學期開始,我們明確提出要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踐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理念”。要踐行這一教育理念,首先要對這一理念有正確地認識,不能“掛羊頭賣狗肉”,這就要求我認真研讀有關陶行知的教育理論。《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師讀本》就是我選擇研讀的第一本書。這本書重點闡釋了陶行知先生對與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有著很重要的影響。
原理之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生活教育是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其主要精神有:第一,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是滿足人生需要,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服務的。第二,實際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第三,教育的意義是生活的變化,因而生活教育的內容是伴隨人類生活的變化而發展的。第四,生活教育是一種終身的與人生相始終的教育。
原理之二:“社會即學校”
陶行知認為,“不運用社會的力量,便是無能教育;不了解社會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他指出,傳統教育在“學校與社會中間造了一道高墻”,學校好比是一個“大鳥籠”。提倡“社會即學校”,就是要拆除學校與社會之間的“高墻”,沖破鳥籠式的學校束縛,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天空中任其自由翱翔,把學校中的一切伸張到大自然中去。
原理之三:“教學做合一”
按照陶行知的解釋,教學做合一是生活現象之說明,即教育現象之說明。“在生活里,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又是一種生活之三個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
程。”“教的方法要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學,怎么學就怎么教。”陶行知對教學做合一的效用作了歸納闡釋:要想營利人類全體的經驗必須教學做合一方為最有效力;生活教育就是教學做合一;教學做合一不但不忽視精神上的自動,而且因為有了在勞力上勞心,腳踏實地的“做”為它的中心,精神便隨“做”而愈加奮發。
除此之外,陶先生在《傳統教育與生活教育有什么區別》一文中,非常精辟地對傳統教育和生活教育進行了比較。
傳統教育以文化為中心,偏重傳授文化知識,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而生活教育重在運用、發明、創造,提倡活讀書、讀活書、讀書活;傳統教育使學校與社會脫節,生活教育則要求把整個的社會當作學校;傳統教育只講“天理”與“禮教”不講“人欲”和“自由”,而生活教育卻追求“天理”與“人欲”“打成一片”;傳統教育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而生活教育卻主張以兒童為中心,以兒童的生活為中心;傳統教育堅持的維持性教育,而生活教育提倡的卻是開放、發展、創造的教育??
讀這本書,反思今天的教育,不難發現,盡管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生活教育理念已經有70多年的歷史,盡管我們的教育改革已經推進了那么多年,但我們真實的課堂教學還是那樣像陶先生所描述的“傳統教育”,離他倡導的“生活教育”還差的很遠!
關于教育的讀書筆記25
在青年教師的成長過程中,如何又好又快的成長是每一位青年教師都在思考的問題。最近利用工作之余,我認真閱讀了《怎樣成為一名優秀老師》一書,感受頗深。本書是由三名著名的美國教育工作者編著,主要從教書育人、終身學習、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進行有效地溝通、提供有效的幫助、應對職業挑戰、避免職業倦怠、積極反思、敬業等九個方面進行闡述。
結合我自身的情況:所在的是一所城郊結合部的幼兒園,在幼兒園教學生活中會面臨很多問題,而在面對各種不同生源素質表現的幼兒時,應該怎樣去面對,并且排除相關的干擾因素讓自己在教學崗位上更快的成長,這些也是我常常思考的問題。通過對這本書的閱讀,我對這些問題有了些新的認識,同時也起到了較好的引領作用。
作者在書中指出:成為最優秀教師的要素,不是教學中那些技術層面的東西,而是能有效地贏得學生注意、尊重、傾心的人品。正是這種獨特的人力資源,有著鼓舞人心的強大力量,能激勵學生超越個人所認定的極限,幫助他們尋求人生的重大意義。這相對于此前在教育界注重教材與教法的鉆研的一些教師而言,是一個嶄新而又睿智的話題。
一名優秀教師,必須具備哪些素質和品質呢?作者在書中也進行了闡述,告訴我們理想教師的素質依次是:交談和理解的能力;嚴格而公正地執行紀律的能力;啟發和引發動機的能力;高尚的品德;愛護和關心兒童;對專門職業的獻身和熱誠;友善的個性;端正潔凈的儀表。具備了理想教師的素質,我們才能去談所謂“優秀”,而要達到所謂“優秀”,絕非易事,作者在書中也做了詳實地闡述。在讀后,我也進行了自我反思與總結。
我要做到對自己的工作充滿激情,并把這種激情傳遞給同事和幼兒,展現自身的個人魅力。在班級教學和生活中,在處理班級事情的過程中,要做到對待每個幼兒,要盡可能地做到公正、公平,無論他來自哪里,無論他長得是否可愛、聰明伶俐、討人喜歡。要成長為一名優秀的青年教師,理解得更透徹一些,就是教師必須敬業,有育人教書的激情;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德高為師,身正為范。”有愛心,大愛無聲,師德千秋;并以積極的心態為人處世。此外,作為一名優秀教師,必須熱愛學習、善于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一名優秀的教師必須是一位愛學、善學的人,只有終身堅持不斷學習,才能不斷的更新補充自己的知識,保持與時代同步伐,不至于落后于當今時代的要求。
【關于教育的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5.關于教育的語錄
6.關于教育的美文
7.關于教育的心得
8.關于教育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