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汪曾祺,江蘇高郵人,中國當代小說家、散文家、戲劇家。 被譽為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汪曾祺散文讀后感(精選2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
花草樹木,悲歡離合,一切尋常的小事構成了生活絢麗多彩的畫卷。汪曾祺對生活細致的觀察和細膩的感受讓他的散文散發別樣的魅力,它清新,有趣,吸引著我讀下去。其中我最喜歡《尋常茶話》這一篇。
茶,是深受北京人喜愛的一種飲品,在我的家中亦是如此,所以我才對《尋常茶話》這篇文章產生了一些共鳴。汪曾祺在這篇文章中寫了關于茶的很多奇事小事,其中他說到他祖父好喝龍井,這恰好和我姥姥的喝茶習慣愛好一樣。姥姥退休前是教師,平時為了緩解嗓子不適,就愛喝茶,而且還就愛喝龍井茶,一年四季都喝,這習慣已經伴隨了姥姥一生。姥姥會在每天早上沏上一杯龍井茶,喝到中午換一次茶葉,再喝到晚上。因為我經常去姥姥家,所以自然也喝慣了龍井,而且龍井好壞,一“品”便知。姥姥燒水、挑茶、洗茶、沏茶這個過程,我更是看會了學到了,如今,我也開始了“喝茶之旅”,也成了“品茶大師”。汪曾祺在這篇文章中還說到了老北京愛喝花茶,恰巧我姥爺就是這樣一位喝了一輩子花茶的老北京人。自打姥爺參加工作以來,便每天早上一碗花茶喝到晚上,姥爺喝茶很淡,每次只放一點茶葉,但他只認準“張一元”的茶葉,這個習慣延續至今。汪曾祺在一次“西湖品茶”中得知好茶需好水,水好,茶才香。我姥姥泡茶的水也從來不用自來水,都是用買來的礦泉水泡茶,因為她也堅信好水出好茶。汪曾祺散文中的語言是那么的靈動,自然和親切,以至于每一個小故事都讓人讀起來是那么的有趣。
在汪曾祺的散文中,我們不僅能學到他對文字巧妙的運用,更能從他的文字中感受到他是一個樂觀,開朗,熱愛生活生靈,心靈細膩,善于發現生活美好的人,這更加深了我對他的喜愛。我們應該像他一樣過好每一天,留心每一件生活中發生的趣事,這樣你的生活方可更美好。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2
一間古樸的屋舍中,一張桌,一把藤椅,一位老人坐于藤椅之上,微仰著頭,意態悠遠。
他在回憶往事,那些已經逝去的青春年華——有對家鄉美食美景的無限眷戀,有對母校西南聯大的光輝追憶,更有對風俗文化的悉心尋探……這,都是純粹的美,美在身邊。美在本分,
我最喜歡《我的家鄉》這篇文章,汪曾祺的家鄉是水鄉,碧波蕩漾的水上,偶爾有一只,兩只打魚的小船劃過,只需兩點竹篙,便可到達。汪老那時看打魚、看船、看西堤美景,不亦樂乎。黃昏時,最打動人的是天空上的紫。傍晚時分,江邊一帶的船,都點起橘紅色的燈,星星點點地分布著……正如沈從文說的那樣,這里真是一個圣地!好山好水好風光!
汪曾祺的散文中總有水,那水是平靜而雅致,歡快并無拘束的,平平淡淡卻又令人回味無窮,正如他家鄉之水。他的文章就如清澈之泉,飽含了那些令人會心一笑的小美,令人讀起來舒雅閑適……
或許我們都是匆匆生命中的過客,在辦公室中兩眼緊盯著電腦,接打著無休止的電話,開著無窮盡的會議……這些,竟將人與自然隔離,無法留心那些純粹的美。但無論怎樣,請保持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一顆純粹自然的心!
不覺間,耳邊傳來了慈祥的聲音:看,孩子!那吸附在青草上的露珠,多美啊!摸摸它,像不像天上撒下來的甘露?好美,好美……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3
這幾天在讀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先生在文章里談了很多,講到了他的父母親,講到了故鄉的風物習俗。先生的文字很清新,雋美而不失情韻,彌漫著文人的志趣。而我感觸最深的是他對往事深厚的情感和驚人的記憶力。
在回顧從前的家時,他這樣寫道:“從科甲巷口到竺家巷口,計有這么幾家店鋪:一家豆腐店,一家南貨店,一家燒餅店,一家棉席店,一家藥店,一家煙店,一家糕店,一家剃頭店,一家布店。”
盡管時隔多年,但舊時家門口的店鋪,先生卻依舊能夠如數家珍。我忍不住回想兒時門前的店鋪,除了雜貨鋪記的真切,其他的印象都顯得渺茫了,仿佛蒙上了一層薄霧。那家雜貨鋪是我幼時常去的,幫媽媽買瓶醬油、買袋鹽,雜貨鋪的老板娘是個年過六旬的老太太,性格幽默,總拿我開玩笑,所以我印象格外深刻。因此我也格外佩服汪曾祺先生的好記性,家里的后花園,堂屋里的老爺柜,甚至兒時的小花燈,他全都歷歷在目。他寫他的父親,動情地回憶汪老先生的才趣,刻印章、扎風箏、拉胡琴……老先生的一舉一動仿佛就在讀者面前,汪曾祺先生與父親的深厚情感也透進了讀者的心里。文章就像一幅細細密密的工筆畫,向人們繪聲繪色、不急不緩地講述著高郵的風土人情。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4
在我的印象中,和尚——守著孤燈寡影,清規嚴律,敲度一生,和尚的世界里,萬物皆空。雖說落地生根,逢根生源,但何嘗不是如浮萍般漂浮于空暝之中,生于塵世之間,卻又苦苦追尋境界,是真忘我還是假忘我?真亦假時假亦真,吃齋念佛,豈不是虛度光陰?
《受戒》并不是傾訴和尚苦行的載體,也不是道明受戒苦旅的讀本。明海已經出家四年了,使我不禁以為這唄世人推崇的名篇不過是和尚枯乏生活的絮絮念叨。我懷著閑讀的心情往下看,不知不覺被其中的字眼所吸引。恬靜閑適的村莊,樸實憨厚的村民,美麗純樸的英子,助人為樂的明子,構成了一幅最為和諧的景圖。
這是一個關于愛與美的故事,是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是孔子眼中的大同世界,是唐玄奘心中的極樂世界。在這個小小的村莊里,我們看到的是一畝畝良田,一座座青山,一個個人家,而不是險惡的人心,利益熏心的村民。這兒有一座小小的寺廟,和尚不用受清規戒律,可以喝酒吃肉,可以娶妻生子,活似神仙。仿佛到現在,我還能看到舟山的英子和明子,聽見山間英子優美的歌聲。村民之間相處融洽,而不是如今的近鄰不識;人們互相幫助,而不是如今的冷眼旁觀別人的悲慘;人們之間無私奉獻,而不是如今的追名逐利。在這里,我看到了人性,久違的人性之美,陌生的人性光輝。
其作者汪曾祺將這個愛情故事譜寫得淋漓盡致。他的文字并不華麗,卻盡顯文致。他的語言美,但不是矯飾。他寫的愛情純,干凈的如溪水一般,并不像外國多數作家那樣露骨,明子與英子并沒有經歷什么風吹雨打,卻讓人刻骨銘心。他們的愛情不像是張愛玲說的,經得起挫折卻經不起平凡。他們的故事是那些在一起以及不在一起的時光,他們的故事在我們的眼里,在他們的心里。那份淡淡的卻又濃厚的愛,沉淀在文中的每個字里,在那小舟上方升華。
再看現在,人與人之間隔著一層紗,彼此看不清,識不透。再看社會,處處宣傳構造和諧社會,可是食物毒加工,貪官污吏的現象屢見不鮮。社會不和諧,是人心亂啊!正如韓寒所說,社會不和諧就是兩種人給鬧的,一種是吃不飽餓的,一種是吃飽撐的。人人都在道和諧,但還有多少人不明白和諧也是需要從身邊做起的道理。政府時時倡導和諧,人民盼著和諧。政府出臺政策,是靠人民去構造和諧的,強有力的宏觀調控,只能盡微薄之力,真正的力量在于人民。和諧也是一種人性美。
人性之所以偉大,就在于人類能夠超越功利與得失,懂得悲憫、敬重和寬容。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5
我和汪曾祺雖然生活在完全不同的時代,但他散文字里行間那種熱情和幸福,我讀起來也能感同身受,我想這是因為我們都很愛生活。讀完他的散文集,我最喜歡的一篇是《北京的秋花》。
在我的印象里北京的秋天好像只有菊花和紅葉,可是汪先生卻還寫到了北京秋天的雞冠花、鳳仙花、秋海棠、黃櫨、爬山虎……他筆下北京的秋海棠尤其可愛“銀星海棠,大葉甚堅厚,上灑銀星,桿亦高壯,近似木本”,很健康茁壯,一點兒不像秋天萬物凋敝的樣子。汪先生寫完北京的秋海棠話鋒一轉,回憶起他家鄉“伶仃瘦弱”的海棠,在他母親生病過世后,不知道是誰在他母親曾居住的小屋門口種了兩三棵秋海棠。這秋海棠雖然花色蒼白,卻在秋天也能開花。汪先生每次看到秋海棠就會想到他的母親。讀到這里我很感動,這秋海棠就猶如他的母親,潔白而讓人哀傷,雖然離開了,但還在他的心里,時時刻刻都陪伴在他身旁。
今年春節我也買了一盆海棠,就像汪先生的散文里寫的,它也是四個花瓣。我的海棠是粉色的花瓣、黃色的花蕊,花朵小小的,嬌嫩的花瓣微垂在綠油油的枝葉上。我生怕一碰花瓣就掉了,所以連澆水也格外小心。我聽賣花人說它喜陽,就把它放在窗前。可是即使是冬天的陽光,曬了半天時間,它的花就落了、葉子也開始卷了。我趕緊把它轉移到沒有陽光直射的書桌上,天天澆水,一周后才恢復生機。海棠花真是很嬌弱,但我會照顧好它,因為我也想像汪先生一樣,每天都有花陪伴。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6
近日讀到汪曾祺先生的一篇寫景散文《昆明的雨》,大概是感興趣于他所描寫的也是我正身處其中的城市吧,所以就多讀了幾遍。
文章以一幅“右上角畫了一片倒掛著的濃綠的仙人掌,末端開出一朵金黃色的花;左下畫了幾朵青頭菌和牛肝菌。”的畫開篇,視角新穎,不落俗套,以素樸的寥寥數筆便清晰地勾畫出了昆明雨季的形象:明亮、豐滿、濃綠,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使人氣悶。接著作者寫昆明雨季中的菌子、楊梅、緬桂花,其中寫到“最多,也最便宜的牛肝菌”,提到“格調比牛肝菌高”的青頭菌,介紹到“菌中之王”雞樅“中吃不中看”的干巴菌和“中看不中吃”雞油菌。昆明的楊梅很大,有一個乒乓球那樣大,顏色黑紅黑紅的,叫做“火炭梅”。一點都不酸!昆明的緬桂是大樹!作者不直接寫雨,看似與雨無關,實是與此作襯托,將昆明的雨季立體、現實地展示在讀者面前,我也能從字里行間讀出作者作為一個外鄉人在發現昆明雨季特點時滿心的驚奇、欣喜與自豪。篇末作者引用典故,直抒胸臆,深化了意境。“蓮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濁酒一杯天過午,木香花濕雨沉沉。”
一整篇看下來,自己只感到賞心悅目,但也有些感慨。即使一些老昆明人的生活習俗,如“于門頭掛仙人掌一片以辟邪”,在當今這個日新月異、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被逐漸淘汰,但例如蓮花池、“香得像蘭花”的緬桂花等自然景觀還是被完整的保留了下來。如果你愿意讓你的節奏慢下來,如果你有一顆善于發現美的心,你會發現身邊的現實世界很美,而不是經過別人的提醒,哪怕是名家的提醒,自己就是自己的精神導師!不要讓自己忙碌的腳步,遮住了雙眼,更不要荒蕪了自己的內心!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7
讀起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我總覺得,其他人寫的散文是給別人看的,而他的散文是寫給自己回想的。
我輕輕翻開第一頁,像個不小心走錯路的孩子,莽莽撞撞地闖進了那繽紛地天地。我按照書上的指引,一會兒在“花園里斗起蟋蟀,一會兒在茶館里翻翻書,一會兒幫著大人收葡萄,一會兒和大伙一起跑警報”。初看汪曾祺先生的散文,總覺得有些語言怪怪的,總是提起一些不存在或與要寫事物毫無關聯的東西。有時也會寫出奇特的,與眾不同的感受。可仔細想想,這不就是童年時代的最真實的想法嗎?
我們小時候都會對每個事物有著不一樣的感受。在書中,作者對“款款的飛在墻角花陰”的“鬼蜻蜓”有“一種說不出來的難過”,吃石榴覺得“所得不償勞”,讓我也不由想起小時候也常覺得玩具小人就是我指揮的軍隊,每個顏色也都是各具一種性情。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法一定是每個人都有的,可這種感受也是捉摸不定的。汪曾祺先生就是把這種感覺描繪了出來。
小時候,我們的腦子里也會裝滿奇奇怪怪的東西,有時甚至是自己憑感覺造出的一些沒有的詞。比如作者寫“我的記憶有菖蒲的味道,然而我們的園里可沒有菖蒲啊”。這句看起來前言不搭后語,是在突兀至極。可如果聯想起我們小時候的思維,就會一下子明白——大家小時候都會有這種陌生而又熟悉的詞語縈繞在腦海中,使我們整天想啊想。有時候也會去問問大人,可這么遙遠的詞匯,大人哪能想得出呢?
汪曾祺先生寫這些別人看來斷斷續續的文字,也許,每句話都是曾經的一個夢吧。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8
有誰曾料到,時隔兩月,我重拾經典,再次捧起汪老的這部《草木春秋》。
您可能會問:“汪老,咱今天吃啥山珍海味?”別著急,汪老這位“文壇美食家”向來喜愛吃喝、玩樂。咱今天就在這玩樂嘗人間百味,在美食中游大好河山。
第一站我們來到了山東名城——菏澤。說來慚愧,我作為一名山東漢子,竟對荷澤知之甚少。莫慌,有汪老帶你游歷荷澤。一進城,初日將進,楊柳春風,迎接遠道而來客人的是一個千許畝牡丹,仿佛走進一場花的盛宴,蜜的海洋,閱著甜香氣息,憂惚之間,有如夢回酒醒。汪老最喜那一朵淺白色的牧丹。他本人,也如這素凈的白牡丹一般,清澈淡雅。
賞完這菏澤牡丹,再當一回綠林好漢——上梁山,在人們印象中,應該是不甚高大的。但梁山實則低矮而不雄偉,山勢也不險惡,就連花甲之年的汪老,都可以一口氣山頂而不覺有什么。汪老也發出了自己的質疑:這樣一座山,能做出那樣大的一番事業嗎?”這個問題,我們不再深究,因為眼前的這一尾鱖魚對汪老更具研究價值,在菏澤的兩天多時間,我如和汪老一行餐餐都有魚,梁山人對魚文化的研究,連江老都不禁贊嘆其“贊極精妙”。說到魚,汪老又來勁了。關于鱖魚的種種吃法,汪老自然是如數家珍,最出名的不過松鼠鱖魚、臭鱖魚、清蒸、糖醋等他還誠心推薦了清湯鱖魚。汪老把自己貪吃的本性在字里行間中顯露無遺,直言不諱。
宿梁山之第二日,我與汪老起身。欲離開,破曉時分,一場傾盆大雨開始了獨奏。我看向身旁的汪老,他客光煥發,眼里開始閃爍著一些東西,“山東今年是個好年景。”他說道。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9
他是一位樂觀,愛好生活的美食家,作家——汪曾祺。他將自己對生活的觀察,對美食的經驗全都傾注在了筆尖上,寫在了我讀過的這本書上。
在他的家鄉,高郵,承載了他對美食的最初看法。在我讀完“端午的鴨蛋”的那段后,想著那蛋殼泛著淡青色;入口如嚼石灰;蛋白柔嫩,蛋黃如朱砂般的鴨蛋,我拿著書就讓我媽媽買一些高郵的鴨蛋。當我嘗了幾口后,果真如此!后來幾天,我學著汪曾祺去探索美食的世界。慢慢的,我便總結出了一些經驗:在吃完小龍蝦后要把指頭上的油嗦掉,或者是吃大棒骨的時候一定要把骨髓吸出來。就算看似可笑,但我也深深地體會到了美食的趣味。
整本書中,我最喜歡的篇章還是“跑報警”,這一段寫的是他在上學時躲避日軍轟炸的場景。文中說到,跑報警的時候,人們都是往水渠里跑,但是汪曾祺卻每次都往松林里跑,因為那里有買松子的。雖然面臨著日軍殘忍的轟炸,但是汪曾祺卻能閑逸地磕著松子,去樂觀的面對。雖說幽默,但這絕對是常人少有的。
汪曾祺時常在文章中把美食與家鄉連接到一起。在《咸菜慈姑湯》中,從小時候厭惡慈姑,到因為久違了家鄉的感覺而開始對慈姑有了感情,這些事情其實都說出了汪曾祺思鄉的心情。
這位幽默,樂觀的老作家用樸實無華的語句去征服了我們的心,但那些句子又仿佛充滿了色彩,流光四溢。這些色彩,便是他對生活的看法。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0
汪曾祺是一位來自高郵的作家,他筆下的美食被描寫的十分生動,富有特色。每次讀他的文章,我都被深深吸引,仿佛這些美食就在我眼前。文字與美食相結合,令人欲罷不能,愛不釋手。
品嘗這些美食時,應該是汪先生最幸福的時光。無論是家鄉的鴨蛋,還是每年必做的炒米;無論是充滿了感情的慈姑,還是鮮嫩爽口的咸菜,都使汪先生回味無窮。讀著這些質樸的文字,我卻感受到了不一樣的人世間和汪先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的生活中也有這樣的幸福時光。比如每次年夜飯奶奶都要做的饅頭丸子。過去的生活條件不好,做丸子總要摻上許多手工的細碎饅頭。所以說是丸子,其實肉少饅頭多,吃起來像是肉丸子。即使是這樣,這也是只有在過年時才能吃到的好菜。隨著現在生活越來越好,饅頭丸子里肉占了大部分,有時家里的長輩還會調侃說肉太多,不是當年的味兒,與記憶中的那個美味總是差了一絲。
這道菜比不上山珍海味,卻在家里人心中是再好不過的。原因很簡單——傳承與回憶。這是太奶奶曾經的拿手菜,教給了奶奶把美味傳遞下去,這就是傳承。如今,太奶奶已經過世,吃到這個菜也會讓全家人想起曾經那些美好和值得紀念的回憶。
汪先生文章里的每一道美食都不僅是簡單的食物,背后更有一個個故事。這一道饅頭丸子更是這樣,承載了我家幾代人的回憶,以及對先人的思念。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1
我本是很少讀散文的。許是初中時印象過于深刻,在我的認知中,散文多半是艱澀難懂的:它不像小說那樣,所有的情節都是圍繞這一條明晰的主線層層展開,隨著故事的推進,讓人有一種豁然開朗的心情;散文往往給人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感覺,它總是從一些細微的角度入手,一點一滴地表達出作者的思緒,一切都需要讀者去細細揣摩,而這恰恰是我所不善長的。
此次也是在室友的強烈推薦下,我才接觸了汪曾祺的作品。在看他的第一篇文章的時候,我就有一種驚喜的感覺。怎么說呢,汪老的文字會讓人有一種很親和的心情。就好像冬日溫暖的午后,在些許喧鬧的院落里,一邊捧著熱茶、曬著太陽,一邊聽著滿臉笑容的老人把他往昔的經歷和想法娓娓道來,那種溫馨與愜意。
《花園》是我看的第一篇汪老的散文,文章并沒有十分華麗的辭藻,卻能讓人在腦海中清晰地描繪出在那個充滿生氣的小花園里嬉戲玩耍的淘氣小孩。花園就是作者童年的樂土,充滿了單純的快樂,充滿了自然的聲音,也充滿了菖蒲草的味道。他喜歡壓在草上,靜靜地注視著倒下的草慢慢站起來,看它的努力快要成功時,又把頭枕上去,嘴里叫一聲“嗯!”;他會把馬齒莧的瓣子套在啞巴蟬的眼睛上,一放手,啞巴就一直往上飛,絕不偏斜轉彎;他認為土蜂是種蠢頭蠢腦的家伙,因此常常愚弄它;他也會為了被貓吃點的小鳥而哭泣……這一切都通過樸素的文字,生動地呈現在我的眼前。
我曾經看到過,有人這樣評價汪老的作品,說:它給人的第一感覺是一種平淡的美,是一種細水悠悠的淡雅。然而在它的平淡中,又無法如白開水般淡而無味,它如一呷清茶,淡雅中帶著一襲襲清香,讓人久久回味。的確,在汪老的文字里我們不會感覺到激烈的情緒,一切都是淡淡的,卻能輕易地引發讀者的共鳴,同時容易讓人想起自己所經歷過的、所思考過的,并有一種會然一笑的心情。這應該就是汪曾祺文字的力量吧。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2
初中時的時候在川南一所小縣城里讀書,語文老師是師范畢業新分來的一位小伙兒,戴著黑框眼鏡,文質彬彬的模樣。年輕人思維活躍,教課的時候常常會補充一些課外內容給我們當閱讀材料,第一次看見三毛的文字就是在他油印給我們的資料卷上。老師會讓我們每周寫周記,主題不限,想說什么都行,于是我把樓頂的絲瓜花、雨后的蜘蛛網、存了多年的兒時玩具都一一寫進了周記,每一篇都會有他的文字點評,有時會給一些建議,有時圈點一些他覺得不錯的詞句,有時就一個簡單的“好”字。
那時候能借書的地方很少,家中的藏書多是古代名家作品,對現代作家幾乎都不了解。于是冒昧問語文老師借書看,他果真帶給我一本汪曾祺的散文集,說這位老爺子的文字挺不錯的。或許那時還是太過年少,封神演義之類的章回傳奇小說更合口味,那本汪老的書我雖讀完了,卻沒有讀出好來,以至于還書的時候老師問起如何,不免訕訕。想在回想書中內容,竟無半點印象了。
近些年看書,散文原本也看得少,對汪曾祺的了解依然只是一個名字而已,沒再讀過他的作品。直到前幾天翻開《生活家——汪曾祺自選散文集》,發現這是一本輕松的關于旅行與美食的選集,從第一篇《我的家鄉》開始,才感知到文字背后是一個多么有趣的靈魂!手不釋卷半天讀完,有些后悔昔日的讀本里我竟然錯過了汪曾祺——一個淡泊如水的老爺子,卻在平常的人間煙火氣里品出了生活的真意!疏朗清新的文字里,對一個地方或一種食物的點滴感受,常讓人心有戚戚,難怪這本書會叫做《生活家》!
汪曾祺生于江蘇高郵,伴著緊鄰的京杭大運河長大,就像他自己文中所說,文字里有一種水的氣息。就是這種靈動之氣,讓這些沒有華麗辭藻修飾的文字變得生動可愛起來!老爺子是個自由派,對政治不太上心,在西南聯大上學的時候,曾被聞一多先生批評。都說人以群分,他后來師從沈從文先生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為人的性格如此,文風也大致可知了,這本書中的游記與美食都是淺顯生動而意味綿長的。
先說游記,老先生筆下的昆明、伊犁、福州、浙江、泰山也都恰好是我去過的地方,讀來更覺親切。看老先生寫昆明的雨,寫芒市的潑水節,寫滇南的花草樹木……就想起昆明的翠湖,瑞麗的奘房,老撾的邊界線,還有頗具民族特色的姐勒金塔……書中寫到葉子花、令箭、茶花、一品紅、紫薇、蘭花等,一邊看一邊和自己印象中的花草一一對應,很是有趣。至于其中的白蘭花和尤加利樹,搜索了一下,發現是自己兒時熟悉的黃果蘭和桉樹。西南三省不少風俗相通,四川的黃果蘭盛開的時候,街上也都是賣花兒的,買來掛在衣服胸前扣子上,很香。另外書中還說到馬纓花,不認識,趕緊從網絡上搜索出圖片來看,便解惑了,果然很形象!
不得不插一句贊嘆一下現在網絡資訊的便捷,路邊不認識的花兒,拍個照就可以交給APP去識別(比如花伴侶和形色)。遇見不知出處的詩句,一個回車鍵就能知道答案。比如書中老先生說在昆明租住時門前的對聯里有一句“圣代即今多雨露”不知出處,隨手搜索一下,出自唐代高適《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的最后一聯:“圣代即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躊躇”。
再說新疆,賽里木湖給我的震撼和老先生當年的感受相似——藍,真藍!還有書中說到的伊犁惠遠古城,林則徐被貶時候曾在此居住,十年前我去新疆的時候特地登上古城遺址看過,總想起他的名言“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后來在福州,曾經特地去了林則徐故居參觀,無論海防還是邊防,他都以一己之力,留下諸多功績,令人敬佩!
汪老先生是個有趣又有創意的人,逛風景的時候,總有很多開腦洞的點子冒出來:比如在浙江水仙洞,他就想應該立一尊福建德化的白瓷雕像;在大若巖景區,覺得應該恢復“箬”字;逛泰山,又想建議當地種云霧茶,還覺得應該找名家作曲一首《碧霞元君頌》,組織一個道教音樂樂隊來唱——著實好玩兒! 想起多年前我去臨淄看齊國故城遺址,交通不便,開發不夠,一邊逛一邊恨不得給旅游局寫一份項目策劃案出來,那種心情,估計和老先生類似吧,哈哈!
說完了旅行,再來說美食。老爺子生于江南,求學西南,后來久居北京,所以南北各地的風味都曾品嘗,有的還親手制作,更用文字一一記載下來,確實是一位美食家!在他的筆下,五味俱全,廣西的酸筍、無錫的甜鱔糊、北京的苣荬菜(苦菊)、四川的麻辣燙、浙東的咸魚、長沙火宮殿的臭豆腐……都一一道來。老先生隨遇而安,飲食也很包容,他提倡“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咸東辣西酸都去嘗嘗”,也曾經夸口說自己什么都吃,還被朋友用苦瓜和蕪荽(香菜)捉弄過兩回。想起我也曾經給朋友說過類似的話,并且在酥油茶、臭鱖魚、老友粉、沙蟲凍、蝎子湯、牛癟等食物下一路高歌,最后在北京的毛蛋前敗下陣來——那玩意兒,想想就膈應得慌,確實下不了嘴。
老爺子在昆明住過不少年,云南鮮美的各種菌類讓他記憶猶新,雞樅菌、牛肝菌、干巴菌……看得我滿口生津,這些菌也都是我的大愛啊!除了千里迢迢網購以外,尤其記得云南特色的菌湯火鍋,每次吃完都要回味好長時間。
也許是西南三省挨得近的緣故,飲食也有很多共通之處。老先生筆下寫到了不少家鄉四川的美食:麻婆豆腐、夾沙肉、棒棒雞、川北涼粉、魔芋、螞蟻上樹、豌豆顛、蘿卜燉牛肉……還特意提到了腌咸菜的井鹽,并且吐槽實在吃不慣折耳根的腥味,讓人忍俊不禁!繼而無比想念起家鄉的味道來——這后半本書真是讓人越看越餓!
美食的記憶中,少不了老先生對江南特色食物和野菜的想念:昂嗤魚(四川叫黃辣丁)、醉蟹、醉泥螺、慈姑湯、鵪鶉、枸杞頭、薺菜、馬齒莧、莼菜、蔞蒿……里面大多我都吃過,確實美味。書中還提到蘇東坡的“蔞蒿滿地蘆芽短”這首詩,真覺得每一句都是一道美食!
另外,老爺子還專門寫了一篇關于“豆”、一篇關于“蘿卜”的文章,都是全國常見的平民食物,各地種類和做法卻頗多妙處,隨著口味的融合,原本帶著地方特色的豌豆黃和蘿卜絲餅也逐漸成了大眾美食。我又想念起四川的泡菜來——跳水(只泡一兩天)豇豆和白蘿卜特別下飯。不能再說吃了,關上書的時候就準備去下單高郵的雙黃咸鴨蛋……隨便說一句,北海的海鴨蛋也是美味。
讀書的時候,總感覺汪曾祺和蘇東坡有某種氣質相通,都是隨遇而安的豁達,都對生活充滿熱愛,對美食深有研究,也都寫得一手好文章,畫得一手好畫……這本書的前后彩頁,就有不少汪曾祺自己的畫作和篆刻印章,圖文相彰,甚是有趣。
最后想提的一句是,汪曾祺曾經在歷史博物館工作,他的老師沈從文也曾經在這里當過講解員。以后我再去逛國家博物館的時候,會想起這兩位先生吧!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3
有幸領到了汪老先生的《生活家》,看了以后,感覺平淡如水,意蘊無窮。
上大學時,有傅瑛老師講的《受戒》,感覺汪老先生的文章淡淡的,水水的,同時也暖暖的。后來看了他其他的小說和散文,才知道他喜歡吃,也會吃,而且會做吃食。我就覺得他真的很會生活,而不僅僅是活著。
在《四方食事》中,各種各樣的口味,各種各樣的調味品,各種各樣的食品都有他的看法和吃法。有些美味有的人不喜歡,但吃著吃著就愛上了。如同生活,我們不嘗試,不體驗,怎么會知道生活的多樣性呢?還有你不喜歡的東西,自己可以不吃,但也不要反對其他人吃。是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求同存異,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生活,應該多種體驗,就如作者說的,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要雜一點。對食物,對文化,對生活都如此。
《五味》一文中,講到了山西的酸醋。我們家喜歡吃恒順的陳醋。另外就是我喜歡吃酸菜魚。而甜食則是南方人的最愛。記得舌尖上的中國里講過無錫人愛吃甜食。我愛吃甜品,吃菜卻不喜歡太過甜。苦味則想到苦瓜,我不愛吃,也不明白為何有水愛吃,好像苦味可以降火。喝過苦丁茶,居然喝了很久,可能是因為提神醒腦。咖啡美味,不覺得苦,只覺濃香。臭則很奇特,皖南臭鱖魚是徽菜代表,算是拿得出手的硬菜了,而臭豆腐也是路邊攤小吃了。臭味也能這么普及到大眾吃食。辣曾經也是最愛,最近三年因為懷孕加哺乳期,不吃辣,現在也習慣了,不能吃辣了,也不能吃咸了。口味接近孩子的輔食,基本上吃食物本身的原味。
《故鄉的食物》一文中,我有共鳴的是鴨蛋和薺菜。高郵的鴨蛋的確很有名氣,我們這里也愛吃咸鴨蛋,只是我們稱之為青皮。小時候記得家里人會像隨園食單上說的,宜切開帶殼,黃白兼用,不可存黃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我們家也是這種切法,基本上配白粥或饅頭一起吃。不過孩子們總喜歡吃蛋黃,蛋白總是大人吃。讓我想到了有的家長能力有限,但她們總是在能力所及的地方,給我們提供最好的。還有就是我的一個好朋友是淮安人,她就教我用筷子敲破空頭,用筷子挖出來吃。或許都是南方人的吃法,竟有相同之處。她還給我寄過咸鴨蛋和燒賣,這又讓我想起了我的好朋友。薺菜我們這也有,基本上做包子餃子吃,香味奇特,卻很好吃。有了薺菜餡,其他我都不會選。不過好像只有清明前可以吃。我愛吃,卻不認識。有點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我和桃桃媽媽曾帶著孩子一起去挖薺菜,可是一直不認識。像我們又不去菜市場,超市又不賣,今年我們又沒有認識薺菜。
生活中總是有著小美好,小期待,小確幸,我們不僅僅為了活著,不必辛苦恣睢的謀生,而要有趣的活著,做一個能感受溫暖美好的生活家。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4
在書友群里看到趙老師發的共讀公告,被《生活家》的書名吸引,古今中外、各個領域能稱“家”者甚多,而面對“生活”這個永恒的課題能自稱“家”或被稱“家”的好像不多。我理解的“生活家”是有豐富的閱歷,對人生有獨到的解讀,能夠以率真的性情,從容面面對所有人生問題的人。
讀《蘇東坡傳》,感覺林語堂先生筆下那個人格近乎完美的蘇東坡堪稱生活的大家。對汪曾祺先生早有耳聞,但從未精讀過其作品,今有機緣,很是期待和歡喜。 讀本的主體是12篇游記和12篇美食類散文,篇幅大都不長,小巧精致,是我喜歡的,喜歡他真摯內斂的情感表達,喜歡他任何情境下沖淡平和的心態,喜歡他簡潔干凈、樸素雋永的文字。從選集中我讀到四個字“真誠從容”。 情感表達的真摯,作品中無論是回憶家鄉、思念昆明,還是游滇湘、食野味的感受都至真至誠,毫無矯飾之感,讀之動人。 《我的家鄉》描寫家鄉風物寫到江浙一帶的人贊揚高郵“你們那里出咸鴨蛋”時,先生寫到“我的家鄉不只出咸鴨蛋。我們還出過秦少游,出過散曲作家王磐,出過經學大師王念孫、王引之父子”。這很像孩童為自己心愛之物辯解,洋溢著先生對故鄉的熱愛和驕傲之情。 《覓我游蹤十五年》寫在昆明讀書,房東家一副對聯中有“故鄉無此好湖山”的詩句,文中寫自己的感受是“少年羈旅,想走也走不開,并不是真的留戀湖山”,先生十九歲遠赴昆明求學,戰亂之中一呆七年,什么樣的“好湖山”能抵消對家人對故鄉的思念。這里不僅寫出了自己亂世之中羈旅求學漂泊異鄉感受,更寫出了西南聯大所有師生共同的感受,甚至把我們帶到那一段歷史之中,情感表達得含蓄蘊藉。
生活態度的淡定從容,游記和美食是真實的生活呈現,但是經作者提煉過的,是作者要表達出來的生活。先生曾說:“我的作品內在的情緒是歡樂的,我們有多重創傷,但是我們今天應該歡樂。一個作家有責任給予人們一份歡樂。” 所以我們在他的文字中很少讀到苦難和傷痛,即使有也是輕描淡寫,或以輕松溫馨的筆觸呈現。西南聯大時“一年四季擁絮而眠”,賣字典吃飯,姓李的同學賣掉家里郵寄來的新棉袍“伙同幾個同學吃喝一頓”……都是這樣的表現。但我們也知道先生經歷過大的歷史變動,童年的安逸,青年的顛沛,中年的被迫害,老年的輝煌,起起落落,浮浮沉沉。作為一個作家他選擇了“用一種對人生的愉悅之情來撫平人類的精神傷痛”,選擇了告訴人們怎樣快樂的生活。 讀先生的文字由衷感受到生活的真切和溫暖,《蘿卜》寫不同地方不同風味的蘿卜,北京的楊花蘿卜、拍水蘿卜、燒小蘿卜,高郵的穿心紅蘿卜、紫蘿卜,淮安的青蘿卜,天津的吃蘿卜喝茶,張家口的心里美蘿卜、白蘿卜,江南的白蘿卜燉湯,揚州的蘿卜絲餅,四川湖南的泡蘿卜,還寫到了美國、俄羅斯、韓國的蘿卜,真真的一個蘿卜大宴,“群英薈萃”。有人以為先生好美食,追求口腹之欲,是個“吃家”,我不以為然,我看到的是先生生活的熱情與情趣,是一種從容的、游刃有余的生活態度。蘇東坡的最大魅力也在于他“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達觀與灑脫。 文字風格的簡淡雅致也是他從容生活態度的表現,先生的散文被稱為文化散文,小說被成為文化小說,這得益于其深厚的學養,但先生不掉書袋不浮夸。
《鱖魚》一文信用到《徐文長佚草》、王安石《字說》、《漢書高帝紀下》、張志和《漁歌子》、李時珍《本草綱目》、林斤瀾《矮凳橋風情》,都是信手拈來不著痕跡,簡單的吃食中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切舉重若輕,表現出一種自信和優雅。 先生其人其文一如他家長的水,柔軟而有韌性,自有一種生命的力度。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后還依然熱愛它。”我想蘇東坡、羅蘭、汪曾祺都能稱得上這樣的英雄,希望自己也能有一點這樣的英雄主義,能活出一點自信和優雅。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5
生活而能成家,可見此人的生活定是多姿多彩,情趣盎然,要比一般人更會打理生活,有著各種生活所需的妙招專長,能人所不能。
首先看了序言,知道主要選了游記和談吃食兩類文章,不免有些遺憾。雖說有個詞語叫管中窺豹,可那窺到的畢竟只是管中的一小點,整個豹子是啥樣誰知道呢。何況一向對游記類的文章不太感冒。游游逛逛,走走看看,寫下的文字多是浮于表面的描摹眼前所見,這類描摹大多是模模糊糊似是而非。雖然作者在那津津有味很努力地想把眼前景物完美呈現出來,試圖讓讀者產生共鳴,但很多時候都是讓人霧里看花甚至莫名其妙。如果沒有更多人文或其他東西摻入,很難動人,遠不如看看實物實景的圖畫和照片直接而過癮。
整本書看完后,感覺很好。作者語言描繪的功夫很厲害,對景物的描寫很能傳神,很多地方的白描都不錯,在我看過的游記里算得上是比較好的。整個節奏是淡淡的平緩的,娓娓道來,不急不躁,不激不厲,悠悠然,很舒服。讀豐子愷的文章也有這種感覺,那份從容的風采很感人。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這或許就是君子之文吧,讀之可以靜心。
對于吃食,作者是極其用心的,不論何時何地都對之給予了極大的關注。而且不避大小貴賤,南北西東,好與不好,一律有滋有味樂此不疲。讀畢令人頓覺眼界一開,尤其是作者講得野菜的內容讓我心動,立即查找有關資料,狠狠補了下有關野菜的課。好多菜就是身邊眼前的東西,都沒怎么關注過。即使是每年都會吃的一些也僅僅是吃過了而已。看著那熟悉的葉片植株感到好親切呀。世事洞明皆學問,不作有心人,怎成生活家。汪曾祺生活家之稱誠不我欺。
這本書還有一部分內容也很重要,那就是汪曾祺的畫。選了有二十幅畫,基本都是菜蔬,花卉,充滿了生活氣息和文人情趣。畫的優劣不予評論,圖片印刷的也不太好,但基本路數反映了出來,與他的文字風格很搭。
這本書名為“生活家”,編選的文章內容主要是游記和吃食。然而讀畢發現其實主體就是“吃”。因為,除了單說吃的文章,即使是游記,其中但凡能說到吃能拐到吃能和吃勾上聯系的地方,作者都會毫不猶豫,興致勃勃,大講特講,那怕一件事一段話重復出現也無怨無悔不厭其煩,必盡興而后快。因此很懷疑“生活家”這三個字是否妥當,起碼這本集子里生活的其他方面沒有太多顯現。沒有讀過他的其他文章,不知其他文章中是否能夠補足這一遺憾呢?而且據序言里講,這些文章還不能算汪曾祺散文的精品,很期待有機會能讀一讀他的精品文章,相信不會讓人失望的。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6
汪曾祺,中國最后一位士大夫,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當代文壇巨匠,抒情的人道主義者,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沈從文先生的入室弟子,最浪漫的散文集,最值得品味的浪漫作品,最值得回憶的藝術與生活的代表作。能與這本書相遇,更是小女子的榮幸。
古往今來,描寫吃的文章倒是不少見,像老舍的《駱駝祥子》啊,梁實秋的《雅舍談吃》啊,許多許多,更是將美食描寫的淋漓盡致,而汪曾祺先生的吃卻更別具一格。雖平淡,像菜譜一般,卻處處流露出人間真情,引來無限遐想。
我原本就愛好美食,以至于入神般去品味這篇文章,更是受益匪淺啊!內容呢,都是生活中的食物,而汪先生卻寫的行云流水,妙筆生花。例如在《故鄉的食物》一文中,開頭引用鄭板橋的話:"天寒冰凍時,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聽著這句話,有種特親切的感覺,炒米比較省事,比下一碗掛面還要簡單,一般吃泡炒米,是要抓上白糖的,這便是鄭板橋話中的含義。
還有種食物,叫"焦屑",就是用糊鍋巴磨成碎末。它也像炒米一樣,用開水沖沖,就能吃了,無論是炒米還是焦屑,除了方便,還有一層意思,就是應急。當時,縣境內開了仗,我們用這種食物度過的。處于社會底層的人民,用一碗炒米,焦屑溫暖著彼此的心靈。令我感到敬佩地是,作者在如此亂境之中,依然淡定從容,樂觀安靜,像文中說的:"晚上,爬到呂祖樓上去,看雙方軍隊槍炮的火光在東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陣一陣地亮著,覺得有點緊張,也很好玩。"真是樂觀啊!也是如此的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啊!
在作者的吃的部分中,用簡單的話語,寫出了各種美味佳肴,可以稱他為美食家了。
在這本書中,內容有敘事的,有抒情的,有釋理的,這些散文文筆細膩,結構合理,條理清晰,文中又滲透著作者豐富的社會生活和復雜的內心世界,真可謂一部讓我受益匪淺的好書!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7
文章開篇就用緩慢的文筆描述了一個獨特的世外桃源,與其說獨特更不如說荒誕。庵趙莊的人們太寬容了,在他們心中,和尚就是一個普通的職業,像是郎中,書生,當鋪,商人之類的職業,沒有區別。和尚可以喝酒吃肉,可以還俗,可以近女色,唱淫歌,可以賭博打牌。
和尚不用守清規還是和尚嗎?——這樣光怪陸離的生活,和人生的苦澀全然無關,完全不符合中國人傳統的觀念。
再說小英子一家,趙大伯是田場上樣樣精通的好把式,不僅脾氣好,身體也結實的像一顆榆樹;趙大媽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僅家鄉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樣子也是眾家嫁閨女的稀罕物;兩個寶貝女兒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靜,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潑,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鵲。由此村莊獨特的幸福生活可見一斑。
汪曾祺淡淡的文筆描述了這樣一個地方,沒有苦澀,沒有勾心斗角,可以不包容一切原始欲望的世外桃源。荸薺庵里,二師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還把他老婆接來避暑納涼;三師父更是人不僅漂亮,有一手“飛鐃”的絕活,甚至每場法事之后,村里就會有大姑娘或小媳婦驀然失蹤。然而卻沒有人指責,這一切的荒誕在村莊里是如此和諧。
我并不贊同網絡上大部分人所說,這是對人性最原始的復蘇的贊美。更有甚者,說這是對人類原始的愛的贊揚。
7歲,一個多么美好的年齡,也正是一個對于人生、愛情有了慒懂的認識和向往的年齡,難怪,只在看到一個小女孩的小腳印后,便會心亂了。但他的天生的羞澀卻使他不敢表白,這份朦朧的愛只好在他的心里孕育、成熟,他的心還是純真和美好的。他雖始終只是在被動地等待和接受初戀的到來,但他堅定地相信自己對小英子的愛的小英子對自己的愛。于是,在他等到了愛狂風暴雨般來襲時,他大聲說出了心里話,雖然,這還是小英子的鼓動下,而這一次,他的勇敢已戰勝了怯懦。復蘇的人性讓他把幸福緊緊攥在了自己手中。
相比之下,小英子更直白,更大膽。她毫無顧忌地坦露心跡,但她并不魯莽。她是在確定了明海的心后才以身相許的。她很直白,但很真誠;她很大膽,但很謹慎。她深信自己的可愛靈巧一定可以打動明海,她也清楚自己早已對那個漂亮溫順的少年暗暗傾心,于是她把這種愛表達出來,釋放出來。正是這種主動的交流和呼喚,才讓她和明海走到了一起。有時候,人與人心靈的交匯就在那么一剎那,錯過了那一剎那,恐怕兩個人的手永遠也不會牽在一起。聰明的小英子用她的果敢贏得了屬于自己的那份真愛,她身上蘊含著的那份至真至純的人性之善讓她獲得了生命中最珍貴、最美好的幸福。
小說雖是描寫一派純美寧靜和諧舒淡的鄉野風情,但其中也隱藏著淡淡的憂傷,如明海為什么出家,明海與小英子之間似愛非愛的純美情感能保持多久。這些都隱含一絲不易察覺的苦澀。汪曾祺的作品恬淡閑適,自由靈暢,可見作者自然通脫的生活追求,平淡的結尾往往蘊含著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讓人有一種隱隱的悸動。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8
五大本,共2000多頁的電子書《汪曾祺全集》,我零零散散地讀完,共花了大概3個月左右。
汪曾祺的作品以散文及小小說居多,主要描述的都是他生活中的經歷以及所遇到的人,當然,還有很大篇幅是描寫“天下美食”的,由此觀之,汪曾祺必是吃貨一枚。汪曾祺的文字平實易懂,幾乎與“華麗”二字沒有交集,但卻有一種讓人能靜心讀下去的吸引力,有點“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味道。文章要達到這種水平,作者心態和寫作功底都必須達到“雙馨”才可。
我喜歡書中關于他自身人物的一些小小說及他談到的一些關于寫作的文章。雖說我現在腦中一片空白,并不能講出書中他具體寫了哪些人、哪些事、哪些理,但我知道我是有收獲的,最起碼心態是變得平和了些。要說到具體得到了什么,一時還真是無法言說。
很遺憾,汪曾祺并未發表過長篇小說(不知是否寫過)。或許是因為他的文字太過隨意,不習慣做去精巧的設計吧。總而言之,汪曾祺的散文作品是值得一讀。
這是我讀完之后目前所能想到的一些東西。對于沒有的東西,我就不強拉硬扯了,這一點也是受汪曾祺的影響吧——平實真誠,不刻意賣巧。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9
這本《汪曾祺散文》,處處流露出一個有趣的老人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這個世界的唯美動人。汪曾祺老人是以講故事的親切口吻來敘述的,語言生動通俗。這一個個有趣的小事,真正打動了我內心。
汪曾祺是江蘇高郵人,他的文章字里行間都體現了自己對家鄉深切的思念和熱愛。這本散文集有一大部分都是關于汪老的家鄉。高郵是水鄉,在南方。那里有許多有歷史的建筑、有趣的習俗和獨特的吃食。隨意但又嚴謹的語氣,平易但又高雅的語言,還有那深沉,充滿了愛意的眼神將一個游子對故鄉的懷念之情傳遞了出來。
最讓我感動的是他在一篇美食雜談里說的兩句話:“我很想喝一碗咸菜慈姑湯,我想念家鄉的雪。”短短一句話,道出了多少回憶與思念,讓我產生了共鳴。咸菜湯本不好喝,可如果增加一味故鄉情,它就變了副模樣。這不禁讓想起我的故鄉……
小時候,我和姥姥住在陜西農村老家。后來,來北京上幼兒園了,我就不能經常回去了。近年疫情嚴重,我已有兩年多沒回去了。“每逢佳節倍思親”,在這舉家團圓的春節里,我越發的思念那個村子,包括那些曾經被我嫌棄的種種……印象中,我那時候經常坐在小凳子上看著姥姥用大柴火鍋做飯,飯香誘人,但添柴口的熱氣常會把我趕跑。嗆得我連連咳嗽,也就不敢靠近了。那時,我特別不喜歡這種灶,現在想起卻是那樣溫暖。此刻,我竟有點想念那個燒火的老灶。那是家鄉的感覺啊……
除了家鄉,這本書中還描述了許多有趣的人和地方。它們都是那樣充滿愛與陽光,洋溢著甜和笑。最打動我的還是汪老對生活的無限熱愛與敬重。
如果每天都能像汪老一樣,用散發著愛與希望的,發現美的一雙眼睛去看世界,享受生活。我相信,我們的人生將會變得更有意義,會洋溢著幸福,也向別人,傳遞一份快樂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20
這個暑假我讀完了一本小說,名叫《受戒》。讀完之后,我感慨萬千。其中,作者的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人間存一角,聊放側枝花。欣然亦自得,不共赤城霞。”剛開始我并沒有理解,但當我細細品讀過后,我才了解這句話的含義,了解了作者的思想。作者想要的一生,也不過是簡簡單單,平平淡淡,沒有什么世俗的紛擾。可是這樣的生活真的很難得。
這本小說主要講述了小英子和明海的愛情故事。明海在十三歲的是時候來到了庵趙莊的“荸薺庵”要當一個和尚。然后在這里認識了鄰居家的小英子,兩個人經常待在一起玩,感情漸漸的變深了。但是在這個時候,明海提出要去當和尚,小英子還是送他去了廟堂受戒。在明海受戒的時候,小英子和他的感情也越來越好,最后兩人在蘆花蕩里,小英子問明海:“我給你當老婆,你要不要?”明海一開始驚訝了一下,隨后大聲的說:“要!”,就這樣,兩人在蘆花蕩里許下了一生的承諾。
汪曾祺在這本小說中描寫了一個樸素的村莊。當中各型各色的人和事,他都能描寫細致,即使一筆帶過,也給人感覺恰到好處。“明海看著她的腳印傻了,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部分缺了一塊。明海身上有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里癢癢的。”作者通過對腳印細致的觀察和描寫,突出了明海對小英子深深的愛戀,細膩的心理描寫,寫出了初戀心跳般的感覺。有時候還能在他的描寫中產生共鳴。那種小英子和明海之間純真的.感情也著實讓人羨慕。初戀的純潔和美好,在汪曾祺筆下展現的淋漓盡致,一點都不做作。
讀一本好的小說,就猶如與智者交談了一番。汪曾祺用他筆下的故事,把我帶進情節中,讓我回味無窮,也讓我知道了,原來文字可以這么美。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21
這個寒假,我讀了《汪曾祺散文》。這本書收錄了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包括他的日常生活、美食、自然環境等方面。這里面,我最感興趣的是“美食”這方面。
書中記錄了許多美食,如高郵鴨蛋、蔞蒿等。雖然這些都不是像海參、鮑魚這樣的頂尖食材,但作者運用了多種描寫,如寫蔞蒿的視覺描寫:“蔞蒿……粗如筆管,有節,生狹長的小葉,初生二寸來高”;寫咸菜的味覺描寫:“不咸,細、嫩、脆、甜”;寫做枸杞的動作描寫:“用開水焯了,切碎,加香油、醬油、醋,涼拌了吃。”這些細致的描寫,體現出了作者對故鄉和故鄉美食的熱愛。
我和汪爺爺一樣,也熱愛故鄉的美食。我的母親是福建福州人。那里的特色美食有拌紫菜、南煎肝以及各種海鮮。每次去閩菜餐館吃飯,如“莆田”、“景福軒”,我都喜歡吃這些海產品,如蒸大黃魚、煎海蠣,因為這是家鄉的味道。蒸大黃魚用的清蒸手法,將魚的本味保留到極致,是一種鮮味,再澆上醬油,使咸、鮮融合,是閩菜常見的味道。燈光照射下,魚皮表面金黃得發光,特別漂亮。煎海蠣是把海蠣裹上蛋液,煎成一張大餅,既有海的味道,又有蛋的香味。海蠣非常鮮嫩,正宗的閩菜中的海蠣是要用撈完不久且無沙的。這是我的家鄉菜——閩菜!
我的家鄉菜,無論我品嘗過什么美食,我都不會忘記你;我的故鄉,無論我走到什么地方,我一定會記住你!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22
最近看了汪曾祺的兩本書《釣魚殺手》和《孤蒲深處》。汪是沈叢文的孩子,所以文字大多受他影響。《釣魚殺手》主要是他的文論和書評。最吸引我的是他如何談論寫作。《孤蒲深處》是他的短篇小說集,都是著名的作品,如《戒》、《大淖記事》、《八千歲》、《歲寒三友》、《遷徙》等。他的小說更像散文,有點故事性。這也很像沈叢文的風格。另外,他的書不是那種人格流行的。讀起來,很有生活的味道,讓你覺得不陌生,但很善良。此外,我們可以看到王對生活的冷漠態度,非常有才華,但缺乏非常內向和謙虛的自省。他是江蘇省高郵人,秦少游的同鄉,我也可以爬上村民的江南。水鄉的文化歷史故事并不比高原北部的廣泛和直率,但它非常有趣。事實上,我們都知道南方有才華的美女。王在北京住了很多年,寫了很多北京文學作品,但他對家鄉的描述和記憶有著深遠的影響。所以有些人也稱他的文章為當地文學,但他不同意。我認為王最重要的文學質量是平淡自然的。他的文章還多次提到,寫作的最高境界是平淡自然,這也是他文章的主要特點。
我經常想,我是南方人,但我在北方長大。這段歷史會對我產生多大的影響。如果我一直在南方或北方,我可能會走完全不同的路。對我的父母來說,他們上大學的時候才從南到北,然后就再也回不去了。他們不是一直在流浪嗎?人類命運有必要的重復性,沒有根。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四處游蕩,不會感到悲傷,也不會感到自然的選擇。然而,那些多代祖先一直堅守一方水土的人,不能忍心離開。現代許多人,不再有那么多故土的觀念,是因為生活的質量決定一切其他,故鄉的觀念務必淡化。但是還是有一些人他們的不愿意離開,是出于一種本能,倒不是他們意識到多么地熱愛家鄉。然而我又不得不承認,只有在離開了故鄉的時候,故鄉才有它極其不可抗拒的魅力。就像汪曾祺,沈從文這些大作家的作品所反映出來的。
沒有失去的人是不明白其寶貴的地方和好處的。我們從離鄉之人的視覺處發覺一個自己沒有體會過的故鄉,也只有從離鄉人的情懷里體會出自己溫暖幸福的真諦。所以,故鄉的人就應感謝離鄉的人,因為如果沒有他們的時時提醒,他們并不明白他們的故鄉是多么地美麗。汪的書所表達的對故鄉的懷念,其實是人類的一個普遍情懷,對于我來說,是勾起我的思鄉之心,引無限共鳴之意的好書。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23
仲夏時節,手捧汪曾祺散文集《人間草木》(北京燕山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從他清淺勾勒的筆墨里,卻分明看到了春的蓬勃和世間的祥和。這些薈萃汪曾祺恬淡智慧的經典之作,集中代表了先生四十多年文學創作的思想精華,從容淡泊的敘述里,一幅寧靜安詳的和諧圖徐徐在眼前展開。
書中所輯錄的篇目,最早的寫于上世紀四十年代,但大部分是汪曾祺寫于后半生的作品。寫作風格也由最初的華麗蛻變到后期的樸實,寫作技巧也是逐漸臻于至境。全書共分“人間草木”、“四方食事”、“腳底煙云”、“聯大歲月”、“師友相冊”、“平淡人生”“文章雜事”等七輯。既聚焦各色花草景致,又書寫故鄉和各地美食,恬淡至性的筆墨里,泛著汪洋的文化氣息。此外,還有游走性的筆記,真實記錄著徜徉山水間的心情,流露出探訪各地人文風情時的點滴欣喜。
對于師從沈從文的文學大家,西南聯大的那段求學生涯,一直是汪曾祺筆下常常提及的話題,此番在《人間草木》里,汪曾祺用寫實的手法,述說著寒窗苦讀的艱辛,深情講述著與恩師間的坦誠交往。或許是這種真摯的師生情觸動了汪曾祺的心弦,讓他由此又聯想到了自己的生身父母,在本書中,他完全拋棄了游山玩水時的閑適和散淡,專門在“平淡人生”這輯中,用大量深情并茂的文字,寫下了對父母的回想和懷念,彰顯出汪曾祺重情重義的孝子情懷。毋庸贅言,作為現代文壇獨樹一幟的文學大師,汪曾祺對于文學創作自有一番獨到的見解,這些心得體會也悉數收錄在本書中,他既談小說和散文的創作之道,也與讀者分享多年從文的經驗之談,字里行間盡顯汪曾祺對中國文化的敬仰和自信。
汪曾祺是一位真性情的作家,行文落筆簡潔自如,往往寥寥幾筆,就描繪出人間風情萬種,在空靈幽靜的意境里常讓人浮想聯翩。其洗盡鉛華的文字亦如他靈動脫俗的書畫,真實映照著他灑脫不羈的人生。所以,品讀汪曾祺的文字,尤其是他的散文,根本看不出他輕車熟路駕馭文字時的刻意做作,他的功力總是在悠閑輕適中,不著痕跡地流露出來。那些平淡的字句好似泉眼里冒出的股股清泉,清澈明亮,汩汩流淌中還常常泛著生活的甜香,輕啜一口,總是那么回味綿長。這種出神入化拿捏文字的至高境界,在他談及家鄉和各地美食的篇章里,幾乎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如寫昆明野生菌一章里,寫菌的品種不僅繁多,而且制作花樣還層出不窮,從他不急不緩的表述中,已然聞到了這些野珍的草木芳香,一種急于品味人間美食的征服感,早已被他情趣盎然的文字俘虜殆盡。
在《人間草木》里,汪曾祺由風情也觸及到了人生。但他絕不是淺白直露地來一通說教,而是把他對人生的理解對生活的感悟,悄然隱喻到筆下的一花一草一人一事里。先生一生經歷坎坷,曾遭受過非人的待遇,但他鮮有憤世嫉俗的冷嘲熱諷,更沒有躲到一隅做生活的旁觀者。他就像一個充滿了童趣的告白者,流連于世間繽紛的草木間,聞著悠悠花香,品著四方美食,賞著九洲盛景,在觸景生情中,還不忘當年一路走來的諸多不易……雖然生活對他有過不公,命運也對他有過苛刻,但他依然心懷感激地拿起筆,攤開潔白的稿紙,盡情謳歌著人間的美好和祥和。讀這樣的書,我們感覺不到生活的壓抑,也沒有心機上的負累,在他活色生香的文字里游走,內心的欣悅感禁不住油然而生。
古人說得好“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汪曾祺以《人間草木》為題,足見他對大自然的草木有著很深的感情。而草木又是與山和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說,汪曾祺其人也好,其文也罷,完全稱得上是智仁相間的大師。故而,讀懂了他筆下的草木,也就讀懂了他那顆包容萬物的智者仁心。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24
汪曾祺是個很特殊的作家,他的文章很淺顯,乍一看他的意思會容易明白,但是他文章的深層次的意境需要讀者一品再品。
汪曾祺的故鄉在江蘇的高郵,高郵以它的咸鴨蛋著名,按汪曾祺自己的說法他的老家實在徽州。他的家境很是殷實。
《我的高郵》是汪曾祺回憶性的散文,書中為我們展現了高郵的風土人情,平實易懂的文字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幅生動的生活畫面,同時畫面中所帶有的情感也是最真摯最動人。
書中的散文最讓我感動的是《我的母親》,汪曾祺描寫了三位母親。一位是她的生母,一位是他第一任的繼母,還有一位是他第二任繼母。文中集中筆墨刻畫了第一任繼母的形象,因為她陪伴汪曾祺成長,不是生母更似生母。汪曾祺的母親在他三歲那年便不幸得了肺病過世了,因為年紀小的緣故他對生母并沒有多少的映像,只是通過母親的畫像和母親養病時所住的“小房”里面母親所留下的遺物來回憶過世的母親。汪曾祺是幸運的,他和他第一任繼母很投緣,繼母很喜歡他,對他如視己出,每次歸寧回家都會抱著他和他同乘一輛黃包車回家;當汪曾祺忍不住大便,弄在了褲子里,繼母幫他洗褲子連眉頭都沒有皺一下,這份感情恐怕連很多親媽都是望塵莫及的。文章中汪曾祺并沒有多提自己對于繼母的感情,他只說“我可憐她,也愛她。”這是需要多少的付出才會讓一個孩子心里明白自己的愛。很不幸,他的繼母也死于肺病。第二任繼母嫁給汪父的時候,汪曾祺已經十七歲了,所以感情并沒有之前的一位來得深厚。但是他依舊很敬重她,因為在汪父最困苦的時候陪伴在他身邊的就是她。我想他們之間的親情過多是一種客氣。
汪曾祺是個細膩的人,他善于觀察生活中的一些微小的細節,他把自己對于故鄉高郵的愛幻化為筆下的文字,用質樸的語言為讀者描繪了他記憶中的高郵,他所熱愛的高郵。他記得高郵的過去同時也喜歡高郵的現在。
也許正是因為高郵質樸的民風影響了汪曾祺的筆風,讓他的作品“接地氣”,充滿了生活的氣息,而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文藝吧。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相關文章:
汪曾祺的散文03-29
汪曾祺散文11-29
汪曾祺的散文10-30
汪曾祺散文11-13
汪曾祺散文08-23
汪曾祺散文11-30
汪曾祺經典散文09-26
汪曾祺散文09-26
汪曾祺散文09-21
汪曾祺散文-冬天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