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讀書心得
讀書心得寫作方法
(一)簡略寫出自己閱讀過的書籍或文章的內容,然后寫出自己的意見或感想。換句話說,就是應用自己的話語,把讀過的東西,濃縮成簡略的文字,然后加以評價,最重要的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見。
(二)將自己閱讀過的文字,從寫作技巧的觀點來評論它的優劣得失,看看它給人的感受如何,效果如何。
(三)應用原文做導引,然后發表自己的意見。比如我們可以引用書中的一句話做為引導,然后發表見解。
(四)先發表自己的意見或感想,然后引用讀過的文章來做印證。
(五)將讀過的東西,把最受感動的部分做為中心來寫;也可以把自己當做書中的「主角」來寫;也可以采用書信的方式來寫;更可以采用向老師或同學報告的方式來寫。
教育讀書心得(通用35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書心得了。現在你是否對讀書心得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育讀書心得(通用3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教育讀書心得1
讀完了《愛的教育》,我深深得陷入了沉思,愛的教育是什么?我在書的封面找到了答案:素質教育就是“愛的教育”,對父母的愛、對老師的愛、對同學的愛是孩子做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質的基礎。
《愛的教育》里沒有乏味的說教,也沒有豪言壯語,更沒有轟轟烈烈的英雄事跡。它所寫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賣炭人、小石匠、鐵匠的兒子、少年鼓手、帶病上課的教師……以及他們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這些看似平凡、實則真實可信的記敘,把讀者帶入一個愛的世界,讓我們在愛中受到教育。這本書里充滿了愛。充滿了讓人羨慕的愛。
在我們的教育中,“愛的教育”這四個字,說來容易,做起來又是何等的困難!首先,在大多數人的腦海里沒有“愛的教育”這個概念。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沒有愛的教育。正因為我們缺乏愛的教育,才使我們的生活里少了一些愛。對父母的愛、對老師的愛、對同學的愛,這是我們缺少的,這是我們需要尋找的。有了這些愛,我們的生活才會充滿了愛。
在《愛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學生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他們的愛里有寬容,有謙讓,有親情,有友誼。《愛的教育》在訴說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閱歷不一樣,但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以前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此的態度行為可能不一樣。
年輕出任教職時,滿腔熱誠的愛,期望能夠全心全力扮演“為人師表”主角,然而在專業經驗不足、缺乏教學經驗、也沒有好的方法之下,以前以「教師的權威」,用教鞭管教學生,以致傷了學生的心。也曾為了虛榮,逼迫學生在各項比賽中斤斤計較分數,以爭取許多“虛偽的榮譽”。甚至以“分數”來看待孩子,也以“外表”來衡量孩子,更以“聽話與否”來評價孩子,每每憶及此事,不禁全身顫抖,慚愧不已。
不斷的調整心態和做法,也為孩子多付出一份關心與愛心與真心,發現孩子們總會相對的給予“回饋”。因此有“愛的教育”,才有“美”的回憶。
我的體會:
一、以教育為主題的美麗、可愛又動人的故事,就應很多,發生在你我大家的身上,大家都在從事教育工作,而且是基層的教育工作人員,所接觸到、感受到的故事就應最多,也最深刻,只是大家都沒有把他記錄下來而已,如果有機會加以整理,如同本書一樣,必須叫好又叫座的一本好書。
二、我們不要過分執著一個觀念、一種行為模式、一種習慣,而要常求突破,要從不一樣角度,正、反方面整體思考來解決問題。我們就應養成反省思考的習慣,對任何事都要下功夫,才不至于被外界所困惑。
三、看過的書頗多,很少再回味一遍,重新再來;寫過的報告、資料也不少,也很少再重新翻開研讀,事實上偶而重新品味一番,個中滋味又當從何說起?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我們經常在不知不覺當中只顧往前沖,忽略了反省與自覺的功夫,也常常在不知不覺當中,忽略了別人的感受。
四、時代的產物中,造就了很多的讀書人很會讀書,很多學生光會讀書,不會讀人;只會做事、不會做人,個人過度重視,忽視;;是學術界的巨人,卻是生活中的侏儒;能夠和電腦、機器、實驗室對話,卻無法與人溝通。
從事教育工作,針對教育問題而言,通常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到底哪些是“要”或者是“不要”?這個問題值得探討和研究。
一、教師的“要”:
(一)教師要教育不要訓斥:教育是引導而不是灌輸,視學生為「有」而不是「無」。訓斥則不容許學生說「不」,教育則潛移默化。
(二)了解學生、認識學生、適時的贊美和接納、鼓勵與協助,培養學生挫折和容忍的價值決定潛力等等,讓學生快樂成長、茁壯,更會利用各種機會和家長取得聯系,適時的帶給教養子女的咨詢與方法,共同為學生的未來而努力。
(三)教師要理解人性:要了解學生的感受,學生的反應、學生的心聲也該仔細的聆聽看看。
(四)教師要多憐愛和鼓勵。
(五)教師要專業,專業的精神表此刻對國家、社會、學校、學生、教師與家長之認知。
二、教師的“不要”:
(一)教師不要認為這行業是鐵飯碗!打不破,要珍惜羽毛。
(二)教師不要訓斥與灌輸,不強迫學生學習。
(三)教師不要妄想“教育萬能”,不是萬能丹也不是特效藥,有其極限。
(四)教師不要過分執著“立竿見影”,潛移默化的過程導向,注重人格的培養,身心健康的引導。
(五)教師不要悲觀,要樂觀以對,充滿期望與理想。
啟發:
(一)多關心我們的學生,有愛的教育,才有完美的回憶。
(二)堅守崗位,默默耕耘、盡一己之力。
(三)學習型組織的體會:
1、系統思考;
2、自我增進;
3、改善心智模式;
4、團隊學習。
(四)知識經濟的時代,教師要上進好學、多求取新經驗,落實教學工作。
(五)教師專業成長進德修養,教師專業自主工作理念的實踐,務必落實在教育工作上,表此刻各科教學工作上、表此刻日常生活教育當中,以收到身教言教的效果。
在《愛的教育》中,我找到了愛,在愛中找到了教育。
教育讀書心得2
陶行知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諸實踐。對于我們基礎教育工作者來說,我們就應努力學習他的教育思想,服務于我們的教育事業。我有幸拜讀了《陶行知教育名著》這本書,受益匪淺。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好處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內含教育的好處。”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先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生活教育”能夠找到現實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學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對學生的教師教學狀況的調查中發現,學生喜歡同現實生活、學生生活有密切聯系的知識;學生喜歡能用生活的事件來解釋學科知識的老師。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么一個高度,是我前所未聞的,更給了我一絲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時感嘆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此刻提倡的素質教育嗎?教師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也,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也就是我們此刻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說“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先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著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其次,“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們的教育才具有鮮明性,脫離了實際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說教。
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教育,善于開啟學生感受生活、學習探索的興致,教師是一個活的教科書,孩子從“活”的書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不僅僅要教給孩子知識,更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計算,學會學習。教師就應像一個有能源支持的火炬,后者性一個有生命的蠟燭,以便燃燒,一邊又在生長。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不斷的豐富自我,使自我有更高的燃燒值,更高的照亮度,這樣才有可能在有限的從教生涯中,為祖國,為民族的教育事業,為千百萬人的成長做出一份自我的貢獻,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盞明燈,指引我繼續前進、感悟和探索……
教育讀書心得3
寒假來臨,欣喜萬分,因為能夠有更多時光讀書了。翻開《新課程備課新思維》,情緒是急切的,很想從中攝取新知識,以解決課改實踐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困惑。于是迫不及待地跳過開篇的引言,直接從第一章讀起。瀏覽了幾頁,感覺卻有點茫然。第二天再讀,我改變閱讀習慣,從《序》到《引子》逐句細讀,竟有意外收獲,這些收獲不僅僅讓我更好地理解了后面章節的資料,而且《引子》所講一位老師的備課故事更讓我悟到許多,個性是“教育無痕”這一點。我不禁感慨:拋磚引玉雖然是典故,但拋出來引玉的可不必須都是磚。
關于教育無痕,教育要“潤物細無聲”,以前在各種理論培訓學習中也有所聞,但都沒有這次體會深刻。我所教的科目是中學《思想品德》,這次讀書悟到:道德教育不是解決“知不知”的問題,主要是解決“信不信”、“行(行動)不行(行動)”的問題,因此品德教育是很需要技巧的。當學生感覺到你在教育他時,就很難讓他堅信。個性是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獨立意識有了必須的發展,逆反心理增強,對成年人的一味說教和嘮叨有抵觸情緒。所以對他們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應多選取感悟教學策略:教師自我少講或不講任何道理,讓學生自我生成問題,用事實說話,用真實的鏡頭說話,用現場教學資源說話,讓學生感悟人與人之間相互依存的社會關系,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向生活,在生活中感悟。“新課程源于生活,新課程為了生活”。
德育不一樣于其他學科,她應當是用一朵云去推動另一朵云,一棵樹去撼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去撞擊另一個靈魂。德育追尋“真、善、美”的境界,課堂教學能夠用多媒體輔助,營造情理交融的完美境界,讓學生在完美境界中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從而實現“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實現教育無痕的境界。《新課程備課新思維》,我讀了很久,認真做了幾千字的讀書筆記,真的從中學到很多東西。我要從此刻開始反思自我的教學行為,繼續加強理論學習,向書本學習,向名師學習,不斷提高自我對教學資料的處理加工潛力、課堂組織引導潛力以及評價反思潛力。努力優化課堂教學操作,“重視課前預設,關注課堂生成”。努力優化課堂教學手段,根據思想品德課的學科特性,采用感悟教學策略,運用多媒體直觀形象、動靜結合、交互性強的特點,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身臨其境,讓學生從自我的世界出發,用自我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我的心靈感受、感悟社會生活,促進學生德行上的自主構建、自主發展。還要努力優化課堂學習心理,靈活駕馭課堂,掌控好課堂教學環節。
作為新課程改革形勢下的教師,想要隨著課程改革一齊成長,務必要多學習,還要多讀書,從自我面臨的現實情境和客觀條件出發,將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自覺地對自我的教學觀念、教學行為、教學習慣、教學方式以及教學評價進行認真而有效的思考和調整,同時加深對新課程的認識和創新,自覺運用新課程的理論解決教學中的困惑,提高自身的教學潛力和研究素養。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教育讀書心得4
讀了一書。我認為,《探究式科學教育教學指導》一書,無論是促進我的課題研究還是提升我對科學教育的理解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我摘錄了書中的一些觀點。
1、什么是科學?
通常科學是指近代科學,一般把伽利略的研究工作和他對實證方法的確立,看作是現代科學誕生的標志。
2、探究式科學教育過程的特點?
探究式科學教育是在教師引導下,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學習過程,它主要表現為:
(1)探究式科學教育過程要求保護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2)探究式科學教育過程強調要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態度;
(3)探究式科學教育依靠和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
(4)探究式科學教育重視學生之間的相互談論和合作;
(5)探究式科學教育期望促進學生科學態度的養成。
3、什么是探究?
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在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中給出了定義:探究是一種多層面的活動,他包括:進行觀察;提出問題;透過閱覽書籍和其他信息資源來了解什么是已經明白的知識;制定調查研究計劃;根據實驗方面的證據,評價已經明白的知識;用多種手段來搜集、分析和解釋數據;提出解答、闡述和預測;交流結果。探究需要對假設進行證明,需要運用批判和邏輯思維,并思考其他可供選取的解釋。
4、要正確理解探究式科學教育
探究式科學教育是在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的學習環境中,讓兒童親歷科學探究的學習過程。在科學教育中,經常爭論的問題是:探究式科學教育究竟是一種用來幫忙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的學習科學的方法,還是本身就作為一種課程的目標。學探究活動集中探討一個問題,而不是想學生提出一大堆問題,或是不明確的科學問題。討論是發展兒童思維的過程;討論是培養學生傾聽別人意見、比較不一樣意見,學會尊重事實、尊重別人、尊重不一樣意見的過程;討論是培養學生語言和表達潛力的過程;討論是培養學生敢于爭辯和進取的過程。
教育讀書心得5
新世紀教育事業的飛速發展,對我們教育工作者而言,既是機遇,又是挑戰,讀教育專著讀后感。教育新形勢下,對加強教師的自身學習,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十分必要。古詩有云:“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活動中,本人也受益多多。
一、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者
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學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有思想的教育刊物,更需要有成千上萬有思想的教師,這些教師就應有自我明確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
一句話,沒有了思想,人就只是酒囊飯袋、行尸走肉;沒有了思想,教育者就不能稱其為教育者,他注定了會一事無成、枉度此生。
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育者,它具有兩方面的好處:一是用思想武裝我們的行為,用思想去重塑我們的教育行為,“觀念改變,行動改變;行動改變,命運改變”。命運的改變,遠遠不只是個人命運的改變,也將是整個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改變。二是用思想陶養學子的心靈。只有思想才能滋養豐富的心靈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熠熠生輝,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豐富、獨到、深刻的思想來鼓舞人心,我們的事業,我們的人生,才更搞笑味,更有魅力,我們才真正無愧于上蒼給予我們的――不可重復,不可替代,無比珍貴的生命。
思想的創生,是一種精神的歷險,需要膽識,需要勇氣,也需要寬松、寬容的氛圍。讓我們共同去營造,讓我們用心去呵護生長思想的土壤,讓陽光灑滿大地,讓完美永駐人間,讓我們的心靈沐浴在思想圣潔的光輝中,自由地舞蹈。
二、對教育有了新的認識
《教育――財富蘊藏其中》這篇報告中指出:“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時候都更在于保證人人享有他們為充分發揮自我的才能和盡可能牢牢掌握自我的命運而需要的思考、決定、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
與“自由”相對的是壓抑、禁錮、灌輸、奴役、摧殘、踐踏、束縛、鉗制……這是兩種向度的力量。教育保證自由,意味著教育是探索,是啟蒙,而不是宣傳和灌輸;是平等對話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豐富認識,而不是統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極防范。
把人從相互敵視、相互防范中解放出來,從狹隘的功利和世俗的羈絆中解放出來,把人從依附、盲從和定勢中解放出來,把人從習俗、傳統、群體壓力以及本能欲望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這就是教育的使命。
任何教育無論它處于什么層次,以哪一方面為側重點,致力于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都應是其安身立命之所,都是其根系所在,人的自由、解放、超越、完善都應是其根本性內涵。舍此,教育就不成其為教育。
三、學習,學習,再學習
“教育在歷史上第一次在為不可知的未來服務,教師和學生間的代溝從來沒有像這天那么大,教師第一次不得不拋去因經驗豐富而擺出的架子,虛心向孩子學。這是我們怕見到而不得不見到的一幅圖景。教師此時有‘一桶水’也是不夠用的。”在教育新形勢下,做一個與時俱進的教者,學習是唯一的途徑:學習,學習,再學習;以平常的心態對待學習,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氣躁;從錯誤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在探究中學習。
學習是人深層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精神漫游。學習是辛苦的,但更是快樂的,是一種用努力釀造的快樂。
學習是一種交流,是一種滋潤,也是內省與自察。伴隨著感悟和體會,淡淡的喜悅在心頭升起,浮蕩的靈魂也漸漸歸于平靜,讓自我始終持續著一份純凈而又向上的心態,不失信心地契入現實,介入生活,創造生活。
學習能夠拯救我們自我。我們透過學習,讓知識活化成了諸多良好的品質:個性、修養、風度、氣質、幽默感,對人尊重的態度,以及對真理的追求與敬畏。這就是教者的魅力所在。最終,因為學習,我們勝任著我們的工作,我們將學習與工作合為一體,我們實現了我們完美的生活。
教育讀書心得6
最近讀了《教師行為的50個細節》,透過讀書讓我覺得,讀書是一種幸福,一種樂趣,更是一種享受。讀這些教育專著時,我邊看邊與自我平時的教育實際相比較,不禁有了感觸,有了共鳴。這些書在教我將來如何成為一個好老師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體會:
一、教師教育行為細節
育人是教師工作的重要資料。教師的教育行為要發揮理想的效果,務必擺脫枯燥與乏味的單一說教,關注自身行為的細節,從細小之處來影響學生。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教育片段,常常源自與不經意間的一個細節。一句平常但是的話,一個細小但是的動作,都有可能給學生的心靈烙下痕跡。一次無意的非言語行為失誤,一句脫口而出的傷人之語,則有可能疏遠師生之間的關系,使教育產生的真實影響與預期的目標背道而馳。
二、教師教學行為細節
課堂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是教師的基本教學工作。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行為,能夠對學生產生教育影響,這些行為也體現了教師個人的基本素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表現出來的行為細節,不管是言語行為,還是非言語行為,不管是有意表現出來的行為,還是無意流露出來的行為,都可能對學生的課堂學習,乃至日常生活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以教師在課堂上的言語行為為例,假如教師表現出得當的言語行為,那么就能夠感染學生,引導學生的情緒變化,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和熱情;假如教師表現出失當的言語行為,那么就有可能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疏遠師生之間的情感,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
三、教師管理行為細節
在學校教育世界里,教師經常承擔著管理者的主角。在課堂教學中,要進行課堂管理或者教學管理;在課余與學生的互動中,要進行學生管理。教師在管理課堂、管理學生的過程中,也要注意自我的行為細節,努力從細節之處做好管理工作。教師與學生打交道比較多,尤其要注意管理自我的管理行為細節。
四、教師學習行為細節
古人云,“活到老,學到老”。在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知識激增的當代,作為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己任的教師,需要抓住各種學習的機會,不斷充實自我的知識,提高自我的素養,促進自我的專業發展。因而,不管參加有組織的學習活動還是自我學習,教師都要管理好自我的行為細節,提高學習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五、教師日常行為細節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到為人師表,在校園之中的日常行為,也要時時注意細節,以免給學生傳遞不良信息。在很多時候,教師日常的行為細節,就是對學生的一次次“身教”,而且這種教育比“言教”更具影響力。
教育讀書心得7
寒假期間,閑暇之余我翻開了《不要輸在家庭教育上》這本書。很快我就發現這的確是一本難得的教育理論與實踐結合恰到好處的著作。讀后感觸頗多,現就自我的一些感想與大家分享,期望和大家一齊在孩子的教育上相互補充不足,共同進步,為孩子的成長共同創造完美的環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環境,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師。
親情的紐帶,使家庭教育具有著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夠引導孩子構成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幫忙孩子走向成功;反之,必然使孩子滑向反面。因此,父母就應盡好教育子女的職責與義務,當好孩子的首任老師。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明了環境對人影響的作用不可忽視,這種影響包含了與教育相促進和相矛盾兩方面,對兒童的身心發展有時可能是有利的、用心的,有時可能是不良的、消極的。所以,父母要努力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為孩子健康成長帶給的基本保證。
家庭教育是一種生活教育,是寓教育于家庭日常生活之中的。孩子的模仿力、可塑性極強,父母是孩子首先學習的對象。父母生活的態度、思想觀念和文化素質時刻影響著孩子,孩子的言行舉止真實地反映父母教養子女的態度,“孩子是父母的鏡子”。這是透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而實現的。因此,為人父母,如果期望自我的孩子品德高尚,自我就不要做違背道德準則的事;如果期望孩子尊重師長,自我首先務必尊重他人、孝敬老人;如果期望孩子有職責心,自我應當對家庭負責、對孩子負責;如果期望孩子好學上進,自我就就應提高自身素質,注重知識的學習積累和更新;如果期望孩子守秩序、守規則,自我就不要闖紅燈跨欄桿、開“后門”。優秀的父母都是以自身開朗豁達的個性、民主平等的作風去影響孩子,在言行上做孩子的好榜樣,從生活中培養孩子好習慣,從啟發中引導孩子學會寬容他人、感謝生活和珍惜幸福。
環境改變了教育,而教育則改變了一切!《不輸在家庭教育上》一書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它讓我們深深明白了“只有不懂教的家長,沒有教不好的孩子”這句話的含義,讓我們共同閱讀這份每個家長必做的家庭作業。書中有一個欄目“父母課堂”中的幾句話值得借鑒――好父母都是學出來的;好孩子都是教出來的;好習慣都是養出來的;好成績都是幫出來的;好溝通都是聽出來的。確實,沒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斷學習提高的結果。只有不斷學習和掌握現代家庭教育科學知識和方法,才能扮演好家長這個主角,孩子的健康成長才有基本的保障。
總之,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長的第一個生活場所,是孩子最重要的生活基地,家庭教育是任何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都是在家庭教育基礎上的延伸、擴展和提高。要真正了解一個孩子,首先要了解其家庭,要做到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首先要做到孩子不輸在家庭教育上。再次感謝《不輸在家庭教育上》給我帶給的幫忙和啟迪。最后祝愿天下的父母都成為家庭教育的首任優秀教師,培養出成功的孩子。
教育讀書心得8
古人云,“開卷有益”。經常讀書和思考,會使我們勇于自省,善于自省,既不憚于正視自我之短,又能努力探究補救途徑。尤其,讀一本好書,能夠使人心靈充實,眼界開闊;能夠使我們不斷總結自我以及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鑒的精華。
寒假里,我拜讀了《教師最需要什么——中外教育家給教師最有價值的推薦》一書,獲益匪淺。
書中共談了69條推薦,涉及到教師生活、工作的各個領域,如:認識自我、人生境界、教師的魅力、做一個有品味的人、要常懷感恩之心、發現自我的潛能、個性教師的魅力之源、快樂、健康、做自我的心理醫生、把小事做好、明銳的觀察力、毅力、讀書要學會品書、精神飽滿地投入每一天等。讀此書,就好像有一個個智者站在面前,循循善誘,為我排解煩惱,為我指點迷津。又好像有一個個和藹可親而又博學多聞的老者,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忙,讓我充滿信心……
書的封面上就有這樣一段話:教師到底最需要什么?是金錢?是名利?是學生好的成績?還是家長的尊敬、社會的推崇……其實、教師最需要的是認識自我、發現自我、發展自我、創造自我、成就自我的快樂,這種快樂會凈化你的心境,使你越來越感受到活的價值、有好處、越來越能體悟到人生的真諦……
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如“教師,認識你自我”,初看這個題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平時工作、生活中我經常聽到有些老師抱怨:同樣是教師,為什么我工作這么辛苦?為什么學生如此差勁難以調教?為什么學生成績老是提不上來?為什么自我不被賞識、重用……究其根源,是他們沒有真正認識自我。教師只有看清了自我、認識了自我,才能了解自我的性格優勢與不足,準確地自我定位;才能正確認識職業價值,熱愛自我的職業,才能揚長避短、構成自我獨特的自信心。教師需要不斷更新、不斷完善對自我的認識,使自我變得更好和更完美。教師需要要做的用全面的、發展的眼光看自我。
教師需要有激情。羅曼羅蘭曾說過:“要播撒陽光到別人心中,總得自我心中有陽光。”要引導激發學生參與的用心主動性,作為整個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首先自我要有激情。
教師需要有敏銳的觀察力、用心、細心。敏銳的觀察力是一個教師最寶貴的品質之一。教師需要用其敏銳的觀察力從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好。牽著學生的手,用心去呵護去支撐;從課堂上的師生互動到相互走進內心世界,心心相印,息息相關,生機勃勃,其樂融融,讓自我成為真正的充滿智慧、富有生命力的教師。
此刻的學生都很有個性。教師一般都是喜歡比較聽話的,用心要求上進,對老師和同學也比較尊重的孩子,不太喜歡個別的將自我表現的與眾不一樣、總是顯得自我那么桀驁不馴的孩子。但是這樣做的后果往往是師生之間“水火不容”,學生上課沒有興趣,上課搗亂,教師費盡心思,疲于應付……所以,教師需要學會寬容與欣賞。
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教師能恰當控制和調適自我的情緒。
每一個人都期望得到掌聲,得到表揚。如果人的情緒浮動時,總是要發泄的,有的會發展為破壞性行為。處于“青春叛逆期”這一危險期的中學生,由于此時心理起伏大,感情容易激動,容易走極端,愛“逆流而上”,有的甚至與老師與家庭不可調和,再加上學生學業水平參差不齊,學習的用心性、自覺性有的又很差。當教師應對“恨鐵不成鋼”的學生時,當教師應對家庭和社會的煩惱時,必須要冷靜。如果教師把指責、批評、抱怨,換成啟發、表揚、激勵會是另一種情景。“欣賞是一種用心的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是建立在善于發現和摒棄嫉妒、悲觀厭世等不良心里的基礎之上的優秀品質。只要我們學會了欣賞,就學會了尊重。讓教師多用贊美之聲,克服逼迫之聲,放下我們的架子,少一些居高臨下。
教師需要會思考,會反思。列寧說過:“忘記歷史就等于背叛。”那么,我們又如何對待我們自身的歷史——每個人已走過的生命歷程呢?學會反思和忘記,也許是對教師個人教學生涯的很好把握。教師要多回過頭來看過去,看自我原先所走過的路,所做過的事。讓教師學會思考,學會反思,在反思中不斷汲取營養,在反思中不斷成長與成熟,透過自我的思維和方法完成別人看來是艱巨或困難的事情。
教育讀書心得9
暑假里,我認真閱讀了《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本書。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學習問題專家托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進行了15年深入的調查研究寫成的經典教育專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實際上根本沒有天生的所謂學習上不行的孩子,絕大部分也是世人帶著有色眼鏡看待的結果。
書中說到一個叫比利的孩子,總是喜歡發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兒,例如讓水沿著水槽流下,帶著乒乓球滾入洞槽,輪番撞擊數只鈴鐺鳴叫,使一頭玩具小豬旋轉起來,最后進入玩具鱷魚嘴里。這樣,一個鱷魚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啟動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鉛筆。他發明的一些其他機械,也是既富創造性又有實用性。然而,比利還是被勒令退學了,他似乎不會按學校規定的方式辦事,甚至不會計算房間的面積。
還有一個活潑好學的六歲小姑娘,當她第一天入校時是何等地激動。她已習慣于把時間花在小池邊與朋友們畫畫、戲水、堆磚和唱……在入校第一天這么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里,她充滿了期待,期待能在四周走動走動,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期待學校能隨處歌唱、玩耍,她還期待著能與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她發現自己生活在一個不得不長時間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兒,她必須去解析老師復雜的說辭,眼睛必須一眨不眨地盯著味道怪異的書本上那些細小而又彎彎曲曲的數字與字母。當她在老師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與迷惑時,老師就建議她去專家那兒做個檢查。于是,她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檢查后,又被人認為是徹頭徹尾的“癡呆生”。
托馬斯先生發現,孩子學習有困難,本質上是他的學習方法壓根和你不一樣,他具體分析了很多孩子學習不好的原因,最后歸結到是現今的學校教育很難適應孩子們多種天賦類型和學習方式的多樣性,老師們僅僅重視孩子在有限的幾個能力方面的培養,使得很多孩子天生的才能和潛能被打壓了,從而產生了很多不適應學校教育的差生、學業上的殘疾人,但這些標簽被無情地貼到孩子身上時,孩子們就真正地成了學業上的殘疾人了。
其實像《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中描述的這些外國孩子,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又何嘗少呢?在報告文學《每個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師的教育勝經》一書中介紹的北京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師,好幾年來,她已經將來自全國的50多個家長和老師認為在學業上無可救藥的差生轉變成了人見人愛的好孩子。來李老師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學校考試幾乎門門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學四年級,數數還超不過20,有的孩子一見到書本就想撕……在李老師的教育下,這些孩子在學業上全部脫胎換骨,全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有的一躍成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當上了三好學生,還有的已經考上國內重點大學,有的還赴世界一流大學留學深造。
同托馬斯先生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這位被中國教育界譽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談到她的教育經驗時,她語出驚人:世界上不愿意學習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學業差只是教育不當的結果。
“學業殘疾”這一概念應該換成“學習差異”,成千上萬的被認為有“學業殘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殘疾,而是他們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而老師和家長并沒有認識清楚。而且,數以百萬計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學習未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患有學校恐懼癥或厭倦教室,是因為沒有誰認識以及開發他們應該在學校表現出來的東西,也就是說他們特有的天賦與才華被教師和家長的傲慢與偏見徹底泯滅和忽視了。李圣珍常說,教育是一門神秘科學,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細心地分析。
古今中外不乏許多大器晚成的偉人,中國就有齊白石,年少時只能以木匠為生,五十歲時開始學習繪畫,終成一代國畫大師;而外國也有愛因斯坦,年幼時數次不及格甚至零分,也沒阻礙他成年以后智力的蓬勃發展,“最偉大的發明家”桂冠無可非議地屬于他。
教育讀書心得10
教書育人,乃師之天職。作為一名教師,多讀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論是很有收獲的,而我有幸拜讀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感觸頗深。陶行知先生是一位受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用畢生的精力來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的改革并付諸于實踐。他以蘊含豐富的教育思想的寶庫,為我們提供了正確的教育理論和方法,給予我們良好的啟示。
陶行知大膽地把杜威學說進行了改造,創立了“生活即教育”理論。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中看來,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內容。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論中,“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的觀念相當明確,密切學生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來設計各種教育教學活動,使學生學會用學習到的知識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體會到學習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體會到知識的價值。此外還要求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要讓學生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這些都是我們所追求的教育模式。現在新課標中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課堂成為學生的課堂是其具體表現。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教學做合一”是被毛澤東譽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創建的“生活教育”理論體系中最富有建設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論。“教學做合一”的含義是“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學是學生。”在陶行知先生的思想中,“教學做合一”實際包括三層意思:一是指方法,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二是指關系,對事說是做,對已說是學,對人說是教;三是指目標,教育不是教人學,而是教人學做事。他同時強調,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改造舊教育、創造新教育的銳利武器。陶行知先生曾說,“我們常見的教育家有三種,一種是政客的教育家,他們只會運動、把持、說官話;一種是書生的教育家,他只會讀書、教書、做文章;一種是經驗的教育家,他只會盲行、盲動,悶起頭來,辦……辦……辦”。陶先生認為第一流的教育家必定要在下列兩種要素中得了一種,一是敢探未發明的新理,二是敢入未開化的邊疆。教師的創造精神體現在順應時代要求,與時俱進,開拓進取。教師要立足崗位實際,學習思考,積極開展實踐研究,探求教育革新之路。今天的教育仍然存在陶先生文中所講的三種“教育家”,因此,能夠不為環境之影響,執著實踐創造與開辟之精神,方為真正有膽識的一流教育家。
當我讀完這本書之后,我深切地感受到了陶行知先生在中國教育中的地位。陶行知先生站在了時代的前頭,他的教育理論與實踐,顯示出科學的預見性和高度的創造性。陶行知先生在自己三十多年的教育實踐中形成的教育理論,浩如煙海,既博大、全面,又精湛、實際,而且自成頗為完整的思想體系。陶先生留給我們的教育理論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我們要把這筆財富投入到平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為了教出求真的學生,為了讓學生學做真人,我們永不止步,用我們堅定的步伐引領著新世紀的孩子們走向成功的彼岸!
教育讀書心得11
這天,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怎樣培養真正的人》,明白了教師要具備培養學生的愛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別人的愛心(或是痛苦)的潛力,進而才有可能把他培養成為一個真正的有愛心的善良的人。
愛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題。韓軍的人文主義精神;朱永新教授高舉的“愛的旗幟”的新教育實驗;李鎮西的“走進心靈”的教育,似乎無不凝聚著愛的核心。
反思自我的成長經歷,尤其是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我所奉行的不也是愛的惟一原則嗎?
記得,我還是學生的時候,我就發誓成為一個善良的人,我要用我的善良感染周圍的每一個人。那時候,我在學校住宿,在同寢室中,我的人緣很好。因為,我當時做人的準則就是:無論是誰,只要有事求我,我就務必答應他。既然求我肯定就有難處,我要幫忙每一個有困難的人。那時,我家里也不富裕,我吃和穿都很節省,但是只要有同學跟我借錢,只要我兜里還有錢我就必須會借。漸漸地,我發現我眼中的世界似乎變了,每一天我都會有無窮的快樂,每當我躺在床上要入睡的那一刻,我似乎都能感受到明天又是一個燦爛輝煌的日子。
再之后,我當了一名老師。在教育教學,我首先教育孩子要學會關愛他人。關愛他人是現代社會中人所必備的素質之一,只有關心他人勝過關心自己的人,才能融入到使周圍的人都快樂的大我之中,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人與人之間需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忙,相互提高。學會幫忙他人,也就學會了關愛自己。
我給他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充分說明了關愛與合作對人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上帝到天堂和地獄去考察,發現天堂里的人同地獄里的人一樣都是圍著一口鍋,拿著兩米長的勺子喝著相同的肉湯。但是,天堂里的人卻精神煥發,滿面紅光,地獄里的人卻萎靡不振,面容憔悴,這是什么原因呢?原來,地獄里的人心中只有自己,手里拿著長勺子舀湯喝,勺柄太長,總是喝不上。而天堂里的人則相反,他們的心中有他人,手拿長勺子舀湯第一口總是先喂他人,然后再被別人喂。由于有了先己后人和先人后己之別,于是也就有了天堂地獄之分。
在和孩子們朝夕相處的日子里,我發現了,比我的世界更動人的是孩子們的心靈世界,在那里如小石潭記中的潭水一樣的清澈,在那里如桃花源記中的桃源一樣的美麗,在那里像圣經里的天堂一樣沒有苦難只有關愛,在那里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樣沒有憎恨只有善良。你愛他們,他們也愛你。
愛孩子們吧,即使他暫時不能理解你,終有一天,他會明白你的愛。愛是永恒的!為了你的學生總有一天如你愛他一樣能去愛別人,為了這世上的人彼此之間都能互相關愛,請你愛你的學生吧!師愛是一種激勵學生個性和諧發展的無可代替的教育力量。愛是陽光,能融化冰雪;愛是春雨,能滋生萬物;愛是橋梁,能溝通師生的心靈。有了愛,師生之間就能以誠相見,心心相印,沒有愛,就沒有真正的教育。
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愛別人就等于愛自己!”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當你培養出具有愛心的孩子,他就會對教師的愛很敏感,并以好心還好心;而教師的愛,最重要的是為了學生獲得知識,若是學生懂得了這些,自發向上,成績自然就好,成績好了,那作為老師的你不也會更加快樂了嗎?
教育讀書心得12
參加工作很多年來,很多時候我們的工作常態也許只是把手邊的工作由陌生變得熟悉。當講解課文不再成為我們的負擔,我們在怎樣更深入、更藝術地解讀文本上花費精力。毋庸置疑,繁雜瑣碎的現實正在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支離,在對待工作的態度上,也許這種苦澀而甜蜜的咀嚼過程可以讓我們收獲幸福感覺。當自己的一腔心血在課堂之上成為我們揮灑才智的真情演練,之前的所有煎熬也許都已經云淡風輕。很多時候,我們在這種簡單然而非常充實的輪回中度過白天和夜晚,看身前身后的繁華漸漸地迷蒙雙眼卻依然癡心不變。
作為教師,我們很自然地把自己定位為知識的傳授者。時代闊步前進,教師依然清貧。可是,無論是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人,還是白發皤然的老同志,他們都能夠堅守自己的工作職責,把自己心中所有想盡一切辦法傳輸給學生。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是無私的,也是偉大的。我們有快慰的時候,可是我們也有心痛的時候。雖說是太陽下面最光輝的職業,可是這種光芒究竟吸引了多少人參與其中?書中自有千鐘粟換來的也不過是我們平凡的生活。學生聽其道之后不再親其師,我們成了被多次遺忘的群體。日出而作、日落未息的生活狀態怎樣才能夠帶給我們富足的精神與寧靜的心態?
所以,如果靜下心來聆聽自我,其實在匆忙的身影背后有很多問題壓迫心頭。王金戰老師創造了很多教育神話,他可以把倒數第一名的學生送進北大、清華,著實令人驚嘆。可是,不能忘了他是在北京。也許這位學生本來就是一位英才,地利人和,那就無所謂“造就”了。我想王金戰老師的可貴之處在于他能夠使真正的金子發出耀眼的光芒,而不至于被埋沒。這本書并非教大家怎樣把石頭變成金子,而在于告訴大家怎樣把玉石雕琢成晶瑩的美玉。閱讀《英才是怎樣造就的》,不應該抱著尋找答案的想法,因為我們的很多問題他并沒有給予回答。掩卷沉思,我們卻可以從中得到不少有益的啟示。
在課堂之上,我們會看到睡覺的、眼神空洞的、無心學習的等個別狀態不佳的學生。有時,我們會這樣想:他不想學習就算了,畢竟學習是他的事。事后想想,這種想法是一廂情愿的,也是武斷的。學生的學習是他自己的,也是屬于教師的。王老師現身說法,高中時,化學老師一個小小舉動就激發了他無限的學習熱情,竟然可以把地窖當作學習的天堂。而他自己也能夠用動情的話語讓學生感到不學習就是一種折磨。語言的力量是巨大的,所以,無論在課堂內外,我們都不應該吝嗇自己愛的語言,應該讓語言成為激蕩學生心胸的滾滾浪濤,洗滌學生心中偶爾泛起的沉渣碎片,在雙向的、真誠的交流中構建教與學的和諧。這樣,教師和學生是平視的,也是單純的,這種相互交流的狀態維系著一種平衡而又穩固的溫情。教學,不應該只是說出知識和見解,更應該是讓學生理解和接受你的知識和見解,從而自主學習,隨著時日增長才智。
只有這樣,學生和老師才有了進一步溝通的可能。看到學生滿頭的烏發和蔥蘢的青春,我們感受到他們每一刻都在成長。看到他們無邪的笑和純情的哭,我們想起自己的曾經年少。當他們舉起的零食因為你的發現而慌亂地掉落,他們一臉善意地提醒你偶爾的失誤,他們因為成績的低迷向你尋求幫助,還有,他們從來微笑地向你問好,他們送上溫馨的祝福卡片,他們從來以無敵的青春守候在你的身邊,每一個教師都該愛他們,理解他們,并給予寬容。王金戰老師在和一個紀律較差的學生談話的時候這樣說:“考慮到你的特殊情況,我允許你每周違反兩次紀律。”理解萬歲,只有真正深入了學生的內心并理解他們,我們也會得到理解,得到來自學生的愛。
教師在校園日落的每一個黃昏思考,也在城市日出的每一個早晨趕路。我們居住在這個繁華的城市,讓早讀的朗朗書聲把耳朵叫醒,讓夜晚的通明燈火把生命照亮。我們要教給學生準確無誤的知識,要為他們走向成功鋪設路途,因此,很多時候教師的心是很累的。教師每天都處于一種學習的狀態,奔波待命的狀態,是什么讓他們無怨無悔地堅守,我想應該是一顆火熱的良心以及對這片凈土難以割舍的愛。王金戰老師說:“世間萬物,寧靜是一種偉大的力量。”在這片不大然而美麗的校園內,我們讀書、寫作,傳道授業,涵養精神。在這樣的堅守中,我們送走每一個日出月落,我們竭盡所能地送走一屆屆學生,然后看身邊的校園安靜繼而喧騰,飛揚在我們身邊的永遠是生命中最美好的青春詩篇。
因此,王金戰老師提供給我們的并非可以直接拿來為我所用的范本,說老實話,我們很多老師的做法并不比他遜色多少。其實,從中領悟一種教育的理念和精神也許比單純的吹捧更重要。基于此,教師的五個關鍵詞我理解為:愛、理解、寬容、堅守、崇高。
教育讀書心得13
寒假期間,我認真研讀《教育新理念》、《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兩本書。從這兩本書中,我認為普通教師可以讀出人生道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讀出管理理念、辦學方向;而思想者讀出的更是心靈的共鳴靈魂的回音。作為一名平凡的教師,這另本書讓我感動,更讓我深思。
一、用知識武裝自己
通過自學使我體會到作為個體的人必須要進行終身的學習,作為教師必須把教育看作是貫穿與人的整個一生與人的發展各個階段的持續不斷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的理念,充實自己的頭腦,使自己的思想不斷地更新,與時代同步。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將貫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終,可謂“活到老學到老”。學習不再僅是學生的專利,教育也不再僅是教師的特權。一個真正的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時代也伴隨知識經濟時代同時降臨。教育必須正視現實,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使其形式靈活多樣,促進社會學習化、學習社會化。所以作為教師,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創新,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習和了解先進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通過思想的內化來指導實踐;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創造新的教育方法,適應學習時代的要求。
二、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某年輕人來到綠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輕人便問:“這里如何?”老人家反問說:“你的家鄉如何?”年輕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討厭。”老人家接著說:“那你快走,這里同你的家鄉一樣糟。”后來又來了另一個青年問同樣的問題,老人家也同樣反問,青年回答說:“我的家鄉很好,我很想念家鄉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說:“這里也同樣好。”旁聽者覺得詫異,問老人家為何前后說法不一致呢?老者說:“你要尋找什么?你就會找到什么!”
的確,這個故事告訴大家:當你以欣賞的態度去看一件事,你便會看到許多優點;以批評的態度看,你便會看到無數缺點。反觀我們傳統的教育,多是為了分數的教育,從教師自我出發,而不真正是對幼兒這一主體人的教育,教師的抱怨也就“順理成章”了。而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孩子的發展。我們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幼兒全面發展(由于個體差異,絕對意義上的全面發展實際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孩子的發展能為個人所駕馭,孩子可以從自己的興趣愛好出發,自由地從事多方面的活動,充分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何況,“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優生”有缺點,“差生”也有閃光點,在我們教師心目中每個孩子都應是有天才的一面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改變教育觀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師生關系,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欣賞者”。從這一角度出發,教師應該尊重幼兒合理的心理需求與個性差異,尊重他們的愛好與選擇,尊重他們的人格。同時,及時捕捉幼兒身上的“閃光點”,并予以贊揚,特別是對“差生”而言,一兩次別開生面的欣賞不啻是沙漠里的綠洲,久旱的甘霖,這樣將會激發他們身上的潛能,讓孩子在充滿鼓勵與期待的沃土中成長,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以問題為紐帶的教學
在《教育新理念》中,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所提出“以問題為紐帶的教學”。書中闡述到“創造始于問題。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首先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問題性教學。”“美國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教師并不是以知識的傳授為目的,而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形成自己對解決問題的獨立見解為目的。問題能力在于學生,能不能以問題貫穿教學在于教師。”目前,在農村課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師們也迷失了方向,把握不住了重點,一學期下來不知道讓孩子們學會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對自己教學產生了懷疑,不知從何處入手。這不由得引起人們深思的是,教育的真正功能究竟是什么?在文中,袁教授給予了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諦在于“將知識轉化為智慧,使文明積淀成人格”。其中包括兩層含義。其一:對教師而言,教會學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學會判斷知識和信息,要比教給學生現成的知識重要得多。因為知識本身是多變的,不斷更新的。其二:現代文明的成果并不能通過傳授內化成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么,教師的教學行為直接影響到學生智慧、人格的形成與發展。這不由又落實到最根本的就是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師究竟應該教什么,怎樣教?通過學習了袁教授的《教育新理念》對我們真的收獲不淺!
常讀書和常思考,使我勇于和善于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要不憚于正視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于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鑒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愚人不才,笨鳥先飛,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學藝術作為一種人生目標,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祖國的教育教學改革的大潮之中。
教育讀書心得14
第一次拿到《愛心與教育》,隨意地打開一個章節翻看著,就被那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感情故事而吸引,似乎不經意之間有什么觸動了我的心房。然后,把它放在枕邊,細細地研讀,那飛揚的文字一次次滲入到我心靈的深處。今天,我做在電腦前,桌子上就放著這本《愛心與教育》,在開始敲下第一個字以前,我情不自禁地再次撫摸著它,仿佛又一次和李鎮西老師進行著心靈的對話,那么真實的感受到了愛心的跳躍,激情的脈動,詩意的揮發。
是啊,在書中,我讀到了愛:每天定時給汪斌煮一個雞蛋,開學前為每一個學生寫一封信,每一個學生的生日獻上一份真誠的問候……這是李鎮西老師攜著一顆愛心,走進學生的心靈,感受每一個孩子喜怒哀樂的結果。在書中,我更讀到了教育中理應擁有但卻久久失落了的東西,那就是教育的人情味!教育是心靈的藝術。如果我們承認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過程便絕不僅僅是一種技巧的施展,而應該充滿人情味;教育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充滿著對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應該體現出民主與平等的現代意識。雖然就學科知識、專業能力、認識水平來說,教師遠在學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師生之間是天然平等的;教師和學生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進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為萬同的轉變,與王銅的溝通,李鎮西老師處處顯示出這種平等,這種民主。
如果說現在的教師大多不愛孩子,未免太絕對了些。哪一個教師會否認自己是有愛心的呢?曾聽說一位小學一年級的女教師,為了“嚴格要求”學生,竟在課堂上用膠布封住了說話的十幾個學生的嘴巴!她時,她很委屈地說:“我也是為了學生好!”
教育需要愛,但是一種怎樣的愛呢?我想不是溺愛,不是不平等的愛,而是一種在民主中的關愛。讓我們象李鎮西老師那樣,在愛中體現民主,在民主中實施關愛吧!
教育讀書心得15
古人云,“開卷有益”。經常讀書和思考,會使我們勇于自省,善于自省,既不憚于正視自己之短,又能努力探究補救途徑。尤其,讀一本好書,可以使人心靈充實,眼界開闊;可以使我們不斷總結自己以及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鑒的精華。
寒假里,我拜讀了《教師最需要什么———中外教育家給教師最有價值的建議》一書,獲益匪淺。
書中共談了69條建議,涉及到教師生活、工作的各個領域,如:認識自己、人生境界、教師的魅力、做一個有品味的人、要常懷感恩之心、發現自己的潛能、個性教師的魅力之源、快樂、健康、做自己的心理醫生、把小事做好、明銳的觀察力、毅力、讀書要學會品書、精神飽滿地投入每一天等。讀此書,就好像有一個個智者站在面前,循循善誘,為我排解煩惱,為我指點迷津。又好像有一個個和藹可親而又博學多聞的老者,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書的封面上就有這樣一段話:教師到底最需要什么?是金錢?是名利?是學生好的成績?還是家長的尊敬、社會的推崇……其實、教師最需要的是認識自我、發現自我、發展自我、創造自我、成就自我的快樂,這種快樂會凈化你的心境,使你越來越感受到活的價值、有意義、越來越能體悟到人生的真諦……
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如“教師,認識你自己”,初看這個題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平時工作、生活中我經常聽到有些老師抱怨:同樣是教師,為什么我工作這么辛苦?為什么學生如此差勁難以調教?為什么學生成績老是提不上來?為什么自己不被賞識、重用……究其根源,是他們沒有真正認識自己。教師只有看清了自己、認識了自己,才能了解自己的性格優勢與不足,準確地自我定位;才能正確認識職業價值,熱愛自己的職業,才能揚長避短、形成自己獨特的自信心。教師需要不斷更新、不斷完善對自己的認識,使自己變得更好和更完美。教師需要要做的用全面的、發展的眼光看自己。
教師需要有激情。羅曼羅蘭曾說過:“要播撒陽光到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要引導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主動性,作為整個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首先自己要有激情。
教師需要有敏銳的觀察力、用心、細心。敏銳的觀察力是一個教師最寶貴的品質之一。教師需要用其敏銳的觀察力從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好。牽著學生的手,用心去呵護去支撐;從課堂上的師生互動到相互走進內心世界,心心相印,息息相關,生機勃勃,其樂融融,讓自己成為真正的充滿智慧、富有生命力的教師。
現在的學生都很有個性。教師一般都是喜歡比較聽話的,積極要求上進,對老師和同學也比較尊重的孩子,不太喜歡個別的將自己表現的與眾不同、總是顯得自己那么桀驁不馴的孩子。但是這樣做的后果往往是師生之間“水火不容”,學生上課沒有興趣,上課搗亂,教師費盡心思,疲于應付……所以,教師需要學會寬容與欣賞。
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教師能恰當控制和調適自己的情緒。
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掌聲,得到表揚。如果人的情緒浮動時,總是要發泄的,有的會發展為破壞性行為。處于“青春叛逆期”這一危險期的中學生,由于此時心理起伏大,感情容易激動,容易走極端,愛“逆流而上”,有的甚至與老師與家庭不可調和,再加上學生學業水平參差不齊,學習的積極性、自覺性有的又很差。當教師面對“恨鐵不成鋼”的學生時,當教師面對家庭和社會的煩惱時,一定要冷靜。如果教師把指責、批評、抱怨,換成啟發、表揚、激勵會是另一種情景。“欣賞是一種積極的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是建立在善于發現和摒棄嫉妒、悲觀厭世等不良心里的基礎之上的優秀品質。只要我們學會了欣賞,就學會了尊重。讓教師多用贊美之聲,克服逼迫之聲,放下我們的架子,少一些居高臨下。
教師需要會思考,會反思。列寧說過:“忘記歷史就等于背叛。”那么,我們又如何對待我們自身的歷史——每個人已走過的生命歷程呢?學會反思和忘記,也許是對教師個人教學生涯的很好把握。教師要多回過頭來看過去,看自己原先所走過的路,所做過的事。讓教師學會思考,學會反思,在反思中不斷汲取營養,在反思中不斷成長與成熟,通過自己的思維和方法完成別人看來是艱巨或困難的事情。
教育讀書心得16
《愛的教育》——這真是一本無與倫比的、能夠感動任何人的書!
當你看完這本書后,你就會深刻反省自己以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是否造成過不好的影響;是否破壞了與他人珍貴的友誼;是否不珍惜父母那溫馨的關懷……
像最后的每月故事《海難》中寫道“‘要那個小的(“小的”指小男孩,即馬里奧)!船已經超載了,要那個小的!’水手喊”,馬里奧不是沒有生的機會,但當他看到朱莉埃塔胸前的血跡時,他也被震撼了,想到了朱莉埃塔在自己受傷時給自己包扎的那一幕。因此他在生與死的選取中放下了生的機會,他死留給自己,把生送給同伴。因為馬里奧明白,別人也許更比他需要“生”。
即使已經過去了四十四年,恩里科的父親也不忘他的小學老師,還專程來看望他,并像小時候那樣愛戴他、尊敬他。這是多么好的一位父親!我頓時覺得恩里科很幸福,它擁有如此博學多識、如此溫文爾雅的父親!
恩里科的同學們也很團結!正直的卡羅內,勤勞的柯萊蒂,用功的斯塔爾迪,勇敢的羅貝蒂,可愛的小泥瓦匠,品學兼優的德羅西……這是一群多么友善的好伙伴啊!
我此刻想把這本書珍藏起來,期望在多少年之后,我還能把它找出來,重新閱讀這本書,從新感受從這本書中透露出的對國家、對朋友、對親人、對任何人的愛!
教育讀書心得17
根據自身學習的需要我放假時間,靜下心來,腳踏實地地學習了《教育新理念》等書籍,冬天氣溫雖然很冷,但我能克服一切困難,仍持之以恒地有計劃的進行學習。透過新一輪的教育教學新理念的學習與反思,我的大腦又一次的受到了前首未有的洗禮,并對一些新的教育教學理念能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為今后的教育教學奠定了更扎實的基礎。
對創造始于問題的認識
我個人認為:一是教師的新理念、新教法與學生的實際、課堂教學要求相脫軌;二是在備課的過程中,不能真正體現出備學生的過程,在教師的教案里,更難找到與教學環節、教學資料和切合學生實際的提問。沒有提問,哪有問題;沒有問題,哪知學生學得如何?這樣做的關鍵是教師為了圖省事或認為學生文化基礎太差,根本不值得一問,或借口課堂時間十分有限,怕提問后完成不了教學任務。所以認為,多一事還不如少一事。透過認真學習,我真正認識到了課堂提問題的重要性,缺少了這一環節,課堂教學無論多完美、多動聽,總會讓人覺得少了靈性和缺乏現實好處。因為有問題意識、問題潛力的課才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潛力的素質教育。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簡意賅地說,創造始于問題。學生有了問題,才會思考,有了思考,才能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才能找到獨立思考途徑的可能。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提倡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并帶著更多問題走出課堂。這就是所謂的以問題為紐帶的教育。這種教育,教師并不是以知識的傳授為目的,而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用心探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個性是構成自己對解決問題的獨特見解為目的,使學生終身受益為目標。
對過程教學比結果教學更重要的認識
在以往的教學中,大多數教師認為,只要課前認真備課、上課環節比較完美、課后布置一些作業就是一節好課。至于學生能否學到多少有用知識、潛力能否提高卻不在思考之列。若按這種教學,表面上看是素質教育,但實際上仍是“應試教育”的翻版,只但是打著“素質教育”的旗號,正所謂拉“素質教育”之大旗,做“應試教育”之虎皮。為此,我透過不斷的學習,才真正的認識到過程教學比結果教學更重要的含義。因為知識才是人們真正的認知的結果。而知識的學習和教學無疑是必要的,但大多數教師往往太注重認知結果的教學了。如果在知識發展緩慢的時候,有這樣的想法還有情可原,那么,在知識和信息快速發展的這天,這就不能容忍了。因為學生學到的僅是知識大海的一粟,而缺乏實際問題解決的潛力,跟不上快速更新時代的步伐。簡單地說,智慧比知識更重要、過程教學比結果教學更重要,因為知識才是真正啟發學生智慧的手段,過程是結果的動態延伸。教學中能夠把結果變成過程,才能把知識變成智慧,才能提高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潛力。
對文科教育過程是體驗和提升生命價值的過程的認識
在平常的學習生活中,不少學生因為芝麻大小的事,大打出手,甚至致人非命;有的學生對花草樹木的隨意攀折不以為然;對弱勢群體逞強、嘲諷;對可愛的小貓、小狗生命的不屑一顧等等。從學生身上暴露出來的缺點,不難看出在他們的身上難以體現人的生命價值觀。這不僅僅說明當今的教育確實存在必須問題,更說明一些學生的素質低下,只有看到這些學生的不足,才能深刻地反思當今的教育。這讓我想起,為何國外也把保護動物寫進本國法律中,并用心倡導保護動物的生存權,建立人與自然的真正和諧,讓動物成為人類的真正朋友,以此來加強國民的素質教育、愛心教育和關心弱勢群體教育。這種教育的效果十分明顯,國民素質大大提高。所以,在這種教學中,要大力倡導人的真、善、美的一面,極力反對暴力和戰爭,熱愛和平,反對戰爭,關愛生命。為此,在文科教學中,要把文學、哲學、道德所表達的對生命價值的充分肯定和對生命價值的尊重成為教學的重點,使學生真正感悟到人的生命價值得以實現,才是人的這種獨特的生命感受。讓學生在這種學習過程中,感受到生命的跳動、感受到這種生命價值的升華,這才是文科教育的真正任務和真諦的體現,也是文科教育的基本使命和基本教育的功能。
對網絡時代教師的認識
在逐步實現網絡教育的這天,我們還有部分教師滿足“一支粉筆、一本教科書”的陳舊教學方法。因為這種教學既簡單,又省事。但殊不知,這種簡陋的、過時的落后教學,是在萬不得已的狀況下,也就是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方可使用。而在經濟發達的地區,哪個學校沒有一到幾個多媒體教室,可這些配有現代化教學設備的多功能教室卻完全成了擺設,像裝有漂亮鮮花的花瓶,僅供人欣賞而已,沒有更多的使用價值。當然,多功能教室也有發揮作用的時候,那就是上級主管部門來現代化驗收時,學生才有可能在現代化的教學中快樂地學習、才能感受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導致這種不良現象的原因有多方面造成的,如多媒體上課,制作課件是一件繁而難的事,或部分教師不求上進,不能利用有限的業余時間學習電腦的操作,而是把主要精力用于家教或在“圍城”里面酣戰,可對課件的制作卻一竅不通。導致這種對多媒體教學不感興趣的現象,造成有限的教學資源得不到合理的充分使用。這種結果要不了幾年,設備老化,教學質量低下,學生素質下降,最終造成了教學資源的極大浪費。所以,作為一名網絡時代的現代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不斷創新。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時間,認真學習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學習信息化知識,以此適應現代教育教學發展的客觀需要。所以,信息技術為現代教育的新飛躍帶給了平臺,提高了教學質量,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更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根本的嚴峻挑戰,信息技術呼喚新世紀的教師,新世紀的教師要有不斷學習的意識,最終才能適應現代教育的飛速發展。
總之,透過暑期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我感觸很深,體會頗多。我作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在不斷的學習、實踐中,才能真正體會教育教學新理念對現代教育的重要作用,才能真正關注每位學生的成長和生存,才能緊跟時代教育發展的步伐,才能為人民的教育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教育讀書心得18
讀完了《愛的教育》,我深深的陷入了沉思。如何做才是愛的教育?在我們的教育中,“愛的教育”這四個字,說來容易,做起來又是何等的困難!通過閱讀本書,使我更加懂得了教師在教學中起的是引導和輔助作用——對知識感情的引導。教師引導的方法的好壞對學生的成長,甚至于對其以后的各個方面都將產生重要的影響。是呀,只有真正對孩子們付出關心、愛心與真心,才能得到孩子的真誠回報;也只有這樣才能啟發孩子,了解孩子;沒有“愛的教育”,哪有“美的回憶”。由此,我有了如下體會:
1、在教育教學中,注重情商的培養,而不僅僅只是開發學生的智商。事實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熱情對的成長、發展能起更大的推動作用。
2、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只顧及到自己的感受,而不能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我們應該深入學生的心理,真正了解學生的感受,這將有利于我們更好得處理師生互動關系。
3、生活如同一本書,其中蘊涵著不少的哲理和啟示。我們應該多加觀察,多加思考,從中得些人生的蘊涵,這不僅是一種知識的獲得,更是一種人性的修養。
4、教師要專業。專業的精神表現在對國家、社會、學校、學生、教師與家長之間的認知。我們在教育教學中起的是引導作用,而不是填鴨式灌輸。教師應該的重視學生存在,以情感去開啟學生的心智。
5、我們應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把中國傳統美德傳授給學生。適時的贊美和接納、鼓勵和協助學生,培養學生接受挫折的能力。
6、在教學過程中,多鼓勵、贊美學生,培養學生積極性的同時,培養他們對挫折的容忍能力,是學生快樂成長。了解學生的感受,觀察學生的反應,聆聽學生的心得。
7、用“愛”來感化學生,真誠地為學生提工服務,在生活中做學生的朋友。
8、不要過分地執著于“立竿見影”,注意學生的人格培養,身心健康。教育不要悲觀。要樂觀以對,充滿希望與理想。
《愛的教育》在訴說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是愛在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閱歷不同,但是你會從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多關心學生,富有愛心,上進好學,多求取新經驗,做好教學工作,進德修養,以達到身教言教的效果。在《愛的教育》中,我找到了愛,在愛中找到了教育。
教育讀書心得19
愛是明媚的陽光,和煦輕柔,給人以愜意的享受;愛是蔚藍的大海,深不見底,光不見邊。翻開《愛的教育》的篇章,品味它的字字句句,咀嚼它深刻的哲理,我盎然發現,愛是如此博大。
《愛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所著的作品,以少年安利柯的視角,將他成長中發生的深刻之事一一展現在我們眼中。
這本書中沒有華麗的詞槽,沒有搞笑的情節,沒喲有突出的個人,但作者用他那富有魔力的雙手,將“愛”這一字,表現的淋漓盡致,動人心腸。在我讀來,書中并沒有真正的主角,也沒有所謂的配角。書中的人物性格不一,特點不一,家境不一。他們形形色色,每天都在經歷不同的事,同時也在做出多彩的選擇。我默默讀來,好像他們就是在我身邊的人,他們一舉一動,我都在靜默中目睹,他們掌握著自己的命運,他們是人生的主人。
書中圍繞“愛”這一字,講述了多個美好的事情。安利柯與姐姐為家中生計所做出的犧牲;帶病堅持為孩子上課的老師;與愛戴關心老師的學生;卡隆在失去母親后,同學們對他人鼓勵與幫助。親人之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朋友之間的愛,我感同身受,覺得世界如此美好!
這本書沒有拯救公主的王子,沒有打敗魔龍的勇者,也沒有人人歌頌的英雄,只有普通的民眾,普通的家庭——小木匠、工人、老師、作家、學生。他們是平凡的人,但愛卻是他們變得不平凡。一個人的愛就螢火之光,卻能指引人找到前進的方向,那千千萬萬的愛就能使一切變得更加美好!
愛很簡單,卻又不簡單……
過去的我常常深思,到底什么才算愛?而今,我找到了答案。在朋友身體不適時,送上一句關心的問候;在父母感到勞累時,為他們捏捏酸痛的肩膀;在老師批改作業時,主動為他分擔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人與事,但換做你,你是否真得這么做?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實包含著一個人的品德、涵養、素質以及對將來的家庭、事業、社會的影響,所以愛是萬物之源泉……
讀了《愛的教育》這本書后,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愛的定義,愛很簡單。愛是責任,使命的體現,愛是事發過后的原諒,愛是心甘情愿的付出,愛是幸福的根源,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有些人不明白什么是愛,那是他們在理所當然的接受,與咄咄不停的抱怨中迷失自我,愛就是心,做個有心人吧!
不要讓愛你的人與你愛的人,發出“唉!”的悲嘆。
教育讀書心得20
寒假期間,閑暇之余我翻開了《不要輸在家庭教育上》這本書。很快我就發現這的確是一本難得的教育理論與實踐結合恰到好處的著作。讀后感觸頗多,現就自己的一些感想與大家分享,希望和大家一起在孩子的教育上相互補充不足,共同進步,為孩子的成長共同創造美好的環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環境,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師。
親情的紐帶,使家庭教育具有著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幫助孩子走向成功;反之,必然使孩子滑向反面。因此,父母應該盡好教育子女的責任與義務,當好孩子的首任老師。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明了環境對人影響的作用不可忽視,這種影響包含了與教育相促進和相矛盾兩方面,對兒童的身心發展有時可能是有利的、積極的,有時可能是不良的、消極的。所以,父母要努力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為孩子健康成長提供的基本保證。
家庭教育是一種生活教育,是寓教育于家庭日常生活之中的。
孩子的模仿力、可塑性極強,父母是孩子首先學習的對象。父母生活的態度、思想觀念和文化素質時刻影響著孩子,孩子的言行舉止真實地反映父母教養子女的態度,“孩子是父母的鏡子”。這是通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而實現的。因此,為人父母,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德高尚,自己就不要做違背道德準則的事;如果希望孩子尊重師長,自己首先必須尊重他人、孝敬老人;如果希望孩子有責任心,自己應當對家庭負責、對孩子負責;如果希望孩子好學上進,自己就應該提高自身素質,注重知識的學習積累和更新;如果希望孩子守秩序、守規則,自己就不要闖紅燈跨欄桿、開“后門”。優秀的父母都是以自身開朗豁達的個性、民主平等的作風去影響孩子,在言行上做孩子的好榜樣,從生活中培養孩子好習慣,從啟發中引導孩子學會寬容他人、感謝生活和珍惜幸福。
環境改變了教育,而教育則改變了一切!
《不輸在家庭教育上》一書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它讓我們深深明白了“只有不懂教的家長,沒有教不好的孩子”這句話的含義,讓我們共同閱讀這份每個家長必做的家庭作業。書中有一個欄目“父母課堂”中的幾句話值得借鑒——好父母都是學出來的;好孩子都是教出來的;好習慣都是養出來的;好成績都是幫出來的;好溝通都是聽出來的。確實,沒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斷學習提高的結果。只有不斷學習和掌握現代家庭教育科學知識和方法,才能扮演好家長這個角色,孩子的健康成長才有基本的保障。總之,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長的第一個生活場所,是孩子最重要的生活基地,家庭教育是任何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都是在家庭教育基礎上的延伸、擴展和提高。要真正了解一個孩子,首先要了解其家庭,要做到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首先要做到孩子不輸在家庭教育上。再次感謝《不輸在家庭教育上》給我提供的幫助和啟迪。最后祝愿天下的父母都成為家庭教育的首任優秀教師,培養出成功的孩子。
教育讀書心得21
我利用休息時間拜讀了教育專著《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的教育專著。通過讀書讓我覺得,讀書是一種幸福,一種樂趣,更是一種享受。讀這些教育專著時,我邊看邊與自己平時的教育實際相比較,不禁有了感觸,有了共鳴。這些書在教我如何當一個好老師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體會:
感觸之一: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者
人沒有了思想,根本就屬于酒囊飯袋、行尸走肉。教師沒有了思想,就不能稱其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學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萬有思想的教師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們的教育行為,“觀念改變行動,行動改變命運”。二是用思想陶冶學生的心靈。只有思想才能滋養豐富的心靈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熠熠生輝,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豐富、獨到、深刻的思想來鼓舞人心,我們的工作,我們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們才真正無愧于上蒼給予我們的不可重復,不可不可替代,無比珍貴的生命。
感觸之二:做一個寬容的智者
在《中國教師缺什么》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很欣賞:土地寬容了種子,才擁有了收獲;大海寬容了江河,才擁有了浩瀚;天空寬容了云霞,才擁有了神采;人生寬容了遺憾,才擁有了未來。寬容意味著承認兒童的差異,承認兒童的未完成狀態。教育應從寬容開始。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你會得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喜悅;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意味著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時,就是科學地看待教育過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說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對待工作如此,對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難免有許多不如意,同事相處、朋友相交,難免有一些誤會,但如果能用寬容的心對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感觸之三:注重教師的師德修養
師德是教師之魂,完善的思想道德修是驅使教師運用已有的知識能力教育作貢獻的動力。教師的角色是“學生學習的伙伴”,是“學生式的教師”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教師與學生的對立關系,教師的作用不再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注重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使用,學會生存,學會做人。”教師既是學生的伙伴,又是教學的組織者,誘導者,促進者;教師是“學生式的教師”,學生是“教師式的學生”,相互影響相互探究,相互學習,共同發展。課堂上,不僅僅學習書本上前人創造的知識,也學習師生共同探究,發展,創新的新知識,使學生的認知解決,實用,貼近。教師要學會合作,要善于向別人學習,要學會支持,教師要善于運用支持的策略,使兒童獲得更多的探究機會。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發現,讓我們攜手,更加努力,更加勤奮,充滿了愛,充滿了知識,充滿了對工作的滿腔熱忱,無愧于“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做新時代的好教師。
感觸之四:做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
”教育家和教書匠,一個最大的區別,就是教育家有一種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創新的精神,他們以不教之本為基本的教育教學指導思想,追求的是一種充滿靈性與智慧的教育教學。而教書匠往往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灌輸作為教育教學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的教育教學手段。接受教育的時間越長,卻使學生的思維更加單一,視角更加狹窄,更加缺乏想象力,更加不自信,這難道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嗎?我們該如何保護兒童的想象力與好奇心呢?我想,或許我們會從中獲得一些啟示。我覺得像這樣的教育才稱得上是讓人終身受惠的教育。其實這種教育也在進行灌輸,但它不同于傳統的灌輸,它充滿著靈性與智慧,能給每個孩子以深深的心靈震撼,又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能給每個孩子樹立起遠大而切實可行的目標。“一個教師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一些教師,他教一年,然后重復五年十年乃至一輩子;有些教師,實實在在地教了五年。一個實實在在教五年的教師與一個教了一年卻又重復了一輩子的教師,他們的成就是不一樣的。因此,作為一個教師,我覺得應該具有不探索、不斷創新的精神,做一個教育上的`有心人,千萬不要成為一個高高在上的教書匠。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到自己過去似乎都在沉睡之中,而這本書一下子就把我喚醒了。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們永恒的主題。沒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動中洋溢著激情、詩意,也不可能有優質的教育。為了未來的教育,我們這些做教師的必須要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也許我們離人們心中的理想教師還有一段距離,但我們有決心更有信心將這段距離逐漸縮短。我深信:“教育的理想會奏響新世紀中華民族的英雄樂章,理想的教育會開創新世紀中國文明的燦爛輝煌!”
教育讀書心得22
一部最近很火的有聲讀物《第56號教室的奇跡》有幸拜讀了一下,略有些感悟。作為一個教師的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第56號教室是美國洛杉磯霍伯特小學的一間極為簡陋的甚至會經常漏水的教室,這個班級高達九成的學生來自貧困的移民家庭,英語不是他們的母語。這些似乎注定平凡的學生卻在一位充滿愛心和教育智慧的老師的培養下,高居全美標準化成績前5%,他們長大后紛紛就讀于哈佛、斯坦福等頂尖大學并取得非凡成就。創造這一奇跡的就是——雷夫。艾斯奎斯先生。
讀這本書時,總讓我聯想起之前看過的日本作家黑柳徹子寫的《窗邊的小豆豆》。《窗》寫的是一個叫小豆豆的小女孩的故事。她在日本教育家小林宗作先生創辦的巴學園里度過了無比幸福的小學生活。我覺得第56號教室的先生和巴學園的小林校長,在很多地方都有相似之處。
一、給學生以足夠的信任。
老師說:“多數教室以害怕為基礎,我們的教室卻以信任為基礎。”老師在開學第一天,就讓孩子們玩信任的游戲,讓學生明白:“破裂的信任是無法修補的,除此以外,其他事情都可以補救。”做個公平公正的人,做個細心觀察的人,做個以身作則的人,做個講道理的人,努力掃除教室里的恐懼,不輕易發怒、火冒三丈。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顧及他們的想法,為學生打造一個堅固而友善的避風港。老師憑借這些,取得學生的完全信任,走進了孩子的心靈。師生之間有了信任作紐帶,一切教育問題都會很容易解決。
巴學園的小林校長在50個學生眼里,就是一位極為仁慈可信的父親。被原來學校逼著退學的小豆豆,第一次來到巴學園,就和小林校長絮叨了四個小時。而小林校長一次也沒露出不耐煩的樣子,向前探著身體,專注的聽著,這第一次,就讓小豆豆非常安心,非常溫暖,她想,能永遠和這個人在一起就好了。小林校長總是對巴學園的孩子說:“不能欺騙動物,動物很信任你們,如果你們欺騙它們,那它們太可憐了!”小豆豆恪守著這一點,對她的小狗洛基始終信任,哪怕洛基有時無心地傷害了她,她也對它的忠誠堅信不疑。對動物尚且如此,何況人呢!小林校長對孩子們的信任并非刻意為之,而是源于他對孩子們的愛,對孩子們心靈的關注,對孩子們的尊重。他讓孩子們不自覺地就把信任放在了他的肩上。
大育無痕,老師和小林校長內心汩汩流淌的愛,在孩子心中澆灌出信任之花。
二、教給學生做人之道。
老師說,人格品性才是教育本質。他用道德發展的六階段來教育他的學生,這六個階段是:
一、我不想惹麻煩;
二、我想要獎賞;
三、我想取悅某人;
四、我要遵守規則;
五、我能體貼別人;
六、我有自己的行為準則并奉行不悖(這一點,類似于我國提倡的‘慎獨’)。
他以此引導學生一步步邁向人生道德的最高階段,事實上他的學生做到了。布蘭達在路邊幫助了一個受傷的陌生人,卻一點也不聲張;他班的小小莎士比亞隊不論到哪里演出,留給人的印象都是謙遜有禮;觀看有自己本班參加的比賽時,不論哪一方展現高超的技巧,都會大聲喝彩…老師說:“第56號教室的主要目標是——引導學生在一個什么都有只欠仁慈的世界中懷有仁愛之心。”
與老師相比,小林校長對孩子的人格教育,更多的是“潤物細無聲”。開運動會時,為了身有殘疾的高橋君,他特意設計了適合這個孩子的比賽項目,讓個子最矮、手腳最短的高橋君取得了很多項目的第一名,年年都是運動明星。這不僅教會了高橋君自信,使他再也不會為身體上的殘疾而自卑;也教會了其他孩子應該尊重每一個人。巴學園規定,孩子們可以在游泳池里快快活活的光著身體游泳,小林校長想讓孩子明白:“無論什么樣的身體都是美麗的!”這樣,即使身體有障礙的孩子,和大家在一起潑水玩時,對自己身體的羞恥感也不知不覺間消除了。
三、教給學生生活技能。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讓人們能更好的生活。雷夫老師和小林校長的教育觀念是一致的——“生活即學校,學校即生活”,這與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謀而合。
老師利用一切可能的時間,運用多種方式教學生各樣的生活技能。他想方設法買來許多實驗器材,在被許多老師忽略的自然課上,認真地指導學生做實驗,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科學精神。他豐富孩子們的藝術素養,他們班的小小莎士比亞就是專門表演莎劇的,這種戲劇表演中還配有舞蹈、音樂,都是孩子們精心設計的,這個表演隊的水平近于專業,經常應邀到各地巡演。他還教學生打棒球,彈吉他,聽搖滾樂。還教學生如何存錢及謹慎用錢。還教學生做面具,編線繩,制自畫像。還教孩子如何合理安排事情,如何整理物品……他所授的內容不勝枚舉。而這些,都不是標準化測試的內容,老師卻能幾十年如一日地做下來,而且做得功績卓然。真令人佩服!當然他并非全才,很多東西他原來一無所知,為了教給學生,他努力自學,查資料,請教專業人士,最終他不僅使自己的生活充滿情趣,更使他的學生們受益無窮。這也是他的學生日后都大有作為的主要原因吧。
小林校長在巴學園開設的教學內容也是豐富多彩的。他教孩子們游泳,教極富節奏感的韻律操,教吃飯散步的禮儀,請附近的農人做“老師”,到田間教孩子們使用農具種莊稼。更有意思的是,帶孩子們去野炊,讓大家帶炊具、食材,幾個人一組,一起做飯,撿柴的,燒火的,切菜的,燒飯的,各顯其能,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動手能力都得到極大鍛煉,而且“樂亦無窮”。還有,運動會的比賽項目也是獨具匠心,和生活息息相關。像鉆鯉魚肚子、找媽媽等項目都充滿生活情趣,連比賽的獎品都是蔬菜:一根胡蘿卜,一棵卷心菜……想想都覺得有意思,也令人感動!
想一想,孩子們能夠擁有如此多的生活技能,享受如此多的生活樂趣,生活該是多么美妙!學習該是多么快樂!
四、培養學生終身閱讀的習慣。
我覺得,讓孩子愛上閱讀,老師倘能做到這一點,也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雷夫老師說:“閱讀不是一門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和世界接軌的方式。讓孩子長大后成為一個與眾不同的人,熱愛閱讀是基礎。”他平時給孩子們推薦了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指導閱讀方法,開辦讀書會,讓學生寫每月讀書心得。這樣日積月累,學生的整體素養有很大的提升。小林校長建的圖書室,更是給巴學園的孩子們提供了一處溫馨的精神家園。圖書室里擺滿了五顏六色各式各樣的孩子們愛讀的書,“你們只要喜歡,什么時間去圖書室都可以,借回家讀也行。”小林校長說,“請多多讀書。”從此孩子們只要一有空,就往圖書室跑,甚至連去廁所都怕耽誤時間。
孩子天生愛閱讀,請我們保持他們的天性吧。熱愛閱讀的孩子必將擁有更美好的人生!
教育讀書心得23
對于我們基礎教育工作者來說,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致力于教育事業服務是我們的宗旨。今天,有幸閱讀了陶行知《教育名著》這本書,受益匪淺。
“生命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好處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內含教育的好處。”所謂“生活怎么樣就受到什么樣的教育;好的生活受到好的教育,壞的生活受到壞的教育。
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人同生,同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不是以書本為中心的傳統教育,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脫離傳統教育的基礎上產生的。“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現實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學生所需要的教育。
在對學生教學情況的年度調查中,發現學生喜歡與現實生活和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學生喜歡能夠用生活事件解釋科學知識。
陶行知先生將生活教育提升到了一個高度,讓我感震撼,震撼他的精辟和深刻。與此同時,感嘆他對教育事業的遠見卓識。這不是我們現在所提倡的素質教育嗎?老師傳授知識來解決學生的疑惑,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工作,學會學習,這是陶行知的著名教育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就是教育的目的。
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這一思想最初就存在于人類社會。生活教育來源于人的生活,隨著人的生活而變化。其次,“生活即教育”是與人類社會現實生活的種種相對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接受教育,教育是在各種生活中進行的。“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是與生活相一致的。只有在生活中,我們的教育才具有鮮明性,脫離了實際的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說教。
教師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教育,打開學生對生活、學習和探索的興趣。教師是活的教科書,孩子可以從“活的”書中感受生活,感受生活。教師不僅要教給孩子知識,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計算,學會學習。
教師就應像一個有能源支持的火炬,一邊燃燒一邊重獲新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的豐富自我,才能擁有更高的燃燒值和照亮度,這樣才有可能在有限的從教生涯中,為祖國、為民族的教育事業,為千百萬人的成長做出一份貢獻。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盞明燈,指引我繼續前進、感悟和探索……
教育讀書心得24
最近讀了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提議》一書。書中,蘇霍姆林斯基用精辟的教育理論知識結合生動的教育實例將其幾十年可貴的教育經驗展此刻我們面前,給我們提出了許多有效的切實可行的提議,每條提議都如涓涓細流,滋潤著我的心田,更像一盞明燈給我指明了方向,為我的工作和學習帶來了啟迪,使自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和深深的洗禮。書中字里行間流露出的對學生的關愛、對教育的理解,深深感動著我。
經過閱讀該書,它使我悟到了如何建立進取互動的班團體,怎樣成為學生中的一員,如何做一名有智慧的教師,怎樣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微笑起來……
書中提到:當一位學習困難的兒童跟本事較強的兒童在一齊上課學習的時候,需要給他以異常的關心和耐心;要讓他去完成專門為他挑選的作業,并且評價他的成果;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同時要有耐心,能夠忍受學習困難的兒童那種遲遲不肯開竅的局面,那能夠稱之為豁然開朗的時刻必定能到來。讀后這些話久久在耳邊回蕩,它給了我很多啟示: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存在許多這樣學習困難的學生,教師在應對的他們時,要有最大的耐心和愛心,幫忙他們樹立信心,。應當多與他們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想法和困難,從而對癥下藥。我們還應以賞識的眼光去看學生,去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與學生做心與心的溝通和交流,讓他們感受到教師的愛和真誠,從而度過學習上的難關并逐漸樂于學習。
教育讀書心得25
近段時間,我校開展了“讀教學專著,走成長之路”的教師讀書活動。期間,我讀了張文質的《教育的十字路口》一書。書中寫的都是一個個教育故事,從一句句真誠的話語,我感受到他對教育的一絲絲憂愁,他就一個站在教育十字路口的人,為我們指引著方向。
“教育就是反思與行動,愛撫與照料,對話與合作,引導與建構,促進與生長,教育就是互動與相互成全。以追求完整人性為目標的教育,以人性的不完整作為關注的起點,在那里,每一個人都以自我的獨特性而賦予了主體的價值,并所以成為職責的主體,主體意識的萌發恰似教育促進人的發展的基本點。”書中的這兩段話揭示了教育的本質,那么誰來進行教育呢自然是教師。教師的職責就是教育。教育,就是教書育人。教書育人,必先修身。所以我們每一個做教師的要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身素質。加強業務學習,多學習理論知識,記好筆記,認真寫心得體會。要認真備課、上課,同時要反思自我的教學,對照新課改精神,明確不足,找準差距,爭取提高。要學會“關注、尊重每一個學生,相信、善待每一個學生,用心聆聽每一個學生的心聲,開啟每一個學生的智慧之門。”
書中最讓我欣賞的,是作者提出了基礎教育中的10個人文關鍵詞:自主、互動、開放、質疑、活力、寬容、同情、愛、覺悟、生命。人文精神是當代基礎教育變革的價值背景和追求目標,這些名詞在教育改革實踐中被賦予了堅實、豐富、深刻的精神內涵。尊重生命,愛每一個學生,寬容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為學生創設一個開放、互動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的質疑本事、自主學習的本事,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會充滿活力。
教育讀書心得26
一段時間以來,我認真拜讀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專著,陶行知先生是一位為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諸實踐。他以蘊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為我們供給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啟示和教益。其中,最受啟發的是陶行知先生的兩段名言:
1、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總起來說,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
新課程標準下的教科書與以往傳統教科書有很大改變,多以學生生活、活動為主,可是每個學校每個年級的學生認知情景不一樣,所以在教材的選用上也不一樣。教材資料是死的,作為教師我們應當根據學生情景來創新教材,自主創新“活教材”,以實現創新教育。
2、“六大解放”:一是解放學生的頭腦,就是要鼓勵學生敢想、善想,敢于動腦,善于動腦;二是解放學生的雙手,就是要鼓勵學生敢干、善干,敢于動手,善于動手;三是解放學生的眼睛,就是鼓勵學生敢于觀察、善于觀察,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四是解放學生的嘴巴,就是鼓勵學生敢說、善說,敢于提問、善于提問;五是解放學生的空間,就是要擴大學生的活動領域,不把他們局限在狹小的課堂里,也不局限在學校中;六是解放學生的時間,就是要保證學生有時間去獨立學習、活動和創造,不要把課程排得滿滿的,也不要讓課外作業多得做不完。
在課程改革的今日,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在近一個世紀后的今日,它仍歷久彌新。他的思想與我們今日課程改革所提出的觀點可謂不謀而合陶先生說:"有了這六大解放,創造力才能夠盡量及揮出來。"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日,在新課程改革的大形勢下,我們僅有改變自我的觀念,樹立創造意識,實施創新教育。徹底的解放學生,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發展創造本事。讓我們的學生走上創造之路,也僅有這樣我們的素質教育才不會是一句空話。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教育理念可謂極富前瞻性,一些教育思想在今日仍有著極大的指導意義。他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理論,無不閃爍著創造的光芒。相信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在新課改中的滲透與運用,會讓課程改革更好地發揮出實效,促進新課改的推進。
教育讀書心得27
教育是事業,而教師是職業。我們從事的是教師這一職業,擔負的卻是教育的職責。師與生之間,維系在一齊的是愛,因而愛也就成為了教育永恒的主題。“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跡的愛,我期望自我能夠到達這個境界。”多么樸實的一句話。正是這樣樸實的一句話,道出了張思明對教育的理解,證明了他對教育工作的態度——用心去做。
用心做教育,就要擁有一份童心。
教師與學生構成了教育的主體,教師是施教者,學生是受教者,而兩者并不是對立的,教師與學生間的和諧成為了教育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保障。在教育活動中,由于學生的年齡因素決定了學生的思想,他們有自我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視角,作為與學生有必須年齡差距的教師,則必須要擁有一顆學生一樣的童心才能與學生走得更近,才能走進學生內心深處,使教育活動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
用心做教育,就要奉獻一片愛心。
“愛孩子是連母雞都會做的事”。學生在教師的眼中就是孩子。既然是孩子,我們就得用我們的愛來教育他們。我們每一天最主要的工作是什么,上課、批改作業?不是,那只是我們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我們主要的工作是把我們的愛給學生,并且,要把我們的愛給每一個學生,不要有所遺漏,因為,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原先每個孩子都是那么可愛。
用心做教育,就要豎立一顆恒心。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一個周期性較長的工作,也許作為我們來說,體會到的只是重復:上課、作業、輔導……,然而,正是在這單調的重復中,學生卻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變化:年齡在漸漸長大,知識在逐步增多,思想越來越成熟,與人交往的本事越來越強……當然,這些不會展此刻我們面前,可是我們能夠經過學生的一言一行體會得到。這是我們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地教育的結果。我們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經過多次思想工作,頑固不化的調皮學生愛上了學習;經過耐心輔導,成績落后的學生迎頭趕上……這些都是我們長期教育的結果。
我們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從事著教育這一事業,我們應當用童心、愛心、恒心去撐起這一工作,我們應當用心地去做好我們的工作。
教育讀書心得28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對于活動空間有限而閑暇時間也極少的教師來說,讀書無疑是開闊視野最好的捷徑。我在讀書的過程中便常常感嘆于“開卷有益”的道理所在。讀書是一種享受,能夠暫時忘卻自我所處的空間位置,忘卻繁雜的瑣事。尤其是讀教育類的書籍時,經常對號入座,感覺身邊發生的好多事和書上講的比較類似,在書中能夠學習怎樣教育教學,能從中獲得許多啟迪,讓自我的教育教學工作開展得更加從容,這樣的感覺很真實也很充實。
“做一個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師,過一種有尊嚴的教育生活。”是我作為人民教師的一個目標。讀了李教師的書,感觸頗深。
感受之一:
作為教師,應當多讀書,讀各種各類的書,尤其是文學名著更要捧讀不輟。都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確實有這種感覺,讀書不僅僅增長見識,還能夠在寫作時有所借鑒。李鎮西教師經常向學生推薦各種有意義的課外讀物,以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不僅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能夠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自我教育的動力。當然,推薦給學生讀的書李教師都是先讀過的,有的學生甚至從李教師的書架上借書去讀。這一點異常值得我學習,雖然我是教美術的,但我本身一向認為讀書能夠讓自我的心靈變得更豐厚,能夠承載更多生命的底蘊。讀書伴隨著積累,然后在需要的時候才能“厚積薄發”,在課堂教學中就能給學生供給適當的精神營養。我能夠把這分精神傳授給學生,讓學生也每一天多學習一點點。
感受之二:
教師應當真誠地喜愛學生,并走進學生的心靈。李鎮西教師時時反思自我,時時向學生學習,他也認為學生的心靈純潔可愛,學生的心靈比教師高尚得多。在那里,我之所以用“也”這個字眼,是因為我在平時的教學生活中也有這樣的認識,而讀到那里的時候就和他產生了共鳴。我也和李鎮西教師在書中坦然自述的一樣,是個急脾氣的人,有時和學生之間難免因為急躁而發生不該有的誤會,異常是和那些學習、紀律上的困難生,還經常怨聲載道的,每次過后,我都后悔不迭,但學生從來不跟我記仇,有時我真誠地向他們道歉,他們卻說:“沒事,教師,你都是為我好”;反思一下,作為教師覺得很慚愧,常常用“有色眼鏡”看待學生,其實孩子是多么天真無邪呀!今后,在和學生相處中,我要格外注意樹立教師的形象,用真心喜愛學生,與學生和諧相處。愛學生,才能對學生的缺點寬容處之,慢慢等待他們戰勝自我,取得提高,并和學生一齊成長;愛學生,才能細心指導學生,如李鎮西教師在給新生的信中,對新學期的準備就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愛學生,就有耐心和學生真誠溝通,用談心、寫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評去教育學生。李教師轉化萬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鑒。
感受之三:
做教師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師職業,固然辛苦,但卻極富挑戰性。在和每一個學生每一天的相處中,要針對學生千差萬別的個性因材施教,應對一個個活生生有自我獨特想法的學生,工作要時時創新,但更應遵循教育的規律。在《愛心與教育》的前半部分,李教師教給學生的自我激勵方法是“每日九問”,而在“手記三”中他在指導優生學習時提出了“每日十問”的要求:“一問今日在家早讀外語沒有?二問今日上課開小差沒有?三問今日學習上提出什么問題沒有?四問今日的功課復習沒有?五問今日預習明天的功課沒有?六問今日做過閑事沒有?七問今日“過電影”沒有?八問今日計劃完成沒有?九問今日有未弄懂的難題沒有?十問今日有無浪費的時間?”他要求學生把這十個問題制成表格,每一天按實際情景填寫。并鼓勵學生“一兩天做到這每日十問并不難,但關鍵是要堅持下去,唯有這樣,你才能真正步入學習的良性循環。”我比較了一下,我也經常提議學生問問自我今日學習了什么資料,今日復習鞏固了嗎?今日預習下一課了嗎?一部分學生真的在做這些事了,而有一部分學生還是學無習慣,亂了一團,所以必須經常指導個別學生學會學習,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愛心與教育》給我感受頗深的就是:教師首先必須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礎上理解教師的教育,學生受到的教育會更深刻,效果也更好!還有,教師也應當努力和學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教師在書中用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復證明的那樣:“師生間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塊基石。”而離開了教師的愛心,感情的建立便是無源之水。對于我來說,要學習還很多,要把握好素質教育的實質,著眼于人的培養,不斷探索,不斷完善,構成自我的教育風格,對得起學生那一聲聲“教師”的呼喚!
教育讀書心得29
夸美紐斯是17世紀捷克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教育家,他于1632所著的《大教學論》是教育學形成獨立學科的開始。
教學論是教學的藝術,“大教學論”就是要“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的普遍的藝術”,這是一種“教得準有把握”、“教得使人感到愉快”、“教得徹底”的藝術。
《大教學論》雖然具有不可避免的歷史局限性,但它廣泛深入地探討了教育工作的各種問題,總結了歷史和當時的教育教學經驗,提出了許多寶貴的見解,是西方近代最早的有系統的教育學著作,它為近代教育學的建立打下了基礎。
讓人感動的是,《大教學論》中提出的讓所有人都能受教育的理念: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受到完善的教育,使之得到多方面的發展,強調了教育是一種和諧的藝術。
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對學校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進行了闡述,他認為“學校的產生為少年兒童接受教育創造了必要的條件,他建議,不僅有錢有勢的人的子女應該進學校,而且一切城鎮鄉村的男女兒童,不分富貴貧賤,都應該進學校。他堅信人受教育而能獲得發展的可能性,駁斥‘智力遲鈍’兒童不宜學習的論調。指出,人的心性愈是遲鈍孱弱,他便愈加需要幫助,使他能盡量擺脫粗獷和愚蠢。世上找不出一個人的智性孱弱到了不能用教化去改進的地步。”
教育民主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教育平等,相信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在推進教育的平等化方面還有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教育平等是社會公平的基礎,(其涵義包含四個重點:第一,人即目的,人受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個體自由和諧地發展,只有尊重每一個個體的基本人權與自由的發展,才符合教育平等的原則;第二,教育權利平等原則。這是相對于政治、經濟上的平等權利來說的。第三,教育機會均等原則。良好的教育制度是每個人有均等的人學機會,在教育過程中有均等的對待和成功的機會。第四,差別性對待的原則。由于教育的效果會因受教育者個人的天賦、機會與機遇而不同,機會均等不可能機械地實現,因此,教育平等的實現必然對每一個個體以不同的教育待遇。)
城市學校與農村學校、重點學校與非重點學校之間都有很大差距,我們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來縮小這種差距。
以日本為例:(據《中國教育報》報道,日本在學校基礎設施建設、教師管理、教學評價、課程設置等方面進行了許多嘗試,摸索出一套促進教育均衡和公平發展的有效辦法。
一、硬件均衡所有學校統一標配
在日本,受教育機會均等是歷次教育改革的核心。為了體現教育的平等性,日本的中小學一般都沒有重點和非重點之分。不論山區學校,還是繁華的東京都學校,所有的教育教學設施均以全國統一標準配備。例如我們參觀的茨城縣麻生高中,雖然是一所建校81年的鄉村學校,但配備著與東京市的學校幾乎相同的基礎設施:一棟多功能的教學樓、一座體育館、一個運動場、一個游泳池。
為了保證青少年學生身體的正常發育,日本的學校向學生提供便宜的營養午餐。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可以向學校申請免費午餐。
二、師資均衡所有教師參加流動
為了實現各個學校的師資平衡,“二戰”后的日本形成了一個很好的制度——教師經常性流動。在日本,一位教師在一所學校最長只能任教7年,沒有一位教師和校長能在一所學校工作一輩子。
同時,在教師業績評價方面,由于日本公立學校一般只給學生提供基本的生存和發展能力教育,大多數學生畢業后進入社區大學或短期大學,有多少學生考入大學,不會與教師的評估和待遇掛鉤。
三、個體均衡所有學生獲得發展
從上世紀70年代起,日本就一直試圖打破對所有學生實施整齊劃一的課程體系。為此,日本從中學階段開始,采取必修課與選修課結合的做法。到高中階段,學生基本以選修課為主,有的學校實行跨學年選修,加大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其實,教育公平堪稱世界性難題。我國在法律上直接規定了“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地政府要為流動人口子女提供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條件”的“平等保護”。
從表面上看,這很公平,但實際上并沒有教育平等的問題:父母開始通過購房等手段為孩子的就學提供更有利的條件。也就是說你現在能否去得某個大城市的戶口和房產不是關系到你自己,而是關系到你的下一代的入讀學校的大問題。
所以,我認為要實現真正的教育平等,最重要的是縮小各個學校與學校之間的差距。例如象日本一樣,設定某個統一的標準,使得每個學校的硬件設置和師資之間的差距逐漸的縮小。雖然要將所有的學校的均等化是不可能的,但只要努力去做,差距一定會一步一步的縮小,離真正的教育平等也會越來越近!
教育讀書心得30
畢業十年了,十年來一直在從事教育工作。一項工作從事久了會覺得有些自己已經得心應手,在不斷的實踐中忽略了理論學習。
20xx年的12月,參加了國培計劃后,和省內各地的同行們相互交流,逐漸發現了自身的不足和一些缺失,回來后將所學到的理論和實踐知識運用到教學中取的了意想不到的積極效果!
不久前閱讀了一本關于教育理念方面的著作:《國際教育新理念》,這是由顧明遠先生和首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院院長孟繁華博士主編的一本關于教育理念的圖書。全書內容分為三部分,分別介紹了宏觀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教與學的理念。
教育理念不是一個新的名詞,每一位教師在進行教育工作時都需要教育理念的支持和指導。但正如理想和現實總有差距一樣,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總有差距。不管什么樣的教育理念,都要通過教育實踐落實到教育活動中去。很多教育理念在書本上看來是非常完美的,但操作的過程中總會碰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特別是在農村教育中,現實的教育資源缺乏是一個不可回避的事實,實際的教學條件限制了教學活動的進行,當然也限制了教育理念的貫徹。
在閱讀完《國際教育新理念》后,給我啟發最大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終生教育思潮。
“終身教育所意味的,并不是指一個具體的實體,而是泛指某種思想或原則,或者說是指某種一系列的關心與研究方法。概括而言,也即指人的一生的教育與個人及社會生活全體的教育的總和。”——保羅·朗格朗
“終身教育”這一術語自1965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持召開的成人教育促進國際會議期間,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人教育局局長法國的保羅?朗格朗正式提出以來,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終身教育思潮很快就在全世界傳播開來。
終身教育是指一生的教育不僅包括學校教育和繼續教育而且還包括職業教育,它是人的一生的事業。
對于教師來說,每位中、小學的教師都應該將終身教育運用到實際的教育和學習活動中去,教師都必須具備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斷地提高自我素質,不斷地接受新的知識和新的技術,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專業知識和能力結構,以使自己的教育觀念、知識體系和教學方法等跟上時代的變化,提高對教育和學科最新發展的了解。終身學習的能力既是社會發展對人的要求,也是教育變革對教師職業角色提出的要求。
如果教師的理念、知識無法得到更新,顯然也無法培養出符合現實社會發展的人才!
對于學生來說,要學會學習、掌握學習方法。要讓學生建立終身教育的理念。
了解終身教育對我們不斷學習、不段更新已有的知識技能有很大的鼓勵作用,并且學習不僅局限于書本的理論知識,而應該是全方位的學習。
教會孩子學習方法尤其重要,不僅能讓他們學會某種知識,而且能讓他們養成主動學習的興趣,學會如何進行有效的學習。
二、學習型社會。
“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黨的十六大確定的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學習型社會表現在強調了學習的終身性、學習的全民化、學習的主動性等方面。
所謂學習型社會,就是有相應的機制和手段促進和保障全民學習和終身學習的社會,其基本特征是善于不斷學習,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積極向上的社會風氣。其核心內涵是全民學習、終生學習。關于平等性主要體現為在學習型社會中,人要進行終生學習,必須具有民主、平等的受教育機會。
學習型社會和終生學習成為人類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育在此具有了日常的生活性話語權利。
學習型社會和終生學習的實現,必須從空間上打破傳統教育中學校教育居于壟斷地位的終極型教育形態,實現社會各部分教育之間的聯系和相互開放,把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看成是教育中的不同組成部分,同時賦予各自以不同的職能和義務。
教育不僅是在學校中進行,而是社會、家庭、學校等多種教育氛圍共同構成的大環境。
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會環境,可以促進學校教育。把三方面結合起來,共同產生積極的作用,才能將教育效果最大化。可以整合社會各方的教育資源,調動各方的教育力量,對提高教育效果,改造社會風氣,提高整個國民的素質。
三、多元教育智力理論。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類至少存在七種以上的智能,即語言——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音樂——節奏智能、身體——動覺智能、視覺——空間智能、交往——交流智能和自知——自省認識智能。全面的教育應該是開發每個人身上的這七種智能。
單純依靠用紙筆的標準化考試來區分兒童智力的高低,甚至預言他們未來的成就和貢獻,是片面的。
環境和教育對于能否使這些智力潛能得到開發和培育有重要作用。
傳統教育只重視課堂學習,忽視了社會實踐。
音、體、美或者其他方面的特長,同樣都是高智商的標志。用這種理論去看待學習成績較差但有不同特長的學生,就會感到,他們很了不起,而不是什么“差生”。
長期以來,我們把考試分數作為衡量一個學生是否優秀的唯一標桿,這對一部分更擅長動手的孩子來說是非常不公平的。
素質教育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其目標在于培養成功的人格。不僅要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更應該看到怎樣去發展人的潛能,為學生將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我認為素質教育不只是針對孩子,教師以及各行各業的工作者也應該投入到素質教育中來;素質教育不但體現在學習上,也體現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好的習慣的養成上!
在這一點上對我影響最大的是如何評價和激勵傳統意義上的“差生”。
布盧姆認為,學生經常表現的不及格和學習不勝任,會引起學生懷疑自己的應付能力,因此要引導他們在校外體驗中尋求信任和勝任。
所以在課堂上或其他教學活動中為學生創造一定的成功感非常重要,在我們的預期效果和學生實際反映出的結果中,肯定有一定的差異。如何正確看待和縮小差異是值得我們繼續探索的問題!
教育讀書心得31
這個星期我讀了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一本書《愛的教育》。這本書經過對生活樸素的描述,使我感受到人類多么需要相互關心,相互理解,相互幫忙!我認為這種關心、理解和幫忙,都離不開一個最根本的東西—愛!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封父親的信《要學會愛人》,主要資料是講,安利柯的父親看見安利柯走路時不細心撞了一個婦人,連對不起也沒說就走了,感到十分生氣,并告訴他今后應當怎樣尊敬別人,培養好的品德。
說實話,其實我有時也和安利柯差不多,每當有家長陪同時我都很有禮貌,但當家長不在時我就變懶了,見到誰就當沒看見,頭一低就過去了,連句話都懶得說。
記得有一次,在上學的路上,碰見我家對門的阿姨,我連理也沒理,低著頭就往前走,裝做沒有看見,也不知人家是怎樣想的,是不是從此把我看成一個壞孩子呢總之,我這樣是十分不禮貌的。
還有一次,也是在上學的路上,當我走到馬路口時剛剛變紅燈了,我便停了下來,這時一位年過六旬的老奶奶因沒看見紅燈,繼續往前走,眼看對面的車就要過來了,本來這時應當趕緊把老奶奶拉回來,可我還在猶豫,到底去還是不去呢正當我猶豫不決時,我身旁的一位阿姨連忙把老奶奶拉回來,并對她說:“紅燈了,先不能過。”之后,又把那位老奶奶送過了馬路。看到這些,我十分的后悔,后悔我當時猶豫什么。我發現我的愛心突然間全都飛走了。我對自我說,以后可千萬不能再這樣了。
一個人要培養好的品德,必須從小事做起。小事不注意,將來就成不了大事。
今后,我要學會關愛他人。如果看見有小同學摔倒了,就連忙扶起來;看見有人遇到困難,要及時幫忙;包括給老人讓路、給盲人引路、見窮人施舍、見傷員施救這都是禮貌的表現,這都是愛的表現。
我真期望全世界的人都充滿愛心!
教育讀書心得32
朋友向我推薦了《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本書,近段時間借著學校讀書活動的開展,我從頭到尾細細看了一遍,看后感觸頗深。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學習問題專家托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進行了15年深入的調查研究寫成的經典教育專著,他的研究成果證明,實際上根本沒有天生的所謂學習上不行的孩子。絕大部分也是世人帶著有色眼鏡看待的結果。在今日我們當前的學校教育中幾乎天天都在制造著很多的“學習殘疾人”,只可是是我們中國人給他們貼上了“差生”這個標簽而已。他們帶著這個標簽在學習生涯中艱難跋涉,永遠走不出失敗的陰影。這樣看來,我們教師豈不是變成了千古罪人。
書中講到有一個活潑好學的六歲小姑娘,當她第一天入校時是何等地激動。她已習慣于把時間花在小池邊與朋友們畫畫、戲水、玩沙、唱唱跳跳,在入校第一天這么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里,她充滿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玩玩,她期待能了解一些新鮮事物,她還期待著能與其他伙伴在一齊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實際情景并非如此。她發現自我生活在一個不得不長時間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兒,她必須去解析教師冗長復雜的說解,眼睛必須一眨不眨地盯著書本上那些細小而又彎彎曲曲的數字與字母。當她在教師面前表露出自我的失望與迷惑時,教師就提議她去專家那兒做個檢查。于是,她就理解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檢查后,又被人認為是徹頭徹尾的“癡呆生”。實際上像《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中的描述的這些外國孩子,在我們中國的現實生活中又何嘗不多呢
李圣珍,這位被中國教育界譽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談到她的教育經驗時,她語出驚人:世界上不愿意學習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學業差只是教育不當的結果。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她成功的教育改變了這些所謂“差生”的人生。在這位教師身邊曾有過這樣一個女孩子。她從小就被教師當作“傻孩子”“瘋孩子”,是不可救藥的學生,是木頭腦袋,被誤送過精神病院。鋼琴教師無情的將她淘汰,學校教師把它看作傻子不讓她參加團體游戲,因為怕她給班級丟分,教師不允許她參加全班大合唱。她的身后常有冷漠的目光,她的耳邊常響起教師同學諷刺的話語,幾乎所有的人都拋棄了她,她的心陷入了無邊的黑暗。她多次割腕自殺,兩只手上布滿了自我用刀片劃的傷疤。就這樣一個在教師家長眼里注定要失敗的孩子,可在這位優秀教師的關懷教育下居然考上了北京重點大學,還在著名報刊雜志上發表了許多作品。是什么力量是這樣一個瀕臨崩潰的孩子變得如此優秀呢這位教師是用什么魔力拯救的這個孩子呢是自信,培養自信。
看到那里,我也真有點愧疚感。雖然從沒有歧視過成績差、紀律不好的同學,并且加倍關懷,可是在幾次活動中,為了不影響班級,我也有過不讓余偉坤同學參加比賽。真沒想到,這樣竟然會給孩子帶來這么大的傷害。昨日我聽余偉坤媽媽講,余偉坤叫他媽媽去買些小禮物,他要送同學,這樣同學會對他好一點。聽了此話,我心頭一震,可憐的孩子多么需要大家庭的溫暖。看來對這些孩子來說,教師的愛遠遠不夠,更需要同學的幫忙,他們才會感到幸福,才會樹立自信。
我們教師的職責應當是鼓勵每個學生樹立自我的奮斗目標,而不是狹隘的追求超過別人,以提升自我的聲譽,使考試和學習成為每個學生自我提高的途徑,而不是個別本事較強的學生獲得獎勵的本事競賽,要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就感,讓每個學生都樹立必勝的信念,讓每個學生都把自我想象成一個成功的人,讓他們表現的堅強又自信,一步步地走向成功。
教育讀書心得33
作者福祿貝爾,是德國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是近代學前教育的奠基人。他創立了一種對當時來說是新型的學前教育機構,并以“幼兒園”這個獨特的名稱命名,能夠說是首倡者。
書的第一篇是總論,作者寫的很抽象。靜下心來,細細的品讀,才能夠有所理解,并且真的受益匪淺。作者認為,每個人都具有上帝精神,即他的本質。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的本質在他的身上得到發展和表現,成為覺悟,并使這種覺悟在人的生活中發揮作用。人的本質具體是指什么呢它是“構成自然本質并永久地顯此刻自然中的東西”。本質是自然的。“失去了上帝和自然,我們必須求助于人類的智慧和才智,我們只能建立空中樓閣。”對于幼兒來說,好奇、童真、善良……都是自然的,是兒童本質的體現。所以,學前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讓這些天性得到充分的體現與發展。兒童從剛剛出生到這個世界上起,人們就應當按照他們的本質去理解和正確對待他,讓他自由地、全面地運用他的本事。此刻的家長很重視孩子的教育,他們期望孩子能夠學到別人不會的東西,各種興趣班,暑期班,培訓班越來越多。為了強調某些本事和肢體的運用而犧牲其他本事和肢體,這是幼兒教育中不可取的。
教育要順應自然的原則,是福祿培爾教育理論體系的一條重要原則。他要求讓兒童從最早期開始就能不受干擾地自然發展。所以,“教育、訓練和全部教學與其是絕對的、指示性的,不如更應當是容忍的、順應的,因為在純粹采用前一種教育方式下,人類那種完美的發展、穩步或持久的前進將會喪失。”作為教育者,如果永遠以領導者自居,對學生進行命令和干預,讓教育和教學起著毀滅的、阻礙的作用,反過來是害了孩子。
在幼兒的生活中,作者也有其獨到的見解。在沒有其他活動物體存在時,不能讓幼兒獨自呆在床上或搖籃里,這樣不僅僅會使身體虛弱,也是產生心理上嬌嫩和脆弱。幼兒的臥床從早期起不應過于柔軟,也不能用羽毛的枕頭。而飲食始終只能是養料,唯一的目的是促進體力和智力活動,兒童的食物應當盡量簡單,以能夠維持兒童的生活所需,使他在體力和智力上到達同樣程度的發展為限。教幼兒站立和步行時,我們不應當使用拐杖和繩子。在幼兒的成長中,他會自我發現自我有走人的教育讀后感1000字路和站立的力量,自然的學會這些技能。這些觀點,涉及到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對于兒童過分的保護,并不能讓他們最好的成長。適當的放手,讓幼兒在“艱苦”的環境中學會生活,在困難中學會堅強。有利于他們身體的發展,又有利于他們心理的鍛煉讓他們成為獨立、堅強、自信的人。
福祿貝爾把人的教育時期分為兩個階段:幼兒期和少年期,幼兒期又分為一般嬰兒期和幼兒期,少年期有分為少年期和學生期。在幼兒期,幼兒把他以前內化的東西重新外化,在這一階段,感官發展十分重要。少年期,外部的東西成為內部的東西,即學習的過程。兒童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是他們學習的動力所在。作者認為,這一時期的家庭教育具有重大的意義,家庭生活對兒童來說就是他生活的榜樣,會對他的生活產生重要的影響。而擔任學生期的人的教學任務的主要是學校。在這一節里,福祿貝爾對學校的性質、任務、教學資料、教育方法等學校教育問題作了論述。
“恩物”是福祿貝爾設計的一套活動玩具,為了讓兒童開展游戲和其他活動,因為他十分重視游戲在兒童成長中的作用。他認為游戲是兒童發展的,這一時期人的發展最高階段。在游戲的過程中,幼兒能夠盡情的享受歡樂。但可惜的是,作為成人我們往往不能很好的理解這種歡樂。對于兒童的游戲,他們不僅僅不進取的參與,還采取各種行為進行阻止。認為玩泥巴太臟,玩水衣服會濕……其實,這些都是孩子們十分喜歡的游戲。而往往僅有這些兒童自發選擇的這些游戲才能顯示出他未來的內心世界。一個游戲著的兒童,一個全神貫注地沉醉于游戲中的兒童是兒童生活最完美的表現。此外他還主張為兒童創設活動條件,如讓孩子在自我的花園里種植植物,組織他們手工制作等。我想,此刻幼兒園里設立的植物角就是一個十分好的例子。游戲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對以后生活的預習。所以,每一個大人都應當重視這個時期的游戲,給予充分的支持。
《人的教育》為我們講述了幼兒教育中的各種問題,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雖然整本書看下來,我還有很多地方并沒有真正的讀懂,我想,以后我還是應當再仔細的讀。
教育讀書心得34
假期,學校布置了讀書談體會,粗略瀏覽推薦書目,專心閱讀教育專著《《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教育的55個細節》、《愛的教育》等,邊看邊與平時教育相比較,有了感觸,有了共鳴。這些書在教我們如何當一個好教師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
一、做一個不斷進取的教師
海納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無邊。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就應當是一個不斷進取的教師,向前輩學習,向優秀者學習,甚至向我們的學生學習。“教育在歷史上第一次在為不可知的未來服務,教師和學生間的代溝從來沒有像今日那么大,教師第一次不得不拋去因經驗豐富而擺出的架子,虛心向孩子學。這是我們怕見到而不得不見到的一幅圖景。教師此時有‘一桶水’也是不夠用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提議》),應對我們的學生,應對他們突然冒出的新花樣、新想法,我們常常會發出感嘆:此刻的學生啊,我們常常有無所適從的感覺。這時,你的腦海里應敲響警鐘:你已經落后于你的學生了。在教育新形勢下,做一個與時俱進的教者,學習是唯一的途徑:學習,學習,再學習;以平常的心態對待學習,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氣躁;從錯誤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在探究中學習。
二、做一個寬容的智者
在《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中有一條就是寬容在《中國教師缺什么》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很欣賞:土地寬容了種子,才擁有了收獲;大海寬容了江河,才擁有了浩瀚;天空寬容了云霞,才擁有了神采;人生寬容了遺憾,才擁有了未來。寬容意味著承認兒童的差異,承認兒童的未完成狀態。教育應從寬容開始。寬容地對待自我的學生,你會得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喜悅;教師寬容地對待自我的學生,意味著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師寬容地對待自我的學生時,就是科學地看待教育過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說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
對待工作如此,對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難免有許多不如意,同事相處、朋友相交,難免有一些誤會,但如果能用寬容的心對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經過假期靜心讀書使我受益不淺,并體會到作為教師,尤其要多讀教育類書籍。愿讀書能讓我們的人生充滿智慧。
教育讀書心得35
在我的書架上,各種各樣的書都有,可最令我感動的就是《愛的教育》,這是一本詮釋愛的書。
《愛的教育》的作者是亞米契斯,他以日記體寫了意大利的四年級小學生安利柯的一學年的經歷,描寫了發生在學校,班級,和家里的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父母對女兒的一片摯愛之心和殷殷相盼,師生、朋友、同學之間的愛和友誼,對祖國神圣的愛,無不留溢于紙上,動人心魄。直到最后安利柯學了,大家的十分難過,我也為此感動的心酸酸的。
愛,是無邊無際的;愛就在你的身旁。請瞧:春天的光照耀著你;夏天的綠葉遮蔽著你;秋天的風清爽著你;冬天的雪歡快著你。這難道不是愛嗎?這難道不是已經愛充滿人間了嗎?
正如羅蘭所說的:愛是什么的火焰,沒有它,一切都將變成黑暗。還有彭莎爾所說的:愛別人,也被別人愛,這就是一切,這就是宇宙的法則,為了愛,我們才存在,有愛慰籍的人,無懼任何事,任何人。
看了這本書,讓我體會到了愛,也讓我認識到了愛,只有關愛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關愛。
【教育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1.教育讀書的心得
2.數學教育讀書心得
3.守望教育讀書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