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姐觀后感
父母車禍雙亡,留下一個才6歲的弟弟,一邊是自己不熟且父母偏心的弟弟,一邊是自己的夢想、愛情與未來,身為一個姐姐,你怎么選擇?看完了電影《我的姐姐》,感觸頗深。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我的姐姐觀后感(精選22篇),一起來看看吧。
我的姐姐觀后感篇1
姐姐:“我的世界不是只有你一個人啊!”
弟弟:“我的世界只有你了。”
是選擇自己的未來,到遠方讀書,還是像自己的姑媽一樣,在家中撫養自己的弟弟。親情?還是前程?這是擺在由張子楓飾演的安然面前的最現實的問題。
這是一個家庭的問題。它也撕開了在當今世界男女平等,但重男輕女的思想仍然存在的遮羞布。
出身于重男輕女的家庭的姐弟倆,原本關系就冷漠疏離。在父母因車禍離世之后,原先一直想要追求個人獨立生活抉擇的姐姐,重新意識到了親情血濃于水的含義。
古話說:“長姐如母”。從《偽裝者》里的大姐明鏡放棄自己革命事業,終身未嫁,將三個弟弟培養成革命戰士,到《我的姐姐》中的姑媽從俄羅斯趕回,撫養自己的弟弟成人。姐姐,好像就一直是承擔著“母親”的角色,在必要的時候需要選擇放棄自己所愛的,去幫助家庭,幫助家中更小的孩子,把更多的可能性和希望全都交付給自己的弟弟妹妹。
絕大部分的姐姐們選擇了服從。被迫的服從。那是無聲的沉默。相反,選擇像安然一樣,一開始就主動反抗的,很少很少。那是由她骨子里的天性所影響的。她面對背景強硬的醫生的勇氣,她大聲疾呼勸說高齡孕婦的善良,她在男友家打碎碟子的個性。這些讓她的人性塑造得更加豐富。同時,安然心理上潛移默化的變化,也確是電影蒙太奇的神奇。
好在,幸運的是,劇中姑媽的一句話讓這部劇有了一種人情味,“套娃不是非要裝在一個套子里。”畢竟安然不是姑媽,安然的時代不是姑媽的時代。安然的選擇,安然的變化,安然對于個人價值的追求正是我們現代社會變化的縮影。它讓我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
人類之間,有著連綿的情感,但是深刻,有凝聚力的,是親,是愛。親情是人類永恒的話題。姐姐是曾經時代親情的“犧牲品”,在當今也仍需要得到更多的認可與尊重。
我的姐姐觀后感篇2
生活影響著人,改變著人,也成長著人。
這是一部現實題材的親情電影,講述了一個生長在重男輕女家庭中的女孩在父母車禍去世后,面臨著撫養在她上大學期間父母又生的弟弟。原本關系冷漠疏離,又面臨是撫養弟弟還是追求個人獨立生活抉擇的選題。在與弟弟慢慢相處的過程中,重新意識到了親情深處血濃于水的意義。
故事的主人公安然受原生家族的影響,帶著感情創傷,性格獨立強勢。她渴望走出家庭,走出這座城市去北京學習。而當父母把她大學志愿由北京醫科大學改為本地一所護士學校后,面對生活的不公平,她直來直往,勇敢說不。即使眼中含淚,也會大口吃飯。當她說出“一個從小不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孩子,當她被別人欺負的時候,打得贏也要打,打不贏也要打”這句話時,給我的心靈深處怦然一震,這份勇氣與堅韌讓人心疼。但我更相信,她在平行時空面對將來任何困難都能夠有這份勇氣與信心,成為更好的自己。
整部電影用倒敘的方式回憶著,一點一點將父母對兩個孩子迥然不同的態度還原:弟弟愛吃爸爸做的紅燒肉,姐姐想起的卻是“竹筍炒肉”;為了要個兒子,讓女兒假裝身體有殘疾,當街道辦工作人員來了解姐姐是否真的患有殘疾時,爸爸對安然不愿裝瘸子而被揭穿表現得十分憤怒,進而狠狠地教訓了女兒。這種家庭境遇也培養了姐姐從小就追求生活獨立的品格。
影片中,姐姐的心理變化是影片的主線。安然靠著自己的堅忍一步步努力著,雖然沒有進入她理想的大學而只成為父母想讓她成為的護士,但她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一直努力學習,想研究生重新考入北京。這一切,因為一場車禍而改變。這個不熟悉的弟弟一下子推到了她面前。安然真的無法接受撫養弟弟這個現實,最初她想找個好人家把弟弟過繼給他們,自己的繼續實現理想。相差十幾歲的姐弟倆似乎除了親情紐帶,真正的情感也著實不多。到后來,弟弟趴在姐姐身上說,你身上有媽媽的味道時,所有觀影人的心底深處都會有一絲顫抖,伴隨著影片跌宕起伏。
俗話說“血濃于水”。在經歷了為弟弟找領養家庭,地鐵站里拋下弟弟,生理期弟弟暖心照顧等事件后,姐姐明白了“長姐如母”“一聲姐姐,一生姐姐”,最后由自己來撫養弟弟。血濃于水,親情不會被任何“利器”斬斷,親情永遠是人間最溫暖的家,親情永遠是天上人間獨一無二的“美味”。
我的姐姐觀后感篇3
又是一年送考時。穿紅衣,送祝福,握手、擊掌、擁抱……一系列助威之舉,然后目送,一舉奪魁,前程似錦。隨著孩子們各奔考場,校園也安靜了下來。幾個如釋重負的姐妹一番商量過后決定放松一下——看電影。大家都說今天好日子,不看災難片,不看悲劇,看個高興的。最終卻選擇了《我的姐姐》,2個小時的電影,我們幾人哭紅了眼,哭花了妝。
影片講述了失去父母的姐姐安然在面對是追求個人獨立生活還是撫養弟弟的問題上展開的一段矛盾糾結的親情故事。影片代入感極強,我將自己不停地置換于角色之間,想到了如果我是姐姐會怎么做,也想到了我的姐姐,更想到了家里的兩姐弟……就是這樣現實,不停地照見自己,令人深思。
影片以一場交通事故開篇,女主安然父母雙亡,繼而姑媽張羅喪事,接著觸發關于撫養弟弟的爭論,從而切入女主安然的矛盾掙扎。姐姐的一句“我和他不熟”拒絕了撫養弟弟,被認為是一個冷酷無情的“壞人”,我也這樣評判過,但是看完整部影片我有了新的看法:錯的不是姐姐,而是對生兒子有執念的父母,不能一碗水端平的父母,簡單粗暴沒有愛的父母。
父母的執念。
父親很喜歡兒子,重男輕女,為了生一個兒子甚至不惜讓女兒假裝是一個瘸子,女兒不肯便痛下狠手。終于在女兒安然18歲成年、二胎政策放開后,不顧女兒的反對,毅然決然地生了一個兒子。而安然報考了北京一所大學的臨床專業,卻被父母偷偷改了志愿,當了護士,理由是“一個女孩子,不用那么在意前途,早早畢業嫁人就行”。安然終于與父母徹底決裂,自己賺錢,艱難讀完大學。
愛的缺失。
因為是女孩,從小不被父母關愛,很小就被寄養在姑媽家,被表哥當沙包打,飽受委屈。父母生二胎也從沒考慮過她的感受,可以說這個弟弟還沒出生的時候就已是她的仇人。當獨寵的弟弟趾高氣揚地指著姐姐的鼻子大喊“爸爸說了,這房子里的一切都是我的,你必須聽我的!”時,安然只有恨,她對這個弟弟完全沒有感情,也很難產生憐憫之意。一句“他可是你的親弟弟啊”便想從道德的高度讓安然接受撫養這個幾乎沒見過面的弟弟,她做不到。我覺得,正是因為沒有得到過愛,也便無法付出愛。
父母生兒子的執念導致了姐姐愛的缺乏,進而造成親人之間關系的冷漠疏離。
親情的維系。
家庭是我們生活的基本單位,起決定作用的是父母,父母擔負著營造良好家風的重任。子女長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必然會不知不覺地受到這個家庭家風的影響和熏陶,自覺不自覺地朝著家庭所希望的方向發展。同樣,報之以無情,投之以冷漠。安然的冷漠何嘗不是從父母那里“濡染”而來呢?
隨著二胎、三胎政策放開,家庭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多子女家庭時代,作為父母的我們更應該加強自己的修煉,負起責任,除了教育撫養之外,更要關注協調子女之間的關系,搭建兄弟姐妹情,真正“為孩子找個伴兒”而不是以之為名。如此,兄弟鬩墻、反目成仇的悲劇才避免發生,在面對人生困境時,兄弟姐妹方能有愛可以彼此支撐。這應該就是“被愛滋養的狀態”。
姐姐曾決絕過,掙扎過,痛苦過,看著讓人心疼。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共同生活,她開始慢慢接受了這個弟弟,也開始反思“如果早一點認識你會不會愛你更多一點”。最讓人淚崩的是姐弟倆的那段對話:“你等等我不行嗎”“我的人生不是只有你一個啊”“我只有你了”。是啊,這種能相互依靠的就是親情啊!“親情”重在“情”字,而有“愛”才會有“情”啊,它是人間最美的一種情感。安然對弟弟態度的轉變不正告訴我們:感情是需要培養的,孩子之間的情感是需要父母經營的。父母有愛的能力,才能讓孩子有能力去愛。
如果在想生二胎之初,父母便做好姐姐的思想工作;如果父母肯給女兒更多一點愛,哪怕平等的愛;如果……那么結局是不是會不一樣呢?當突如其來的責任落肩,姐姐會不會是充滿勇氣的說“我愿意”呢?
我的姐姐觀后感篇4
前天去觀看了一部很感動的電影——《我的姐姐》。
對于這部電影,我從春節開始就想看,可惜4月2日才播出。反復看了許多遍預告,我的淚下來了。無疑,電影一定更感動。
剛開始,安然(電影主角)陷入失去父母的悲痛,她的父母因為被車撞死了。安然才知道和父母分開的四五年時間里,生了弟弟安子恒(安然的弟弟)。一家人都希望她能擔起撫養弟弟的責任,但她認為撫養了弟弟,她這一生就完了。
姑媽說:“長姐如母!”長姐如母,多么地輕抄淡寫啊。這簡簡單單的四個字,讓多少個姐姐失去了學習的機會,姐姐們不得不去撫養弟弟。
那天在外地上大學的哥哥放假回家幾天,我們去飯店吃飯。服務頁是一個年輕的姐姐,媽媽問她:“小姑娘,你多大呀?”姐姐的年齡讓我出乎意料——21歲。
姐姐因為生計問題,不得不出來工作。她還有兩個弟弟,這樣家庭的思想非常傳統,還是那四個字——長姐如母。
21歲,本應是上大學的年紀,卻因為一句“長姐如母”,這一生就這么完了!
像這樣的家庭,中國還有許多。做為一個女孩兒,我不希望有更多的家庭的長姐都能成為母親的角色。
這部電影看哭了我,如果你是姐姐,如果你家有個長姐,請你一家人一起去看《我的姐姐》吧!希望能改變人們的傳統觀念。
我的姐姐觀后感篇5
今天媽媽帶我們去電影院看了《我的姐姐》這部電影,我老早就想看這部電影,今天終于實現了。由這部電影我想到了現實生活當中我的姐姐可可,先讓我給你們介紹介紹這部電影的內容吧!
這部電影的主演是張子楓,她飾演的安然在上大學的時候,她的媽媽生了一個弟弟,后來她的爸爸媽媽出車禍去世,撫養弟弟的責任就落在了她身上,一開始當姐姐的安然并不愿意養弟弟,覺得憑什么要她管,她跟弟弟不熟,她有自己的生活。但是后來她們姐弟兩個相處的很好,大結局是安然原本是想要把弟弟給送走,但最終還是把弟弟給帶回來了。
由這部電影我聯想到了可可,想起了星期四下午的一節體育課,我們要測400米跑步,王老師把我分配到了一個全是男生的組,畢竟我是一個女生,哪里跑得過男生呢?可可她就特別著急,使勁給我加油,但是女生的人數比男生的人數少得多,哪里抵擋得住男生給他們的朋友加油的聲音呢,于是可可就使出全身的力氣大喊:貝貝加油!我奮力跑向終點得了第2名,讓我感動的是可可不僅在我跑的時候給我加油,還跟著我一起跑,我跑完之后可可和龍煜氣喘吁吁的來到了我身邊鼓勵我說:下次就可以得第1名了。
從一年級到四年級我的跑步成績一直都是我們那一組的最后一名,可可她毫不在意,一次又一次的鼓勵著我,五年級我超越了以前的我,打破了我的記錄,撕掉了那個貼在我腦袋里跑步最后一名的標簽。
不管是電影里還是現實生活里,我都覺得姐姐是偉大的。
我的姐姐觀后感篇6
“你等等我不行嗎,我的人生不是只有你一個人啊,可是我只有你了。
“我的人生不是只有你一個人了”
“我只有你了”
“我拼命的努力是為了什么,為了去更遠的地方”
看完這部電影我才知道,原來世界上也有很多人和我感同身受,我也想安然一樣,在努力,加倍的努力逃離這個地方,逃離這里的人,我加倍的努力為了讓你們覺得我不是一無是處,可我好像錯了,我的一開始就是錯的,我的出生就是錯的,一點做的不好的地方,除了不盡的謾罵好像就只是不盡的謾罵。
感同身受的逃離這里,讓你們正眼看我一下,可我好像永遠比不過別人家的孩子,我永遠都不完美,可又有誰會是完美的呢,每天被灌輸我是窮人家的孩子,我本就不應該享受富貴,我和別人家不同,受夠了,真的要受夠了。我好像什么都做不好,我好煩,好像所有人都不喜歡我,我本來就不是完美的人,你們都不是完美的人,干嘛要讓我成為一個完美的人。世界上不是只有我一個人,有千千萬萬個人想要逃離現在擁有的生活,去更遠的地方,看更遠的世界,真當我走到了那一步,又會說什么一年四季不著家,眼里還有沒有長輩,自相矛盾可能就是長輩了吧。
其實這部劇也反映了現實中很多這樣家庭的人,一只想要飛走的鳥,卻突然被什么東西束縛了,明明可以去看看更遠的世界,卻只能在這小小的籠子里看看周圍的小世界,一生也就這么過去了。好可悲,真的好可悲,明明可以去更遠的地方,但如今也只是在這鳥籠里看看周圍的世界。
我的姐姐觀后感篇7
4月2號,子楓妹妹主演的電影《我的姐姐》上映,期待了很久,終于在影院相見。可能是同樣作為一個姐姐,很多場景都讓我共情,頻頻淚目,坐在我右邊的一位女生也是一直在擦眼淚。
全部影片圍繞一個問題,父母車禍雙亡,大學畢業剛工作的姐姐是應該去追逐自己的醫學夢,還是撫養弟弟長大成人?
這是一個兩難問題。
如果我是影片中的姐姐安然,我想我內心也是這兩種糾結的碰撞,一方面是自己應該勇敢的追求理想,另一方面弟弟是血肉至親,送人撫養自己將來后悔也來不及。
安然家里的親人無法理解她的冷血,為什么親生弟弟都不愿撫養。我理解是她的家里重男輕女太嚴重,她幼年就飽受原生家庭的創傷。就像她的姑姑,選擇了犧牲自己讀大學的機會給弟弟,安然內心是不認同的。幾十年前都在高喊"生男生女都一樣",現實卻依然是會因為性別的不同被區別對待。想想也分外可笑。
我也有個弟弟,我也曾受到家庭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不過,我很幸運,我有勇氣去掙脫這一切。這種掙脫訓練了我的獨立,也讓我與家庭的關系從最初的對抗變成了最后的和解。因為我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我愿意為自己的人生負全責。
影片中剛上幼兒園的弟弟突然懂事,想要讓姐姐去追逐夢想,自己被送養。我個人覺得有些牽強。可能是編劇想要去營造一個完美的結局吧,現實更加殘酷與狗血。
不論如何做決定,我希望安然能夠不要放棄自己的人生和夢想。
我的姐姐觀后感篇8
《我的姐姐》,因為總是想等著熱度過后再慢慢地體味。但卻是,看到結局,還是由些許的失望。
不管別人對于這部電影是怎么看的,我只是想說說自己的看法。這部電影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其實是姑媽說的一句話:“我是姐姐,生下來就是。”這句話中帶著些無奈,也深深地觸動了我。我很感激我的父母,給了我最好的愛,盡管我只是一個平凡的女孩。我很謝謝,自己生在了這樣的家庭,他們不會因為我是女孩,就讓我在生下來的那一天起就注定是姐姐,安然的爺爺奶奶包括爸爸媽媽其實都是重男輕女。
還有感觸很深的一幕是電影一開始安然在父母的車禍現場面對警察時,警察說死者的手機里只有他們跟一個小男孩的合影,你如何證明自己的身份,這中間,透露著點心酸。哪怕自己的父母重男輕女,哪怕小時候父親就像讓自己裝瘸以能夠生二胎,這終歸是自己的父母,沒有辦法改變的,他們意外離世,你就必須得給他們操辦后事。
安然在父母的葬禮上沒有哭,因為她還得獨自面對所有親戚的道德綁架,你如果不養弟弟,就必須把名下的房子讓出來,這究竟憑什么?我不明白為什么那些所謂的親戚能夠那么理直氣壯的站在所謂道德的“制高點”上去譴責安然。我也不明白為什么很多網友也跟那群親戚一樣,認為不養弟弟就是大不孝。
我不覺得安然將弟弟送養給其他家庭有什么不對,我看到說姑媽打電話給收養人說弟弟有暴力傾向時都快氣哭了,我都在想,為什么他們都不能理解安然,為什么就不能尊重安然的選擇?安然本身就是跟弟弟沒有什么身后的感情,我真的不覺得就住那么一段日子就能夠培養出多深厚的情誼。弟弟最喜歡吃爸爸做的紅燒肉,而姐姐只吃過爸爸的竹筍炒肉,就是被爸爸打,這些都是姐弟兩人從小生活的差異。
安然因為被父母改了志愿,而沒有去上自己喜歡的臨床醫學,學了護理,但又有誰知道因為護士,在工作上遭了多少白眼。不要說父母了,就連男朋友也是沒有理解過她的。安然的男朋友,哦不,應該說前男友,就是個媽寶男,雖然會在一定程度上維護安然,但卻也還是傷害到了她,三觀不一致的人確實不應該強迫他們在一起。安然很好,安然值得更好。
盡管說,故事中的弟弟表現出了他的一種懂事,但整個故事讓我看到更多的還是一種心酸,心疼姐姐,也心疼姑媽,更心痛現實生活中那些深受其害的女孩子們。真的更需要的是過好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沒有能力還去被“綁架”。
我的姐姐觀后感篇9
前幾天的午后,我打開由張子楓主演的電影《我的姐姐》觀看,該影片講述失去父母的姐姐在面對追求個人獨立生活還是撫養弟弟的問題上展開的一段親情故事。我想更多的是與原生家庭的和解和對于女性在家庭中的犧牲與封建觀念的荼毒問題。
在提前鎖定清明假期票房冠軍的同時,打破包括中國影史清明檔劇情片票房紀錄在內的7項影史紀錄。
這是一個平常但又不那么普通的家庭,卻折射出大部分家庭的內在。小時候家里重男輕女,為了幫父母得到生育二胎的資格,姐姐不得不在童年假裝殘疾人從小受盡委屈。;為了讓姐姐早點畢業結婚養家,父母生硬、冰冷地篡改了她的高考志愿……向往北京、向往讀研的姐姐,憧憬著逃脫“文化枷鎖”的束縛、展翅飛翔的美好圖景;然而,父母車禍雙亡,相差20歲的年幼弟弟需要撫養,讓她面臨著艱難抉擇。
作為一種陳舊的“文化枷鎖”,重男輕女不僅讓姐姐們在家庭資源配置中處于弱勢地位,也讓姐姐們承受著更多的負擔和壓力。在一些父母的腦海中,兒子始終是第一位的,兒子能夠完成血脈延續的任務,是一個家庭的希望;所以即使政策不支持也要生二胎,為了讓兒子生活得更好一些,父母乃至姐姐妹妹為此付出一些成本、做出一些犧牲都是必要的。然而隨著社會進步,教育普及,這種家庭本位的價值觀念和個人本位的價值觀念產生了激烈的碰撞與沖突。
就像影片中的姑媽,生活凄苦,還在幫著去世的弟弟一家照顧安然和年幼的孩子,明明自己家都要熬不過去了,卻還是不忘記給安然弟弟送飯。
后來在看到安然想拋棄弟弟時和其產生了巨大沖突,姑媽給安然講她自己作為姐姐的經歷想讓其遵循封建觀念贍養弟弟。
小時候半夜被蚊子咬醒,卻聽到媽媽悄悄給弟弟切西瓜,讓弟弟快點吃,別讓姐姐看到。
畢業后她考上俄語系,但家里只能供一個,媽媽說緊著弟弟。就這樣她放棄讀書。
她跟朋友去莫斯科做生意,剛到莫斯科就接到媽媽的電話,弟弟生了女兒,要她回家來幫弟弟照顧女兒。她不想回去,可媽媽就一句話,你是當姐姐的。她就回來了,生意也沒做成。
我們可以從姑媽的身上看到一代代傳統女性面對家庭所做出的犧牲與荼毒,但是她們心中也有怨,所以在面對安然的做法時,姑媽含淚說出即使是套娃也不必裝在同一個套子里,不忍心安然繼續走上她的老路。
每個人一生都會面臨這樣的價值觀抉擇:到底以個人價值為核心還是以家庭價值所犧牲。
究竟是燃燒自己去照亮弟弟的人生道路,還是堅持“走自己的路”,姐姐不僅承受著原生家庭遺留的傷害與痛苦,也面臨著世俗的眼光、親屬的施壓。作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姐姐對傳統的男尊女卑的性別秩序并不認同,面對以親情為名的傳統觀念的壓迫,姐姐選擇憤然反抗,就像她說的,打的過要打,打不過也要打。
究竟是成全自己,還是“長姐如母”,《我的姐姐》在影片的最后設置了一個開放式結尾;不論做哪種選擇,都會有得有失,人生哪有那么容易的選擇題。最后或許只有安然才能做出符合自己內心的選擇,開放式結局,留給觀眾的不是任何一種“殘忍”,而是任何可能都有可能存在的希望。這是導演要告訴我們的,我想當一種刺痛的現象被提出時,也是社會在不斷進步反思的第一步,希望未來會有更多的姐姐不被束縛,能夠成為堅定、勇敢、最美的女孩,兄友弟恭、和諧與共。
影片中同時也見證了姐姐和原生家庭的和解,即使小時候受過傷害,但在父母去世后,深夜喝酒痛哭,見到父親心臟出問題后的喃喃自語,“你們怎么不等等我,我就想讓你們知道女兒也是很棒的”。倍感心酸,或許我們這一代都是如此,傳統育兒觀念下的我們成長布滿暗傷,充滿的悲哀就是“父母一輩子都在等著子女感恩,而我們一輩子在等著父母道歉”,只有在真正成長之后才能釋懷,我希望我們能早一點,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劇不斷發生。而最后安然在弟弟的相處中,感受到溫暖與親情,這也是在最后面對簽字協議書時的百般糾結與不舍流淚,最后的情景是姐姐與弟弟在雨天歡樂踢球,面對現實的陰霾與雨水,他們唯有彼此緊抱著才能一路走下去。
影片《我的姐姐》的意義,不僅在于它擊中了現實痛感,也在于它帶給我們的討論和反思——親情的厚度固然有先天的血緣因素,也和后天的情感互動密不可分;只有提升對愛的理解和表達能力,打破“文化枷鎖”去實現平等,姐姐和弟弟才會生活得更好。畢竟,每個人都需要愛與被愛,姐姐和弟弟同樣需要“愛的救贖”。
今日看完電影后諸多感悟。真正的血緣關系的維系不是血緣而是相處與付出。命運總是推著我們向前。讓我們不斷成長,不斷治愈過去的自己,借平凡的世界里一句話結尾:要知道,春天的道路依然充滿泥濘。命運總是不如人愿,但往往是在無數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艱辛中,才使人成熟起來。成為更加強大的姐姐、妹妹!!!
我的姐姐觀后感篇10
今天我看了電影《我的姐姐》,使我心中百感交集。
故事講的是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父母為了生個男孩傳宗接代選擇欺騙街道辦事人員,她們弄了一張假證明,甚至想把安然弄死,還讓年幼的安然裝瘸子,可安然沒有順從父親意愿,她穿著漂亮的裙子跳舞,碰巧被父親和街道辦事人員撞見,結果安然被父親暴打一頓。看到這一幕,我的心揪著疼,感覺特別的憤怒,真想上去狠狠教訓他。最終安然的父母還是如愿有了男孩。取名為安子恒。
在這個重男輕女的家庭里,安然過的很壓抑,她從小一直很獨立,長大后上學沒用過家里一分錢,靠著自己打工賺學費。可即便如此,她還是一直不受父母待見,被父親打,還被寄養在姑媽家,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上了高三填寫志愿竟然被父母偷偷改了志愿。只為了安然能早日工作,養家糊口。
天有不測風云,災難降臨了,安然的父母紛紛出車禍身亡,留下了24歲的安然和年僅六歲的弟弟。由于弟弟年齡還小,沒有能力照顧自己,因此他需要安然的照顧,畢竟長姐如母,但那時的安然已經決定考研,于是她想把弟弟送人撫養。
當姑媽和所有的親戚得知安然的父母雙亡,想和相戀五年的男朋友考北京的一家醫學院,放棄撫養弟弟,要把他送人時,指責安然,都覺得她應該撫養弟弟,罵她是養不熟的白眼狼。這讓我感覺是典型的道德綁架,好在安然依然堅持自己考研的夢想。
因為從小被寄養在姑媽家,安然和弟弟安子恒并不那么熟悉,姐弟倆的感情很陌生,一開始,她們的相處并不融洽。特別是弟弟沖著安然吐口水,當著安然男朋友的面,叫她媽媽,讓安然非常尷尬……
安然想把弟弟托付給姑媽照顧,可是姑媽要照顧常年生病的姑父和小店鋪,無暇照顧弟弟;后來將弟弟托付給舅舅,沒想到弟弟跟著打麻將的舅舅很快也學會了打牌,還將香煙夾在小小的耳朵上。這一幕被安然看到了,她一氣之下掀翻了麻將桌,帶著弟弟憤然離開了。
隨著時光流逝,日久生情,安然和弟弟安子恒漸漸有了感情,弟弟變得聽話懂事,會自己系鞋帶,給姐姐安然端生姜水,不再鬧著要吃肉包子,姐姐會給他洗澡,她開始喜歡弟弟,終于接納了他。
皇天不負有心人,安然終于考上了醫學院,同時也為弟弟找到了好人家,弟弟為了不再成為姐姐的負擔,麻煩,讓姐姐安然能夠放心的追逐她的夢想,年幼,懂事的他主動給寄養他的家庭打電話,哭著忍痛沖姐姐大喊,你走,我不要你了。
然而,領養的家庭要求姐姐在一份“終生不再與弟弟相見”的協議上簽字,雖然姐姐答應沒問題,但簽字時,她猶豫了,遲遲沒有落筆,頓時潸然淚下。姐姐不舍與弟弟分離,永遠不再相見。
最后,姐姐原諒了父母,與弟弟終于走到了一起,仿佛經歷了生離死別,相擁而泣。
影片中還有一個姐姐,便是安然的姑媽,和安然一樣出生在重男輕女的家庭。為安然的爸爸,也就是她的弟弟,放棄了考大學……
整部電影感人至深,尤其是安然的弟弟為姐姐沖生姜水,主動撥打寄養人的電話,這一切體現了對姐姐無私的愛,最后姐弟擁抱的一幕,更是體現姐弟濃厚的感情。
這部電影讓我想起了另一部相似的電視劇《我的兄弟姐妹》。如果換作我是安然,在父母去世后,我也會選擇考研,把弟弟送養給好心人,或許太自私了,可能會招來謾罵。但不是每個人都要像安然姑媽那樣為了弟弟犧牲自己。畢竟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人生路要走。所以女主人公安然并沒有錯,錯的是背著她偷偷生下弟弟的父母。
在日常生活中,我也是姐姐,但不同于安然的是,我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妹妹,上初二,14歲了,起初我擔心她會給我搶爸爸,但沒想到,妹妹對我很好,會給我買冰激凌吃,處處讓著我。
對于影片中的姐姐安然,我想對她說:“雖然你的原生家庭給了你太多的傷害,但你并沒有像命運屈服,憑借著自身的努力考取了醫學院,我被你深深打動了,你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和更多人學習。”無論是放棄夢想,撫養弟弟還是考研你都沒有錯,如果我是你的父母一定以你為榮。希望你在陪伴弟弟成長的路上一帆風順。同時我也希望天下所有的姐姐們能被世間善待。
我的姐姐觀后感篇11
昨天下夜班,抓著我弟陪我一起去影院看了《我的姐姐》。
其實最初知道這部片子是在抖音無意刷到的,通過幾個簡短的片段我突然就想在電影上映后去看看,我想看看同樣作為姐姐,在面對一些難以抉擇的問題時別的姐姐是如何做出選擇的,而我的很多委屈和情緒,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讓人覺得難以理解和糟糕。
看過影片,我忘記了思考,也無法思考最初看這部片子的初衷,直至此刻,我的大腦也處于一片空白。全片貫穿的是滿滿一屏幕的心酸,姐姐在道德與自己間的掙扎,弟弟的稚嫩和聲聲哭泣。
“長姐如母”這四個字,是責任、是義務,是人生標簽里一生的烙印;從一個粉肉團子降生開始,忍讓就流淌在時間和生命里,需要用一生去踐行。每個人都覺得,姐姐,就該為了弟弟有所付出和犧牲,而事實上,生活里確實不乏有這一類人。我也聽過不少我爹媽講他們姐姐和作為姐姐的他們的付出。
影片里有一個畫面,讓我和弟弟印象深刻。“套娃”,大娃娃套著小娃娃,就像一代代人傳承下來的枷鎖。最后的畫面,停留在因為沒有底座的緣故,被套在小娃娃身上的大娃娃在搖晃中找到支撐續而在時間的流逝里漸漸趨于平穩。
出影院后,我弟說,大娃娃套著小娃娃的意思就是姐姐要永遠護著弟弟,永遠會替弟弟遮擋風雨,他又說,感覺我們家沒有影片里那么厲害,那么重男輕女。當下,我是有一瞬的無言和失語,續而,腦海里閃現出一幕幕同影片里相似的畫面,慢慢的與之交匯融合。
其實整個看片兒的過程里,沉重是有的,卻也難得的平靜。看著熊孩子在前期各種作我是有想掐死他的沖動,但是又心疼他作為一個五六歲的孩子,什么都不懂,原本該被疼愛寵溺的年紀,生活卻充滿不確定和隨時被“丟棄”的恐懼焦慮;而作為姐姐,時時刻刻掙扎在責任與夢想中,現實夢境交替,是無法細數的令人心灰意冷的過往;
生活里,工作中,糟糕的人情世故,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道德制高點無關痛癢的指手畫腳著別人無關乎自身利益的事情。
全片觸動我的內容是從姑媽給安然挖瓜開始,腦海不停回蕩的是“我是姐姐,從生下來那天就是”。低沉的話語伴隨著好似陷入回憶的半空洞的眼神,吐露著沉重的字字句句,像一條毒蛇,一把利刃,狠狠剜進心口,也許正是這種言語和情感間隱忍的“示弱”,才能使人在一瞬間“共情”。看著淚水一顆顆砸落在碗里,再被重新吃進肚子里,內心酸酸澀澀的皺巴巴難受。
“其實套娃也不是非要裝進同一個套子里頭”,再聽到姑媽對安然說這句話,我突然慶幸安然終于有了自己選擇的機會。我不知道這句話本身的立意何在,但此時此刻我想把它理解為是姑媽愿意給安然的一次選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而安然,沒有絕對要按照姑媽為弟弟舍棄犧牲自己的老路繼續走下去的理由,她有權利選擇自己的人生。在姑媽說出這些話時,應該也一眼望到了這個如果真的同她做出同樣選擇的小姑娘的未來,沒有穩固的底盤支撐,這個孩子的命運就如大娃娃套在小娃娃身上時一樣,注定飄搖、零落一生。
女兒,是多少家庭里一個無可奈何的意外,而兒子,才是父母間的愛情、進而延伸到父子母子間的愛。
“你是姐姐,得讓著弟弟”。這句話,充斥在多少人的年少時光里?充斥在多少無可奈何的回憶中?通過影片,我忍不住一次次思考,如果我也同安然一般孑然一身,我又會做出怎么樣的選擇?這個答案無解,我沒辦法寫出比安然更好的答案。最后,王源的一首《姐姐》伴隨著影院的燈照亮的瞬間,我倉惶起身離場,匆忙的逃竄,是我當下最本能的行為舉措。
其實,每個人都是全新的個體,每個人都很無辜,弟弟年幼、很無辜,姐姐生為女子,同樣無辜,沒有人可以選擇父母和家庭,這是身為子女的被動。所以,其實孕期不告知男女反而是一種弊端,如果在原生家庭就受到性別歧視,天生不幸,那么活著,心中也充滿悲愴,試問一個心中沒有愛與溫暖的人,如何帶給身邊人愛與陽光,一代代人的悲劇,真的不要繼續延續下去,不會沒有人喜歡女孩,所以,讓所有女孩都從出生開始就做一只單純的小天使,“強買強賣”的買賣真是無聊又傷人。
“你是好人,卻不一定每一件出于好意的事都能在做后得到正解”;希望每一個未成形的胚胎都能被父母給予好的選擇、有愛也有關懷。
我的姐姐觀后感篇12
電影《我的姐姐》,它是一部家庭內幕劇,戳準無數人的淚點,觀眾哭得稀里嘩啦。
這部影片主要圍繞父母雙亡的姐姐,面對自己的前途追求和撫養弟弟的矛盾,體現出一段細膩糾結的感人故事。
電影一開頭,姐姐就一眼不開心,父母雙亡,她并不是感到特別悲傷,而是一種沉重感。
孩子的情緒不佳,原來一直是父母重男輕女造成的,那年代計劃生育特別緊張,安然的父母謊報女孩殘疾,想再生二胎,而這謊話被來訪人員發現,因安然穿著裙子而遭爸爸毆打。
安然常由姑媽帶,對父母也沒有啥感情。
高考志愿也被父母偷偷改了,父母想高齡再育,安然苦口婆心勸說父母不要再生,但無濟于事。
忍無可忍的安然與家人斷絕關系,上大學自食其力,沒有向家里要過一分錢,她可能都不知道弟弟長啥樣。
出事前,爸媽多次打電話,安然都沒有接。直到出事后,她才不得不回家,姐弟倆相差20歲左右,沒有培養出感情。
安然計劃著自己的前途,弟弟仿佛像皮球一樣被踢來踢去。
姑媽家,表姐不要。姑父有病在床,姑媽分身無術;舅舅又不務正業,一次次送出,又一次次地回到姐姐身旁。
來去折騰姐弟倆感情漸漸變好,被爸爸媽媽嬌慣的弟弟也慢慢理解姐姐,還知道在姐姐不舒服時,準備吃的安慰姐姐。
親戚們使出渾身解數要安然撫養弟弟,甚至一次次毆打,但他們自己也沒有一個人愿意撫養弟弟。
姑媽為了弟弟放棄了自己的學業,這種事情又落到了安然頭上。
當一切就緒,弟弟送走時,安然又不忍心把弟弟接到了自己身邊。影片最后結局完滿。
沒有被父母疼愛的孩子,內心是多么脆弱。最后,安然從心里面原諒了父母,接納了自己的變故。
關于《我的姐姐》現實原型更扎心。姐姐把兩歲弟弟送給別人養,并且承諾永不再見他。
她賣掉兩套房子,去大城市創業,有了丈夫和孩子,生活很美滿。
弟弟是無辜的,著實讓人淚目,真不知道目前弟弟還過得好不好。
現在國家提倡三胎政策了,有不少獨生子女的父母想生的,已經過了最佳生育年齡,年輕人思想觀念和老年人不一樣,社會壓力大,不愿多生孩子,降低自己的幸福感。
其實不管干什么都有時間。種莊稼如此,生孩子也一樣,該生的時候就算生的多,也一起就拉扯大了,兄弟姐妹一起玩耍,多少感情也有一些。
高齡孕婦懷孕不但對自身有危險,而且年齡大了也不宜撫養,尤其沒有固定經濟收入的人。
父母年老體弱,干不動活也就沒了經濟來源。
多個孩子多張嘴,這并非大事,最可怕的就是染上大病,更是摧毀一個平安家庭的有力武器。
手心手背都是肉,做父母的一碗水一定要端平。不管孩子將來對自己如何,我們必須對兒女一視同仁。
良好的家庭環境,一定不會有像安然那樣情緒過激的孩子,一家人就剩姐弟倆,一定是相依為命,共渡難關。
事實變化很復雜,弟弟并不一定就是姐姐的累贅。相反,或許感恩成才的弟弟還能給姐姐幫上忙。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看待事情看從哪方面入手。人,其實活得是心情,打麻將、打游戲的人從來不怕浪費時間、金錢的。
時間相差二十年,生活水平也變化很大。姐姐沒有吃上爸爸燒的紅燒肉,并不一定是爸爸不愛姐姐,更可能是那時貧窮的原因。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職,年輕時脾氣大,生氣打孩子,也不完全證明父母對孩子的愛就少;不打,并非一定就是愛。
父母也是第一次當,也沒有考取合格的父母證,好多父母并不會真正當好父母。
隨著年齡增長,二十年后的父母也漸漸成熟、沉穩了一些,可能不再打孩子。
“路,能回頭看;人,不能回頭走。”每一個爸爸媽媽都從小孩子走過來,時間的魔咒好像讓父母不再用孩子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
正如《小王子》里提到,大人們永遠不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一樣,沒有大人能看懂小孩子的一號作品。
其實,理解永遠是相互的。大人不易,孩子也很難。
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學會換位思考,永遠是兩代人和諧相處的秘訣。
現在社會進步了,唯我獨尊的人,思想考慮自己更多一些,不像以前一直倡導奉獻精神。
看了《我的姐姐》,也許對一些高齡想再生的父母敲響警鐘:權衡利弊,冷靜對待,不失為一種最明智的抉擇。
我的姐姐觀后感篇13
晚上看了《我的姐姐》這部電影,看的催人淚下。每個人都是不容易的,電影中的姐姐和弟弟都沒有錯,可能剛開始很多人會覺得這個姐姐有點自私,但其實結合她的成長背景來說,確實做法不過分。看完這部電影,想抒發下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要試著去理解別人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或者是認為自己站在了他人的角度在考慮,但是其實我們對于這個世界,對于人的理解都是片面的。電影中所有的親戚都認為當姐姐的就應該去撫養弟弟,考慮的都是弟弟的未來生活。但少有人能夠站在姐姐的角度上來替她一個女生考慮,要撫養一個上幼兒園的弟弟長大,這是要付出她很多精力的。
而她作為一個獨立的人,有著自己生活,未來也會和某一個人結婚生子。在現代這個社會,這無疑會給她帶來巨大的生活壓力,甚至可能人生軌跡就此改變。加之從小家里重男輕女,家庭成長生涯中帶給她的心理陰影,且對弟弟也毫無感情可言,因此姐姐是不愿意去撫養弟弟的。
二、親情的是很難割舍的
在這樣大的一個世界里,和我們有著血緣關系的人并不多。很多時候,如果出了問題,還是家里的人最能支持和幫助你。有句話叫,打斷骨頭連著筋,就是這樣。雖然平常會有很多的磕磕絆絆,但是遇到問題的時候大家還是團結的。因此我們平時還是多和親人好好相處,學會感恩。
電影中的姑媽是一個心善的人,同樣作為姐姐,不僅放棄自己的學業,把弟弟供出中專,而且還放棄自己想要去做的事業,幫著把弟弟的女兒帶大。也許姑媽作為電影中姐姐這么大的時候,也有過不爭、也難受過。但是她還是接受了這個現實,一方面是因為和弟弟之間是有親情在的,一方面也是順從于民族的傳統文化。
三、從虛擬觀現實
很多時候我們每個人的命運都是和時代相連的,我們在和時代同呼吸共命運。比如獨生子女、二胎時代,這部劇可以說折射了社會的一種現象,很多家庭生二胎以后,難免會對老大關注的更少,這樣會導致心理失衡,對孩子是不公平的。當然如果是獨生子女,其實也是不公平的,他們得到了全部的愛,當然也意味著未來要承擔更多。盡管如此,這些也都不是一個孩子能夠選擇的。
作為一個獨生子女的我,其實心里還是蠻希望能有一個親兄弟/姐妹。當然我們要接受命運對我們的饋贈,努力的生活,保存心底的善意。
我的姐姐觀后感篇14
從重男輕女到“伏地魔”,從舊社會一直到全面奔小康的新時代,男女平等或許是每個中國家庭都曾面對過的問題,也是老百姓討論最多的話題之一。電影《我的姐姐》為了表現女性家庭地位這一主題,不加掩飾地呈現了“姐姐”這一性別所帶來的身份之痛。
影片講述了一位失去父母的姐姐,在面對追求理想還是撫養弟弟的問題上,陷入親情羈絆與個人追求的艱難抉擇。它是對于青年女性成長經歷的一次深刻剖析,并且尖銳地觸及很多令人關注的社會議題。社會上有很多人如圖電影中一樣默認了“姐姐”天生就需要承擔很多的義務,恰如影片中朱媛媛所飾演的“姑媽”這一角色所言:“我是姐姐,從生下來那天就是,一直都是。”而作為新生代獨立自主的人則更支持片中“安然”的抗爭態度,選擇“安然”成長道路上的倔強后的不屈,選擇掙扎后的前行。
這既是一部關于選擇的電影,也是一部關于成長的電影。“姐姐”從一開始的激烈抗拒到后來的情感糾結,將女性地位的思考帶入到人生如何正確去選擇的話題。從側面也反映了中國經濟社會條件的成熟,帶動了人們人生觀、價值觀的改變和成熟,也讓“姐姐”們有了更多的選擇機會,有了改變自己命運的可能。
影片的結局是開放式的,因為故事來源于生活,而我們無法決定現實中所有的結局。但是我們應該像“安然”那樣勇敢獨立,無論困難如何,都要嘗試去改變沒有希望的未來。“一個從小不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女孩子,當她被人欺負的時候,她打得贏要打,打不贏也要打。”這句話讓我想起自己沒有父母陪伴的童年,也讓我想起了走在前面,牽著手一起上學的姐姐。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成長一顆頑強的心,在現實與夢想之間努力去嘗試和挑戰,最終找到自己想要的未來。
“我的人生不是只有你一個啊!”是當代女性對自我追求的理性認知和吶喊,如同影片中需要撫養弟弟一樣,每個女性都要面臨養育子女的問題。懷抱中的嬰兒眼里寫著“我只有你了!”而每一個年輕的母親內心始終懷念著從前的自由和夢想。人生很多時候是社會責任和自由之間的博弈,不斷的選擇和不斷的成長,成就了你我各自的人生。
時光荏苒,時代變遷,新中國發展至今滄海桑田,幾代人經歷了不一樣的環境和故事。每個人從不同的環境中成長起來都有著不一樣的價值觀,反映了不同時代環境下的物質需求,我們不求茍同,但我們必須鼓勵勇于挑戰舊理念、嘗試新思想的人,正是這些開拓者引領了時代的步伐,讓“世界”不斷成長。
我的姐姐觀后感篇15
父母車禍雙亡,留下一個才6歲的弟弟,一邊是自己不熟且父母偏心的弟弟,一邊是自己的夢想、愛情與未來,身為一個姐姐,你怎么選擇?
看完了電影《我的`姐姐》,感觸頗深,現實,值得人思考,不知道電影的原型人物現在過得么樣,有沒有后悔自己曾經的選擇…
你是姐姐,長姐如母,這個說法真的框定住了好多好多女性,不知道應該為此悲哀,還是為此欣慰,說一下這部電影吧。
剛開始,車禍、一地雞毛、各有心思。對于一個剛剛因車禍失去雙親的女孩,生活沒有給予她太多的時間去悲傷和哀悼,她不能躺在任何人懷里肆無忌憚的大哭一場,還要背負上親戚們的逼迫與職責。
辦理后事、車禍事故處理簽字、因為單位公房回收所以要搬家、扛著某些親戚對“學區房”的覬覦、背負自己克死父母的非議、考慮自己和弟弟的未來、聯系人收養弟弟、聯系人賣房子……這一樁樁一件件,都像石頭一樣壓在一個瘦弱的女孩肩上,真不知道她是怎么抗過來的,大概也得虧于父母不重視而培養出來的獨立吧。
“長姐如母,你現在首要的任務就是把你弟弟好好養大”
“我爸媽死了,所有人都覺得他是我的責任,明明做錯事的不是我,憑什么你們都沖我來”
一邊是自己不熟且父母偏心的弟弟,一邊是自己的夢想、愛情與未來,身為一個姐姐,該怎么選擇?
劇中的姑媽剛開始一直在勸導姐姐好好把弟弟養大,畢竟這是父母最后的“根”,在得知姐姐想把弟弟送養后,甚至說出“你要是敢賣了你弟弟,我就去法院告你”這樣的話,但姑媽是個好人,看見別人欺負自己的侄女,她會毫不猶豫地沖上去保護侄女,切西瓜時會把最中心最甜的部分用勺子挖出來給侄女吃,自己吃西瓜邊邊,姑媽更是一個好姐姐,她曾經為了自己的弟弟妹妹放棄了自己學習,去俄羅斯進修的機會,最后自己潦草的過了一生,何其悲哀啊。
所以,在面對和自己有相似遭遇的侄女時,姑媽的第一想法是讓侄女“順受”,承擔起作為一個姐姐的責任。
“我是一個姐姐,從生下來那天起就是,一直都是!”
也許是自己知道身為姐姐的不易,也親身經歷了自己一地雞毛的生活,所以不忍心讓侄女也受同樣的苦,姑媽最終不再逼迫,而是心疼與諒解,“這是你自己的路,你自己走好咯!”這是影片第一個讓我深受感動的場景。
第二個讓我淚如雨下的場景是,姐姐把弟弟送給舅舅養之后,來到麻將館,卻發現弟弟耳朵上插著煙,手上打著牌,姐姐瞬間暴起,毫不客氣地訓斥了舅舅一頓,并帶著弟弟回家!
看著影片中姐弟倆一起回家的背影,我明白了,姐姐已經決定了,決定放棄自己的夢想,自己養弟弟了。
“我是一個女生,以后是要結婚生娃的”,影片中這句話仿佛還在耳邊回響,但是卻只是過眼云煙了。
為了弟弟放棄了自己的夢想,從此帶著一個“拖油瓶”生活,以后的路會更難走,就業難,戀愛難,婚姻更難!為姐姐感到悲哀,也為世間做出同樣選擇的姐姐們感到悲哀,也對她們表示敬佩!養或者不養,都是一個很難的選擇…
當然影片中還有其他很多讓人感動的場景,比如弟弟對姐姐說“你就不能等等我嗎,我的人生就只有你一個人了啊”、弟弟為了成全姐姐自愿被別人領養、舅舅在墓園拿著花憐愛的看著姐姐等等,都讓人看著心酸又感動。
說說最后吧,姐姐又一次把弟弟接回家,在雨天里,看著弟弟,姐姐哭了。我不知道這個哭是因為什么?是因為重新接回弟弟高興嗎?還是為以后的困難生活而悲哭?還是二者皆有?我們不得而知。
對于姐弟倆,毋容置疑,以后的生活會更艱難,姐姐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弟弟的學習教育,都會是姐弟倆未來生活中的大難題。
亦舒曾經說過:我要很多很多的愛。如果沒有愛,那么就要很多很多的錢。
目前姐弟倆是因為親情重新生活在了一起,但生活不只有親人的詞啊,還有很多很多雞毛蒜皮的煩心事,不知道在這些煩心事逐漸增多的過程中,親情會不會因此消耗殆盡?
也許在很多很多年后,姐姐會后悔說:為什么當初一時心軟把你接回來了,現在害的我生活如此艱難。
弟弟會后悔說:為什么我要跟著你回家,如果當初我選擇待在那個有錢的養父家里,現在我說不定有房有車,生活富裕無憂。
也也許,很多很多年后,姐姐會說:還好當初沒有放棄你,現在我才有弟弟可以依靠,而不是孑然獨行于世間。
弟弟會說:還好當初姐姐你沒有放棄我,我們姐弟倆才能這樣互相依靠,把握住這世間最深的血緣親情。
我的姐姐觀后感篇16
《我的姐姐》是一個好電影,概括起來就是一對年齡跨度18歲的姐弟倆因為父母發生意外從陌生、相互嫌棄到彼此接納的故事。而姐姐到底應該服從自己的內心去追求個人夢想還是承擔起撫養弟弟的責任就是這部電影的主題。
每個人一生都會面臨這樣的價值觀抉擇:到底以個人價值為核心還是以家庭價值為核心。套在電影中,如果姐姐以家庭價值為核心,那么撫養弟弟就責無旁貸。但姐姐卻是典型的現代年輕人,她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也隨著飛速發展的社會一起成長著,她有明確的夢想,她迫切希望實現個人價值,不愿以犧牲個人價值為前提去成就家庭責任。
作為觀眾,我也隨著情節很糾結。同樣是二十多歲的女孩子,我能與姐姐共情,我能理解在寡不敵眾的眾多親戚的圍攻中她的不易,不希望她就此妥協,支持她說不。但看到那么小的弟弟,一次一次的說“姐姐我只有你了”的時候,又何其不忍的希望姐姐回應他“姐姐不會離開你,我們永遠在一起”。幸好,電影是開放式結局,留給觀眾的不是任何一種“殘忍”,而是任何可能都有可能存在的希望。
毋庸置疑,影片還想討論一種帶有中國傳統特色的“重男輕女”文化。片中的父母為了要個男孩讓姐姐假裝殘疾獲取二胎指標,偷偷改填女兒的志愿想讓女兒早日賺錢養家。無獨有偶,姑媽也曾為了成全她的弟弟,也就是片中姐弟倆的爸爸犧牲了自己的學業、事業,而且覺得這一切是理所應當的,因為自己生來就是姐姐。但幸運的是,“套娃不是非要裝在一個套子里”,姐姐不是姑媽。姐姐的變化,姐姐對個人價值的追求正是我們現代社會變化的縮影,是當今社會價值觀、世界觀現代化進程的縮影。每個人都能真切的感受到,一個平等的社會秩序正在形成。
如果你去看這部電影,可能你也會為它流上許多淚。但我更愿相信那不是悲情,是正能量。你我都能感覺到,我們的這個世界正在越變越好。
我的姐姐觀后感篇17
今天下午我們去電影院看了《我的姐姐》這部電影,它和《你好,李煥英》一樣都是催淚劇。
故事的開始女主安然的父母,因為車禍而離世,只留下了一個和安然從來沒有見過的弟弟安子恒,因為血緣關系,安然要扶養她的弟弟,可她要考研,要離開這個城市,她不能為了她的弟弟而放棄離開這座城市的機會,她恨她的父母,從她大學開始,就再也沒有動家里的一分錢,她回到她小時候生活的家,家里沒有一點她的痕跡,只有她弟弟和她父母的,她想把安子恒交給別人撫養。
安子恒一個上幼兒園的孩子,在童年最好的時光他的父母離世,隨后他就知道他有一個姐姐,他討厭姐姐他不想要姐姐,他想要媽媽爸爸,但是感情改變了他,他知道姐姐想把他撫養給別人,他也知道他成為姐姐的累贅,他偷偷聯系了領養人,想和他們生活在一起。
原本討厭弟弟的姐姐,恨不得把他送人,但是當真到那一刻的時候,她發現她自己做不到,她是他在世界上唯一的親人了,他也是她在世界上唯一的親人了,當安然知道弟弟安子恒聯系領養人時,哭了,她不明白弟弟為什么這樣做。
當安然來做最后的領養手續時,她沒有簽下去字,她反悔了,她不想把弟弟給別人,她拉起弟弟的手跑,她笑了,電影從頭到尾讓人笑次數少之又少,這一次她一直在笑,她的弟弟也是。
我的姐姐觀后感篇18
剛剛看了電影《我的姐姐》,回到家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幸虧去的時候帶了紙巾,回來的路上還在流淚。本部電影講訴了一個因車禍失去雙親的姐姐安然,是繼續追求自己的生活,還是撫養年幼的弟弟,展開的一系列的故事。
在電影的前半部分,給人一種很壓抑、灰暗的感覺。父母的車禍;沒有安然在的三個人合影;弟弟的撫養權爭吵;沒有能力勸阻的孕婦;姑媽沒有完成的夢想,都給人或多或少的壓抑感。小時候父母重男輕女,為了生弟弟,讓安然裝成瘸子,才順利辦出來二胎準生證,這是安然心里無法釋懷的陰影,也是安然一直不喜歡弟弟的原因。
電影對我印象深刻的一段是,安然去姑媽家,姑媽給她用勺子挖了西瓜瓤,姑媽是疼愛她的,但姑媽家的生活也是一地雞毛,就像是那個沒有底座的娃娃。姑媽是善良慈愛的,但她又是不幸的,她從小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她一直為家默默奉獻著,年輕時她考上心儀的大學,卻把上學的機會讓給了上中專的弟弟。“我是姐姐,從生下來那天就是,一直都是”,因為她是姐姐,她的一生都要給弟弟讓路。無法改變命運,她也坦然接受。在她拿著俄羅斯套娃,最后說出的俄語是“我愛你”,我的心被刺疼了,即使生活過的再糟糕,她也沒有忘了心中有愛。其實,現實中有多少人能做到呢?為了家庭和弟弟,犧牲了自己的前途。
她看著安然,又仿佛看到以前的自己,心疼而又無奈。她知道安然也有夢想,她拿起套娃“套娃也不是一定要套在一起啊。”是啊,不是每個安排你就要去執行,你可以去選擇抗拒的。最后,她不再堅持要安然撫養弟弟,選擇支持安然去追尋,她未曾追尋過的人生。
小演員弟弟的表演也非常棒,他那么小,還在上幼兒園,父母的突然離世,把他從一個受寵的小王子,一下子變成了一個不受姐姐待見的拖油瓶。從開始的對姐姐“吐口水”,搞破壞的小霸王,慢慢的,他開始離不開姐姐。姐姐對他說:“我的人生可不止你一個人啊,”弟弟說:“可我只有你啊。”一句話讓觀影的我淚奔。一個小孩子的眼里失去了父母,姐姐就是他唯一的親人!
到最后他為了姐姐能順利去北京讀研,他偷偷的給領養他的人家打通電話,并表示“我想和你們過”。他為了姐姐能安心的離開,甚至把姐姐推倒“你走,我不要你啦。”弟弟突然間長大了,懂事了,他們彼此成全著對方。看到這里我的心里像刀絞一般,眼淚止不住的留,多懂事的弟弟啊,可憐的弟弟為了不耽誤姐姐的前程,把唯一的親人也推開了。
在安然去父母墓地告別的時候,說道“謝謝你們,是你們讓我從小就學會了獨立”“常常會夢到媽媽的,帶花椒的肉包子”。其實安然一直努力的學習,她想脫離不如意的工作。堅強的活著,就想有一天站在父母面前,讓他們說一句“這個女兒還不錯”。最后安然也釋然了,小時候父母親也是愛她的,這一刻她又何嘗不想念父母呢?
安然去北京之前去看了弟弟,領養的家庭拿出一份協議,說:“你簽字吧,以后盡量不要再見他啦!”安然拿筆的手,遲遲落不下來,她的眼淚奪眶而出,簽下名字,就代表著和弟弟永遠不再相見。她的心突然間好疼,她看到弟弟在窗外復雜的眼神,終于下定了決心,她拉起弟弟飛快地跑了出去。
電影的最后,在雨里姐弟兩個人狂笑著奔跑,整部影片也變得鮮活起來,我壓抑的心也有了些許輕松,隨著他們邊笑邊哭。弟弟撲倒姐姐懷里,嘴里喊著“姐姐,姐姐”,安然淚流滿面!她大聲地哭著,我想她應該是慶幸沒把弟弟送走吧!
電影的結尾導演給了觀眾一個開放式結局,讓我們自行想象安然是否接受了弟弟,是繼續撫養他,還是去追求自己的生活。即使她選選后者,我想我們也不該指責她,畢竟對于弟弟的撫養她沒有責任,而且安然也給弟弟找到了一個好人家,并留下了一筆屬于弟弟的財產。但我更愿意相信姐弟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雖然前方的路充滿坎坷,但他們走的義無反顧,因為親情血緣更重要!
我的姐姐觀后感篇19
電影《我的姐姐》講述的是父母因車禍雙亡,剛剛長大成人的姐姐被迫承擔養育年幼弟弟的故事。
父母有著根深蒂固的“重男輕女”思想,為了生兒子,謊稱一胎女兒是瘸子,不惜冒險開假證明。女兒被寄養在姑媽家,兒子跟著父母一起生活,姐弟兩沒見過幾次面,關系冷漠生疏。車禍現場警察從父母的手機里找到一張照片,其中只有他們和兒子,警察只能讓女兒出示身份證來查證他們的關系。弟弟的記憶里爸爸是溫柔的,還會做好吃的紅燒肉;而姐姐的回憶里只有被爸爸責罵毆打的場景。我非常心疼姐姐安然,父母對女兒的漠視與無情,無疑抹殺了女兒的存在,這樣極不公平的對待她是極其殘忍的,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無疑對孩子是一種摧殘和折磨。
父母雙亡,留下上幼兒園的弟弟,因為有血緣關系,家里的親戚們逼迫姐姐必須撫養弟弟,要她承擔起當姐姐的責任。而此時的姐姐正準備考研去北京上學,她想要逃離這個不公平被歧視的環境,想去大城市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無奈被眾人指責太自私。姐姐打算給弟弟找一個領養家庭,姑媽不僅多次阻攔,還用自己傳統的思想勸阻并且責罵,姑媽認為當姐姐的就理所應當為弟弟和家庭付出,甚至犧牲自己的人生。
關于二胎,很多人覺得獨生子女太孤單,想要給他再生一個伴,等父母去世之后兩個孩子能互相照顧,相互扶持。可是他們沒有考慮到如果發生意外,兩個孩子年齡相差太大,老大已經成年,想要追求屬于自己的人生,而老二年級太小,誰來承擔撫養的責任?如果老大不養老二,就會受到道德的譴責與世人的批判;如果老大養老二,老大必然會犧牲自己的人生。對于老二來說,小小年紀就沒了父母,只能靠別人養育,孩子的童年和成長都會受影響。影片中的父母留有一套房子,孩子們有容身之處,而現實生活中如果老大的生活無經濟保障,年幼的老二該怎么辦呢?孩子和父母的選擇都沒錯,只是我們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到來。
姑媽,一個被“重男輕女”傳統思想毒害的姐姐;安然,一個想要掙脫傳統思想敢和生活反抗的姐姐,她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姑媽為了弟弟,放棄了自己最喜歡的俄語專業,把上學的機會讓給了弟弟;放棄了去俄羅斯做生意的機會,被父母叫回家幫弟弟帶娃。她這一生為了家庭付出太多,丟失了自我,唯一能讓她想起自己的時候,就是能說幾句好聽的俄語,看看那一堆失去了底座的俄羅斯套娃。安然,受夠了原生家庭的傷害,受夠了寄人籬下的辛酸與痛苦,不幸的成長經歷讓她變得獨立、堅強、勇敢,在任何時候她都敢與生活說不。她拼命地想要擺脫束縛,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姑媽在和安然幾次真心的交談中產生了理解之情,最后姑媽說:“套娃也不是非要裝進同一個套子里面。”其實姑媽的意思是,你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不必像我一樣走同樣的路,這是姑媽對安然的理解與疼惜,亦是對自己的命運不公的醒悟。
姐姐在雨夜抱著父母的遺像,哭訴著自己的心聲,淚崩的場景讓人淚目,她是多么渴望親情,多么渴望父母的愛,可是她自始至終無法得到。姐弟在幾十天短暫的相處中產生了感情,當弟弟知道姐姐的夢想之后,主動聯系領養父母,同意離開姐姐。年幼的弟弟用愛融化了姐姐冰冷的心,讓她感受到弟弟的愛和成全,她再也無法做到拋棄弟弟。影片的最后,安然在弟弟的領養家里,看著那份不再與弟弟見面的協議,她艱難的經過一番思想斗爭之后,毅然扔掉手中的簽字筆,帶著弟弟跑了出去,他們一起開心地踢足球,最后相擁而泣。
影片選擇美好的開放式結局,最終回歸親情,讓人感動并且感到溫暖。愿現實中的人們,能夠摒棄傳統的“重男輕女”思想,平等對待每個小孩,尊重每個孩子的人生,多一些疼愛和關心,讓孩子能擁有一個美滿幸福的家庭和充滿快樂的童年。
我的姐姐觀后感篇20
或許,天災,人禍,就是如此的突然。
一個大大的災難,悄悄降臨。一場意外的車禍,帶走了安然的父母,留下了她和一個上幼兒園的弟弟。一邊是她神之向往的北京,一邊是相依為命的弟弟,不知所措了,呆呆地望向父母的墳地,淚如泉涌。
安子恒,她的弟弟,從小就經歷了至痛之災。深邃大大的眼睛,透露出了對父母的依戀與懷念。哪怕是作為旁觀者的我,也被真誠地打動,一個幼小的心靈,本該在父母的懷抱中嬉戲玩耍,卻只能睜著大大的眼睛去打量黑暗的夜,沒有繁星,沒有光明。
留一盞燈,為你斷后。
為了能去考研,安然一開始想把弟弟給其他人家,他和自己相差了十幾歲啊。“姐姐也是人啊”,當我聽到這句話時,也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血濃于水”這一詞我們是再也熟悉不過了的,但絕對不會有很多人會為一個人而放棄所有。因此,安然在將弟弟送給別人時,一直在深深地思考,而當真正忘不了一個人時,無論你怎樣做,那人的背影在你心中是永遠揮之不去的。
我們并不能去選擇自己的人生,卻可以去抉擇未來所要走下的路。身前,身后,都有可能會佇立著一個背影,既然是無法切斷的血脈,那就讓我們去考慮一下。倘若在前,便為后者撐起一把傘,舉起一盞燈,倘若在后,便為擋雨之人相伴默默而行,即使無言,也會情深意切。那是上天的安排和回應,那么,就讓我們去掌握,去珍惜吧。
留盞燈,為你斷后。
我的姐姐觀后感篇21
因為一場車禍,爸爸媽媽相繼離世,導致了整個家庭支離破碎,留下了剛成年的姐姐和未成年的弟弟。該故事講的便是僅存的兩名家庭成員姐姐和弟弟之間的情感羈絆。
爸爸媽媽有嚴重的“重男輕女”思想,在出車禍之前,姐姐和弟弟幾乎沒有交流。爸爸媽媽的突然離世,弟弟只能交由姐姐去照顧撫養,而姐姐因為爸爸媽媽“重男輕女”的思想一直對弟弟也耿耿于懷,無法和弟弟很好地相處。與此同時,姐姐也面臨著兩難的境地,是接過撫養弟弟的重任還是繼續追求獨立生活?
弟弟年齡過小,誰來照顧呢?這對姐弟最親近的人便是姑媽了,但姑媽有一個癱瘓在床的老公需要照顧,而一雙子女又不爭氣,姑媽扛下了生活的所有,沒有余力再撫養一個弟弟;接下來便是舅舅,舅舅整天沉迷于麻將場中,而且惦記著姐弟家的房子,顯然也不適合做弟弟的監護人;張子楓飾演的姐姐又想要考研,逃離掉這個重男輕女的環境,逃離掉這個令人窒息的生活環境。
姐姐給弟弟找好了領養家庭,但和弟弟相處的過程中,漸漸地和弟弟產生了感情,意識到了親情血濃于水的意義,影片的最后,姐姐終將弟弟擁入懷中,姐弟間的親情也在這一刻展現的淋漓盡致。
看這部影片的時候,想到了自己的姐姐,雖然和姐姐爭吵的時間要比和睦的時間長,但之間的感情任何東西也換不來。片中的姐姐說:“我的人生不是只有你一個人啊”,而弟弟說:“我只有你了”,這幾句臺詞對觀眾來說簡直催淚俱下。
是啊,姐姐的人生還有待綻放,不甘于現在的護士工作,“一個從小不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女孩子,當她被人欺負的時候,她打的贏要打,打不贏也要打”。一直想通過考研去北京發展,她的人生不只有一個人。可弟弟呢,只有姐姐一個人了,爸爸媽媽被車禍奪去了生命,原本依戀在父母身邊咿咿呀呀的小孩子倏然間只有一個姐姐了,又該讓弟弟怎么辦呢?
賈盛強的歌曲《姐姐》里歌詞寫到:
記得小時候,這樣做過家家泥,
童年時候飛走的你折的紙飛機,
什么時候再飛回我手里,
泥巴抹在臉上那是做游戲,
光著腳丫追我說要教訓你,
我的姐姐,長著一對可愛的虎牙,
大手牽著我的小手,陪著我長大。
我的姐姐觀后感篇22
中國式濃濃的親情把便是把外放的東西與情感全部都擱在心里。它的樣子和表達方式有很多,但愛是不變的內核。
看了電影,發現電影里有兩個姐姐——安然和姑媽。
安然的姑媽就是典型的中國式家庭中出來的女人,她的習慣永遠是圍著孩子、家庭、丈夫、父母轉。她只懂得一味地付出,過著上有老下有小,緊衣縮食的生活。然而,除了生活上的一些習慣外,觀念上更有這中國式家庭與親情的影子在。
“我是姐姐,從生下來那天就一直都是”,這番話出自姑媽,也道出中國式家庭中的痛點。一聲姐姐,一生隱忍,失去自我為整個家庭付出。
為了勸安然把弟弟養大,姑媽常常將“長姐如母,你要把弟弟好生養大”掛在嘴邊。看完電影后,我腦袋里都回蕩著——“長姐如母”、“你是姐姐就必須...”、“他比你小,你要讓著他”.....
姑媽用這套說辭去勸說安然,但從這些話中也折射出姑媽的命運。作為家中的長女,她的媽媽何嘗不是用這番話來約束她?她又何嘗不是可憐之人?
都說最失敗的教育有五種,大的孩子要讓著小的孩子、老二一哭都是老大的錯、別人家的孩子總是比自己家的優秀、長輩說的都是對的、必須學習好才是一個優秀的孩子。而姑媽從小一直生活在這種環境之下,被父母教育如何做一個懂得付出的女兒,如何做一個懂得隱忍的女兒。
你叫我一聲姐姐,從此便是一生,這一生都要做一個懂事的姐姐,做一個只懂得付出的姐姐。這也是中國是家庭下女性的處境,仿佛謙讓、付出都成為理所當然。
姑媽就是被這教育毒打的女性,為了弟弟上學自己放棄了學業,為了讓家人過得好,早早外出打工,長大后圍著家庭轉,從未為自己考慮過。家庭對她的影響,是一輩子無法改變的,所以她才會如此教育安然。
一個家庭對孩子影響有多大?姑媽就是一個典型代表,安然亦是如此。從小不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安然,沒有安全感,由于環境的影響她更希望遠離現在的生活,更渴望自由不愿被束縛。所以她一心想去北京考研,為了就是離開從小生活的地方,想離開那個令她窒息的地方。
在影片中安然有這么一句臺詞:一個從小不在父母身邊長大的人,一旦被欺負,一定會打回去,即便打不過也要打。這樣的性格就是環境影響的,因為身邊沒有父母給撐腰,只能激發自我保護機制,為了就是將自己保護起來不受傷害。經歷過的人,一定能懂這句話,但也希望每個女孩子都不會從中看到自己。
姑媽用自己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去勸說安然,但安然并不想一輩子在這個地方生活,她是追求自由的人,她向往的是北京。“我不止是姐姐,我也是我”,所以才發生了眾多互相撕扯的橋段,才有了與弟弟從互相看不順眼到互相治愈的過程。
安然18歲時,弟弟出生了,爸媽意外去世后她被告知有這么一個弟弟,兩人素未蒙面更別說有深厚的感情。從法律上講,安然是姐姐,從情感上講,安然需要照顧弟弟,但是從個體上講,安然只需要為自己而活,她沒有責任與義務去幫助弟弟。與姑媽不同,安然不認命,也不愿將自己束縛在這樣的家庭與條條框框中。“他沒有錯,但我也不能為他放棄更多”,安然試圖擺脫中國式家庭束縛,追求自我。
在姑媽看來,一家人沒道理可講,講的是親情。作為姐姐就必須要管弟弟的生活,要為他的人生負責。但在安然看來,她不止是姐姐這一個身份,更是安然這么一個個體。面對生命中的不速之客,安然很是苦惱,但經過與弟弟的相處,慢慢的從互相看不順眼到后面相依為命,這對熟悉又陌生的姐弟倆互相治愈。
這是我和男朋友一起看的第一個電影,他沒有感同身受,只覺得很壓抑,電影表達的主題太重了。但是我讓他換位思考,如果他在面對這樣一位弟弟時,到底是該抱起他?還是放下他?
第一次是安然一個人在默默給父母燒紙錢的畫面,就覺得很震撼,因為和我當時的經歷很像。在我十二歲那年,我失去了一個愛我的人,失去了一輩子的父愛,但是卻只能接受冷冰冰的現實。從那以后,我比同齡人似乎都要懂事許多,在其他大人的眼里,我很懂事,會幫媽媽分擔家務,會陪媽媽干農活;在媽媽眼里,我很努力學習,很少要生活費,不像弟弟那么叛逆不懂事,會經常惹事,裝病不去上課。媽媽和爸爸都沒有去過我上學的學校接過我,也沒有參加過班主任組織的家長會。家里只有哥哥去過我的家長會,那一次哥哥被其他同學稱為“最年輕的家長”,但其實我只有心酸,我希望爸爸還在,能看到我被表揚。
第二次掉眼淚是安然和同事爭吵,“做護士怎么了?”我那時候的感受是很真實,場景和現實太貼切了,沒有背景就應該被欺負嗎?被欺負還不能反擊?在安然男朋友都勸她妥協的時候,我覺得很難過,為什么所有人都不理解我的自尊,不理解我也有不服輸的心態呢?
第三次是因為弟弟和姐姐最后達成了和解,弟弟讓自己欺負過的小女孩打電話給領養家庭,說“我愿意和你們過”,他還小,但是他明白姐姐想要去北京的心愿,想讓姐姐實現夢想,不想拖累姐姐;而姐姐在努力了后,去到領養家庭,把賣房子的錢分成兩份,一份給“已經被領養的弟弟”。當領養弟弟的兩個大人拿出“不再聯系不再見面”的協議出來的時候,姐姐的手顫抖了,她也不舍得弟弟吧。弟弟在窗外踢球,但是卻有意無意地看著屋內的大人們,他心里一定是希望姐姐帶她回家的吧。
看完電影才聽說,這個電影是根據真實故事拍攝出來的,在現實生活里,姐姐并沒有接回弟弟。但是我覺得姐姐為弟弟做了更好的選擇,她才成年,放棄了一切也未必能給弟弟一個穩定的家。她同時也為自己做出了一個相對好的決定,不用放棄夢想,不用放棄男友,可以沒有后顧之憂地追求自己的夢想。可能她自己成家以后,她會想起這個被她送給領養家庭的弟弟,會感到有一些無奈和后悔吧。不管做出了什么樣的選擇,姐姐都值得被尊重。
電影里最后的擁抱和哭泣,真的讓我釋懷,姐姐沒有放棄弟弟,我會想著他們以后的生活是什么樣子呢?姐姐接弟弟上下學,兩個人一起成長,弟弟會懂得姐姐的不容易,好好學習,姐姐有了新的生活目標,保護和撫養弟弟長大!
【我的姐姐觀后感】相關文章:
姐姐,我的姐姐詩歌06-25
我的姐姐作文300字 我的姐姐05-21
我的姐姐02-17
我的姐姐02-04
我的姐姐02-17
我的姐姐02-28
我的姐姐02-17
我的姐姐02-17
我的姐姐12-09
我的姐姐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