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勢與政策論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總少不了接觸論文吧,論文是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一種說理文章。一篇什么樣的論文才能稱為優秀論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形勢與政策論文(精選17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形勢與政策論文 1
摘要: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指人們對社會主義價值的性質、構成、標準和評價的根本看法和態度,是人們從主體的需要和客體能否滿足主體的需要以及如何滿足主體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評價各種物質的、精神的現象及主體的行為對個人、無產階級和社會主義社會的意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價值體系中最本質、最具決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撐和影響著所有價值判斷,是對整個人類發展歷史和未來走向的總概括。我們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生力軍和接班人,承擔著推動我國走向世界強國之林的歷史使命,大學生踐行社會核心價值觀,對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因此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我將淺談我對當代大學生如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
引言
大學生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生力軍和接班人,承擔著推動我國走向世界強國之林的歷史使命。但隨著社會的轉型,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目標追求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他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意識之間存在一定的反差:既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又在利益問題上趨于急功近利;他們往往只注重專業學習,缺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理論的基本常識,也就不能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正確而遠大的理想。面對這些挑戰,大學生必須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正文
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當代大學生所面臨的社會大環境需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其價值觀的塑造。在我國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理念中,只有那些以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為靈魂、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主題、以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為精髓、以“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基礎的價值觀,才能稱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以下幾個方面: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當代自己。
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在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為我們提供了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大學生認識社會發展規律、把握未來方向的強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才能正確認識經濟社會發展大勢和社會思想意識中的主流與支流,才能在錯綜復雜的社會現象中看清本質,明確方向。當代大學生一定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學習中正確認識社會發展趨勢,科學定位人生。
二、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我們只有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才能切實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社會主義制度的靈魂、社會主義意識大廈基石的作用。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應該從身邊做起,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改變我們現在經濟還不發達,科學技術還比較落后,人民的生活水平還比較低的現狀。要把握好社會理想和個人理想的關系,樹立正確的個人理想,為社會大理想做貢獻,用個人理想來促進社會大理想。同時,我們既要嚴格要求好自身,也要帶動周圍的同學朋友一起堅定這一偉大的理想。
三、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使大學生時刻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獲得獨立、贏得尊嚴的精神支柱;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中國走向富強、文明、和諧的力量源泉。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更是要知道如何去愛國,愛國不是要我們在發生中日矛盾時舉著旗幟到處游行,到處砸人家的豐田汽車;愛國也不是一大幫大學生在新浪網上叫囂著要愛國,卻發現自己的英語四級還沒有過;愛國更不是學校早上升國旗奏國歌的時候,操場上一片嘰嘰喳喳的聲音。我們可以從尊重國旗,尊重國歌做起,來體現我們的愛國之情;我們可以像周恩來那樣"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來表達我們的愛我之情。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需要我們這些時代的接班人來發揚光大。
同時,大學生還應該積極主動的去了解社會動態,國際新聞,了解社會的發展方向,積極思考創新,對社會現象提出自己的觀點,提出自己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
四、培養大學生的“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
“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只有知榮明恥,明辨善惡美丑,一個人才能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一個社會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我們大學生要接受“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自覺遵守"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基本道德規范。把社會主義道德實踐融入大學生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踐行“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陶冶良情操。并且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勇于指證他人的錯誤、不規范行為,為創建良好的社會風氣而貢獻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總結
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一定要牢記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融入到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以積極的心態和科學的方法,不斷陶冶人性,健全人格,提高素質和能力,發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緊跟時代、勇于創新的精神,為了中國夢的實現而努力奮斗。
形勢與政策論文 2
摘要: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城市生態形勢壓力也與日俱增,水環境問題已成為制約社會發展的大問題,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嚴重落后,城市生活污染物未得到有效控制,工業污染源未得到嚴格治理,農業污染日益突出,部分河段水質受污染嚴重,河水發黑發臭,完全失去水質功能。本文主要對城市水環境治理及污染防治對策進行了分析探討。
關鍵詞:
城市規劃;水環境質量;污染防治;對策
城市生態環境是城市宜居水平評價和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作為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水環境對生態環境的治理和改善有著重要的影響。受傳統經濟發展理念的影響,我國城市水環境污染情況不容樂觀。而且在城市擴建過程中還造成了大量周邊濕地的消失,造成了城市生態環境、水環境的進一步惡化。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國近年來加大了城市生態環境治理力度。從城市規劃與發展的角度出發,恢復城市周邊濕地環境、改善城市水環境與生態環境。
一、城市水環境的基本特點
1、城市用水的特點
生活用水和生產用水是城市用水的主要類型,由于城市人員密集、工業化生產程度高,所以,城市用水需要較高的質量、較大的供水量、穩定的供給,這對城市采水、供水和用水來說有著不同于農村的特點。
2、城市用水的依賴性強
城市由于用水量大、供水要求高,所以,單純依靠城市區域的供給和開采往往難于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因此,大眾城市往往需要從城區周邊或外地調水來滿足城市的用水需要,“引灤入津”、“南水北調”就是這樣的舉措。
3、城市水環境脆弱
在我國北方,城市生活和生產用水大都在簡單處理或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到環境之中,在日積月累的大量污染的影響下,城市水環境受到了嚴重破壞,并且這一現象有蔓延和惡化的趨勢,造成水環境的脆弱和生態的破壞,影響城市深入地發展。
4、城市地下水環境惡化
城市地下水環境惡化來源有兩個,一是,城市生產和生活中大量污染源滲入地下,造成對地下水資源和水環境的破壞;二是,城市地表硬化導致城市地面下滲量的減少,在大量開采地下水的同時,沒有必要的補充,出現水環境的惡化。
二、城市水環境綜合治理方法
1、以人為本,科學發展
把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第一點,把群眾最關心、最直接和現實的水環境保護問題為重點,轉變發展觀念,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社會,走科學發展道路。
2、優先保護飲用水源
合格的安全飲用水源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水環境治理應突出重點,優先保護飲用水源,確保群眾飲水安全。
3、強化節能減排、效益原則
與區縣減排工作掛鉤,把COD削減量考核指標納入到區縣水環境治理目標體系中,明確各區縣污水處理率、污水處理廠運行負荷率等量化指標。切實保障三個達標,即污水處理率必須達標、污水處理廠的運行負荷率必須達標、COD的減排必須達標。合理安排資金,對節能減排效果明顯,有一定經濟基礎,技術條件成熟,符合國家和行業產業政策的項目優先考慮。
4、治本方針
突出截污治污。河道沿線村鎮、企業密集,污染來源復雜。為此,河道治理將堅持“先截污、后清淤、先治理、后換水”的原則,周密排查河道沿線污染來源,大力實施清淤、截污、生態護坡、河岸綠化等措施,加強河道水體自凈和生態修復功能;在突出截污治理的同時,各區縣還將堅持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同步建設,大力提升現有污水處理廠運行負荷率,妥善解決污水出路,切實提高河道水環境質量。
5、加強協作,落實責任
市水務局于去年成立了河道水環境考核辦公室,將清水工程已治理河道納入考核范圍,各區縣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在本轄區內建立水環境管理機構和相關管理機制,有效鞏固水環境治理成果。此外,目前市政府已正式批準本市河道水環境實施“河長制”管理意見,即將公布全市主要河道“河長”名單,構建完善的河道水環境管理長效機制,為今后本市水環境由加強治理向強化管理轉變打好基礎。
三、城市河流水防治和改善技術的應用
1、底泥疏浚和河床微生態系統修復
在河流洪水、蓄洪功能上,底泥疏浚主要體現在河流利用水面變化增加行洪、蓄洪能力。作為沉積物沉積,有的湖泊水的深度可以被調整,從而減少其調節和存儲功能。增加城市河湖疏浚河道水容量后,以確保順利排出這些河流洪水,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也避免了洪澇災害。底泥疏浚是水環境綜合整治的一項重要措施,滇池、巢湖、太湖等水環境綜合整治已被廣泛使用。可見,合理的疏浚清除污染物,對于生態系統的恢復和重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人工增氧技術
人工增氧技術是基于城市河流水污染后缺氧的現象,人工的向水體中注入空氣或氧氣,從而加速水體復氧的進程,提高水體的溶解氧水平,恢復和提高在水中好氧微生物的活力,使河流水的污染物凈化,從而改善河流的水質。河流氧氣一般使用固定和移動站充氧平臺兩種形式。河道人工增氧技術的應用,能夠使得水質不同時期達到消除黑臭、減少水體污染負荷、促進河流生態系統恢復的目的。
3、調水引流水質改善技術
貫穿城市的內河河網水系,因為控制結構的限制,使得河流水不能夠連接到外部的水體,造成水處于靜止的狀態,當天氣炎熱的時候,溶解在水中的氧氣濃度就會降低,容易導致水質變壞。通過改進水域水動力條件,提高水體污染物的稀釋能力,增強局部水體的自凈能力,許多城市在水資源利用和部署中,通過跨流域調水工程,解決空間分布不均的問題。
4、植物修復技術
對于河道河流自然恢復應采取生態化措施,主要是通過恢復河岸植被、恢復天然濕地,在河岸種植蘆葦、浮萍、睡蓮、水生植物和其他濕地植物,以提高水體的凈化能力。種植水生植物的城市河流水,一方面能夠通過植物的根系的吸收,從而降低和遏制富營養化趨勢;另一方面通過種植水生植物,可以也起到美化水體環境,提高城市的景觀的效果。
5、生物凈化技術
生物凈化技術是充分利用天然水體自凈的功能,采用人工措施,創造更有利的環境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并培養出大量的微生物從而增強水體凈化能力,以提高納污水體氧化降解有機物能力的一種凈化方法。目前國內外最常用的生物凈化技術是曝氣技術、生物膜技術與投菌技術。生物凈化技術,其成本低,對環境的影響小,能夠有效降解污染物,是水體污染處理的最佳選擇之一。生物凈化技術及產品的開發,特別是分解菌株的培養也將被篩選到河流水污染控制技術之中,是未來城市水污染防治和治理的發展趨勢。將具有特殊分解能力的菌種添加到河邊,能夠將水體中有毒有害物質分解為無毒無害的物質,從而加速有毒物質的分解、轉化,不僅可以提高河流的凈化能力,而且也實現了河流的生態修復。生物產品的運用將成為人工增氧、底泥疏浚等現有防治技術的有益補充。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的城市河流和湖泊污染情況是非常嚴重的,城市河流水有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問題。目前,在城市河流污染環境下,需要完善城市管線網絡,并建設污水處理廠,具體的水污染防治技術措施有:底泥疏浚、人工增加氧氣、引水排水水質改善、植物修復、濕地水凈化技術等河流強化凈化技術。能夠應對不同的城市的污水狀況,使得城市河流水污染的情況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促進城市河流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曹洲榕,禹華謙.城市水環境問題及對策探討[J].四川建筑.2011(01)
[2]高婷,于航宇.淺析我國水環境現狀及城市污水的處理[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1(16)
[3]陳邵鵬,顧海東.立足流域淺談城市水環境規劃建設[J].中國科技信息.2012(03)
形勢與政策論文 3
[摘要]
“形勢與政策”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門課程突出將理論教學與社會現實緊密結合的特點,著重培養大學生運用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目前“灌輸式”、“說教式”的傳統教學方法顯然已不能滿足這門課程的教學要求。本文將針對大學生的學習特點,參考成人學習理論,對創新“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設計與實施進行探討。
[關鍵詞]
形勢與政策;成人學習理論;教學研究
“形勢與政策”課是國家對學生進行形勢與政策教育的主渠道,是一門十分注重理論教學與社會現實緊密結合的課程,對于幫助學生認清國內外形勢,全面準確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具有重要作用,是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體系中納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1]
2004年和2005年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先后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學生形勢與政策課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號)和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5號),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的建設得到了重視,在課程規范化管理和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尤為受到關注,但對于課程教學方面的討論稍顯不足,缺乏有效的理論指導,根據一些研究者開展的關于“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實效性研究,僅有不足四分之一的大學生對教學效果表示滿意,目前課程教學依然以傳統的“說教式”“灌輸式”為主,教學效果甚微。[2]
2015年7月,中央宣傳部、教育部下發普通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教社科[2015]2號),明確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注重師生教學互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注重發揮實踐環節的育人功能,創新推動學生實踐教學;堅持課堂教學與日常教育相結合,創新發揮第二課堂的教育作用”等內容。因此,“形勢與政策”課如何創新教學方法和組織模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其學習主動性,提高其學習效率及對理論的運用能力是符合當下高校思政理論課建設要求的重要議題。
一、成人學習理論
成人學習是一種改變由經驗形成知識和行為的學習過程,是認知結構組織與再組織。成人比兒童具有更多的經驗,對理解新鮮事物并掌握其認知結構具有更強的能力。成人學習有四個法則。
第一,效果法則:成人在愉快的環境和氛圍中學習,效果最佳;
第二,聯想法則:成人更愿意通過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強化對認知對象的掌握;
第三,有備法則:成人往往在有需求的時候才會選擇學習,強調學習的目的性;
第四,練習法則:成人需要通過大量實踐練習來加深對學習內容的印象。成人在學習過程中更愿意接受指導性學習,更愿望交流、反饋,主動性和參與性突出。當成人的興趣和經驗得到滿足時,其學習動機就會被激發出來。大學生已屬于成人的范疇,成人學習理論可以適用于“形勢與政策”教學實踐中,根據成人學習的法則和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課程,滿足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求,有利于激發其學習動機,提高教學實效性。
此外,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提出的“學習金字塔”模型也能給予“形式與政策”課教學設計很好的啟發。他指出,學習效率在30%以下的方式都是個人學習或被動學習,包括“聽講”“閱讀”“視聽”“演示”,而學習效率在50%以上的都是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和參與式學習,包括“參與討論”“做中學”或“實際演練”“向別人講授”或“立即在實際中使用”。由此可見,學習方法不同,學習效果大不一樣,教師的教學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目的
“教社政[2004]13號”文件明確了“形式與政策”課的教學內容,就是要著重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教育;進行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形勢、任務和發展成就教育;進行黨和國家重大方針政策、重大活動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進行當前國際形勢與國際關系的狀況、發展趨勢和我國的對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國政府的原則立場教育;進行馬克思主義形勢觀、政策觀教育。[3]
緊接著,“教社政[2005]5號”文件明確了“形式與政策”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中的定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中4門必修課承擔著基本理論的教學任務,而“形勢與政策”課則承擔著將理論與現實對接的重要任務,著重培養大學生應用基本理論發現、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求教學緊密聯系社會實際和學生思想實際,通過最新國內外熱點難點焦點事件的解析,幫助大學生了解黨和國家的重大方針政策,將知識內化成為思想,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幫助學生實現健康、全面的發展。高校“形勢與政策”課不僅在傳授知識,更在傳授方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學會用普遍聯系和全面發展的方法觀察形勢,用因果聯系挖掘事物的本質,了解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與特殊規律,把握形勢發展與政策制定的必然趨勢,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和政治覺悟,做到真與善的統一。[2]
因此,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更加需要重視學習者的主體性,更加需要調動其參與的積極性,強化其對方法的應用體驗,幫助其實現知識的內化,并獲得審視判斷形勢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說教式”“灌輸式”的傳統教學是很難有效達成本門課程教學目的的,而成人學習理論的觀點與實現“形式與政策”課教學目的的要求較為吻合,增強課程的參與性、實踐性、互動性,改變學生原來由經驗形成的知識結構和行為,全面提升“形式與政策”課教學的實效性。
三、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組織
在成人學習理論的指導下,針對大學生的特點和學習需求,明確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任務和目的,可以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兩方面進行具體的教學設計和實施,增強課程教學的吸引力和實效性。
(一)教學內容的組織
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所涉及的教學內容多而廣,時效性強,課程時間跨度大,但每個學期安排的課時卻很有限。因此,精選教學內容是上好“形勢與政策”課的核心環節。根據成人學習法則中的聯想法則和有備法則,大學生學習更愿意接受與他們現實生活貼近,特別是與他們成長發展息息相關的內容。因此,“形勢與政策”課程內容要以問題為導向,更多地回應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從與大學生切身相關的問題引導到當前社會、國家發展形勢,從分析形勢具體到解讀政策,最后教育落腳點仍然要落回到大學生摸得著、夠得到的實際生活中。授課教師要善于選取現實中的案例,尤其是大學生身邊人身邊事,以小見大,增強大學生對黨和國家政策的認同。政策解讀不接地氣,不但達不到好的教育效果,甚至會遭到大學生的抵觸。課程教學內容的組織從選定主題開始,即確定具體的教學目的和主要內容,然后以此作為內容主線,篩選各類翔實的支撐論證素材。根據成人學習的特點和學習金字塔中不同學習方式的學習效率排序,“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需要多種教學方法的組合,尤其是要開展師生互動教學,因此,教學素材的數量要豐富,形式要多樣,如圖表、視頻、翔實的數據和完整的案例,這樣才能滿足不同教學方法對素材使用的要求。此外,“形勢與政策”課的內容具有較強的時政性,教學素材必須來源于正規的官方媒體和渠道,是國家和社會對外正式公布的數據和事件,能夠正確代表國家和社會主流的觀點,切不可隨意在網絡中搜索、下載未經證實的素材內容。
(二)教學活動的組織
教學活動組織實質上是指教師組織引導學生主動作用教學內容的過程及其方式。時間和空間都極為有限的傳統課堂教學活動已不能滿足目前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要求。學習金字塔中更為高效的團隊學習、參與式學習、體驗式學習等方式需要不斷拓展課堂教學的空間和時間。
因此,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活動應充分利用高校的現有資源,以課堂教學為主體,輔以網絡課堂、實踐課堂,形成立體化的教學模式,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滿足大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課程的教學實效性。利用互聯網延伸形勢與政策教學的時間和空間,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微話題討論、優秀視頻和讀物推薦、學習成果分享、教學答疑等活動,進一步豐富教育資源,創新教學方法。
形勢與政策教育還要與校園文化活動、寒暑假社會實踐活動、青年志愿服務活動等第二課堂活動結合起來,使學生在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中,在廣泛接觸社會的實踐中增強對國家、社會發展變化的感性認識,加深對國家政策的理解和思考。課堂教學應著重發揮主導教學的作用,以教學主題引導網絡教學和實踐教學中的各個環節,形成層次豐富,內容聯系緊密的教育活動鏈。同時,還要注意及時收集學生在參與各個教學活動中出現的典型案例和問題,在課堂教學中給予充分的分析與評述,倡導、鼓勵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價值取向,及時指出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錯誤的觀點,進一步鞏固和升華教學成果。建立立體化教學模式符合“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目標的要求,也符合具備成人學習特點的大學生的學習需求,有利于提高本門課程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王包泉.全國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建設與教學研討會綜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7):116-117.
[2]蘇琪.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實效性研究[D].太原:山西農業大學,2014:14-15.
[3]周樹輝.全國高校“形勢與政策”課開設情況的調查與思考[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1):127-129.
[4]林鉆輝.成人學習理論視角下大學生創業課教學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4(5):128-130.
形勢與政策論文 4
摘 要:伴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的區域性失衡,大學生就業逐步呈現出“眼高手低”的就業心態與“驅東避西”的就業取向,由此相互交織而引發的失業現象以及相關社會問題日益嚴峻。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改善不僅與我國經濟增長水平的提高、經濟體制改革的完善、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等緊密聯系,同時也取決于大學畢業生個人就業觀念的轉變。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對策
隨著高校連年擴招,每年畢業生人數也連年增長,2003年是高校擴招后本科生畢業的第一年,畢業生人數比上一年增加了44.6%,2004年畢業280萬人,比上一年增長32.1%,2005年畢業達到了338萬人。而市場需求沒有明顯的增加,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就業壓力大。這兩年畢業生人數仍有較大增長,面對工作崗位沒有明顯增加的現實,畢業生們要同富有工作經驗的下崗工人、勞動力價格低廉的農村富余人口進行競爭,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就業壓力仍然很大。對近幾年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的分析表明,有幾個很明顯的特點:
一、供需差:畢業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來社會公認的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直接原因。從2001年至200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從114萬增加到338萬,是擴招前的3倍;然而,用人崗位增加的比例卻遠遠小于此。
二、選材刁:應屆生就業不吃香 在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同時,用人單位也普遍存在著“選材難”。好多企業雖明知其公司的棟梁和骨干全是大學生,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大學生,但是,他們每年基本上不要應屆大學生。
三、專業同:熱門專業人才過剩 近年來,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專業特色的學校追求綜合發展,紛紛上馬熱門專業,致使這些專業的畢業生就業難度加大。
四、薪酬低:關于大學生薪酬期望值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66.4%的本科畢業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據有關機構的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月薪的市場值平均為1600~1700元/月,畢業生的期望值顯然高出社會現實水準,也導致部分大學生“有業不就”。
五、假招聘: 有效招聘信息數量減少 。一些企業利用當前大學生供過于求的形勢,推出假招聘,先給出誘人的待遇條件,然后以培訓等名義收取費用,再以試用不合格等理由辭退學生。大學生就業的招聘信息表面看渠道多,但有效的、實用的信息并不多,大學生獲取真實有效的信息少,導致就業難。
1.大學生就業難深層原因分析
(1)愿望與現實之間的反差構成了現階段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
家庭與學生個人的觀念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就業困難。家庭對子女教育特別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投資日漸增大,對子女就業的期望自然伴隨教育投資的增長而提高,這是一種客觀反映。就學生及家長的主觀愿望而言,雖然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進入了大眾化教育階段,但家長與大學生個人仍然始終對畢業后的就業抱著高期望值。當這種高期望值與現實中的就業崗位或機會存在落差時,大學生就可能陷入難以就業的處境。因此,愿望與現實之間的反差構成了現階段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
(2)信息市場的不完善導致就業信息的不對稱。
畢業生求職和用人單位招聘是一個互動過程。在此過程中,畢業生需要通過各種途徑獲得用人單位的信息,同時用人單位也要充分了解求職人的信息,二者是雙向選擇的過程。一方面,求職人員需要了解用人單位所需人才、薪資待遇、具體工作等實際情況;另一方面,用人單位則需要了解求職人員的真實信息,包括其知識結構、綜合素質以及將來的發展方向等。由于目前我國勞動力市場中存在就業信息不對稱、不充分的缺陷,就業信息往往滿足不了勞資雙方的要求,這就會導致以下兩種情況的發生:一是大學畢業生進入了不適合自己的企業,接受培訓后沒多久就跳槽,或者是根本適應不了該企業的工作環境而被淘汰,從而促使企業招生風險加大而很少敢招收毫無經驗的;二是一些畢業生缺乏對企業的了解,進入后發現“事與愿違”,但某些企業會依靠占有檔案非法索取高額違約金,很多畢業生寧愿失業也不簽這類單位。
(3)結構性矛盾,供求錯位。
我國的大學生培養機制脫離社會實際需要:社會需要的人才大學不供應,非常短缺,而社會不需要的人才大學又拼命培養,導致過剩,因此,我國大學生的就業難題其實是一個結構性過剩問題。在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的地步,許多高校仍在遠離市場實際需求,根據自己的經驗而非實際調查閉門造車,相關教材也過于陳舊,在這種狀況下培養出來的學生,怎么可能為社會所接受?高校教學質量的下降和無所不在的浮躁氛圍,又加劇了結構性矛盾。現在,許多高校對教學的忽略程度令人難以置信。這些高校紛紛大興土木,建造豪華校園,而對教學與科研的投入則非常吝嗇,這種主次顛倒的做法在眼下極其普遍,許多高校以近乎暴發戶的心態擴張,而對高校最核心的教學工作置之不理,培養出來的學生越來越遠離社會的需要。實際上,很多大學生參加工作后,用人單位常常不得不對其進行二次培養,這無疑將加大用人單位的成本,令其頭痛不已,漸漸失去對大學畢業生的興趣,許多用人單位招生要求必須有兩年以上工作經驗,也是基于這一苦衷。
(4)就業市場不規范是瓶頸。
目前,我國就業市場還存在著一些不公平與不規范的現象,就業市場發育不良對大學生的就業造成多方面的損害。在我國的就業市場上,一方面是片面的人才觀、用人觀造成了學歷崇拜與學歷歧視并存,直接降低了大學畢業生與就業機會的有效匹配,也造成了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扭曲了正常的人力資本投資行為。另一方面則是各種非正常現象的影響,破壞了就業市場的公平性,人際關系客觀上在我國現階段的就業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業機會的不公平不僅表現在大學生之間,也表現在大學生群體與其他群體之間。正是由于有關部門未能有效地維護就業市場的公平競爭,導致了本來應當最具就業競爭力的大學畢業生反而成了特殊的就業弱勢群體,這是就業市場異化的直接結果。
2.扭轉大學生就業形勢的理性思考
當前大學生就業問題是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結構性問題,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而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在政府宏觀調控下大學生、市場、高校三者的協調與合作。
(1)政府: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做好宏觀調控,給大學畢業生創造一個比較平等的競爭擇業環境。
①政府應做好長遠規劃,協調城鄉二元結構差異和區域差距,這不僅關系到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也關系到國家的長遠發展問題。
②短時間內政府解決大學生就業困境的當務之急應該是通過法律、政策等手段消除那些妨礙大學生就業的制度、政策壁壘,尤其是關于戶口和流動問題,這雖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當前大學生涌向大城市就業難的現狀,但可以有效緩解當前大量學生紛紛積壓在大城市求職的狀況。
③適當把資源向中小城鎮傾斜,縮小城市和地區在政治資源上的差異,更好地引導大學生向不發達地區、小城鎮等地區移動,這樣不僅能為小城鎮帶來人力資源,也能相應緩解大中城市的壓力,促進社會發展的良性循環。
④維護公平競爭才是根本。政府部門應當盡快創造與維護就業市場的一體化與公平的就業環境,改變在大學生等特定群體就業方面所采取的相互分割、頭痛醫頭的政策取向,將注意力、財力、行政強制力等轉移到努力創造與維護公平的就業市場競爭環境上來。為此,一要禁止就業歧視與摒棄學歷崇拜,代之以公平就業與能力優先;二要規范勞動就業市場,強化對勞動者就業的監管,消除各種不正當競爭行為;
⑤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多數人總是指責大學生擇業不夠理性,期望值較高,卻很少有人深層次地分析高期望值背后的原因。大學生在擇業時缺乏安全感,常有后顧之憂,擔心失業、生病以及其他狀況后生活沒有保障。由于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夠完善、成熟,特別是城鄉二元結構和東西地區發展不平衡使社會保障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故大學生在擇業時心有余悸,不得不考慮社會保障這個很實際的問題,從而爭相到條件好的大中城市和單位就業。要引導大學生到西部和農村去就業,改變目前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勢在必行,特別要在西部和廣大農村地區真正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失業有救濟”的政策。如果真的做到這一點,“大學生到西部去,到農村去”的口號就不會只是一句空話,而會在不久的將來變為現實。
⑥政府在宏觀調控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協調學校與市場之間的信息溝通,除了制定所謂的就業率指標外,更應該注重宏觀上的規劃和指導,合理引導高校的招生規模以及市場經濟結構。
(2)大學生:轉變傳統就業觀念,走向市場。
理念是核心價值觀,正確的理念帶來正確的行動,正確的行動才會有正確的結果。樹立正確就業理念是大學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到哪就業,干什么工作都應辯證地、發展地、全面地看待。小企業有重要崗位,偏遠地區有最適合發展機遇,最艱苦的地方,最能磨練人的意志,祖國需要的地方也是青年人成長最快的地方。
①機不可失,早作決斷。當前,很多畢業生還在左顧右盼、猶豫不定,有的學生手中有幾個選擇但遲遲不簽約,總希望奇跡在明天出現。豈不知,用人高峰稍縱即逝,在畢業生供給充足、社會需求呈現買方市場的態勢下,好的用人單位不可能在一個需求周期內兩次或多次到同一個學校去,更不可能苦苦等待你遲來的回復。所以,建議目前有就業意向的同學盡快簽約。當然,實在不理想的也不要強人所難。
②全面撒網,重點捕魚。還沒有找到工作的畢業生,就業信息是最重要的。一方面,要盡快與學校就業部門聯系,取得主渠道的幫助和支持;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地緣、血緣、學緣”關系,發動老鄉、親友、同學、校友找信息。在有目標的情況下,要重點“捕魚”,在沒有目標的條件下,可以有選擇地全面“撒網”,甚至“有棗沒棗打一竿”。
形勢與政策論文 5
摘要: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經濟發展成就舉世矚目。而在當今新的歷史環境下,要想推動經濟進一步向前發展,則需要對整個經濟大局有一個總體的把握,并且根據經濟形勢的分析結果來推行相關的政策。本文分析了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形勢,并就這種經濟形勢下的相關政策展開了探討。
關鍵詞:經濟形勢;財政政策;發展方式轉變
一、對當前經濟形勢的分析
出于穩定經濟發展大局的考慮,今年我國經濟的發展在速度上有所回落。而從具體的發展成就來看,我國經濟結構得到調整,同時民生建設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經濟運行態勢良好。以下是當前經濟形勢分析特點。
第一,經濟結構得到持續的優化。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高于第二產業5.6個百分點,初步核算,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63646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4%,三產結構比例為9.2:42.6:48.2。高新技術革命潮流和經濟全球化是實行經濟結構調整的兩個重要前提。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如信息技術和生物工程技術等的發展,我國經濟結構逐漸向高科技產業轉移,同時一些新的行業也不斷涌現出來,并在短時期內獲得快速的發展[1]。需求結構繼續改善。全年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51.2%,比上年提高3.0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全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快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個百分點,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2.75,比上年縮小0.06。
第二,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民生問題的解決。民生問題是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必須關注的問題。在我國,受人口數量大、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響,就業難和居民人均收入低成為改善民生的兩大難點,2014年末,全國就業人員7725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76萬人,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比上年名義增長10.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0%。而2014年,我國加大經濟發展成果向民生建設傾斜的力度,使就業、教育、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事業的建設均得到有力的支持,同時也提高了國民收入,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第三,各項消費熱點繼續保持熱度。我國的消費結構中,網絡零售下的通訊器材如手機、電腦等是其中的消費熱點,2014年全國網上零售額27898億元,比上年增長49.7%。得益于產品的高速更新,這個消費熱點經過短短幾年的發展,就使網絡零售成為占據全國零售總額較重比例的經濟體[2]。除此之外,綠色食品、物資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對生存環境的保護等綠色消費也在現階段獲得顯著的增長。
二、當前經濟形勢下的政策建議
1.繼續推進改革和創新
在我國經濟發展的深層驅動力乃是改革與創新。以往幾十年的發展經驗證明,改革與創新是國家獲得持續發展的有效手段,而在當前政府以退為進的決策下,改革與創新的步伐更不能松懈,持續的改革政策有很大的必要。
第一,政府要繼續推動市場在經濟發展中的支配作用,并逐漸弱化政府的支配權,從而使經濟的發展擁有更多的民間力量[3]。
第二,政府要繼續推動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收入分配不平衡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解決,在當下,收入分配不平衡的解決要循序漸進,首要的是提高中等收入水平,為拉動國內消費提供條件。
第三,政府要繼續推進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以創新為力量,全面推動社會保障制度在全國范圍內的開展,使每個人都享受到經濟發展成果。
2.加快城鎮化建設
城鎮化建設涉及到勞動力的轉移、經濟結構調整、環境資源、土地利用等多方面的內容,而這項動態化的建設正給我國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第一,城鎮化帶來的人口流動使紡織業、服裝生產業、皮革制造業等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獲得了充足的廉價勞動力,從而推動了相關行業的發展。第二,城鎮化使人口的消費能力得到提升,在擴大內需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4]。有關研究資料表明,城鎮化水平與消費需求的增長呈正比,可見農村人口的城市化是拉動消費需求的主要力量之一。因此,在現階段以及下個發展階段,我國都要將推動城鎮化建設作為一項長期發展規劃。
3.加強對房地產業的宏觀調控
房地產業是我國的支柱型產業之一,在近十年經歷了由過熱到過冷的過程,2014年房屋新開工面積179592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0.7%,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120649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6%,全國商品房銷售額76292億元,比上年下降6.3%。就當前的形勢來看,房地產業受中央政府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已經趨向平穩發展。然而,地方政府對房地產業的宏觀調控面臨著一個困境,即在房價必須得到控制的情況下,還要實現房產經濟的增長。而有些地方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實施后所獲得的實際效果并不理想,甚至使調控成為眾多社會問題的引爆點。在這種形勢下,筆者認為,無論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都要對房地產調控政策做一個調整,從改善房產需求入手,為房產需求提供政策支持,并推動高端住宅的市場化,加快保障房的建設。
三、結語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而下個發展階段一方面要繼續保持穩妥的經濟發展方向,另一方面也要對當前經濟發展中出現的產業結構問題、人口問題、環境資源問題等作出相應的改革。在推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情況下,政府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動態調整相關政策,使我國經濟的發展再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范劍平.中國趨穩的經濟形勢下調控政策取向[J].中國市場,2012(29).
[2]鄭超愚.中國宏觀經濟形勢與政策:2011年-2012年[J].新金融,2012(01).
[3]閆坤,張鵬.2011年我國宏觀經濟與財政政策分析報告――世界經濟“雙循環”結構與中國“逆”調控[J].經濟研究參考,2012(07).
[4]李惠武,譚炳才.當前經濟形勢與未來發展趨勢的幾點判斷[J].南方經濟,2013(02).
形勢與政策論文 6
[摘要]: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和理念,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國家人才培養的需要。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的實施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社交能力,增強團隊合作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素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缺失、師資力量欠缺、項目宣傳力度不夠等,還需要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形成課程體系,打造宣傳服務平臺,探索具有校本特色、專業特色的創新創業活動。
[關鍵詞]:創新創業教育;訓練計劃;獨立學院;人才培養
創新創業教育起源于美國。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教育界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就提出了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跨世紀人才的目標,其顯著特點是注重使學生獲得新知識,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獨創精神。英國政府也將大學生創新教育和創業教育視作優秀領域,在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引導和規范,通過專利轉讓、創辦科技園、開展合作研究項目等多種形式為社會經濟與科技發展服務。
我國的創新創業教育研究起步較晚,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但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國家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越來越依賴于科技的創新和人才的培養,我國也逐漸開始重視創新創業教育的研究與普及。2015年,在中明確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工作思路。在這種社會大背景下,高校作為人才輸出的重要源頭,應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增強學生的創新和創業能力,努力培養適應創新型國家建設需要的高水平創新人才。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是一種嶄新的教育理念。“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以下簡稱“大創”)是推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實施的一種有益的嘗試,多個省份的高校也相應推出“省大創”“校大創”項目。筆者結合自身指導學生參加2015年天津市“大創”項目的經歷,對項目實施中的收獲與思考作一探討。
一、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對學生的影響
1、興趣驅動,自主學習能力提升
“大創”項目是在導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完成各項創新創業工作,因而學生有很高的自主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大創”項目很多都以學生關注的熱點為出發點,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和自身優勢進行選題。但對于專業知識和創業經驗都有限的大學生來講,項目實施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除了教師的必要指導之外,學生都需要獨立探索和鉆研,利用圖書館、網絡等媒介搜集信息,然后整合有用信息,分析和解決出現的問題。隨著項目的推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會不斷提升。
2、團隊合作意識增強
目前在校大學生都是“90后”,與“80后”相比他們有著更加鮮明的個性,加之獨立學院的學生家境普遍較好,因而自我意識更加強烈。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項目成員分工合作,相互交流,相互配合。有的同學負責網絡線上宣傳、推送育兒知識,有的同學負責線下活動,如親子活動、幼兒武術教學等,還有的同學負責文案、經費使用等工作。工作中大家一起分擔遇到的困難,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從中認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3、社交能力得到鍛煉
而今,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變成了“宅男宅女”,平時“宅”在宿舍里,放假“宅”在家里,通過網絡不用出門也可以解決吃飯、購物、休閑娛樂等問題,這無形中就缺少了與他人交流的機會,甚至有的學生出現了交際障礙。我們面對的是一個需要合作共贏的社會,與人溝通已不再是一種職業技能,而是一種生存方式。在開展項目尋找市場客戶時,學生體會得尤為深切。他們要根據不同的對象選擇不同的交流方式;在洽談中,要一邊聆聽一邊分析對方的需求,還要用對方容易接受的方式盡量展現自身團隊的優勢,爭取達到共贏。經過幾次成與敗,學生們在與人交談時,少了幾分稚氣,多了幾分成熟;少了幾分沖動,多了幾分沉穩。
4、創新素養不斷提升
從項目的選題、項目申請的撰寫到項目的實施,學生們經歷了多次頭腦風暴,每一環節都不是簡簡單單百度一下就可以解決的,需要大量理論與實踐的論證。只有勤動腦、敢創新,才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有所突破。經過項目的錘煉,學生們已經漸漸掌握了一些方法,創新素養也不斷提升。
二、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存在的瓶頸問題
1、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缺失
首先,在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并不等同于舉辦職業生涯規劃大賽或創業計劃大賽,也不是鼓勵學生休學創業,而是為了培養在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意識、精神和能力,為大學生的未來發展培養一種核心素質。獨立學院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在創新創業教育上更多的價值取向還是偏向于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困難,這就導致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和價值缺失。其次,一些“大創”項目并非是以學生為主體,而是指導教師的研究課題,教師借此項目豐富自己的業績,這也違背了創新創業的教育理念。第三,部分學生對“大創”項目認識有偏差,盲目申請,但后期或因無法兼顧專業和科研,或因缺乏毅力難以堅持到底。
2、師資力量欠缺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學生會受專業知識、創業經驗和分析處理問題能力的限制而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很好地解決,久而久之,學生很容易放棄,最后導致項目失敗。所以,指導教師在項目實施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然而,就實際情況來說,指導教師的指導工作還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指導教師的科研任務過于繁重,難以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進行全程指導;指導教師大多是年輕教師或輔導員,自身創新能力不足,缺乏創業實踐經驗,因而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往往給不了建設性意見,失去指導的作用。
3、項目宣傳力度不夠
目前,許多學校對于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的宣傳力度不夠,很多學生并不了解。多數情況下都是由指導教師找一些成績優異或能力強的學生組成一個小團隊,團隊成員共同完成項目,因而只有少部分學生受益,大部分學生只能當看客,因此難以形成大的教育氛圍。
三、對獨立學院實施創新創業教育的建議
1、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
創新創業教育依賴于專業教育,應將其與人才培養體系有效對接,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在教學內容方面,創新創業課程應形成體系,諸如“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就業形勢與政策”之類的系列講座應安排固定的時間、有系統的規劃,并且與專業教育有機結合。與此同時,還應探索以年級為維度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在教育形式方面,首先要打造校園創新創業教育宣傳服務平臺,積極宣傳相關政策信息,向學生提供信息咨詢服務等,達到普及創新創業理念的目的。其次要開展具有校本特色、專業特色的創新創業活動。現階段類似大學生創業的大賽雖然很多,但缺乏針對性,且帶有明顯的功利色彩。在推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進程中,應從學校類型、教育發展階段以及所處區域差異出發,形成有特色、多樣化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教育師資是創新創業教育的關鍵所在,直接影響學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效果,高校要鼓勵教師進行創業實踐,通過實踐活動獲得最直接的經驗,為日后指導學生提供鮮活的實例和經驗。還要為參與創新創業活動的教師提供相互借鑒和學習交流的平臺,不斷豐富其理念,拓寬其思路,提高其專業能力。
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迫切需要,也是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的重要舉措。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引導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可操作的實踐活動,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社交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創新素養。創新創業教育就像一個新生命,她的孕育必然會經歷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大創”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如何進一步推進還需要更多探索和嘗試。
參考文獻:
[1]王革,曹勝利,劉喬斐.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大力推動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全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高峰論壇綜述[J].中國高教研究,2009(6).
[2]李潔瑤.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路徑探索[D].長春工業大學,2011(5).
[3]許德濤.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研究[D].山東大學,2013(7).
[4]金京姬.關于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管理的幾點建議[J].高教研究與實踐,2014(33).
[5]劉偉.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的思考[J].教育科學,2011(27).
形勢與政策論文 7
摘 要:本文從民生財政建設的現實意義出發,通過分析當前民生財政建設的不足,從如何構建適合社會發展需求的現代化民生財政管理模式的角度出發,進行關于民生財政建設的若干思考,并提出了能夠提升民生財政建設水平的若干建議,以便為相關財政工作者提供參考,力爭全面促進財政事業向前發展。
關鍵詞:民生財政建設;若干思考
民生財政,顧名思義就是一種以人為本的財政體系,伴隨著我國對民生財政投入力度的加大,民生財政建設引發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廣大關注,特別是在教育領域、生活保障領域、就業領域等重點領域,民生項目的投資更是呈直線增加態勢。無容置疑,民生財政建設已成為了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重點項目,在當今社會經濟體系不斷深入改革的今天,我們如何從“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角度出發,對關于民生財政建設做出詳細思考將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民生財政建設的現實意義分析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經濟水平不斷提高,呈現出良好的經濟發展態勢。伴隨著經濟的良好發展,社會事務需求也不斷增多,與此同時也引發出來越來越多的人民利益訴述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改善民生建設的難度,民生建設改善工作面臨著新的挑戰與機遇。要知道,民生財政是“庶政之母”,加強民生財政建設能有效緩解社會經濟壓力,消除社會經濟矛盾,確保社會經濟得以長久穩定發展。以下就民生財政建設的現實意義展開分析。
1.1、是實現“中國夢”,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
改善民生財政建設,宏觀角度上是要求財政建設從社會經濟體系架構改革出發,立足社會經濟發展實際,跟隨社會經濟的發展步伐而進行相應的改革與創新,特別是在社會保障領域、教育領域、住房保障領域、公共衛生領域等民生方面的財政消耗,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種不同的社會需求,進而達到“中國夢”與“人民夢”的相互統一,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良好的民生基礎。
1.2、是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現實需要
經濟社會轉型發展需要多方面要素支持,宏觀角度上要求通過科學規劃合理配置充分發揮財政分配功能作用與地位,著重改善民生和保障民生,把財政支出向人民群眾保障領域轉移,重點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難點、熱點問題,包括公共衛生醫療設備、教育、社會住房等社會服務問題,進一步緩解社會民生矛盾。
1.3、是推動社會基本公共服務建設的具體體現
數據表明,2012年,全國31個省(區)市的財政支出中,民生支出普遍增長,且多數地方占到了當地公共財政支出的50%以上。以安徽省為例,據財政廳廳長羅建國說:“2012年,安徽省民生支出3161.2億元,增加553.8億元,增長21.2%,占全省財政支出近80%。”一系列數據說明了民生支出比重正在不斷優化。可見,加強民生財政建設,必須把財政支出重點向人民群眾公共需要或公共服務轉移,解決公共服務不到位的局面,進一步推動社會基本公共服務建設。
2、民生財政建設面臨的問題
2.1、管理體制問題
隨著社會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財政撥款的形式也向復雜化、多樣化趨勢發展,政府投資形式也更加多元化。然而,財政管理體制中的事權和財權不匹配,無論是大事還是小事決策權都在上級領導手上,下級領導空有管理頭銜,卻無法實施正確的管理權限。這種不平衡的決策方式,使得地方政府壓力加大,導致很多民生政策無法落到實處。除外,由于財政局財政管理的組織建設不完善、財政管理人員配置不合理、職能分配不明確。財政局在進行財政管理工作時,缺乏健全的財政管理監督與控制體系,甚至出現私自挪用單位內部資金、私設賬外賬,避開財政監督把單位預算外的收入據為私有,進行公款玩樂等情況,嚴重影響了財政局的經濟利益,民生財政建設受到影響。
2.2、財政約束問題
從現階段我國政府的財政決算預算看來,財政管理模式單一,無法精確、完整地反映出政府的債務、資金等情況。從財政局發布的財政預算信息來看,財政報告不夠全面,對資金使用細化不到位,存在多方面不足,極容易滋生腐敗行為。由于財政資金管理缺乏足夠的公開透明度,這種模式下的財政報告也缺乏足夠的約束力,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民生建設工作開展的難度。
2.3、資金管理問題
首先是資金來源渠道單一。教育、科學技術、文化體育與傳媒、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等相關的一些民生領域尚未完全向社會資金開放,再加上社會公益、慈善等民生領域制度建設不健全,使得社會資金流入民生建設領域的渠道單一,民生建設支出仍然需要附屬財政投入。
其次是民生資金使用存在“越位”與“缺位”現象。民生建設項目雖然遍布社會各大民生領域,然而發達地區卻相比于經濟欠發達或者偏遠地區更為深入。
在經濟發達地區,由于經濟水平較高,在這種經濟條件較好的大環境背景下,出現“越位” 的情況就比較多;而在經濟落后地區,由于受到經濟限制,一些應用政府承擔的民生領域得不到相應的建設,多會出現“缺位或不到位”的狀況。顯而易見,民生建設現階段還存在明顯的資金管理難題,出現地區建設不平衡現象。
3、完善民生建設的幾點可行性策略
民生建設工程意義重大,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針對當前民生建設工程存在的種種問題,必須加以改變,才能提高民生建設水平,以更好地發揮民生財政對擴內需、調結構,促和諧的多重效應。
3.1、在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領域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嚴格控制行政經費的過快增長。通過把財政支出向公共安全、公共衛生、公共教育、社會保障和社會公共設施等方面轉型,凸顯社會公共保障在國民經濟總值當中的比重,加大公共設備與產品的供給,努力做到經濟性公共服務與社會性公共服務相互統一,讓民生建設項目功能充分發揮出來,得以服務大眾,服務社會。
3.2、要以財政改革為先導,強化政府的社會公共服務職能,加快向服務型政府的轉型。實踐證明,行政改革與財政建設制度的變革有著密切的聯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財政建設制度的變革會引發行政建設改革同步改革。因此,財政制度改革可以作為先導,現行一步進行改革,引導政府行政改革。例如通過將預算管理、資產管理、財務管理等整合到統一的平臺,加強對單位基層和管理層的內部控制,確保財政管理記錄、財政報告信息和其他財務管理信息的及時性、真實性、完整性。在企業崗位設置上,建立合理高效的管理機制、運行機制、激勵機制、決策機制,建立科學的考核標準,制定比較合理的,操作性強,有激勵性的考核方案,形成相互激勵、相互制約為主體的運作模式,以把更多的力量放在發展社會事業和解決人民生活問題上。
3.3、繼續改革和完善轉移支付制度,進一步照顧經濟欠發達地區和基層政府。民生建設工作不僅聯系著政府的各個職能部門與處室,與千家萬戶也有著緊密的聯系。在當前的分稅制財政體制下,一些欠發達地區及基層政府事權、財權不匹配,財政財力不足。民生建設要因地制宜,根據各地實際情況,進行不同建設。對于一些經濟基礎較好的地區應重點建設,而一些地處偏遠,遠離中心城區的地區應充分放權,給予優惠政策,大力鼓勵其快速發展。
4、結語
民生財政建設工作的進行,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目的不單是為了優化民生管理,同時也是為了通過科學規劃和合理配置使民生財政建設發揮最大的功能效應,從而改變人民群眾生活環境,進一步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事業的發展。對關于民生財政建設做出思考,以找出提高建設水平的可行性策略,對于實現民生建設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其也是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王光榮.解決民生問題的路徑研究綜述[J].東方論壇,2012(03).
[2]胡建國.對安徽省構建重大民生資金監管工作機制的思考[J].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05).
[3]楊志安,閆婷.關于民生財政本質的探討[J].商業時代,2012(17).
形勢與政策論文 8
[摘要]公民教育視野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我國公民教育的指導思想,就要求用主流意識形態引領受教育者,讓青年學生在形勢政策教育中受到公民教育的熏陶。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作為主線,貫穿到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和人才培養模式從精英教育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全面而系統地探索現代形勢與政策教育模式,促進現代公民教育,對于加深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發展道路具重要意義。
[關鍵詞]形勢政策;公民教育
一、公民教育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德育教育的理念弱化
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應當立足現實,注重對社會熱點問題的追蹤,提倡師生、生生間的互動交流。然而,當下封閉性的高校德育教育缺少與社會熱點的追蹤,教育內容缺少針對性和層次性,因此,當處于年輕氣盛的高校學生在看待一些社會問題如房價過高、貧富差距懸殊、看病難、看病貴等形形色色的社會現象時,傳統德育教育灌輸式的方法效果不佳。
(二)大眾文化的負面影響
所謂的大眾文化是指采用時尚化方式運作、以現代傳媒為介質大批量生產的當代文化形態。大眾文化對我國公民教育會產生媚俗的影響。大眾文化時代使得個體容易失去理性思考的能力。盡管我們批判大眾文化,但卻無法拒斥大眾文化,例如網絡上宣傳暴力的游戲內容和宣傳頹廢精神的視頻等。
(三)公民意識培養薄弱
公民意識是一種現代意識,體現為高校學生對于公民權利、公民義務以及公民責任的認同與遵循。目前,高校存在重視公民義務教育,而忽視公民權利教育,注重的是臣屬公民角色的塑造。教師作為權威,基本以大班講課的方式進行灌輸,學生參與性不強,積極性不高。此外,學生的公民參與大都是被動的,大學生往往處于金字塔的底層,他們作為公民參與相關活動是被動式的,無法彰顯公民參與的重要性。
二、形勢政策教育融入公民教育的意義
學校公民教育屬于德育的范疇。形勢政策教育的關鍵,在于切實把它融入公民教育的全過程,轉化為當代大學生的自覺追求。所謂“融入”意味著有機結合和滲透,形勢政策教育體系建設和公民教育工作不應該是“兩張皮”,只有有機結合在一起,互相滲透,才能“潤物細無聲”,使形勢政策教育體系內容有更強的可接受性。
三、把形勢政策教育融入加強我國公民教育全過程的主要途徑
把形勢政策教育融入公民教育全過程,也就是要把形勢政策教育的基本內容通過一定的方式方法,同公民教育的內容有效結合起來,特別是同思想教育的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在幫助人們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一)注重意識培養
應當注重增強高校學生的法制觀念,提升道德品質,使他們通過事物的現象來看本質,具備堅定的政治立場,敏銳的政治觀察力、鑒別力。同時,學校德育工作借助形勢政策教育,通過對時事熱點的傳播,可以促進學生對多種價值文化產生思辨,以增進大學生公民意識與公民教育。
(二)多開設相關形勢政策教育講壇、論壇
公民意識的培養必須經歷認知、情感、意向和行為的四個階段。因此結合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現狀,建議多開設相關的形勢政策教育的講壇、論壇,使學生由被動接受到主動聆聽。要通過國內熱點形勢的闡述,引導大學生觀察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優越性。
(三)建立價值坐標——積極引導青年學生樹立“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
公民教育是大學生自身全面發展的現實需要。要努力發揮模范的榜樣作用,特別要注重身邊典型的示范作用,充分發揮他們可親可信的優勢,引導廣大學生自覺遵守愛國守法、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等基本道德規范,使廣大學生明確是非、善惡、美丑界線,推動形成良好校風學風,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和文明的社會風尚。
(四)營造良好的校園輿論氛圍
把形勢政策教育與校園建設相結合。校園文化建設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以建設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為核心,以優化、美化校園文化環境為重點,以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推動形成厚重的校園文化積淀和清新的校園文明風尚,使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接受先進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風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園人文、自然環境中陶冶情操,促進自己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要以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要內容,深入開展唱讀講傳活動,在校園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圍。
總之,形勢政策教育是高校“兩課”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回顧歷史,總結經驗,引領學生更好地通過形勢與政策課程這一媒介,更好地樹立現代公民意識,正是當下我們形勢政策教育的特殊魅力。
形勢與政策論文 9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提升,人口是一個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是生產和分配物質財富的基礎。我國在增加人口資源上提出二胎的政策,鼓勵符合指定條件的夫婦生育二胎。根據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決定,實行全面開放二胎政策,沒有民族限制,沒有地域限制,不分城市和農村,所有夫婦允許生育二胎,"二胎政策"可以有效緩解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問題。根據我國目前的形式來看",二胎政策"遇冷,在實施過程中遇到了阻礙。
關鍵詞:形勢與政策;二胎政策;阻礙;遇冷
我國在十八屆五中全會的召開后,放棄實施獨生子女的政策,允許適齡夫婦生育二胎,鼓勵符合條件的夫婦生育二胎。據調查顯示,近幾年來,我國15歲到64歲之間的人口下降了160萬,這一次的下滑是二十年來第一次下滑。說明我國急需增加人口資源,人口資源是生產和分配物質財富的基礎。二胎政策可以改善我國人口結構,對"失獨"家庭來說是一件具有重要的意義的政策。
一、當前社會形勢下"二胎政策"遇冷的原因
(一)"二胎政策"的實施受"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
計劃生育是我國在1982年提出的,也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這一政策在我國的實施長達30多年,很多人的思想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晚婚晚育,優生優育是計劃生育的口號。計劃生育在城市職工中的實施比較嚴苛,城市職工夫婦若生育第二個孩子,會受到開除黨籍和開除公職的后果,因此,在城市工作的職工,都只能生育一個孩子。若不是城市職工,夫婦生育第二個孩子也會遭受失去分房的福利以及失去其他的福利的風險。若是在農村出現超生的情況,當地政府會采取一系列的手段制止。"計劃生育"在我國1982年的國情環境下實施的,是比較適用當時的情況的,我國本來就是一個人口大國,如果不能更好控制人口問題,不僅會造成家庭負擔,還會對社會造成負擔。"計劃生育"影響著目前適齡夫婦的上一輩,他們一般都是有一個孩子,兩個孩子的不多。這樣的情況造成上一輩人已經習慣了家中人丁少的狀態,并且也不在乎男孩女孩的區別,重男輕女的思想已經變淡了,由于這樣的情況,現在即使開放了二胎政策,也很少有人選擇生育二胎。這是實施"二胎政策"遇冷的原因之一。
(二)家庭經濟條件影響"二胎政策"的實施。
在我國全面開展二胎政策的時候,有一部分夫婦選擇了生育二胎,這些生育二胎的夫婦都是經濟條件比較好的,才有能力負擔孩子的花費。還有一部分夫婦不選擇生育二胎,是由于經濟條件不允許,沒有多余的時間去看孩子,這些夫婦每天為了生活而奮斗已經十分勞累,若在生育二胎,無疑是雪上加霜,造成夫婦經濟壓力巨大。隨著我國經濟上不斷發展,培養一個孩子要花費的金錢是十分多的,中國的傳統思想是從小給孩子最好的教育,長大后給孩子準備房子,存款等。孩子小的時候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長大后又給孩子鋪好未來的路。在二胎政策沒有實施的時候,家中都只有一個孩子,全家人的寵愛都在一個孩子身上,如果突然新增一個成員,會導致孩子有抵觸情緒。這些情況也是導致"二胎政策"遇冷的原因之一。
二、對當前社會形勢下實施"二胎政策"的對策
(一)加強對職業女性的保障,促進"二胎政策"的有效實施。
國家應該發表一些有關女性生育保障政策,最大限度的保證女性的權利。在用人單位中,不安排懷孕女性出差,給女性提供專門的休息場所,在需要體力勞動時,注意懷孕女性的身體狀況,盡量讓男性或者沒有懷孕的女性來操作。這樣不僅保護了懷孕女性的安全,還鍛煉了其他同事的工作能力。加強職業女性的保障,不僅僅是在工作上,政府也要制定相關的政策,給生育二胎的夫婦優厚待遇,促進適齡夫婦生育二胎的意愿,最終達到二胎政策更好的實施,為我國增加的人口資源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以上對策可以促進"二胎政策"的實施。
(二)實施"二胎政策"的同時,完善婦女生育二胎的醫療設備和服務。
適齡夫婦在選擇二胎計劃的時候,考慮的事情比較多的,在備孕方面、懷孕方面、生育方面,這些對醫療設備的要求很高,由于二胎夫婦年齡相對比較大,生育風險也是比較大的,在選擇二胎生育的時候,需要專業的人員進行指導和幫助,這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對于普通家庭來說,支付比較困難。在生育的時候,很多會選擇剖腹產,剖腹產要求醫生具有專業的水平和先進的醫療設備,才能更好的保障孕婦的身體健康。孕婦在二胎生育后,會容易患抑郁癥,心理醫生也需要加強對產婦的思想引導,幫助她們度過這個階段。
三、結束語
"二胎政策"是我國對國家經濟情況和國家人口情況進行分析后得出的結果,是國家用來調整人口數量的手段。目前我國出現人口老齡化的趨勢,頒布這一政策,促進人口的短期增長。在這一政策的頒布后,很多夫婦都有自己的選擇,但是還是有部分夫婦沒有選擇生育二胎,沒有選擇的原因有:自身的原因,經濟情況不允許的原因。"二胎政策"的實施,不是指一味的增加中國人口數量,是希望父母生育二胎后,一樣可以為孩子在教育、成長和發展等方面做打算。這樣才能為我國培養出棟梁之才。本文討論了"二胎政策"遇冷的原因,并給出了一些建議和對策。
參考文獻
[1]李升平。淺析當前社會形勢下"二胎政策"遇冷[J].農家參謀,2018,No.591(15):203+266-267.
[2]王伊歡。社會視角下單獨二胎政策分析[J].全文版:社會科學,2016:96.
[3]舒晟,謝悅佶,王也喆。"二孩政策"遇冷現狀下淺談其社會利弊[J].法制與社會,2015(35):173-174.
形勢與政策論文 10
【摘要】隨著高校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對于形勢與政策的重視程度也不斷提升。作為高校形勢與政策教師,要積極探索專題化的形勢與政策教育策略,將學生能力培養作為教學重點,滿足當前學生的形勢與政策學習需求,構建起科學的形勢與政策教育體系,實現專題教學的全面創新,適應當前高校形勢與政策新課程教學改革目標。
【關鍵詞】高校形勢與政策專題教學實效性
在開展高校形勢與政策教學中,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結合現代教育發展趨勢,提出有針對性的專題教學策略,切實將學生核心素養擺在重要位置。作為教師要積極探索,提升學生的思想認知能力,助力現代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發展。
一、專題教學在高校形勢與政策教學課程中的價值
(一)符合新時代教育發展趨勢
從當前的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發展整體情況來看,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積極推進和深化各學科教育改革,提高形勢與政策教學的整體質量,已經逐漸成為教育發展的主旋律。因此在這樣的教育發展趨勢下,如果教師還是按照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勢必會影響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的整體發展,阻礙形勢與政策教育的進步。專題教學在高校形勢與政策教學中的開展,有利于教師正確把握教育發展的方向,這是符合新時代高校教育發展趨勢的。
(二)有利于構建現代教育體系
能力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教師給予重點關注的話題。但是自從實施素質教育以來,教學改革和教育創新就一直沒有最大限度的發揮作用。專題教學在高校形勢與政策教學中的運用,是創新高校教育形式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同時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種具體化形式。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通過專題教學的應用,抓住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的基本規律,這對于構建完整的想高校形勢與政策特色教育體系,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都將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
二、當前高校形勢與政策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學生缺乏形勢與政策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形勢與政策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過程中應該重點關注的內容。因為對于學生來說,學習興趣是獲得學習動力的基礎,如果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就會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表現出較為松散的狀態,所進行的學習活動也都是在教師的驅動之下,為了完成學習任務,因此學習過程中具有明顯的被動性。如果此時所學知識具有一定難度,學生在理解的時候就會存在較多的阻礙。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學生學習興趣的缺乏。
(二)專題教學的應用缺乏明確目標
專題教學對于當前的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發展具有十分積極的指導作用,但是從目前的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情況來看,很多教師并沒有真正意識到專題教學的優勢,因此在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中運用的時候,也沒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所以很多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活動就顯得較為隨意,教學方式的選擇也沒有結合學生的實際特點。多數情況下,專題教學的應用都是流于表面形式,沒有對形勢與政策教育質量起到實質性作用,這對于專題教學的運用和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的優化,都是非常不利的。
三、提升形勢與政策專題教學實效性的具體策略
(一)注重發揮專題教學的啟發性
在高校形勢與政策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灌輸式教學并不是一種有效方法。啟發式教學是形勢與政策教師應該始終堅持的教育方向,并且實踐證明,啟發式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幫助學生獲得學習動力,掌握學習的正確方法,都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因此在形勢與政策教育實踐中運用專題教學的時候,教師一定要注重啟發性原則。也就是說,通過專題教學的運用,引導和調動學生主動探索知識內容,將教師的啟發和學生的探索結合起來,在形勢與政策教學過程中既體現出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作用,又不影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幫助學生提升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引導學生思維,營造出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
(二)專題教學要以學生發展為原則
在高校形勢與政策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應該注重學生對于基礎知識的學習之外,還應該對學生的思維、情感態度等方面的內容給予充分重視,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教學,通過科學的專題教學設計,著眼學生的未來發展,讓當前的形勢與政策教學體現出更強的時代性和前瞻性,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因此教師在形勢與政策專題教學的時候,應該遵循發展性原則。高校形勢與政策教師應該將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正確處理好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間的關系,將學生的思維情感,意志品質等內容,都融入到平時的教學設計之中,在夯實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幫助學生掌握學科基本技能,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實現全面提升。
(三)要注重轉變教師的角色定位
在專題教學和理論的指導下,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角色也應該有所轉變,這樣才符合形勢與政策專題教育發展的整體趨勢,為教學目標的實現打下良好基礎。學習的主體應該是學生,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不應該主導學習過程,而是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所學內容,強化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認知,建立基本的知識結構框架。其中,最為重要的是,高校形勢與政策教師應該打破傳統觀念之中的教師中心論,而將自己作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和引導者。在與學生溝通的時候,以一種平等的態度和方式進行,深刻了解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尊重學生的獨立想法,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和結果,完善形勢與政策教學流程,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實現教師角色的根本轉變。
參考文獻:
[1]高小升,胡鋼.新時代"形勢與政策"課專題式教學改革方向及路徑[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版),2019,(11):3-5.
[2]王偉.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專題化教學改革的困境與路徑[J].廣西教育(高等教育),2019,(2):136-138.
[3]陳雪,周漢杰.打造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專題化教學精品[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31(7):30-31.
[4]黃勝海.論專題化教學在《形勢與政策》教學中的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7,(14):7-8.
[5]趙華安.專題講座教學在形勢與政策課的實效性提升[J].高教學刊,2017,(6):42-44.
形勢與政策論文 11
摘要:共同富裕是馬克思在對共產主義的設想中提出來的。社會主義的“富裕”是在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按勞分配的“富裕”,但是社會主義的共同富裕依然存在部分差距,按勞分配依舊存在缺陷,只有共產主義按需分配的分配方式才是真正沒有差距的分配方式,共產主義的富裕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
關鍵詞:共同富裕;社會主義;共產主義
工人階級打破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無產階級的政權是實現自身利益的基礎,只有在生產資料國家所有的基礎上才能夠擺脫經濟上的一切不平等,這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政治前提,是實現共同富裕的保證,同時,共同富裕的實現還需要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作為基礎。
1、馬克思對共同富裕的理解
生產資料的私有制以及與其相適應的不平等的分配方式直接導致了資本主義社會貧富差距的產生,馬克思在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仔細的剖析后發現:貧富差距產生的直接來源于資本主義狹隘的生產關系。資本主義的貧富差距反映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激烈的階級斗爭,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同時是對共產主義的期盼。在馬克思看來,無產階級要擺脫資產階級的壓迫首先要通過無產階級革命取得國家政權,將剝削階級變為勞動者階級,將舊的生產關系進行徹底的變革,使生產力在新的生產關系下得到發展。一方面,這種新的生產關系使社會生產按照全體社會成員的需求進行,同時這種社會生產力也能夠滿足社會成員的需要,另一方面,剝削和壓迫在新的社會形態下也被徹底的消滅,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抗消失了,不平等的所有制關系和分配關系消失了,社會財富占有上的差距也就會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消失。
共同富裕的提出體現了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的特征,“共同”規定了“富裕”的主體是全體社會成員,共同性是共同富裕的一個重要屬性,這種共同性使共同富裕與資本主義貧富差距區別開來。共同性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國家所有基礎之上的,只有國家占有生產資料,只有全社會成員共同通過勞動參與生產,富裕才是共同的富裕。同時,共同性意味著階級壓迫的終結,意味著通過階級統治占有他人勞動產品的時代的終結,在生產資料國家有制的基礎上,全體社會成員都是勞動者階級,也就不存在階級壓迫。
共同富裕的提出體現了社會發展在生產力層面的要求,體現出社會主義在生產力方面的特征。“富裕”規定了社會成員占有物質財富的程度,體現出社會成員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富裕”是以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產品的豐富作為基礎的,富裕是物質生活領域的富裕。物質生活資料的豐富是富裕的內涵,物質生活資料的豐富需要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馬克思看來,在生產資料社會國家所有的條件下,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是物質財富的豐富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前提,高度發展的社會生產力能夠給社會提供巨大的物質財富,生產力的發展和機器的普遍采用能夠使勞動者從生產過程中解脫出來,從而能夠使勞動者獲得在其他領域發展的機會。另外,生產力的發展是解決社會矛盾的手段,生產力的高度發展能夠解決社會成員在物質生活領域的一切矛盾,同樣,生產力的高度發展能夠解決社會成員在社會財富占有差距上的矛盾。
共同富裕有不同的發展階段,在有不同的發展階段有不同的特征和分配方式。馬克思將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定義為社會主義,在社會主義階段上生產資料的社會占有已經實現,但是在這個階段上不平等的因素還是存在的,參與生產過程的勞動量是進行分配的唯一根據,在按勞分配中社會成員更容易表現為勞動者,從而社會成員參與生產的勞動強度和勞動量的差異會導致社會成員財富占有的差距,這種分配方式忽略了社會成員在身體素質和家庭狀況上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人的主體性,但是在社會主義的階段社會成員的這種差距僅僅表現為社會成員在生理層面的差距,對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以及巨大貧富差距來說是一大進步。馬克思對這種分配方式的批判是從共產主義社會中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人的全面的需要出發的,在共產主義社會中勞動者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在按需分配下社會成員更容易表現為“真正的人”。同時,共產主義按需分配繼承了社會主義按勞分配的原則,勞動依舊是社會成員參與分配的前提,但是與社會主義不同的是,在共產主義社會中勞動是自覺自主的勞動,是作為“第一需要”的勞動。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目標,同時也是過程。共同富裕實現的過程是收入貧富差距不斷解決的過程,收入貧富差距需要在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中得到解決,共同富裕需要在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關系的變革中得到實現,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同時,貧富差距的出現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決定的,并將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長期存在,會隨著社會主義不斷向前發展得到解決。但是,收入貧富差距的出現并不是對共同富裕的否定,首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共同富裕在“共同性”上得到了充分體現,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人民群眾生活水平顯著普遍提高,其次,共同富裕不是社會成員在社會財富占有量上的完全相同,也不是各個地區在發展水平中的完全同步,我國的基本國情和地域優勢決定了東南沿海的發展要先與西部,城區發展要先與鄉村。要求發展水平上的完全同步是不符合基本國情不符合實際情況的。
共同富裕的實現需要政府與個人共同發揮作用。政府在促進地區協調發展、收入調節、消除絕對貧困、社會保障方面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同時個人的努力對解決收入差距、實現個人價值方面也起到決定性作用,因此共同富裕的實現需要政府與個人共同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形勢與政策論文 12
摘要:寧波應該采取有效的措施,來保障勞動者基本的生活權益以及企業合法的經營權益,使得寧波市的經濟能夠穩定發展。調劑最低工資標準的呼聲越來越高,但是在實施政策歷程中發現了很多問題。下面綜合來自各方面的意見,給出一些有效的政策建議,愿望對寧波市最低工資標準制度的實施有所贊助。
關鍵字:有效措施;最低工資;監督;吹噓
1、適度提高最低工資標準
從本文的總體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最低工資的就業正效應明顯,即使在一些情況下出現負效應,負效應也對比小。另外寧波市最低工資標準仍然偏低,在寧波經濟高增長的同時,最低工資標準并沒有相應的提高,甚至與平均工資水平相比,也出現了不斷下降的趨勢。同時,最低工資在保障低收入人群基本生活條件嗎,調劑寧波市居民收入結構,逐步消除過大的貧富差距,促進產業結構調劑等方面都會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在現行根基上提高工資標準是可行的。
但是我們也注意到不同性別、行業、年紀、學歷等群體有各自的特征,最低工資在這些特征影響下會產生不同的就業效應。所謂適度提高,就是遵照各自特性確立最低工資標準與失業之間的聯動機制,在提高最低工資水平時要考慮把失業率把持在可承受范圍之內,盡力發揮最低工資正效應,避免引起失業負效應。
2、制定更加細化的最低工資標準
從理論和實際結果也可以看出,在不同行業收入差距過大、女性的“就業歧視”等現象是客觀存在的事實,若在制定最低工資標準時不考慮這些因素,就會產生很多問題,不僅使得勞動者的權益受到危害,而且部分行業的用人單位也很難去履行最低工資規定。所以在制定最低工資標準時,需要在統一口徑的根基上,分行業、分性別斷定其標準。目前寧波市的最低工資的實行情況不佳,與制定標準不合理有關,雖然細化的最低工資標準制定起來會對比繁雜,但是這種繁雜的最低工資標準最合理,有利于各用人單位去履行,地方政府和相關主管部門可以立足實際、充沛調查,制定出真正有利于企業履行和保障勞動者權益,同時又避免對就業產生影響的最低工資標準。
3、增強最低工資的監管和履行力度
在寧波市最新的《最低工資規定》中,進一步完善了最低工資制度,但是在實際履行的歷程中,仍有不少用人單位知法犯法,不履行最低工資標準,或者用加班加點,降低員工的福利待遇等來變相不履行最低工資政策,企業的這些行為都與最低工資的相關規定相違抗。寧波市政府部門如果在最低工資的履行歷程中選擇不作為,甚至為了發展經濟、提高自身業績而放棄最低工資的監管履行,就會嚴重降低最低工資制定時預期的效用。要充沛發揮最低工資的功效,就要加強最低工資制定、履行等環節的監督和對違法行為的處分力度。
另外,社會和媒體也要充沛發貨其監督、吹噓作用。現在很多勞動者甚至用人單位負責人對最低工資規定并不熟識,對其中的具體內容更不領會,所以出現了很多類似包吃包住來抵充最低工資的情形,勞動者也沒有在自身權益受到損害時通過合法途徑來捍衛自己的權益。我們要發動各種媒體對最低工資進行積極的吹噓,相關勞動和社會保障組織則要深入各單位對用人單位負責人和勞動者進行制度的介紹和教導。加大對違法企業的查處力度,建立企業違法記載登記,以求在社會上形成正確認識,自覺遵循最低工資規定的效應。
總之,最低工資是一項有首要意義的制度設計,與就業也確鑿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如何很好地協調兩者之間的關系是最低工資制度的核心問題,只有根據不同情況,找出最低工資相應的就業效應,才干確立合理的最低工資標準。
形勢與政策論文 13
【摘要】當前經濟新常態下社會經濟發展各個領域都在不斷進行改革創新,以期更好地適應市場形式變化,把握政策機遇等全面提升發展效能。本文圍繞經濟新常態探究了目前就業形勢整體情況與問題,并圍繞經濟新常態下就業政策方面提出了相關的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就業形勢、經濟新常態、結構政策、選擇對策
新時期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正處于轉型改革的新階段,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我國就業形勢也面臨新的挑戰,如何進一步優化就業政策,為廣大就業群體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廣泛的就業平臺,成為目前相關部門探索的重點。加強經濟新常態下我國就業形勢與政策選擇課題研究,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一、經濟新常態下我國就業形勢分析
當前我國經濟不斷進行轉型發展,新時期我國在就業形勢方面依然存在不少的問題或挑戰,具體表現在:
(1)結構性就業矛盾依然比較凸顯。經濟新常態下勞動力市場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供需發生變化,那么產業結構也會發生變化,進而就業結構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目前主要存在的問題是勞動力結構調整和產業機構變化之間未能協同的矛盾更加凸顯。比如常見的大學生就業難、農民工招工難的現象。究其原因還是由于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模式主要是依靠勞動力和資本要素的投入,沒有上升到依靠內涵式發展以及人力資本素質提升等發展道路上來,市場勞動力價格低,且沒有競爭優勢等,經濟社會發展模式依然比較粗放,從而導致就業形勢依然嚴峻。
(2)供給側結構改革帶來轉崗就業的現實問題。伴隨國家供給側結構改革進程的深入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工程有序推進,但是也要看到供給側結構改革也會導致一些勞動力出現轉崗等情況,進而導致煤炭、鋼鐵等傳統行業很多的職工需要轉崗就業,面臨新的就業壓力。
(3)科技水平不斷提升與就業難度大之間的矛盾更加凸顯。隨著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向前發展,科學技術的作用更加凸顯,國家對科技方面的重視度不斷提高,國家科技水平也在不斷提升。但是也要看到科技進步一定程度上在短時間內會導致勞動力市場中技術性失業情形的出現,尤其是對于勞動人口素質相對較低的群體而言,他們對科技進步方面的認知度不夠,甚至存在機器代替人工等作業情況,機器人等智能化工具的推廣使用,將會導致很多的工作群體面臨失業。
此外隨著經濟不斷向前發展,勞動力用工成本也在不斷增加,工資水平隨著經濟發展形勢不斷進行提高,加上國家社會保障機制不斷完善,中國企業承擔較重的社會保險費率,另外隨著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調整,人口增長率不斷下降,導致勞動群體人數不斷減少,進而出現人口紅利逐漸衰減的局面,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市場形勢的發展和企業用工需求的滿足。另外還存在就業質量偏低等問題。這主要是由于伴隨國家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增大,城鄉差距依然比較大,勞動力就業質量明顯不高的局面依然存在。
二、經濟新常態視域下我國就業政策的選擇探究
為了切實推動經濟社會健康有序發展,為廣大勞動者提供更多公平開放的就業環境,切實提升人力資源利用成效,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就業政策進行完善探索:
(1)圍繞穩增長與保就業兩大基調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政策銜接機制。當前政府對民生問題越來越關注,一方面要保持經濟穩定增長,推動經濟逐步實現高質量發展,同時另一方面對就業問題也越來越關注。因此應當圍繞穩增長和保就業兩大基礎從戰略發展角度進行統籌規劃,財政方面要進一步探索實施擴大就業的財政支持與保障機制,穩妥推進結構性減稅政策等實施。同時在貨幣政策方面要進一步加強對擴大就業相關產業的扶持力度,不斷引導更多就業能力強的產業和企業進一步擴大就業機會。此外還應當發揮非公有制經濟的作用,優化市場環境,完善市場監督機制,積極探索多元化的融資模式等方式,鼓勵民間資本主動投入的積極性,進一步增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平臺。
(2)完善積極就業政策。政府要發揮有力的宏觀調控作用,在就業政策的完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就業形勢的嚴峻性和復雜性,以此為基礎出臺更加完善的多元化的就業政策。要充分結合創新創業的新形勢進一步加強政策的宣傳,完善相關的信息發布管理機制,出臺更多的創業優惠扶持政策等,從而進一步推動創業質量不斷提升,創業規模不斷擴大。
(3)深化勞動力市場供給側結構改革,進一步提高對就業弱勢群體的關注和保障力度。一方面要圍繞供給側結構改革的市場形勢進一步圍繞勞動力素質提高、勞動力市場活力的釋放以及就業保障政策的完善三個方面進行調研分析和政策機制完善,從而更好地為提升勞動者的就業適應能力。另一方面要針對弱勢群體的就業問題給予更多的關注,政府應當進一步完善相關的保障機制,實施多元化的競爭很難就業服務,加強貧困勞動力職業培訓,強化對女性群體的勞動技能培養,針對女性創業者等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務,針對殘疾人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等,從而更好地讓越來越多的群體通過就業實現自身的價值,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更大的貢獻。
另外還應當全面加強勞動者就業質量的提升。通過完善勞動力市場法制機制,強化市場監管;引導企業加強規范管理,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加強社會輿論宣傳,更多的對優秀勞動者事跡等進行傳播等,從而更好地引導勞動就業群體努力作為,轉變觀念,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
總之,目前經濟新常態下我國就業形勢特別嚴峻,只有不斷完善相關的就業政策,才能切實為勞動群體提供更好的保障。
參考文獻:
[1]劉昌平,汪連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我國就業形勢的新變化與政策選擇[J],上海經濟研究,2016(09).
[2]李長安.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的就業形勢與政策選擇[J],中國培訓,2017(10).
[3]彭幫銀.經濟新常態下我國就業形勢的變化與政策創新[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8(08).
[4]李長安.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的就業形勢與政策選擇[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2).
形勢與政策論文 14
【摘 要】對在形勢與政策課中應用行動學習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分析,探索行動學習法在教學中的實際應用。
【關鍵詞】形勢與政策,行動學習法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對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持續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形勢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和途徑”。形勢與政策課是對高職院校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當前國際國內形勢復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各種挑戰。為提高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效果,教師需要不斷地進行教學創新,在課堂中應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因此,如何講授好形勢與政策課程,充分發揮其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導作用,值得進一步探索。
一、形勢與政策教學有待改進
在當前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網絡化的發展趨勢下,國際國內形勢變得特別復雜,并且時時刻刻都在多渠道、全方位地影響著青年大學生的思想。大學生很容易片面關注國內一些負面事件,甚至形成崇洋媚外、否定國家政策路線的錯誤觀念。而另一個方面,生活在物質條件良好的歷史時期的大學生只看到我國改革開放的成果,缺乏對我國現狀的清醒認識和危機意識,拋棄艱苦奮斗等優良傳統,追求物質享受。
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勢與政策課擔負著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價值觀,正確認識和分析復雜社會現象的責任。首先,形勢與政策課通過介紹當前國內外發生的`重大時事以及一些熱點、焦點問題,幫助大學生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使大學生正確認識國家的前途命運,認清自己的社會責任,確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其次,形勢與政策課承擔引導大學生客觀認識形勢,開拓視野、拓寬知識面,提高正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勢與政策課程如何引導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在復雜的現實世界里正確認識形勢,從容面對國際國內局勢風云變幻和社會思潮涌動,這是一個嚴肅和復雜的命題。
形勢與政策課程不但具有政策性強、思想性強、理論性強的特點,而且牽涉到許多學科,授課內容經常涉及全球范圍內數個時間跨度內的重大事件,講授難度很大,這也對教學方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往往采用將若干專題分散于幾個學期的方式開展,學時的緊缺很容易導致課堂變成有關政策文件的宣講,純粹的理論內容枯燥無味,學生不感興趣,甚至會出現逆反情緒。另一方面,由于傳統講授法的局限性,教師習慣了課堂灌輸,這嚴重打擊了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的熱情,進而抑制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更談不上增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了。
二、在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中引入行動學習法的意義
行動學習法即在一個專門以學習為目標的背景環境中,以組織面臨的重要問題作載體,學習者通過對實際工作中的問題、任務、項目等進行處理,從而達到開發人力資源和發展組織的目的。
行動學習法區別于傳統的講授―聆聽單向溝通模式,更能激發團隊的創造力,為管理人員提高管理能力和獲得系統解決方案提供了更多可能。目前,行動學習法被廣泛應用于企業管理人員的培訓。
行動學習法的主要目標不是獲得知識,而是組織成員運用知識去分析和研究實際工作中的問題,提出建設性的解決方案,并付諸實施。行動學習法是以現實問題為中心,以討論為基礎,以小組成員的經驗和相互支持為依托,以創造性思考為條件的學習方法。相比傳統學習模式,行動學習法能夠有效地提高團隊的創造力和提高成員對組織的認同感,是創建學習型組織的良好模式。為了說明行動學習法,該方法的提出者雷吉雷文斯教授使用了一個簡單的公式,即:L=P+Q。在這里,L代表Learning,即掌握相關知識的學習過程;P代表Programmed,即系統化的流程;Q代表Questioning,即提問。
作為一種建立在團隊互動基礎上的,集計劃、實施、總結、反思于一身的持續性學習方法,行動學習法的應用并不僅限于企業管理,其在教育領域同樣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依據、學生被動接受為手段,是一個知識單向傳輸的過程。而從行動學習的構成要素可以看出,其核心在于分享和創造性思維。行動學習是一種在小組討論中實現多渠道知識獲取的模式:一是通過教師的講授,從社會現實中學習;二是通過自己的思考,從個人已有的知識中回顧;三是通過小組討論,從小組其他成員的知識中學習;四是通過提出建設性解決方案,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習。行動學習將單向的灌輸變成雙向的、多向的交流,變成分享與思考。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扮演的不再是站在講臺上滔滔不絕的“灌輸者”,而是類似“推動者”的角色,主要作用是創造積極參與的活躍氛圍,促進學生在團隊中以更具效能的方式思考與對話。
由于具備種種優點,在形勢與政策課堂中引入行動學習法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幫助教師將課堂轉化為一個學習系統,達到教學目標。首先,通過行動學習法組織一系列的學習活動,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與學習相關的結果和過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的熱情。其次,學生通過對某一事件或者政策展開討論并得出的結論,說服力要遠勝于教師單向灌輸的結果(當然,前提是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扮演合格的“催化者”角色,正確控制討論的走向)。最后,小組成員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在一定的條件和目標框架內,對自己及其他成員的解決方案進行質疑和提煉,從而對問題的本質達到更深層次的認識,最終提高學生的創造性和建設性思維能力。
三、行動學習法在形勢與政策教學中的實踐
作為一種建立在團隊互動基礎上的學習方法,在形勢與政策教學中運用行動學習法必須遵循一定的要求。首先,必須明確采用行動學習法的宗旨是讓學生在自主討論中獲得符合主流價值判斷的知識,而不能為討論而討論。其次,教師這一教學主導者的身份由傳統的灌輸者變為催化者,要避免使用絕對化、權威性的表述,要鼓勵學生盡可能多地提問,而不是給出答案。第三,行動學習法的學習單位是團隊,成員之間要相互支持并提出不同的觀點,在建設性的討論氛圍中解決問題。最后,教學管理層應當支持此新型教學方法,在場地、師資、道具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幫助,并將其形成固定的教學模式,避免流于形式。
具體而言,行動學習法的啟動和運作可以分為以下步驟:
一是成立小組,可將班級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為保證討論的順利進行,人數在10人以內為宜,團隊領導可由成員推舉。二是提出問題,這一問題必須是根據當前的社會現實提出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三是分析問題,教師提供待解決問題后還要設定目標,即小組要解決何種現實問題、達到何種目的,并給出可供利用的條件。四是問題重組,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小組對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核心問題達成共識,并尋找困難、問題的癥結所在,這一發現很有可能不同于起初的判斷和認定。五是列舉可供選擇的解決方案,小組成員針對分離出來的關鍵問題提出建設性解決方案,并對所列舉的方案進行可行性分析,最后得出最優方案。最后,由小組代表對該最優方案的選擇進行總結。
以大學生就業為實例闡述行動學習法在教學實踐中的具體運用。大學生就業是一個社會關注的民生問題,關系到學生切身利益,因此學生關注度相當高。大學生就業問題有宏觀的經濟等方面原因,也有微觀的學生本人綜合素質原因。教師在大概講授背景知識后,提出“大學生如何才能就業”這一復雜問題。
為了使問題在可控的環境中討論,教師需要歸納總結出若干條件,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背景條件顯然是復雜多樣的:畢業生人數方面,2011年高校畢業生達660萬人,其人數之多,就業形勢之嚴峻可以說史無前例;經濟方面,今后五年我國經濟增長預期目標是年均增長7%;產業結構方面,制造業占的比重還是很大,低層次的產業結構升級緩慢,總體上需要高素質勞動者的崗位偏少,影響了大學生的就業空間。列舉出上述條件后提出目標:大學生如何在嚴峻的形勢下實現就業。在討論階段,教師引導組員針對給出的目標和條件總結出關鍵問題,如各級政府出臺了怎樣的就業政策、學校的實習制度有何意義、學生本人應當如何提高綜合素質等等。
下一步是列舉解決方案:自主創業還是進入單位、企業,以及在校期間個人要如何做好準備。各個方案的支持者分別利用給出的條件,闡述理由。最后,由教師對得出的方案進行點評,并結合教材以及最近的就業要聞進行總結。
實踐證明,行動學習法的引入可以活躍形勢與政策課堂的氣氛,提高教學效果。從教學評價及學生教學信息員的反饋來看,學生對這一新穎的教學方法表示歡迎,認為經過討論和自己的思考后更能理解國家的形勢和相關政策了。
然而,行動學習法也有其局限性。一是由于討論是課堂教學的關鍵步驟,要求班級有較好的學習氣氛和分享氛圍,如果組織不好,將會事倍功半。二是學生有時可能關注于得出結論和辯論的成敗,而對學習過程不夠重視。三是需要教師課前整理好專題的背景資料,并歸納出條件和關鍵問題,并在討論的過程中及時進行協調和引導。
【參考文獻】
[1]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等學校工作委員會、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形勢與政策教育讀本[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溫海燕,潘杰義.行動學習法簡介[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3(05)
形勢與政策論文 15
[摘要]新常態下,“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改革應重新審視課程性質和特點,回歸課程和教育教學原本。本文針對現在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對癥下藥,從課程定位、教學模式和長效機制三個方面進行改革,以提高課程內涵和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高職院校;形勢與政策;教學改革
一、引言
“形勢與政策”課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新時代國內外形勢,深刻領會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面臨的歷史性機遇和挑戰的核心課程,也是引導大學生準確理解黨的基本理論、路線和方略的重要渠道。新時代高職院校如何定位“形勢與政策”課,探索全新的教學模式并構建長效機制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二、“形勢與政策”課的特點
“形勢與政策”課具有理論武裝時效性、釋疑解惑針對性、教育引導綜合性等三個特點。
(一)理論武裝時效性。理論性是指該課程理論性強,要講好“形勢與政策”課,任課教師必須具備比較深厚的理論功底。比如中東局勢為代表的國際局勢類的問題就涉及諸如勞動、剩余價值、資本、(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等概念和理論,同時也涉及諸如戰略位置、自然環境、歷史文化、(陸)海權論、文明沖突等軍事、地理、歷史、政治多學科的相關知識。該課程理論性強的特點就要求任課教師必須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綜合多學科相關知識背景以及相關學者的論述,才能將相關的焦點、熱點講透說明,否則就熱點講熱點,就焦點講焦點,流于表面而影響教學效果。另一方面,該課程時效性強。根據教育部社政司每學期初下發的《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要點》,選取半年內發生的要聞組織教學,而國際國內的焦點熱點瞬息萬變,不可能有固定的教材,甚至本周的課結束后,下周的課講什么內容都要重新嚴格界定和組織。這里要說明的是,不管是理論性還是時效性,對教師的要求都非常高。而理論性和時效性同時集聚在該課程里面,教學難度更可想而知了。
(二)釋疑解惑針對性。根據理論的時效性特點,“形勢與政策”課必須理論聯系實際和直面學生的問題。一方面,“形勢與政策”課在大部分高職院校都被劃人理論課,但實際講授中,理論只能是一條隱形的支撐線索,更多的還是針對一個個鮮活的熱點和焦點問題。“形勢與政策”課不同于高職院校一般的理論課,前者重例有理,后者重理有例;前者具體鮮活,后者抽象概括;前者要通過大量紛雜的現象點明本質再回到現象本身,難以有固定的模式套用,后者邏輯分析和推理過程都有理可循。另一方面,“形勢與政策”課必須經常直接面對來自學生的各種質疑和問題,現實而敏感,差異性大而又有相似之處。如何正確回答這些問題,是對任課教師極大的考驗,也是“形勢與政策”課課堂教學效果好壞的關鍵點。
(三)教育引導綜合性。如上所述,“形勢與政策”課不僅要求任課教師具備比較深厚的理論功底,還要綜合利用各相關學科理論和背景知識,更要有針對性地回答來自學生的各種問題。學生所提問題,從三觀缺失到大學生活適應,從學業迷茫到失戀迷失,從網絡時尚到人際關系,從社會萬象到人間小事,紛繁雜呈應接不暇。在這種情況下,“形勢與政策”課要想起到教育引導作用,教師要綜合考慮學生各種情況,要掌握當代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特點,使學生通過課堂教學,從不同的側面和不同角度分析,使學生不失時機地實現智力發展,逐漸促進學生優良思想品質的形成。
三、“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觀念和重視不到位。高職院校對“形勢與政策”課重要性和特殊性認識不到位,對課程重視不夠,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思政課“無用論”的觀念根深蒂固。長久以來,對思政課的厭倦,幾乎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學生幾乎把思政課與“洗腦”“無聊”等字眼直接掛鉤,很多教師甚至是學校領導也把思政課歸入雞肋課程行列。第二,高職院校普遍存在重專技輕思政的傳統。第三,高職院校的思政課的生存空間逐步被實習實訓、頂崗實習、技能大賽和考證侵吞。于是,“形勢與政策”課學分少課時少,任課教師之間以及與專業課教師之間各自為政,大班上課成為常態。
(二)教師隊伍建設有待加強。在大多數高職院校,“形勢與政策”課任課教師一般歸屬于三類——帶其他思政課專任教師、輔導員和學校行政人員。第一類教師能上但不愿上,能否上好還是未知數。第二、三類教師愿意上但很難上好。這三類教師分屬不同部門,很難進行有效的組織課堂教學。同時在這三類教師中,中級職稱和本科學歷的人員居多,比例高達60.5%,高級職稱和博士學歷的教師嚴重缺乏,占比不到7%。這三類教師一般教學任務繁重,在完成授課任務之余,難以留存科研工作所需的充足時間和自我提升的學習精力,繁重的教學任務在客觀上也制約了教師繼續學習和教研活動的開展,因而導致部分教師職業能力水平低下難以勝任教學工作。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不夠豐富。高職院校許多教師仍然采取滿堂灌式教法,有的更是集中起來作報告。這樣的教學形式往往會抑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總處于被動學習,興趣和激情就得不到有效調動,于是開小差、遲到、曠課、睡覺也就成了普遍現象。另外,有的“形勢與政策”課仍然是教師一支粉筆、一本講稿、一張嘴的授課方式,網絡化、數字化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沒有充分利用,有些教師做的PPT課件,充其量是對傳統板書的簡單代替,達不到應有的教學輔助效果。
四、對“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改革的幾點建議
(一)重視程度和教育觀念雙到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是全方位的,而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質是人應該具有的基本素質,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就不能局限于專業知識和技能,更應關注學生的思想品質和全面發展。“形勢與政策”課不是單純地灌輸時事熱點,而是磨礪學生的雙眼,使其學會通過現象看本質;不是機械地進行道德大義說教,而是磨礪學生的思維,使其學會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不是強制式的頭腦洗禮,而是引導學生的靈魂,在帶人中發現差異,在對比中發現自我、認識自我、回歸自我。如果“形勢與政策”課有幸能讓學生搞清楚“我是誰”,那么接下來能做什么和應該做什么就順理成章簡單自然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形勢與政策”課的真正意義和作用就能呈現出來。因此,高職院校要對其給予足夠的重視,無論是在人力、財力上,還是政策、組織、措施上都給予足夠支持,確實保障其健康和持續發展。“形勢與政策”課只是一門課程,但其課程改革和建設發展離不開高職院校的辦學定位和辦學實際。為誰培養人和培養什么人是高職院校辦學定位的根本問題,也是高職院校包括“形勢與政策”課在內的各類課程教學改革的根本方向。高職院校辦學都面臨經費、生源、師資以及大環境的變化等等都是具體而不能繞開的辦學實際問題,直接關乎怎樣培養人的問題。“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改革關鍵在于,如何將課程性質與辦學定位、辦學實際相結合,在綜合平衡中找到真正適合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起點。只有找到這個起點,才能找到走適合自己的道路,才能不被各種光鮮艷麗的教育潮流所迷惑。否則,人云亦云始終走不出困境。只有找到這個起點,才能構建良性發展的基本框架。
(二)構建課程改革的基本框架。首先,加強師資隊伍多元化建設。專業教師結構配置要多元化。專任教師要“好”,輔導員和行政人員要“能”,其他專業課教師要“愿”。選拔那些政治素質強、知識結構合理、教學技能豐富的作為專任教師,形成師資隊伍的中堅力量。選拔經驗和閱歷豐富的輔導員及行政人員作為兼職教師,充分發揮多學科融人的優勢。切實提高“形勢與政策”任課教師的地位,讓其他專業課教師“愿”加入其中,并在統一規劃和有力領導下,塑造良性的競爭狀態和發展趨勢。當然,多元化不是無底線,而是讓“形勢與政策”課任課教師構成形成良性互補和充分競爭的良好態勢。另外,專業教師成長多元化。在教師成長類型上。教學效果良好的任課教師應多鼓勵和支持其賽課、評課,培養“以賽促長”“以賽促建”和“以賽促學”的軟環境;在教師成長激勵上,要物質獎勵、精神獎勵和政策支持相結合。在教師考評上,實現學生評教、同行互評和學校考核相結合。在職稱評審上給予關注。
其次,規范教學內容和管理。“形勢與政策”課沒有固定的教材和教學內容,卻有一條不變的紅線——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圍繞這條紅線,模塊化每學期的教學內容以確保教學內容的整體性和系統性。結合教育部的“教育教學要點”,可視化每學期的教學專題以確保教學內容的統一性。發揮教研室的作用,標準化備課、編寫教案和制作課件以確保教學內容的規范性。另外,課程管理規范化,課程由誰組織協調、由誰布置實施、由誰負責考評,高職院校要出臺文件務必落實到各具體職能部門。
(三)課程改革重在形成長效機制。課程教學改革的起點和基本框充其量只能算是制度設計,并不是實施過程更不是結果。因此,高職院校應該在具體教學組織和實施過程中,隨著各種問題的暴露,不斷結合本校實際,摸索和建立起一套長效機制,并充分發揮高職院校靈活多變的優勢,實施一校一方案和一課一方案的“四一工程”,走特色發展之路,走創新發展之路,走內涵發展之路。
豐富教學方法和手段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教師素質和業務水平的集中體現。“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瓶頸或許不是選擇規范性、系統性的教學專題,而是如何找到合適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參與進來并入腦人心。因此,應充分考慮各學院以及不同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編制課表,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充分激活專題,以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為導向調動學生的興趣;充分研究高職學生的特點,找到起點代人理論,內化于心;充分利用熱點分析、主題演講、時政報告、現場辯論等多樣化教學手段,提高課程互動比重,激發學生思考,外化于行。
五、結語
綜上所述,面對各種實際問題,高職院校的“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改革,應該在了解課程性質和特點的基礎上,綜合本校的辦學定位和辦學實際,找到課程教學改革的起點,進而構建課程教學改革的基本框架,并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逐步形成特色發展模式。
形勢與政策論文 16
摘要:
“形勢與政策”課是普通高等學校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課程,由于各高校師資力量和授課方式等因素的不同,導致各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設置的千差萬別。廈門理工學院“形勢與政策”課依據教育部制定的教學要點和省教育廳的要求,緊密結合學校理工科學生為主的特點,以專職教師為主,以思想政治輔導員為基礎,在學院各部門協助參與下,經過幾年的實踐,逐步形成了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特點,在規范教學、探索教學管理和研究教改新模式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
關鍵詞:廈門理工學院;形勢與政策課;輔導員;規范化
“形勢與政策”課是普通高等學校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課程,由于各高校師資力量和授課方式等因素的不同,導致各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設置的千差萬別。
一、課程設置的實踐與探索
(一)教學計劃與安排
廈門理工學院將“形勢與政策”課完全納入學校教學計劃之中。具體做法包括:
1. 將“形勢與政策”課納入總體教學計劃,以必修課形式納入學籍管理。
2. 每學期規劃教學班級,安排時間,排入課表。
3. 選派優秀老師擔任“形勢與政策”課授課老師。
4. 每學期下達正式教學任務書,無論是專任老師還是兼職老師,都有具體的教學任務書。
5. “形勢與政策”課授課老師要求提供基本的教學文件(講稿、教學課件等)。
6. 定期召開“形勢與政策”課專題小組研討會,對“形勢與政策”課進行集體備課,并及時修正授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二)開課形式
廈門理工學院“形勢與政策”課教研室根據“形勢與政策”課授課的特點,確定了以專職教師為骨干,兼職教師為基礎,以專題式教育為教學形式的授課辦法,具體做法包括:
1. 注重教學內容的規范性和整體性:在每個學期的期末,由“形勢與政策”課教研室召集下學期任課的老師,緊緊圍繞教育部的《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要點》,根據當前形勢與政策教學的重點要求,確定下學期上課的具體教學專題和教學計劃。
2.專題負責人制度:每個專題指定一名負責人。由負責人管理與聯系本專題小組成員。
3.集體備課制度:由“形勢與政策”課教研室出具大綱,各專題小組集體備課,并形成基礎課件和授課講義。
4.定期反饋制度:每次上完課后,教研室主任組織當天授課老師開會,了解老師在授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及時解決。
5.適時監控制度:每次統一上課期間,由教研室主任牽頭,對各班級上課情況進行聽課,并及時將情況反饋給任課老師。
(三)授課內容
“形勢與政策”課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形勢政策、世界政治經濟與國際關系基本知識的教育,幫助學生開闊視野,及時了解和正確對待國內外重大時事,使大學生在改革開放的環境下有堅定的立場,有較強的分析和適應能力,這需要在短短的三個學時內,將一個專題講深講透,以達到教學目的。
(四)考核方式
在“形勢與政策”課的考核上,廈門理工學院采取平時聽課考勤加最后的心得論文相結合的方式,具體做法包括:
1. 明確考勤紀律,規定凡曠課一次或請假兩次及兩次以上的學生,本課程即視為不合格,需要到下個學年再重新學習。
2. 第一輪授課教師在上課時向學生介紹本學期的專題,由學生自選其中一個專題寫一篇論文或體會。在最后一輪上課時,由最后一輪授課老師統一收取作業。
3. 學生所交論文必須現場完成,以杜絕網上下載和直接復制黏貼。心得論文只需要600字,不一定需要長篇大論,最主要的是看學生真實的體會。
(五)管理體制
1.“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任務由教務處下達;
2.“形勢與政策”課日常管理由“形勢與政策”課教研室負責;
3.“形勢與政策”課授課的輔導員老師由學生處協助“形勢與政策”課教研室選拔。
二、教學實踐與探索的幾點體會
“形勢與政策”課課程難度大、變化快、備課耗時多,每次上課都必須有不同的內容,上好“形勢與政策”課很不容易,我校形勢與政策課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實踐,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嚴格落實教學管理制度是根本
形勢與政策課是兩課的有機組成部分,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因此,一定要從學校層面規定落實好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管理制度,其內容包括編制教學計劃、明確教學要求、選拔教師、加強教研室建設、建立教學組織、開展集體備課、反饋教學情況,以此做好形勢與政策課的基礎工作。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關鍵
由于“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內容廣泛,實效性強,教學要求高,操作難度大,對承擔“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師有著更高的要求。“形勢與政策”課教師不僅需要有較高的理論和政策水平,較為豐富的多學科知識,又要熟悉學生的思想情況,有較強的政治敏感性。
(三)正確的教學大綱是前提
教學大綱是指導“形勢與政策”課授課進程與方向的指導性文件,是課程教學開展的基本依據,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向學生詳細地表述當下的時事熱點,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基本形勢,理解當下的基本政策,因此,好的教學大綱是上好形勢與政策課的基本前提。廈門理工學院“形勢與政策課”大綱由專職思政教師確定,能掌控好基本的導向,設置合理的內容,梳理出清晰的脈絡。
(四)合適的教學內容是重點:
大學生在校期間已接觸了多科思想政治理論課,如果“形勢與政策”課的內容還和這些思想政治理論課重復的話,必然提不起學生的興趣。因此,“形勢與政策”課的內容要體現出自身的特點。
三、教學效果展示
(一)從學生的反映來看
學生對“形勢與政策”課的專題教學較為滿意,通過“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學生能及時了解黨的基本理論知識、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國家的大政方針,了解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形勢、任務和發展成就,能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正確看待當前國際形勢和國家關系的狀況、發展趨勢和我國的外交政策,世界重大政治經濟文化事件,以及我國政府的基本原則立場。自2007年開設形式與政策課以來,我院形勢與政策課學生出勤率高,得到了學生的認可。
(二)從任課教師的反映來看
授課老師普遍反映,通過“形勢與政策”課的授課,收獲很大,首先,“形勢與政策”課的專題是每個學期在變更的,也督促任課老師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及時了解最新形勢,最新動態,在熟悉資料的基礎上,能流暢的表達,真正實現了教學相長。其次,任課老師大部分都是輔導員,輔導員在上完課后,可以利用備課中準備的材料,對學生進行更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三)從上級部門的檢查來看
從學校教學督導團聽課的反饋情況來看,老師備課認真,熟悉授課材料,學生上課秩序良好,自開課至今,沒有一例教學事故,得到了學校和主管部門的認可。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N].人民日報,2004-10-15
形勢與政策論文 17
摘 要:本文從中職德育課程中開設形勢與政策教育的重要性出發,進一步探討形勢與政策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中職學校;德育課程;形勢與政策教育
形勢與政策教育是中職德育教育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中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中職學校德育課中開設形勢與政策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充分認識形勢與政策教育對加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形勢與政策教育是對中職學生進行黨和國家重大路線方針政策的教育,是透視社會熱點,把握時代特征,正確認識形勢的一種教學,它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分析判斷能力和思想認識水平,引導中職學生關心世界、關心國家、關心他人。通過形勢與政策教育,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了解當前世界變化,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養成“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習慣,對提高學生的政治素質,培養社會公民意識有著積極的意義。
2004年教育部頒布《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其中規定:“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德育教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智育、體育、美育等相互聯系,彼此滲透,密切協調,對學生健康成長成才和學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導向、動力和保證作用。”根據教育部職成司和廣東省教育廳“關于推薦使用《時事報告》(職教版)加強形勢與政策教育的通知{教職成司函 [2010] 78號和粵教思函 [2010] 65號}文精神,明確將《時事報告》(職教版)作為中等職業學校開展形勢與政策教育指定輔助教材。中職學校要切實把形勢與政策教育列入德育選修課程,把這項工作納入學校的教育教學計劃,落實教材、落實課程、落實時間、落實教師、落實檢查督促,選修時間不得少于12學時。可見,以國內外的政治、經濟形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中心任務為內容的形勢與政策教育是中職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時事政治敏銳性,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樹立學生社會公民意識的重要途徑。
二、開設《形勢與政策教育》德育課程,突出德育工作的針對性
(一)當前中職學校德育課狀況。
在一些中職學校,德育課普遍不受學生的喜愛,覺得理論多,枯燥乏味,學不學無所謂。尤其是在大力強化中職教育就是就業教育、是技能教育的今天,教育者容易形成一個誤區——中職教育只要重視專業課,加強學生的操作技能培養就足夠了。重專業教育輕思想教育成為不少中職學校教育辦學的普遍現象。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培養技術性人才是不是中職教育的最終培養目標?在強化技能教育輕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情況下培養出來的人才是否符合企業的要求?是否符合社會公民的要求?這是一個非常現實而急需弄清的問題。
從用人單位的現實情況來看,如今的用人制度已經打破過去的講學歷的用人思想,取而代之的是以能力為準則,德才兼備的用人標準。簡單來說,就是要有才又有德。兩者之間的關系曾有這樣的比喻:有德有才之人是優等品;有德無才之人是次品;有才無德之人是危險品;無德無才之人是廢品。若以這樣的一種用人標準來衡量我們在重視專業教育輕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下培養出來的學生決不能稱為優等品,這樣的學生在用人單位的實際情況可想而知。從社會發展來看,國家需要的不僅僅是具有科學文化知識的勞動者,更需要具有遠大抱負、遠見卓識、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的社會公民。在此背景下,強化技能教育,輕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人才只能是出賣自身勞動力,單純控制和使用勞動工具的勞動者。因此,要讓學生更體面的勞動,更有尊嚴地工作,更具有社會責任意識,加強中職形勢與政策教育工作必須成為中職教育中刻不容緩的工作,應得到普遍的重視。
(二)形勢與政策教育要滲透在德育課的全過程。
我校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緊緊圍繞“培養學生如何做人,做怎么樣的人”的問題實施教育活動,提出“成才先成人,做事先做人”的教育理念,把“培養學生成為具備基本的文化素養與素質,完善的人格品質,良好公民素質、具備獨立批判意識和正確價值觀、良好的職業素質等品質的社會公民”作為人才培養目標,并堅持在德育課程和學生德育工作中開展多種形式的形勢與政策教育工作,不斷創新形勢與政策教育的模式。
(1)堅持開設《經濟政治與社會》德育課程,發揮德育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如今的中職生雖然成長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享受改革開放給國家社會和家庭帶來的巨變,但對于國內外時事、中國歷史與國情卻缺乏了解,對社會事件缺乏社會參與意識,以致在對某些時事問題的認識上容易受社會中非主流意識左右,產生錯誤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因此,在中職生中開展形勢與政策教育是必須的,是順應新時代的要求,更是中職教育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學校開設《經濟政治與社會》德育課程,目的是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分析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掌握黨和國家的執政理念,增強主人公社會責任感,樹立社會公民意識,更好地應對知識經濟帶來的挑戰。該課程具有極強的時代性與教育性,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重視書本理論知識教學,而且還要緊緊抓住國際與國內的重要時事內容,對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讓身邊的時事政治經濟事件成為教學的“素材”,成為學生們提高思辨能力的“養分”,增強德育課程教學的效果。與此同時,我們對課程考核方式進行大膽嘗試,廢除以試卷定成績的考核模式,把課前的時政播報模式作為學生考核成績之一,教師上課前組織學生做好素材準備,把相關主題的時政內容進行提煉,利用課前5分鐘對全班學生進行時事報道。另外,組織學生分組完成時政手抄報小組項目工作,也成為本課程的考核成績之一,學生通過電視、報刊、雜志等新聞媒體獲取信息,并進行整理,以團隊完成小組的手抄報工作,有利于體現形勢與政策教育的普及性、針對性。
(2)堅持把形勢與政策教育引入各年級德育課堂教學中。
加強學生的時代敏銳性。我校結合德育的相關情況,有針對性地把時事政治教育引入課堂教學中,采用多種教學形式,增強德育教學的實效性。例如,在第四學期開設《就業指導》課程,把《時事報告》(職教版)雜志納入該課程輔助教材。事實證明,更全面地了解社會發展動態,更多了解社會大事,可以開拓個人視野,拓寬人際交往空間,更好地適應職場生活。現該雜志成為我校學生了解社會生活和職場生活又一重要途徑。輔助教材的使用,能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政治敏銳性,學生對最新的國內外大事日益關注,開始對各種政治現象背后的原因進行反思,學生普遍對該雜志的使用表示滿意。
如在《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中,我們選用《時事報告》(職教版)2010-2011學年度第一期的“職業教育的新藍圖”內容,向學生進行職業教育發展前景的介紹。通過具體數字和事例,讓學生了解職業教育發展趨勢,意識到“讀職校,成為第一線技術人才,同樣可以成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和職業觀,以更自信的心態面對中職學習和生活。
三、堅持形勢與政策教育與學生活動相結合,強化形勢與政策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實效
我校的形勢與政策教育工作不僅在德育課堂,而且貫穿在日常的學生活動中。抓住具有教育意識的時代事件,通過開展各種類型的學生活動,促使形勢與政策教育工作與學生工作有機結合,不斷摸索形勢與政策教育的新方式。
在日常工作中,我們充分利用學校廣播站,在每日下午5點10分向全校師生進行時政專題播報。根據每月的主題項目,定期開展多種時事主題的黑板報評比工作。
此外,我校的形勢與政策教育與每年國家的重大節慶假日聯系起來,有針對性的開展時政教育工作。例如,2011年我們抓住日本大地震之事件,開展“愛是最大力量”等多種主題班會活動,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在2010年,我校緊緊抓住亞運盛會在廣東召開這一契機,在全體師生中開展“爭做文明公民,為亞運添光彩”系列活動。2010年9月,我校從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入手,開展“文明禮儀伴我行”演講比賽,開展“爭做文明公民”校園熱話座談會等多種活動,規范學生的文明行為,讓學生意識到個人文明習慣和提高文明修養在當今社會的重要性。
總之,通過多年的教育活動,筆者發現形勢與政策教育能有效地彌補德育課本知識的滯后性和局限性,能有效培養中職生的思辨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能力,有利于提高中職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其社會責任感,是中職德育工作中的重要途徑。而中職的形勢與政策教育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合理發揮,更需要教育者們在教育過程中采用符合校情、學情的方式,不斷創新時政教育的模式,不斷整合資源,方能提高學生關注時事政治的社會責任意識,讓形勢與政策教育在中職德育課中起到重要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汪永智,劉秋明等.開創廣東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新局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沈越,張可君.經濟政治與社會[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蔣乃平.職業生涯規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形勢與政策論文】相關文章:
形勢與政策論文09-28
形勢與政策論文優秀02-20
形勢與政策論文(精選10篇)07-29
形勢與政策論文:我國財政形勢的問題探討02-02
形勢與政策論文3000字(精選14篇)05-31
形勢與政策論文2000字(精選8篇)10-26
形勢與政策論文:南海問題的現狀分析01-30
形勢與政策心得04-10
形勢與政策論文:城市水環境的問題探討02-02
形勢與政策課心得03-28