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背景下的課堂教學設計
雙減背景下的課堂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你知道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雙減背景下的課堂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雙減背景下的課堂教學設計1
一、教材及網站資源分析:
《海底世界》是人教版第六冊的一篇科普知識性課文,它以生動有趣的筆法,從光和聲兩方面描述海底的景象,從動物、植物、礦物等三方面介紹海底的物產,從而讓人們認識到海底真是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世界,進一步激發廣大學生熱愛自然、探索自然的興趣。對于本課可采用網絡環境下的問題探究學習,它使本課有了豐富的外延,主要學科是語文,還涉及到地理、環保、社會、科學等方面的學科知識。
1.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在多媒體網絡環境的作用下,幫助學生了解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海底世界。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⑵過程與方法:利用校園網,互聯網絡自主查尋收集資料拓寬學生視野,讓學生了解豐富多彩的海底世界;完成學習報告,培養高級思維能力和信息搜集、處理和加工的能力;在學習的平臺上進行小組協作的形成性評價,培養自我評價能力。
⑶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熱愛自然,探索自然的興趣。在網絡環境的作用下,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逐步培養學生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幫助學習的意識。
2.教學重點、難點
利用網絡,了解海底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特點。
3.網站資源分析:
本課的難點是了解海底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特點。,但僅僅從語言文字上了解,顯得是那么蒼白,因此,我從Internet上搜集了有關資料,結合語文教學的特點,站在學生的角度制作了這個主題網站。
《海底世界》是根據人教版課文《海底世界》制作的專題網站。該網站試圖以人性化的設計,充分考慮學生利用網站開展學習活動的需求、方式、效果,來開辟出網絡環境下語文教學的新陣地。
二、教學方法與手段:
以“建構主義”教學思想為主要指導,充分利用主題網站,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自主學習、探索式學習。
三、學法指導:
1.學生狀況分析:
知識水平:能讀懂文本并能依據特點情景展開合理想象。
學習能力:基本能進行合作學習,深入探究新知。
信息素養:基本能作普通的電腦操作和上網搜找資料。
2.學法指導:
本課采用了在網絡環境下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自主學習,獲取知識。
在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情感的基礎上,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質疑,提出自己想要了解的問題。小組協作利用專題網站進行關于海底植物、海底動物、海底礦產、海洋樂園等方面的探究,解決感興趣或想要了解的問題,完成學習報告。
四、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引課題
激情談話,激發學生興趣,由此引出課題。針對課題提問,自主初步瀏覽網站。
(二)自由讀文正字音
1.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2.教師點評。
(三)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1.自主學習第2、3自然段。
A.提出任務:你認為海底世界“奇異”在哪里?把有關的語句粘貼下來。
你最喜歡哪幾句話?粘貼下來,并讀一讀。
學習自主學習,教師巡視、輔導。
B.師生交流
(1)交流“奇異”的語句。
(2)交流最喜歡的語句。
指導朗讀:
你認為如何讀?
C.教師小結。
過渡:海底不單景色奇異,而且物產豐富,不信我們又去看一看。
2.合作學習4—6自然段:
A.提出合作任務
4—5自然段從哪些方面寫出海底世界物產豐富的特點?
你們小組最喜歡讀哪個自然段,并想一想為什么?
小組討論:你們還知道哪種動物的活動方式?
(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學習)
B.學生3人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巡視、輔導。
C.師生交流:
交流問題。(指名回答)
板書:動物植物礦物
交流問題。請小組朗讀。
交流第4自然段:你們為什么喜歡這個自然段?
哪些語句體現動物的多?(三萬種)
作者重點抓住哪方面寫?(活動方法)
你最喜歡哪種動物的活動方法?
你們還知道哪種動物的活動方法?(多媒體展示動物的活動方式,通過豐富的視聽效果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D.教師小結。
3.回歸整體。
圍繞板書,引讀最后自然段。
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四)網絡探究我能行
1.教師介紹網站相關內容
2.提出探究方向。
3.介紹學習報告和評價標準。
4.學生自主探究,解決感興趣的問題。
5.交流匯報。
6.教師小結。
五、設計思路
這一節課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工具性,運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創設一種接近真實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接近實際的仿真情境中學習,完成對問題的理解對知識的運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我建構新知識的能力。同時要培養學生利用網絡信息技術進行信息交流、協作、探究,最終分享信息的能力。通過分小組自主、協作學習,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更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雙減背景下的課堂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
版本、章、節
【教材分析】:
1.課標中對本節內容的要求;本節內容的知識體系;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內容的邏輯關系。
2.本節核心內容的功能和價值(為什么學本節內容),
【學情分析】:
1.教師主觀分析、師生訪談、學生作業或試題分析反饋、問卷調查等是比較有效的學習者分析的測量手段。
2.學生認知發展分析:主要分析學生現在的認知基礎(包括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要形成本節內容應該要走的認知發展線。
3.學生認知障礙點:學生形成本節課知識時最主要的障礙點。
【設計思路】:
現本節課的教法學法及體現的理念支撐。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確定應注意按照新課程的三維目標體系進行分析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的表述不必詳細到將教師、學生的所有對話、活動逐字記錄,但是應該把主要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很清楚地再現。
板書設計: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書
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設計評價方案,向學生展示他們將被如何評價(來自教師和小組其他成員的評價)。另外,也可以創建一個自我評價表,這樣學生可以用它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評價。
【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備課過程中對教材內容、教學理論、學習方法的認知變化。
2.反思教學設計的落實情況,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出現問題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決等,避免空談出現的問題而不思考出現的原因,也不思考解決方案。
3.對教學設計中精心設計的教學環節,尤其是對以前教學方式進行的改進,通過設計教學反饋,實際的改進效果如何。
4.如果讓你重新上這節課,你會怎樣上?有什么新想法嗎?或當時聽課的老師或者專家對你這節課有什么評價?對你有什么啟發?
雙減背景下的課堂教學設計3
一、教育觀與教學設計
眾所周知,我國數學課程一直都在改革,數學教育的觀念、課程、教材、教學、評價等的變革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實際上,教育需要隨著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變化而不斷進行改革。改革開放之初,百廢待興,提出的發展思路是有重點地發展:科技發展“有所為有所不為”,經濟發展“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辦經濟特區,追求GDP的高速增長。與此相適應,在教育上,提出加速培養高層次的、急需的人才,辦重點中學、重點大學。在評價一個學校、一個老師的時候,基本上是升學率作為唯一的指標。這樣的發展思路,從當時的環境、條件來看是正確而有效。但是隨著改革的深入,逐漸暴露出它的問題,即這種發展觀不全面,經濟發展了,物質生活好了,但環境被破壞了,資源被浪費、消耗了,是一種“竭澤而漁”式的發展。這種狀況已經到了相當嚴重的地步。于是,現在提出“科學的發展觀”,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強調全面、可持續發展。對于教育來講,則要構建學習型社會,強調人的終身學習與發展。
一段時間以來,為了追求升學率,教學中不惜加班加點,搞機械重復訓練,消耗學生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體力,犧牲學生其它的興趣愛好。這種做法在短時間內能夠提高考試分數,但學生的心理健康、知識結構、能力結構乃至道德水平等都出現或多或少的問題,而且缺乏發展后勁。中學(特別是重點中學)的升學率顯然是一個重要的指標,就像經濟建設中的GDP指標一樣。但社會發展到今天,基礎教育的性質在發生變化,由“雙重任務”演變為“提高國民素質、面向大眾”,“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的教育。所以,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觀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觀,本質與核心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而且應當是全面的、和諧的、可持續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看到所教的學科知識,而且要看到相應的知識在學生發展中起什么作用,在提高人的知識水平的同時,提高他的素質,豐富他的精神世界。
“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觀是教學設計的根本指導思想,對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提出了高要求。只以升學率為評價指標時,教師可以只考慮如何提高考試分數,許多老師的做法是,從各種參考書上選一些題目,編輯起來,讓學生去練習。其中雖有很多“功夫”,例如題目與高考的要求是否適應等,但從“全面”“和諧”“可持續”的要求來看,差距不言而喻。在“以學生為本”教育觀下,對教學質量的內涵要有與時俱進的認識,即要把學生得到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作為衡量教學質量的根本標準。另外,為了體現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就要研究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思考學習與發展的關系,研究學生是如何學習的,等等。對于課堂教學,只有經過精心設計的教學對學生的發展才會產生優質、高效的促進作用。
二、教學設計的內涵
教學設計就是為達到教學目標,教師對課堂教學的過程與行為所進行的系統規劃。主要解決兩個問題:
(1)教什么:教學目標的設計,包括顯性目標和隱性目標。基于對教學內容、學生情況的分析。
(2)怎樣教:教學手段的選擇、教學過程的設計。基于對教學資源、學生和教師自身情況的分析。
教學為什么要設計?有許多理由,但下面兩點大概是最重要的。
1.由學校教育的性質決定的。我們知道,學校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的身體和心理獲得發展。心理發展包括智力發展和個性特征(情感、意志、性格等)的發展。智力發展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的發展,其中最主要的是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就智力發展而言,只有科學的、規律性的知識和有目的、有計劃、有指導的啟發式教學,才能真正產生作用。無數事實證明,學生智力的發展,既不能脫離科學的、系統的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又必須在傳授知識和訓練技能中有意識地加以培養。掌握“雙基”與發展智力是密切相關但又不是同步的,教學中必須有意識地把發展智力(核心是發展思維能力)作為重要任務。也就是說,學生智力的發展是在“雙基”教學中經過有意識培養而實現的。這里,“有意識”的含義就是“教學需要設計”。
順便提及,正因為學生的智力發展需要有意識地培養,所以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是不能否定的。把教師定位在“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否定了教師的主導地位,是不正確的。
2.實現教學過程科學化的需要,其深層次的目的就是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使學生以盡量少的投入(時間、精力等),獲得盡量多的`收獲。教學過程科學化體現了對教師的專業化要求,這就是說,就像醫生看病開處方、律師開業打官司一樣,當教師也是需要專門的職業訓練、有特殊的職業要求的。會加減乘除就可以教數學的現象是不能允許的。對教學設計的專門要求是教師專業化的重要體現。
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實踐中的偏差是:視學生為被動接受的容器,無視學生接受能力而任意拔高教學要求,片面加大知識傳授的總量,以此作為學生學習收獲的增值途徑。但是,任意拔高要求,搞注入式教學,只能導致學生死記硬背,學習效果不會好,因此也就談不上什么學習效益了。更何況教學目標不僅是知識,還有思維、能力、理性精神等其他東西。
教學設計的基礎是對學生如何學習的'準確把握。在研究學生知識、技能、思維、能力等是如何發展的問題時,除了認真考察知識、能力等的內涵外,必須深入考察它們是如何被學生獲得的,即要對“學什么”和“如何學”這兩個問題進行科學分析。
三、關于教學目標的思考
我們知道,教學目標是教學目的的系統化、具體化,是教學活動每一階段所要實現的教學結果,是衡量教學質量的標準。因此,教學目標幾乎成了全部教學設計的依據,其地位是相當重要的。從前面的論述可以看到,準確制定教學目標是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的前提,教學目標應當全面、合理,要體現個性差異。另外,既然是一種“質量標準”,那么教學目標必須是可觀測的。
對于教學目標問題,國內外都有大量研究。如布魯姆、加涅等的研究都非常著名。從有利于指導教學的角度考慮,我們認為將教學目標按層級分類是比較合適的:
第一層級,主成分以記憶因素為主要標志,培養的是以記憶為主的基本能力,目標測試應當看基本事實、方法的記憶水平,標準是:獲得的知識量以及掌握的準確性。
第二層級,主成分以理解因素為主要標志,培養的是以理解為主的基本能力,目標測試看能否順利地解決常規性、通用性問題,包括能否滿意地解決綜合性問題。這里,解決問題的前提是理解,是對知識的實質性領會以及經過自己的檢驗因而具有廣泛遷移性的領會。標準是:運用知識的水平,如正確性、靈活性、敏捷性、深刻性等。
第三層級,主成分以探究因素為主要標志,培養的是以評判為主的基本能力,目標測試看能否對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反思,即檢驗過程的正確性、合理性及其優劣。標準是思維的深刻性、批判性、全面性、獨創性。
數學教學目標應當反映數學學科特點。為了使目標更加具體、實用,應當結合當前的教學內容陳述教學目標,闡述清楚經過教學,學生將會有哪些變化,會做哪些以前不會做的事,以使目標成為有效教學的依據,防止教學中的“見木不見林”,同時為檢查學習效果提供依據。例如:
在探索直線與平面垂直的位置關系的過程中,掌握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質定理,體會幾何推理證明的思考方法、基本規則和嚴謹性,發展空間想象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在掌握用圖解法求最優解的基本方法的過程中,體會線性規劃的基本思想,培養數學應用意識。
下面從對比的角度再看兩個例子。
例1 理解函數單調性概念。
這一陳述中,“理解”的含義不清,難以作為判斷學生是否已經“理解”的標準。實際上,“理解”的基本含義是學生能用概念作出判斷。因此可以改述為:
能給出增函數、減函數的具體例證和圖象特征;能用函數單調性定義判斷一個函數的單調性。
在教學目標的陳述中,“了解”“理解”“掌握”“靈活應用”的區分并不容易,需要教師經過較長時間有意識的經驗積累。
例2 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別式。
這個陳述中,沒有對“掌握”的內涵給出具體界定,容易引起歧義。例如會陳述判別式還是能寫出具體方程的判別式?是否對判別式的來龍去脈要清楚?等等。用判別式判斷一個含字母系數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情況(綜合應用)與用判別式判斷一個具體方程是否有解(單一應用)是不一樣的。
一般地,對于根的判別式這樣的重要數學概念,應當對目標進行分解。例如可以作如下表述:
(1)在用配方法推導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過程中,掌握判別式的結構和作用;
(2)能用判別式判斷一個一元二次方程是否有解;
(3)能用判別式討論一個含字母系數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4)能靈活應用判別式解決其他情境中的問題。
數學教學科學化,從制定教學目標上看,一要全面,二要具有可操作性。這是建立在對教學內容、學生數學學習規律的準確把握基礎上的,需要有對細節的不斷追求。制定目標的水平是衡量教師專業化水平的重要標志。從當前的實際情況看,許多教師對自己所教的數學內容并沒有一個清晰的“目標分類細目結構圖”,有的甚至對數學知識結構圖也是模糊不清的。簡言之,教師的數學素養和對數學教材的理解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空間,這是提高教師素質急需解決的問題。
當前,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教學目標“高大全”,一堂數學課所承載的目標太重。有的甚至是“假大空”,目標“遠大”、空洞,形同虛設。例如:
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科學的思維方式;
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創新的個性品質;
體驗數學的魅力,激發愛國主義熱情;等等。
四、教學設計的基本原則
教學涉及可以區分為立足于教師主導為主的設計和立足于學生自主活動為主的設計。無論是哪種設計,都需要遵循如下一些原則。
1.激發動機與興趣──情意原則。
如何組織和指導學生,才能使他們以最大的熱情、最佳的精神狀態投入數學學習?這是一個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激發動機與興趣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老師們常常覺得“沒招”。這個問題的解決,如下三個方面值得關注:
(1)問題性:創設問題情境,以問題引導學習,形成認知沖突,激發求知欲,激活思維。同時,通過“追問”等方式,使學生的這種心理傾向保持在一個適度狀態。
(2)思維最近發展區內的學習任務:采取有步驟地設置思維障礙等方法,鋪設恰當的認知階梯,呈現與學生思維最近發展區相適應的學習任務,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不過,一個班級那么多學生,學習基礎千差萬別,設置的學習任務要適應個別差異,也是一個難題,需要教師的智慧。
上述兩方面有內在聯系。提問的關鍵是要把握好“度”,要做到“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這是課堂教學的關鍵,也是衡量教師教學水平的關鍵之一。
(3)使用“反饋──調節”機制:學習任務難易不當,都不利于學生保持高水平學習熱情。應通過教學反饋,及時發現問題,通過調整設問方式,增加提示信息或進一步設置障礙等方法調整學習任務的難度。
例3 “三角函數誘導公式”教學中幾種提問的比較。
(1)你能利用圓的幾何性質推導出三角函數的誘導公式嗎?
(2)α的終邊、α+180°的終邊與單位圓的交點有什么關系?你能由此得出sinα與sin(α+180°)之間的關系嗎?
(3)我們可以通過查表求銳角三角函數值,那么,如何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數值呢?能否將任意角的三角函數轉化為銳角三角函數?
(4)問題情境:三角函數與(單位)圓是緊密聯系的,它的基本性質是圓的幾何性質的代數表示,例如,同角三角函數的基本關系表明了圓中的某些線段之間的關系。圓有很好的對稱性:以圓心為對稱中心的中心對稱圖形;以任意直徑為對稱軸的軸對稱圖形。你能否利用這種對稱性,借助單位圓,討論一下終邊與角α的終邊關于原點、x軸、y軸以及直線y=x對稱的角與角α的關系以及它們的三角函數之間的關系?
問題(1)過于寬泛,沒有對“圓的幾何性質”與“三角函數”兩者的關系作任何說明,指向不明,學生“夠不著”;
問題(2)過于具體,學生只要按照問題提出的步驟進行操作就能獲得答案,思考力度不夠;
問題(3)與當前學習任務沒有關系,“功利”而且膚淺,沒有思想內涵,與誘導公式的本質相去甚遠,不能導致探究誘導公式的思維活動。
問題(4)體現了如下特點:從溝通聯系、強調數學思想方法的角度出發,在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內,提出恰當的、對學生數學思維有適度啟發的問題,所以具有適切性、聯系性、思想性,可以直接導致學生探究、發現誘導公式的思維活動。
2.教學內容結構化,保持思想方法的一致性──結構原則。
結構化教學內容具有如下特點:
(1)核心知識(基本概念及由內容所反映的數學思想方法)為聯結點,精中求簡,易學、好懂、能懂、會用,能切實減輕學生負擔;
(2)形成概念的網絡系統,聯系通暢,便于記憶與檢索;
(3)具有自我生長的活力,容易在新情境中引發新思想和新方法。
有上述理由,所以在考慮課程、教材和教學改革時,“結構化”值得關注。
在教學設計中,專家教師與新手教師的重要差別在于教學內容的組織。優秀教師通過深入鉆研大綱、教材,對教材的整體把握準確,對各部分內容的地位及其內在邏輯關系了如指掌,他們對數學問題的深層結構很敏感,他們習慣于按問題答案所涉及的數學概念、原理對問題進行分類;他們掌握并善于運用能揭示知識本質的典型材料,能從學生的現狀出發重新組織教材,能自然地將學過的知識融入新情景,以舊引新,以新固舊。在對學生進行“雙基”訓練時也是緊緊圍繞這種邏輯關系,有計劃地設置障礙,使知識得到前后呼應。總之,優秀教師能根據教材和學生特點,使課堂教學呈現精當的層次序列(優秀教師的這種能力,顯然是以他的學科功底、教育心理理論修養以及教學經驗的積累為基礎的)。所以,知識結構化是教學設計應遵循的一個重要原則。
根據結構化原則,教學設計中應當做到:
(1)教學目標明確,削支強干,重點突出,集中精力于核心內容。
(2)教學內容安排注重層次結構,張弛有序,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先簡后繁,先單一后綜合。
(3)每堂課都圍繞一個中心論題而展開和深化,精心組織相關的數學成分,使相應的核心概念或重要思想成為一個有機整體,相關的數學術語、定義、符號、概念、技能等因素都得到仔細的展開;課與課之間建立精當的序列關系,保持知識的連貫性,思想方法的一致性。易錯、易混淆的問題有計劃地復現和糾正,使知識得到螺旋式的鞏固和提高。
【雙減背景下的課堂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雙減背景下的家長會發言稿(通用6篇)12-09
雙減政策下小學教師的發言稿12-14
雙減政策作業設計的心得體會12-18
雙減工作作業設計的心得體會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