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讀后感
《目送》是作家龍應臺繼《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后,龍應臺再推出思考“生死大問”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書。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目送讀后感(精選23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目送讀后感1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她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她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龍應臺《目送》
今年暑假,我深入到了龍應臺的世界。看到了她對孩子的耐心,也看到了她對孩子的關愛(《孩子你慢慢來》)。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目送》中她體會到的人生涵義。
其實每一個孩子所得到的愛有很多,但我相信,最能讓人記住一輩子甚至感恩一輩子的只有母親給你的愛。龍應臺體會到的也是這樣,但她感受不一樣的是母女能在一起是一個緣分,而身為母親,能做的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目送她遠去。孩子在成長的途中會有無數次離別:上學、自己旅行、自己坐火車自己去超市而這些離別,不論大或是小,母親都會一一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直到你羽翼豐滿,可以自力更生,母親也會看在眼里,但這次,母親再也不會像原來那樣給你一抱,而是默默地看著你遠行,因為你用你的身影告訴了母親:我已長大,不必追。
還記得那是2022年的9月,那時我才剛剛入學,雖說已經不是第一次離開母親,但卻是第一次離開母親一周。我要自己一人獨自踏進校園的大門,自己一人在學校住宿。一開始覺得太好了,終于沒有人管我了,但一天下來,我終于知道了什么叫做牽掛,什么叫思念。雖說平日里有時感覺母親很嚴厲,但這時卻感覺這種嚴厲十分親切。2022年國慶放假一周后返校時我哭鬧不肯上學,我不想再體會這種離別的感覺。那時家離著學校有點遠,卻要求綠色出行所以說把車停到學校下面走上去,每次走到學校門口,我的眼淚都會不由自主的落下來,之后伴隨而來的是我的嚎啕大哭。當母親把我交到老師的手中時,我哭得更兇了,掙扎著想去找母親,想請她把我帶回家,但母親這次卻頭也不回的順著來時的路往回走。我認為母親不愛我了,但誰能想到,母親何嘗不是轉身就控制不住淚流滿面。我也不只一次的嚷嚷著要轉學、要走讀,但母親總是一次次的拒絕。我當時很生母親的氣,心想母親已經不愛我了,因為她愿意讓我一個人呆在學校。我很不理解媽媽,直到一次媽媽給我看了她給我寫的信,原來母親是想讓我早早的學會獨立,將來會更自立。我這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媽媽的良苦用心。后來,我也漸漸適應了這種學校生活,在學校也生活的很開心。
龍應臺的《目送》很好的詮釋了母親對孩子默默無聞、無私的愛。我愛您,我的母親!
目送讀后感2
翻開《目送》,竟然讓我從頭到尾保持眼睛酸楚的那種感覺——仿佛一個飽滿欲滴的石榴果。
龍應臺的文字溫暖雋永,仿佛和煦的微風拂面,帶著淡淡的傷感,一點一點地浸透到靈魂深處。優美的文字,除了能夠撩撥人的心弦外,還能讓人有一種美的享受。
這是一本奇妙的書。淡淡的文字,憑吊的語調,細膩的感受,完全沒有華麗的影子,也沒什么大悲大喜,但卻能讓人很認真地讀下去,在無形間凈化我們那被塵埃腐蝕的心靈。
這是一本記錄她生活點滴的散文集。這本書中,她用優美的文字記錄了自己作為母親在面對日益成長的孩子時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記錄了自己作為女兒在面對日益蒼老的父母時耐心溫柔的守候;記錄了自己作為采訪者所熟悉付出的那份真切;記錄了自己作為敏感細膩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聞杜鵑時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傷痛。
《目送》七十二篇散文,文字撫過了父母、子女的親情,知己好友的友情、周圍世界的植物、動物、風景……用那最細膩柔軟的筆觸,寫盡了幽微出最動人的心弦的那種感覺。讀起來,連呼吸都充滿了共鳴的激動。
這是一個關于時間的記載。隨著時間的流逝,當我們也成為了那個凝望背影的人時,才會真切的體會到父母那份痛楚與沉默。小時候父母把我們當孩子,父母老了我們把它們當孩子。我們會懊悔,懊悔曾經的無知,但時間不留給我們一點機會。我們想告訴自己的孩子這一切的感受,可被時間悄無聲息的擋住了。時間讓我們改變,讓我們懂得了一切,也讓我們失去了很多。
人生是一場別離。真的是這樣,有些感受只能一個人體會,有些淚只能一個人掉,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真的只能一個人走。明白了這些,才算是真真正正成長了吧。
人生這場離別,誰也逃不過。愛父母,愛孩子吧。相聚的時候,請珍惜;離別的時候,請珍重。
目送讀后感3
每讀一遍龍應臺的《目送》,我都會淚眼婆娑,好像觸動了心底最柔軟的部分。兒子長大、父親逝去、母親漸衰、兄弟姊妹漸行漸遠。人生的歷程,靠短短幾十篇小文清晰勾勒輪廓。家,不過是眾人相逢的驛站,終究還是要散去。生命的征程,只能前行,無法選擇其他路徑,相伴的親人,只能一次又一次的選擇目送。生命的力度,因了這一次次刻骨銘心的目送,才愈加顯得溫情留戀。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我小學的時候寫過一篇作文,題目是《拐彎處的回頭》,寫的是每次爸爸背上行囊要去遠方,我都會在家門口送他,到了拐彎處,他從來沒有回頭,我會在想,他是不是對這個家沒有眷戀,他會不會再不回來。后來媽媽告訴我,她看到我這篇作文之后,感動到落淚,她告訴我,爸爸不回頭是因為不舍,如果回頭,他就會不想走了。我才明白,為了家人的生活,爸爸這是迫不得已。現在回想起來,爸爸的背影仍然是我心中酸澀的回憶,我多么希望他能回頭,看到女兒在默默的看著他。可能在我目光不及的地方,他有過回頭吧!
作者對患有老年癡呆癥的母親一遍遍地說"是我,我是你的女兒,你記得嗎?"之前也看過一個優秀的關于老年癡呆癥的公益廣告,里面有一句經典的臺詞"他可能已經忘了你,但他從來沒有忘記愛你"。我忽然覺得人類無論怎么強大,對有些事情仍然無能為力。我根本不敢想,如果哪天,父母老到不認識我了,我該怎么辦?我會奔潰的。我記得讀初一的時候,我轉學沒有書本,有一個親戚從另外一所學校給我弄了一套書,媽媽冒雨騎自行車給我送來,結果教材不一樣,媽媽又淋著雨回去了。我在上課,看著外面的大雨,我哭了一下午。我想老天怎么這么不長眼,我的媽媽淋了這么久的雨要感冒了。我初二的時候開始叛逆,自卑敏感,對父母不耐煩,而就是那年,外公得了胃癌,媽媽沒有告訴我,她一直在照顧外公,外公剛做完手術,不能吃太多,他說媽媽是要餓死他。媽媽躲在衛生間偷偷的哭,同一病房的人都看不下去了,媽媽卻沒有一句怨言。從那以后,我懂事了,最重要的是家人,什么愛情,什么朋友都不重要。原來一直在想,工作了掙錢了要給家人買這買那,現在終于實現了這個愿望,愛要靠行動來表達。
我跟弟弟妹妹的感情很好,弟弟讀高三,時間真的過得飛快,都長成一個帥小伙了。還記得給他補習英語,狠狠地訓斥他,我還拍了他的哭臉做留念。妹妹讀大二,去年她高考,我剛好在那所也是我的母校當老師,她跟我住,她學習不踏實,我倆經常吵,把她氣得哭我又很后悔,但是當我查到她的高考成績,我真的激動到哭。每次一想到,我們姐弟仨感情這么好,可是我們的后代會慢慢的不再往來,甚至成了陌生人,就會很難過。但又有什么辦法呢,漫漫人生路,這一生有他們相伴相扶,他們是我堅強的后盾,更是我努力的動力,這樣就足夠了。
我是一個活在過去的人,可能是小時候漂泊不定的緣故吧。我特別想回到我小時候呆了五、六年的那個地方,做夢都一直夢到。我的記憶力特別好,那時我七歲,我記得我的學校,我的啟蒙老師,我的小伙伴們。前段時間,我回去看了看,原來記得學校離我家住的地方好遠,現在走幾分鐘就到了,原來記得那個臺階特別高,現在發現怎么那么低。原來那么熱鬧的校園,現在荒草遍地,一切都不是我記憶中的樣子。我回去看房東老奶奶,她一口就叫出了我的小名,我瞬間淚如雨下。我家住的那個房子也破敗了,我想我不會再回來了,我要的是我記憶里童年的樣子,而不是現在的面目全非。
原來的我肯定沒有現在的我想得多、看得遠,所以肯定會有遺憾。《目送》教會我,人應該向前看,不要糾結于過去的遺憾,而應該把握住現在,不要讓明天為今天的所做所為后悔。愛家人,愛生活,幸福方好。
目送讀后感4
每次讀龍應臺的《目送》這本書,感想都不同,越看感觸越深,越看理解的也越多。
作者貌似不著邊際的表述里,安置了上下三代人的默默溫情。
沒有濃墨重彩的去揚厲愛深愛切的感受,只是隨手把撿起日子里的點滴,然后,你會在無意之間被這貌不驚人的文字所打動,會報以會心一笑,會默然神傷,會被柔軟的孝順所溫暖。
我對其中的《目送》一篇感觸最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我都能背下這段話了,我和父母、女兒和我之間又何嘗不是這樣的!書中所描寫的每一件事,我們也都曾或多或少經歷過。
每個人在這里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這里的“我”又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
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對自己生活的回顧和反省,倒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那就是愛。
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慢慢變成了別人眼里的背影。
我們的一生都在目送。
目送讀后感5
讀《目送》有感讀了《目送》的第一篇,我就情不自禁地繼續看下去,作者能把每一個人都會經歷的事描繪的感人肺腑。
《目送》收錄的七十三篇散文,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單飛,朋友親人的離散牽掛,兄弟的重逢攜手。
第一篇叫《目送》的文章讓我最記憶深刻。作者的兒子第一天上小學進教室和出國上大學的兩個情景,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離去,卻一次次與兒子疏遠。作者記得她也總是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父親生命結束。
也許,每一個父母都會經歷孩子長大疏遠他們這個事實,經歷自己的父母離開人世。可又有幾人會把這樣刻骨銘心的事記錄下來,用感情記錄下來。一般情況下我們看一篇文章,主要看故事內容,新穎的題材才會吸引我們,讓我們喜歡。可這本書,只有樸實的文字,簡單的故事,平滑的敘述,也能成為家喻戶曉的讀物,贏的就是真情與文字功底。
我們之所以要讀課外書和學習課文,不僅僅是看故事,更要學習,學習語文知識,學習思想內容,學習審美。這樣你才沒白學。
目送讀后感6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是《目送》這本書中母親送兒子上飛機時,內心的一段感受。這段讓人既心酸又感動的文字,在我心里不由得產生了一絲絲淡淡的憂傷和令人欣慰的感覺。憂傷的是,兒子在登機前,做母親的多么希望兒子能回頭看望一眼,而留給的卻是一個背影;欣慰的是,年幼的孩子長大了,不再總是和父母粘在一起,讓父母懂得了如何去放手,讓兒子去實現自己的理想。真的,“不必追了”。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這就是《目送》帶給我們的人生哲理。
由此,我想到了我自己。當我們做父母的,第一次送兒子到幼兒園讀書時,在校門外,兒子也曾依依不舍地一次次回頭注視著我們離去時的背影,但當兒子長大后,也是否感到背后目送他的那兩雙熱切的眼神。
目送讀后感7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初次讀龍應臺的文章,是被朋友推薦著,而且那些書目里,也不見這本薄薄的《目送》。只是,臨到書店的時候,看到推薦的架子上,密密麻麻全是這本書,一旁的海報里,印著這樣的一句感人的話。再看到那個手推著車子,仿佛正漸行漸遠的青年母親,沒有猶豫,收進了購物的口袋。
在《目送》這篇短文中,龍應臺細細描述了她與兒子之間的細碎深情,也作力刻畫了她的父親與她之間綿密的厚愛。文章僅僅只是選取了幾個短暫而平易的場景,但是文辭溫婉,含著不盡的深情,將一場父女母子之間的親情,描繪得那樣的溫婉動人,又是那樣的催人感傷。
似乎,在那些流淌著魔力的文字里,不僅僅因為深藏著的今生厚愛而枯目望穿,更因這份綿密的守望,而成永恒的,家的情感。
目送讀后感8
今天,我讀了一本名叫《目送》的書,讀到了這樣一段話,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使我的心劇烈的顫動一下。
這本書是龍應臺老奶奶寫的,她分別以一個母親和一個女兒的視角,用細膩的情感之筆勾勒出每寸光陰中觸動自己的”背影“,闡述在她的認知里最為珍貴的東西——親情。
《目送》中沒有歇斯底里的語氣,卻在你讀每一句時,心靈總是一次次地被滾燙地沖刷,從頭至尾,眼眶都是濕潤的。那一字一句間隱隱的悔恨和憂傷,仿佛不是龍應臺的憂傷,而是我們的父母的憂傷。讀得也仿佛不是別人的心情,而是我們父母的心情。
是否父母子女之間的愛,在孩子尚未領悟之前,總是這樣一方予取予求,一方感覺這些是天經地義。我小時候愛吃蝦,卻很討厭剝麻煩的蝦殼。于是每次吃蝦我媽總是最忙的那一個,她要幫我剝蝦殼,弄得滿手醬油也顧不上吃飯,而我還厚臉皮地說:”媽媽,蝦沒了。“她一個勁地往我嘴里塞,即使自己不吃也顯得相當愉快。
我愿意捧著這樣的書,看著如此睿智而充滿魅力的文字,靜靜地回想起曾經的過往,遙想即將到來的未來,發人深省,回味無窮……
目送讀后感9
最近,我讀了龍應臺的文章——《目送》,讀完之后,我深有感觸。
本文主要說“我”送兒子上學,希望他能回一次頭,看看“我”,對“我”說一聲再見。可是,十幾年他都沒有回一次頭,只有“我”在目送,渴求有一次回頭。多年后,兒子上大學了,“我”在窗子邊看著他,只是看一個高瘦的背影對“我”說不用追。
看完本文,我想起一件事,那是去六中上學的第一天,我騎著自行車上學,媽媽就跟在后面,遠遠地目送著我第一天上中學興奮的背影。當我進入教室,與新同學新朋友談天說地,根本沒有注意到媽媽也在窗外看著我,默默地看著我,我也沒有回頭,而站在廊上的媽媽一定希望我回頭看他一眼吧!窗外的家長們,看著孩子們打鬧,恐怕也希望孩子們回頭對他們說一句再見……
是的,天下所有的父母不都是愛孩子的嗎?他們永遠對孩子充滿關心和愛護。就像龍應臺看著兒子轉過街才放心,就像母親不放心我第一天騎自行車上學,她一直跟著我到教室門口。后來,她還是放心不下,我們就搬到離學校比較近的房子去住,雖然這個房子又小又舊,但是里面充滿了媽媽對我無限的關愛。
母愛如春風,如目送的深沉,有孩子的天真,有一顆最熱忱的心,滋潤著我!
目送讀后感10
最近,看到龍應臺的《目送》,這篇文章,深有感觸。這是一本讓全世界關注和喜愛的書籍,在文學的殿堂里龍應臺有著不一樣的見解,讓我們看到了對于教育和作為母親,對孩子的期盼和關切之情。
印象最深刻的是這一段“有時他在對街等候公交車,我從高樓的窗口往下看:一個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黃;我只能想象,他的內在世界和我的一樣波濤深遂,但是,我進不去。一會兒公交車來了,擋住了他的身影。車子開走了,一條空蕩蕩的街,只立著一只郵筒。”我通過龍應臺的文字,仿佛看見了一個孩子渴望自由和獨立以及對母親付出的愛的拒絕和疏離,而他的母親雖然理解孩子,內心卻很失落與無奈。
我們很多次用背影讓身后愛你的人目送,越送越遠,直至消失。上學時,父母開著車送我去學校。到了校門口,我關上車門,頭也不回地徑直走進學校,卻不知父母在目送我的背影離去,他們是否也會失落和無奈,我想是會的吧。天底下父母對自己孩子的愛是一樣的。我很慚愧,心里暗暗下決心,在下一次父母送我學校時,我會回頭對他們笑著說:“再見!”我想他們會先是一愣,后面驚喜地笑吧。
有時,回眸一笑,會讓你身后愛你的人重獲喜悅。
目送讀后感11
第二次認真的讀了《目送》這本書,我似乎明白了作者龍應臺所要表達的內心感受,并且為之深深地感動。
不喜歡離別,更不用說目送,無論是送與被送。總覺得親友離別是件很難過的事,我害怕那種無奈的不舍。但龍應臺讓我對目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龍應臺已經年過半百,作為一個母親,她在機場送兒子去美國做交換生。他在長長的行列里,等候護照檢查;她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著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終于輪到他,在海關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倏忽不見。其實這位母親一直在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也沒有。
龍應臺在經歷父親的去世時,是個雨天。她沒有想到可以站的那么近,距離火葬場爐門也不過五米。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里。她撩開雨失了前額的頭發,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后一次的目送。他們父女的這一別,只有在下輩子才能再續前緣了。這一幕讓我的內心波瀾起伏,目送的情感此時熱烈又沉著。
看著龍應臺的一次次目送,想著自己的一次次目送。突然發現,自己對父母有著如此之多的虧欠,只有珍惜才不枉他們對我們的這種愛,無言。
目送讀后感12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臺灣著名作家龍應臺的《目送》中的一句話,讀完后我不禁潸然淚下。
《目送》是龍應臺“人生三書”中的第三本,此書集合了龍應臺的七十四篇散文。書中沒有華麗的語言,沒有大道理,而是用平淡的語氣,用真摯的情感,去詮釋了親情的含義,樸實的語言,卻更能使人讀下去,這也是本書的奇妙之處所在。
龍應臺的母親慢慢的老去,有時甚至忘記了自己的女兒。龍應臺在劍橋學院門前指著一棵蘋果樹,對兒子說這是牛頓那棵蘋果樹的后代時,兒子責怪母親像小孩子一樣。龍應臺對相信和不相信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認為跌倒時要堅強獨立。對于母親老去后的思考,關于母親與兒子的對話,雖然都不是全新的內容,但經過龍應臺的大家手筆稍加渲染,變得有強大吸引力,令人讀百遍而不厭。
我們通過讀《目送》這本書,可以深深地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和現在我們的不懂事,父母有一天會老去,所以我們要從現在起,尊敬父母,理解父母,不要讓長大以后成為我們的借口,我們有一天也會老去,所以我們要珍惜時間,努力學習,奮發向上,不要一事無成,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讓我們用最好的自己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目送讀后感13
這幾天讀了一本書,其實反反復復看過好多遍了。每一次看都會有新的感觸,這本書是臺灣作家龍應臺的《目送》。
龍應臺1952年生于臺灣,被譽為華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支筆。34歲第一次做母親,自稱從此開始上“人生課”,至今未畢業。龍應臺“人生三書”《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目送》是這堂“人生課”的三本“作業”。
《目送》寫的應該是人生長河中發生的一些事情。其中作者和孩子、和父母、和朋友之間那種令人思考、感動的親情、友情。
作者宋華安上小學的第一天,她看著孩子一步步走進校園,有不舍、有欣慰。她有一雙溫柔的眼睛,慈愛地注視著孩子,陪著孩子慢慢長大。而當華安16歲,準備坐飛機到美國做交換生時,她送他到機場,是多么希望她的安安能回頭看她一次,可是一次都沒有。看到這里,一陣傷感,每一個做母親的都會經歷這種時刻吧。看著孩子的背影,那種落寞、孤獨的心情,孩子漸漸長大,只能選擇放棄,放手。
對于父母,她細致入微的照料。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好好的陪伴他們,愛他們父母養育了我們,我們理當好好照顧,來回報父母的恩情。
作者在其中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目送讀后感14
初讀《目送》,并沒有什么特別大的心靈觸動,僅僅是有種不明所以的緩緩升起的想讓人嘆氣的憂傷。正如序中所說的“看見”,我也只是看見了她的憂傷,只可惜啊,這憂傷,僅僅在我的心外。
我想這大概是因為我還正值年少吧,路并沒有走多久,也沒有走多長,一開始同行的人大多都還在身邊,那些不小心走失的親愛的人,都已經在我不懂珍惜的時間中漸漸忘卻,所以無法理解作者對于“舍”、對于“傷逝”的落寞。
我曾經是多么相信我擁有這世上的每一個永恒美麗的瞬間啊,可現在已經離別將至,我不得不對那個自己說再見了。而我曾經多么相信我們一直能到永遠啊,可沒想到,竟連一瞬也沒有。
面對緊閉的門與空蕩的街,我從不曾感到過,或是說沒有意識到過,已經有人與我漸行漸遠了。但現在回想起來發現也有一些永不再見的人仍在我心中停留,他們的音容笑貌都還在記憶中,但記憶卻是一條光線明滅的長廊,最初歡聲笑語,最終形影寂寂,如此反復,他們也僅僅存在于我的記憶之中。耳邊響起悲壯深刻的音樂,我才知道那是在暗示我我們已經離別很久了,他們留給我真實的東西只會是一個蕭索空寂的背影,或許,就連一個背影也沒有。
在這突兀的當下,我終于想起了他們對我說的最后一句——“不必追”。于是,終于開始了不曾明白過的失聲痛哭。
哭聲漸歇的日子里,我漸漸意識到,沒有什么是不可替代。而所謂的父女母子朋友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合上書本,在這哭聲漸歇的日子里,我看見了另一面的我自己。
目送讀后感15
再讀《目送》,讀其文恍如讀其人。那種尊重人道,人文,人本的風格好似作者自身的個性,而字里行間洋溢著的謙跟、寧謐、空蕩、悲憫之情,更是發自作者平素真切的感觸。這是一本有血、有淚、寫情、寫理的“紙上心聲”。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但是意味著,你跟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目送”。
不必追,因為追不上。不必追,因為留不住。不必追,因為心相隨。好一個不必追!大到自然的冷暖陰晴,小到人生的悲歡離合,我們能改變的是什么呢?我們能擁有的又是什么呢?不必追,“莫問野人生計事,窗前流水枕前書。”
目送讀后感16
《目送》是臺灣作家龍應臺的一本感悟性的散文集,其中包括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等等,寫出了人生的失敗和脆弱、失落與放手。而我最喜歡的一篇就是書中名為《目送》的散文。
目送與兩個故事有關,一個是作者和自己的兒子華安,另一個是作者與自己的父親。與兒子的目送,一次是從華安上學的第一天,他們手牽手走到了教室門口,華安背著書包進入教室,但又不斷地回頭,他們的視線像是隔著一條無邊無際的時空場隔空交會,直到兒子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門里。另一次是華安十六歲那年到美國交換,他在長長的行列里直到通過安檢也沒有回一次頭。與父親的目送,一次是父親開著廉價小貨車送當時身為大學教授的作者去學校,父親覺得車子與女兒身份不符后匆忙開走,留下作者對著汽車尾氣默默目送。另一次是作者在火葬場的爐門前,目送著巨大的棺材緩緩滑行的場景。在兒子和父親的這兩個故事的結尾處,作者都寫這么一句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雖然是同樣的一句話,但包含的情感卻是截然不同的。對子女,父母的陪伴呵護固然是孩子成長道路最重要的東西,但人生的道路漫長久遠,孩子也要成熟,他們也需要自己去面對很多事情,這是精神上的獨立,也是成長的代價。所以對孩子背影的目送,父母不必追,這不是對孩子的疏遠,而是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默默支持和鼓勵,站在前面獨當一面的終究要是孩子自己。而父母也要理性地愛,不是一味地當孩子的保護傘,這樣只會讓孩子變得脆弱。對于父母背影的目送,也不必追,只要在有機會陪伴父母的時候,多花些時間和心思去陪伴他們。父母終究是會老的,也會不在我們身邊,看著父母的背影漸行漸遠,不必心懷愧疚和不安,而應坦然地面對,因為追也追不上。
目送讀后感17
這是一個關于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慢慢地變成了別人眼里的背影。
翻開《目送》,一本記錄龍應臺生活點滴的散文。她用優美的文字記錄了自己作為一個母親在對待日益成長的孩子時所遭遇的種種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記錄了自己作為一個女兒在面對日益蒼老的父母時耐心溫柔的守候;記錄了自己作為一個敏感細膩的女子在面朝大海、耳聞杜鵑時感受到的傷感和彷徨。她用最細膩柔軟的筆觸,寫盡了幽微處動人心弦的種種感悟。讀起來,連呼吸也充滿了與之共鳴的渴望。
她,擁有著不凡的驕傲和銳氣,然而在洶涌的母愛面前,也心甘情愿地作出了讓步。在浮華的萬千世界中,她常常這樣反思:“會不會你贏得了全世界,但你卻失去了你的孩子?”因此,她辭去了文化局局長的官職,拋開了博士高官的耀眼光環,重歸學者作家清新淡雅的樸素生活。素雅如她,淡然如她,她明白在虛浮和掌聲過后,在繁華落盡之時,留下的也許只是一份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她用淳淳的真情,讓孩子感受到溫暖細膩的母愛;她的優雅知性,也使孩子擁有了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理應得到的尊重和自由。
也許是隨著歲月的增長,人的心也變得容易憂傷罷,曾經視若無睹的東西,不知不覺間也在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跡。我們開始在乎起父母越來越多的皺紋,也開始擔憂起孩子越走越遠的腳步。 所以,書中的一字一句仿佛踩在我們最柔軟的心房上,讓人流下暖暖的淚來。
人生是一趟旅程,每分每秒,我們的旅伴都可能在前方的轉角消失。有的人懂得珍惜,能與親愛的人相伴走完整個旅程;然而,有的人只顧著留意峭壁上那叢艷麗的花,等突然驚覺四下闃然無聲時,卻早已“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了。
目送讀后感18
在車站等車,身旁是一對等著過馬路的.母子。母親在起步的一瞬間握住兒子的手,兒子卻不動,轉頭看她,眉一皺,正要說什么,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親盡收眼底,兒子轉過頭,撇撇嘴,輕輕把手從母親手中掙脫,大步向前。母親的身軀一怔,隨即上前。我看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著他們的背影,思緒紛飛。
不知從何時起,自己也像那個兒子一樣,不屑父母遞過來的關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難喝,不要”,一只關懷的手,也是不著痕跡地掙開。即使是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詢問的話語,也總是以無所謂的視線,不耐煩的神情擋回。
也不知從何時起,那個捧著書跑來跑去問東問西的身影被時光沖淡,支離破碎,漸漸清晰的是一個人翻書上網尋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個在商店里一手拿一個顏色的發夾,歡快地跑母親身旁詢問哪個漂亮的孩子,在母親給出建議后,仍然猶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張哭喪的臉請求“媽媽,我選不好,兩個都要行不行?”而是習慣一個人作出抉擇,再一個人承受。也不像兒時受了委屈跑父親懷中大聲哭泣并且尋求安慰,而是一個人辯解,一個人反擊。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著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著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我是準備要一個人踏上征途嗎?
前邊的孩子轉身離開的時候眼中有不舍,有對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懼,但更多的是喜悅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他面帶微笑邁出了第一步,留給母親一個“不用追”’的背影。哪怕前方荊棘遍地,被扎得遍體鱗傷,也絕不回頭。
這條路上的艱辛,只有自己懂;這條路上的風景,也只有自己欣賞才能會心一笑,這條路上的果實,只有自己采摘才更覺得甘美,這條路的盡頭,也只有在別人最后的目送中,自己走。
但是,倘若一個人在分岔路口徘徊,在泥濘的土地上摔倒時,有一個人為你指明方向,向你伸出援手,那是何其幸運啊。跟一個志同道合的人,在這條路最險峻的地段,互相扶持,互相勉勵,并肩作戰,時刻充滿斗志;在越過高山,穿過森林,看勝利曙光時,對酒當歌,一醉方休,分享喜悅。倘若真的遇這樣的人,就跟他結伴而行吧,畢竟一個人的旅途太過孤獨寂寞,而這條路的盡頭,又是那么遙不可及。
目送讀后感19
在看完這本書后我思緒萬千,我明白了在短暫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那就是親情。你與父母的關系不過意味著你將望著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每一次都牽動著你的心。
在第一篇散文中,兒子對母親送別時的嘮叨滿不在乎,甚至抱怨母親的嘮叨,母親就只能望著他的背影消失在人山人海。母親那時多想他回望一眼,多想他回來給他一個擁抱,但他并沒有。當我替他的母親抱怨時,我突然想到我小時候的感受。小時候因為家里窮,父母為了我們的前途出去打工。小小的我并不明白他們的苦心,我只知道他們又要離開這兒了,撒嬌不讓他們走;不走是不可能的,他們丟下淚流滿面的我,還是狠心地離開了。從此以后,不到長假我們都見不到面。那時我十分抱怨他們,我覺得別人都有父母的關愛,而我沒有。隨著我漸漸地長大,我逐漸明白:父母都是為了我好,他們正是因為愛我,才背井離鄉。后來我才知道,媽媽常常走出我的視線后才流淚。
這本書不但寫了親情,還寫了龍應臺女士對人生苦短的看法。人生就如兩本存折,一份在支出,一份在存入。支出的永遠是時間,存入的便是我們的收獲。在這短暫的人生中,我們要存入更多的收獲,并讓那些收獲創造出更高的價值。
人生在世不能浪費時光,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時光飛逝,我們更要珍惜每一段時光。在學習的年齡中,我們就該努力地,一心一意的地學習知識,不能浪費太多的時間在玩樂上。有的人問:為什么要學習?人不正是因為學習才變成高等動物嗎?學習能讓我們收獲的更多,收獲的越多長大做出的貢獻就越多。為國家做貢獻,為人類做貢獻,這不就是我們每個人應該做的嗎?
當父母離開我們,我們也要努力而快樂的成長。人生在世,不可能你走的每一步路都有人陪著你。是啊,有些路只能你自己一個人走,這就是成長,這就是人生!
目送讀后感20
在朋友家小聚,在其書房看到龍應臺女士所著的《孩子你慢慢來》,為其所寫的溫情的親情和坦率的詞匯所感染,于是果斷借閱,讀后意猶未盡,發現這是她系列人生書作的第一冊。于是四處尋找第二冊、第三冊,偶然在一個高鐵站等車時在車站書店發現了龍應臺女士所著之人生三書《目送》,于是欣喜之中果斷買下。
這本書共有散文七十三篇,有人曾認為它就是二十一實際的《背影》合集,作者以獨特的、深邃的視角對父母之情,兄弟朋友之愛,對兒子之念進行闡述和描寫。在她的筆下,寫到她的父親用廉價的小貨車送她第一次去大學任教時因羞于自己的小貨車掉頭而去的背景,愧于父親癱瘓時因忙于工作而未能在醫院伺奉父親而留下父親低垂的背影,以及對父親的去世,她目送父親的棺木在推入火葬場的背景;對于她的母親的逐漸老去,甚至已經不太記得她的女兒的名字和容貌,作者陪著她母親去陽明山旅游,第一次帶她去坐了捷運快車,看著她母親坐在凳子上拍照時時亮卻迷離的眼睛,她看到了旁邊另外一個老人的背影,母親的形象變得更加嫻靜,更加清晰,也更加孤單,作者于是花了母親要回的家,不是空間,而是一段時光。
對于孩子,作者如世間的萬萬母親一樣,目送著兒子的背影慢慢長大,目送著兒子的背影從蹣跚學步到步入學堂、從兒子剛入學堂時的怯怯眼神而不斷回望到十六七歲時埋怨母親管束太多而毅然離去留下不再回頭的背影,到上了大學之后,甚至是連同坐一臺車時兒子也是戴著耳機聽著只有他一個人呢能聽的音樂,留下他高高瘦瘦的背景在公交車開走前的公交站臺。于是,慢慢的,慢慢的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她的緣分今生今世就是在不斷的目送他的背景漸行漸遠。父母永遠都是站立在小路的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對于幸福,她說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時時恐懼;幸福就是尋常的日子依舊;幸福就是你早上看著她的背影揮手說再見的人,晚上又平平安安的回來了;幸福就是你還有時間等著頭發白了、背已駝了、用放大鏡艱辛讀報的父母,他們還能走到街角買兩副燒餅油條回家再叫你起床。所以,時間,總是無法停留,就如數不清沙漏里邊的沙子還有多少粒,也聽不見沙漏流沙的速度能否不在加快,但是唯一可以百分百確定的是,那沙漏不停的在漏、不停的在漏。
目送讀后感21
《目送》是一本散文集,主要由身邊親人發生的一件件感人,觸動人心的事件結合而成的散文集,在書中最觸動我的心的是文中父親望著自己孩子離去的背影的那一段,實事的寫出了對于自己孩子應該做的事情就是:“放手,不必追。”令人悵然淚下。
記得在我的生活中也有與作者相同的一件事。
記得小時候,外婆走路總是健步如飛,她說這樣去任何地方都能早去早回,每次我都只能屁顛屁顛地跟在她的背后。每次望著她的背影總是直直的挺立著,筆直的背梁把衣服撐得很平整,看著她的背影就會讓我覺得很有安全感,令人信服!
可是,等我漸漸長大,不知何時,外婆的腰竟彎了下去。有一次跟著外婆去趕集的時候,走在很陡的路上,她總是氣喘吁吁,累的上氣不接下氣,令人心疼:“外婆,要不我們坐下休息休息吧!”外婆感嘆道:“哎,老啦,真是不中用咯!走點坡路也有氣無力啊!”微風吹來,撩起她銀白色的頭發,飛舞在空中,我走在她的身后,望著她雙手叉腰,略微佝僂的背影,搖晃在風中,她蹣跚的步伐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在路上的樣子,當時的我突然意識到:“原來外婆老了!”看著她滄桑的背影,眼淚逐漸模糊了我的雙眼。
每次放假回家,我總會去看望她,但是每當到假期末尾,要返校時,她總會要堅持送我到車站,上車才放心,走在路上時,我總會偷偷的看外婆的背影,滄桑的背影隱藏了多少對我的愛啊!
離別的時候我悄悄回首,看著外婆那矮小而又略帶滄桑的背影逐漸消失在遠處,有時我在想,當時外婆走在小路上時是孤單又寂寞的吧!
歲月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中漸漸長大又老去,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漸漸成為別人眼中的背影。
在歲月的長河中看到最多的莫過于,陌生的面孔以及,熟悉而又的陌生的背影。在我的生命中我永不會忘卻親人那慢慢變為滄桑的背影,以及回首中那醉人的滄桑!
目送讀后感22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龍應臺34歲做母親,自稱從此開始上“人生課”,這段話大概是她最深沉的“課堂啟示”。
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最平凡的母女兄弟,卻透出最深沉的人生思考,最深邃的滄桑。
讀《目送》,讓人不得不想到朱自清的《背影》。二者各有不同,《背影》是即將遠行的兒子作為男人,用內斂含蓄的筆觸描寫父親的背影,才恍然發覺,父親老了;《目送》中,作者既是被父親送至工作單位的女兒,又是送兒子遠行的母親,在交叉的角色轉換中體會到對時間的目送,在日益長大的兒子身上看到當年的自己。她以女性特有的細膩溫和的筆觸描寫了從兒子上幼兒園、小學、出國的一次次送別,字里行間無不體現這作為母親的欣慰、幸福、失落,讓讀者感同身受。《背影》是兩代人的故事,《目送》是三代人的感動,所以,頗有些父母與子女易地而處,換位思考的味道。古人云:養兒方知父母恩。說的大概就是這種感受吧。
我想,這本書中一篇名為《同學會》的散文我定會終身難忘。因為一個讓我淚流滿面的情節。女兒陪年邁的爸爸去參加同學會,剛下樓,這位父親就牽住了女兒的手,女兒說:“我四十歲了,你不必牽著我的手過街。”
他說:“好。”到了過街,他的手又伸了過來。后來,女兒又很嚴肅地告訴他:“我已經五十歲了,你真的不必牽著我的手過街。”他說:“好。”到了過街,他的手又伸了過來。這個女兒,就是龍應臺她自己。故事到這里
還在繼續,直到有一天,一個個兒很高,腿很瘦很長的年輕人在人來人往的大街上,很認真地對她說:“我已經十八歲了,你真的要克制一下牽我手過街的反射沖動了。”這時的她,龍應臺,站在車來車往的馬路上,眼淚止不住地流。那個年輕人,是他呵護了十幾年的兒子呀。我想,那應該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感體驗呢?作為母親的她,內心是怎樣的空曠和荒涼呢?是怎樣的失落和懊悔呢?作為母親的她,大概對當時牽她手的父親的心情感同身受吧。
物物交換產生了便利的貨幣,情緒交換造就了真誠的朋友,利益交換催生了必要的合作,各種形式的交換每天都發生在不經意的瞬間,那么,社會身份的交換會發生什么呢?父母習慣性地關心呵護,兒女不經意的冷漠排斥,是不是只有在身份的交換中才會讓人有所察覺呢?有所感動亦或是愧疚呢?
可惜社會身份的同時交換不可能發生,它像所有的交換一樣,有一個“時間差”。如果時間差足夠小,也許可以彌補許多不經意的遺憾。如龍應臺,在父親反射性的牽她的手時,她再也不說那一句傷人又傷己的話了,她
“像綿羊一樣”讓父親牽著手,一步一步走過去。但如果時間差過大,也許就是一生的遺憾。多少人,在初嘗為人父母的辛苦委屈后,想要報答父母時已經遲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目送讀后感23
讀《目送》這本書的時候我不得不懷著一種沉重的情感,不得不說,其中看似平凡的字里行間,卻是蘊含了龍應臺對于人生對于兩代人之間關系的感悟,讀起來令人憂郁卻又無奈。
這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書,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目送》這本書中的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同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盡和決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
開頭時,其中引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來告誡我們要時時留意生活中的美好,抓住轉瞬即逝的生活,人生以及……這一切。
我看華安小時候,龍應臺看著他的背影,目送他進入幼兒園;十六歲出國時,龍應臺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的回頭,但是他,沒有。只留下了背影。二十一歲后,在同一個大學,卻同路不同心,只留下背影,背影,一直都是背影,結合在一起構成整本書,最令人心痛的一句話:
我慢慢的,慢慢的,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她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愈行愈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頭,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的轉彎處,并且用他的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這段文字初看時令我落淚,雖說平淡,但其中那種落寞、無奈的情感卻無論怎樣都抑制不住。
而后,又借此聯系龍應臺的父母,她突然發現,父母于自己,便如自己于自己的兒子,一代一代,循環往復,接連不斷,令人更加心塞。
父親的去世,在火葬場,龍應臺忽然發現自己總是在暮色中坐上飛機,發現自己也是常對父母以背影。在母親失憶后,她經常陪伴母親,如當年母親帶自己那樣帶母親,這才發現對于父母是多么的愛,不由使人潸然淚下。而在飛機上,龍應臺看見一位老人后想念起自己的父親,想看若有機會與父親在一起她會怎么做,以前每一個細節、點滴,無比細微,讓人身臨其境。很明顯地可以看出,幻想過很多次。可以看出,她是多么思念父親,多么后悔從前。
讀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孩子為了自己的長大,總會逐漸疏遠父母,而在經歷了很多,成長之后,才發現自己是多么依戀他們,因而后悔,而大多為時已晚。一代一代均是這樣,如同因果報應的循環,令人心痛。
【目送讀后感】相關文章:
目送征文06-02
《目送》好詞08-31
回望是目送最好的回答—讀《目送》有感06-29
目送讀書心得體會_目送讀后感怎么寫09-05
《目送》教學設計12-18
目送的優美散文06-29
目送優美散文06-29
目送閱讀答案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