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國甲卷高考作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整理的2022年全國甲卷高考作文(精選16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作文真題
《紅樓夢》寫到“大觀園試才題對額”時有一個情節,為元妃(賈元春)省親修建的大觀園竣工后,眾人給園中橋上亭子的匾額題名。有人主張從歐陽修《醉翁亭記》“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賈政認為“此亭壓水而成”,題名“還須偏于水”,主張從“瀉出于兩峰之間”中拈出一個“瀉”字,有人即附和題為“瀉玉”;賈寶玉則覺得用“沁芳”更為新雅,賈政點頭默許。“沁芳”二字,點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親之事,蘊藉含蓄,思慮周全。
以上材料中,眾人給匾額題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鑒化用,或根據情境獨創,產生了不同的藝術效果。這個現象也能在更廣泛的領域給人以啟示,引發深入思考。請你結合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經驗,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題目解析
這是一則材料作文。材料由兩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現象,介紹傳統文化經典《紅樓夢》中眾人給匾額題名三種不同的方式;第二部分是對上述三種題名方法的評價,暗示了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與創新。“直接移用”,“借鑒化用”,“根據情境獨創”,也就是直接學習、借鑒、創新三步走。在此基礎上,由文學作品中的情節內涵拓展到更廣泛的領域,引發學生深入思考。
寫作指導
此題以寫議論文為宜,論證角度豐富。考生可從三種方式中任意選擇,學習、借鑒他人(國)的方法經驗或根據自身情況加以創新,進而對效果進行評價;也可對三種方式綜合理解,逐層分析:從模仿借鑒到自主創新,任何事物的發展都要遵循這個規律。
考生要注意小處著眼,大處落重墨。從個人的學習生活到國家的發展繁榮,從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堅定全民抗疫、航天創新夢圓到科技助力中國夢的實現,考生選材俯拾即是。古有至理名言和多彩故事: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師以長技以治夷,魯迅的拿來主義;魏征和唐太宗的故事,鄭板橋獨創一體。今有創新的政策和豐碩的成果:“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命運共同體”;“嫦娥”落月、“雪龍”雙船“探極”、“神舟十三”凱旋、京張鐵路列車高速飛馳、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服務一流。
2022年全國甲卷高考作文篇1:《研究融合境界,才是萬物道理》
《紅樓夢》“大觀園試才題對額”這個情節,有人主張從歐陽修《醉翁亭記》“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此名光考慮亭子,完全沒考慮到水。賈政則認為“此亭壓水而成”,題名“還須偏于水”,主張從“瀉出于兩峰之間”中拈出一個“瀉”字,有人即附和題為“瀉玉”;此名光考慮水,全然沒有考慮到亭子。以上給匾額題的兩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鑒化用,都是只考慮了其亭的單一性,完全沒有整體性,體驗不出整個亭子該有氛圍,故而沒有通過。
賈寶玉則覺得用“沁芳”更為新雅,“沁芳”二字,有雙重含義,其一,沁于芳,橋亭沁于翠柳芳花之間;其二,使芳沁,落花沁于池沼之內。點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把水與亭,水與花草,優雅的結合起來,相映成輝;也契合元妃省親之事,蘊藉含蓄,思慮周全,屬于當時人、當時事、當時景相映相成,于是得到了認可。
這種手法在其他文學創作中也可見,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講了荷花,荷葉,流水,月光的相映成輝;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景和人的相映相襯,處處都是“秋”的氣息;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流圍繞花草,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春,江,花,月融合成《春江花月夜》。
這樣的思想,不僅僅在于文學,也在于其他美學藝術,比如畫有背景和中心,有前中后景;流行歌由主歌,副歌和中段三位一體的結構;舞臺表演要景,聲和人合并展現。
我們影視劇、小說、詩詞等常說的“氛圍感”也是如此:人面桃花相映紅,如果沒有桃花相映,人面也就無法那么紅了;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前后兩面鏡子里交叉出現了臉孔和花飾,相互輝映,才顯得格外好看。這就是氛圍感的重要性,氛圍照應才有“交相映”,“相映紅”。
極致美學講究氛圍上的相映成輝,做事也是如此,要多方照應,多面融合才能成極致。
一道菜,高于它的所有食材;一首旋律,高于合奏的所有音符;一本書,高于組成它的所有詞語;融合之后的境界要高于其組成的部分,才是我們應該的追求,才是萬物的道理。
2022年全國甲卷高考作文篇2:“移”“化”落俗套 “獨創”方新雅
后人批評宋詩宋詞常“掉書袋”,逢詩詞必有典故,常直接移用化用唐人佳句,錢鐘書先生說“有唐詩作榜樣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這個好榜樣,宋代詩人就學了乖,會在技巧和語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時,有了這個好榜樣,他們也偷起懶來,放縱了模仿和依賴的惰性……”《紅樓夢》中“翼然”“瀉玉”直接“移化”歐陽公原句亦是如此,唯有如寶玉獨創“沁芳”,才不是一味依賴前文和模仿前人,我輩也需懂得“移”“化”落俗套,“獨創”方新雅之理。
獨創如圍棋妙手,絕非一蹴而就,必經“移化”“本手”,方能規避“凡手”,達“獨創”妙手!
藝術境界也好,科技領域也罷,也許都要經歷“移化”模仿的最初階段,方能達到“獨創”新雅,中國現代白話小說起源于魯迅先生,魯迅先生除對中國古典小說寫法深研,還熟讀外國經典小說百篇,在“移化”后立足國民劣根,深窺社會現狀,以筆為刀,魑魅魍魎均無遁形,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如今誰不知先生以“獨創”刺破現代小說文學長夜,《吶喊》《彷徨》就是最好的證明!中國現代小說在魯迅先生手里開始,又在先生手里成熟,是先生妙手,是躍遷后的“獨創”!
網絡“棋盤”信息“縱橫”時代,“直接移用”“借鑒化用”,只能是“凡手”頻出,何時方成“獨創”妙手?
網絡似乎讓直接移用、借鑒化用變得更為容易,前不久某著名品牌汽車小滿創意廣告完全“移用”網紅“北大滿哥”一年前視頻原稿,文案相似程度令人咋舌,此次“凡手”“營銷”可謂灰頭土臉,但著實讓我輩深感“移用”成風,“獨創”得不到尊重的悲涼與無奈,反觀中國高鐵,雖借鑒國外技術在先,卻深研獨創在后,多項技術領先全球,截至目前,中國高鐵“海外版圖”已擴展至亞、歐、非、美等五大洲數十個國家,這才是獨創在新時代的應有之義!
固守“移用”“化用”,一味求穩,求不出錯,求“本手”,怎能走出“迷局”,迎來“獨創”“妙手”?
曾幾何時,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明哲保身的“高情商”大行其道,正如材料中那群圍在賈政身邊的幕僚,口吐“翼然”“瀉玉”之語真可謂點到為止,雖落俗套卻也顯得盡力為之,直到寶玉“沁芳”一出,才顯其新雅妥帖。這與當今一些人推崇的“高情商處事”可見一斑,一味求穩,不敢出招,長此以往必然被迷局所困,本手變俗手,獨創變失望!
“移”“化”落俗套,“獨創”方新雅。與文藝,與科技,與個人,與家國,皆需不止于“移”“化”,援梯而上,求新雅“獨創”,以“獨創”開先河,以“移”“化”促“獨創”方可寫就屬于我輩青年的字字新詩!
2022年全國甲卷高考作文篇3:紅樓一夢隨風過,創新創造壯河山
紅樓才聚,題名匾額。為何賈寶玉道出“沁芳”二字,就連一向飽讀詩書的賈政都點頭默許?
筆者之見,一則因為寶玉不落俗套,融入花木映水之佳境,平添新雅之意;二則因為此名契合元妃省親,含情而不露。換言之,寶玉之獨創,人景合一,情境相生,甚妙!
由此看來,移用拿來可行,借鑒化用也可,但獨創更合人心,更添光彩。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道理亦然。
還記得李子柒和她的小院嗎?聽風望月,品茶看書,以花為籬,以詩為墻,她創造了一種鄉村的詩意美,打造出人們理想中的“桃花源”。
還記得北京冬奧會的開幕式嗎?這是一場只有中國人才更懂的中國式浪漫。如果不是張藝謀導演結合傳統文化進行創新創造,我們怎會領略二十四節氣的如詩如畫?怎能欣賞“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磅礴浪漫?
還記得春晚的舞劇《只此青綠》嗎?這是一種怎樣的感受啊!舞臺為紙,人為筆,舞為墨,千里江山,酣暢淋漓。我們不得不感嘆,當文化遇上創新,華夏之美,豈可比肩?
創造,是一種開天辟地的力量,更是一種自強不息的精神。
忘不了醫學家屠呦呦,在榮譽加身之前,她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研究者,50余載的研究生涯,鮮有人問津,然而她自強不息,帶領團隊提煉出青蒿素,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中國人,震驚中外。
忘不了科幻小說家劉慈欣,《三體》之前,中國科幻在世界上常被嗤之以鼻,然而他默默耕耘,創造了奇跡,《三體》直接斬獲了有著科幻界諾貝爾獎之稱的雨果獎,令世界刮目相看。
忘不了袁隆平院士,面對糧食問題,他想的不是直接從國外買,更不是從別人那里討,而是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于是帶著他的禾下乘涼夢,帶著他的雜家水稻,一路向前,捧回11次國際大獎。
更忘不了漫漫中國航天路,從中國第一顆衛星發射,到神舟十四號呼嘯入蒼穹,從開始別人的不屑一顧,到如今在太空寫滿中國榮耀,蝴蝶自來,我們依靠的是中國航天人的創新創造,自強不息。
舉目望星河,星光已然閃亮;平目視當下,吾輩還需努力。華為受制之痛,我們肌膚可感;中國芯片之憂,我們更需奮發。
英國思想家米爾說:“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創造力的果實。”真乃一語中的!正因為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奮力創造,我們才站了起來,富了起來,強了起來。但,這還不夠,我們還要攜起手來,賡續先輩創新創造之精神,擎小我之炬火,共創中國之更大榮光。
紅樓一夢隨風過,創新創造壯河山。新時代,看我中國青年!
2022年全國甲卷高考作文篇4:為文非易事,得失寸心知
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指出:“文章者,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身為一代帝王,曹丕把文章創作看得很高,說文章能經綸國家社稷,是千古不朽的盛事。文章的作用是否能如曹丕說的那樣重要,淺薄如我不敢妄加論斷,但從我有限的知識中,我深知寫出一篇好文章絕非易事,其中的辛苦和得失唯有深入其中者方能察知。
寫到這兒,問題來了,究竟如何才能寫一篇好文章呢?《紅樓夢》“大觀園試才題對額,榮國府歸省慶元宵”這一回目中的一個片段或許能給有志于作文的同學們一些啟發。
元妃奉命省親之前,賈政、寶玉等一干人在為大觀園里一處橋上的亭子題名:幕僚采用移用之法,從《醉翁亭記》譯文中撿拾了“翼然”二字;賈政以為橋上不同泉上,不能切景,不如從歐文中借一“瀉”字而用之,有清客就以“化用”之法,附會成“瀉玉”之名;寶玉認為“瀉玉”流于俗陋,且不能照應“奉旨省親”的事實,凸顯朝廷的恩榮,于是便大膽獨造,將亭子題名為“沁芳”,切景切事,新穎別致,贏得乃父賈政和眾幕僚們的認可。對于不同的命名方式而營造的不同藝術效果,筆者暫不多論。我想說的是,這移用、化用、獨創恰是文章由淺到深不斷精進的三個境界,也是文章創作的重要方法。
“香菱學詩”是《紅樓夢》中一個廣為傳頌的情節。粗識文字的香菱羨慕黛玉的詩才,就向她請教作詩之法。黛玉對香菱的教誨主要有以下幾條:其一,讓她讀王維五言律一百首,讀杜甫七言律二百首,讀李白七言絕句二百首,以這三個人的詩作為底子,再讀陶淵明、阮籍、庾信、鮑照等詩人的作品若干;其二,告訴她好多經典詩句都是從前人成句中化用而來的,如王維的“墟里上孤煙”即從陶淵明“依依墟里煙”一句脫化而成;其三,詩文立意十分要緊,要切實切景,寫出意趣。這第一條是要香菱廣泛閱讀,大量積累字詞和成句,此是“移用”的需要。這第二條是要香菱前后貫通,學會改造前人的名句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此是“化用”的要求。這第三條是要香菱不必拘泥于形勢,不可限宥于“移用”和“化用”,要敢于揉碎前人字句,大膽地創造,此是“獨創”的期許。在黛玉的指導下,香菱真的寫出了新巧而富含意趣的好詩,其詠月道:“精華欲掩料應難,影自嬋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輪雞唱五更殘。綠蓑江上秋聞笛,紅袖樓頭夜倚欄。博得嫦娥應借問,緣何不使永團圓!”
香菱之所以學詩有成,其勤奮刻苦自是十分重要,但若無黛玉這個好老師的指導,教她循序漸進地立足“移用”,適時“化用”,會心“獨創”,想必她也是很難有成的。
我們再看蘇軾那篇名動千古的《前赤壁賦》:從形制上看,里面有漢賦鋪排的章法、主客問答的構造,又有被揉碎了的駢文的影子;從內容上看,其中既有對《詩經》成句的直接引用,也有對浩浩青史的敘述與感思;從情理上看,他既繼承了前代隱士的閑逸,又揮灑出自己的豪邁和曠達。這篇千古名文,境界的梯度和創作方法都很好地回應了筆者前文提到的“移用”“化用”和“獨創”三法。
前人有諺語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同學們,要想寫出像樣的文章,你必須大量積累,有選擇地“移用”,并適時“化用”。陸游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同學們,要想寫出像樣的文章,你必須會心感悟、積極思考,揉碎一切的成作,“獨創”自己的佳作。
2022年全國甲卷高考作文篇5:生活需要藝術
一到年腳下,我爸就把他的一套筆墨家伙取出來了,他要開始忙了——他要忙著寫春聯。村子里識字的人不多,一村人家的春聯,大多數出自他的手。寫的春聯無外乎是“一帆風順吉星到,萬事如意福臨門”或“春臨大地百花艷,節至人間萬象新”之類的,基本上是照搬現成的。村人們也不管它,貼在門上,都是喜洋洋一片紅。有一年,我爸心血來潮,大筆一揮,給我家門上寫了副他獨創的對聯“吃大肥肉,穿花洋布”。我家那兩扇普普通通的木門,一下子與眾不同起來,認識倆字的人走過路過,看見,都莞爾。
那年,我有同學來我家,我奶奶打了一碗荷包蛋招待她,還用韭菜炒了一盤子兔肉,那是我們家拿得出手的最好的食物。多年后她憶起,開玩笑說,在你家別的事都不記得了,只記得那門上的對聯,一邊貼著“吃大肥肉”,一邊貼著“穿花洋布”,歡天喜地氣勢磅礴啊。我笑了,挺有感觸的,曾經那些窮苦的日子,我們兄妹幾個就是靠著這些富足的向往和激勵,快樂地走過來了。
翻一本有關歷代文人書房的閑書,被文人們書房的名字給俘虜了,輕輕念念這些名字,嘴角噙香,像念著一闋闋詩:桂坡館、三癸亭、閱微草堂、瓶水齋、青蘿山房、云林秘閣、滴翠軒、人境廬、天春園、立雪齋……或引經據典,或借鑒化用,或隨情境獨創,每一個名字背后,都是滿滿當當的生活意趣和文人風骨。也許那些書房只是草房兩間茅屋一芥,可自打擁有了這些名字,它們便擁有了新的面孔,往雅里雅去,往靜里靜去。我們喚著這些名字,從前人們安坐在里面,于燈下讀書寫字的氣息,便穿云破霧而來。那些月光照著蟲鳴唧唧的夜晚,清風拂著軒窗,多么飽滿。
我也愛逛江南古鎮,常為街道兩旁店鋪的名字著迷,一個一個叫過去,像讀一篇優美的小說或散文,比如:初見你的時光、拐角微笑、匆匆那年,三只耳、半遮面、卷珠簾等等。住客棧,我也挑那些名字叫得格外有意思的,比如:千畝田。那是在浙江臨安的一家客棧,我住進去,他們家當然沒有千畝田,山上卻長著上千棵核桃樹的。我在他們家點了一道菜也很有意思,叫翠柳啼紅。菜未端上來時,我的心里蕩漾著如煙的柳,和無數的花紅,期待得不得了。結果,只是一道尋常的菠菜炒蘑菇。即便如此,我還是吃得開開心心的。它是菠菜炒蘑菇,它又不是了,我吃進去的是花紅柳綠。
我想起《窗邊小豆豆》里的故事,在巴學園,孩子們自帶餐盒在學校用午餐,校長和校長夫人怕孩子們吃不飽,也為了給正在長身體的孩子添加營養,另做兩道菜,一道煮魚丸,一道煮山芋,他們稱之為“海的味道”“山的味道”,一勺一勺添加到孩子們碗里。孩子們高興壞了,吃一口“海的味道”,再吃一口“山的味道”,普通的食物,變成了珍饈佳肴。
誰說生活是無趣的庸常的?倘或你能以不同的眼光去看,不同的情感去體驗,所得到的感受一定是大不相同的。有趣的靈魂,豐富的思想,會讓平凡的生活,活成美和藝術。
2022年全國甲卷高考作文篇6:借鑒在左,創新在右
《詩經》有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思是說,我們可以借鑒他人的長處,從而完善自己。王安石曰,“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意思是說,我們需要突破既有框架,勇敢創新,開創先河。那么,借鑒和獨創這兩種思路,到底孰對孰錯,孰優孰劣?我們在學習、生活中究竟該如何選擇和取舍?
在我看來,借鑒別人,是自身進步的捷徑,而獨立創新,是出類拔萃的關鍵,二者并不矛盾,它們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不妨從我的學習經歷說起。小時候,我一直以為,所謂認真學習,無非就是認真聽講、認真完成作業。升入初中后,還一直沒明白做筆記的重要性。直到有一天,老師讓我看了一位同學的聽課筆記,是那么工整,那么條清理晰。出于羨慕,我也開始學著記筆記。幾年下來,隨著用過的筆記本越攢越厚,所學知識也越來越扎實,思維也越來越嚴密。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跟著同學養成的記筆記的'習慣,讓我的學習受益無窮。
在學習方法上,除了借鑒別人,我也有所創新。
為了積累作文素材,不少同學都有摘抄的習慣。而我發明了一種獨特的摘抄方式——素材卡。每遇到好的作文素材,我會抽取出其中的人物、事件、名言等元素,以表格的方式把它們記錄到一張卡片上。然后按照適用話題的不同,把這些卡片分類歸檔,有空時隨時拿出來溫習。受益于這一方法,我把大量作文素材爛熟于胸,寫作文從不擔心無米下鍋。
從這兩件小事可以看出,提升自我,既離不開借鑒別人,也離不開獨立創新,把這兩種方法有機融合,依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取舍,才是最正確的進取之道。
豈止我輩如此,古先賢中也不乏這方面的先例。
蘇東坡一生勤學不怠、飽讀詩書,因而寫文章能夠引經據典、觸手成春。他在創作上又能大膽創新、首開先河,從而開創豪邁詞派,終成一代詞宗。米芾每天臨池不輟、潛心魏晉,因而深得王獻之筆意、顏真卿精神。他中年之后又能突破古人藩籬,憑借駿邁的體勢,自成一家。可見,自古以來,所謂大家宗師,無不是傳承前人絕學,開創自我新風,在借鑒的基礎上創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刷新歷史的高度。
在借鑒中創新,創造性地借鑒,把兩種思路和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我們就能事半功倍,在最大程度上提升自我,成就人生。
2022年全國甲卷高考作文篇7:起名的藝術
《紅樓夢》中,賈府為迎接元春回府省親,修建大觀園,賈政帶一眾人,為園中亭子取名。
有人直接取《醉翁亭記》“有亭翼然”之現成語,建議叫“翼然”。
“翼”是禽鳥之翅,以象征亭子勾心斗角之形,出自歐陽修之美文,以此為名,在欣賞亭臺樓閣風光時多了一番文人雅趣。
賈政認為“此亭壓水而成”,題目“還須偏于水”,從《醉翁亭記》中又拈出一個“瀉”字,有人隨即附和為“瀉玉”二字,“瀉”摹水流動之態,“玉”描水青綠之形,也有一通道理。
到了寶玉,他道出“沁芳”二字。“沁”有浸潤之意,可以是氣味,也可以是汁液,“芳”者,芬芳也,二者組合正與亭子附近之花木、流水風景應合。同時,元妃省親,是皇妃光臨賈府,賈府因此得沾皇家瑞氣,也算是“沁芳”了。
這時,再回看前兩個取名。
“翼然”雖然象形且有出處,卻拿來得太過草率,此亭可“翼然”,彼亭亦可“翼然”,天下的亭子,大體都是這個樣子,好聽是好聽,顯得不用心,易落窠臼。“瀉”字同出《醉翁亭記》,“瀉玉”二字又很形象,把形和態都寫了出來,可惜“瀉”字略顯粗陋,用于散文中很合適,但單獨作為名字,難稱其職。
如此再看寶玉的“沁芳”,便覺其好處,既應了風景,又合了人情,含蓄又周全,自然得了賈政的贊許。
所以說,起名這個事情,是很講究的,值得我們好好研究,生活中類似的事情很多,物有名,人亦有名。從賈府眾人為亭取名,我聯想起了為新生兒取名這件事。
在當今社會,姓名字不再是一個簡單以示區分的符號,取一個好的名字,是每個新手上路的父母要做的頭等大事。
有人喜歡直接借用,看有什么好名字,直接拿過來用。比如前些年常見的“偉”“強”“靜”“麗”,這些年常見的“子涵”“子軒”,叫的人數眾多。這樣做的結果便是姓名“撞衫”,同一班級、部門常有重名,不便稱謂,也約略顯出父母當年的粗心。
有人喜歡在引經據典的同時,稍做加工以借鑒化用。比如女生取名叫“一諾”,取“一諾千金”的成語意,男生叫“弘毅”,取《論語》里“士不可不弘毅”。
雖然比上一種顯得略用心了一些,而這樣的寓意和組合跟變魔術一樣,一旦了解其中原理,便失去奧義。
要給孩子起一個像樣的名字,不妨結合獨特的情境進行獨創,起出更加有意義和特色的名字。
比如說將父母之姓氏組合取名,或者嵌入家中其他長輩之名,以示對親人養育之恩的銘記,再比如說結合當時的家事、國事、世界大事取名,顯示出家國情懷。同時,在取的時候,盡量將含蓄雋永和思慮周全結合起來,避開粗俗、生僻的字眼和不雅的諧音,以免從小給孩子造成不必要的負擔。
好的名字,會使人受用終生,而不恰當的名姓,會平添不必要的煩惱,所以起名真是一門藝術。
對人如此,對物也是如此,需要我們結合實際情境,仔細加以分析,在獨辟蹊徑的基礎上拿出渾然天成的解決方案,如此才能起出令人眼前一亮、拍案叫絕的好名字。
2022年全國甲卷高考作文篇8:尋門而入,破門而出
賈寶玉題寫匾額,能夠不拘泥于古人,根據情境獨創,讓我領悟到一個做人做事的一個道理:尋門而入,破門而出。
一個人要想自成一家,必須要學習,繼承前人的經驗與智慧。牛頓說過一句話:“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吳昌碩說過這樣一句話:學我,不能全像我。化我者生,破我者進,似我者死。這是做人做事的三個境界,是非常有道理。
齊白石給弟子許麟廬也說過一句類似的話:“學我者生,似我者亡。”
齊白石的關門弟子許麟廬模仿齊白石的對蝦畫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外人一般不能分辨出真假,也有很多人想學齊先生的畫蝦的對蝦,但都不得要領。許麟廬為此很得意,有些飄飄然。齊先生看在眼里,并說了這句話。
齊白石還說,你們要學我的心,不能學我的手,學我的手沒有用。也就是說凡事要有悟性,有了悟性一點就通,一通百通。你沒有悟性,你再通也不能獨成一家。
小時候,我練習書法,父親教我兩個字,先入帖,后出帖。
他給我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個日本天才書法家9歲參加日本青少年書法展就引起成各界的強烈反響。他的四幅作品全部被私人收藏,總價值1400萬日元。二十年過后,一些寂寂無名的人脫穎而出,而他呢卻銷聲匿跡了。
原來這位小神童臨摹王羲之的書貼成癮,二十年下來,他把自己的書法個性磨得一點都沒有了。現在他的字與王羲之比較起來幾乎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在藝術家眼里,他的作品只能算是仿制品,沒有任何鑒賞價值了。可以說,他只入帖,而沒有出帖。
父親告訴我,先從楷書入門,學顏真卿,然后學王羲之。先從模仿中得書法家精髓,然后再去領悟體會,到自成一家,我聽后非常受益。
萬事一理。老子在《道德經》中寫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意思就是道是獨一無二的,道本身包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適勻的狀態,萬物在這種狀態中產生。萬物背陰而向陽,并且在陰陽二氣的互相激蕩而成新的和諧體。
“師夷長技以制夷”是魏源在他的《海國圖志》中提出來的,至今仍有積極意義。通過學習西方的先進軍事技術尋求御侮強國之道,后來指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來抵制西方。當今,我們的芯片技術落后于西方,我們可以先學習其先進技術,然后創新,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來。
尋門而入,破門而出。同理,我們做人、做事也不能一味地模仿別人,在學習他人的基礎上要有自己的感悟和創新,這才是學到致用,推陳出新。這樣,我們才能開創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來。
2022年全國甲卷高考作文篇9:何以寶玉
《紅樓夢》匾額題名的故事情節告訴我們,賈寶玉獨創的“沁芳”二字更為新雅,就連長輩賈政也不得不點頭默許。顯然,賈寶玉勝出,他的境界與文采高于他人。為什么呢?因為文如其人、詩品出于人品、詩言志等等,這些有關文學藝術的常識已經說明了個性修養決定作品創造的高下與雅俗。而賈寶玉的人品就在于他不俗,這也是林黛玉愛他的重要原因。讀過《紅樓夢》的人都知道,賈寶玉對于功名利祿看得很淡,甚至不愿意走科舉的老路,思維異于常人。正因為他的為人與思維不落入窠臼,再加上他具備文學才華,所以他能夠想出“沁芳”這樣情景交融的絕妙好辭。
由此我們還想到,東晉宰相謝安詠雪聯句試才的典故。某一天,當大雪驟至,他問:“白雪紛紛何所似?”侄子謝朗回答:“撒鹽空中差可擬。”侄女謝道韞則說:“未若柳絮因風起。”謝安大樂。顯然,侄子用撒鹽來比喻下雪只是“形似”,才女謝道韞用隨風飄舞的柳絮來形容雪花則是“神似”,富于聯想,因此具有較高的藝術性。這同樣告訴我們,打破慣性思維和膚淺的認識,才能出新出彩。
我們再聯想到當代毛澤東《沁園春·雪》這首詞。為什么別人竭盡全力也寫不出毛主席的大氣磅礴?關鍵在于他的人格與境界高于一般人,他的志向很少有人能及,當然其風華絕代也是重要因素。偉人畢竟是個別的,我們平常人能否通過努力而形成創新思維呢?答案是肯定的。
比如,在學習上我們就不能停止在死記硬背的層次,要學會舉一反三,讓知識為我所用,而不是當知識的奴隸。所謂天才,不就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有新的創造、新的發明和新的突破嗎?書本知識是已有經驗的總結和匯集,我們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秉承“學而思”的正確路徑,超越前人。
從大處來看,國家建設與社會發展也不能落入“俗套”,必須經常性地進行思想解放,避免墨守陳規。曾經,姓“社”與姓“資”的對立思維阻擋了改革開放步伐,是通過思想解放才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神來之筆的中國牌匾題名,在世界獨樹一幟。
總之,無論是個人還是民族,我們都要學習“寶哥哥”以及其他典范人物的獨立思考與創新精神,不當賈政身邊那些照搬照抄、隨聲附和的人,這樣我們才能對人類文明有更大的貢獻。
2022年全國甲卷高考作文篇10:莫讓創新“瀉玉”,且看中華“沁芳”
“翼然”一詞僅著眼長亭,忽視了“清溪瀉雪,石磴穿云”的清幽之景;“瀉玉”一詞僅生挪硬用,忽視了“佳木蔥蘢,奇花灼灼”的背景襯托;“沁芳”二字著眼全局,不事雕琢,以景入詩,方能描摹出“繞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脈香”的山水樓臺。寫詩賦詞、題聯造句尚且如此,為人處世、建功立業更應如是。唯有于紛繁意象中探索恰如其分,渾然天成,與景相符的詩句,方能歷久彌新,萬古流芳。唯有于縱橫捭闔間尋求適于環境,貼于現實,忠于自身的方法,方能行穩致遠,創造輝煌。
文學作品的產生,取材于舊人先賢,但仍需結合自身,回歸自然。王國維于《人間詞話》中多次強調詩詞的創作“須佇興而就”,直言寫詞是審美的直覺創造過程。故當吳文英,周密之詞企圖用繁雜的意象去掩蓋“自然之物境”,不斷堆砌詞藻“創設新境”之時,就覺得乏味而喪失“詩以言志,詩以傳情”的應有之義。世間絕妙之詞,都是應景而至,興盡偶得。盡管我們需要從“前人之述”中汲取靈感,但仍然是境界賦予我們的啟迪和思辨。正如《紅樓夢》中黛玉教香菱寫詩并不局限于詩詞創作的理論和方法,而是讓其從李杜詩篇中品味詩詞境界的自然與獨特,方能擺脫俗氣刻意,創作出富有感染力,兼具情感的好詩來。
科技的昌明與發展,站在巨人肩膀之上,仍需推陳出新,破而后立。正如屠呦呦以古籍《肘后備急方》為參考,探索出拯救蒼生的青蒿素,用中醫為世界提供中國方案;正如中國航天事業,從“東方紅一號”的微弱聲響到如今“北斗”“嫦娥”系列工程的成功發射,我們向深空譜寫中國人的追夢征程。他們從來不僅僅局限于“翼然之亭”,也不會直接采用“瀉玉”般的拿來主義,他們深耕祖國的熱土,從中萌蘗出“沁芳”般的驕傲,用中國實踐丈量世界萬物,讓中國聲音響徹大好河山。沒有經驗,就因地制宜創造經驗;前路漫漫,他們擎舉著火種毅然奔向遠方。
國家的富強與騰飛,要堅定的走中國特色道路,走符合中國國情的正確道路。百年征程和千秋基業告訴我們與其照抄西方經驗,不如根植中華基因,賡續傳承中華文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好時代的長征路,方能立于民族之林。我們要以歷史為鑒,創造屬于中華人民的新篇章。
借鑒須有度,適合才是王道。作為新青年,我們理應具有大局意識,不拘泥于一角亭臺“翼然”,不必生搬硬套,擺出賣弄文采的“瀉玉”姿態。需謹記,“胸中自有青山在,何必隨人逐桃花”。唯有靜心凝神,結合自身特色,方能于縱橫捭闔間看滿園“沁芳”。
2022年全國甲卷高考作文篇11:合三為一,乾坤可定
典用之妙似山間林,莽莽蒼蒼;巧借之勢如天際海,浩浩湯湯;奇思之現若神之筆,昭昭朗朗。林深自因有海濟,神之一筆天地間。由古及今,以考鑒陳制為千里江山之落筆、視幻化偕時為滄海桑田之妙手,期創思新舉為爭鳴萬象之體勢,合而為一,乾坤可定,在人足可精進,在國亦容騰升,在天下則盛世可期,變遷無懼。
《紅樓》一語,“翼然”承先人慧而復今朝輝,規整儀合,不失大家風范;“瀉玉”借遠處經以全眼前景,相應相長,頗顯文人風雅;“沁芳”乘厚積之勢、顧細處思量,是謂一代宗風。是故積以成川,川匯為海,熟而生巧,巧變生妙,妙筆成花。借用、化用、創舉三者相容相生,合則可謂天下勢。
觀史卷興衰,仰千載喟嘆,三者有失其一則天下危矣。赳赳老秦經年累戰,積弱貧乏,恰逢鞅以身濟國,傾才竭力,以法家為基,借秦民之勢,創變革之路,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后世亦乘勢而上開山河,天下歸于一統。秦二世而亡,蓋失其所宗,無以為根,空有舊制而失經脈,遑論與時偕行、獨開新篇。五千光景,非其一也。漢承秦制,然研究不精致刺史做大,皇權分散;隋開運河,為解高句麗之困,本為創舉,然于現狀失察,正復為奇,伏滅國之禍;清享盛世之譽,坐萬里江山,然固守陳規,不思革新,致國之不國,民不聊生。諸此之類,繁如種種,皆因于三者有失,朝看彩舟云淡,星河鷺起;暮嘆宮闕作土,后庭遺曲。
研中華復興,承百年風雨,三者合而為一則邦國可定。仁義立于大道廢,英雄出自昏亂間。清末之時,餓殍遍地,生靈涂炭,先人擔家國情,尋救國路。以承借為先,若美之議會、英之君主立憲、蘇聯之馬列主義,借現世之槽通華夏之源;以化用為典,馬列覆華夏,燈火溫百家。然道雖真,路非同,先賢理炎黃脈絡、定偉業宏圖、存真理煙火,兩度飛躍,謂理之新,亦國之興;以特色為綱,今朝察古今之失,奉百年之業,集萬家所長,自成一體,助國運隆昌、濟天下興亡。承借為化用之基,化用為特色之本,特色全承借之光,周而復始則生慧。
讀天下道理,擔吾輩重任。厚積自可信手拈來,深思方能化用精巧,貫通終得自成一家,于學如是,于家如是,于國亦如是。多讀深思,虛心躬行,以勤致學,以巧持家,以智報國,蓋吾輩之責。
山林海海,借先人之智以耕碧千頃;鎮海濤濤,化多方之勢以潤澤光輝;揮毫漫漫,開萬里之局以吐納日月。三者相化歸于一,而一以育無窮也,坤乾自可定矣。愿盡薄力,謹記此道,以吾輩青春,護盛世中華,開萬世太平!
2022年全國甲卷高考作文篇12:傳承確可貴 創新價更高
一次傳承,注入年華歷史;一次創新,注入時代新生。《紅樓夢》中,大觀園試題才,眾人為亭苑題名,有人直接移用“翼然”,有人化用‘瀉玉’,而賈寶玉獨創“沁芳”,引得眾人贊許。所以,在當今時代,吾輩應如何在生活和各自領域發展?寶玉的獨創告訴我們,傳承確可貴 創新價更高。
眾人直接文學挪用,寶玉根據喜事獨創,我們從中學到,結合當下時事實踐,合理創新,更著濃墨一筆。
在古時,魯班接受了一個重大的宮殿任務,然而由于只能用斧頭砍樹,效率十分低下,一次上山的時候,他不小心抓了一把野草,手一下子被劃破了。他摘下一片葉子來細心觀察,發現葉子兩邊長著許多小細齒,這些小細齒非常鋒利。魯班又看到一條大蝗蟲在一株草上啃吃葉子,他抓住一只蝗蟲,仔細觀察蝗蟲牙齒的結構,發現蝗蟲的兩顆大板牙上同樣排列著許多小細齒。這兩件事給了魯班很大啟發,于是他就自我創新試著做成一條帶有許多小鋸齒的竹片,沒想到效率十分高,鋸子也就這樣誕生了。魯班何嘗不是在生活實踐中創新,然后取得了成功。
眾人傳承古時文作,寶玉獨特角度意蘊極深,啟示我們,站領獨自創新視角,把握尺度,更添炫彩一筆。
還記得袁隆平院士曾經在學校試驗田里發現了一株"天然雜交稻",鶴立雞群,穗大粒大。然而,第二年,"大水稻"的種子播下去,結果,高的高,矮的矮,產量都很低。但是,這株天然雜交稻啟發了他創新一條新的思路,用人工雜交的辦法,可以培植高產的雜交稻。后來,袁隆平院士在這條培育雜交水稻的路上大獲成功,循序漸進,解決了中國吃不飽的麻煩,更顯了創新的力量。
眾人直接轉化,寶玉融會貫通最后創新,教會我們,減少生硬照搬,多融匯獨創,更引時代新潮流。
一百多年前,十月革命一聲炮響,將馬克思主義送到中國。在嘉興南湖的小船上,中國共產黨誕生了,毛澤東同志引領共產黨根據實際融匯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布了從農村包圍城市的號召,取得了解放的勝利,相反之,民國時期,政府照搬資本主義制度,并未結合實際,最后以失敗告終。所以,減少生硬照搬,多融會貫通,是創新的一大要素。
傳承的確重要,但創新更具有力量。吾輩青年應抓住機遇,順應時代潮流,在不忘傳承的基礎上,發展創造,更創新的時代輝煌!
2022年全國甲卷高考作文篇13:攜時代創新之風,助國家發展
《紅樓夢》中對大觀園試才題對額,不同的人從不同的方向解讀,唯賈寶玉一沁芳脫離物鏡而關注于人心,根據情境獨創。誠然,國家之發展亦需與時代接軌,展現獨創之風采。
何為獨創?獨創是熔責任,勇氣,方法,態度,精神于一爐的實踐,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持續發展源泉和動力。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再到中國自造,其背后體現的便是一種獨創精神,這種精神是科技創新中必不可少的,只有真正做到了獨創,從他人的作品中跳脫出來,結合自身的情況與時代背景,方能如賈寶玉一樣,找到不一樣的地方,推進國家發展。
助國家之發展,需要我們具有自主創新的意識。科技興則國興,科技強則國強。“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只有求新求變,才能推動國家發展。2008年港珠澳大橋正式完工通車,當年,在面對中國島隧領域的空白,對“卡脖子”技術獨立創新的攻關,是大國工程師們越激越勇的勇氣和日星月累的堅守,使得中國不僅實現當年動工當年完工,更是創造了許多世界工程奇跡。具有創新意識,才能讓我們有所發現,有所壓力,有所挑戰,進而取得自我的勝利。
助國家之發展,需要我們能夠打破舊的思維模式,沖破現實條件的束縛,實現創造。魯迅懂得創新,因此在被野草劃傷時,并不是將其攔腰截斷,僅僅局限于此草易傷人,而是彎下腰細細觀察,經過一次次嘗試發明了鋸。這就是一種創新,但并不是僅僅局限于草本身,而是能脫離情境與當下時代相結合,取之于物,用之于人。有了創新,可以搭載萊特兄弟飛機飛上九重天;有了創新,可以與愛迪生在電燈下侃侃而談;有了創新,可以與列文虎克在共同觀察微觀世界。所以我們應乘創新之風,助國家發展。
助國家之發展,需要我們與時代相結合,與實踐實干融為一體。憶古,是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以人民為中心,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溯今,中國北斗仰望星空亦不忘腳踏實地,在面對其它航天技術優勢國家壓迫下自主創新,始終保持一股闖勁,拼勁,韌勁,以創新為追求,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寬廣胸度,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但獨自創新并不意味著閉門造車,舍本追新,而是在傳統優秀成果,正確理論的指導下,實現自我創新。“如果說我看得遠一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只有在繼承優秀傳統基礎上,真正實現“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才能做到真正的獨自創新。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奏時代之器,響時代之音,不拘于事物,與人心相結合,攜創新之風,助國家發展。
2022年全國甲卷高考作文篇14:自主創新天地寬,萬類霜天競自由
星海橫流,歲月成碑。紅樓中賈政一行人為大觀園匾額題名,或直接移用“翼然”,或借鑒化用為“瀉玉”,又或獨創“沁芳”。回歸現實生活,誠然,借鑒學習固然重要,可終究擺脫不了固化思維的限制,唯有在借鑒之上的創新,自主地創造,才能將腳下的路走得更實,變得更寬。創新天地寬,霜天競自由。
“人生不在拼湊,而在創造”,拼湊出來的東西只能是“新瓶裝舊酒”。樹高葉茂,系于深根,只有通過創新,我們才能牢固人生之樹的深根,待其枝繁葉茂,指天蔽日。
思接千載,鑒往知今。回顧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百年征程,從洋務運動全盤照搬西方經驗成果,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革命,結合中國實際,再到改革開放時期明確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如今,中國對外開放仍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由此可見,照搬不可取,鑒借也只是第一步,要想使理想的小船變為巨輪,使旗幟在洶涌的時代浪潮中高高揚起,使理想遠航,到達長遠的彼岸,就要堅持創新,以獨創精神發展自我。
創造不是憑空的想象和不切實的改變,而是立足時代之基,以實踐為基礎,以事實事求是的態度,勇于創新的精神,于洪流中完自我,使夢想綻放出蓬勃生機。
日月其邁,歲律更新。北斗三號組網成功,嫦娥五號攬月歸來,中國5G領跑全球……中國立足時代之基,肩負時代重任,通過自主研發創新向世界交上屬于中國的完美答卷。北京冬奧會上“燕山雪花大如席”“雪如意”“雪游龍”“冰絲帶”皆是中國文化繼往開來的創新。撰諸當下,中國“后浪”青年也在“Z世代”中創造網絡文化生活新風尚,他們或如柳青瑤一般將現代音樂與瑟瑟完美結合,或像理工男稚暉君沉迷于制作科普各種自創硬核科技,他們“年輕,有才華,有創意,正能量”,他們以創新精神,展現當代青年風采。
反觀當下,無數青年在洪流中墨守成規,“反內卷”而“躺平”;網絡小說東拼西湊,抄襲成風;各大品牌不思創新,只求熱度,博人眼球……這些一味地照搬借鑒只會固步自封,將自身局限于此,將前路越走越窄。
云山滄滄、江水泱泱,復興之路,山高水長。作為新時代青年,被賦予時代的重任,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見證者和建設者,我們應秉承創新精神,腳踏實地,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大到團隊研發,小到獨立思考一道難題,在學習借鑒的同時不能忘記獨立思考,將書本知識,老師的課堂,前人的經驗賦予自己的理解,轉化為自己的東西。
十里五里,長亭短亭。創新創造人生價值,創新實現個人發展,讓我們在這條人生大路上,堅持自主創新,緩緩行,不曾停。
2022年全國甲卷高考作文篇15:人云我亦不需云
同樣一片云,遠望則有千奇百怪的變化,不同的人也有千奇百怪的看法,然而欣賞云的美麗也只有一人,說不同道不明,還是要看云的情境,也就是看云的變化,但人看云如此,云也如此,兩者相比較,便成了云的表現,這畢竟取決于:看云的人如眼光如何。
有的云簡單。晴空萬里,只有一片元,就像夜空之中,只有一個月亮,這樣來看,就像吃飯穿衣,單調的事物之下,卻也只能如此,這就是簡單的定義。取字題名更是如此,一便是一,二便是二,告訴我們道理,要遵守它,舍棄就無有他路。在這一點上,孔子最有發言權,他作的書,被人稱之為微言大義,沒有廢話,所以被人稱作之至圣先師。
有的云復雜。火燒云之后,還是層巒疊嶂,一件事做完,又是一事,身處其中,要兼顧統籌,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也可以借著旁人的眼光來看火燒云,或者又是一種美麗,不同的想法之下,有著不同的驚喜和訝異,或許天下萬物都包含在復雜之中,就像古人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春秋時的紛紛亂亂,互相攻伐,時機成熟了才有鄭伯克段于鄢的故事。
有的云捉摸不透。比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杜甫的詩說明了這一切,和復雜有些許區別,為何要如此?僅僅一個為什么,就能夠耗費無數人的心血,王陽明格物致知第一關就要格竹子,格了三天三夜最終病倒,這種格物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然而格竹子也就是探知真理的捉摸不透,這樣的云,當然不知所云。也許可以理解,越是捉摸不透,越吸引人來琢磨,琢磨得透了,也就不再是捉摸不透,看云的人眼光越高明,云也就越簡單。
所謂云,既是天上的云,也是我們口中的云,更是人人心中的云,生而不同,云也不一樣。《紅樓夢》成為一門學問,也是因為文學家眼中是至寶,美食家眼中是真經,紅學發展到今天,有了很多學問,“云”學更可能如此。云不同,人亦不同,藝術的風采成就了他本身,而云的色彩也成就了他本身,生活之中,只要掌握了看云的學問,恐怕看什么都可以看懂,這不是因為“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是因為“人是萬物的尺度”。
2022年全國甲卷高考作文篇16:守住文化底蘊,創新時代發展
《紅樓夢》大觀園試才取名的情節,向我們展示了,無論家國,面對未來的三種選擇:“直接移用”、“借鑒化用”、“根據情境獨創”,那么站在百年中國發展的關鍵節點,作為青年的一員,我愿意守住文化底蘊,創新時代發展。
如果說,繼承是一個文明社會不斷進步的源泉,那么創新就是這個社會走向未來的鑰匙。如今,繼承與創新的任務已逐漸轉移到年輕的我們的肩上,我們誰也不愿缺席,更不輕言放棄。
追溯往昔,從革命先賢們身上繼承下來的思想,無疑不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之下的智慧與品質,正是這些在不斷推動社會進步發展,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試看商鞅變法,正因繼承了法家思想的精華,恰逢及時創新,才使得身處地圖西陲的秦國變得強盛。因此,我們要堅定信念,繼承先輩們的優秀品質與精神,共同促進社會發展。在前人的精神遺產中創新,繼承與創新共同作用,使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屹立不倒。
繼承與創新是每一個中華兒女必不可少的品質。如果說,創新是船帆,那么駕著小船前往夢想的彼岸必不可缺的風,就是繼承。2022年的冬奧會的成功舉辦,處處充滿著中國風的元素,極好地把中國文化最閃亮的元素與奧林匹克賽事完美融合在一起,這就是繼承與創新緊密融合共創新世界征途中一個有力的證明。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與現代化也體現了繼承與創新,中國共產黨們學習繼承馬克思列寧主義來拯救中國并加以創新運用,才有了如今造福中國與中國人民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這一先進思想。因此,在開創新世界的征途中,繼承和發揚尤為重要,創新亦必不可少。
繼承與創新見證了一個民族的興起。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祖國科技發展處于低谷,一大批科研工作者積極響應,依靠繼承而來的愛國情懷和堅韌不拔的品質,用其所具有的創新精神,為祖國的科技事業,添磚加瓦。繼承是一個民族進步的承載,是創新的基礎,是創新意識的未來。倘若沒有了繼承與創新,整個民族步履維艱,難以前行,整個民族也會被世界歷史拋棄。
看今朝,創新時代的大門已然開啟,集結的號角激蕩著我們的心靈,未知的未來等帶我們去探索,帶著繼承,帶著創新,讓我們青年人團結一心,一起去實現我們的中國夢,去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2022年全國甲卷高考作文】相關文章:
全國甲卷語文高考作文06-09
2022全國甲卷高考作文06-09
2022全國甲卷高考作文06-09
2022全國甲卷貴州高考作文06-09
2022年全國甲卷高考作文06-09
2022全國甲卷高考作文800字06-07
2021全國甲卷高考作文(精選7篇)06-10
2021全國甲卷高考作文(精選20篇)06-18
2021全國甲卷高考作文:可為與有為06-07
全國甲卷《紅樓夢》材料高考作文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