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教學反思(精選6篇)
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中,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反思意為自我反省。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教學反思(精選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教學反思1
《植樹問題》是四下第八單元“數學廣角”中的內容,這個單元主要是向學生滲透有關植樹問題的一些思想方法,通過現實生活中一些實際問題,讓學生發現規律,然后再用發現的規律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植樹問題分為兩端都栽、兩端都不栽、一端栽一端不栽三種情況。本節課我教學的是植樹問題中的第一種情況,即兩端都栽的問題。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做得比較好:
一、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應及時關注學生學習的起點。在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對五指的手指個數與手指縫之間關系的探究,在直觀形象的手指演示中讓學生初步感知棵數與間隔數的關系。本課伊始,我首先出了個謎語:“一棵樹,五個叉,不長葉子不長花,能寫能做還會畫,就是不會開口講講話。”隨后讓學生觀察自己的手指,引導學生得出:五個手指有4個間隔,4個手指有3個間隔,3個手指有2個間隔,2個手指有1個間隔。使學生清楚地看出手指的個數與間隔數之間是相差1的。接下來又通過做快速問答的游戲,使學生加深認識了植樹問題中間隔數和棵數的關系,為下面的學習做了鋪墊,同時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被激發了起來。由此可見,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放低起點,這樣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
學生通過自己動手畫圖,很快就發現了其中蘊含的規律。展示環節,我讓展示小組的學生利用展示臺給大家展示,學生指著自己畫的線段圖邊講解邊說,讓其他同學清楚地看到把一條線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兩個端點,一共有5個點,也就是要栽5棵樹。改變間距后,段數和棵數相應也發生了變化。
通過自學,小組交流,小組展示,學生很容易的得出了在兩端栽的情況下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系是:總長÷間距=間隔數,棵數=間隔數+1。整個學習過程都是學生自主探索的結果。學生把整個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全部自己展示了出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積極思考,大膽嘗試,主動探索,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和學習的樂趣。
三、關注植樹問題模型的拓展和應用
規律總結出來了,我并沒有就此罷手,而是讓學生找生活中的類似現象,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的許多事例看上去跟植樹問題毫不相干,但是只要善于觀察題中的數量關系,就明白它與植樹問題的數量關系很相似,如計算公共汽車從起點站到終點站所行的距離及爬樓梯問題。求路邊的電線桿、排座位、在路兩旁安裝路燈、插彩旗等等,目的是讓他們利用所學植樹問題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使學生深刻感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四、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培養學生借助圖形解決問題的意識
數形結合是數學解題中常用的思想方法,數形結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數學問題直觀化、生動化,能夠變抽象思維為形象思維,有助于把握數學問題的本質。本著這個思想我在讓學生理解間隔數與植樹棵數之間的規律時,我采用數形結合的方法——畫圖解決問題,從而逐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練習環節,我還設計了我們平時熟悉的鐘聲,讓學生聽鐘聲,在聽到基礎上用線段圖畫出鐘聲和他們之間的時間的間隔。學生在聽、畫之后初步感受了間隔數和棵數之間的關系。同時,通過畫圖,降低了此題的難度。再如:在解決鋸木頭問題時,通過成語“一刀兩斷”引出“一刀兩段”,結合線段圖,清楚地使學生理解間隔數總是比端點數少,使用數形結合的方法,在增加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植樹中棵樹和間隔數之間的關系便迎刃而解。
存在問題:
這節課也有不足的地方,那就是我把學生估計過高,我以為只要學生弄懂了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系之后,解決植樹問題就應該沒多大的問題了,但事實出乎我的預料,因為例題是給了全長和間距求棵樹,但“做一做”卻是給了間距和棵樹求全長,屬于逆向思維,所以,有好多同學就不知從何下手了,導致出錯很多。其實就是在發現規律與運用規律間缺少了鏈接,應加強對規律的擴散教學,比如:得出規律時,可以總結一下“間隔數=棵數—1,路長=間隔數×間隔長”等知識的擴散。
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教學反思2
今天我們開始了本學期的最后一個單元《數學廣角》的學習,本單元中只要學習的是有關植樹問題的學習,植樹問題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習是一個難度,基本上是將奧數的知識滲透進入了。為了能夠讓那個孩子們更好的理解,我今天只和孩子們研究了植樹問題中的例1,一邊兩端栽的情況。現根據自己的教學情況和學生的學習情況,本節課的反思如下:
1、抽象思維不夠靈活,比較匱乏。
在教學的時候剛開始給出了例題,讓孩子讀了題,然后進行分析,可是學生很茫然連題意都理解不了,這時自己也有些緊張了于是就給孩子恩滔滔不絕的講了起來,可是“植樹問題”來源于生活,我們學習他的目的最終也是回顧生活中為服務生活做準備,可是對于現在的孩子沒有一點生活經驗,對于這樣的題型又不好用實驗去表示,所以老師在豐富的語言和表達在這節課中也顯得很無力的,學生聽得仍然是一臉的茫然,教師也真是一臉的無奈呀!所以針對的這樣的.情況,我用圖示給孩子們進行了一遍又一遍的演示和講解,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孩子們有了一定的理解,我很高興啊!
2、知識的遷移存在很大的欠缺。
在例題中給出的是“植樹的問題”理解了,可是在練習的時候把植樹問題變成了“要求插紅旗、安路燈、安電線桿”的題就不會做了,不知道應該如何下手了,就不會于例題聯系起來了,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也充分看出來了學生對知識的類比能力的欠缺。這也是自己比較忽略的一點。
3、學生不會舉一反三的應用。
在一道題中給出全長、間隔長讓學生求棵樹,絕大多數學生能夠勉強的求出,可是,變化一下,給出間隔長、棵樹,要求全長就不會了,感覺很困難了,眼神一下子就變得很茫然了。可以看出學生對于知識的遷移了變化很欠缺,分析能力比價弱。
總之,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在接下來的課中,重點引導學生的對問題的分析能力的.加強,訓練他們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然后,通過不同類型的題,加強學生對“植樹問題”的理解,做到出來題能夠想到是那種類型,應該用那種方法。
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教學反思3
在教學中,以猜謎語的方式導入。然后引出間隔一詞,讓學生理解生活中的“空”在數學里叫間隔。在講解過程中,我只講解了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可以栽多少棵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讓學生大膽猜測,小組探究,究竟可以栽多少棵,小組匯報探究結果。根據小組匯報結果,發現棵樹和間隔數之間的規律。針對不同類型題目進行鞏固,最后指生談收獲。
優點:
本節課采用了小組探究,最終班里的各個小組都探究出最終三種情況,可見小組探究是合理有效的。
本節課使用了自己制作的小道具,形象直觀,便于學生理解,以及發現規律。
本節課三種類型課程一起講解,具有挑戰性,也想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發現規律,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講解時先講解只栽一端的情況,通過道路展示,學生發現棵數和間隔數一一對應,也就是棵數=間隔數。通過這種情況,學生容易發現和歸納出另外兩種,兩端都栽和兩端都不栽的情況,棵數和間隔數的關系。
關注植樹問題和生活中的練習,注重植樹問題在生活中的體現。例如:樓梯、掛燈籠、公交車站牌、斑馬線等生活實際問題。
練習題的設置采用不同的類型,循序漸進,比較合理。
缺點:
在講解過程中,因為要講解三種情況,語速有點過快。不利于學生的思考,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沒有面向全體學生。
在講解時針對只栽一端和兩端都不栽的情況,沒有請學生舉例說明你在哪里見過。數學源于生活,而我在講解時忽略此處知識點和生活的聯系。對于在栽一端情況,有道路的一端是湖等,對于兩端都不栽的情況,可以結合實際,在教學樓之間植樹。這樣學生理解更深一層。
導入時間太短,應該增加,在導入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多說,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整節課由于內容比較多,會感覺整體課堂進度比較快。應該在內容多的時候,讓學生也不會有很趕的感覺。
收獲:
通過幾次講課,對于上課的時候大約有了一個控制。同時現在見到不同的學生和聽評課的老師時,也不會存在緊張現象。教案自己反反復復看了好幾遍也改了又改,一直沒有發現在邏輯或者各個環節設計上有什么問題。當有其他教師在聽課的時候,就發現處處存在問題。每一次講課對我來說都是一次成長,一直都知道自己說話的語速比較快,自己面對的是小學生。在各個方面發展還不成熟,需要一定的時間。確實應該慢下來和學生加強溝通。我希望在我的課堂里的孩子都是自己探究去發現規律的。
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教學反思4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數學廣角的內容,也是第一次出現的內容,本單元主要分三塊內容:兩端都種,兩端都不種,封閉曲線情況;本節課主要學習兩端都種的情況即例1,本例題主要滲透通過簡單的事例入手解決復雜問題的解題策略。主要采取畫線段圖的方式來發現栽樹的棵數和間隔數之間的關系,再用發現的規律解決實際問題。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初步建立植樹問題的基本數學模型,理解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系,感受植樹問題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為后續學習奠定基礎。
因此在設計這節課時,我主要是運用這樣的教學理念:以問題情境為載體,以認知沖突為誘因,以數學活動為形式,使學生經歷生活數學化,數學生活化的全過程,從中學到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以此為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一、通過課前活動,以剛剛實行的限號政策引出環保問題,再引出解決環境污染的最好辦法就是植數造林,這樣不僅引出了課題,還對學生進行了環保教育,二、以一道植樹問題為載體,引發思維沖突,為后邊的研究設置懸念。三、通過小組合作畫線段圖,突破全課教學重點及難點。四、以生活中植樹問題的應用為研究對象,引導學生了解植樹問題的實質,多角度的應用練習鞏固,拓展學生對植樹問題的認識。五、全課總結,讓學生通過總結提升認識。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這節課有以下幾點做得不夠好,有待改進:
首先,我基于學生實際情況,課前創設情境使學生明確要學習的內容,緊接著引出例題探討植樹問題,為了利于學生的思考我將數據改小,將長度改成20米。可課后我發現數據還是有點大,不利于學生探討,我自己也怕學生畫線段圖畫的不好,所以,我先讓學生說畫法,再讓學生畫,可學生畫的還是不好,這一點怨我畫圖前沒有先讓學生充分理解題意,其次是操作方法交待不夠清楚,以致部分學生無從下手出現操作困難,影響操作效果。如果我最初把數據再改小一點,直接讓學生自由畫圖尋找答案,可能效果會更好一些。
第二、這節課的練習設計不夠精,因為希望把盡可能多的題型呈現給學生,所以沒有把握好教學時間。因此,在教學中應該把握好教學的度,相信學生的能力,合理取舍教學內容。
第三、我感覺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師生間的溝通交流上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有時過高的估計學生的學習基礎和理解能力,造成站位過高的局面。今后的教學中要全面、深入的了解學生,充分做好各方面的準備。
第四、對學生的評價語太單一,我覺得我應該在這方面多下功夫,應該讓自己的評價與表情結合起來。
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教學反思5
通過本次準備課程、講課的過程,我覺得對自己來說又是一次成長,學到了很多!
一、數學方法的滲透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一直以來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在數學課堂上,我們到底能讓學生留下些什么?是讓學生掌握知識的結果,能夠單純的解題重要還是經歷知識的探索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形成數學思想方法,更為重要。我想每位老師都能得出一個正確的解答:結果固然重要,但過程與方法更為重要。
(1)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主要滲透了兩個數學思想:化復雜為簡單和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在遇到比較復雜的問題時,我們可以先用比較簡單的例子來研究、驗證。在例題中數字100米較大,我們可以轉化為較簡單的數字去探究規律。
(2)“植樹問題”的本質就是對應問題,只要明確了“間隔”與“樹”這兩者之間的對應關系,突出“一一對應”的思想,再以此為基礎并通過適當變化就可以應對各種變化了的情況。因此,在此真正重要的應是“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應該用對應思想統領課堂。從而,在此真正需要的也就并非“規律的應用”,而是思維的靈活性,即如何能夠依據基本模式并通過適當變化以適應變化了的情況。對于“兩端都種”“只種一端”與“兩端都不種”這樣三種情況的區分則不必過于強調,更不必將相應的計算法則看成是重要的規律乃至要求學生牢牢地去記住并能不假思索地加以應用。
二、植樹問題在生活中的應用
無論是“植樹問題”,還是“路燈問題”、“排隊問題”、“爬樓問題”,抑或“鋸木問題”、“敲鐘問題”等等,都有著相同的數學結構,即可以被歸結為同一個數學模式,可以統稱為“植樹問題”。因此,盡管“植樹問題”可以被看成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現實原型”,但在教學中我們還需要超出這一特定情境,設法幫助學生清楚地認識到所有這些具體問題事實上都有著相同的數學結構,幫助學生建構普遍的數學模式,以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另外,讓學生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
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教學反思6
一、練習設計缺乏趣味性
題型設置太過單一(應用題),可挑選些填空題、選擇題,讓孩子們進行智力闖關,從而體驗作業也是一種快樂。
二、細節的處理不夠到位
要善于鼓勵。輕松愉悅的課堂離不開學生的積極投入,更離不開老師由衷的鼓勵。課堂中,我惦記著教學任務,也放不開自己,沒能經常鼓勵、贊美學生,好孩子可是夸出來的呀!
三、對學生估計過高
這節課還有不足的地方,那就是我把學生估計過高,我以為只要學生弄懂了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系之后,解決植樹問題就應該沒多大的問題了,但事實出乎我的預料,因為例題是給了全長和間距求棵樹,但“做一做”卻是給了間距和棵樹求全長,屬于逆向思維,所以,有好多同學就不知從何下手了,導致出錯很多。其實就是在發現規律與運用規律間缺少了鏈接,應加強對規律的擴散教學,比如:得出規律時,可以總結一下“間隔數=棵數-1,路長=間隔數×間隔長”等知識的擴散。
【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教學反思范文12-23
植樹的牧羊人教學反思11-27
植樹問題的教學設計(精選5篇)12-27
《解決問題的策略——畫圖》教學反思12-25
栽蒜苗說課稿11-12
《走,我們去植樹》教學反思15篇12-23
解決問題的策略列舉教學反思范文12-23
牛角兩端的哲理故事04-26
《混合運算解決問題》教學反思范文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